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对父母的感受理解更为深刻,经常听到老人被骗的故事,甚至借钱给人汇款,还有买保健品的,推销人叫起他们来比子女都亲,哄他们受骗上当,作为子女的也无可奈何。
《内布拉斯加》是讲的一个美国老人收到中了100百万的奖金传单,执意要去领奖的故事(要开车2、3天的时间)。
这个行骗(推销)手法,看来全世界都有,它的存在也说明总有人会上当。
影片不是来揭穿骗局,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而是随着故事的推进,来演绎这个父亲的人生、心理演变,及与儿子、亲戚、邻居的关系,老人是个参加过战争,没有什么钱、一辈子平庸、爱喝酒等,他指望着靠着一百万来改变人生,起码能买上几件他梦寐以求的东西,让他的人生能够出彩,画上圆满的句号。
影片是2013的,拍成黑白的,使得片子更有质感和历史沉重感,在压抑中感受人性的温暖。
儿子开始不理解,反复劝阻,无效后,父亲说了句:既然你为我好,你就不能送我去。
儿子感到了自己的责任,决定开车送父亲去,让现实教育父亲。
检讨自己,有时对待亲人说的比做的多,那些推销保健品的人就是抓住老年人的心理孤寂的特点,投其所好叫得亲热,老年人有时买他们的推销的产品并不是出于需要而是抹不开情面买的。
因为父子俩的相处,才使得儿子了解了父亲的过去、理解了父亲的初衷,才融合了两者间的代沟,然后就有了美好的结局。
《内布拉斯加》:他的眼里没有“如果”文/姜小瑁2014-02-20亚历山大·佩恩(AlexanderPayne)或许极少收获绝对的盛赞,但似乎也很少会遭到剧烈的贬低。
他的影片中很少有暴烈、喷发的情感,全凭一股小火慢炖的功力把故事熬到醇香。
台词的机敏和流畅更是让佩恩的影片有了一点“散文”的味道,娓娓道来,叙说平常。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观看佩恩的电影成了一种舒服、自在的享受。
《内布拉斯加》(Nebraska)的故事缘起于一封百万美元广告信和一位“倔得像头驴”的老头伍迪·格兰特(WoodyGrant)。
广告信上说,如果你的号码是中奖号码,你就可以得到一百万美元的奖励。
不论是无心还是执意,老伍迪忽略了信上的“如果”两个字,坚信自己中了百万美元大奖。
不论两位儿子如何劝说,也不论老伴凯特·格兰特(KateGrant)如何揶揄,老伍迪都决定要到林肯去领回自己的奖金,哪怕是一个人沿着高速公路徒步前行。
与许多公路片一样,旅程的终点渐渐变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标识;甚至谈旅程的“意义”也变成了刻板的上纲上线。
沿途、记忆、人生——旅程变成了一壶可供慢慢享用的清酒,迷醉或清醒,全凭个人的投入。
没有“如果”的生活会失掉很多元素——想象、企盼、懊悔与选择只是众多被过滤掉的元素的一瞥。
被洗刷掉“如果”的生活就像被剥掉糖衣的药片,没有了欺骗与自欺,只剩下它最本真的口感——这或许也是影片选择以黑白方式呈现的部分原因。
但对于《内布拉斯加》,或者对于亚历山大·佩恩的影片来说,这颗药丸绝非难以下咽的苦涩。
正如影片中无所不在的幽默、打趣与感伤一样,生活本身也是各种味道与情感的混溶。
《内布拉斯加》慢慢揭示的那些好看的、难堪的过往,与伍迪·格兰特额头上的皱纹似乎并无太大差异——那都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事实;刨根问底,纠结脉络,于当下又有何意?
