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测评了M·奈特·沙马兰导演的《陷阱》。
原因是看到《荧屏在发光》导演简·申布伦在推特上称不理解为什么在著名电影论坛上letterboxd上的评分只有2.9分。
截至目前豆瓣评分为6.1(国内评分还可以)。
现在外网这部电影已经被评为“M·奈特·沙马兰最糟糕的电影”。
带着怀疑的态度测评了一下电影,哇感觉网友说得还挺中肯的。
其实《陷阱》出预告时便感觉不妙。
因为观众基本从预告中便可知晓剧情发展:乔治·哈奈特饰演的消防员库珀带女儿去看lady Raven的演唱会,中途得知整场演唱会是一个圈套,目的是抓捕一名叫做“屠夫”的连环杀手。
而观众已经知道,男主就是杀手。
接下去,沙马兰导演似乎准备践行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
观众提前知道炸弹就在脚下,就看主角什么时候踩到它。
已知男主是杀手,观众将目睹他如何在一场事先预谋的演唱会中进行一场密室逃脱式的逃生。
日落预设主角库珀在这场演唱会中会经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而这整部电影都将会在演唱会发生。
然而并没有。
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男主以一种很草率的方式逃脱了演唱会的追捕——威胁Lady Raven带他们离开,谎称是邀请他们坐豪车走一圈。
期间没有一个警员产生怀疑,从头到尾都没有追捕。
而在电影的下半场,当男主带着歌手和女儿回到家以后,事情开始变得戏剧化,朝着不好的方向。
理解沙马兰导演的初衷,预告是想让我们把焦点关注在演唱会,好让他铺设电影后半段的各种反转。
但说实话,后半段的反转冗长而无趣。
最后男主和妻子的那段对话,以及妻子坦白自己反水估计是杀马兰导演心中预设的高光时刻,但似乎没什么必要。
另外,不知道为什么,男主在最后的对话期间突然脱掉了上衣。
尝试理解原因,估计是他一方面知道妻子闻到了他身上处理尸体的消毒水味道,就干脆脱掉上衣。
另一方面当时他正在回忆自己小时候过双重生活,既然妻子得知真相,脱掉上衣体现他内心如释重负,不用再隐藏自己的黑暗面。
看到最后,基本上已经不在乎男主会不会被抓捕(内心已经开始烦躁)。
最后男主落网竟然是因为在精神逐渐崩溃中见到了过世的母亲?
说实话,电影前半段还挺紧张的。
男主作为父亲和杀人魔的双重身份带给人强烈的心理冲突。
一方面,希望警方快点抓捕他,将他缉拿归案。
另一方面,也不希望男主在女儿的面前被戳穿身份。
但电影后半段的折磨掩盖了前半段的紧张感。
大家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加入讨论The End
日落使我头皮痒你的恐怖和小众电影指南,也是电影树洞!
14年前威尔史密斯找到成龙为贾登铺星二代路合作了一部扑街电影叫功夫梦,不甘心的威尔在三年之后亲自上阵找到沙马兰导演为儿子拍了一部重返地球,这次贾登的星光彻底熄灭。
11年后的今天,沙马兰家有女初长成,为了捧自己女儿拍了一部悬疑犯罪电影(演唱会纪录片),让自己女儿过了一把巨星瘾,电影差不多算是扑了,没想到整张演唱会专辑(电影原声带)是意外的好听,每首都不错,建议沙马兰女儿转型做歌手吧,没必要非得捧自己女儿影视音乐双栖🙏🏻
(LADY RAVEN)
小孩姐人生以后啥事都可以清淡看待了。
就是怕她还受同学霸凌,毕竟老爸被抓出新闻又嫉妒她和明星唱歌。
小孩弟也傻了,没有很好的心理指引估计以后不行。
老婆演技还是在线的,隐隐约约不对劲就让FBI甄别好了。
女明星心态很不错。
唱唱跳跳还带破案。
老太侧写师只有最后装妈才在线是怎么回事。
以为白发这种装扮很牛呢,原来是这个作用。
