运动题材的影视剧一直是我喜欢的。
因为热血,因为励志,因为它是一束光,让人相信付出总有回报,成功可以幸运,但没有侥幸。
运动题材的影视剧一般有几个主要类别:人物传记,重要赛事事件,职业运动行业。
这三类又相互交集,虽然各有偏重。
人物传记也是由这个人物经历的重要赛事和事件组成;赛事事件里又是因为当时参与的人;而一个运动领域里,更是由众多的人物、事件组成。
而影视剧的创作,无论选择偏重哪个类别,都要从现实中寻找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从而达到创作目的——感人,让人感受到力量,并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项运动,起到普及作用。
一、我们为什么可以包容日本运动题材作品?
日本曾经特别喜欢拍运动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和动漫作品。
中国女排拿冠军的时候,日本的《排球女将》特别火爆;中国游泳跳水厉害的时候,日本的《绿水英雄》又有着高收视率。
动漫作品里的《足球小将》、《灌篮高手》、《网球王子》等等也都在中国有着广泛的读者粉丝。
曾经和朋友开玩笑说,日本啥运动不行,就拍部这项运动的影视作品。
但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足球小将》,日本有很多孩子爱上踢足球,日本足球的水平在亚洲提升是很快的;因为《网球王子》,日本有多少孩子都去学习网球了;甚至因为木村拓哉的一部《PRIDE》,冰球运动在日本得到极大的推广。
这些作品的诞生,是得到了民众的推崇和呵护吧。
如果只挑毛病,那么这些作品早就被喷死了。
《排球女将》里的尤佳其实就是有美国名将海曼的影子,最后都是心脏病死于球场;《灌篮高手》里大家都觉得流川枫的参考了乔丹,虽然作者也说所有人物并没有对应NBA里的任何人。
木村拓哉是我永远的男神,但实话实说,他打冰球的动作和真的运动员有很大距离吧,至少他的身板比较纤瘦。
这些要是放在国内,不是要被某些所谓的运动粉丝给喷死?!
二、我们为什么挑剔中国自己的运动题材作品?
为什么中国观众都会对这些日本作品宽容,但对于我们国家自己的运动题材作品如此“苛刻”?
对,我就是要为《荣耀乒乓》意难平,包括前几年一部足球题材的作品。
有些人为什么不能正向的去看待作品,而要以批驳的态度去挑刺,然后显示自己的“专业”?
我觉得这种“自大”很可耻。
如果我不精通球类运动,是你们口中的伪球迷,那我有没有资格看球赛?
凭心而论,中国体育运动有两大国人引以为傲的王牌运动——跳水的梦之队,大满贯常客的国球乒乓。
我也非常喜欢这两项运动。
特别是乒乓球运动,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谁小学没打过两把。
正是乒乓球的普及,我们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才如此好。
如果我们像巴西那样,大街小巷都充斥着踢足球的孩子,中国的足球也不会差吧(我扯远了)。
《荣耀乒乓》这部剧不是从正面在宣传乒乓球运动吗?
它有对我们乒乓球运动抹黑吗?
拍摄的演员不敬业吗?
他们没有提前四个月进组训练,尽量靠近运动员的身材体型吗?
练动作都是得到专业运动员的指导,慢镜头拍升格也不显得突兀吧?
这难道不是剧组全体人员的努力?
我看了《荣耀乒乓》,我就愿意让我的孩子去学乒乓球,可能像我这样的人还很多,难道这不是一部作品带来的正向力量吗?
如果不是那么多所谓热爱乒乓球的“球迷”们去喷剧,原本《荣耀乒乓》会得到更多普通人的喜爱和收看,更多孩子可能会因为这部剧去学习乒乓球,国家乒乓球队不是有了更多的后备力量?
我对乒乓球感兴趣还是80年代的一部老电视剧《阿团》,讲的是第一代冠军容国团的故事。
这部电视剧如果拿到今天,估计又要被某些球迷喷死,容国团还因为谈恋爱影响了比赛呢。
怎么了呢?