人入暮年,连新鲜的伤口和鲜血都被冲刷掉了激情的颜色;纠缠过往,不如关注身后来得实在——这是老伍迪·格兰特的固执,也是他最讨喜的闪光点。
《内布拉斯加》中的旅程是双向的:它既向未来展望,又向过往回溯。
但就算记忆挖掘在影片中占了如此大的比重,《内布拉斯加》全片仍然没有使用一个闪回镜头。
老伍迪的话语少之又少,他的过往大多是由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折射出来的:朋友/合伙人,一个桌子坐不下的亲戚,开报社的旧情人,原野上废弃的祖宅。
我们从众多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老伍迪断断续续的生平;它趋于平淡,它无大新奇,它可能是你我日常生活的交集。
镜头似乎也在配合时间的单向前进:既然生活只能是闷头向前,闪回不就成了非自然的干涉;既然暮年之人已经放弃了对“如果”的所有假想,关注当下与未来不才是于人、于己最大的恩惠。
对于老伍迪来说,当下与未来的方向只有一个——林肯,和广告信所承诺的百万美金。
这个几近空口言的百万美金承诺,是老伍迪在这个黑、白与不同度灰组成的世界中的唯一希望。
广告信被“打劫”后,他一个人坐在小黑屋里,以牛奶代酒,暗自感伤;在儿子大卫(David)提议去找信后立马来了精神,两眼放光;发现老友拿着广告信在酒吧揶揄自己后,只是默默取回这个被称为可笑和可悲的希望,小心翼翼地按原来的折痕折好,放进上衣的内口袋。
可笑和可悲的背后不是老伍迪的固执,而是他对两个儿子的亏欠与关爱;他想拿中奖的钱给自己买辆全新的卡车,虽然自己这个年龄已经差不多丧失了开车的能力,剩下的留给儿子们。
“我就是想给你们留下点东西”——在已经过了可以陶醉在“如果”想象中的年龄,对得起当下人是老伍迪活着的全部目的。
执拗的老伍迪直到广告信作废前都拒绝向这个年轻的世界屈服,最后,年轻的世界向他做出了妥协。
儿子大卫卖掉了自己的车,给父亲换了辆皮卡——虽然不是全新的,但也足以满足老伍迪的小梦想;儿子还给父亲买了全新的空气压缩机——虽然这个东西完全没用,但也是对父亲过往的一种补偿。
影片中多次出现类似“多层框架”的构图:老伍迪望向远方,大卫望向父亲,而我们望向两代人之间微妙的情感牵连。
每代人都有自己固执的梦想,而通过这趟旅行,多层的守望终于变成了可以被表达与言说的现实。
当老伍迪开着儿子给买的皮卡从小镇穿过,好像这趟旅行揭示的人性丑陋都一笔勾销;他仍然有刀子嘴豆腐心的老伴,和从守望者变成守护者的儿子。
正如影片最后一组镜头所传达的那样,公路仍在延续,生活还在继续;人、事,不过是大大世界中的小小一隅。
影片品到这里,足以让人迷醉于其醇香。
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大概很难把这个标题与其联系起来,因为据说这是一部表现父子亲情的小品,而且还刻意做成了黑白片,应该是很温馨很恬淡的呀。
可看完全片后,让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这两个场景:老头伍迪数次在路边解下裤腰带撒尿,老太太在老家的坟地里用无敌毒舌笑骂死人。
两个七老八十的人就通过这种方式,在整部电影里存在感爆棚,年轻人们反倒都畏畏缩缩,或是痴痴呆呆。
于是父子亲情退居其次,我看到的重点,是人在老去后奋力寻找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哪怕是以看起来粗野或愚笨的方式,哪怕明知道最后一切都要成空。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此前的几部名作——《杯酒人生》《后裔》都是中年危机题材,大概是因为年龄渐长,此番顺势转移到了老年危机题材上。
“老年危机”这个词甚少看到有人用,大家可能都觉得这是不言自明的,或者根本就不能成立。
人老了,只剩下“危”,哪还有“机”啊?
可倔老头伍迪偏偏不信这个邪,不顾全家人的反对,一门心思就是要去领那张彩票,似乎这就是他所剩不多的生命里最后一次的“机”。
彩票作为这部电影的关键元素,似乎也与黑白文艺风不搭,何况片中还以很大一部分篇幅,表现了老家的那些穷亲戚得知伍迪中彩后纷纷厚着脸皮企图分一杯羹,而后来得知实乃乌龙一场后又是怎样翻脸不认人的。
这样的剧情搁在我们聒噪狗血的国产电视剧里,恐怕也毫无违和感。
但在《内布拉斯加》中,这张彩票通过诸多细节的小火慢炖,硬是被打造得比一本诗集还要意味深长。
这让我想起也是最近看的《如父如子》,其中“抱错孩子”的烂俗剧情同样也被是枝裕和处理得沉静动人。
最近大导演们似乎都迷上了这一套,好以此显示自己化腐朽为神奇、化狗血为鸡汤的高超导演技巧。
佩恩和是枝裕和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玩这一招了,而且永远丢不掉他的幽默感。
只不过之前的中年危机本来就适合用喜剧表现,而在这部老年题材里,就属于高难度尝试了,要么容易处理得过火,要么就会流于平淡。
所以我猜,之所以要设计成黑白片的形式,大概就是为了兜住那苦涩的底,在此基础上再去尽量把荒诞和狂放展现出来。
另外,我还猜,黑白片也是为了营造时代的幻象。
如果不是片中人直接说出来,你大概很难相信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当代的美国,而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片中的美国中西部一片萧瑟与荒凉,人们无所事事,为了区区一百万美元的彩票就不惜撕破几十年的友情——美国的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到如许程度了么?
