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看到【街头日记]的电影推荐,背景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事情,种族歧视,街头火拼......生活混乱,生存艰难。
那是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威尔森高中的故事,背景起源于1992年洛杉矶暴动后,各种族之间暴徒械斗一触即发的时代。
一个满腔热血的菜鸟老师艾琳,接管了各种种族的问题少年,成为了他们的班主任,但一开始的教学生涯并不美好,学生组成自己的小帮派,移动桌椅坐在一起,而且不同种族的帮派之间老是会发生矛盾,上课期间一言不合就吵起来;也会因为校园内的帮派斗争而在上课时间就冲出教室,打架斗殴;甚至还有人携带枪支上学......
如果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崩溃吧,虽然艾琳也会因为种种困难而伤心难过,但她还是没有放弃,一直在想法设法的教导他们。
事情的转机出现了,一幅关于嘲笑黑人的画,艾琳看到了非常愤怒,她决定为他们的价值观上一课,从黑人的歧视问题衍生出犹太人大屠杀,告诉他们占领几个街头不算什么,告诉他们种族,肤色也不影响别人尊重。
但长久的种族问题没有得到根治,各个街头因为肤色,种族,地盘等问题比比皆是,学生觉得她根本不了解他们,不能体会他们生存的挣扎,场面一度非常激烈。
这时,有人问了一句大屠杀是什么,她非常震惊,竟然90%的学生不了解大屠杀。
所以她决定做些什么。
她跟学生们玩了一个游戏,从浅入深,探索他们内心的世界,之后给他们布置了作业——写日记,学生们写完可以采取自愿的方式选择要不要给艾琳看。
而从日记中艾琳了解了他们,有人因为家暴失去母亲;有人因为肤色问题看着自己的好朋友被枪杀,有人因为生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那是一个新世界,肮脏,混乱,生存就要用全部力气,他们生活在地域里。
如果没有人拉他们一把,他们即使死去,灵魂也将污染。
艾琳找了《安妮日记》等具有激励意义的书让他们回去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学校不给新书,就自己掏钱,钱不够,就去做兼职,艾琳是一个好老师。
她还带他们去了犹太人大屠杀馆,一开始每个人都会拿到一张孩子的照片,然后参观结束后才能知道这个孩子有没有活下来,那是一场很震撼的参展,我想他们每个人心里对生命都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虽然他们也见过不少死亡,但是一定没有哪一场比战争来的更震撼!
除此之外,她还给学生们找了大屠杀的幸存者,庇护过安妮的女士给他们讲述当年的事情。
他们慢慢的被改变。
主动扔掉的枪械,退出帮派回归家庭......就是最好的证明。
她为学生们几乎付出了所有的心血,学生们开始喜欢上他,并开始接受知识。
但为此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丈夫忍受不了她对家庭的忽视,提出了离婚。
即使如此,她还是依然坚持做一个好老师,做她能付出的一切,竭尽全力。
当学生知道她只能带他们到高二后,非常不舍。
虽然她争取了,但在各种规章制度等面前,依然颁败下阵来,她给学生布置了最后一个作业,用他们写的日记编辑成书,并出版,但没想到此举引起了教育局的震惊与重视,可能是惊叹她有改变这些问题学生的能力,也可能是想让这些不同种族的学生融合的更好吧,同意了她继续带他们到高中毕业的请求。
最后的最后,他们都顺利毕业了,还有不少人考上了大学。
而艾琳,也把她的教育理念延续了下去,带到了新的工作环境中,并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多么重要,普通人,都可以用小小的力量,在黑暗中燃气微弱的灯光,历经磨难,不向生活低头,我们都可以做自己的英雄。
引用其中一篇日记中的话“当我走进教室就觉得...生活的一切问题都不再重要,我回到家了”。
2007年11月22日,我应该在北京吧,看了这个电影,忘记了和谁一起,可能只是自己一个人。
八年过去了,在奥斯汀的五月,又一次看出了眼泪,所以记录一下下。
FREEDOM WRITERS QUESTIONSViewed on May 2, 2015featuring Hillary Swank1. How do I help people see the greatness in themselves?2. how do I deal with the unpredictabliities in my life?3. Who is there for me when i need support?4. How have I found the courage to move forward in my life?5. How have I dealt with the hardest times in my life?6. How do I hold myself back because of the traumas in my past?7. In what situations am I willing to let myself need another person?