运动员也是人啊!
(这部电视剧也是根据真人事迹加以了艺术加工啊!!!
)现在看来,如今的某些观众还不如80年代的观众,观赏水平是下降了不少,理解能力也堪忧呢!
或者,就是无脑黑,为黑而黑,那真正抹黑中国乒乓球的,是你们这些人!
三、有诚意的作品,应该有正常的评价“内卷”这个词如今被常常提到。
竞争的残酷性可能超过以往的认知。
我只想说,在众多可选择性里,人应该保持自己的立场,尽量客观的看待事物。
《荣耀乒乓》,通过几个球手从青涩到成熟,从年少莽撞到勇夺冠军,他们将乒乓球运动的魅力展现给了观众,将这条路的艰辛和竞争的残酷也展现给了观众。
唯有拼搏多壮志,青春的热血在这部剧里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没有人生来就是冠军,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把热爱化作动力,去夺得冠军——徐坦有些人是天才,但孤傲的性格也是人生进步的阻力,上场是比赛,也是人生——于克南无论是年少成名,还是蜗牛前行,我们终将会走到人生的峰顶,只要不放弃,就能看到最绚丽的风景。
这就是《荣耀乒乓》让我看到的,让我热血澎湃的,让我重回青春的,能量。
所以,没有看过《荣耀乒乓》,可以去看看;没有看过《荣耀乒乓》,不要跟风黑;如果你还爱乒乓球运动,还想让更多的人喜欢乒乓球运动,多点宽容,多些呵护。
孔刘之后我就不再看乒乓了,因为我自己一个球也接不住,所以很喜欢这种科普教育片小剧场。
剧情影射,我也看不懂,不影响观感。
剧本其实写的不错的,有很多地方有呼应,有包袱,有伏笔,还有每集一个小知识。
寓教于乐。
小白还挺适合演体育运动员或体育生。
从他身材的变化,就能感受到他的付出。
这部剧拍了之后,他好像解锁了演技。
不再是一个表情演44集了。
这剧很适合给十几岁青春期的孩子看,励志。
就像当年我们看灌篮高手、青春的火焰一样。
终于有一部国产的体育青春电视剧了。
在荣耀乒乓上线之前,我对这部剧还是有所期待的。
看起来青春洋溢的演员,乒坛双子星的竞争传奇,社会公众对国球的关注,恰逢奥运年可能带来的运动热,让我有了想看一看的冲动。
今天看完四集,实在是不吐不快。
这部剧剧本和演员都有问题,相对来说剧本的问题更大——或者说,剧的出发点就错了。
我们要首先明确一点,青春运动题材的影视剧,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表现青春热血。
人物,情节,热血。
这部剧在三个方面都没做好。
先说人物。
看完1-2集你觉得徐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水平不高动摇了职业决心,又因为认清自己决定追逐梦想。
这个过程中,人物根本没立住,人物做出决定的动机太苍白了。
他为什么决定去集训了?
因为他觉得自己热爱乒乓。
那对他热爱乒乓有表现吗?
没有,就给了一个医院的镜头,一个爷爷的镜头,没了。
那于克南呢?
叛逆天才,刺头,父子关系不佳。
但是编剧的刻画太简陋了,他爸领着他去报到那一个画面,激烈的情绪表达,闭着眼睛就能猜到后面的剧情:勉强留下,依旧惹事,被队友感动,开始承担责任,父子和解,为国争光……这种一眼能看到底的剧情你告诉我有啥意思?
情节上,真的太寡淡了,毫无戏剧张力,所有的都没有二次反转。
开头决赛,特意给了膝盖镜头,好么肯定是受伤了;然后就得是绝不退赛,带伤比赛,遗憾告负,惺惺相惜……拜托,这我闭着眼睛都能猜到啊。
开头把徐坦设定成因为关系户进了大名单,然后呢?
