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Home/2018-06-14我的评分:8.0如果不是看了简介,从头至尾,我都没觉得小孩子有什么病症,那只不过是更调皮一些罢了。
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世界的确不一样。
在孩子的眼里,妈妈是一个数学文盲,但这与“她是一位优秀的妈妈”没有丝毫关系,相反,这位普普通通的妈妈非常可爱与伟大。
岁月沉淀后的张静初比初出茅庐的《孔雀》里的张静初多了烟火味。
在90分钟的一部电影里,把女人“生孩子、养孩子、爱孩子”这三种当娘的境界到底有什么区别,讲得不带泪花,还黑白分明。
没有车祸,没有癌症,没有换肾,没有凌辱,没有风尘,没有后爹,就是一个单亲妈妈把一个孩子从0岁养大到17岁,然后放手。
每一帧画面,都是懂事了的17岁少年在回忆,那些回忆中他一次都没哭,哭的都是他的妈妈,田桂芳。
在儿子眼里,田桂芳从来就没有长大过,没有外婆她根本就不行。
在田桂芳眼里,儿子突然就长大了,不再需要她像影子一样跟着他奔跑。
在观众眼里,“我为什么要生孩子?
”这个问题突然变得很蠢很渣。
有一种爱,你不生,就永远没有。
你有了,你就不会在乎孩子懂不懂。
【备注】生是情,养是恩,爱是影子。
电影是影子的影子。
(张静初主演,方刚亮导演电影 #我的影子在奔跑# 的官方微博 @shadow990 )
这部获得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影片的电影,看起来并不像儿童电影,至少不像我们传统定义的儿童电影。
这部电影的普世情怀看得到创作人员有着更大的野心。
这是一部给成人看的儿童世界的电影,影片的视角放低到儿童的高度,使得观影者不得不蹲下来,以这样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世界。
而偏偏这副眼睛的主人还是一个艾斯伯格症者。
电影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却以娓娓叙述的方式呈现近于真实的生活片断来感染人,事实上这些片段中的特殊人的特殊情趣和观感已足够打动人了。
电影就是以这样不动声色的方式反衬出这样的现实:在我们以为很怪异、甚至痴傻的孩子的眼里,原来我们正常的世界也是如此的不可思议、有违常理。
而原本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的世界存在如此多的新奇。
电影里艾斯伯格症家庭的艰辛付出被表现得含蓄而隐忍,但是折射给各人亲身感受却忍不住要深深感喟。
修直,你长高了,长大了。
长大了,自然就长高了。
修直你怎么突然就长大了?
不是突然,是十七年。
修直你要不长大才好。
母亲和儿子在雨中的一段对话如此平常,但每一个母亲都会因为一样的爱子之痛而叹息吧。
一部电影,把一个忧伤的故事,以如此浪漫的情怀、情趣行云流水似地叙述,真是可喜。
更加可贵的是它没有再度强化这样的家庭的伤痛和无奈。
甚至于某些时候它让我们羡慕那样的修直和生下、养育着修直的田桂芳。
在观影会上,关爱自闭症家庭中的一个代表表达了这样的感受:看到了吗,我们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孩子也是正常的孩子。
谢谢这样的一部电影发出了我们自闭症(应为艾斯伯格症)孩子的声音。
谢谢这样的一部电影发出了我们自闭症孩子的声音——这是这部电影的最好奖励!
这是这部电影的价值。
每种生命都有自己的声音频率,你听不到、接收不到是因为你的频率不对呵。
每一朵花开都有他的美丽!
《我的影子在奔跑》 这部片子提现了伟大的母爱,单亲妈妈的不易和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孩子的生活状态,与社会群体的接纳与包容,上天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会为你敞开一扇窗,修直有天才大脑,但不是所有自闭症儿童都是有天才大脑,孤独症儿童他们不喜欢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世界,有古怪的智力,希望大家能关注到这些儿童,多给他们关爱与理解, 张静初的演技实属实力派,特别是那种焦虑不安的眼神,让我看的几次眼泪在眼圈打转,相信每个做父母的都能体会到,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姥姥对修直说,“你知道为什么你犯了这么多错,大家还会原谅你吗”?
