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吐槽说只记住了一个普通士兵,我觉得这些人白看了这部电影。
士兵们投入战争,起初往往就是最朴素的家园情怀。
不为了什么大国崛起,就只想让家平稳祥和。
他们像片中的老鼠一样,超强的耐受力,超强的韧性,甚至只能随波逐流,生死都掌握在心怀叵测的指挥官手里。
我们都明白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是英雄的终极目标不也就是回家么,活着回家。
所以,一切慷他人生命之慨的战争叫嚣者都是傻逼,没有例外。
国家赢了,可以把自己赢的故事,拍成电影。
1955年,拍一次。
1985年,再拍一次。
2017年,拍第三次。
一模一样的还原历史,一模一样的内容结构,一模一样的主角塑造。
再过30年,还可以再拍一次,目的跟前3次一样:让每一代新出生的国民,在他们三十而立的时候,能通过这部电影,明白、记住这个国家是怎么赢的?
别忘本,别忘了为此牺牲的《无名战士》有一天,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别犯傻。
“祖国输了我赢了”,这种鬼话,禁不起历史的审判。
“苏芬战争”这四个字,历史会把它永远地记录下去,作为一场国战的缩写。
“苏联”这个词,也会被历史铭记,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简称。
但,苏联,这个国家,没有了。
芬兰还在。
还能把“苏芬战争”的故事,拍成电影《无名战士》,每30年翻拍一次,作为每一代芬兰人的国民记忆和爱国教育。
我从不在微信群里,跟朋友争论“中美脱钩”的问题。
因为,我知道,退个群都是多么难。
明明知道这是一个别人为了自己扬名、立腕、赚钱建的群,我也舍不得退。
万一,将来我也需要发一条自己的广告呢?
比退群,更难一点儿的是辞退老员工。
那种,鸡肋一样,总是挑战权威,又总是能立功的老员工,那个公司都有,但没有一个理智的老板会开了他。
劳动法不是问题,问题是钱。
赚不到足够多的钱,大换血的结果一定是,公司垮了。
老员工成了敏感词,咱们假装看不见就行了。
分公司成了草头王,你整顿不整顿?
整顿,就是给竞争对手机会;不整顿,早晚从内伤变成癌症。
所以,从来没有完美的管理手段,只有最佳的整顿窗口,如果竞争对手突然垮了,赶紧收拾手下的刺头。
So,中美脱钩,根本不是问题。
问题是,脱不了钩的日子,漫长到以10年为一天,你熬得过3天吗?
你熬得过,别人吗?
以苏芬战争为主线的电影《无名战士》拍了3次。
无论你看那个版本,导演都没有回避这个事实:“每一个从战场上活着回家的男人,手上都沾满了别人的鲜血。
”无名战士,不是无辜的。
国家要赢,没有不牺牲的。
中美脱钩,谁知道“钩”的数量是1,是10,是100万,是1000万,还是13亿?