昨晚看了《Freedom Writers》,一个春风化雨的故事,跟《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然而我毕竟是一个悲观的人吧,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Erin为了她的学生所做的种种努力,而是那些十几岁的半大孩子,在贫穷,帮派,仇恨和死亡的阴影笼罩下战战兢兢地成长。
203教室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一个愿意倾听他们诉说他们的街头故事,真正尊重他们的好老师,找到了自己的避风港。
可是203以外更多的非裔,拉美裔和亚裔的孩子呢?
他们每天走出家门,依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活着回来。
Erin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她努力张开自己爱的羽翼,但是也只能护住这一个班的学生。
她甚至不敢将这些学生的junior and senior years交给别的老师,因为她知道,她一松手,那些孩子就又会滑落到黑暗的深渊。
她打三份工,没时间陪丈夫只好接受离婚,对自己理想的坚持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这世界不但缺少Abraham Lincoln和Martin Luther King,也缺少Erin Gruwell。
突然想起本山大叔演的《落叶归根》,也是一个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充满人情味的故事。
但是一个有人情味的故事不代表这个社会就是有人情味的。
在大部分时候,生活是不会被歌颂的。
一个故事之所以会被传颂,常常是因为它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此片的英文名叫“Freedom Writers”,直译过来就是“自由作家”的意思,因为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据说美国还有这么一个 “自由作家”的基金会,以推广影片中所描述的这种教育模式。
但笔者更喜欢的却是“街头日记”这个译名,因为在本人看来,这四个字显得更为真实,更为惊心动魄,“自由作家”中那点风花雪月的意味将被“街头日记”撕得彻底粉碎。
美国是一个杂糅的国家,由于民族原因而分类,由于肤色而分类,由于移民而分类,还由于贫富而分类,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不容回避的,即便经过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解放运动,但这种观念上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于是,对峙在继续,战争在继续,停滞下来的只有生存的权利。
当长滩爆发黑人被四名白人警察毒打的事件之后,一个隐藏在民间的敌意便跃然于媒体报端,所以此片的诞生比起诸如《美国派》等青春校园影片更多的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群生活在社会中的学生们绝不是阳春白雪的。
一名教师引导一群异端学生走向光明之路,这样的影片不乏经典之作,《死亡诗社》以及《微笑的蒙娜丽莎》等等。
但相较而言,《死》与《微》两片中的学生所涉及的大多是个人问题,与社会的残酷还是相去甚远的,反倒是《187美国社会档案》一片中的暴力令人感到真正的恐惧。
而《街头日记》一片中的学生们也生活在这种暴力的氛围下,他们甚至不知道这暴力的由来,只是一种继承,继承这种现实种族阶层问题所传达出来的暴力。
当希拉里•斯旺克所扮演的艾琳教师询问有哪些孩子曾遭受过枪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的暴力环境,我们看到了一种绝望的气息。
所以,这个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调皮捣蛋,而是整个社会的,尤其是下层社会中的仇视心理。
作为一名新老师,艾琳绝没有想到自己班里的学生彼此间会存在着如此可怕的敌意,当一撮撮学生肆无忌惮地聚在一起,各自为营的时候,这便是社会的一个真实的反映,正如剧中那个爱娃的经历一样,美貌等形容词汇与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为了生存,强悍才是最主要的,这是从小便根深的观念,是一种适者生存保持自我的暴力哲学。
艾琳很敏感的发觉了203教室中这群孩子之间相互的敌意,于是采取了各种办法力求能够让这些孩子彼此了解,能够真正地成为了一个团体而消解这份敌意。
但她的每一次努力都失败了,作为一个白人,她根本无法得到孩子们的尊重,更主要的是,孩子们认为上学不过是为了混日子,当年满十八岁的时候,战斗将等待着他们,那是有关种族有关社会地位的尊严的战斗,而高高在上的白人显然并不理解这一切。
仇视其它种族的想法令艾琳万分苦恼,而孩子们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种族灭绝。
以其它种族其它阶层为假想敌的孩子却不知道种族灭绝的含义,这只能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变得无药可救,并没有完全丧失人性,而这种认识也直接令艾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于是,关于最可怕的种族灭绝的历史列入了艾琳的授课范围之内。
二战时期犹太人的生活深深地触动了这群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那种暴行是可怕的,是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是一种罪恶。
但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仅仅是一种反思,当他们面对二战中惨死的那些幼小生命的时候,他们只能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羞愧,可他们却还是找不到真正的方向。
于是,《安妮日记》成为孩子们的指路灯。
作为一个犹太女孩,安妮在恐怖日子里记下了有关于生命的所有感受,虽然这仅仅是一种希望,虽然她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生命,但这份希望却保留了下来,于是,这也为这群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希望,那就是正视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害怕这种艰苦的环境,不要因为生活中的那些敌意而毁灭了自己。
从绝望走向希望的过程中,艾琳用残忍的历史为孩子们上了一个值得反省的课程,孩子们也用自己手中的笔不但记录下了过去那种痛苦的灾难,也记录下了自己的改变。
毫无疑问,艾琳做得是一件极其高尚的事情,但事实上,凡是高尚的事情都必将引来一些阻力,首先是艾琳的丈夫,艾琳为学生的付出无形中冷落了自己的丈夫,于是丈夫离他而去。
艾琳的父亲本来是一个民权运动者,但由于岁数的原因早已失去了当初那份热情,好在血液中流淌的这种民众意识终归让他成为艾琳最有力的支持者。
两个男人的戏份并不多,但彼此之间有种转化,而这种转化带有向那些民权战士们致敬的意味,同时也极力地肯定了艾琳的所作所为。
但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于学校,203教室的这群孩子无疑是被教育制度所抛弃的一群孩子,所谓的义务教育只是一个过程一种形式。
艾琳所说的好,当孩子们知道自己的老师并没有尽力的时候,孩子们又怎么可能尽力地去学习呢?
