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一种独特的浪漫气质。
几个故事同时发生,各位主人公最后由巴黎的穿行产生的联系。
某些层面上和重庆森林所想表达的东西是相通的。
在巴黎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失意,相聚,爱情,梦想,时时刻刻在上演。
街道永远熙熙攘攘,夜里霓虹灯的色彩与白昼车喇叭声的嘈杂编织出这个城市里形形色色人的梦想与回忆。
这些是真实的吗,还是只是某人的臆想呢?
不禁这样想到。
大城市并没有稀释掉生活在其中的人物的感情和生活,反而使一切变成了独特:生活精彩得永远让人摸不着头脑。
本片几乎一笔带过,像是随口一说般地提及了主要人物。
得了绝症的青年,带着小孩的单身母亲,师生恋的主角。
他们好像不重要,好像只是随随便便的出现在荧幕上,好像在街头擦肩而过的男人女人。
是的,此片给人一种距离感。
好像是隔着一层磨砂玻璃在观察这些人的生活。
看不真切,心却已经悬了起来,想沾水去擦这玻璃,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故意拆解开来了吧。
我们略略看上去总是那么相似,甚至是平凡。
我们好像是由一个个瞬间组成的。
也对。
人本来就是复杂的,善恶美丑,自私和伟大本可以同时蕴藏在一个人体内。
观者感受的只能是一个碎片,某一时刻感情的外化。
所谓一个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片尾,puel独自坐在出租车中。
他告别了自己的亲人,一个人去迎接生命给他的审判。
孤独吗?
并不是。
他仍旧渴望着和别人联系,仍旧积极乐观的看待生活。
只是选择了一种体面的方式,从容地出征。
他好像成了一位英雄,他跨越人群,穿越巴黎最繁华的街道,汽车的鸣笛也为他饯行。
对我来说的高光时刻就是面包店里她和他的相遇,面露愁容、即将久别于人世的他眼神里有一种和善的悲伤,好像对一切事都没了脾气,而她在巴黎初来乍到,却有一点心平气和的钝气。
两个有着善气质的人相遇,彼此微微一笑,就传递了点暖风在心里。
(可是这两个人的镜头太少了,每次只同框一两秒钟,不过每次都让我觉得很温暖)看前面的故事的时候是没有想到片子里有那么多肉欲的,但这些肉欲的镜头却并未充满让心电图骤然波动的刺激,感觉只是普通的男女谈着普通的情爱,没有故意诱惑观众的意思。
整体看完心还是平静的。
不过这些普通的男女里也有一位海伦,真让人感叹海伦无处不在。
看到她时我也在想,如果肉体之美的尽头是海伦,那还是调转回头、返璞归真的好。
最后,我喜欢它的结尾,很喜欢,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说,但又为何一定要说什么呢?
跟着他的视角,路过白天的巴黎,看着这些人普通地生活、普通地抱怨、普通地生分、普通地相爱,不就好了么?
何必要升华,何必要答案,就这样观看。
他会活下来么?
不知道,就接着等待吧,一直等待,始终等待。
弟弟得了心脏病,不仅失去了舞蹈演员的工作,还面临着死亡,自己心情低落,却劝姐姐忘记过去,认识到自己风韵犹存,大胆积极地开始新生活;让小外甥重新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
巴黎是浪漫之都,爱情仿佛是必须之物:即使身患“绝症”也要试试能不能最后拥有一段“爱情”(看上去有点儿不负责任):一见钟情的对面的姑娘,让自己与舞蹈结缘的女孩,姐姐找来的单身朋友;年长的历史教授会疯狂到接近“跟踪变态狂”一般地追求自己的学生;单身母亲会爱上水果摊小贩。
教授录制纪录片时所言:“我们所处的地方,始于17世纪,波德莱尔曾在这里留下千古名句“飞跃苦海”。
在这里,Hashish俱乐部相约一堂,杰拉德、戈蒂叶、杜米埃、巴尔扎克在这里饮酒作诗,在这里,在波德莱尔的庇护下,法国肖像艺术诞生了,这个永恒之都。
作为巴黎的序章,波德莱尔曾说,这里虽不是高朋满座,但人们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毫无拘束,他将自己对散文诗的热爱公之于众,他说,“首先,我们伟大的城市以她无可估计的博大胸怀让人们趋之若鹜”,今天,我们的城市仍然敞开胸怀。
巴黎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部小说,一个新纪元,时装与红酒,让我们一起慢慢地品味她的浪漫情怀,把我们的记忆拼凑起来。
在这里,把我们拥有的所有秩序与美丽、奢华、艳丽以及严谨”对巴黎下了一个定义,也揭示了包容性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难民潮以及种族问题:一张巴黎圣母院的明信片让哥哥偷渡来法国,想到雨果小说和音乐剧里反映的相同的关于宗教与种族的问题;以及面包店老板娘对北非来的打工姑娘的夸赞中带着些许种族主义。
“人们都说在巴黎,只要勤奋就会变得富有”,哪个城市又不是这样呢?