没脱到你的钩,你就享受呗。
脱到你的钩,你就战斗呗。
备注:芬兰电影《无名战士》 Tuntematon sotilas (2017)芬兰电影《无名战士》 Tuntematon sotilas (1985)芬兰电影《无名战士》 Tuntematon sotilas (1955)
于2017年11月25日,赫尔辛基Tennispalatsi影院五号厅,同友人Tomi T观看了英文字幕版。
这部电影时长三个多小时,可以说节奏很“慢”很“闷”,但正是这样近似于写实的冷静手法,很好地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性。
电影主要描述了1941-1944继续战争时期几名芬军战士的故事。
在历史上继续战争,所谓Continuation War, 或者是Jatkosota的必要性与战争带来的影响,早已功过论评说。
芬兰作为军事弱国(是的芬兰军事现在仍然很弱,然而欧洲谁不弱┐(゚~゚)┌)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非常令人钦佩。
电影中圣诞节(1小时44分)的时候,战壕里的战士、Rönkka的家人在家里唱的那一段是《Maa on niin kaunis》,大意是人世间多么美丽。
当年,2017年12月24日,我在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候车时,车站大屏幕上播放的就是《无名战士》的片段,背景音乐即为《Maa on niin kaunis》。
和平,是人类追寻的永恒主题。
然而,我依然想引用另外一首诗作为评价:"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
苏芬战争,不多人知,早期的苏联也是野蛮的拓疆之国,或许也像曾经成吉思汗;而芬兰不过是英伦三岛的苏格兰,以小博大,为民族而战,世界如果没有如此精神,美国也不可能从英国的笼罩下独立;早先芬兰与希特勒的关系不一般,但是苏芬战争后芬兰又跟德国开展,混乱的欧洲;再小的国家也不愿失去土地,国与国之间,才是寸土必争;和很多战争影片可能无二,关键在于一个可恶的北欧严寒的天气环境下的进行;各个国家都不乏「董存瑞」,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或许这一点上有点像时下热议的「八佰」,极端环境下信仰与背后的家庭是男人们坚持的意旨;老兵还是老兵,战场上的经验智慧,军官学校或许这辈子都学习和体味不到的智慧,老兵下士罗卡对于战争的从容和对于此战役不过是收腹某地而回家的感觉而已,一定要领导把邻居苏西和自己分在一队,战争中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与保护苏西,也是一个男人的担当,这都是他嘴里所谓的职责,战争在罗卡嘴里就好像是下地干农活一般;半个小时的影片进程已经经历了四五场真枪实弹的交锋,而且每组场面都在诠释一个战争意义或者某个特殊人物,英雄们与懦夫们都在诠释,足够精彩的构思与视觉语言,战争场面虽无航拍大场面但是也足够高分;战争片总是战前的青春无知,一颗混沌爱国心,战中难舍爱情,总是一夜的难舍后回归战场,战后的安宁家庭;罗卡这么优秀的老兵为什么一直是个下士呢,是因为桀骜不驯的脾气吗,相信将军的脾气更加桀骜不驯才是,因为无论是战场分析布局,还是一线作战都是挑不出毛病的战争人才,反倒是在部队中苟且着,还是上级军官不会用人,庸帅太多;有点像「1944」的爱沙尼亚,影片的调性也很像,自主主动性被牵着的国度;罗卡就像「大兵小将」里的成龙饰演的角色,他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家里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他只想做一个普通的个性不羁的农夫,但战争抢走了他的农场,他是想夺回自己的农场,如果芬兰军队里再多几个罗卡,可能结局会不一样;和「1944」一样,芬兰不过是给后代们一个历史,告诉孩子们面对任何情形你都要做一个芬兰人该做的,看看父辈们,寡不敌众仍在坚持;上尉的死很自然,处理很好,他其实早点结束一切回去拥抱新婚妻子,但是这是战争,子弹不会在乎你的心情,他脑子里再也没有自己妻子性感酮体了;被坦克压死可怜的的芬兰军官,可怜的芬兰士兵,可怜的芬兰,这绝对是国家的悲哀,这部片子是自己在嘲讽自己吗;一些新兵蛋子组成突击队效仿着老兵罗卡开篇那熟练的清扫散兵壕赶走苏联兵,可惜罗卡没有等到这一幕,我相信他会执行的更好;芬兰,谁让你挨着这个邻居;整片还是比较平,战争与情感好像都差那么一点点,90%均是点到为止,就差一个或者场面或者情感的炸点;
