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反派拿着看似威力无比的手里炮对着花瓣状生物作为飞靶开炮,竟然只是打掉了花瓣让生物怯怯地爬走,我就知道这故事有点奇怪了。
晚了4分钟进场,故事已经开始讲到小男孩主角终日在沙滩上等待掠走自己的外星人,无论风吹雨晒都没有磨灭对外星人的期待,结合后面的剧情应该是主角父母意外去世,自己跟随着姑姑生活,而地球不值得眷念,唯有未知的外星文明与外星人是自己的归属。
这一主线有点类似《飞屋环游记》,失去爱人的老爷爷乘着飞屋,寻找两个一直憧憬的目的地,最后在整个经历中重拾生活信心与人生方向,而《地球特派员》的小男孩在开头对于外星文明的渴望,越过了父母离去的悲伤,当真的接收到外星人信息时,随即火急火燎地收拾行李,脸上挂不住的笑容和兴奋直至亢奋的表现,让我觉得这地球就这么没法呆哪怕多一秒?
而导演为了进一步强调主角在地球生活的格格不入,在外星人带走主角前加了一场夜雨中的被霸凌情节,之后一系列发展有着一种急着将主角往前推的感觉,为了加入星际联盟而临时接受调解与反派的冲突,主角与反派儿子小格的相遇与建立友情都过于仓促而缺乏沉淀,甚至整个星际联盟更像是一个简单的组织充满幼稚不成熟的成员,惧强恐恶,单一做作。
直到主角与反派见面的段落,我才意识到我是站在成人观众的视角去看这个故事,如果将观影适龄下降到小学程度,那一切都成立了,导演只需要小朋友被带着去看电影,代替家长教育孩子以家庭为优先,同时靠着千奇百怪的外星生物和绚烂的画面吸引小朋友,涉及到的恐怖和血腥元素一略规避和省略,唯一有点可怕的是小格布满牙齿的大嘴巴,但当小格开始讲人话,这点吓人感也消失殆尽。
于是乎,一个速成的儿童教育动画片应运而生,不需要深刻的故事内核,简化的人物关系,瞬间成熟的主角,重归于好的朋友们,成了最标准的儿童故事模板。
而里面提到的无线电文化和太空垃圾污染,则是家长课后给孩子们上的兴趣班。
其实整个故事的脉络,是有一个牵引线的,即语言。
只是导演将这一个切入点表现的不够深入,父母愿意用主角自创的语言在家庭中交流,而姑姑拒绝这一“幼稚”的行为,交流障碍成为阻隔家庭关系的根本,积累了对姑姑的误解和对生活的失意,来到外星球的第一步,也是通过安装在胸口的装置实现语言沟通,甚至高科技到可以编译主角的自创语言,从而使得主角对外星人与文明有更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而小格人物的形象转变,更是基于实现语言沟通的前提下展开的。
当危急时刻姑姑在飞船里第一次用自创语言跟主角沟通,也就彻底打破了两人关系的隔阂,在朋友与家庭的两向选择中,主角不出意外的回头,给“语言”这一关系纽带正名,只是过于生硬罢了。
那些嘲笑影片幼稚的人群,并非成熟,亦非深刻,麻木与肤浅早已蒙蔽腐蚀了他们的灵魂。
我愿意像Glordon的父亲扯碎铠甲那般,暂时褪去自己身上的恶意光环,去感受去怀念一下那些早已不复存在的美好。
证明我还活着的一个重要生命体征:感动。
孤独一定是人类的底色,家庭(血缘)一定是人类的底牌。
之于前者,人性本恶的使然,主体存在对于客体来说就是一种侵犯;之于后者,血缘联系大大提高了真爱存在的可能性,虽然真正关爱孩子的父母并不多,大部分所谓的关爱只是因为伦理规训与幼体可控而被迫付出了较多沉默成本而产生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执念在作祟。
就更别提还有很多管生不管教的杂碎了。
但我依旧愿意停留在这观影的时空里,把一半的大脑、整颗的灵魂放心交由皮克斯来管理。
我无比心疼Elio,我渴望宠爱Glordon,我愿意沉溺在他俩的友情中,我愿意浸淫于他们背后家庭的支撑里,此刻,我只想感受美好,此时,我只愿忘却争斗。