话说回来,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危机都是如影随行挥之不去的,随时蛰伏,随时猛扑上来,根本不会设计好时段看你是中年还是老年。
只不过有的人索性放任自己沉底,而有的人偏要在不断的扑腾挣扎中度过一生。
“Only know you've high when you're feeling lowOnly hate the road when you're missing homeOnly know you love her when you let her goAnd you let her go”来自Passanger的Let Her Go对导演之前的《后人》并没有特别感冒却在看了电影预告之后直接被吸引进了电影院喜欢里面吐露的纯粹美国中部口音和时不时蹦出来的冷幽默 带着这份期待看完了整部电影 收获了不一样的感受从开始对电影所描述中奖过程中体现出来人性的讽刺和黑色幽默的期待到最后对于生活中种种淡淡的忧伤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住在蒙塔纳的老爷爷Woody看到了杂志发出的抽奖邀请以为自己中了奖 殊不知这是个抽奖相当于之前喝可乐有个代码上网输入进去参加抽奖一样 价值可能还不如“再来一瓶”值钱呢 就这样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领奖的道路 不顾家里人的反对 一路想从蒙塔纳走到内布拉斯加 最后在他小儿子的帮助下开车走上了领奖的旅程 经过了老爷爷小时候的城镇 见了都已年过古稀的兄弟以及年轻时的伙伴 都是物是人非的感觉 不过在旅途中小儿子David慢慢发现了自己倔强父亲可爱和需要理解的地方 帮助他完成了梦想当老爷爷开着大卡车走在夕阳中的儿时故乡时候 每个人脸上的表情把结局渲染得美好而纯洁 就像铅华洗尽 人生都是由绚烂归于平静喜欢导演的表述手法 生活中细枝末节组成了我们每个人行为生活的个性电影中的这个家庭每个人都活在面具的背后 就像海报一样每个人都在灯光下的阴暗面中生活 老爷爷最多的是I Don't Know 老奶奶总是在八卦和抱怨 大儿子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不体面从而有了放弃的念头 最小的儿子面对自己的爱人不知道能不能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但每个人都是在用力地活着 感情和爱情的区别就在于一起经历的事情与时间 作为小儿子的David对着父亲有无奈也有好奇 不像哥哥一般只抱着“人老了糊涂也固执 就是一把老骨头”的态度 最终在这段5天多的旅程中 看到了父亲固执背后的脆弱 母亲苛刻背后的爱与温柔电影中最感人的片段小儿子David:为什么你要这一百万?
买新的卡车和空气压缩机不需要这么钱呀 老爷爷Woody:因为我想给你们留下些什么我记得我曾经问过一位长辈我该如何对父母尽我的孝 他说“让他们有所忙 为你忙” 现在我听到太多对于爸妈固执的抱怨 父母忙的那些事不过是围着儿女转 而子女们却也想证明自己的独立和能干 希望父母可以多休息别累着 都是出于好心却总是招致不理解带来的争吵和不甘片中Woody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的固执来自于希望 他希望自己能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他也知道那张中奖单中奖的几率 可他就是想去抓住最后的机会 他不去麻烦家人所以一个人默默走在高速路上 老爷爷的记忆力真的不好使么 可是他记得他生活的房间父母的卧室 还可以和自己两个儿子开开玩笑整部电影笑的最开心的两段一个就是在铁路边上捡牙套的玩笑和最后两个儿子帮忙抢空气压缩机的片段小儿子:您为什么不早说这里不是他们家老爷爷:我哪里知道你们要做这个(偷人家空气压缩机)小儿子:那我们搬出来的时候您怎么不制止我老爷爷:哦 我还以为是你们需要一台空气压缩机呢小儿子:我们为什么要拿这个老东西呀老爷爷:哼╭(╯^╰)╮ 我还纳闷呢简介里说这是个酗酒的老头 可是这不就是逃避的手段么 老爷爷对报社里的奶奶Peg Nagy还是有真的感情 可经历了朝鲜战争的创伤让老爷爷逃避了感情和责任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自己的小儿子身上 但是老爷爷在自己人生的末端选择了正视自己 对孩子的责任对人生的一个交代 尽管结局是现实的但是过程却弥足珍贵 磕破头劳累过度在亲朋好友的嘲笑下摸摸地接过那中奖单闷骚的老爷爷就这么固执地把自己的小儿子感动了 最后开着小儿子帮他买的新卡车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想着曾经爱的那个女人 