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喜欢总结,但是还要说一下,这是女性尤其是底层女性必看的片子之一。
它发现了香港现有妇女保护上的种种漏洞,并一针见血地指出。
把看起来按规章办事的、和稀泥的、完成任务式的、没有同理心的男社工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还好有个并不完善的庇护所和一位好心女邻居的帮衬可以暂时感受到一些仅属于女性间的互助与关怀,压抑的心情终于有了暂时的缓和。
这个片子好就好在,女主并不属于现在社会议题下很火的一个词,“完美受害者”(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完美受害者)。
她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村里的女孩子,坚韧独立天真无知;她因性生“爱”(没看介绍我还怀疑过她是否之前的职业是性工作者)、孩子智力有缺陷也没有太过在意、从香港逃出来之后去蹦迪、第二次仅是自己一个人去的庇护所竟没带上孩子……应该说她的确对自己和孩子都极不负责。
但是因为这些我们就应该去讨伐她吗?
我想说的是,不管女主角是个纯洁善良还是自私有目的性,她都不可能逃出她丈夫的魔爪,一个恶魔不会因为对方是和纯洁无瑕的好人就会放过TA。
男主角,我猜想这大概就是小红书所说的NPD人格吧。
最可怕的是,即使是到了20年代,我还是没法解这道题,一个底层妇女遇到这种事到底如何能逃出生天,如何能够完善社会互助系统、司法系统……
其实这是片中的灭门惨案主角李森(任达华饰)对妻子晓玲(张静初饰)说的一句台词,当然这种说法直观的勾画出了李森的男权暴力性格,但从另一方面,这句话也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向影片主旨的幽暗之门。
《天水围的夜与雾》很容易让观众联想起许鞍华早年的代表作《疯劫》,同样的婚姻爱情悲剧、同样的女性视角叙事——《天水围的夜与雾》在不经意间向我们提醒:许鞍华是为数不多的坚持到现在还在创作的香港新浪潮主将。
当然要跟《天水围的日与夜》联系在一起比较,后者替许鞍华在金像奖上拿了个最佳导演,从而更多的走入了普通观众的视野,但在我看来,《天水围的夜与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许鞍华作品,而且包藏着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和艺术野心——相较而言,《天水围的日与夜》更像是许鞍华一次浅尝辄止的实验性小品文。
完全可以跟贾樟柯的作品放在同一个序列中考察,从《世界》《三峡好人》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用冷峻的影像记录着这个变革时代里普通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惨淡生活——当整个中国变成一列高速列车开上现代化的轨道时,总有跟不上队伍的人被残酷的甩下来,对电影艺术家来说,为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发出呼喊,显然也是他们创作的动力和灵感源泉之一。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区,天水围经过许鞍华两部作品的“宣传”,几乎成为了香港又一个知名地标。
许鞍华导演用《天水围的日与夜》告诉我们:在这个底层劳工聚集的尺寸之地,并不总是伴随着肮脏交易和犯罪恶行,有许多经济拮据、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们坚韧而又有尊严的生活着——这的确是天水围的一个面向,许鞍华首先用《天水围的日与夜》为她的新世纪底层书写笼罩上了一层温情(但真实)的面纱。
接下来的《天水围的夜与雾》许鞍华便举起了她的手术刀——或者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匕首和投枪”。
大导演的一个特点就是能不动声色的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许鞍华便是这样,取材于真实发生的灭门惨案,但许鞍华并没有赤裸裸的将之奇观化,而是采取了类似《罗生门》的方式,通过倒叙和多元视角叙事尽力给观众们“拼凑”出一个真相。
那么这个真相真的真实吗?
