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姐一起看的,开始剧情慢慢发展,在她看来很无聊,在我看来恐惧慢慢积累,同时大叫不好,怎么这么慢热,唉,又不太恐怖,又被我姐看扁了。
最后有两个结局,第一个她老公被抛的那个最吓人,真是吓了一跳。
我姐说,哼,很明显都是假的。
看来我胆小,即使看言情剧也没有办法弥补我的心情,晚上出门居然把一株植物看成吊死的女鬼,妈呀,吓死我了。
1.一万多美元的小制作,又一匹票房黑马,有着《女巫布莱尔》和《死亡录像》的手持DV真实记录恐怖的风格,还有着《科洛弗档案》和《第九区》那种虚构故事与客观记录共同衍生出的伪纪录片类型。
单是抛出这几句话,影片就足够吸引人的了。
更别说如果你还是一个恐怖电影迷,那么岂有错过此片的道理呢?
前面提到的这四部电影都是我的心头大爱,《女巫布莱尔》不消说,此片可以说是手持DV恐怖电影最为成功的开山之作,接着来自西班牙的《死亡录像》则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情节人物饱满的虚构故事。
《科洛弗档案》则用手持DV的记录方式把一个很俗套的科幻故事包装成了一场紧张而又华丽的科幻大戏。
《第九区》则更是把伪纪录片进行到底,伪的很成功。
在新闻纪录片与虚构故事之间寻找到了很好的中间地带,此片即娱乐了大众又有着鲜明的特色,乃是2009年科幻迷心中的又一经典之作。
此片让人想到,平时我们在网路上看到的那些灵异鬼魂照片或是视频,因为这些照片和视频不管它们是真是假,它们只是照片和视频,不是小说不是电影,所以并不存在虚构的成分,因此让人觉得非常害怕和好奇。
因为很多人相信鬼的存在,所以鬼片才一直有它存在的市场。
故此,影片无疑刚好抓住了导演个人的真实经历与虚构故事的结合点,力图让观众处在真实与虚构的恐惧之间。
2.有这么多成功的前作,《灵动鬼影实录》的看点在哪里呢?
不消说,当然首先是“鬼影”,其次是“实录”,最后是在观看前吊足了观众胃口的“虚构故事”。
就这三个看点来说,影片在“实录”上确实做的很好,因此很多观众都会抱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比较让人觉得无聊,就见一对小情侣的日常平凡生活,因为这样真实的记录和摇来晃去故意表现的非专业的镜头,是只要有一台DV或是摄像机,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拍摄的“实录”。
也正因为这份非专业的“实录”精神,让影片在没有任何实际可怕的鬼怪出现的情况下,在那第一夜的卧室记录里就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镜头对准的是你我每天都必须生活在其中的的房间和卧室,而镜头要捕捉的正是让人类觉得好奇同时又极度害怕的“鬼魂”等超自然的灵异现象。
如果影片只是一部纯粹的鬼片,用着差不多的桥段,说着差不多的故事,就连鬼魂的造型也没有什么特别,那么观众只能得到虚构的恐惧,而不是影片给观众带来的这种介乎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真实恐惧。
当然就“实录”来说,不过算是影片的一种包装手段,且还是前人玩过的手段,抛下这个手段不看,单看影片的其他方面呢,在我看来就不那么有特色和值的玩味了。
接着说到影片的最大噱头——“鬼影”。
实际上,影片并没有在真正地去表现“鬼影”,而是随着故事的发展,随着一夜又一夜卧室的记录,恐怖也再逐渐升级,才出现了模糊的“鬼影”。
并不是说,影片没有把这个真正的噱头大主角表现出来才导致了影片流于平庸,其实很多杰出的恐怖电影也是把恐惧藏在最深处让人看不见,从而激化了观众的“越是看不见越是害怕”的心理恐惧感。
影片导演也确实运用了声音以及看不见的鬼魂制造的一些恐怖细节来取悦观众。
但是,在我个人看来,因为过于刻意追求真实的记录,反而忽略了虚构故事的情节性,刻意制造的悬念和桥段又让人觉得这些恐怖伎俩太小儿科了,才最终导致影片给我一种故弄玄虚又不过如此的感觉。
影片最失败的地方,正是在于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看点“虚构故事”上。
因为影片摆明了不是纯粹的纪录片,虽然灵感来源于导演个人的亲身经历,但是影片的人物与故事和发生地又全部都是虚构的。
可惜这个故事说的不够好,尤其是作为一部伪纪录片岂能没有故事呢?
