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刻意强调基督的力量,而是随着故事情节自然地娓娓道来,这点不同于以往的片子。
切除一半的脑子竟然能够重新生长,心脏停止一个小时候竟然能够恢复生命特征,这是医学,却又不仅仅是医学的作用。
本片也给苦于教育孩子无计可施的家长们指明了方向,即使不是基督徒也值得向本森的母亲学习,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的孩子,给他说:你可以。
把你家的电视毫不犹豫地扔到垃圾桶里吧,电视只会让孩子浪费更多的时间,僵化他们的思维。
帮孩子办一张借书证,把他们拉到图书馆里去,将使他们受益一生。
对于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准备装修新家的筒子们,可以勇敢地删除家电购买计划单里的电视了。
把家里的白墙壁弄平整了,添台投影仪,精挑细选些优秀的节目录影(像Discovery,BBC 等),同样可以让孩子看到精彩而又系统的节目。
还犹豫什么,拿起锤子霍霍向电视吧。
这就是学霸的养成吧?
男主太完美了,除了一点点个人情绪,所有经历都是成功的顺利的,就是开了挂的人生(所以我没给满分)。
印象深的就是男主的妈妈,她的坚强和坚定加上她的经历,让她显得丰满真实,尤其是治疗抑郁的过程,我都有点泪目,羡慕那个对抑郁病人充满关怀的环境。
男主青春期变化确实让人害怕,一切就是命运的安排,如果那一刀成真他这辈子就完了,是上帝救了他,所以他之后每天都会祷告,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不仅更强大还能同时保持人性的温度。
这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片子,尤其是学渣变学霸的过程,不爱学习的时候推荐看看。
好电影已无所谓好不好"看"! 而是信仰的过程与生命的成长!
在新浪陈聆心的博客里看的转载;今天看了,感动与那母亲的爱与伟大,毅然决然地减掉了孩子们唯一的精神享受--看电视;从此,哥俩去了图书馆;从此,哥俩的功课与人生有了翻转!
母亲羞于回答儿子的:单词询问,就像另一部电影《朗读者》中那个藏了一辈子的秘密一样;可卡生家里的故事却是真实的见证;这部电影并不去刻意讲到信仰;只是在几个场景中一晃而过;第一次,母亲都想自杀了,所以,儿子来叫她去教堂,她却让他们自己去;第二次,因为成绩好了,心里骄傲了,脾气暴躁了,受到侮辱,就用刀捅了别人;惊恐地跑回家,拿起圣经“喊救命!
”第三次,在医院里,紧急选择中;无牌进行风险手术时,祷告:神啊!
愿你的旨意成就!
第四次,“Help me ,Lord!
” 自己受到煎熬时,第五次:是个对话,卡生对连体婴儿的父母说,让他们回去祷告时,对方问:“ 你祷告吗?
医生” “Everyday!
每一天都”卡生应该感谢他的母亲,这是我一直想的!
结尾时,他的确就这么做了!
这妙手的背后,是母亲的果断和上帝的爱!
看着小哥俩去图书馆后的转变,我突然想到,非洲!
想到我朋友的家里,不应该再是电视节目和流行音乐主宰着她们的生活,那里的和这里的每一个爱着孩子的父亲母亲们,应该意识到:用阅读来取代“喜洋洋和灰太狼”吧!
那不过是修行之后的“狼外婆”的作为!
阿们!
为这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好电影。
实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励志片,所带给人的心灵的触动不是其他商业片或娱乐片能给予的。
主内弟兄姐妹一定要看……一位近乎于文盲的单身母亲,把孩子从无聊电视中拉出来,并且鼓励孩子:全世界都在你里面,只要你能看见那位看不见的。
正如圣经林前 3:21所说:所以无论谁,都不可拿人夸口,因为万有全是你们的。
虽然男主人公天资似乎是愚笨的,但却深信,每一个人都有上帝所赋予的奇妙的恩赐,并且愿意归荣耀给神!
上帝的拣选真是奇妙!