#地球特派员# ( Elio )(B+)最后又看哭,故事主题很好,讲述孩子通过自身冒险、犯错经历学会爱与被爱,认识到什么是家庭关系,什么是归属感。
就连片中的成人角色也都最终更了解了孩子,让儿童和成人观众都能有所领悟。
特别是外星人Glordon与小男孩Elio之间的互动最暖心。
Glordon真的太软萌了,很想揉。
虽然故事从Elio的经历讲起,其实则是Elio和Glordon两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
Elio失去了父母,感觉像是被抛弃的小孩;而Glordon则是不被父亲理解,无法达到父母的预期。
两个小男孩都最初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觉得很孤独,没有人理解,但有幸在这场太空冒险中找到了彼此,并一起成长。
而且两个小孩最初都不知道怎么与家人相处,以为只要逃离,去其他地方就能获得更好的人生,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容易犯下的错误,但最后都学会如何与家人沟通、表达自己以及亲情的重要性。
当然这两个孩子长大可能还是会离开家人,远走高飞,寻找他们的天地,但作为小孩过早这样做可能会让自己身处险境,就像他们在片中的遭遇。
所以Elio最后的选择其实不是意味着“只有家好”而是意味着“为时尚早”。
Elio很希望加盟某个组织、宁愿被外星人绑架也不愿意留在家这种愿望相信很多人也经历过,有时费尽努力和心思要找到的“归属感”,很可能并不适合自己。
人类一生都在寻找这种有共鸣的链接和归属感,但有时这不是一个组织可以给予的,也许只在一个人或少数人身上可以找到,可一旦找到就很值得珍惜。
其实这种模式的故事并不少见,关于外星人的动画也不新鲜,但本片人物关系的设定,故事的细节等都还是很花心思,故事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相比Elio,我真心觉得Glordon和他爸爸这两个 “外星虫”设计得更有趣、更抢眼,也再次展示了很多父亲有着强势的外在,习惯于展示强大、威严,但他们的软肋是自己的孩子,只有家人才能让他们展示出柔软的一面。
有点像How To Train Your Dragon里的父子关系。
Glordon相当讨人喜欢,这个天真又可爱的外星虫无疑是故事中最牵动人心的角色。
缺点则是,相比之前Domie Shi的《青春变形记》(Turning Red),人类角色表情不够丰富有趣,不像《青春变形记》里的孩子们那么让人有共鸣。
但整体来说,还是觉得是一部符合皮克斯水准,有着可爱角色和暖心故事且对小朋友成长有很大帮助的电影。
让乔布斯财富自由的不是苹果公司而是皮克斯动画在这个IP盛行的年代还能够坚持做原创故事坚持采用最先进的动画技术并能保持水准在线的动画公司皮克斯绝对首当其冲依旧是巅峰的动画技术流依旧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依旧是细腻的成长性命题依旧是熟悉的叙事型结构依旧是充满暖心的治愈系《地球特派员》会向你展示原来外星球也可以是温暖多彩的外星生物也可以是可爱软萌萌的长相可怕的生物未必就是反派的不同世界的灵魂也能遇到同频的没朋友的孤独人也会找到知己的这是会让在成长中经历过孤独的人产生共鸣的电影谁不渴望拥有一个同频共振的朋友无需刻意维系就能在灵魂深处听见彼此的共鸣两个与自己所在环境格格不入的孩子艾利欧和小格都幸运的找到了彼此看到他们俩开心的玩在一起的画面时能真切感受到从银幕中穿透来的快乐当看到遭遇太空垃圾而迷失航向的飞船接收到来自地球上不同国家用不同