影片也不是完全没有故事,一对情侣因为女方从八岁开始直到成年和男友同居,都在睡觉时饱受鬼魂或者是恶魔或者是其他什么的超自然的恐怖力量的折磨,于是男友买回了一个摄像机想拍下是什么在作祟,甚至还请了灵媒师来帮助女友解决困扰,可是困扰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还导致了最终的可怕结局。
但是,影片的这个故事说的太苍白太俗套也没有什么特色,情节性太弱没有什么出彩的桥段,加之如果你已经被各种大同小异的鬼照片鬼视频或者鬼片洗礼过之后,再来看此片,也就会产生和我一样的感觉,一个不过如此的故事,人物流于肤浅不说情节还如此苍白,这个故事基本也就真的没有什么看头了。
好的纪录片,从来都是好的剧情片,纪录片中的人物与故事不需要编导去杜撰就能够饱满而耐人寻味。
那么好的伪纪录片呢,就是要拿捏好纪实拍摄手法与虚构故事之间的天平,不要顾此失彼方能成为佳作,例子第一小节已经提到,各位不妨比较一下就明白了。
所以,影片还是成为了那种,让人很感兴趣去看,最终却不得不感慨不过如此的平庸之作啊 。
不过此片倒是可以成为为有志想用DV拍摄鬼片的同志们的初级模仿教程。
这些老美1万多美金一个星期拍出来的东西,俺们也不是不可能拍的出来,关键不在于设备和金钱,还是在于一个创新的手段。
想来,各位还是先学着怎么说一个好故事吧。
否则,过度地讲求个性和特点,最终也不如一个好故事来的实在。
晚11点40分的42nd St上人潮依然涌动,AMC门前已排起了长队。
Manhattan夜晚的霓虹从不因不期而至的细雨而褪色,好戏正慢慢上演。
AMC的一楼售票大厅里竖起了大大的宣传牌——"DO NOT WATCH ALONE".经过了层层Z字型的售票队伍后,被告知11点50的那场Paranormal Activity已提前售空。
和同行吓点也极低的香蕉男协商。
于是例行检查了ID,买了12点40分的那一场。
买了大号的爆米花与可乐,和香蕉男八卦电影结束后如何于凌晨3点"完尸"爬回家去。
香蕉男很正义地说,别怕,我送你。
我说,那要是你回不去了怎么办呀。
(事实证明某男的手机在凌晨3点30到安全到家的过程中就根本没有hang up过。。。
)凌晨1点,theater里座无虚席,荧幕上打出来自真实录像带的字幕,全场屏住呼吸。
俩人都属看恐怖片习惯一边看一边吃乱七八糟东西的人,但在Night #3之后已经完全失去吃爆米花的兴趣。
某女蜷缩成一团,坐姿也twisted成下意识地向后挪的躺式。
= =...坐在吓点极低的老外中间,除了被电影,也被他们的一惊一乍搞得神经衰弱。
旁边的colored girl在和她男友连说了十遍"oh shit"之后,就丢了一句"let's get the hell out of here" ,拽着同是神色扭曲的男友头也不回地撤了,留了旁边两个空座位让人倒吸了口冷气。
省去中间剧透的过程不说,某女很坚强地憋着大气不敢出撑到最后两个镜头。
故事从第18夜开始很变态,第21夜就彻底不行了,很闷骚地惨叫了出来 = =||| Damn it.要提的是,影片最后解说后事的字幕出来,黑屏了很久。
约过2分钟后,对着依然继续等待有后续的啤酒肚大叔扭头问:"Is it over?”"That's it." 众人纷纷离席,想是今晚会很多人无眠。
在地铁站看到它的宣传片,兴奋得不行。
从来不看恐怖片的我,不知道中了什么邪,到处打听关于这部电影的消息。
在听说众同学看这部片都看不下去的描述后,简直蠢蠢欲动(现在发现也许是觉得太没意思了。。。
)还是撞着胆子到室友那里去看了,她看过,会告诉我哪里恐怖哪里不恐怖,所以跳切着看完。
看的DVD版本,结尾是凯蒂杀了米卡的,凯蒂又被枪杀,幸好不是冲向镜头那一版,不然不知道自己会怎样。
有意思的是,与仄儿看的时候不自觉讨论起拍摄手法。
这部DV作品,不用讲究镜头美感,不用在意黄金分割,没有老学究长镜头,无需避讳dissolve.大部分构图在老卓和泽明兄眼里简直就是不三不四,拿到学院,只能得个C-。
值得学习的是,收音很棒,差不多都是现场音。
对于声音敏感的我来说,即使堵着耳朵的时候还是能听到细微细微的sound effect.咱们170估计一辈子也做不到。
收音设备估计不菲。
如老卓看到这部在他眼里属不三不四的赚钱片子,必定吐血。
说几个有意思的事儿:1.今天在roomie还没回来的时候自己看关于这部片子的影评,看着看着她回来了,开门声吓得我差点哭了出来。
2.跟着链接到很多豆瓣小组,看灵异事件鬼故事blablabla之类的贴,阿yee的短信瞬时响起,心脏都快出来了。
3.发现宿舍阿姨会翻抽屉,查是否藏烟(我们是往好方向猜),roomie说,我也整个DV,给丫拍下来得了!