许鞍华没有说。
但我们清楚的看见了香港社会福利体制的痈疮——漫不经心的社工、看似热心但又执行力欠缺的区议员、有“养懒汉”嫌疑的综援发放系统、推诿敷衍的警方,以及处处弥漫的对大陆来港女士(所谓“北姑”)的隐形歧视。
当然,香港的社会体制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有效的,比之《笼民》(张之亮)里的惨不忍睹,以及《投奔怒海》(许鞍华)里越南百姓的水深火热,天水围的老百姓还算温饱无忧。
真要细究起来,晓玲的悲剧可能还是不具备普遍意义的。
一个饶有深意的场景是:当晓玲被李森一次次的婚内强奸后,呆坐在屋外怔望远方,此时来了个大陆移民与其聊天,这个路人就盛赞天水围的环境好,而且与大陆隔海相望,是个住人的好地方。
这应当不是假话,影片很快进入了大陆的场景。
晓玲来自四川乡下,家里连个电视机都没有,所以她被来自香港的装修工人李森俘获芳心是符合逻辑的。
事实上,与李森的婚姻曾让晓玲父母的虚荣心大获满足——给家里带家用电器,给家里修房起屋,李森的到来,不啻于这个穷乡僻壤的救世主,在香港属于绝对下层的李森,在晓玲家乡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款。
而且李森事实上已然凌驾于晓玲的家庭之上,他对晓玲妹妹的霸占举动,某种程度上就表明了他们之间的主-奴式关系。
被斩断了与故土之根联系的晓玲显然是危险的,家乡对她的认知几乎完全来自于她从外界输入的资源。
当晓玲妹妹接受警方质询时,她说姐姐只回来两次,带回来两件东西:一件是电视机,另一件就是姐夫——必须指出的是,晓玲自己也在千方百计的力图斩断自己与故土的联系。
安土重迁的农民被抛置在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变局中,他们当然是失位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就这样把视野拓宽到了整个中国,囿于香港的弹丸之地天水围所发生的风波,被放置在大中华地区的整体巨变下,其原因才能逐渐明晰。
许鞍华就用这样抽丝剥茧的方式告诉我们,在现代化的繁荣表象下,还隐藏着许多上不得台面的内伤。
李森灭门惨案所划开的社会伤口,正好成为许鞍华用摄影机展现这些内伤的契机。
巨大的地区差异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人们脑中的旧意识也成了背后的刽子手。
当晓玲被李森粗暴的伤害后,她一开始只是不想丢家里的面子,不愿声张;而晓玲的父母也是这个想法,脸面第一,男人打女人是稀松平常的事;更为讽刺的是,连调解家庭暴力的香港社工也极力大事划小、小事化了,李森引用的“床头打架床尾和”的俗语最终让晓玲没能逃出这个火坑。
迈入新世纪的天水围,与整个中国已经血脉相连,这里的每个鼻息都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内找到动因。
这是个高歌猛进的大发展时代,却又是个空前复杂的时代。
现代化的进程、经济发达的香港,是一件醒目的白衬衣,不过如果我们定睛看一看,却能发现白衬衣下面分明藏着副扎眼的黑胸罩:几分诱惑,几分龌龊,又有几分不由分说。
而从导演自身来说,许鞍华至今未婚,与她的日本老母亲在香港租房过活(很多人都难以置信),或许,这也是导演能如此敏锐的捕捉到家庭伦常矛盾与底层生活裂隙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在这跟姑娘们提个醒,男人在追求你时,手段越激烈的,越要多加防范。
其实,她是可以走的,在发现那么多征兆的时候,在侮辱了妹妹的时候,因为没给饭吃打死了家里的狗的时候,动手打自己的时候,一次一次说要杀掉自己的时候...这些其实都是提醒,提醒这个人危险。
这些其中一条都足以危险,都是在犯法,只要碰到,必须离开。
有预谋的离开,悄悄的趁对方不备,彻底远离。
这不是单纯的家暴案例,李森在片中其实呈现的是典型偏执型人格障碍,又称妄想性人格障碍。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中的安嘉和也是典型偏执型人格障碍。
多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
很多时候的表现形式就是情绪反复无常无法自控的状态,因为小事发脾气,过后会又痛哭流涕跪地求对方原谅。
在发病时对方无法控制自己情绪,他不晓得自己在做什么。
只要姑娘们在交往过程中有害怕对方,生怕激怒对方,比较小心翼翼的情绪就需要小心了。
如果不幸碰到了,一定要记得认怂,彻底的认怂,不要激怒他,然后再考虑办法。
最开始交往初期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它就提醒你“有什么不太对”,一定相信它,凡事多个心眼。
最重要一点,一定要记住,走出地狱,就不要重新回地狱,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姑娘们,命要紧啊。
凶手只有丈夫一个人吗?!