然后一个美女出来拿灭火器给队友喷了,最后他心安理得去集训了?
起码把这个点解释清楚啊。
然后集训部分,拍的是很写实,但是我们想看的是戏剧冲突,是主角的成长,不是有了一个插科打诨的新西兰就能掩盖过去的,不是用几个刻苦训练的镜头用一个向上的成绩曲线能说明的啊。
人物和情节都烂到这个份上了,就甭指望热血了。
看了四集最热血的一幕竟然是一个不会打乒乓球的小太妹用灭火器喷北京队全队……我特么真想知道编剧和北京队有多大仇。
最后,白敬亭发挥尚可,但是他快30了,真没有啥少年感了,16岁不是想演就能演,所谓的四大墙头另外三个有两个超一线一个一线,赶快转型吧。
许魏洲……他是真的很帅,但是更适合平面模特以及时尚圈。
真的很可惜,本以为能看到一部讲国乒的好剧,但是期待越大失望越大。
借用短评的一句话,拍的要是有棋魂一半好看也行啊。
对线实录粉丝:那又不是人人都能拿冠军,看不到冠军希望的总得靠别的什么坚持下去吧,比如热爱呀!
于克南既然是个16岁省队吊车尾的菜逼,那就说明他不是马龙啦,马龙配说拿冠军我们吊车尾不配,所以菜逼不敢说想拿冠军完全有理有据怎么能骂我们不讲体育精神呢?
我们是在给优秀但不顶尖的运动员发声!
你再问他16岁省队都出不来的菜逼是怎么进国家队的?
进了国家一队(拢共就20来个人)的哪个不是全国冠军青少年组冠军世青冠军堆出来的?
哪个一队的小孩进去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没机会去打三大赛?
至于走到最后结果是啥,中间是运气是机遇是天赋是命中注定是不可抗力是天性使然或其他种种,那就是无数个更残酷惨烈的故事了。
粉丝又:我也知道很惨很不容易,但编剧不敢这么写嘛,观众都喜欢看升级流爽文,开局必须够low最后观众才够爽呀。
这么说吧,真实竞技体育充满了各种开局超牛逼结局贼他妈惨和开局牛逼结局也牛逼但过程贼他妈惨的故事,开局不牛逼的一般没有故事,你这么想爽为啥不去搞斗罗大陆啊?
比赛有输有赢,大循环打不好降二队、再不好降省队,直通少一分去不了三大赛,每年一届世界杯、二年一届世乒赛、四年一届奥运会,一场球一个机会过了可能一生都不会再有,看球的这么多年看人看球起起伏伏上坡下坡,圆满的少遗憾的多,但一代一代运动员和球迷都没说不敢,这家伙代表观众出来说一个“如有雷同纯属虚构”的电视剧不敢了,编剧又不是你爹,为了一个傻逼表演我也傻逼还试图拖全体观众下水扮演傻逼,真有你的嘿。
还想睁眼就说这是个为了配合普罗大众特意打造的热血运动番,真要是群众突然拿出16年全民搞獒龙和17年支援国家队罢赛硬刚体育总局的精神头关注上这个戏了,那就不是今天这一个半个凉透的球迷诈尸起来嘴几句的局面了。
以前损自己人的时候老说“没打到过奥运会男单决赛的不足以谈CP”,当然磕法千千万,但群众包括国际乒联应该也不明白同队十几年没打过比赛的双子星是咋来的(由于瓜队多年手太黑以至于被阴谋论过的ittf操纵抽签结果终于反向实现了是吗)。
见好就收,OK?