还好在她的面前体面地走了这一把 人生道路的最后一见 是时候走上回家的路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后记金球奖提名特别高兴内布拉斯加能入选最佳原创剧本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入选最佳导演 然后就是片中的两位演员 布鲁斯·邓恩终于摆脱了万年男配角 一下子荣升男主角 还获得了戛纳最佳男主角的殊荣以及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老奶奶的扮演者琼·斯奎布也入选了金球奖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对于她对着Randy兄弟以及老公亲戚说出Why Don't you fu*k all yourself的那段表演 实在是张力霸气十足 从影片一开始举止投足间一副精明老太太的架势 张家长李家短 你想看我底裤我就露给你看的行为 一度让我和小儿子David有感同身受的无奈 但是在酒吧对Ed Pegram的一句Bastard的评价以及最后老爷爷床前深情一吻足以让每个人的心对这个幽默感十足的老奶奶融化 想着老爷爷一脸茫然对小儿子说我当时不想有孩子的对话 就知道老奶奶为了支撑这个家放下了女人的柔和 付出了很多 却用强硬伪装了自己 所以当看到她对小儿子抱怨“你怎么老关心老头不时常想想我的辛苦 你看看他就知道在那里坐着”是会会心一笑 大概这就是真心话吧这是导演第一次使用数码摄像机 没想到就有望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的提名 喜欢黑白的公路电影 片中大量的路标和美国旧时大荒野的景象 配着Indie Folk的口琴和沙哑 一种沧桑的质感历史小知识植树节也就是我的生日起源于内布拉斯加
垂暮的伍迪,年轻时在空军服役,退伍之后跟老友艾德合开了一家汽修厂,她一辈子好像都过得很失败,生意告吹、经常酗酒、奉子成婚、死要脸面,在他的生命旅程中就从没享受过“被关注”的待遇,他注定是个小人物。
也许他的执拗就源自于内心渴望的翻身,所以他坚持要去领奖,他主动告诉老友自己中了奖,伍迪不过是想享受被别人羡慕的滋味,他也想成为众人口中的谈资,成为那个“幸运儿伍迪”。
这部片中好像所有人都面临着生命的低谷,或者说这不过就是社会现实的真实映照。
一事无成的老年伍迪,感情受挫的普通职员戴维,处在工作漩涡里的大儿子罗尔斯,那一对被社会淘汰的表兄,甚至霍桑镇上那些见利忘义的无名鼠辈,都是一个个濒临社会边缘的失败者。
这样的人都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导演给我们描绘的,都是真实可见的场景。
不过有一群人在努力救赎着自己,顽强地和命运抗争,而有些人,这一生该怎么样,就还是怎么样地苟活着。
电影所讲述的,是与衰老有关的故事、是父子情的故事、是社会关系的故事、是命运抗争史的故事。
总之,它是让我看过不能忘却的故事。
其实无所谓好人坏人,也没有那么多煽情,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老去了有些未泯的事情,或者能实现或者不能实现,依然还会老去。
中年老男人的故事一定要从变故开始。
这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因为人们把老男人当做了一种永恒不变的物质,没有外力介入,则永远保持匀速运行。
女人则不同,你永远无法预估更年期会给她们带来多么毁灭性的影响,男人过了40,人生也基本尘埃落定,以前喜欢畅想未来,如今更喜欢追忆过去。
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上他们没有犹豫,每一步都是水到渠成——或者是跟着伴侣走,女人的生命很长,生存的时间越长,她们越能找到正确的路。
除非有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像是横在人面前的插地长枪,迫使人重新定位。
杨照在解读《百年孤独》时提出,男性角色对于时间的把控都是精准到事件上的。
他们生活的方式是由经历的一个个战役来记录夫人,而两次战役之间的漫长时光就只有等待。
所以男性的时间是线性分布的,在看完《内布拉斯加》后,我们同样也可以利总结出老伍迪的生命地图。
从他的老家开始,历经了朝鲜战争、结婚生子、离开家乡等一系列重要的人生阶段,然后就是他的中奖返乡,掀起了平静生活的波澜,也形成了这部电影的开头。
本片的导演亚历山大·佩恩的另一部描写中年男人的作品《后裔》也是由一个意外开始的,妻子变成植物人,亚历山大的人生开始重组。