前半段莫名其妙的紧张感,但这种紧张的表现有些冗长。
后半段有点点降智,当主角为了逃离现场,而选择暴露身份时,剩下的剧情就只是走个过场了。
男主乔什·哈奈特和《丧尸世界大战》的男主布拉德·皮特长得好像,男主妻子(找不到名字)和《美国恐怖故事第七季》的艾丽森·皮尔长得好像。
可能是有不同吧,在我眼里就是一样的orz男主神经病的表现力很强,尤其是后半段,给演技点⭐⭐⭐
神马玩意之看完记不住系列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影片开场的氛围营造得相当出色,男主角在演唱会现场的困境中,既展现出好父亲的形象,又暗中策划逃脱,同时逐步揭露其变态杀人狂屠夫的真实身份。
我原本满怀好奇,想知道男主角将如何巧妙脱身。
然而,自他逃脱的那一刻起,影片的节奏似乎开始失控。
男主角竟然是通过恐吓一位知名女歌手,利用她的高尚品德,以一个陌生人的生命为要挟,成功逃出生天。
这位女歌手瞬间化身为正义使者,不顾个人安危,不仅帮助男主角逃脱,还勇敢地前往他家中进行智斗,通过直播拯救了那个陌生人,并引来警察,这样的高尚行为让人难以置信。
男主角通过地下通道再次逃脱,本应远走高飞,他却选择假扮警察接近女歌手,好吧,这是电影常用逃跑套路,可以理解。
女歌手在堵车时设法引起路人注意逃脱,勉强可以理解,但是男主困在车里,被群众和警察团团围住又逃出来了,这牛逼的有点过分了吧!
更让人意外的是,逃出生天的男主角突然放过了女歌手,女歌手的戏份就此戛然而止。
紧接着,男主角又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妻子,其神出鬼没的行径令人咋舌。
此时,影片来了一个反转,妻子通过生活中的蛛丝马迹怀疑丈夫是杀人狂屠夫,于是设下陷阱,报警说屠夫会出现在演唱会现场,验证一下自己的丈夫,如果丈夫被抓也算为民除害了,如果没被抓也算打消了自己的怀疑。
这个反转还算巧妙,解答了前期的一个小谜团,即警察如何得知屠夫会出现在演唱会现场。
然而,最后揭示这又是FBI侧写师设下的陷阱,这位一直气场强大其实没啥大用的老太太利用男主角的心理阴影将其擒获。
影片以悬疑片常见的套路收尾,男主角在警车上的邪魅一笑,预示着可能的反转和续集的铺垫。
总体来说,影片前期悬疑氛围浓厚,后期反转虽多,却略显刻意。
本片居然还是华纳兄弟投资。
回顾近年好莱坞巨头的制作导向:追求廉价高速输出。
也就不足为怪。
本来电影一直是美国全球意识形态工具箱里一把常用螺丝批,但是2018年特别是2020年以来,电影在工具箱的权重进一步加大,Netflix不也加入了“电影螺丝刀”大规模全球化廉价复制?
萨马兰是美国长大的70后印度裔半独立影人。
在广义作者导演序列中,属中等水平。
可贵在于自主编剧导演制作并试图创造自己的“电影宇宙”,包括打造恐怖类型icon,创建漫威式异能英雄等。
也象创出名堂的半独立好莱坞编导制作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制作公司Blinding Edge。
萨马兰显著受益于美国的“新印太战略”和“印度战略”,近年持续高产且流行热度升温。
本片是他「精分概念」延伸小制作。
制作水准低劣,估计2000万,票房超7000万,多少也赚了。
Blinding Edge和华纳兄弟应有互利互惠的协议。
显然是华纳兄弟这样的巨头邀买少数裔制作人人心之作。
逃离德黑兰,2012
连海报都照抄。
当然,关键还得抄自己的作业:续造双重人格。
「分裂」2016,「玻璃先生」2019,是萨马兰自创宇宙的巅峰之作。
玻璃先生中的分裂先生看到本片收场这一幕,想起分裂先生和汉尼拔博士。
把「精分连环杀手」塑造为不露声色的好父亲,也是萨马兰自身的进化。
但是回望一下30多年前精分高智商杀人狂祖师爷的亮相,本片精分杀人狂反转逃跑显得比较便宜。
是否讽刺FBI?