语言发来的指引讯号时真的忍不住泪流满面孤独常源于未被看见电影通过宇宙间无线电信号的同频对接来告诉每一个孤独的人向宇宙发射你的频率吧当你的真实振动传出同频者会循声而来艾利欧和小格在家庭中的孤独感也说明孤独并不是爱的反面而是渴望爱的姿态再孤独的人也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映后被鲁豫老师对这部电影的分享打开了全新的观影视角和解读观影和读书一样需要沉淀积累更需要主动解码以及重新解构过去绝大多数皮克斯动画电影都是送给成年人的礼物专治成人世界里的焦虑和探讨成年后的人生命题但这一次的《地球特派员》却是皮克斯暑期送给孩子们的假日礼物特别适合亲子家庭观看 感谢#鲁豫观影团#让我看到这样一部暖心又治愈的电影
皮克斯之前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完全虚构的,这次加了点现实的设定肯定有很多槽点,但本身这部动画也不是为了拍一部科幻作品呀,教会大孩子小朋友们爱与理解才是皮克斯永恒的主题。
第一个泪点是艾力欧觉得自己不够好才没有人爱自己,小格说,“没关系,我喜欢你”——我一直觉得我缺点很多,不配有朋友、有信任我的人,可是没关系,我身边有很多珍惜我的人,也许我没有那么差吧。
小格不想穿铠甲,可他们的星球传统一直如此。
多像我们,一定要考研考公,一定要和异性结婚,因为社会传统如此。
当小格爸爸当着众人的面,脱掉了自己象征着荣耀、地位、权力的坚硬盔甲,露出柔软肉身,抱着自己的儿子,好像看到了还是婴儿的小格被满脸幸福的爸爸妈妈抱着一样。
“我也许没办法理解你,可我爱你。
”当万能贴纸被收走,不同星球的人说着不同的语言,可我们都知道她们在说什么。
爱是可以超越语言、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请继续爱吧,请把爱亘古传承下去吧,爱才是人类的母语。
质量和《元素城》不相上下,但本片明显可以做得更好。
宇宙浩瀚包罗万象,但个体总是孤独的;家庭微缩距离很近,但彼此也是有隙的。
既然地球容不下我,为何不可去别的星球寻找位置;虽然为爱牺牲伟大,但有何不可为理想再拼一搏。
电影选了传统写法,艾力欧出走星际终归家生活,姑姑兜了宇宙一圈仍按部就班,既然虫族可以打破传统放下枪械,人类又怎不能驶离轨道逐梦星河。
同时讲法也偏子供向,把宏大深邃的宇宙命题化得很小,变成讲两位儿童跨种族互解互助的情谊,这么讲并非不好,只是本可从孤独小孩角度把太空与个体联系起来,探讨更深层的生命意义与存在价值的哲学话题。
不过皮克斯一如既往的想象力还是很天马行空的,虽然没有多强记忆点,但光怪陆离也是饱足眼福。
想看时写电影干脆直接翻译成《星际使者》吧,现在这个译名也能接受哈哈哈。
地球特派员 (2025)6.92025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科幻 动画 家庭 奇幻 冒险 / 玛德琳·莎拉菲安 石之予 阿德里安·莫利纳 / 约纳斯·基布雷亚布 佐伊·索尔达娜
好久没写影评了,今天有点小感触写一下,全程无剧透。
起因是下午我跟同事说我把地球特派员给看完了,同事说她带她儿子也去看了,然后她儿子被那个反派吓哭了,给了一块糖才哄好接着看的。
说真的这是我完全没想到的事情,因为我看完一直觉得这就是个表面看着高大上又是孤独又是外星生物但是掩盖不住本色是低龄儿童成长的故事。
没想到会把小孩子吓哭吗?
仔细想想好像可能反派确实一直往可怕了画,前面也都一直凶神恶煞,所以为什么结尾就这么突兀的合家欢了?
嗯?
皮克斯的作品真是越来越让人失望了,感觉和如今的迪士尼不管是剧情还是风格都无比的接近,那你为何不直接改名成迪士尼2.0就好了呢?