学校是优等生的天堂,而对于那些劣迹斑斑的学生而言,学校只是一个系统。
但在艾琳的努力下,203教室终于变成了这群学生的天堂,是他们的家,是区别于街头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希望而活着,可以与其它种族的人交朋友,社会上那根植于内心的仇恨在这里可以被完全消解掉。
影片看下来,笔者不得不被艾琳那种高尚的情操所感动,同样也为这群孩子的苦难而感到可悲,好在影片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但是,笔者却一直抱有一个疑问,在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艾琳真的能够成功吗?
仅仅依靠那些已经远离的历史能够让这些孩子真正的改变吗?
虽然这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但笔者灰暗的心理对艾琳的努力却不抱有任何幻想。
难道是影片对真实有了粉饰还是笔者如街头那些少年一样被固有的思维所困挠着呢?
无疑的,此片的重点放在了艾琳这个人物身上,她对改变孩子们心中那份仇恨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还有巨大的牺牲。
但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影片中的孩子们却过于群相了,虽然爱娃的戏份的确突出,但我们很难看到爱娃与艾琳的单独交流。
换句话说,我们看不到某一个孩子真正的成长轨迹,或者说是改变轨迹,那些书本,包括记录下来的街头日记以及安妮日记,似乎每一个情节,所有孩子的改变都是同步的,这种同步造成了孩子们的形象的单薄,当然也使得本片变得不太真实可信。
恐怕这是导演最大的问题所在,比起前面所描述的几部影片,此片对艾琳的对立面过于简单的群相描述手法显得十分地形式主义。
所以,此片虽然敏感地触及到了孩子们被社会问题所困扰的可悲性,但却极少地将这种可悲性用事例所体显出来,每个孩子所记录的笔记也就显得空泛而做作了,反倒更象编导捉刀代笔的作品。
当然,影片本身的问题绝对不能抹杀艾琳这位老师的人格魅力,同样也无法抹杀这群孩子肯于改变自我的勇气,在这方面,影片传达的信息的确已经足够了。
最后引用艾琳老师的话作为结尾,也许不仅仅是对本片的阐释,更是对教育所持的一种理念:“教师这个行业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最受人尊敬的一份职业,不仅在美国,全世界都是如此,有的时候,孩子们未来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但他们通常碰到的都是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监护人或学校。
学校是那种多元化文化融合的地方,应该经得起种族、经济和文化所带来的各种考验,更不应该被暴力所侵蚀。
表面上看,威尔逊高中是完美的,因为它接收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没有贫富之分,没有种族之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内部的毒瘤就不存在。
”也把这句话献给由于分数由于地域差异由于金钱等各种因素不能选择自己学习环境的中国孩子们,当然还有老师!