我是白敬亭的粉丝,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见,但是我还是要说,这部剧真的诚意满满。
所有的角色都在为剧情服务,即使白白作为主角一集只出现了几分钟,我依然看得非常快乐,没有快进没有倍速,每一个情节都认真看完。
同期白白还有一部剧在播,偏偶像剧,会比较出圈,主角感情发展很快,邢克垒也确实很吸引人。
但我个人反而更加喜欢乒乓里的徐坦,可能是因为我本来就很爱看乒乓球比赛,也可能是因为在坦坦身上看见了自己,一个平凡的自己,我很佛,没有他那么努力那么拼搏,他让我感到了热血。
他一路成长,从一开始眼神中就能清楚看到的不自信,到后面越来越坚定,还有他越来越符合世界冠军的体格,再加上本来就很好的演技,我真的好爱坦坦。
剧里其他的角色也都演得很好,每一对师徒的火花,每一次队员之间的碰撞和成长,都很吸引我。
剧情用的是回忆的形式,是第一部第一集开头12分钟就让我两次想哭的电视剧。
还有每一集最后的科普小课堂,真的给不懂乒乓球的人普及了很多小知识。
我实在不懂为什么有很多人说乒乓是烂片。
昨天荣耀乒乓开播,电视剧的定位是热血青春,因为之前看过同类型的棋魂就还挺感兴趣,昨天一口气看了8集。
可8集看下来感觉还是失望更多一些,接下来的评论都是就剧而言,与演员本身无关,会和同类型的棋魂有对比,但是均和演员无关。
首先是男主之一的徐坦,第一集他的设定是在省队实力很差,打了多年依然是吊车尾,家人不想让他继续打球打算让他回去念高中。
我当时觉得这个设定还蛮不错的,作为成长式人物,一开始只是因为爷爷让他打球而打球,母亲让他放弃乒乓他就放弃了。
这时的他只是机械的听从着大人的指示,没有自己的想法。
就像雷蕾问他的那样他的想法是什么,那时的他还回答不上来。
后面他在大巴车上看到掉落在地上的乒乓球,他才明白他真的要和乒乓说再见了,这时的他才理解自己是因为喜欢乒乓才打球的,所以在车子发动的一瞬间他选择跳下大巴车奔向自己喜爱的乒乓。
情节发展到这里我觉得还不错,有表达出少年那种无论结局如何都敢闯敢拼的热血和无畏。
可是到了集训这一段我觉得剧情真的直线下降,这一段算是徐坦人生的转折点。
但却表述的不明不白甚至有一笔带过的感觉,现在的徐坦一进来就是7组的吊车尾。
可作为热血剧,我在这段中并没有看到很多关于徐坦如何从7组冲上1组甚至进入前三的描写。
相反他把这些用功拼搏的地方都加到了于克南的身上,这里我说声明一下我并不是说不应该描写于克南的努力。
而是以这种形式来表达之后,给我一种徐坦的人物形象被写废了的感觉。
进入集训的徐坦相当于是重生后的徐坦,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再告诉我们,现在的他是在为自己拼搏。
可是在集训中几乎没有他给自己加训或者为了成为国家队的一员而努力的描写,当身为天才的于克南在球场一遍一遍练习到深夜的时候,没有徐坦的身影。
在于克南练到体育馆阿姨都着急要回家的时候,徐坦在宿舍睡觉。
整个集训的过程唯一表现了徐坦想要向上努力的,就是他在日记中写道“咬紧于克南”。
我以为这之后他会跟着于克南一起训练,于克南练到多晚他也练到多晚。
可是几乎没有这样的片段,所以编剧的热血和拼搏是用嘴体现的吗?
徐坦努力的方式就是写写日记,然后在日记里每天写上一句“咬紧于克南”吗?
让我最惊讶的就是徐坦在没有任何努力的形势下,莫名其妙的就进了省队前三。
他之前可是吊车尾,在集训里什么都没表示就进了前三?
努力呢?
奋斗呢?