贪慕虚荣,不给钱就不让这位正在给自己建房子的大女婿(男主)吃饭,明知大女婿跟自己的二女儿关系不正当还假装不知道的女主乡下父母是不是凶手?!
畸形的家庭社会关系,跟自己姐夫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的“二妹”是不是凶手?!
同样贪慕虚荣,在姐姐被家暴回深圳找她们时候,带姐姐去夜店,并说“姐夫待你不错”的“三妹”是不是凶手?!
敷衍了事,只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社工是不是凶手?!
严重渎职的“我们警察是破案的”而向这种潜在危险根本不不重视,不管不顾的警察是不是凶手?!
自己也贪慕虚荣,明知男主有老婆还插足生子结婚,婚前放荡,婚后隐忍的女主自己是不是凶手?!
并不是为杀人凶手(丈夫)开脱,他固然是最可恶的最不可饶恕的,但,他之外的这些人难道真的就不是促成这是可悲案件的凶手了吗??
李森在他人生的前多半辈子没有显现出烂男人的特质,在他儿子和邻居的眼中,他和气、懦弱,努力挣钱养家,少交一点家用就会被老婆骂,用离婚威胁他。
他是一个装修工,已接近老年,徘徊在吃救济的边缘,儿子是拉皮条的,一家人在香港属于最底层。
这样一个男人,在深圳可以找到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跟他,愿意为他怀孕也为他打胎,还对他深情款款,把他视作生命中的救星。
于是,在情绪冲动的那一刻,他有了勇气和老婆离了婚,带着他刚刚赚到的一笔钱与小姑娘王晓玲回到王在四川农村的家。
在这里,他的往常只能顶一段时间家用的那笔钱改变了小姑娘全家的面貌,让她一家成了全村最受人羡慕的家庭,而他本人在村人眼里,也成了一个既有钱又有情义、既有技术又有地位的人,从香港时那个loser,一跃成为一个体面人,有了他从未曾有过的成就感和存在感,他不仅得到了尊敬,还得到了他未曾期待过的——拥有支配和糟蹋她一家的权力。
这是他漫长的一生中的第一次。
这滋味是如此美妙,以致于他不能再放弃,也不相信他会失去。
当他们再次回到香港,回到这个他无法抬头做人的地方,他只能从王晓玲身上找那种感觉,他殴打她、强暴她、逼着她喊“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一切”,当他发现他所造就的她——他认为是他造就了——试图摆脱自己时,他疯了,用杀戮来终结“他给她的”生活,消灭“他给她的”一切。
李森在以前的婚姻中从未有过家庭暴力男的迹象,他的脾气是随着他在王晓玲一家前的优越感产生和膨胀的。
王晓玲一家把他当做拯救者,于是他真的以为自己是神,并一定要把神当下去。
“野狼不吃死孩子,都是活人惯的”,当王晓玲跟他说“你要是想要,我就生下来;你要是不想要,深圳打胎也方便”的时候,当王晓玲的妈恳求他:“晓玲肚子都大了,咋个办,你给个话嘛”的时候,这些自认为低贱的人们培育了李森不切实际的优越感。
谁该为王晓玲和她两个女儿的死负责?
是的,她的确希望通过这场婚姻改变命运,她的父母的确希望通过这个男人改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要求不该得的东西。
是什么让他们在李森——这个在香港会被认为是loser的人——面前自感低贱,逆来顺受?
是什么让李森这个没钱没工作、没技术没尊严的烂男人认为自己有资格当神?
是地域经济差异造成的等级差!