1991年的汉尼拔博士是这样的款:不但要严防逃跑,还得严防自杀或咬断自己的舌头。
(当然,汉尼拔博士被塑造为话痨哲学大师,没有置入防止咬舌头装置==lll)
利用组织资源帮衬自家人生意,原来美国人玩得更6。
这是谁学谁啊?
(ps,差点说漏了,这位萨导也好在自己的片中露一小脸,不学希区柯克好的。
这可是要命的自大的符号。
大兄弟,昆汀也好这一口,昆汀也会自大到愚蠢吗?
大妹纸,你还别抬杠。
昆汀是演员+编剧出道。
另外,昆汀的客串式露一小脸往往内含讽刺,强化了影片黑喜剧特征。
和萨导希区柯克的自我标记不是一码事。
)萨导,确定你家女儿没有照着俄罗斯真人版芭比娃娃去整过?
当自己是墨西哥人的RR( Robert Rodriguez) 混好莱坞也有30年了。
给自己的5个子女都起名 RR ,五个子女全部从事影视工作。
制作美剧的家族生意大赚,拍电影估计难赚。
萨马兰也和RR路径一样了,制作美剧通常包赚。
而且在美国要获得流行地位,不制作美剧是不可能的。
本片还请了泰国人做摄影指导,不免又想起在好莱坞迅速蹿红的泰国女演员周洪。
在好莱坞和Netflix资本扶持下,近年东南亚电影产量飙升。
下图算是应用了经典的镜头语言,一明一暗背景暗示了好爸爸的双重人格。
勉强交作业。
百年电影巨擘+30年独立电影作者导演,要不要如此仓促制作,着急输出。
华纳兄弟出钱支持印度裔电影人讲了一个“印度公主用美国文化拯救美国”的神话故事,不惜让FBI降智。
并且留了首尾搞续集搞前传。
萨马兰也成全好莱坞对美式自由的标榜。
本片除了输出美国国策,也就是输出美式自大,还剩什么?
首先,主角被塑造的样子,犹如“杀人狂”版的汤姆·克鲁斯,电影对这个罪犯的刻画,与一般纪录片中的现实重案犯反差极大,因此肯定会有观众觉得主角不够真实,不真实的感受可能源自主角的多重特点:他是一个有着特工级侦察与反侦察技术、伪装技术、偷盗技术、犯罪心理素质超高的专家,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变态、有着来自原生家庭的心理创伤,但是如今却在表面过着幸福家庭生活的中年男人。
这种典型、复杂的形象如果对于塑造一个“由罪犯升级成的黑化超级英雄”来说没有问题,但是电影自始至终将主角归为一个身份普通的罪犯,这种定位就显得多少有点低。
其次,演唱会的主唱歌星“渡鸦夫人”临危不惧,勇敢且机智地通过手机直播迅速救出了一名受害者,这个表现肯定是英雄式的,但是也可能同样会遭受来自部分观众的“不现实”评价。
因为在现实中,很少会听闻明星遭受类似情况的事例。
除此之外,电影中,警方出动了这么多的力量,如此大的阵势去抓主角,警察中的精英(顶尖刑侦专家)也出动了。
综上,在歌星“渡鸦夫人”、刑侦专家、警察集群的陪衬下,主角作为一个孤立的罪犯的身份,已经在无形中被抬高到一个遥不可及的高度,所以如何看待作为精英中的“精英”的主角,对观众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多说两句,其实上述问题的剖析都是主观的,这些看出来的问题其实也不重要,因为作为一部悬疑惊悚电影,最重要的是精彩好看、有悬疑、引人入胜,管他真不真实,合不合理。
礼切沙也马兰(M. Night Shyamalan)非常memetic。
从迷因学角度来看,他代表的文化意涵演化得非常迅速。