韩兮2007-5-31于通州
我其实之前很喜欢这种题材的电影,因为我喜欢一切有意义、可以引人深思的作品。
我讨厌那些看完就完了的玩票之作或者口水片。
我偏爱此类作品因为观看它们可以引发一系列对教育、社会问题、人生的思考。
但我今天想谈点不一样的。
我是因为这学期选了一节教育课被教授要求观看的这部电影。
而本周我们这节课探讨的主题使我第一次接触到另一个角度该如何审视这部电影。
教授让我们观看这部电影的目的,是因为本周我们讨论的主题叫做“white savior films(WSF)”,主要是说像freedom writers一类的电影无形中就传达了“白人教师救世主义思想”。
在此类电影中,往往主题都是白人教师来到城郊或城市边远地区(urban region)的公立学校。
这里的学生大多来自低收入家庭(Low-income family)、非裔亚裔拉丁裔这些有色群体(color community)学生占大部分、他们往往都是社会严重的“问题学生”:热衷打架斗殴、帮派火拼、贩毒拉皮条杀人,因此学校放弃对他们的拯救……直到有一天一个白人教师(white savior) 的来临,他/她用爱感化了这群孩子们从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etc. etc. 然而抛开这些表面,深入审视WSF题材电影,我们会发现:在此类电影中,担当主角的白人教师不一定具有教育体系认证的教职资格(Uncredential),不一定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Unexperienced),他/她们只需要有颗善心和爱(Well-being)他/她们最终就能实现“感化整个'问题班级'”的伟大力量。
今天时间不够了 TBC.
影片后半段,师生们用一个叫John Tu的人赞助的几十台电脑将各自的日记编辑成书,因此《街头日记》才得以诞生。
这个John Tu就是金士顿(全球第一内存品牌)的老板杜纪川。
转贴:在电影《街头日记》中,奥斯卡影后希拉里史旺饰演一名初出茅庐、充满理想的年轻教师古鲁威尔,她负责指导一群充满暴戾之气、身处于社会弱势阶层的高校新生。
古鲁威尔透过一套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不但结合了音乐及生动的校外教学,同时鼓励孩子们用日记写下在黑帮暴力阴影下的生活,并且以古鉴今,对照书中的历史事件和他们自己的经历,将心比心,让学生们放下仇恨、学会宽容。
而学生们的面对街头暴力及黑帮威胁的真实生活日记,是《街头日记》这本书的基本架构,进而成为了《街头日记》这部电影的故事主轴。
杜纪川正是被这些高中生孜孜不倦、跟随古鲁威尔学习精神,以及面对艰困环境坚强成长的毅力所打动。
怀着回馈社会的热情,除了为学生们添购计算机和提供各种形式的赞助外,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杜纪川更资助学生们实地游览曾在书中出现过的场景,例如位于波兰奥斯比次(Auschwitz)的纳粹集中营,和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波斯尼亚。
今年正值金士顿科技公司创建20周年纪念,由海外华人孙大卫、杜纪川合力创建的金士顿科技公司已有计划在中国开展一系列慈善、公益活动,帮助中国的青少年和其他弱势群体。
信息来源http://www.kingston.com/china/press/2007/corporate/prc20070403.asp关于电影“街头日记”:1. 由派拉蒙电影公司及MTV音乐台发行2. 上映日期 - 美国:1月5日 、 英国:3月2日、澳洲:3月22日、新加坡:3月29日 、马来西亚:4月12日、 泰国:4月26日、香港:5月10日、 台湾:5月12日。
(中国、 日本、 韩国及菲律宾: 上映日期未定)3. 奥斯卡金像奖影后 希拉里史旺(Hillary Swank)领衔主演4. 导演及编剧:理查德拉葛瑞夫尼斯(Richard LaGravenese)。
制片:丹尼 迪维托 (Danny DeVito)。
5. 电影幕后花絮:* 电影耗时六年拍摄而成。
* 当时总计有150名学生日记被集结成册出版。
电影灵感来自其中4-5个孩子的故事。
* 这群学生们不仅熟习名著《安妮日记》(Anne Frank),还研读了《莎拉塔的围城日记》(Zlata’s Diary):一个名叫莎拉塔(Zalta)的14岁女孩,纪录的她在波斯尼亚内战中生存下来的真实生活故事。
学生们深受这个故事的感动及鼓舞,莎拉塔后来更飞往洛杉矶与学生们见面。
* 电影中没收录的后续发展:毕业一年后,古鲁威尔(Erin Gruwell)带着孩子们实地考察波兰奥斯比次纳粹集中营、波斯尼亚和安妮法兰克(Anne Frank)的故居,亲眼看到书中出现过的场景。
导演原本有意拍摄这段精彩的后续发展,后来还是因为与影片情节不搭而作罢。
* “街头日记”(Freedom Writers)计划至今仍延续更拓展了规模,古鲁威尔则正在全美各地推广实验性的教学计划,来指导教师通过多样化的管道及教学方式去启发孩子们。
* 本电影由MTV音乐台电影公司制作,音乐理所当然成为影片中的重要元素及一大卖点。
《街头日记》电影官方网站:http://www.freedomwriters.com/
“真正美好的东西是用心才能看到的。
”用心去感受到的一份美好,一份源于内心深处的爱。
一份当我们还足够纯真时刻骨铭心的情意。
今天看完了《自由作家》,女猪脚爱林是个怀揣着梦想的女教师。
小的时候父亲对他讲述过了民权运动,她满怀激情的想去学法律。
但是她想到当自己站在法庭里为他们辩护的时候,很多都已经太晚了,真正的战场应该是在学校才对。
因为这个被当地教师憎恶的合并教学,她选择了这个学校,来到这里激动地讲述着这一切,却还不知道她面对的将会是什么情境,眼前的人们会怎样的把她当做一个小丑。
这个世界上总有太多的人会以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就如同《小王子》中那个点灯人一样,终日忙碌着忙碌着,却从未来得及用心去感受过这个世界。
直到最后也许才会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离开而有丝毫的改变。
真的如小说写的那样,我们太多人的一生总是在慵慵碌碌的活着,没有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呢?