在看完《后裔》以后有人认为,支离破碎的家庭要重组必须有生离死别的大事件刺激,因为急性病的发作往往意味着慢性病的治愈。
如今这个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内布拉斯加》。
因为父亲坚信自己中了一百万,儿子带着父亲一起去林肯市领奖,他们回到了父亲久违的故乡,再一次看到多年未见的友人邻居,他们的家庭因为一次意外的“中奖”而得以重新结合。
后来在不同人的赘述间儿子拼凑出了一个和印象中完全不同的父亲,也开始明白父亲想要真正拥有的东西,和心底残存的梦想。
父子关系算是所有关系中最难以言喻的,那是一种即使我们都知道却无法戳破的隔阂。
我的父亲在观看《爸爸去哪儿》还会觉得不好意思,因为体验到如此外露的情感令他始终有些忐忑。
人们默认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可以小而不言,像窗边不再美丽的的装饰画被束之高阁。
但事实上恰巧是那种距离反而要用心去关怀。
在《内布拉斯加》中父亲伍迪的心思总是隐藏在他略带迷离的眼神之下,他想要中奖、想要买下自己的新车,也是想留给孩子们一些东西。
我认为这是不服老的一种表现,作为父亲还想好要有一些自己可以给予亲人的东西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朝鲜战争以后,伍迪染上了酗酒的问题,他仍然是个老好人,但是失去了斗志,选择逃避感情和责任。
电影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时刻他在正面的回答问题,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固执地相信自己的追求。
和我们多数人心中父亲的形象一样,他不需要建议,也没有错误。
《内布拉斯加》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妻子们都在厨房里聊着闲事,老人家都端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球赛,他们匮乏的肾上腺素并没有被球赛所激发,他们只是看着,好像最典型的“沙发土豆”一样,消磨着自己的时间。
伍迪也和他们一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沉沦,以至于当孩子们提起这个男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酗酒问题。
但他又有些不一样,掩藏在内心的冲动和自己拥有的梦想都让他的坚持充满了孩子气的自以为是。
电影中的伍迪表现出了一些老年痴呆者的状态,他固执地要去兑换自己的彩票而丝毫没有理性的考虑事情的真相。
这一切的行为是靠情感推动的,他的理性减弱了,情感的诉求反而有了增强。
在《内布拉斯加》的大部分时间里,伍迪一直持续保持着一种和外界的“失联”状态,最明显的例子是当所有的人都嘲笑他的“彩票”时,他依旧耐心地把自己的彩票折好,带离了酒吧。
这个片段很是能说明问题,对于一个“梦想家”而言,所有的讥笑都只是路上无关痛痒的障碍,他把这些嘲笑他的人都变成了一个笑话,而他自己依旧是个逐梦的英雄。
在《内布拉加斯》中有一段伍迪起身去接受大家祝贺他中奖的情节,这个时候的伍迪茫然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难以察觉的笑容。
他大概是有些骄傲的,好像上班族获得上级表扬后的沾沾自喜,好像曾经的荣誉在这个时刻卷土重来,以更年轻的方式覆盖了他的全身。
也许在曾经,那个年轻的伍迪,有梦的伍迪也曾期待自己会如此闪耀,如今这奖券则以另一种形式满足了他的“梦想”,大概每个父亲都有这样一个时刻吧,曾经拥有的梦想因为婚姻和家庭终止,最终沉溺在生活的温吞中看待时间的流逝,可是内心总有一个角落花草丛生,等待着有一天一个奇特的机会重装上阵。
社会上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诈骗手段,针对的对象都是老年人。
除了因为老年人的思维比较僵化外,还因为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更为固执,只要确定,他们就会勇往直前。
在老人每每掏钱出来的时候,不过就是在购买一个自以为超值的“梦想”。
而她们的梦想往往也很简单:要让生活变得更好、要为“子孙”留下些东西什么的,这梦想率先替代“世界和平”变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内布拉加斯》的伍迪身上,在银行里准备汇钱的老人身上我们都看到了,平凡而闪着憧憬的光。