啥都没看到。
你要是说他像棋魂里的时光一样,之前没接触过这项运动。
所以进入省队是吊车尾,但是教练发现其实他很有潜力,所以在他进省队没多久就力排众议推荐他进了集训。
再集训中他天赋过人,不用练就进入前三了,这种我可能还能接受。
可问题是棋魂中的时光虽然是天才,但在道场里每天都是他练到最晚,别人都去吃饭了他在练,别人回去睡觉了他还在练。
加上褚嬴和各种老师对他的帮助和指导,以及俞亮带给他的无限动力。
这些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影片里他用一年就成功定段,我一点没觉得不合理,甚至在他下赢岳智的时候有些热血沸腾。
可是徐坦的设定他能进入集训省队前三甚至进入国家二队,我感觉是极度不合理的。
徐坦还有一个设定让我很费解,就是他的日记本。
之前我看他每次打完都会在本子上记,镜头也给了特写,我以为他是在记录每一个跟他交过手的人的打法和弱点之类的。
结果只是记了个几比几?
那还用记训练场不是有大榜吗!
不过我感觉编剧还是有一点徐坦在记录打法的意思,因为在最后的3v3中,在于克南身上有体现。
但是对于徐坦好像他那个小本更多是鸡肋的感觉,甚至在3v3中编剧的意思是这个小本子好像还有点拖累他。
但我记得第一集一开始的时候有介绍过他是球场神算子,除了3v3的时候提了一句他算出了球的方向其他的没看到有过多的表述了。
总而言之对于徐坦这人物来说,我看了8集除了第一集他跳车和集训最后的3v3比赛中有点热血的感觉。
其他更多是看他我着急,尤其是进入国家二对之后。
体能不行你练啊,体育馆10点关门外面操场又没关门,再不行你跟于克南似的弄个哑铃练一下,每天回到宿舍就是写日记也不是分析战术,就是写一些没有用的鸡汤真是急死我了!
之后就是于克南,因为他是天才所以没有集体荣誉感,性格也是孤傲脾气暴躁。
这样的人设也挺带感的,暴躁没有集体荣誉感的少年在训练中一点一点被徐坦打动,两人成为挚友也是彼此唯一的对手。
尤其是集训中让于克南做宿舍长那一段,挺好的故事。
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一段,除了为后面于克南忍住了想打甲鱼的冲动成功进入国家队之外其余的什么作用没有。
于克南依旧孤傲依旧没有集体荣誉感,其实我感觉他忍住了打人冲动也是因为吃一堑长一智了,和他当宿舍长也没啥关系。
甚至我感觉前期的集训和后面进入国家队有些割裂,徐坦和于克南两人在集训的时候都到了可以共享日记,为彼此分析战术的地步了。
咋到了国家队感觉这两人跟陌生人似得,甚至都没啥交集。
徐坦也不再追逐于克南,于克南也根本不关注徐坦。
反正前8集我是没出来两人作为双子星,彼此之间有什么对对方的特别关注,也没看到两人之间有什么特别的羁绊。
可能我是动漫看多了吧,总觉得这种热血双男主的剧是那种像火影里的鸣佐,死神里的一露(虽然一露是男女,但是一户选了胸大的),棋魂里的亮光那样。
荣耀乒乓题材设定我挺喜欢,我也会继续追剧的。
如果后面真香了我就回来改掉我这篇评论。
在《荣耀乒乓》里,白敬亭饰演的徐坦和他自己有多像? 白敬亭觉得是“都比较倔强和执拗,设定一个目标就一定要达到”。
白敬亭眼中的乒乓球运动员徐坦,“前期性格内敛,经历过很迷茫的阶段,后期逐渐找到自信,进入了有气势的状态”。
徐坦前期的性格和白敬亭不一样,“我比他更坚决更果断,而且我一直比较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明确的方向”。
随着成长,徐坦的性格逐渐与白敬亭本人相似,白敬亭也在拍摄的半年时间里努力健身塑形,让自己的外形更贴近运动员徐坦。
“我上一部剧《平凡的荣耀》的角色要呈现出很瘦弱的状态,所以拍摄《荣耀乒乓》前我只有120斤左右。
在确定进《荣耀乒乓》剧组之后,我观察到乒乓球运动员肢体基本都会比较健硕,剧中徐坦也是前期比较瘦弱后面会比较健硕,于是就开始着手训练吃蛋白粉去增加体重,做到了角色前后期的一个变化,出组的时候差不多到了150 斤。
”白敬亭将每天健身的习惯保持到了现在,“是这部戏促成我养成了坚持运动健身的习惯”。
双男主最近很是火爆啊,互相救赎的成长线也是一贯被编剧用烂了的……说实话我刚开始纯粹是奔着两个男主的颜来的,目前看了两集半,竟然还不错!