《小王子》的作者安东尼经历了传奇的一生,没落的法国贵族的出生,经历二战,毅然加入战斗,亡国,重建,然后在一次飞行任务中如同小王子一样永远的消失。
他去了哪里?
是否去到了那个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爱的世界?
爱林到学校,发现她所面临的是一堆绝对问题的学生,不同种族的混杂,延续多年的各族仇恨。
“如果我能活到18岁,那么对我而言每天都是毕业的日子,如果明天我死了,我会为自己不是个懦夫而感到骄傲,我会因为我曾为我们的族群赢得过尊严而感到荣誉。
”课堂上,她的学生这样向她怒吼着:“你不是我们,你不懂我们所经历过的苦难,也别做出一副你假装很懂的样子,别以为你是老师我们就会尊重你了,那是扯淡。
”这就是爱林满怀期待迎来的学生们,而你也许不会猜到,她为他们付出了多少,哪怕是因此而和自己最爱的人离婚。
自然,电影虽然是由真实事迹改编,可电影里面这样的桥段多少煽情煽得有点肉麻有点老套,但不可否认这样的真实事迹很多。
我会是那样的一个工作狂吗?
这个很难说,也许我不会有那样的毅力,但我却有着和女猪脚同样的情怀所在,当那一切成为我的工作摆在我的面前,有什么能让我将那一切仅仅看做是一份工作而搪塞视之呢?
有什么能告诉我那一切其实根本就没有我想的那么重要呢?
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能够做到。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爱林你意识倒了这一切吗?
电影的最后你失去了爱人,赢得了孩子们的心,也许也赢得了他们的一个美好未来。
但如若在最开始的时候,给予了你丈夫和孩子们之间二选一的选择,你会怎么做?
你又能否听到那个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声音,它能否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好?
安东尼生在浪漫的法国,为了内心的那份纯爱,法国人从来不会吝啬自己的激情。
没有你,良晨美景更于何人说!?
……《天使艾美丽》(法国)《自由作家》中,电影所宣扬的意识形态也不是完全没有给政府提倡议做宣传的嫌疑。
那么,什么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能够用心感受到的美好生活呢?
是那份让我们不再孤独的爱,还是那些让我们不可割舍的责任?
《小王子》的地位当然是不可撼动的,但小王子是不需要工作的,他可以很穿越的到处旅游,不用为生计而发愁,因为那些是只有大人才会操心的琐事,而小王子寻找的是爱。
书中那个日复一日的点灯人,是否应该像小王子一样的抛开自己的工作,去寻找那份不再让自己孤独的爱呢?
爱林是不是应该舍弃孩子们去挽救自己的爱呢?
对于参加过二战的安东尼而言,这似乎是个伪命题。
简单的生活与简单的爱,并不代表平庸与乏味。
同样对于一份看似乏味的工作而言,也可以做到有情有义。
“我最后才认识到我应该做我喜欢做的事”。
在丈夫即将离开的时候,女猪脚流着泪向丈夫这样说道:“当在帮助那些孩子的时候,我对他们的生命很有意义。
我生命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有意义。
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多久来感受这样的感觉?
”“那我对你有什么用”?
丈夫冷冷的回答道。
是的,丈夫会觉得,相比之下,爱林认为和自己在一起是件没有意义的事。
一件没有意义的事。
是否这真的是一个二选一的单项选择题,A or B!
“如果让你从孩子和我之间做一个选择...”丈夫真的这样问了出来。
“如果你爱我,你怎么会问我这样的问题”?