由「I see dead people 暨剧透《鬼眼》(The Sixth Sense)死全家」变成「沙也马兰式扭桥」到「扭桥烂片王」,其实短短不过廿几年。
沙也马兰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锐意制作能感染大众的商业电影,却不愿从俗。
即使自2015 年的《凶访》(The Visit)后走上更独立的路途,亦依然看到他戮力平衡商业与艺术。
不过当剧情稍为过火,就难免遭人话柄。
是好也罢,是坏也罢,他的作品从没有令人失望——粉丝和批评者总会找到讨论点,亦总会找到下一个沙也马兰的专属meme。
沙也马兰算是老匠了,编导和客串的长片差不多二十部,大部分属于悬疑和惊憟类型。
坦白说这两种被视为次一档、俗称「B 片」的类型,虽说有一个特定的框架可依循,有一个比艺术片容易量度成功与否的准则(例如沙也马兰完成《凶访》后,希望把抵押自己大宅筹钱拍成的产品卖给发行商。
他聪明地安排了一场有观众的试映场,让大片商看到观众的反应,继而成功把影片卖出),却因为制作成本偏低,B 片作品多且滥(尤其在串流平台盛行的年代),要自成一家殊不容易。
沙氏新作《圈套》(Trap)难得在今趟走了一条高难道的路径,把最大的惊喜(surprise)——寻凶,换成了一个悬疑(suspense)点,在电影开首不到十五分钟便把凶手谁孰告诉观众,然后再看他如何逃出生天,与他的追捕者,一位FBI 的疑凶侧写专员斗智斗力。
当然一开始就揭破谁是凶手,到了今天也不算是大突破和新颖的处理手法。
但商业和大众化的电影较少会挑这路线,是因为写一件悬案或侦破谁是凶手的电影,观众比较容易投入查案者或受害者的视点,却很难投入施暴者的视角,更莫讲要放下道德枷锁,去尝试理解他们。
惊栗大师希治阁(Alfred Hitchcock)的几部经典,都试过从凶手的视角去讲故事。
他导演的作品《夺魄索》(Rope)、 《电话情杀案》(Dail M for Murder)和《触目惊心》(Psycho)等,都是打从一开始就向观众透露谁是真凶。
这种桥段的设计把悬疑感拉长,令观众不断的猜测凶手何时落网之余,亦会担心眼前的(几乎所有)人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而作为喝希氏奶水大的沙也马兰,这次亦采取这种叙事策略。
《圈套》饶有趣味之处,在于它在凶手活动范围被收窄,追捕者愈追愈近,圈套愈收愈紧后的剧情。
导演选角准绳,起用了相貌不算精致,却令人感觉她并不像表面上简单的Alison Pill 作为连续杀人犯的妻子。
她独守空房时的表现,不难令观众在她老公远逃时,臆测她会否才是真正的幕后玩家,一直操纵着精神状态不稳的屠夫作奸犯科。
即使撇下她参与与否,凶徒强调他的屠夫生涯从来没和圆满的家庭生活重叠,却因为老婆的误会,无意发现自己的另一面,犯下他唯一一着不慎。
所以电影的名字,指涉的可能是一个形而上的圈套,而不是警方布下的天罗地网——自小给社会灌输成要成家立室,形成压力和心理扭曲的「圈套」。
刚好饰演FBI 调查员的老戏骨Hayley Mills,演出过的一出老电影,名字便叫作《天伦乐》(The Parent Trap)。
电影本来可以非常完整,偏偏《圈套》的后三分一,即尝试探讨「家庭」如何影响行凶者心智的部分,却慢慢走调。
先不讲电影前段的一些瑕疵:例如每次凶手拿起对讲机,就恰巧听到发号司令者如何设关去阻拦他递逃;又或是为何一个女歌手,无端端会狠下决心要逮到凶手。