林前 1:27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
黑人出身,单亲家庭,成绩不好,性格冲动。。。
这样的一个背景,与世界著名的神经脑外科专家,完全不能匹配。
他班卡森是如何成长的,电影《恩赐妙手》为我们展示了其成长的经历。
首先他利益于一个好母亲。
文盲的母亲靠着房租和打扫卫生的钱,养活一家人,兄弟俩,让他们读书,孩子受到挫折,给予信心。
长大后依然成为儿子的精神力量所在。
其次是宗教的因素。
我看过一些反映医生的电影,都与宗教相关,如《神迹》中心外科专家的传记,也是如此,上帝、神对人的指引,把半个脑袋切掉还能活,只能用神迹来证明了。
最后是宽容的体制。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阶级的代言者,这些人的成长靠背景,靠走关系了吗,只要你有能力就会有发光的机会。
与我们国有研究所里论资排辈,人才不能脱颖而出。
最近说霍金临死前担忧,随着一些人掌握了人的基因编码,会对自己及后人改编,使人变得更聪明、不易得病等,那别人就不能与之抗衡,成为一些新的人类统治者,那是后话了。
本·卡森,真有其人。
生长在单亲家庭,母亲做好几份工才够家用,小学的时候本曾经是门门不及格的差生,后来他是神经外科的专家。
虽然不识字,母亲还是颇有见地,她相信阅读可以增长见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她充分信任自己的儿子,相信他们可以有所作为。
影片里,每次当儿子们问她某个字怎么念时,她都假装自己老花看不清楚,绝不让儿子知道自己是文盲。
“不识字”是她内心的痛,也许她把自己的悲惨命运也归结为这个。
生活好像是个绝境,一定要逆袭翻盘。
她关了两个儿子的电视,断绝低级娱乐,给他们布置了去图书馆看书的任务。
好在本和哥哥虽然当时不是好学生,还算是可以顺从妈妈意思的好儿子;好在那个年代还没有网络、游戏和短视频的诱惑;好在妈妈在养育孩子虽然有些孤立无援,还没有人在边上唱“读书无用论”的反调……本和哥哥从看书开始,爱上了阅读,开阔了眼界,扑棱着想象力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翱翔起来。
Ben后来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儿科医师、神经外科医生;他哥哥也成为了工程师。
足以让妈妈骄傲。
这是妈妈的成功,更是本和哥哥的成功。
个人成长肯定和家庭背景脱不了关系,但最主要的根源和因素只能是自己。
影片里还展示了本为赞比亚一对头部连体男婴实施分离手术的过程,那也是世界上首例脑部连体婴儿分离手术。
没想到心脏停止一个小时候竟然能够恢复生命体征、切除一半的脑子竟然能够重新生长,真是神奇的医学进步。
如今,卡森医生后来从医学界退休,转身成为川普政府的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长。
还曾参加过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后来因私人问题而退出了。
读书使人的命运改变。
因为书籍给予的知识和力量是其他任何有形的东西都望尘莫及的。
我们是黄种人,生活在中国,从来不会受到歧视或者是任何的种族偏见,所以只要努力,受到的赞扬的机会和别人是均衡的。
要勇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工作去学习。
忍耐有时候是一种必须,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是读过书的人,我们可以控制自己。
有挑战的时候相信自己。
我们很多人都看过《风雨哈佛路》,很多人也都熟知这是一部励志片,莉丝最终挣脱原生家庭的牢笼,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其实,和《风雨哈佛路》可以称为姊妹篇的《恩赐妙手:班·卡森医师》也是一部励志片,也有类似的成长轨迹。
这部电影比起《风雨哈佛路》,的确小众了点,并没有像前者那么熟为人知,但豆瓣评分依然高达8.3分,是一部不错的影片。
《恩赐妙手:班·卡森医师》也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主人公班·卡森1951年生于密歇根州底特律市,从小生长在单亲家庭,由母亲抚养,他的童年是嘲笑,是困惑,是挫折,但他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耶鲁大学的高材生,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之一。
他开创的分离连体双胞胎手术,引起了国际关注。
那么,在并不优越的家庭和生长环境中,他是如何走上成功之路的呢?