开局就是一场紧张刺激的乒乓球比赛,把气氛拉满,双男主在乒乓球赛场上对峙,这是一场等待了10年的对决,谁也不知道这10年里他们两个都经历了什么…于是,镜头一转,回到了10年前。
这一年,徐坦和于克南二人年仅16岁。
俩人都打乒乓球。
徐坦看起来是个弱鸡,但实则天赋异禀。
于克南小小年纪就把乒乓球赛事的各大奖项拿了个大满贯,进了国家队,却又因打人喝酒不遵守纪律被退回省队。
两个人小时候是打过一场比赛的,当时徐坦输得很惨,也记住了那个碾压他的对手——于克南。
几年后,一场大区集训,让两个人再度相遇。
于克南桀骜不驯,徐坦坚毅恒久,两个人简直就是完完全全的互补,或许这就是命运,安排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经历完全相反的男孩重逢,必定是为了掀起他们各自命途中的惊涛骇浪。
这剧亮点很多:几个教练都是老戏骨,演的很细腻又很舒服,两个主演虽然年轻但演技也是值得肯定的。
整个画面的滤镜和色调给人一种电影感,很高级。
关于国球的科普小视频还有PPT都做得不错,看得出来剧方是很用心的在向大众科普了,楼主表示真的有学到。
目前处于佛系追剧状态ing,会不定时更新哒~
这几天一直在认真刷这部剧,在豆瓣也看到很多喜爱乒乓球的观众给这部剧打出的差评,我看到的大体有:1、编剧不尊重“原型”,给“原型”泼污水;2、编剧、导演、制片人、乃至演员都不懂职业乒乓球,哪有16岁依然很菜的世界冠军?
3、剧里的两个演员不专业,动作不标准;4、剧里用真实运动员的肖像图,却冠以“艺名”;5、剧里的主角没有现实中“原型”帅;……一句话总结:槽多无口。
看着这么多一星的差评,我也产生了自我怀疑:这部剧是不是一无是处,真的很差劲?
对于一个很少看国产剧、基本没接触过运动题材影视剧,且是主演粉丝之一的观众来说,我的观点是不是注定被认为 “歪屁股”,所以没有价值?
但是随着剧情渐次展开,我可以很肯定的说,这是一部优秀的青春运动剧。
首先是情节设定,这是一部剧的灵魂,《荣耀乒乓》以两个截然不同性格的运动员成长为主线,脉络十分清晰,其中的配角乃至关联情节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向前推进,不会突然荡开,让剧情信马由缰不可控。
目前已播的12集里,于克南从被国家二队赶出,到参加大区集训回到国家二队,徐坦从省队、到大区集训再到国家二队,三段关键剧情都不是一笔带过,整个情节推进节奏很快。
回到两个主角,于克南初期成长的关键点在于心态的转变,徐坦的成长则是技术的进阶,各有侧重点。
这两条线又通过他们的指导、队友引起的矛盾冲突串联到一起,就像两条不断相交的曲线,最终构成主线。
至于这些矛盾冲突是不是过于异想天开,见仁见智。
也许对喜爱乒乓球的观众来说,这些情节设定滑天下之大稽。
但我作为一个不熟悉不了解的观众,我并没有感觉到情节的突兀,我想看了这么多年剧的自己应该是有基本的判断能力的。
情节塑造人物,情节的稳定让人物的性格转变顺其自然,可以让观众感知到主角确实在成长和蜕变。
在这个过程中,《荣耀乒乓》难能可贵地做到了小人物的精彩,配角不是性格一刀切的工具人,各有各的精彩。
我觉得对于非专业观影者来说,情节和人物是评判一部剧非常关键的要素。
在这一点上,《荣耀乒乓》是优秀的。
除此之外,这部剧可以升华的一点在于国乒精神的传递,不仅仅是体育竞技的精神,还有普通人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乒乓球不愧是国球,它有我们的文化底蕴,而这些文化底蕴又源自每个时代里那些热爱乒乓球的普通人。