电影结尾部分死唔断气,看得人非常不耐烦。
可能是导演大想头,想复制《思.裂》(Split)和《异能仨》(Glass)的成功,把《圈套》拓展成一个多重宇宙,所以总要留一条尾巴,令凶手消遥法外,予人事件并未完结之感。
但这个安排非但没有令电影的余韵增强,却只有画蛇添足的累赘感。
如果导演能果断一点,《圈套》的成品可能会更好。
其实要拍续集,自圆其说,把屠夫解放的方法多的是,能把《不死劫》(Unbreakable)的Dunn 复活,拍成「东铁177 号列车三部曲」(Eastrail 177 Trilogy)的沙也马兰,犯下这种蠢错,坠进multi-verse 的圈套,实在是令看者大惑不解。
初看预告片的时候,还以为沙马兰这次会在凶手身份上搞点反转。
没想到,最后成片就是个纯粹的杀人魔逃出生天记。
不得不说前半段还挺不错的,禁闭空间的智斗逃窜。
但到后面这个故事的主心骨发生多次转移时,电影就有点走向下风了。
电影起于Lady Raven的一场演唱会,父亲库珀为了奖励女儿莱利的优秀成绩,遵守诺言带着女儿来看她偶像的演唱会。
本该温馨的父女之旅,却被现场的异样给打破。
荷枪实弹的特警,多到不可思议的安保,这场看似寻常的演唱会实则暗藏玄机。
库珀从T恤摊工作人员口中得知,这场演唱会是个陷阱。
警方得到通报,代号名为屠夫,杀害肢解12人的疯狂连环杀手将会出现在演唱会。
此时,会场已经被团团包围,任何人都难以逃离。
库珀十分的担心,只不过他担心的不是女儿的安危,而是自己身为屠夫该如何逃出生天。
毫无疑问,这个以主人公为杀人魔头的逃生故事还是很有看点的,实际表现也是如此。
禁闭的会场环境,各个地方设卡重兵把手。
从人心入手玩弄自己的谎言与魅力,设计一个个制造恐慌的诡计与让人真假难分的伪装,最终露出凶相逃出生天。
电影前1个小时,这些密闭环境下的猫鼠游戏十分有效。
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屠夫逃生与女儿面前好父亲身份的冲突,库珀的每一步计划都在各种危机边缘上进行。
观众也期待着他下一步游刃有余的行动,他又会怎么伤害其他人来达到自己恐怖的目的。
而且库珀的身份与人物特征,也在他逃生的过程中逐渐揭露。
像是普通人间的闲聊安插在他的身上的诡异,特警说被害者不该被杀时,他的远离和观望。
还有直观的只露出半张脸的撕裂镜头,表现这个杀人魔在正常情感上的缺失以及他非常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对伤害他人毫无愧疚,通过谎言、魅力和机智来操纵别人,自恋自大并且没有对错之分。
这些情节的一点点堆砌,无负罪感的伤害、巧舌如簧的谎言和胆大妄为的伪装,面不改色的戏耍着一个个路人和特警,让库珀的高智商反社会屠夫形象愈发立体,可以说也让这位掠食者非常的迷人。
这也多亏乔什·哈奈特的精彩演绎,通过各种小细节演活了一个反社会杀手。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大多对人类情感缺乏敏感度,没办法对人类表情进行深层的神经反应,没有恐惧感。
所以电影中乔什·哈奈特的表演不少都聚焦在面部肌肉的抽动和诡异变态笑容与冷面的交替,这符合反社会者人格障碍的特征,真是非常精彩的演绎,而且46岁的乔什·哈奈特真是依旧迷人。
当然,这一切都止步1小时。
对我个人来说,这电影也只有这1小时足够精彩。