看了开战日等北欧战争片有点小偏爱,北欧民身上有跟德国人一样的严谨精神,做的东西细致又认真。
这个超长篇战争长卷,优点跟缺点一样,都是细致。
芬兰视角下对苏联战争的描述,通过数个战士在战争过程中的遭遇变化,年轻的少尉是如何从一个瑟瑟发抖的菜鸡,成为带头冲锋的战士。
桀骜不逊的老兵是出于什么才离开家人加入这场战争,对这场战争目的全然迷茫的中尉,直到他牺牲的那刻。
想表达的太多,甚至超过一部电影的承载,180分钟就显得煎熬了,就像这场战争一样。
也算是看了许许多多战争片了,越来越喜欢这类冷门佳片。
虽然三个小时之久,故事也十分平淡,但有着十足的代入感。
电影中,没有军国主义般对战争的颂扬,也没有上帝视角中对大战役的刻画。
有的更多是战士们在前进时脸上的惊恐,休战时插科打诨等战争细节。
无论是丛林中的一场场遭遇战,还是堑壕中一天天的等待,一个又一个的人挺身而出,为了各种事情流血流汗。
回想来他们似乎不是为了勋章和荣耀,只是在饱受煎熬的环境中,面前唯有被杀或者消灭敌人这两条路。
战争从不是庞大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现实的痛苦,施加给每个人的痛苦。
在这里,原本寂静的山林和宁静的雪原不再凸显美丽的一面,转而释放出自己的冷酷。
一场场让人提心的战斗中,士兵们无声的死去,没有壮美的音乐,也没有撕心的痛苦,只是死去。
当你扣下扳机,灵魂就此消亡。
高三在环球银幕上看过,一小块篇幅,里面大致是说导演顶着经费上的压力硬生生地拍完了,请不起群演,所以基本上是身边的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他的儿子也是其中一个,他对父亲的做法感到不解,导演说,这段历史对我们国家很重要。
于是他下决心帮助父亲完成电影创作。
然后是在二手时间,苏芬战争存活下来的老兵回忆,他们擅长伪装,在满天雪地丘陵中,我们称他们为鹡鸰(貌似是这个吧),利用这种鸟的叫声传信息,杀人于无形。
他们不是为了被杀而上战场,而是为了杀戮
无名战士 (2017)7.92017 / 芬兰 比利时 冰岛 / 剧情 历史 战争 / 阿库·卢希米斯 / 伊诺·阿霍 约翰内斯·霍洛佩宁关于电影,非著名影评人刘岚有一句名言:“但凡是我看不懂的电影,都是好电影!
”本片即是如此!
近期看了很多战争片,这是其中最冗长的一部,整整仨小时!
也是近期看的战争片里跨度最长的电影,1941到1944年!
还是最平淡但却最真实的电影,没有过份的场景渲染,没有刻意剧情设置!
最难能可贵的是,全片是以一种中肯的态度诉说芬兰和苏联的战争,并没有把它拍成“犯我国土虽远必诛”的爱国主义主旋律电影!
这是一部叙说二战时,芬兰和苏联的战争的电影。
芬兰这个国家我知之甚少,以至于脑海里仅有“芬兰浴”这个词,查了查资料,好像也没提到“芬兰浴”。
他是北欧和苏联接壤的国家,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和最清廉的国家,由此也能想象出本片的拍摄态度!
在我的记忆中,二战的轴心国只是德意志三个法西斯,原来芬兰也曾经是二战的轴心国之一!
故事说的就是芬兰加入德国法西斯阵营,从1941年攻打苏联到1944年战败的过程。
本片是一部多主角或者是不是能说成无主角的电影?!
全片从芬兰阵营描述了整个战争,而芬兰阵营里又分成了对战争三种态度的军人:一是主战派,这些人自不必说;二是反战派,或者说是厌战派,他们骨子里反对战争,但是又不能违抗军令,片中有个细节就是2名士兵因为违抗军令被枪决了;三就是普通士兵,他们不激进也不抵触,也就是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已。
关于战争片,非著名影评人刘岚还说过一句经典:“一部优秀的战争片所表达的含义必须是反战!
”而本片切切实实做的很好!
从一开始芬兰军队的大获全胜乘胜追击,到最后的兵败山倒,几类人无时不在透露着反战或者厌战的情绪,通过一些细节的描述,特别是最后兵败时舍弃了机枪也要把伤员撤回去,从这个角度强烈地表达了反战情绪!