“我不是你其中的一个孩子,我也没有太多的潜能,如果你想待在家里的话你就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待在教室了。
“电影从头到尾的细节,早已埋下了伏笔,爱林的丈夫在婚前想过要做一名建筑师,但日益激烈的生活奔波早已让他对现在的生活安于现状了,曾经当爱林的父亲反对爱林的做法的时候,他为爱林打气加油,而现在,站在爱林对立面的那个人,成为了他自己。
电影的最后,爱林的父亲激动的对着女儿说道:“我羡慕你,甚至是崇拜你所做的一切,有多少父亲会对自己说这样的话,而且说得如此的认真”?
这似乎成为了一个纠葛不清的家庭问题。
“不是这样的,我爱你”。
“你所爱的只是你想象的那个我而已”。
“但那是一个伟大的构想啊”!
一段值得回味的台词,你所爱的只是你想象的那个我而已,是否我们每个人爱一个人的时候,真正爱的都不是那个人本身,而只是那个人身旁的那个自己而已,正如张爱玲曾说过的那样:流泪,不是因为失去了你,而是因为失去了那个熟悉的自己。
对自己的丈夫,爱林是否真的是这样,对自己的学生,爱林是否依然是这样?
而我们每一个人当自己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是否都是这样。
那么,狐狸所交给小王子的那份用心才能体会的爱是什么呢?
那份让狐狸每当仰望星空就能想起小王子,每当看到麦子就能想起他金黄色的头发的爱到底是什么呢?
“你们很美,但你们是空虚的。
”小王子仍然在对她们说,“没有人能为你们去死。
当然罗,我的那朵玫瑰花,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以为她和你们一样。
可是,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更重要。
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 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虫(除了留下两三只为了变蝴蝶而外)是我除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甚至有时我聆听着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曾经,小王子对着那些不属于他的玫瑰花这样说道。
那么对爱林而言,到底谁才是她的玫瑰花呢?
是学生们,还是她的丈夫?
也许对每个人而言,都是自私的。
太多的感伤让我们迷茫,徘徊在这个世界踟蹰不前,不知道什么样的自己才是真实的。
太多的伤害让我们变得自私起来,但是,也因此,我无法对别人所受过的伤害而冷眼旁观。
不管对谁而言,谁是谁的玫瑰,谁会想起谁,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我无法忘记那漫长的日日夜夜中,一个孩子渴望得到帮助的感受。
无法忘记一个深爱着他人却被伤害过的感受。
无法忘记这一切曾血淋淋发生过的事实。
而我所能做的,仅仅是尽我所能的让这一切,尽量的不要再发生而已。
这就是我内心深处的玫瑰。
……………………………………………………………………………………………………………………思绪有点乱…………………………………………………………………未完待续……………
《街头日记》又名《自由作家》,在知道是真实故事改编之后眼泪更没有停下过。
这是一个和张桂梅老师类似的故事,平凡又普通的英雄的故事。
一个菜鸟新手老师,带着所有预设的美好来到学校,她希望能通过课堂来拯救青少年。
她笑的明媚,没有任何困难可以将她打倒。
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背景,全年级最差的班,所有棘手的问题摆在她的眼前。
她不知所措,但没有想过放弃。
自费给学生买《安妮日记》,带他们去参观纪念馆,找到《安妮日记》的原型来学校做演讲,因为学生而疏忽了爱人放弃了家庭,她每一次的决定都让我泪流满面,可她笑起来真的太美了。
做超人好难啊,但信仰真伟大啊,即使在成为超人的道路上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但最终她做到了,她让学生们知道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中的英雄,都可以用小小的力量在黑暗中燃起微弱的光。
真好,原来真的有英雄,原来英雄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自由作家 (2007)8.62007 / 美国 德国 / 剧情 传记 犯罪 / 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 希拉里·斯万克 帕特里克·德姆西
头儿说最好别戴珍珠项链,但仍然戴
头儿说《奥德赛》太难,从大纲里去掉
仍然教
Still wearing pearlsStill Homer想起最近听的Still有个性的新老师,而且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爱学生,而不是根据肤色和生活背景直接去judge他们,很喜欢