因为他们都是看在你妈妈的面子,想起了那句“你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不管孩子怎样都会欣然接受,接受命运,女人固然是最脆弱的,母亲确实最坚强的,幼年的修直,幼儿园不能接纳,老师觉得麻烦,比同龄人调皮,也不好看管,妈妈甘愿在幼儿园里做义工,就这样默默的太背后付出,去讨好每个人,不是妈妈都有超能力,能感受到你内心的世界,是他们在意你的每个动作,眼神,这就是每次修直藏起来,每次妈妈都能找到调皮的修直,转眼修直可以轻松的翻越墙围,而妈妈已不在年轻,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修直准备离开,妈妈还没有做好准备。
我觉得,一辈子都不会做好这种准备吧……推荐影院多排这样的公益电影,据说这部原创剧本获得了夏衍优秀电影剧本奖…
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所有导演都会面临的难题。
绝大多数导演无法兼顾商业和艺术,只能选择其一,这也导致了电影的口碑和票房从来都不成正比。
作为一部口碑还不错的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上映当天只有0.3%的排片,票房只有3.3万。
电影上映3天后排片就降至0%,也就是排片不到0.04%,四舍五入为0%。
直到上映三个月后排片一直是0%,最终票房只有36万。
《我的影子在奔跑》早在2013年就参加柏林电影节,直到2018年才正式上映。
这是一部聚焦自闭症儿童的电影,同题材的电影已经有太多太多。
《我的影子在奔跑》没有为了获得高票房而请流量明星,没有小鲜肉,没有策划营销活动,而是踏踏实实讲故事,非常朴实。
电影围绕修直和单亲妈妈田桂芳(张静初 饰)的母子生活展开。
上幼儿园的时候,修直会躲在柜子里,导致老师和妈妈到处找不到他。
他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会玩弹珠,甚至走出教室玩电灯泡,把电灯泡当成放大镜来引燃纸张。
他用镜子反射阳光来逗猫咪,做手术的时候做到一半就跑了。
他把工人的油漆打翻,在地上扔香蕉皮,把花盆从高空扔下,点燃老师的裙子、打碎老师的眼镜……这一切都源于修直患有艾斯伯格综合征(一种较轻的自闭症),这是一种高功能孤独症,症状是躁动不安、注意力分散、身体协调性差。
但是修直的智力没有问题,反而在数学、物理方面有极高的天赋。
导演和编剧没有让修直卖惨,没有把它的身世和经历拍得惨绝人寰;也没有消费母爱,没有拍田桂芳为了儿子而卖血之类情节。
没有编造戏剧冲突很强烈的情节,譬如修直遭到人们的歧视、通过努力走上人生巅峰、凭借聪明的头脑发家致富之类的老套剧情通通都没有。
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生活的琐碎推进剧情,从而让电影显得很真实。
电影没有煽情的桥段,而是非常克制地叙述,表面上剧情很平淡,显得不够“好看”,实际上一旦一部电影去掉了那些花哨的技法,剩下的才是最真挚的情感。
电影没有套路和煽情,有的只是真诚和写实。
有的只是幼儿园劝退修直,但田桂芳愿意给幼儿园免费做保姆,只为能随时照顾修直。
有的只是医生到处寻找修直让他继续做完手术,田桂芳却帮修直一起躲起来。
就像修直说的:田桂芳不像大人,不像妈妈,她好像和我是一个人,她好像就是我。
最让我感动的是田桂芳为了修直,两次放弃更好的生活,呕心沥血,不求回报。
田桂芳刚生下修直的时候,丈夫让田桂芳跟他一起去外地发展,却不愿意带修直一起走。
为了修直,田桂芳放弃了丈夫、放弃了成为贵妇人的机会。
后来,田桂芳遇到了李叔叔,当李叔叔想要把修直送到天津上学,好让自己和田桂芳安心在一起的时候,田桂芳放弃了李叔叔、放弃了人生的第二春、放弃了更好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选择陪伴修直长大。
电影里有一个小细节,田桂芳已经和李叔叔发生了关系,说明她已经有和李叔叔组成家庭的打算。
但在爱情和儿子之间,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儿子。
这些情节都展现了修直饱受疾病折磨,无法照顾自己的痛苦,同时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田桂芳是一个数学文盲,对数学一窍不通。
但是没有数学概念,没有逻辑的田桂芳却很了解修直,也只有田桂芳了解修直。
蚂蚁有独特的认路方法,人要靠记忆才能认路,但田桂芳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到修直。
当航班取消后,修直去寻找田桂芳,最终在幼儿园找到了她,这一幕让人非常感动,也许这就是心有灵犀吧。
电影里有这么一段对话:“修直,你长大了,你怎么忽然长这么高了?