这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片,是应该拿奖的战争片,但却不是“好看”的战争片,应该它更偏向于剧情片,毕竟大多剧情片都是沉闷乏味的!
芬兰这个国家我都不熟悉,演员就更不用说了,没一个认识的不说,连面熟的都没有!
就是那个老兵的演技确实出神,把一个厌战的普通士兵刻画得细致入微!
推荐指数⭐️⭐️⭐️
基层官兵眼中的芬兰收复卡累利阿地峡之战;也被史书上称为“继续战争”,这里的“继续战争”不是一个动词而是一个名词,特指1941年—1944年间的苏芬战争,可以看作是冬季战争的后续;1939年,芬兰在苏芬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条约,这纸和约对于芬兰而言是灾难性的;领土的丢失、民众的流离、民族的屈辱感成为芬兰人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同时在苏芬战争中,芬兰的军费飙升到了恐怖的45%,因此在苏芬战争结束后,芬兰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困难;此时又是德国抛来了橄榄枝,给予了芬兰可观的经济扶持与项目合作,而SL则只是不停的干涉芬兰内政,因此当苏德反目后,芬兰会倒向谁不言自明;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也于1941年6月25日,跟随德国踏上了败则收复故土,成则大芬兰之路;但二战的惨烈不是芬兰这种人口稀缺的国家所能玩得起的,巨大的伤亡使得芬兰最终停下脚步,与北线苏军展开了长期对峙;从1942年一直持续到1944年;1944年6月,为了配合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同样对芬军展开大规模攻势;此时的苏军已不再是1939年时的苏军,因此在攻势初期,苏军进展迅速,迫使芬军全线溃退;这一次苏军的主攻方向仍是卡累利阿地峡,接连攻克芬军数道防线;但随着战线的深入,苏军的进展越来越缓慢,而芬军的抵抗越来越顽强;同时德国为了防止芬兰单独投降,也派出了少量部队前来助战,苏芬双方在第4道防线内展开拉锯;而此刻,巴格拉季昂攻势已进入关键时刻,急需更多的兵力投入后续作战,而已现在的方式显然在短期内无法征服芬兰;于是在当年7月12日,SL主动向芬兰提出和平谈判,而非此前的投降协议,芬兰本来也打不下去了,于是便接受了谈判;谈判持续了2个月,双方边打边谈,最终于9月19日达成协定:芬兰交还1940年边界以外的所有领土,割让波特萨莫区给SL,同时将帕尔卡拉半岛租借给SL50年(这一租借的半岛至今也没有归还);同时德军必须离开芬兰;关于这一点德国显然是不愿意的,虽然德军大部都是和平撤离,但少量顽固派拒绝离开;于是芬兰与德军之间又爆发了战斗,最终将德军驱逐至挪威境内;相比其他被SL蹂躏过的土地,芬兰是幸运的,不仅相对体面的退出了战争,更是保留了自由!
这种自由离不开1944年对苏军的血战!
或许长达3个小时的片长,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一想到本来就沉重的战争电影还要看得如此长,就心有戚戚。
但在一分一秒的剧情推进当中,你会完完全全的被这样一场以芬兰参加二战的全程的电影所震撼,所吸引,所更加珍惜和平。
没有绝对的主角,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无脑的男性荷尔蒙,有的只是逼真到令人快要窒息的弥漫在战场上的空气,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件值得美化的事情,只有漫长的等待和煎熬,只有生死未卜的紧张和活下去的希望,每一个应征入伍的男人可能很多都不并非专业训练出身的士兵,面对这样的战争,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淡定从容?
能够一笑置之?
影片最残忍的地方反而就在于克制和所谓的“平淡”,从没有煽情一个士兵的壮烈牺牲,但你以为的主角,寄托希望能活下去的士兵,一个场景的切换就不复存在了,你无处安放的情绪逐渐变得脆弱,你渴望在电影里找到一个安慰自己内心的载体,但残酷的战争告诉你,不要期望有主角的存在,即便是活到最后的人也在这个过程里饱受煎熬。
随着年纪的增长,每当看到战争电影,有的不再是小时候那种隐约的期待和热血的上涌,只是更加珍惜和平,珍惜再不如意也能苟活的时代。
一个人的死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是个统计数据。
还是会想到某个人物说过的这句话,残忍吗?