仍然戴珍珠项链,仍然教奥德赛仍然戴珍珠项链,仍然教奥德赛仍然戴珍珠项链,仍然教奥德赛(凑140)
01女主爱伦是一个刚刚进入教育行业的老师,面试的时候她挂着一副傻白甜的灿烂笑容在系主任的办公室里大谈特谈自己为什么做老师。
她说:“我曾想上法学院,我认为当你上法庭为孩子辩护时,就已经打了败仗,真正的斗争应该在教室里进行。
”系主任像看个怪物一样的看着爱伦,她心里一定在想:“真是又young又simple。
”
爱伦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这样的人在那些现实、世故的人面前,往往显得天真又傻气。
当爱伦穿着红色职业套装,戴着珍珠项链,脸上依然挂着人畜无害的笑容出现在203教室的时候,学生们都以为她是一个花瓶蠢货,有人对她开低俗的玩笑,有人说:“我看这妞能待一个星期。
”
爱伦所面对的不是简单的调皮捣蛋的学生,而是从小混帮派,动不动就街头枪战,见过多少次身边亲人朋友在帮派斗争中死去,自己也中过枪,进过少管所,并且认为人生没有未来,不知道哪天走上街头,自己就会被干掉的一群学生。
02有经验的老教师对爱伦说:“积累几年经验就可以教高年级了,到时你的这些学生就都不会来上课了。
”
但是天真的爱伦不解的回他:“只要我好好教他们,学生们就会迫不及待的来上课。
”那些老教师已经俨然一副老油条的样子,把教学当成一份糊口的工作,追求好成绩和升职加薪,但是对学生们却毫不在乎,他们恨不得那些“坏学生”早一点离开,不要影响学校的成绩和口碑。
老教师说的话多恐怖啊,他口中的“你的这些学生就都不会来上课了”,其中的含义可能是“再过一年半载,他们就都game over了”。
这些老师的冷漠让人觉得惶恐,他们明明站在更远的地方看见了这些孩子的未来,可是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似乎觉得,那是他们罪有应得。
幸好爱伦不同,她初出茅庐、怀揣理想、天真、一腔热血,她不是用这份工作来糊口的,她就是想在教室里做斗争,把学生们拦在去法庭的路上。
学生在她眼里不是一个个“好学生”“坏学生”这种标签,而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想起电影《三个女孩》中沙拉说的一句话:“我看到的是被施虐者虐得体无完肤的孩子,但你们看到的却是自作自受的渣滓。
”
如果抛开生存环境去看一个人,我们很可能会说,这个人难管教、叛逆、打架斗殴,结交狐朋狗友,可是当把他放进生存的环境里再看的时候,这个人不同了,他成了身处自己无能为力的环境中,面对各方压力不知所措,不得不以错误的方式挣扎着的被吓怕了的孩子。
所以,爱伦要教会他们,如何用正确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战斗。
03爱伦教给学生的第一件事是:尊重生命。
很长一段时间,她面对的就是学生们的打架斗殴、互相谩骂、敌视、嘲笑,他们面对过无数次死亡,因为对自己的人生看不到希望,所以视生命如草芥,以为只要自己勇敢的用暴力对抗暴力,就算死了都是光荣的。
十五六岁的年纪真的好容易意气用事,我想起自己过去给职高学生做咨询时,面对他们那样明明无助却表现的相当自负,因为受伤便用虚张声势的刺武装自己的样子,实在是让人痛心却又无奈。
你看到的他们明明都是脆弱的孩子,却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走进他们心里,握着他们的手对他们说:我不会伤害你,把刺放下吧。
但爱伦有足够的智慧和坚定的决心,她告诉学生们“你知道死了以后会怎样,你会在土里腐烂,别人还是一样生活,完全忘了你,等你腐烂之后,结帮打架的事还能有什么风光,你都死了,根本就没人想记住你。
”她让班级里在帮派械斗中丧失过朋友的学生站在一条线前面,并让他们在教室里说出那些朋友的名字。
她自己出钱带着学生们去看了大屠杀展览,他们在进门的时候会得到一张照片,参观的时候找出照片上的人是谁,被送去哪个集中营,并且在参观结束可以得知这个人最后有没有幸存下来。
许多学生都在这次参观中大受震撼,他们说“我的小男孩死了,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难过,我每天都在面对死亡,但是这个小男孩只有五岁”。
她还请了大屠杀的幸存者来与学生们见面,给他们讲在集中营的经历,以及自己失去的亲人们。
这些孩子或许面对了许多死亡,却并未真正理解过死亡的沉痛和活着的珍贵,他们过去从死亡中学到的只是:生命无常,所以要得过且过。
当他们看着那些活生生的生命无辜的死去,听到那些幸存的人如何在绝望中挣扎求生,了解了那些正直的人如何在生命面临威胁时依然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似乎听到了鲜绿的嫩芽破土而出的声音,那是他们觉醒的生命力,是他们给自己的内心中注入的希望。
他们明白了,死亡的沉重,生命的顽强,以及人应该怎样的活着,活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04她教会学生的第二件事是:任何人都可以改变。
爱伦送给每个学生一本日记本,让他们写下自己的人生故事。