然后我沉默了。。。。。。。。。。。。。
我觉得像我这种基本上没怎么敞开了看的观众,给人两颗星,有点儿不老仁道的。
基本上是捂着眼睛堵着耳朵嗷嗷乱叫看完的这部片。
仄儿一个劲儿说,你别堵了,啥也没有!
总结:还是高估了自己。
actually,还是不能接受恐怖片。
看鬼片和各种恐怖片的习惯就是分开五指,捂着眼睛……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到了晚上,镜头慢下来,通过慢动作,定点,时间慢慢流逝开始的时候,那个东西就来了……不像以前的影评一样,从night 18开始害怕……从头到尾,我就没认真发现每晚的推进……我臆测,那个鬼八成是暗恋女猪吧……到night 21的时候,指缝已经完全没有用了,期待它赶快告诉我答案……当男主冲出去的时候,已经想到结局的大概走向了,肯定是突然什么东西冲回来……结果果然,越来越近的脚步声以后,男主的尸体被抛了进来……这时,我就有不祥的预感,又被电影骗了了啊……又是个没完的故事……说真的,我喜欢看热闹,不喜欢思考,如果思考,那么没有几个编剧没有逻辑错误,所以我讨厌这种“未完待续……”从头到尾,我自己吓自己半天,结果最后真是没人吓得了我了……不止这个片子……看鬼片,那就是学会自己吓自己,就没人吓得了你……
如果听到家里有不明响动并且发现你老婆/女友近来犯头风病精神恍惚、茶饭不思,别犹豫赶紧分;如果感情好舍不得分不要问她为什么只当是来大姨妈——关心则乱;如果嘴欠问出原因撇撇嘴就好不要买什么摄影机——好奇心害死猫;如果不巧钱多买了或者家里有,记住拍拍花草、家人聚会就好,不要一天到晚扛着到处拍连跟老婆爱爱都要拍——你不是捉鬼队也不是陈老湿,只会拍下自己惨死的形状;如果又很不巧听到看到还拍下了莫名其妙的东东不要逞能装大尾巴狼瞎JB乱转,请一定跑回卧室关好门抱着老婆放声喊大声哭,下不跑脏东西也能给自己壮胆;如果再次很不巧发现老婆女友闺女被“空气”拽着跑,不要管她们让他们自己去死好了,留得你这个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如果老婆女友闺女最终没被“鬼怪”杀掉,抽空把她们解决掉,因为你永远是配角早晚被她们追魂索命。
其实不是第一次接触此类DV式的恐怖电影,记得几年前网路上疯传的一段灵异车祸视频运用的就是这种手法.但是内心还是随着影片的推进时不时地自我恐吓.原因在于当今无比发达的网络视频,使得这样的宣传手法植入了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成了最好的伏笔.这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为何能在北美票房独占鳌头自有它成功的理由,网路上褒贬不一,甚至有偏执者认为此片是彻头彻尾的烂片,可我觉得不以为然,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好.一, 相信和我一样年纪的人都曾经在网吧或是自家电脑接到过这样的图片或是网址,打开一个链接,表面上是要你找碴,或是密密麻麻的文字.(目的只有一个,使你集中注意力)等你聚精会神之际突然就蹦出一张奇丑无比面部扭曲七窍流血的女鬼图片,还配上一声歇斯底里的杀猪声,是个正常人当场保准跟着身体后仰,跟着冒出一句尖叫,严重者还有甩耳机跳离坐席的.(话外音:记得大学视听说课上外教放了个这样的短片,全班都被忽悠到了,集体大叫,我F*CK咧!)二,多多少少看过些恐怖片的都会明白,什么样的时间点,什么样的角度会吓到人,门后,走廊转角,抬头低头的瞬间,镜子,这些都是恐怖片必不可少的元素.三,口口相传的感染力.也有说法这好似病毒式销售.呵,这就是最致命的.当初我得知这部影片的信息是从报纸上的一则小新闻上,而后GWY姐工作时忽然带出一句,接着就聊开了,她比我先看了这部电影,急着和我们分享她的经历,我就走开了,因为我不想听到剧透.以上三点,就是这部影片着实吓到了我的原因.看过之后,马上忍不住google了一把,接着去豆瓣看看影评,不少精彩的故事,在此也不在赘述,个人认为,恐怖片最成功的地方不是电影本身,而是教你自己吓自己.好笑的是,我竟没从头到尾的把影片看完,在一天之内我把影片断成了三段来看,惊悚程度大打折扣.豆瓣上一恐怖片爱好者为了体验最佳效果,凌晨两点关掉灯在黑屋子独自看完这部电影,其为追求自虐快感的决心可见一斑.如果你也想找找刺激,不妨一试.