而大陆如同鸿沟般的城乡差异又将其翻倍。
当王晓玲的父亲用常态的口气说“农民嘛,不就是让人欺负的嘛”,他说出的是长久以来的社会现状,也燃起了李森心中的歧视之火、暴力之火。
李森什么也没有,却在这里发现他原来还高人一等,他为什么不享受这种等级差呢?!
这个通过各种待遇把人分了等的社会培育了无数李森这样的烂男人,他们通过歧视和迫害他们眼中的“低等人”来维持他们心中最后的平衡。
并不是所有没钱没地位的男人都是烂男人,烂并不直接与境遇相关,而主要和人品有关。
不烂的男人再穷也有尊严,绝不会用欺辱弱势者来维护自尊。
PS. 李家的那个邻居老太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会热情地帮助和她没什么交情的邻居,会因为自己没有阻止王晓玲的被杀而内疚到发狂。
她让这部片子有了一丝温暖。
《天水围的夜与雾》。
7分。
许鞍华导演,任达华、张静初主演作品。
继《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后,许鞍华导演将目光伸向了天水围更深刻的犯罪,事实上,大陆妹在香港的故事,也是很多导演和作家关注的焦点。
张静初饰演的川椒妹晓玲本是站街女,任达华饰演的港人李森因性生爱,在拿到一笔不小的装修款后毅然抛弃前妻和晓玲在一起。
他不但展示了大气与真爱,也将自己禽兽的本性施展到了极致,用晓玲的话说,李森喜欢找熟人下手——比如晓玲的二妹,比如自己的一双儿女。
故事的结局是极其悲惨的,惨无人道,毫无人性。
这个故事非常恶,也非常毒,但它并没有完全触动我,一则张静秋的表演过于表面,没有人物背景的延展,也没有性格的表达,二则任达华的表演在不少桥段里竟然看到了很多早年情色片的影子。
香港的确越来越缺少表现平头老百姓生活的电影。
“北姑”一直是众矢之的。
如果说李森铸成大错,那么也应该说,小玲是一切错误的开始。
小玲一家三个姐妹都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却将这一切都寄托在了男人身上,还是香港男人的身上。
其实这部影片也告诉大家,香港人并非神兵,他们也只是每天都疲于奔命的普通人,和大陆人并没区别。
小玲相当的虚荣,在父亲问道李森是做什么工作的时候,小玲把男友包工头的身份说成是工程师,这也决定了小玲日后的一切。
所以,妄图用香港男人改变命运的女人们,清醒一下吧,你们在大陆有亲朋好友,但是去了香港,很可能就是要住在救济站。
不论是香港人还是美国人,关键还是在人身上,人好才是真的好,他好你也好。
李森本是一个善良、懦弱的男人,遇到小玲后,他对小玲及小玲的家人都很好。
他感到了在前妻那里从没有过的男性的尊严,被依靠,被需要,被仰视。
离婚使他一贫如洗,原本希望的桃源仙境结果是另一个噩梦的开始。
结婚后,事业的不顺使生活过得清贫。
岳父岳母期望的变本加厉,使李森走上了一条永远也驱不散雾的夜路。
一个被需要被仰视的男人怎么能让自己的如花美眷去外面工作?
还是“出卖色相”?