”“长大了,就当然长高了。
”“我突然间发觉,你长高了、长大了。
”“不是突然,是十七年。
”田桂芳和修直的对话表面上很普通,但内核非常感人。
是啊,田桂芳就这样十七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含辛茹苦,只为把自闭症的儿子抚养成人,这不正是所有母亲的真实写照吗?
煽情的电影太多,眼泪太廉价,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更加难能可贵。
缺点在于修直“天才”的人设,编剧没有必要给患病儿童一个天才的设定。
并非天才才值得拍成电影,普通人、甚至智力缺陷的自闭症患者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如果所有电影都把自闭症患者拍成天才,会让人误以为自闭症全都是天才。
除了自闭症儿童的主题,《我的影子在奔跑》同时也是一部青春片。
电影关于青春,关于叛逆,也关于成长。
修直上课的时候奇思妙想,他开始思考人类、文明、宇宙,田桂芳没有打击儿子的积极性,只是说不要影响上课。
修直给女同学补课,甚至关系暧昧,田桂芳刚开始有所怀疑,后来也与儿子进行了沟通。
修直的生父终于找到母女二人,想要送修直出国深造,田桂芳尽管依依不舍,为了儿子的前途也忍痛放下了私心。
电影没有打架、堕胎、三角恋的恶俗桥段,而是真正探讨十七岁的青年会发生的经历、会思考的问题、会做出的举动,显得十分真实。
毕竟你的学生时代不一定会打架、堕胎、三角恋,但一定会像修直那样有着天马行空的思绪,有过怦然心动的一瞬间,也有过是否去异国他乡上学的考虑。
诸如《遇见你真好》纵火、《致青春》车祸、《小时代》拜金、《同桌的你》示威游行不是我们的青春,《我的影子在奔跑》孩子与家长对抗、理想与现实对抗、自我与世界对抗才是我们的青春。
除此之外,电影还有丰富的社会隐喻。
因为身体的缺陷,修直与社会格格不入。
其实,修直可以换做任何弱势群体或者边缘人物,可以是女性、同性恋、黑人、残疾人、穷人、犹太人等等。
把修直换成女性,就是《盲山》;把修直换成同性恋,就是《喜宴》;把修直换成犹太人,就是《辛德勒的名单》;把修直换成黑人,就是《为奴十二年》;把修直换成哑女、鱼人、同性恋和黑人,就是《水形物语》……《我的影子在奔跑》是弱势群体在生活的打击下勇敢面对、坚持到底、绝不言弃的故事。
这是修直的故事,也许也是我们的故事。
当然,修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一个不离不弃的妈妈。
张静初在本片贡献了优异的演技,使得田桂芳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当丈夫想要抛下修直,带田桂芳远走高飞的时候,田桂芳毫不犹豫选择了儿子。
张静初眼神中夹杂着爱意和母性,奉献和牺牲,让人无比感动。
当田桂芳拒绝李叔叔,说“我不需要别人照顾修直,我田桂芳可以照顾修直”的时候,张静初言语间流露的自信和力量,坚强和气魄,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张静初最近几年出演的商业大片《富春山居图》《快手枪手快枪手》《冲天火》《侠盗联盟》虽然都是大制作,但口碑都不佳。
《我的影子在奔跑》可能是张静初票房最低的电影,但却是她最好的作品之一。
它让我想起《孔雀》《天水围的夜与雾》,那个兼具美貌与演技的张静初又回来了。
母爱这一主题,无论文学作品或影视剧集中早已无数次被进行各种创作并予以呈现,这并非是个新鲜的选题,尤其对于病患儿童家庭故事的叙述,内里总会夹杂着各种酸楚和催泪桥段。
《我的影子在奔跑》一开始自觉不自觉将其定位成母亲含辛茹苦育儿的悲情故事。
然而在不断流畅优美的镜头转换中,让人看到的却是恣意挥洒又曲婉明媚的母爱,及病症男孩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成长过程。
男孩是在母亲竭尽全力小心呵护中长大成人的,其间饱含的辛酸苦楚被轻快画面带过,使得整个电影故事走向毫不苦涩,甚至带着些许浪漫气质,有时镜头语会被切换到孩子的角度,朦胧柔化的画面像去到童话世界之中,披肩发的美丽妈妈也被臆想成小孩,母亲在努力寻找和孩子的最合适的交流方式,这种天性的母爱流于自然,儿子的回应略有迟钝,却也合乎情理之中。