桀骜不驯的老同志放在东亚,早就被枪毙了吧
小说改编,又是第三版,同时作为纳粹战败国,拍出来的电影,还有个人英雄主义,国家主义,其实是有点为战争开脱罪名的嫌疑。就好比德国拍个电影,说他们发动战争只是为了夺回以前的领土,战士们只是爱国以及服从命令,德国只有希特勒一个人是罪人,他死了就可以了,那么将引发无数的声讨,也是从出发点就是根本错误的。如果原著,也没有从根本上指出“战争本身就是错误的”,同时也在试图用个人英雄主义和国家主义来为自己美容,那么这个国家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人如蝼蚁啊。
长达三个小时的表现苏芬战争的电影。分几次看完,但不觉冗长。也正如片名,看完没有记住任何一个士兵的名字。这里没有英雄主义,没有火爆的战争特效,没有将军运筹帷幄,只有士兵,一个个鲜活生命。真实到令人心颤。听了三个小时叽里呱啦的芬兰语,忽然间觉得好莱坞拍的那些战争片好虚假。
三小时的催眠神器,苏联在东欧人民那里还不如法西斯。3.5
这种多人物多线发展的长剧情处理成电视剧会更有深度与感染力。弄成电影,尽管都快三个小时了,仍然觉得有几个角色被处理得可惜了,明明可以表现的东西好多,看起来也有点乱,节奏都毁了。有帅哥美女。电影里有一点很对,战场从来都不是英雄的授勋地,而是上帝的选择池,有的无非就是那两个选项。
即使已经查过了电影背景,看过了一些影评,仍然不知所云,剪的也乱七八糟。三个小时的片子看了快两个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冗长且不伦不类的战争片。看到评分如此之高,估计是我的格调处于豆瓣底端吧
之前看过的,2022.2.24看到乌克兰新闻想起来了。
没有虽远必诛光环,只有朴素松林血色河流,芬兰浓墨重彩历史主旋律。
索米是个美好的东西。哪国的士兵被扔到前线上都是一样的惨,好歹没学对面搞乌拉冲锋。芬兰这种两边不靠的境地真是尴尬,轴心国这边没签条约,同盟国这边却因为和苏联对着干被当成轴心国一样摩擦,最后死了人却抬不起头
2.5分,战争浓缩史
每次看这种战争片 我是真觉得应该把现在得人都扔战壕里去溜达一圈 如果能活着回来 可能能带回点人性 是人就得去生死边缘走一圈
满分!三小时的片长让很多人觉得剧情平淡,少了荷尔蒙和刺激的大场面,但只有这样的战争电影体现的才是真正的战争!没有主角,没有热血,没有酷炫特效,战争有的只是磨人的煎熬和绝望,漫长的等待和活下去的希望。一个人的死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是个统计数据。
宏大真实的战争剧,没有美化或歌颂,就是生命接连遭迎虚无的牺牲。原来芬兰在二战中是这样尴尬的角色,和希特勒结对攻苏联,以夺回领土的名义侵略,再丢掉新领地夹着尾巴撤退,最后被逼着把德军赶出国门,直到巴黎和约前都维持着和英苏的敌对关系。开始还因为缺少道德层面的反思探讨,看到后面发现其实已经融进了前线士兵卑微残酷的处境中。
苏联芬兰战争,惨。
叙事太流水啦
继承了55原版的话痨本质,也比纪实风格的85版多了点可看性,但对于一部长达180分钟的战争片来说,改编它实在是太累人了,同样对观众来说看三遍也太累人了。
描绘战争的脏乱与疯狂
不太喜欢说实话
有佳句,无佳章。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