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改变现状的无力,都让李森变的暴弃,这种暴弃转变为对妻子的暴力及虐待。
但是李森对于两个女儿还是比较疼爱的,这也反映出李森并非天生恶人,只是他无法正确的面对生活的压力,以及事业的低谷。
当然,李森的个人原因也并非造成惨案的唯一原因。
电影将议员、警察等等的角色都让男性饰演,而这些男性对于小玲命运的改变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相反那些在救助站同样等着救助的女性给予了小玲最多最大的帮助。
小玲的天水围,永远是那条驱不散雾的 夜路。
人还能这么坏,已近不是人了。
打工妹这么小就开始养家,父母贪钱,女性受侵犯也不敢说不出来,家庭暴力,社会义工警察工作的怠慢,政府的疏忽,导致这场惨剧的发生,死者最后真是惨不忍睹,死后还看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在自己眼前被杀,连海报都这么暴力,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是比恐怖片恐怖的片子。
因为恐怖片是假的,再怎么恶心我都会心里有暗示那是假的,可现在完全的真实。
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一些人一些事,我们没有人去揭开这层黑暗的面具,许导随是个女子她竟然有这勇气敢说出来,以后这些社会底层得不到帮助的女人至少大家能去关注她们,帮助她们。
之前我对妓女的感觉是为啥不去找个正经的工作,非要做这个,我是不能理解的,看了这片子之后我能体会是人都是不愿意走那条道的,那是真没有办法了。
这部电影牵扯到很多问题,比如对待外出打工这一壮举是否正确。
妓女也是人而且还是弱者,说实话看完这片我以后都不敢结婚了,男主角太变态,最后孩子父亲杀母亲时的一幕,孩子的手是牢牢遮住自己的眼睛不放的,她要是还活着就变精神分裂了。
许导是电影导演中我最喜爱的一个,她拍的片子总是反映社会揭发事物的真相。
真是不简单的一部片子,很有重量,很有力度,比男人拍的还要狠。
最后说一句演员把人的精神状态演的特别到位。
节奏很快,其实感觉很迟钝人好像很有活力,但其实很彷徨这是电影宣传的时候,许导演说的一句话。
冲着这句话,还是把《天水围的夜与雾》找来看了,虽然之前看风评已经可以知道不会有日与夜那般的惊喜。
以武功来比喻的话,《天水围的日与夜》已经达到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的至高境界了。
而《夜与雾》与之相比显然就差好远。
日与夜是小格局大情怀,而夜与雾虽然涉及的问题要多很多大很多,新移民,家暴,警察、社工、综援制度,香港的,港陆之间的,林林种种,视野不能算不大了。
只是,这种种问题,都是惨剧发生的间接原因,可最根本的,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家庭、一对夫妻从恩爱甜蜜走上如此的不归路?
是什么让李森从一个好先生变为杀人狂魔?
贯穿始终的女性视角让人不曾了解李森的内心,只能从他的言行来推测其内心变化。
只是我想了一个晚上想得头都快爆了,却得出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推论。
李森ms不只一次的强调,他和那些上大陆包二奶的人不一样,他是和前妻离婚娶的小玲,他对她是真爱。
他给她温柔的洗头,主动提出来结婚,给她老家盖房子,给女儿修车,和儿子亲近无隙。
为何到了四川后,就见色起意,暴戾残忍了起来?
仅仅因为儿子口中所说的,与前妻的关系中受辱太多导致性格bt吗?
恐怕不是。
我见到的,是小玲及其父母对李森觊觎妹妹的默许,以及李森没钱之后这态度的反转。
李森未到四川之前,可能都未曾体会过金钱能带来如此大的权利以至于可以践踏任何事。
虽然他玷污了小玲妹妹且有负于小玲,可这并不让他带有负罪感,反而是金钱带来的快感和对她们人格的鄙视(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不只一次的鄙视过小玲的身份,以及在深圳的时候扬言自己是其全家的米饭班主)。