那些碎琐的生活小事推动着情感的发展,同时堆积出细腻质感的故事纹理,这无疑是本片最为感动人心的地方,这些故事并非只是发生在电影里,也并非只会在自闭症孩子和其母亲身上出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无数个各不相同的家庭里都会上演似曾相识的情节,那些会心的微笑和戳痛时潮湿的眼眶是身为人父人母独有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自闭症患儿修直,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使得自己的数学天才得以发挥,并且在料理自我生活上也取得很大进步的事情。
母爱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
一个健康孩子的成长,母亲要牺牲好多;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成长,其母亲的付出会更多。
片中,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成了单亲家庭。
为了上幼儿园,田桂芳要停职留薪,要讨好所有幼儿园的同事。
孩子走到哪里,田桂芳就跟到哪里。
影片中孩子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她忙碌着、奔波着。
这部影片没有口号式的豪言壮语来调动情绪,没有急剧的起承转合来吸引眼球,没有宿命式的悲剧剧情来搏人泪点。
田桂芳的遭遇放到任何人身上都是个悲剧。
事实上,在此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不言而喻,包括因为儿子的天赋异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为了儿子放弃了一段于她生活现状而言不可多得的情感等等,但是影片并没有在这些情节上大肆渲染这些不如意带给她的失落,无奈与痛苦,相反则是悄然带过,似水无痕,轻描淡写的背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来回味母爱的坚强。
这种电影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让社会更多人对该类群体有新的认识,给予更多“修直”以社会层面的关怀与理解。
••••影片「我的影子在奔跑」LEO影笔记322艾斯伯格综合征/自闭每一个「艾斯伯格」成长史都是这部电影;「修直」这类的孩子其实挺恐怖的,有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里笑,在自己的世界里哭,旁人都是他眼中的愚人,又在嘴里念叨着:你们这帮愚人;但是我们看着「修直」多是恐怖与不安;影片利用「修直」的视角与画外音是正确的,这是走进这类人群的方式;妈妈是谁,妈妈是可以随时舍命于你的人;想起看过的「自闭历程」,主人公也是自闭症患者,同样有超凡的智力与逻辑性思维,好似外界对于他们而言是无声的无色的无感的,更有助于他们进行沉浸式的思维,所以更加专注;田桂芳不像妈妈,不像别人,她好像就是我,修直说的很对,但是他不知道每一个妈妈都是这样的;我相信这个病的所有孩子的成长史记录下来就是这部「我的影子在奔跑」,每一个孩子都惊人的相似,每一个母亲都惊人的相似,影片的目的是关注,关注该类人群,体味这类妈妈;社会都是一样的,社会也无错,角度问题,不是社会无情,或者社会当然是无情的;田桂芳是「修直」的神啊,妈妈是每个孩子的神啊,在这点上是爸爸永远到大不了的高度,就像芈八子对嬴稷的自尽,为了不阻儿子的江山社稷,绝食而亡;片中说田桂芳的是「修直」的仙,阻止了太多灾难发生,田桂芳不是预言家,因为「修直」是田桂芳的天啊,那是一个妈妈的本能;突然的暴躁且没有预兆,貌似有道理,但是让所有人无法控制,这才是「艾斯伯格」的无奈之一;「修直」眼中,或者艾斯伯格眼中,所有人都是数学文盲,没特详细的了解过这个病症,但是上帝一定是公平的,颤抖的手均衡;小「修直」演的真好,应该不是病患者,但是状态很对,小「修直」派出所最后离开前跟警察说关于蚂蚁的45度角表明「修直」根本是大智慧,有喜感;如果再加多一些「呼吸空间的长镜头空境」将是一部关于「艾斯伯格」的上品之作,不推崇片中的很多动画效果和夸张思维的表现形式,让片子幼稚了很多;人类存在地球300万年,有文明记载才5000多年,那那300万年人类都处在荒蛮?
还是文明已经重启N次,我们现在不过是在其中的一次文明当中?!
酷……「修直」有教养吗,三观正吗?
他快乐吗?