城市里也不乏像教授弟弟一样一心只有工作和家庭妻子儿女的人。
上层社会的豪华泳池,中等阶级的家庭派对,底层阶级的纵情纵欲,这些让我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虽然我还没有认真读过,但从介绍来看,我感觉这部影片这前三个阶级给我带来的关于纸醉金迷的生活的感觉要比对小说的介绍中提及的要更加明显直观;还有大概率偷渡而来的移民、流浪汉等等这些生活困难的阶层的人们对新生活的憧憬、申请社保都在片中有所体现,一个完整的巴黎被呈现了出来。
影片最后,弟弟在去往医院的出租车上,没有让着急的司机绕路避开车流,而是继续走那条可能堵车的路,可能是对死亡的逼近感到恐惧,想尽办法拖延,迟一些面对吧。
特别喜欢最后一部分,弟弟坐在出租车上穿过城市的街道连接起所有的角色;还有教授在埃菲尔铁塔(应该是吧)通过望远镜瞭望那一段,异曲同工。
显得巴黎很小,或者说这几个人是巴黎渺小的一部分,却又折射了这座偌大的城市。
弟弟仰面躺在出租车后座里,一道光照在他脸上,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让我想到《荒野生存》“神奇巴士”里的克利斯朵夫,同样面对天空,自身满是无力感,却又饱含着顿悟,也许接近死亡给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考吧。
还有他的话:“这就是巴黎,没有人是快乐的,我们对着她发牢骚,但同时又爱着她。
人们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散步、呼吸、跑步、争吵、迟到,他们生在福中不知福。
其实巴黎的生活就应该随心所欲、无忧无虑。
”【应该以后会再看的,也许会有补充吧】
年轻的时候该去一次巴黎,它会改变的人生,倒不是说你会在那里有什么特别的艳遇,但你的审美、眼界和胸怀可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那些小变化未来也许会给人生带来大变化。
去巴黎之前,我看了讲述十几个区故事的巴黎我爱你,因为每个导演只有五分钟,显然很难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街区以及一个丰满的故事。
的确,巴黎停车是门手艺,车位难找而且地方狭小,都是用生命的精细去泊车;穆斯林不少,不过也没有黑人多,巴黎很包容,至少表面上如此;地铁里会有奇葩,那段故事里将看对面的人会招来拳头,周末的早上早班地铁,都是酒鬼,他们醉醺醺,有的直接在地铁里小便;铁塔下有很多爱情与恋人,不过相比铁塔下都是吵闹的美国人,巴黎人更爱蒙马特高地,躺在草坪上俯瞰整个巴黎。。。。。
巴黎,是法国人拍摄的,一些不同的人出现在同一部电影里,他们偶尔有联系,偶尔擦肩而过。
片尾,皮埃尔说,这里的人都不快乐,他们恨这座城市同时也爱着这座城市,其实能在这里生活,看着这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本身就很幸福,他们不快乐是因为太不知足。
巴黎是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很多人都想去那,想在那生活。
非洲裔的清洁工将巴黎圣母院的名信片寄给侄子,上面写的什么没人知道。
可小伙子开始了义无反顾的偷渡之旅,在北非海岸遥望欧洲大陆时,他问蛇头,这值得吗?