是不是可以说,四川之后,在李森的心中,传统的道德观已经崩溃,取而代之的,是金钱至上的“现代价值观”——有钱大晒。
这也就为最后的惨剧,埋下了深深的种子。
回港后,经济不景气,李森失业,靠综援度日。
注意,回港其实并不是主动回的,而是在四川老家的生意做不下去,岳母不再给饭吃的情形下回的,所以基本是被撵出来的。
李森得以在小玲一家面前安身立命的经济地位不保,加上小玲逐渐独立出外打工挣钱,造成了他终日的危机感。
其实李森也是个可怜人,你看他做伤口都能把自己弄死了,可见这个人智商情商都不高。
他被这危机感折磨得发狂了,后面大概就能解释通了。
你说说,这如何不让人触目惊心,害死小玲的,其实不是李森,是小玲和家人,或者说,是这个社会对金钱的崇拜。
写到这,似乎有点豁然开朗了。
虽然后边这大半部分,其实只能算我个人的yy了。
我当然不是要为李森开脱,导演就更没这意思。
不过我觉得只有这样讲才讲得通。
李森如果只是一个心理变态的杀人魔,那么便成了个案,便失去了广泛讨论之的必要。
这样看来,选择小玲的视角展开故事,又是很高明的了。
你知道,我从来都反感某些导演那种知识分子对底层民众居高临下俯下身来的悲悯关怀。
联系日与夜,也总算给自己找到一个出口,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该如何选择,如何自处。
归根结底,不能迷失自我。
说一个身边的事。
我家附近有一个修鞋的师傅,手艺好价钱收的又平易,所以每次鞋子的替跟都去他那换。
以前都是老妈代劳,这次顺便就一起去了。
马路边的一个小位子,都不能算是铺位,因为没有棚子,只一个箱子,每天背来背去。
阳光下的位置还被别人占去,大冬天在背阴里蜷成一团坐着等活计。
你可能想象不到,仅仅是北京市区和郊区几十公里的距离,劳动力的差价就能有好几倍。
那一双粗糙的手,灵活的在鞋子上把弄着。
我当下心软,想多给些钱。
可那师傅弄到一半,开始炫耀起来,这活计,是如何一回事,他的用料方法和别人的如何不同,并包保我穿个多久没问题,那眼神里,一种骄傲的神情飞舞。
我于是把抻了一半的钱又放回到钱包里,笑呵呵的听他继续说,不时的附和一两句。
于是我又想到老爸,想到贵姐。
我经常暗地里嘲笑一些怨妇似的同学们没有经历过底层的辛苦才会那样顾影自怜,没想到自己竟然也不自觉的以知识分子的高姿态自居起来。
其实他们哪里需要我们的同情。
同理他们也不哀怨,不纠结,不愤怒,也不那么无力。
他们只是这样努力的活着,做该做的事,有生活的智慧,有自己的骄傲和坚持。
那天天很冷,但是我觉得很温暖。
文/压马路这部许鞍华新片仅从片名,就很容易被人认作是《天水围的日与夜》的续集,虽然两部影片除了故事都发生在“天水围”,其他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实际上两部电影形成了一种对“天水围”映照关系,说《夜与雾》是《日与夜》的续集,我倒觉得很恰如其分,因为两部电影都看完,让我们看到了如此不同的“天水围”的生活形态,但却都是活生生的香港真实原生态的直接体现,许鞍华通过两部电影迥然不同的风格气质和故事内容,充分刻画和展现了“天水围”这个两部影片里最重要的一个角色。
如果不是这两部电影,我根本无从晓得香港新界里有一个叫“天水围”的社区,因为这个社区在香港最北面,因为房价便宜、交通不便等原因,所以这里称为香港30 万底层劳工阶层的聚集地。
这里没有中环的喧嚣繁华,更没有兰桂坊的彻夜激情,但近两年的天水围却因为多次发生自杀、暴力事件引起港人注意,这两年一些香港电影人也开始把创作的焦点转移到这个本不起眼的社区,比如除了许鞍华直接以天水围为片名拍的这两部电影外,去年刘国昌的《围。
城》同样是以天水围为故事背景。
《日与夜》让人感到的是普通小人物真诚地去生活带给人的温暖和感动,那《夜与雾》只有令人绝望的压抑和冷酷。
张静初扮演一个嫁到香港的大陆妹,任达华扮演一个不想工作的丈夫,只想依靠政府救济金过活,但又因自卑而产生无端的嫉妒,反对妻子出去打工赚钱。
丈夫的扭曲心理从变态逐步转向家庭暴力,虽然妻子几次向政府求援,几次躲进“妇女救援中心”,但最终也无法扭转灭门悲剧的结局。