后面的45分钟时间里,故事的中心不断发生偏移,导致库珀逐渐边缘化。
先是Lady Raven突然成为女主闯入库珀家中,拯救被绑人员化身恐怖电影中的Final girl,用粉丝力量和抢手机给库珀来了波降智打击。
看上去很抽象,但毕竟反社会就是自恋自大,马失前蹄就马失前蹄吧。
但沙马兰你公款给女儿莎莱克·沙马兰办演唱会就罢了,最后还来这出Final girl,过分了。
从这刻开始,电影也进入了反复拉扯环节。
前一个小时的库珀逃生记迅速重演三遍,屋内逃生、轿车人群逃生、押送警车逃生,这种来来回回一个情节,看着库珀浪费时间的自我拉扯真是完全瓦解了前半段的紧张紧迫感,环境也不再禁闭更加削弱了氛围。
后面中心再度转移到瑞秋,库珀质问瑞秋的环节成为了一场反社会人格解构的戏码。
撕裂、隐藏和对人类情感的麻木,这段二人脸部反复特写的切换倒是很有设计,用正常人的情绪表情去衬托库珀的表情障碍。
不过,瑞秋举报库珀和把他与屠夫联系在一起的前因后果依然很粗糙。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就是场反社会人格杀人狂的特征剖析会。
库珀身上表现的全是这种病症的标志性体现,对于库珀这种反社会杀人狂来说,社会和家庭当然才是他的陷阱,就像他要参加的演唱会一样,库珀需要的反而成为了束缚他的陷阱。
和著名的以反社会连环杀手为题材的《罪恶之家》(黒い家)相比,后者更加纯粹的展现病态者对社会、家庭和生命的亵渎和蔑视,《陷阱》则极力通过双重身份下的撕裂感,来塑造连环杀手借伪装融入社会家庭的恐怖。
而我还是保持那句评价,这一切都止步1小时。
另外,沙马兰说这电影的灵感来源,是1985年12月15日的旗舰行动(Operation Flagship),美国法警局和华盛顿特区大都会警察局联合组织的逃犯抓捕活动,他们通过虚假电视台送的橄榄球比赛门票和获得第二十届超级碗门票的噱头来吸引逃犯落网,166名法警和警察参与了旗舰行动,还有便衣人员伪装成司仪、服务员、啦啦队,最终101人被逮捕。
这种活动在1981年到1986年搞了9次,有彩票也有贵重快递各种手法。
男主怎么看也不像是变态杀人魔屠夫
利用类型片,突破类型片模式。主演演技在线。
年度最被低估的一部,竟然没认出乔什哈奈特,绝对是他个人的封神之作
沙马兰挑演员虽然没有明星脸,但业务能力都挺过关的。当然故事密度还是在可见的倒退。。
确实看出了一种全剧组很努力地陪女主玩的无力感
从头紧张到尾,男主社交恐怖分子 有勇有谋。 必须把分拉拉高!
我就说一点,注意一下几个角色名:Lady Raven,Dr. Grant (the profiler),The Monster,The Thinker。朋友们,这是沙马兰超英宇宙重启之作
trap住觀眾聽女兒唱歌。最後竟然跟著男主笑了起來⋯
引人入胜的开场,受制于困境的逃脱,设置于杀人狂与父亲的双重身份,将演唱会变成新颖的密室,如何利用身边的一切去挣脱陷阱,此种设定算是很有吸引力,因此看沙马兰的电影不必担心无聊,但同时可惜也在于后续离开演唱会后变得如此奇怪,牺牲逻辑性去讨好一招制一招的快感,前半段尽管也有很多细小bug和强突情节,但至少是好看的,后半段就走向了混乱,且这个故事总感觉不太能胜任一部电影的体量,于是很多地方都只是强硬着拍出刺激感和反转,真的只能算是半部好戏
Interesting idea, horrible plot. Typical Shyamalan.