因为我没有看过现实中的乒乓球比赛,所以不对演员的动作、球技做评判。
写这篇文章只是觉得如果我不发声,写一些东西,可能同样喜欢这部剧的人,或者有兴趣打算看的人,会和最开始的我一样,在外界一边倒的声音中,随波逐流,自我否定。
最后,我记得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里说过,我们这代人,在猜疑的年代长大,难免会落下毛病,想从鸡蛋里挑出骨头,这样才显出自己的能来,这是很不好的。
与君共勉。
(上班摸鱼写的,剧的分析比较简单,周末有空就补上带剧情的案例介绍。
)
这部剧就目前来说给人的感觉挺惊喜的,我真的已经剧荒很久了,昨天打开爱奇艺看到主推乒乓,就进去看了一眼,没想到停不下来了,一下看完了8集,而且是没快进的那种,我平时对体育类项目不是特别关注,所以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几乎不会打开看,昨天偶尔打开这部剧,很惊讶自己竟然看完了,就目前来看这部剧剧情紧凑,各位演员呈现也都很好,每集结束后还有关于乒乓球的小贴士,这些都一定程度让我了解到乒乓,了解到我们乒乓运动员们平时在训练中到底付出了多少,其实说到乒乓,就算我再不关注乒乓球,它作为我们国家的国球来说,还是知道一些打的比较好的球员们,比如张怡宁、张继科、马龙、许昕、方博等等,我知道他们多是在一些体育赛事结束后,身边的人会有说“咱们中国乒乓又夺冠了” “嗨,这不是很正常吗,今年是谁呀”.... 我之前总是觉得我们国家乒乓球夺冠才是应该的,我知道他们为了我们国家的荣誉肯定付出了努力,但远远没有看完剧来的这么直观,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队甚至是一个省队的乒乓球员的诞生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到底付出了多大的艰辛,就像在剧里徐坦妈妈说的“在咱们国家,每年都有几百万个孩子,学打乒乓球,8岁开始集训,每年能进省队的就700多人,能进国家二队的,也就30多个人,能进一队的也就20多个人,如果能拿下冠军的几率也就一千五百万分之一”这个数据给的很直观,很心惊,我开始反思自己,我是不是不应当把我们运动员夺冠直接事定义为理所应当,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他们每个人无论成败,都为了成为世界冠军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就如剧中天才如于克南也是一直默默训练,不因自己的天赋而沾沾自喜,我们应当给予我们所有的运动员们,以鼓励以敬佩,他们真的很棒,感谢我们的乒乓运动员们,谢谢你们捍卫了乒乓的荣耀,我们因乒乓而自豪,同时也谢谢那些默默的为乒乓夺冠而做出贡献的人
有年轻人应该有的拼搏精神,体育精神,给我6岁的女儿都看哭了!很感动,为了自己热爱的事物,努力变更好,支持小白
看不下去...编剧太烂了
害,居然看出了泪点,我可真是大俗人!(外行看热闹,是能追得下去的)