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因素一:卡森有位很有智慧的母亲,这是他人生转折的起点卡森母亲是个单亲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儿子生活,为了儿子能在比较好的学校上学,她租了房子。
由于一家都是黑人,所以在学校的卡森多多少少受到了歧视。
从小面临家庭的变故,卡森变的沉默寡言,加上学习成绩不好,是同学公认的笨小孩,是老师眼中的差学生。
同学一次对他的欺凌,让他压抑不住怒火,一拳打伤了同学。
妈妈到学校各种道歉,才算平息了此事。
回家路上,卡森说大家都说他笨,他也觉的自己是个笨小孩。
这时妈妈给了他最好的答案:“你不是笨,你只是没善用才智。
”当他说他没有想象力时,妈妈告诉他:“你当然有,人人都有想象力。
”妈妈告诉卡森:“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
而且你能做得更好。
只要你努力,努力不会对人有害的。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标签效应,主要指的是父母在和孩子的相处中,给孩子的人生所下的定义,慢慢地会让孩子在长时间的影响下产生的心理认同。
比如父母总是训斥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蠢”;“你怎么这么差?
”那么孩子就会真的觉的自己是个笨孩子,慢慢地也就认同了自己的标签。
相反,如果父母总是正向引导孩子,就如卡森的妈妈,“你不是笨,你只是没善用才智;”“你很棒,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样的肯定也会让孩子越来越好。
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看的《银河补习班》,邓超饰演的爸爸马浩文对儿子马飞说:“不要听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你要相信你自己。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很经典的名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所以说,父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要的作用。
比起《风雨哈佛路》的女主莉丝而言,卡森是幸运的,他有一位有智慧的母亲,他对卡森无条件的爱的认同,给了卡森内心强大的后盾和积极的指导。
因素二:生活习惯的改变,是卡森改变的基础卡森妈妈独自抚养着两个儿子,没有正式的工作,只能到处打零工挣取生活费。
她给一家白人做保姆,在打扫房子时,发现主人家里有很多书籍。
她看着满满的书架,深受触动。
回家第一时间关掉家里的黑白电视,要求两个儿子利用闲暇时间读书。
并立下规矩,家里的电视每周定时看两个节目,而这两个节目还是和学习相关,知识问答的这种。
妈妈虽然是个文盲,但是她深知知识的力量。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国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这样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卡森和哥哥听了妈妈的话,开始经常光顾图书馆,渐渐地阅读让他们开始有了质的变化。
成绩一天天上升,他在课堂上的发言也越来越多,他不再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笨孩子。
因素三:对学习拥有浓厚的兴趣,是卡森越来越优秀的重要原因世界著名发明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卡森除过拥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外,还有一个内在原因,那就是卡森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起初的他是大家公认的笨小孩,然而当他顺着妈妈的引导,并自己努力的时候,一切有了反转。
詹青云在一次演讲中说到,人生有时候像一场反转剧,不要事事跟别人比较,只要自己知道要什么,并且勇敢地去追求,就一定有收获,有结果。
卡森通过阅读,走进了浩瀚的知识海洋,他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同学的刮目相看。
同时也应证了母亲的那句话:“努力不会对人有害的。
”反而努力让他成为学习的佼佼者,最后上了世界著名的耶鲁大学。
因素四:天助者自助之,卡森对自己不放弃才是他走向成功的根源虽然有母亲的引导,有明确的规矩,但是若卡森不听妈妈的话,不愿意学习,不实践,那么再好的引导,再正确的方向也只是纸上谈兵。
庆幸的是卡森听从妈妈的教导,按照母亲引导的方向出发,他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中,慢慢地为自己撬开了一扇大门。
一个人成长的因素,自己是最大的根源,向内求自己,永远都是最深层次的根源。
《风雨哈佛路》的莉丝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她从小的生活环境恶劣不堪,父母吸毒,患有艾滋病,性侵,饥饿,流浪等让她无处可躲。
但是她依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奋力直追,用2年的时间学完4年的课程,最终梦想实现,获得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顺利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无法选择生下来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向更好的环境前进;我们无法左右天气,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态,迎接每一天;我们无法左右别人的思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浅析卡森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和思考卡森从最底层的家庭成长为世界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之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给我们当下的生活很大的启发。