如果你有我这样的父亲,这部电影肯定能让你泣不成声。
我父亲这辈子就是个杯具。
我刚从肚子里出来,母亲就和他吵的天昏地暗,之后就没有停过;父亲对儿子本应该是个特别重要的角色,而我的整个成长过程里面几乎没有他的影响,似乎父亲是隐形的;死要面子,对外人一直是个老好人,却让自家吃了数不尽的亏;一个写得一手好字的初中生,一个会画画会唱歌的文青,到了六十岁却连个数字电视的遥控器都搞不定,怎么教都教不会。
老婆嫌弃,儿女觉得负担,自己的兄弟姐妹几乎从来不来探望他。
年轻的时候当过兵,我还见过照片,那时候特别帅。
后来跟着祖父去甘肃一个小地方当铁路巡道工,98年全家迁回故乡杭州。
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好人,死要面子。
年轻的时候工作被工友用扳手打破头缝了十四针,却不敢跟我妈说;被自己的亲姐夫诬陷偷5000块钱,靠母亲才讨回公道(钱被父亲姐夫拿去保养小老婆了);开店的时候,熟人讲价价他从来不还,还免费帮忙,母亲为这个骂了他一辈子。
04年4月1号,我初三,他又一次帮隔壁的建材店送水泥(前几次母亲已经骂过他了),终于闯了大祸,脊柱错位,腰部以下瘫痪,至今睡在床上,或靠轮椅活动。
家里本算富裕,因为他,十年才缓过劲。
他又特别寡言,仅在开心的时候讲自己二十多岁的事情,不厌其烦重复地讲,有的事情我听他讲过三四遍了。
一讲话母亲就会白眼他。
他也喜欢喝酒,酒量很差还很喜欢喝。
喝醉了就乱讲话,没铸成大错但伤自己的身体。
瘫痪以后,自己一个人在家,就偷偷买酒喝,喝醉了从轮椅上掉下来,爬不回去,就在地板上睡一下午,我回来才发现。
这已经发生了好几次。
我父亲,Woody Grant的人生几乎一样。
Woody年轻时当过兵,服役后开始酗酒,喝醉了把自己摔得头破血流送到医院缝针,还说“beer ain't drinking”。
老好人,"Can't say no to anybody"。
免费为自己的亲戚修车,到头却被他们勒索,不停的做好事终于毁了自己的事业,如Kate说的“That ruined him”,后被迫搬到Billings。
被Ed“借”走Air compressor却从来没去要,车行卖给了ED,还要被他敲诈,最重要的是Woody还像只哈巴狗一样的愿意借给他身上仅有的20 bucks。
沉默寡言,从不主动挑起话题。
别人问他事情,要么就是没听到不搭理(我父亲也重听),要么就是I don't know, I don't remember, What for。
其实他一直都很清醒,都知道,都记得。
进父母的房间的,还记得会挨抽。
只是“Guess nobody's gonna whip my ass now”,只是如被问起Peg是否是他的曾经的女友时回答的“Doesn't matter now”,所以他宁愿嘴硬,宁愿装作不知道。
其实电影里Woody说的大部分“I don't know”都暗示他知道。
电影前部分都挺无聊的,做些人物设定之类的事情,让我们认为Woody就是个逗B;中间的部分,到了Hawthorne的时候,特别是堂兄Cole,还有几兄弟在看电视的样子,让我笑的岔气;最后到了Woody说出“I just wanna leave something for you boys”的时候我已经哭得不成人形。
电影结尾,David终于满足了Woody的心愿,让他扬眉吐气了一回。
而这部电影分明就是在讲我的父亲,当过兵,老好人爱面子最终一事无成,酗酒,寡言或不合时宜地讲一些可笑的话,被老婆骂,自己的儿子Rose说“He doesn't give a shit about us all the time”,搬过家,亲戚40年都没有互相探望过只有到了发财的时候才会记得。
他是个SB,可是我想我爱他。
今天我去买了菜,给父亲烧了一顿他喜欢的,陪他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听他讲了四遍的姊弟掉进菜窖里的故事。
PS:电影其他值得深究的很多东西,比如Woody的自我救赎,David的孝,Kate作为城City girl的骄傲聪明和无下限,亲戚和Ed的势利,或许还暗示了点如果你到了woody的年纪该如何回忆你的过去。
电影台词极少,但是藏在沉默里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要仔细体味才会知道。
故事好,拍的也不错
通篇都是一个老头用缓慢的步伐和语速和他儿子交流的内容,剧情缓慢到惊悚,但却出人意料的好看。
从头看到尾连厕所都不想去上。
看到老人说奖金想留给孩子们的时候,眼眶有点湿。
是的,这就是父母。
你们笑我傻,说我轻信别人,其实只是并没有什么能力的我希望给你们多留下一点东西。