(没有剧透->>>)想到电影成本那么低,并且是一部"无脚本电影",就是导演想到哪拍到哪,所以不要太苛刻,本来想给四星,但不想误导人以为该片很震撼,所以只给三星了,电影其实并不恐怖,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还是有感觉的。
比起十年前的<女巫布莱尔>,该片并无什么超越之处,讽刺的是,我倒是享受电影的发展阶段,虽然也是平平无奇,但如果单纯练习听力我倒是挺聚精会神的,倒是结尾阶段让我太失望,在看的时候我自己就设想了怎样的结局,电影的结局跟我所设想的简直逊色多了,也许是导演为了控制成本,不想制作太多特效吧。
我设想的结局有活生生的尸体分解,就是因为女猪设法离开房子反而导致灵异的愤怒,于是一种隔空的活体分尸就可以呈现给观众,就是那种很真实的五脏六腑凭空爆裂出来的效果!
只有这样的结局才有可能超越<女巫布莱尔>,才有可能让该电影被人记住。
我明白纪录式电影要务实不造作,这样才有真实感,但结局几分钟就应该放下包袱,屠刀大开,凌空架起,五马分尸,无所不用其极,这样才能跟90%的平静作对比!
这样才是新时代拥有强大特效背景下的电影!
所以给各位的建议就是,该片值得一看,但肯定不是极度推崇的那种;不过恐怖这东西是见仁见智了。
(以下有剧透->>>)电影总共有三个版本的结尾,最原始的结局是该片在2007年制作完成后给少数人进行的试影,当时是女猪捅死男猪,然后在摄像机前割颈自尽;后来在2008年有段时间进行局部范围公映,结局改成女猪在楼下杀掉男猪后回到床边发呆,最后被警察来到击毙,这也就是下载版本的结局;所谓的电影院结局,也就是在2009年10月进行大范围公映的第三个结局,女猪从楼下把男猪扔飞撞向摄像机,然后自己好像进入了摄像机,她就从此不见了。
话说这是史提芬导演建议的结局,但我本人怀疑是为了方便续集,果不其然,Paramount见票房大收,在10月尾即正式宣布会制作续集。
续集就续集吧,反正我免费观看
小成本博弈的电影似乎是现在这个阶段很爱看的东西。
对于其资金来说,我想这个电影是非常成功的,不能拿他和传统意义的依靠丰富的视听来讲故事的恐怖片相提并论。
在这部电影里一个广角镜头般的固定机位的监视镜头设计得不错,白色门之后的黑暗,一直在积蓄着自己的恐怖能量,到A结局之后,脚步越来越近,一个白色衣服的人行物突然飞刀镜头前,着实把我的小心脏吓了一跳。
在A版本之后的B结局是另一个恐怖的片段,在刚被惊吓之后的黑暗足有1分钟,但是导演没能用这个黑暗给B结局做个扣,那肯定是相当完美的惊吓。
不足之处是刻意制造一种现实的风格,刻意找寻一个现实的DV作为记录电影的载体,有点假了。
在情节布置上,悬念不够,恐怖太有节奏了,在广角监视固定镜头下,先是什么也没有,接着门稍微动下,接着门突然关上.....到最后解决每次都是多一点多一点,观众差不多早就知道结局是什么啦。
总之后面继续有更多的续集出现,包括出现在各种教科书中,可见其小成本博弈的成功。
能够很好的投入大屏幕情节的人会被吓飞。
带着审查和评论的心情则会乏味。
多数情况下就是这么简单。
就好比以前玩游戏,一个游戏反复玩反复玩。
先是跟着剧情半摸索,被剧情大肆感动一番,被系统的小细节惊喜一番。
然后和大家一起摸索讨论技巧,这里很变态,那里有彩蛋。
然后再向神级变态方式反复的神经质的挑战。
慢慢的以“被引导”的方式去切身体会制作人想让我们体验到的东西。
于是感受到周身被乐趣所环绕。
如今,生活如此快餐,我们擅长直线球,不再拐弯抹角。
大量物件堆积在眼前,无论是带着饱食饕餮大餐的心情,还是怀着博览精品的壮志,有些缓慢的细节总是那么容易的就被忽视了。
于是,乐趣制造不能。
抛弃掉某些“观察者”身份,尝试“代入”。
于是你成功地受到惊吓。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