1.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尤其对孩子自信心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定要多激励孩子,多肯定孩子,而不是批判甚至打压孩子。
2. 好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
3. 知识就是力量,尤其对于孩子,要从小培养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
4. 方法总比问题多,要善于思考,遇到问题不逃避,不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想办法解决问题。
5. 培养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让孩子懂得努力不会对人有害的。
结语:《恩赐妙手:班·卡森医师》是2009年由托马斯·卡特导演的影片,主要讲述了卡森如何由大家公认的笨小孩一步步走上成功之路的故事。
影片采用插叙的手法,以平缓的叙事风格,故事娓娓道来,给人启发与思考。
和本片男主一样,保守派基督徒医生,共和党支持者,古典音乐爱好者,前来写影评了。
也不算是影评吧,就是自己拉拉杂杂的一些随想碎碎念。
本卡森这个人参选了共和党内初选,被川普拼下来了。
然后现在当了全国的住建部长。
回头再看这部电影,霍霍。
四星。
爱奇艺字幕把神迹翻译成奇迹。
脑袋是个奇迹——这样看了费解。
本卡森作为一名保守派基督徒,在竞选中提出的立场,还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很可惜,因为一些私生活问题他被民众fired了。
电影拍摄在2009年,大概谁也想不到本卡森参加了2015-16年的共和党内总统候选人初选吧。
一线班遇到严重颅脑外伤的病人,需要叶切除术的,居然没有主治医师可以叫。
这也叫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有点匪夷所思。
出身并不高贵,单亲妈妈,还是个文盲。
兄弟俩都是原本胸无大志的TV宅男,脾气还不好。
然而肥宅男逆袭学霸,一路过关斩将,其母一再的鼓励和支持是个重要因素,不得不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宝贵的原始积累。
所以,年轻人,别抱怨自己原生家庭多差,别抱怨自己起点多低。
这个世界只给有梦想的孩子预备着机会。
对了,我也挺喜欢读书的。
很多经典的台词,妈妈说的:“你不需要书本,知识在你脑袋里了。
”维瓦尔第很不错哦。
在《朗读手册》里面看到本·卡森的故事,来看的这部电影。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本·卡森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母亲对孩子坚定的信任,充满爱的鼓励,妈妈虽然只读到三年级,但是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学习,留意孩子的成长,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帮助。
阅读是如此的重要,母亲也让孩子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从最差的学生逆袭成优等生。
最终考上了哈佛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
因为家庭一直以来的信仰,卡森也是对病人持有全力以赴帮助和救助的心态,才会不断学习,最好充分的准备,完成奇迹般的手术,挽救一个个家庭和孩子。
现在卡森医生已经在医学界退休,华丽转身为川普政府的官员。
这个人参选了共和党内初选,被川普拼下来了。然后现在当了全国的住建部长。回头再看这部电影,霍霍。四星。爱奇艺字幕把神迹翻译成奇迹。脑袋是个奇迹——这样看了费解。本卡森作为一名保守派基督徒,在竞选中提出的立场,还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很可惜,因为一些私生活问题他被民众fired了。
真人改变。
又是一部小祺推荐的电影,恰巧发现基督徒瓣友很开心。这部励志片一点都不高调,淡淡的道来本的一生。他把一切荣耀都贵给神很不容易。那个暴力倾向不就是《医心》里精神障碍中的升华么;那个白种老师说“你们应该感到羞耻”不就是上海人和外地人的对照么;本妈说看电视浪费时间不就在说我上网看电影么
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量锐减,阅读能力下降……
拍得有些仓促、潦草
其实还不错,怎样可以帮助更多人呢?
豆瓣上励志片的评分都偏高了。
每个成功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他妈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说自己不认字,却读得懂儿子写的字条?
不论片子本身拍的如何,真的是太励志了,再次证明一个人不管出身如何,生长环境如何,该是什么样的人终究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本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观摩一次神外手术,为这愿望实在应该好好奋斗一下,而不是整天坐着发呆幻想愿望和理想从天上掉到我跟前。
分离连体婴是世界难题,神医的成长故事。
三星半,Yale大学的化学水平相当于国内初中男主作为学霸还学的这么痛苦?
家教很重要!
略流水帐,但很励志。一个有爱和坚持的母亲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
202409:坚持了50min,还是放弃了,太假模假式了,哪怕作为一个传记式的电影,也让人相当不适。ps 后来看了看这哥们儿往自己传记里添油加醋的劣迹和政治上的表现,压根就不应该浪费那50分钟!
拍的非常欠点什么意思,不然这不正是学院派喜欢的题材么
感動.曾經的我也有想過做醫生...=-=
两个手术超级精彩!开脑开胸这种手术医生是要多镇定睿智才能做!
书中自有黄金屋
前一阵看的纪录片提到了大脑半球切除术,没想到是卡森医师开始做起的,世界真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