田桂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是那个概念,没有什么对与错,每个人做个自己该做的,「修直」错他的,田桂芳还是做她的;张静初演的没毛病,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什么味道,哪都对又哪都不对,田桂芳应该再普通一些;不是了解「修直」吗,为什么对于早恋这个问题爆炸呢,田桂芳应该高兴不是吗,「艾斯伯格」在减弱的呀,看来「艾斯伯格」对抗不了爱情;片子的头尾相接的和呼应的非常好,很紧密,是啊,关于分别,我们都没有准备好呢;如果再有一点点「电影语言」就更好了,这点上要是有一点「日本」解读方式,会更上一个级别,或是小成本的掣肘吧,差一点五星的级别;
扣下来的一星给出戏的配音以及修直记忆里田桂芳剪影前忍住看下去的自己,个人意见作为影评的自我修养就是不剧透,而且作为一只懒鬼我也懒得讲完整故事(其实剧本本来就不是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就打擦边球好了,仅作发泄情绪用。
意外的很好看,剧本连续性不强,剧情在一个又一个放大情绪的点上却又点到即止的推动着,主线就是情感诉求不煽情很理性含蓄的视角。
故事的开始是送别,未知的东西对先走的那个人是可爱的但对于后面看着你背影的人却是可怕的。
“要飞了”的面无表情的克制的脸是遍地心碎的无所谓,“我还没有准备好”的摇摆不定的隐忍的脸是对自己的不忍心吧,孤独症的父母只是工具这种话即冷漠又自私却避无可避,因为你在做的是一件长久的单项付出且是面对无法主观决定的自我的灵魂。
少年修直坐在出租车上说往前开的时候我以为故事的走向会是留下来和妈妈在一起,反正是电影嘛就算给一个不会实现的完美大结局也没人会怪你的。
然后呢那辆神奇的出租车带我们穿过一条又一条的路,你出生成长远行而又回到最早的记忆里(起承转合一点都不讨厌。
修直最早的记忆里是田桂芳在窗帘后偷看离开的人的侧脸,恩···就好像你决定下一顿想吃什么的表情,认真思考的表情没有一点苦难顶多是有一丢丢苦恼而已。
这也是我开始没想离场的第一分钟台词说人靠记忆才可以认路,而我觉得人的记忆呢一定是碎片状的,遇到的每个人生大事件小转折好心情坏情绪都是碎片儿,而且它的优先级会特别牛逼的自己转换位置,你认为你能决定的时候呢压根儿由不得你。
人总是要长大的,可有一部分人好像人为的逆生长一样,田桂芳就是一个,她一点都不像妈妈,答应割了一个扁桃体就跑掉的修直不回去做手术的条件,一起躲过护士,躲过外婆,妄想堵起耳朵来就隔绝全世界。
修直问说外婆说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怎么办而田桂芳说这话不算,修直问你怎么知道她答她是我妈我当然知道,这是修直记忆里最没有逻辑的田桂芳,奇怪的是她每次都还是对的。
田桂芳在变老,修直在长大,修直上幼儿园时候田桂芳是个讨好所有人的人,她的讨好一点都不讨厌。
跳舞的情节是第一个打到我的点儿,修直很开心虽然园长说修直啊我觉得你不适合跳舞那个从小修直眼睛往上拍的情绪化慢镜头微观世界,简直是小时候自己成长中对所遇到的未知恐惧的完美诠释。
下一块儿我记得的是大黄蜂,修直眼里的李叔叔是个修正主义者,脑子里关于撑杆跳与床垫的幻像以及房前屋后都是考拉的争执,修直觉得他是个骗子可田桂芳觉得那是夸张的比喻没有恶意。
那大概是不安吧。
可后来啊,李叔叔要把修直送到天津去读书,在回家路上说尺子真的可以量出睡觉时间的田桂芳真是好样的。
后来当然没有去,田桂芳作为一个反射弧长得连大瓶子小瓶子真的少了一块钱这种事儿都反应了好久的人,怎么会离开你。
后来修直长大了,40岁的田桂芳依旧只在变老,校门口的17岁的修直说没事你不要来学校找我而田桂芳说你什么时候说的啊我忘记了还是把伞撑得歪到另一边,下雨下到封路,田桂芳翻墙翻好久。
田桂芳说修直长大了,修直长不大才好。
再后来,回到故事的开始,送别的田桂芳不知道飞机飞不了,一路回忆与寻找,来到故事的最后,“我还没有准备好”“所以先给你时间准备”故事不煽情,回忆是随时会出现的事儿,而记忆是碎片。
我最近越来越懒,懒得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长久的单项付出礼尚往来以牙还牙才是对,可因为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而改变自己内在权衡的标准,真是一种挺恶心的成长方式。
翻篇儿真心不容易,问题是解决不完了,永远无法达到准备好的状态,所以我只能对自己说一句辛苦然后与问题并存,毕竟自省这种事不能过度,人生不能停,我给自己时间准备了,准备不好也慢慢过去吧,反正也没个准备好的时候
前几年有李连杰 文章 演艺的《海洋天堂》,同样都是关爱 孤独症,心理障碍。
公益性影片,也可以看出,近年来社会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在逐渐的重视!