蛇头排着小伙子的肩膀说,很遗憾,值得。
结果,船在过海时打翻了,全部丧身。
一个市场上卖蔬果的女人与丈夫离婚多年,但还共同经营蔬果摊,交通意外后,前夫遵循她的遗愿把她的骨灰撒在蒙哥马利斯,因为那是他们来巴黎最先去的地方。
皮埃尔马上要死了,他没法在跳舞,每天只能在公寓里休养,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就是这座城市,他打开阳台的门,站在寒风中,手里握着一杯咖啡暖手,从远处的艾佛尔铁塔到近处楼下的行人、对面楼的房客。
巴黎市区独特的阳台,镂空铁艺齐腰高,双肘拄在上面很舒服,最好的是没有屋顶,你有一整片的视野。
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在这用早餐。
不过冬天真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季节,没完没了的雨和雪,路上湿漉漉的,寒气逼人,极少出太阳,整个城市陷入一片灰白色,只有夜晚的到来才能让她在霓虹中复活。
晚上巴黎人在几杯葡萄酒后会展现出最浪漫的一面,从夜店玩完的女孩们与出早市的农夫搞在一起,女学生会和老师上床,一场场沙龙在老房子里面上演。。。。
巴黎最美妙的地方就是,它很古老,有很多引以为傲的古迹和建筑,这里的人不禁很好地保存下来,而且爱惜,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在这里生活并延续着城市的传奇。
在巴黎的时候,我的朋友总会和我抱怨,巴黎人多么幸福,他们从小就可以天天泡在卢浮宫看画,在浮日广场玩沙子,开心的时候去圣心教堂下的草坪躺会,不开心时可以在塞纳河边喝闷酒,或者跑到铁塔上去注视整个世界,朋友聚会可以去左岸的文艺cafe,也可以去高地热闹的酒馆,生活在这里的人多么幸福,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
皮埃尔接近死亡时才发现,原来这座城市这么美,他有那么多舍不得。
过去忙碌而又盲目地生活,让他忘记了很容易就能找到快乐。
在去医院做心脏移植的路上,他看着这座城市,笑得很开心。
要不是朱丽叶·比诺什的话,简直就是味如嚼蜡。
影片用碎片的段落拼凑出几个生活在巴黎屋檐下的平常人故事,可惜没一个能真正打动我,让我产生共鸣的。
回春老教授和美少女Melanie Laurent的搭配口味太重,恕我难以接受;尖酸刻薄的面包店老板分明是更年期女性的样板,一看到她的场景就想跳过去;那个从北非偷渡来法国的黑人简直无厘头到极点,跟什么T台的模特果真擦出了满天星斗的头晕眼花;剩下可看的似乎只有身患绝症男舞者和姐姐的cliche,以及那四个街市大老粗的部分。
导演Kaplisch众多作品中最难看最矫情的一部,完全丧失掉《西班牙旅店》、《情寻猫脚印》、《俄罗斯娃娃》里面的青春气息和生动活泼感。
幸好还有多处巴黎著名观光景点煞是养眼,开头结尾的巴黎全景俯瞰镜头不容错过,还有配乐部分依然很抢耳,Wax Tailor那首Seize the Day多年下来仍然是我最爱。
《巴黎》,法国电影。
在往返北京的飞机上看完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根本不能算喜剧。
影片刻画了众多生活在巴黎的普通人,因为心脏病不能从事跳舞工作的男主角;为了照顾他搬来和他一起住的姐姐,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一个疯狂爱上自己女学生的教授,以及他的建筑师弟弟;上述单身姐姐和一个水果摊贩的正直男性的情愫;这个水果男和他悲情前妻,以及肉贩的纠葛;和教授纠葛的女学生,以及和她的同学男友;还有试图移民法国的北非青年们。
故事太过于多线程和凌乱,虽然前后有呼应,但看得也很累。
故事最后点出主题,生活在巴黎的人并不快乐,他们都在吐槽巴黎,但又心底里爱着这座城市。
影片镜头中的巴黎是如此优雅,只是生活的人们各有各的烦恼。
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女演员Mélanie Laurent,真的是一位很漂亮的女演员。
这部电影我看了半个钟头以后才开始进入状态。
本以为用这个浪漫的地方命名的电影,会有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看完以后,我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名字是《巴黎》,而不是巴黎爱情故事或者其他的什么。
皮埃尔的姐姐爱丽丝是三个孩子的单身妈妈。
为了照顾生病的弟弟,搬来和他同住。
其实爱丽丝的心中并非不渴望爱,她不断压抑自己。
只有40%存活希望的皮埃尔每天站在阳台上,看这个他生活的城市。
渐渐地他发现他爱上了对面房间的那个美丽的女孩。
女孩不知道有人每天这样偷偷地看着她。
女孩是虚荣的,她喜欢年轻的男孩,也和痴恋她的老师不断周旋。
老师对女孩简直着了魔,他觉得自己又回到15岁。
可惜热情过后,他终究黯然神伤。
老师的弟弟是一名建筑师,家庭美满。
可是却感觉生活失去意义而抑郁。
街角面包店的女老板,对新来的打工折极为苛刻,她总是不断抱怨。