角色性格无比单一,毫无新意的想象,虽然亲情与友情也能一样打动我,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给全篇电影一个中评,它实在是太无趣了。
无外乎就是孩子的成长,自我认同,家庭认同,与家长的互相理解,理解孤独,理解生活的难处,不能逃避之类的成长道理。
后来看了一下导演和编剧,我就说怎么这么多奇怪的熟悉感,原来都加入了他们曾经作品的元素,感觉这个故事真的没有被好好的编。
总之就是不喜欢,风格单调,还是只有老掉牙的那一套。
当然可能皮克斯以后的受众也是只有儿童了。
文/梦里诗书 尽管《地球特派员》以绚丽的星际冒险为壳,却在叙事内核与情感深度上暴露出明显的力不从心。
影片围绕少年艾力欧的宇宙奇遇展开,试图融合亲子隔阂、自我认同与跨文明沟通等宏大命题,却因低龄化倾向与叙事逻辑的松散,将本应在天马行空中感人至深的动画,演变为了一场浮于表面的太空嘉年华。
《地球特派员》最为明显的问题便是它失去了皮克斯原创动画的感染力。
角色塑造的模板化,使艾力欧作为核心人物,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引起观众的共鸣。
电影虽然给他安排了其父母双亡的创伤的背景标签,加入了他与姑姑之间的矛盾,但这些情感都仅仅是停留于表现上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电影中的姑姑,无论是从情感,还是从身份上,她都不应该是只是一个冷漠监护人的刻板形象,但电影却这样做了,更没有借此去塑造情感张力,观众自然也就难以共情艾力欧的孤独与挣扎。
在一个并不够引入入胜的开头之后,电影也并没有在接下来的星际奇遇中带来多少真正让人惊艳的看点,剧情的老套进一步暴露了创作的贫瘠。
外凶内柔的外星生物小格,虽然成为了小男孩星际之旅的伙伴,但整个冒险却让人看不到以往皮克斯作品中所带来叙事惊喜,而这根本就在于电影并没有赋予艾力欧留下来可信的行为动机,所有的一切都仿若建立在一个只能逗小孩开心的低幼乌托邦里。
主题表达的浅尝辄止与基调的混乱,使得影片在严肃议题与娱乐性之间难以平衡。
尽管试图探讨孤独者如何寻求共鸣、找到知己,但艾力欧的 “孤独” 在进入太空后迅速被友谊与认同消解,缺乏细腻的心理转变过程。
而星际危机的解决最终依赖的是爱与勇气的陈词滥调,影片中 “宇宙高级生物联合会” 的设定虽充满想象力,却因缺乏文化规则与社会结构的细节支撑,沦为视觉奇观的堆砌。
节奏的失衡进一步拖累了观影体验。
前半小时对艾力欧地球生活的铺垫没有树立起共鸣,后半段星际危机的解决过于仓促,而影片既想吸引儿童观众,又试图传递 “宇宙孤独”“文明归属” 这样的成人向主题,最终两边落空:低龄孩子难以感受到电影的寓意,成年观众更难以在幼稚的情节中找到共鸣。
这使得《地球特派员》在皮克斯的作品序列中显得尤为单薄,既缺乏《寻梦环游记》对死亡的哲学解构,也未能延续《青春变形记》对文化身份的敏锐洞察。
《地球特派员》的症结在野心与执行力的错位。
它试图用星际冒险包裹成长叙事,却因角色苍白、逻辑松散与主题空洞,将皮克斯擅长的 “以小见大” 最终变成了 “以大见小”。
怎么说呢,作为皮克斯的狂热粉期望值很高,这部电影画面细腻流畅,而且能感受到皮克斯的技术又提升了不少,闪烁的宇宙和美妙的外星世界让人无比惊艳。
或许是迪士尼和皮克斯的造梦能力退化了,也或许是我逐渐长成了无趣的大人(!
一定不是!
),结尾满脑子都在想“完犊子了,姑姑回来一定要写很多报告”......作品的剧情过于薄弱,讨论的话题也很扁平,表达的内容逐渐“迪士尼”化,皮克斯擅长的“讲故事”能力并没发挥出来,而且整体结构有点奇怪,中间一度处于有点尴尬的状态,这真的是《寻梦环游记》导演的作品吗?
不过电影创作过程中多次变更主创团队,电影差强人意可能也跟这有关系。
实话说,并没太达到我的预期,惊喜不足,虽然仍然在后半段不争气掉眼泪。
即使如此,在迪士尼小镇的影院里看皮克斯电影的体验很新颖,特别观影还给观众每人发了Pin作纪念,并且工作人员额外多给了两个Pin给我,落泪了。
宇宙浩瀚,星空闪烁,而我渺小又孤独。
但,城市之大尚可以把孤独变成自由,那么地球就更是我的游乐场。
The unique are sometimes alone.19/100 in U.S. theaters
作为一部皮克斯的动画电影,本片确实是太平庸了,甚至比前年的《疯狂元素城》还要平庸。