太吃沙馬蘭這一套了,甚至覺得沙馬蘭可以稱得上當代的懸疑大師了,連著幾部電影都沒有失手,都是這麼有趣。這部也是一樣,首先設定就很抓人,一開始只是普通的父女一起去看演唱會,可能有人會以為是爸爸老亂跑導致女兒失蹤了,誰能想到是警方把演唱會當一個陷阱要抓住連環殺人狂,這個走向就挺令人意外的,也充滿了新鮮感。沙馬蘭也發揮了他一貫的水準,把這種懸疑感幾乎維持到了最後,除了塑造了一個非常八面玲瓏又膽大心細的殺人犯之外,也沒有只讓自己的女兒做一個花瓶,而是把後半段重要的戲份放在了她的身上,使得故事走向一直出人意料。雖然電影到最後沒有什麼驚人的反轉,但是最後把落腳點放在夫妻和家庭上面,卻也讓這個殺人狂和妻子的角色都在最後一刻更立體了一些。可以說前半段鬥智鬥勇足夠吸引眼球,後面逃出來後的發展也不按套路出牌。精彩
雷声大雨点小,随意又无趣的顾家+顾杀精分男主被捕记。
少见这种反派视角的犯罪片 期待一下 好了看完了:谁写的这破烂剧本我真想跟们拼了 也不能说trailer诈骗吧 确实是把惊险精华剪出来了 感觉是想拍猫鼠游戏高智商犯罪吧一点没看出智商在哪 只看出男主OCD了 要犯罪没犯罪没悬疑也没血浆 男主无时无刻不一副我是坏蛋很阴险的演技生怕别人看不出他有精神病 全程都很弱智 挟持女明星出音乐会简直看笑了 换司机那里稍微找回一点智商回家又归零了 而且也不知道为啥非得把衣服脱光了说话 难得练了是吧()看片尾是又跑了但是你躲得过初一躲得过十五吗!?电影票钱可能是给音乐会付的 歌是确实挺不错的别的我真的。。。本来爆米花吃恶心了就烦!
也没看过几部沙马兰电影但算得上是我看过的里最差的一个了,这样的故事前提值得更多的紧张感,沙马兰拿手的调度哪去了,尤其是最近看了些帕尔玛的追逃戏更觉得本片平庸了。好在这么多逃脱诡计,也有些不错的
哇哦,男屠夫似笑非笑的表情真的很吓人。是一个由妻子、女侧写师、女歌手接力谋划的的陷阱。
沙马兰近来最差的一部。流行音乐演唱会的歌星竟然如此容易接近,只需一个微笑的提问你几乎可以和她成为朋友?在演唱会上抓住一个连环杀手这样大规模而严重的行动,看起来就像小孩子过家家。对于惊悚片来说,没有足够的张力,对于戏剧来说,角色的背景还是老一套。对于导演来说,一旦我们看过了这部电影,就进入了他为我们设下的“陷阱”。ps,国内应该拍一个在张学友演唱会现场抓逃犯的片子,肯定比这个好。
逃离剧场之后,或者更准确地说从进后台与女歌星单独面谈开始,情节水准急转直下似乎已成评论共识,除了构思雷人逻辑牵强的诟病,更在于被导父热捧的莎莱克·沙马兰的浓艳妆容糟糕演技(比如被男主告知真实身份那一刻)难堪该角色的突然叙事吃重!……可实际上呢,哪怕相对好评的前半程也存在问题:面对警方设局铁壁合围,男主却能从容镇定妙计频出甚至到了将对手玩弄于掌股的轻松写意感?可问题,他是一个嗜血冷酷连环杀手啊!老沙导演你将通常用在谍影重重或者哈里森福特蒙冤外科医生的手法和情绪用到这样角色身上,促使观众移情的道德基础太过脆弱几乎站不住脚啊。或者说,是要走汉尼拨似的魅力人魔角塑路线?可那片必须要有水牛比尔的这一坏·人魔兜底,才提供给汉尼拨邪魅四射成为友军的空间,而本片只有一个大反派啊!
相比於殺人犯男主,我更想知道側寫師女士的故事。
虽然我看完了但是。。。我喜欢侧写师。
大银幕。两星半。沙马兰近年来最差的一部,当然不是说拍的有多差,执行层面反而都挺好的。只是这预告片什么样,正片也就什么样了,之前本以为沙马兰这次会围绕“人物反转”做戏,结果却是一出封闭式人物写作。最后四十分钟叙事主场景彻底更换,主打逃离封闭空间的概念被废止,影片被撕扯成两个部分,主人公的核心动作却一点没受到影响,也仍处于劣势地位(自曝家门已是最蠢的博弈逻辑了)。这片应该叫《逃脱》,片名《陷阱》的主张/实施来自警方,目的恰恰是要让主角落网,而本片选择遵循的叙述视点则来自男主角,其所有动作逻辑的前提是已坐实他连环杀人犯的身份。一言以蔽之,就是沙马兰此番在使蛮劲、硬整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