在这一点上,全世界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少数特例。。
。
)有人说国外的父母不会给子女留遗产,比如说比尔盖茨blabla。
也许国外的一些父母确实这样做了,但他们在培养子女独立上下了更多的功夫。
好像跑题了。
总之值得一看。
说四点:第1点:标题是地名、人名的电影,一般都还不错。
这种电影名,无涉剧情提示与说明,名字只是个装剧情的“袋子”,比如《Forrest Gump》,《Léon》,《Titanic》,但这种电影往往内容具体、剧本扎实,制作上的调度和拿捏也好;当然,也有不少电影并非如此,比如《霸王别姬》就不叫“项羽”或者“乌江”,《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还是多了个“redemption”(上述5部电影是“豆瓣电影250名”的前5名)以及“the”——这个the也值得细细品味,有和没有构成了有意义的差异,但要说明这一点还需要要另外专门写一篇,此处先按下。
第2点:“强者得世界,爱者得神”——电影最后的那场戏是“神来”的。
这部电影,让爸爸们感叹“这俩儿子真是好”,实在不行,来个“弟弟”同款也行——这是西方式的“孝顺”。
虽然弟弟似乎弱了一点,男子气少了一些,不过最后的逆转,恰恰来自他的心思,wit and love,没想到他竟然还这么“智勇双全”。
具体说一下这一场戏:Woody一家,在老家是受了气的,只是这个“受气”不至于到“受害”那么严重,所以老头出来几十年,对老家的态度是:从不想着回去,但非要回,也可以。
然后,既然回了,我们又看到Woody一家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环境造就了他们——老头是硬骨头,老太更不是好惹(天主教徒里的战斗徒),俩儿也还可以,不糊涂也不孬,值得一说的是,两个儿子的性格拿捏塑造做得很有道理,整体上,两个儿子是像老爸的,呆里呆气,和善,哥哥稍微攻击性强一点,而“小时候漂亮得跟女子一样”的弟弟,更中性也更懂得爱(这里有个可爱的小细节,就是他的表哥们嘲笑他开车慢,他连续被嘲讽了几次,他大概从未意识到这个点竟然也能用来“打”人,结果等哥哥来了,他就用这个点去打自己哥哥去了);但与此同时,儿子们的里子,却更像老妈,他们不但抗人家压缩机也是抬得杠杠的,而且面对愤怒所指向的对手,也毫不示弱,哥哥、弟弟都有动手。
所以怎么看最后这一幕,这个时候哥哥和妈妈已经先回去了,但我们也可以认为,那其实是Woody全家全上阵了:儿子最终买车和压缩机给爸爸,是来自对父亲的爱,可又开着车去老家小镇上晃一圈,这就是妈妈的那种不饶人。
这里还有个细节,老爷子自己开上车之后就招呼儿子“躲起来”——这一点本身不是儿子的计划,就是这一点,我们看了老头也还是有脾气的。
顺便说,老头子解释之所以有这两个儿子的理由也很好玩,但这一点跟小儿子在开头与刚刚搬走的同居了几年的说的那句“我们还能xxx吗”也是同出一辙。
就这样,我们看到了一段矫正了过往所有“憋屈”的戏:- 镇子里的好人们看到了,Woody获得了祝福,- 老欺负Woody老实的人看到了,Woody赢了他们,并且不再给他们任何打败自己的机会,- 昔日“虽然已经不重要的恋人”也看到了,Woody引动了老去的恋人眼里的光,但这一幕如果只是个“弱者的复仇”,那就不至于“神来”,神来之处在于:Woody老了,他能开的就是这么一段,他糊涂了,他的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需要获得别人的同意,甚至,这可能都是他能开的最后一段路了,在这样个意义上,Woody的这种招摇,是他人生最后的巅峰。
他,一个不计较的好人、普通人,倔强,没大才干,年轻时,风流过,但总归“只是个好人”,好人没用,虽有人爱,可爱人者不如强者能得到世界,不过:如果有人,他能够确定自己真是个“好人”,那他是不需要跟谁道歉的,因为世界是运行在好人身上的,尽管他们也从世界上取用,但世界总体上是欠了他们的,而不是相反。
这种人,等他谢幕的时候,他们如果对着世界竖一竖中指,说一声再见,神看到了,也会心一笑。
第3点,这部片子的英语很好懂,看得人自信满满。
第4点,如题。
这个故事要给观众看什么:父亲的人生切面这一家人的生活切面公路和小镇景象一代人的众生像作者做到了哪些来提升观感(主剧作):上路过程中的动作-看林肯雕像:“都不完整。
”摔破头拒不回家,满铁路找牙:“不是我的啊……我逗你的,傻吗。
”奇形怪状的亲戚们-俩胖子兄弟,一堆分不出谁是谁的老爹,这两个画面一出就已经搞笑了,更何况还有台词小镇上老人们对于老爸中奖的态度-借钱,隐含危机小镇上父子俩喝酒-初步开始了解彼此。
老爹:我从未爱过你妈。
妈就来了,人设和台词-许多奇闻,以胡搞乱搞为主。
果然……妈妈与老爸的相处-餐厅点菜,“你看了十分钟点一个菜单上没有的菜?