这个加入了外星人元素的关于亲情与成长的故事虽然流畅顺滑,却难掩俗套和低幼,虽然表现出了一丝童真,却缺乏真正的想象力,在可爱奇特的外星人糖纸之下,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空洞无趣、毫无波澜的儿童成长故事,失去父母、渴望朋友的艾力欧看似孤独实则从不缺爱,事实上,与普通人相比,艾力欧简直就是一个天选的幸运儿,如此一帆风顺、情感浅薄的故事实在是难以打动人心。
(本片的故事题材很容易让人想起2002年的迪士尼动画电影《星际宝贝》,与此同时,本片也十分有必要向20多年前的《星际宝贝》好好学习一下如何用孤独和亲情感动观众。
同样是涉及外星人的以亲情为主题的动画电影,《星际宝贝》却能够感动无数的观众,这正是因为像《星际宝贝》中的莉萝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孤独并且缺少亲情的孩子,而本片中的艾力欧却并非如此。
)另一方面,本片还有许多过于牵强的设定,其中最不合情理的就是,那些拥有高级智慧的外星人竟然都看不出来艾力欧其实是一个小孩子,而不是“地球首领”,这已经不是幼稚不幼稚的问题了,而是完全无法自圆其说。
低幼版的皮克斯哈哈哈,好吧,反正两个娃觉得挺好看的,有受到真善美的启发,那也就够啦。妹妹说好想要那只没眼睛的肉肉虫子,哥哥说咋不搞点周边出来,我说估计喜欢的人多了就会有的。
怎么感觉这几年皮克斯的出品都有点不上不下的,故事当然是温暖的,但就是不太能让人信服。无条件爱着自己的姑姑和外太空的伙伴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都很奢侈,身为消极悲观的成年人,比起告诉我我不孤单,我更想知道的是如果我就是一无是处,我的身边就是空无一人,我应该如何自处。
套路没啥变化,不过制作精良,笑点不错,感情真挚,适合带孩子一起看。
作为皮克斯来说,太平庸,一眼望到头的剧情。以及,前期的小男孩太讨人厌了…
星际宝贝史迪奇+夏日友晴天。青春变形记之后,石之予导演,依旧是关于青春和成长,看完只是再次感慨科幻之于动画,实在并非最佳的表现形式,没有哪个父亲会认错自己的儿子,仰望星空,我们真的孤独吗?
作为宇宙题材爱好者觉得评分不至于此吧?!外星人很可爱,还有一点致敬星际迷航终结者异形的部分,最后还看得有点点感动…
✨奇特有趣的外星友人,色彩缤纷的外太空布景,美轮美奂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流畅画面,可爱的消除引力&翻译的道具卡片,这些已让人觉得这部电影很出色梦幻。至于故事叙事,稍微有点薄弱,但不影响整体观影过程收获的感动和思考。"影片不仅是给旅行者号和金唱片的一封情书,也是给所有在思考Am I alone的孩子们的一把钥匙。世界很大,宇宙浩瀚,你永远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伙伴.."外星"怪兽小虫"甚至没有眼睛,但整体上却依然很丑萌。它和主角的友情很令人动容。电影中的克隆技术非常奇妙好玩,也推动了剧情发展。又又又。。一部妈妈陪伴我一起在影院观看的电影!观影过程已然非常美好啊!永远喜欢所有关于宇宙太空的故事电影,永远畅想神秘外星人存在的可能,宇宙如此浩瀚辽阔,⭐我们永远不会孤独!那星际银河就是幸福的陪伴
好一般。
3.5星。这是一部很有童趣的电影,相比较《寻梦环游记》和《心灵奇旅》,会更倾向儿童。影片色彩和画面都很不错,设定为一个小男孩对外太空的憧憬,但本质依然是对家、朋友和爱的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透过这样一种奇特的表现方式展现出来,皮克斯依然是厉害的皮克斯。推荐杜比影院版本,画质音效都很棒。
不好看,为了宣扬这个主题硬编出来的一个故事,低幼化各种情节经不起推敲,宇宙高等文明整得跟弱智一样,对外星人的想象力毫无惊喜。片尾没有彩蛋。
报看实在报看,小孩片
皮克斯最差的那一档,情绪代不入,想象力匮乏。
按照逻辑,艾利欧是不可能愿意回地球的。太空又好玩,有朋友,没重力,关键是不用上学,不用面对校园霸凌!
皮克斯我允许你明年再来救我
不想穿盔甲的外星人不是好软肋
跟两年前的前瞻预告片是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了,被迪士尼收购的皮克斯再没能保持自己的特质,沦为了随处可见的合家欢。
皮克斯这次的表现太差了。三个导演,不同的主题在相互打架,涉及的内容很多,却都没讲透。
主题很老套了,故事确实也比较低幼向,但把人类的孤独和个体的孤独结合的形式还不错。
阿巴阿巴,皮克斯没有立项,可以摆烂的
和WJX看的第一部电影。人都是需要爱的,不管外表多么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