体育题材最重要解决燃点到底是什么,以及跟纪录片的边界在哪里,毕竟咱是要做一个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开头的比赛戏尝试设置一个悬念钩子,但其实并没有勾住人,就直接进十年前了,你得先告诉我这是个怎样的人、让我先发起对他的好奇、再闪回、我才能进入他的命运,现在这样真的太着急了点。其实还不如把亲情牌挪到前面,上来就告诉我,是因为小时候有哮喘、爷爷喜欢乒乓、于是就练乒乓了,所以即使膝盖伤严重到以后都可能上不了战场,也要打完这一场,可能是爷爷的关键时刻,之类的构建逻辑,可能会更好。反正整体就也挺水的吧,尤其是那个姑娘一出来,鸡汤撒得太随意,剧情节奏一下就一泻千里了,先让情节的刺激度保持住,不要那么快进入日常戏,会比较好。整体来说没有提供新的解读体育题材片的视角,所以不吸引人追看。
小姑娘拿灯牌去看乒乓球比赛,用石川佳纯的照片配张艺宁名字,说出不想拿冠军只想一直打球的脑残台词,请我去做指导都不会这么离谱,我会慷慨的贡献出我1T的框圈比赛视频。怎么样都不应该拍出这样垃圾的剧情,借鉴人设、丑化角色,对日本球员的照片名字张冠李戴,带灯牌进场是什么鬼创意?推广乒乓球不应该是有些人肆意胡编乱造的借口。
给一星都觉得是浪费,真的很无语。无关演员,就这部剧拍出来的意义是什么?污蔑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以为一名运动员拿下奥运冠军只是加油和鸡汤就能做到了?嘴上说着没有原型,就差把马龙的身份证刻在屏幕下方。你大胆借鉴人设就算了,一边说着没借鉴一边魔改马龙经历是有病吧?那可是为国争光拿奖无数的现役运动员啊!无语真的无语
大爱于克南!坦坦荡荡凭实力说话!
一般
这拍的啥玩儿意,从编剧导演到演员,就别说体验生活了,但凡随便找几位职业运动员聊个天儿,也不至于把乒乓球这个题材拍成这样。
喜欢里面每个人的成长故事,看老戏骨飙戏好爽(✪▽✪)年轻演员也很不错,希望他们继续加油😊里面的歌曲也好听,总得来说质量不错,值得一看,已推荐给弟弟妹妹。
乒乓是我唯一会的球类运动,看见监制是五百,先观望。|伤病就是伤病,扯信念没有意义。
终于等到一部真正的热血竞技题材电视剧了。比赛训练都很真实,前八集看了感觉非常好!很值得看!!!大胆奶一下,感觉后续剧情不会崩,五分!
不懂乒乓,前面进一队之前的剧情都还能看,后面什么乱七八糟的,后面实在太难看了本来能打个四星的三星差不多了。我觉得这剧差不多24集紧凑点讲个打乒乓的故事比现在这个肯定好看,害,只是为了看帅哥罢了_(:* 」∠)_
15年苏州世乒赛,我对男队的比赛没有印象但女子十分钟医疗暂停后,丁宁在脚伤情况下拿下了女单冠军,也奠定了她的里约门票技术性暂停也好,真的伤情所迫也罢我只知道她进入奥运完成了大满贯but16岁还没进国家队,大概编剧当世青赛不存在吧ps 编剧这给男主人设简直在引战,北京队,认真,善于计算谋划,想的多,还有天才,最快获得大满贯 excuse me?还好jk很久不打了更新——重看了,发现把开头剪了,嗯,剪的对。小白接点切中现实而不映射英雄的剧吧,叹气,这剧我还是在乒乓男队女队中反复横跳
你tm套马龙的人设还暗戳戳给他泼脏水???本来主演都是路好的,但冲这剧一直宣传没原型还融梗融到飞起,一星你值得。
许昕是被你吃了吗 弱化马龙实绩 魔改现实 有没有尊重过现役运动员啊
于克南签完解约合同,在公交上翻个人档案那儿把我看哭了,毕竟他离开的是一个曾经希望的地方啊,不过于克南竟然也有两幅面孔……转眼就后悔了,我只能夸他可可爱爱吧
能不能好好拍个热血竞技,像棋魂那样。不会拍的话就多和日本编剧学学!!!哎
似乎都练过一点
拜托,這是乒乓球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