学生从写日记中得以回看自己过去的全部人生,得以重新思考和领悟,也从中去了解和重塑自己。
她去卖内衣和做酒店前台,把兼职赚来的钱拿去给学生们买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
学生说“我不能相信葛老师待我们这么好”。
他们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无望的环境里,以为早早的看清了自己的一生,结帮打架、进少管所,十几岁就怀孕生子,或者活不过18岁就会丧命,所以读书、学习对他们来说都没有意义。
那么就混吧,这人生不需要做什么,毕竟不知道自己会活到哪一天,没人在意他们,没人尊重他们,没人看见他们,他们的存在如蝼蚁一般,胡乱奔忙,然后死掉。
但是爱伦的出现,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她把他们带入了一个以前从未见过的新世界,那个世界的东西与他们过去所见的都不一样,他们终于开始相信,哪怕是自己这样无望的人生,也有改变的机会。
人太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了,当我们努力几次却总是失败,不断地尝试却总是失望的时候,我们就成了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不敢期待,不敢希望,也不愿为人生做出任何努力,因为“确信不会改变”。
但这是一个陷阱,一个弥天大谎,我们千万不要让自己掉进去。
任何人都可以改变,只要做了,就会不一样。
蝴蝶煽动翅膀,或许掀不起飓风,但可以让自己飞翔。
“即便是普通的秘书、主妇或少年,也能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扭亮一盏灯,照亮一间黑暗的房间”,如果不能照亮别人的,那就用来照亮自己的。
05爱伦还是个人间清醒的反pua高手。
丈夫因为爱伦对工作过于投入,忽略了家庭,对婚姻生活越来越失望,他对爱伦说:“如果让你在婚姻和那些学生之间做出选择,你会选谁?
”即便此时爱伦正沉浸在丈夫要离开的悲伤中,但依然没有落入他的逻辑陷阱里,而是反问他:“你要是爱我,怎能说出这种话?
”
亲密关系有时像是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游戏,爱伦在丈夫想要占据控制高地的时候,选择了更爱自己,而不是委曲求全迁就这段关系。
电影最后,是一张现实中真正的爱伦与她的学生们的合影,他们很多都去读大学了,成了家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
爱伦真的实现了自己在系主任办公室里时说过的话,在教室里斗争,并且,她赢了。
-作者-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
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我也是老师,假如我在这所中学,我会坚定的站在 Imelda Staunton扮演的教导主任一边,我会选择对我而言容易的,也是"正确"和"常规"的教学方式.Erin Gruwell没有,因为她有大智大勇.
狗血的电影
海报强过内容 影片故事非常青春校园剧 不喜欢没感觉
比起“超脱”,这片有点理想化。(突然理解为什么西方更偏爱反应中国黑暗一面的电影了)
电影海报像阿婆的推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一样希拉里斯万克是真的硬很适合演这种角色
虽然这类题材的片子已经屡见不鲜,情节和走向都算是套路出牌。但还是很感动。用了心的,就是美的。
貌似是很久以前看的 有点忘了= =
份给的太高了,电影平平无奇,虽说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导演并没有将故事讲好,一个老师如此这般疯狂的对学生好,却没有对老师得深挖刻画,只是推动情节得工具人,一个讲述者!也就是个及格感触也有为那些每天可以活着就是英雄的孩子红了眼眶,但是表现手法为读稿!太差劲了导演还是给2星吧,原来想着3星,这表现手法带来的观感不够真实,没有冲击力,看看火线是怎么讲老师与学生的
2000年的理想主义电影
前半段是种族矛盾 后半段是和谐励志 三星半
俗套的电影
去香港的飞机上看的,很不错的片子~
本该是部还不错的电影,如果没有贩卖私货的话,而且是以让人大跌眼镜的手法。没救了
理想国的理想主义
种族歧视的问题聚焦在孩子身上,帮派斗争放到了校园中。宝藏老师拯救失足学生们的故事。豆瓣的分虚高的有点多,同为教育题材比《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还是差挺多。一方面在于处理隔阂的方式过于"华而不实",另一方面值得深挖的东西又太点到为止。好在真人改编拉回来一点,我相信真实的故事一定远比电影动人。
有点煽情
大演员 小题材
放牛班的奇迹~~
“正义并不意味把坏人关进监狱,只是意味着必须有人为犯罪买单。”
不错 很真实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