”爸爸的过往人生岁月-老相好:“哦,我输了你妈,是因为我不让他上。
”“你不知道你爸当兵吗,他很善良,有求必应,但是朝鲜毁了他。
”中点-果然,要钱的来了。
而且这还是个尊严问题。
打架-妈妈维护爸爸。
善良的老爸其实被“朋友”和亲戚欺负得很惨。
这时候对父母就释然了,好像老相好更懂他,但实际上妈妈更维护他。
看老房子-老爹对自己的人生总结,父母,农场,遗憾,淡淡哲思偷压缩机-兄弟戏,其实也是家庭戏,老爹:“我从来搞不懂你们俩想干啥。
”笑死了。
偷奖券,找奖券-冷眼,这些冷眼带给人的情绪是很到位的。
老爹弯腰找奖券的样子又很辛酸。
情绪压到最低。
老爸拿回奖券-表演。
都是细节,老爸手颤抖,折好奖券,抿嘴,离开,这时候老朋友的表情从看笑话变成“我好像有点不是人”,然后儿子缓缓走上来,摇摇头,走了,再转身一拳。
父子互相妥协-这个东西~诚实又尖锐,它其实不是和解,其实是妥协。
但是,老爹怎么会妥协!
病倒穿着病服也要逃出来走去林肯!
用自己的车换了辆皮卡,买了压缩机,而老爹搞不清状况:你说服开奖的工作人员了?
儿子让老爹开车,老爹让儿子藏在车底。
镇上的人向老爹行注目礼。
离开小镇,换车回家。
哄糊涂老人的故事。
也许年纪大了,反而更加充满童真
不够有野心的美式温情片,信奉尼采那一套的人也许永远不会看到这部片
公路片半路抛锚,黑白却缺乏质感,挽歌与自嘲不知取舍,没有明星脸导致重心缺失,老爷子演技又太硬。。总体还不如The Straight Story,与《找乐》更是差了几条街。AP这次真让铁杆粉的我失望了,老龄化About Schmidt已入殿堂,何必用"大师体"自降逼格。
全篇介绍一位一无是处的老废物 年轻时一无是处老年时也是废物而已 不明白标签 喜剧是什么意思 明明是一部与励志电影相对的丧志电影
亚历山大·佩恩选择用黑白公路片来表达父子情深,整个过程虽然波澜不惊但饱含意义。随着百万奖金梦的破灭,父亲的形象却逐渐清晰,当这个看似糊涂的老人对儿子说“我只不过想为你留些什么”时,没人再觉得他荒唐,相反还有些感动。演员们的选择很恰当,连Will Forte都正经起来了。
节奏好慢
看得要睡着了
忍痛看完,不懂为什么那么多提名?求解
呵呵。前面大段大段无聊的铺陈,最后来个温情收场。大失所望,这种亲情关怀根本没什么好宣扬的,主角是烂好人罢了。
gxj说 我们也养一个这样的儿子吧
家庭温馨的气氛还好,就是十分不喜欢现在的电影拍成黑白的。。。
中间有一点挺感动的所以多给一颗星,但总体还是勾使
我睡着了
拙略的煽情
3.5黑白视觉内涵很丰富,反讽怀旧凄凉兼而有之。如果吹毛求疵的话,整体倾向往正面方向走得多了点。老美实在是喜欢拍这种「失落/拾回纯真」主题的电影。
五彩斑斓的今天,去拍一部黑白灰的片子导演是有多高的b格。老人如孩子,看的过程我依然象相信大鱼一样的相信那彩票,呵呵。最后老人让儿子趴下,一幕幕的掠过,我这心里五味杂陈。神结尾。片中的儿子的性格我很喜欢。内什么~儿子是BOSE店的诶,咳咳。给了三星显得我的b格不上凳次。。。
不是很喜欢亚历山大·佩恩的电影,但是万能的公路片形式和黑白片总算是提升了整体格调。
找不到拍成黑白的理由
又是一部喜欢到不行的颁奖季片子。黑白的画面静静流淌,就像父亲逝去的过往,平庸而又伟大的一生。看到这对父子总是能联想到我的家庭,爷爷父亲和我,从主角身上能看到太多的缩影,那些难以言表的爱,甚至疯狂的、幽默的、感人的、愤怒的片段,是那么的真实。兜兜转转,父母终成老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