《我的影子在奔跑》讲述一位母亲与自闭症孩子朋友般的相濡以沫,当小修直无法自控,在幼儿园正常的上课时,当老师说出他们无法照看修直时,可以看出一位母亲 田桂坊(张静初饰)坚强的无奈与落寞同样又可以看出她对孩子的执着。
当修直藏进衣柜里,田桂坊抱着小修直时,小修直那空洞的眼神时,我的心是刺痛的。
无论多艰难,田桂坊都没有放弃过她的孩子。
因为她们懂彼此的世界。
虽然修直在某些方面是有缺陷的,但同样他在某方面是突出的!
这或许就是上帝为我们关闭了一扇门,同样开启了另一扇窗吧。
当小修直渐渐的长大要离开她时,田桂坊老了,她说她还没有准备好。
这不难看出她的不安,与17年的陪伴的不舍。
这不仅是讲述了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的问题,也是讲述了社会对于阿斯伯格综合征群体缺乏的包容与爱。
每个人的心理都不是完全健康的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只是或大或小没有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罢了。
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这样的那样的问题,或许当我们看待别人是异类的同时,我们何曾不是在那些异类眼中的异类呢?
现在国人的很多东西逐渐的缺失,包括影人,有的时候一部这样的影片会直入人的心灵,那种感觉是主流影片所无法带来的!
推荐
棒读要命
聚焦特殊人群的电影 这样的家庭很不容易 拍的很好
修直“天才”的人设是败笔,编剧没有必要给患病儿童一个天才的设定。难道天才才值得拍成电影,普通人就不值得受到关注了吗?如果所有电影都把自闭症患者拍成天才,会让人觉得自闭症全都是天才,等于是在美化苦难。
这才是所谓生活细节的拼接,但不矫情,接地气,有人味儿,形式和内容基本统一。。算是国产儿童片里出类拔萃的啦。。。。秒杀海洋天堂。。当然这种片子商业上注定是失败的。。。哎
以为是母亲倾尽所有把自闭症儿子培养成天才的苦情故事,没想到意外地清新流畅,没准备好的母子分别,没留意过的时光飞逝,没大没小的标签和批评,都是最打动人的母子深情,拆扁桃体、拼魔方等暖心细节掩盖了五毛特效的缺憾,张静初演活了一个温柔又倔强的单亲麻麻,这种接地气的角色才最适合她
另一个世界。
近3⭐。电视剧既视感,没啥美学价值。儿童视角略有点朴拙意思。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猎奇影片。
北京电影学院标放看的第一场电影,导演系的实践课内容
🤔
太……
看不下去,代入感差
台词口音太出戏…张静初这十几年都不带老的???看时边上坐着个智力障碍的男青年…青年妈妈坐在身边,一直看管,深感不易…
全世界都在停飞,以前只有妈妈一直在身边守护我,现在换成我来维护她。片尾的dv极其催泪
我们之所以不能理解别人 是因为我们总用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来要求别人 而没有试图去理解 他人眼中的这个世界
看完很想说一句:WTF?! 后期制作当观众是傻子么?
年度推荐!熊孩子成长故事,看到最后莫名其妙就看哭了!没有爱,怎么可能把无限的精力投入到局外人永远看不懂的关怀里面呢,而谁又能说她的付出是真的没有回报呢?从这个角度,每个人经历过爱恋的人都是自闭症患者。
好久没看到张静初同学的片子了。轻松好玩 又暖暖的 能唤起每个人的某些记忆和情绪。
感觉像白开水,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没这么轻松
故事的清淡只是说明了那个原本应该为自闭症儿子歇斯底里的家庭在母亲的努力下过得和正常家庭一样了,这是这个故事最美好的地方。于无声处表现出最淳朴的情感,母与子的亲爱其实原本就是此般不张扬的,吸引着,排斥着,瞩目着,目送着,一万两千公里的告别,三万八千尺的远离,是你不应该在这里,而我就在这里的理所当然。这些是仁者见仁悟出来的东西,但站在一个纯粹的观影者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太平淡了,结局更是让人看的一头雾水。戏剧还是应该要有戏剧冲突的。
温暖的片子,张静初火不了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