最残酷地在于,家里两个还未成年的孪生姐妹也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因为影片故事直接来自于去年天水围发生的真实灭门惨案悲剧,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影片开头就直到结局的故事,故事本身的戏剧性已经非常强烈,但许鞍华却并没有去强调、渲染这种戏剧性,更多把导演手法的空间留给了片中众多的人物刻画。
影片里出场的每一个人物都令人信服和印象深刻,除了几个主演的表演让我一次次被触动外,影片的配角一样精彩,比如颇具喜剧色彩但又很真实的隔壁邻居大妈,比如 “妇女救援中心”里面的几个姐妹,虽然可能你叫不出她们的名字,但每一个都性格鲜明。
导演并未一味地以所谓“悲天悯人”的态度来作为整个影片的基调,而是赋予影片更多的情绪色彩。
比如在这部《夜与雾》里,导演大胆使用了大量的闪回倒叙和插叙等手法,影片开始就是灭门惨案的新闻报道,然后在警察对不同相关人取证的时候,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回述整个家庭毁灭地过程。
期间也并非通篇的压抑和绝望气氛,反而在影片中段又插叙、闪回了夫妻两人相识、相爱、初婚时候的美好回忆的片断,凸显了整个故事最终的悲剧性。
而且《夜与雾》使用了胶片拍摄,影片多变的场景,也直接让影片成本比《日与夜》“提高了十倍”之多,而且在影片最后灭门高潮,导演还使用了定格摄影等特殊效果来展现整个凶案过程,着实能够看到导演在这样一个严肃的“家庭暴力”题材的导演手法上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我看来,《天水围的夜与雾》堪当2009 年香港年度电影,虽然今年刚刚进入四月份,但我依然如此笃定。
在刚刚过去的香港电影节开幕式上,同时展映的《新宿事件》一样精彩地震人心魄,这两部电影联手作为开幕电影,可以看到香港电影在连年颓势中,香港电影人依然在发出着本土电影的最强音,证明这依然是一块才华横溢的电影热土。
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天水围》两部电影的投资人王晶,他作为香港娱乐电影的传奇人物,有胆魄和胸怀投资《天水围》这样严肃的文艺电影,值得让人尊敬。
09-4-1
任达华有好几个镜头分明是我爹
反对暴力,反对乱伦,末尾的动画图纸记忆犹新
女人难免浮夸
三分之一处有强力败笔
加长版社会新闻,是我妈的菜,不是我的。
不能挖的故事不如不要挖
任达华、张静初,两个演戏太用力的人碰一起了
真人真事把我吓到了,果然我还是不耐血腥。话说还是存在很多每只牛的啊,手撕鸡们如果不自杀真是很麻烦的。哎!!///制度什么的,就不用说了。
也是因今天论及家暴 才想起此片未来得及标记 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 只是怨气的说法 人心里自有绝望的杀气在 生性暴戾 从开始时就无人能救了吧 叙述在后半显紊乱 力度不够集中 最后因为要强调影片纪实 叙述细节加重 而暴力表现部分用无声慢镜 亦不出彩 反倒折损了表现力 不如略去 即使留在老家 也是悲剧。
前半段的铺陈自然顺畅,自从回深圳忆往昔起,不论叙事、剪辑、表演还是镜头感觉都直线下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表现人物心理问题,一会抓两下社会援助漏洞,除任达华的表演具统一层次外,其他人物的爱恨都十分突兀,细节不经推敲。勉强三星。
写实
比恐怖片还恐怖.
挺冷的
苦瓜脸女人
这么变态压抑的片子,配乐竟然如此温馨。李森好变态啊,加强版的安嘉和!!!
男人的病态和女人的轻信,这种题材到了许鞍华手里,不忍卒读。她特意让人预知了结局,再用一贯波澜不惊的语气,讲完了整个悲剧。任达华的表演与她的叙事手法形成的强烈反差,绝对是全片的亮点。许并没有失去水准,只是这次的成品是命题作文。她的悲天悯人,她的艺术坚持,谁也抹不去其中的社会价值。
不健康,病态,小孩不宜
不简单呐,虽然和日与夜比起来逊色不少,但是任达华和张静初的为本片奉献的表演还是很出色
经典悲剧人生
《日与夜》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