好像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不开心,每天都有一些不如意和深深浅浅的小忧愁。
可是你还是离不开这里,你依赖这里,你爱这里。
影片最后皮埃尔独自一人去医院做换心手术。
他斜躺在计程车的后座里,计程车带着他走过左岸,圣母院,铁塔。。。。。。。
我们在拍一个城市的时候总是习惯性俯视她,好像漂浮与城市的上空,遥远地望着她。
但是电影最后,从皮埃尔的眼睛里看出去的却是仰视的巴黎。
他让你知道,你生活在这个城市,带着温热的鼻息和生的眷恋。
最近看了很多电影,可是只有这一部让我时常想起。
因为这不仅仅是巴黎,也是上海,北京,广州,是你所生活的任何一个城市。
这部电影拍出的就是每座城市里的每条街道,带着生活的味道。
照得到太阳的阳台,家门口的小菜场,街角的咖啡店,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厚实朴素的语气,温柔轻软的口音,他们就在你身边。
你时常的小忧郁,觉得望不到头,又上不了岸,在这一座座的城里。
直到某一刻,你发现你的人生已经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象是某种意志和信念,坚定不移。
影片就像平常生活,记录生活点滴却又不那么平凡,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烦恼,这就是生活,对于像巴黎这样的城市来说,人的生命太过短暂,城市300年来也没啥变化,人人都只是过客,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当上十五分钟的名人”在历史的长河上我们只是十五分钟,总会有我们的十五分钟,珍惜她,生活是短暂的
漆黑的海面上,一群人用水桶舀出船里的水,因为这偷渡的艘船快沉了。
黑暗中唯一明亮的是一轮圆月挂在船头…只因为那个巴黎梦,也因为某黑人男子心中女神的随口邀请,让他们如此赴险。
肉林中的情挑,斗室中的狂欢,说不出的张力和奇妙氛围。
可以看下这部朱丽亚彼诺什的片子。
一个患了绝症每天靠幻想楼下来往人们故事渡日的年轻人,一个在蒙帕纳斯大厦洒前妻骨灰的中年人,一个疯狂爱上美丽女学生的老教授,一个带着三个孩子却仍向往爱情的单身母亲…艾菲尔铁塔、圣心教堂、蒙马特高地…电影《巴黎》带我回到了那个充满印记的城市,不过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冬日,泠冽却更加浪漫。
时间:2008年9月29日19:00地点:Quartier Latin影院事件:Paris试映场跟西德力科克拉什合作几次之后,都以为他快被定型为萨维耶了,皮罗曼杜里斯Roman Duris却不期然从西班牙旅馆走了出来,也不再摆弄俄罗斯玩偶。
他在片尾出租车的那段含笑仰望,个人以为是全片最美的华章,美过他在红磨坊的艳舞,美过他在私人party的劲舞。
这样的角色对于朱丽叶比诺什来说太轻松太得意了,年龄虽然不能说跟她的演技成正比,幸运的是,无论如何没有让后者衰减半分。
她的美貌自然不如当年,但从那场脱衣舞戏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她的灵性和调皮。
梅兰妮劳朗Melanie Laurent一出场似乎还有她在《我很好,别担心》里那个妹妹Lili的清纯感觉,就是……不过一个转身,教授的短信和死缠烂打让她释放出了火热和性感,还有美女专用的粗鲁语言。
教授形容她的美,固然是有些夸张,但却让人领略到法国佬是如何形容“倾国倾城”的……发布里斯卢奇尼Fabrice Luchini继续他在《莫里哀》式的古板加搞笑的二合一。
片中那段摇滚劲舞或多或少让人想起《大人物拿破仑》的经典舞蹈,固然是有些滑稽,不过也是充满天赋的。
说回来,他的表演加上面包店那个老板娘的作态,两人在本片中最让我觉得印象深刻。
还有来自大洋彼岸的偷渡者和移民们,如果他们听过罗大佑,恐怕也会唱到:巴黎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西德力科克拉什用法国大餐的方式揉出了一场巴黎市井街头的群星戏,可让人感觉有些不甘的是,他的头顶仿佛总是笼罩着克劳德勒鲁什的阴影。
最后,谁能告诉我,那个海报上的"so ist paris“是什么意思呢?
凌乱的巴黎群像
光鲜的外表,忧郁的核,我想巴黎应该是这样。
看了两遍,Fabrice Luchini要赞!Binoche一如既往地精彩!画面中多次用到镜面反射、音乐很好。。。
完全是给比诺什一颗星,巴黎一颗星
OST奇异到耐听
早就发觉跟巴黎有关的电影不会差到哪里去~~都很不错~~
即使数张法国大咖熟脸,即使比诺什永远不令人失望,还奉献了俏皮脱衣舞,但这真是法国群像电影里拍得较弱的。
应该叫情欲巴黎难道这就是巴黎?
感觉好像东抄西抄的
一鼻子法国的味道,但是法国电影实在是看不下去。
有点丧了
其实有点恶心老师学生那段
老教授那段舞很赞,别无亮点
在我看来比较闷。
有我狠喜欢的节奏和故事表述手法
这是巴黎啊。。。
巴黎的忧郁。
巴黎,好丑……
虽然很多批评。。mais bon
舞蹈的力气 生命的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