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没有定义“好”与“坏”,无论政府军还是游击队。
在战乱中人命就是如此卑贱,被鱼肉者转瞬间也可以变成鱼肉者。
由上到下所有人都在给利益和权势愚弄着--指挥官就是最好的写照,他在用传销的手法对追从者洗脑和愚弄,却也给高一层指挥官用利益愚弄着。
战乱、童军等等并不是导演所真正想要表达的,所有这一切都是铺垫。
看看影片最后,主人公多少次说“I am thinking about" ,铺垫最终指向的是思考---在战火纷乱中、在各种鱼肉中,学会思考才能避免鱼肉避免愚弄,才能更好地看到未来。
9/10 近2个月最佳。
本来想写短评,超字数了...前40分钟绝了。
开头的电视画面-“想象电视”的揭秘,已经极具思考性和震撼力。
前半段笑点还不少(狮子生活在动物园里和Shame on him都很有趣),在已经很艰难的环境下,他们竭尽全力地寻找生活的快乐。
和母亲分别、父亲大哥被杀的那几分钟,足以成为我年度最爱的片段之一,满分。
真正拍出了残酷感和宿命感:黑暗无尽,无处可逃,战争里的无数普通人,在广场的混乱与喧嚣之中,见自己最亲的人最后一面。
他们早已失去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事物、最深的羁绊,他们早已找不到活下去的目的,然而,生活还在继续,他们依然得面对接下来的无数现实问题。
这样的表达方式和效果都太出色了。
后半段(尤其是90分钟之后)节奏掌控稍弱,也无可苛求。
不同意结尾是败笔,投降后马上转入文明生活,这本就是对战争的极致嘲讽;而把落脚点放在对正常生活的不适应、对未来的迷茫上,也很具人文关怀。
他们已经足够幸运地熬过了所有苦难,然后呢?
所以呢?
未来依旧是一片迷茫,这就是他们的处境...
作为一个泪点极低的人,影片两个地方让我大哭。
前半段有个情节,是阿古和母夜叉在玩孩子常完的蒙眼摸人,当时阳光正好,两个孩子特别开心,这段持续了大约五秒钟,就被一声打猎的枪响打扰了,两个孩子揭掉眼罩,跟着这些杀人狂魔们一起,开开心心地带着猎物回了营地;第二个地方,是影片快结束的时候,阿古的那段独白,他说这样的日子像是地狱,他不知道等黑暗过去,自己是否还能做一些孩子应该做的事情,结果我泪奔大哭。
这个世界上有几万的儿童兵,他们在残酷的最前线,见证着人性最丑恶的一面。
这部影片真的太写实太残忍,脆弱的人还是不要看得好。
希望这样一部影片能唤起依然好战的人的良知,也希望享受着和平阳光的人,能珍惜且明白一切的来之不易。
愿未来的世界不再有枪声。
美国反映非洲童子军的电影《无境之兽》(2015年),让我想到了另一部同题材的法国电影《疯狗强尼》(2008年)。
这两部电影都没有指明故事发生在哪一个具体的国家,但对童子军的残酷一面都进行了展现,进一步引发观者的反思。
在电影《无境之兽》中,因战争爆发,阿古一家被迫四处逃亡,不得不与母亲和弟弟妹妹分开,而父亲和哥哥则被政府军当作叛徒而杀死,阿古逃亡进丛林中,却被反政府军队俘虏,在反政府军指挥官的训练下,成了一名童子军,并跟随着指挥官四处参加战斗,一路上对各个村落进行烧杀抢劫。
在这个过程中,最后阿古被迫用刀砍死一名大学生,心里还有些愧疚,但不久之后,内心逐渐麻木,杀人就如同吃饭,在一个抢劫完的村子里,阿古动作十分干净利落地将一名正在被同伴强奸的女子,一枪把她打死在床上。
在首都的妓院中,指挥官设计谋开枪把政客安排指定代替自己指挥官地位的21C打成重伤,然后把责任嫁祸给妓院老板,此时,阿古枪口一抬,就将妓院老板当场打死。
反政府军在被政客利用消灭了反对派之后,成了被围剿的对象,阿古不得不跟随指挥官逃入丛林,最后弹尽粮绝,阿古和其他队伍联合起来背叛了指挥官,最终向政府军投降。
而电影《疯狗强尼》中,童子军战士强尼外号疯狗,他接到一位“将军”的命令,让他带着童子军队伍,打前锋,去进攻一座城镇,并许诺攻下城镇后将得到一大笔钱。
于是强尼带着他的队伍开始向城镇前进,一路上,他们抢了一辆车,抢了别人的猪,并不停地叫嚣着,强奸、随意杀戮,可畏无恶不作。
当他们冒着枪林弹雨,最终攻入城镇,成了城镇的占领者,当强尼满心欢喜地找到那位“将军”,索要许诺的钱时,却被“将军”大声喝斥,驱赶。
原来,这位“将军”根本就不是什么将军,只是利用这群童子军冲锋在最前面,用于挡子弹,当炮灰。
如果说,上述这两部电影有什么区别?
我个人认为,《无境之兽》中的阿古,内心还存在着一丝善意,经过战后心理治疗,还能逐步恢复,影片结尾时,阿古最终融入到了在海边玩耍的孩子群中。
而《疯狗强尼》中强尼,心中的善已经完全被扼杀,在被“将军”欺骗之后,将在恶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成为十足的恶人。
上述两部反非洲童子军的电影在国际上都获得了关注和好评。
《无境之兽》获得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熊奖提名、最佳新演员奖,第31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奖,以及其他多个电影节奖项的提名。
《疯狗强尼》则荣获了第6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和希望奖。
面对这两部电影,让我深刻地反思,其实童子军现象并非非洲特有,在我国也出现过,比如战争时期组建的儿童团,虽然没有安排上前线,但在战争中也担任着重要任务。
并且经过革命思想的洗脑后,有的童子军杀起人来也是丝毫不会手软,比如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东子。
记得有一篇文章中,女作者谈到看到影中潘东子杀人的镜头时,感到特别害怕。
《无境之兽》发生在非洲的战争故事,而故事的主角是一个被战争摧残并在战争中成长和改变的小男孩,片中的孩子从小在战争的混乱背景下长大,并被战争强压着变成了野兽一样的战士,从受害者变成了战争罪恶的一部分,而这些经历注定成为永远无法痊愈的伤痕留在孩子的心里,成为伴随其一生的伤痛,这种以小孩作为视角的作品往往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与灭绝人性,有着奇异的艺术性和震撼力,就像《无主之城》和《战地巫师》,但是其艺术性和剧情故事人物塑造还是有所欠缺的,并没有达到精彩绝伦,震撼人心的效果,可以一看吧。
说一说无境之兽吧。
感觉这个电影拍的有点儿意思,毕竟对很多中国人来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实际上只是贫穷,落后,战乱。
疾病等种种人类最黑暗名词的集成。
他们的实际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
怕是很少有国人去做深入的研究。
这部电影,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也能看到一定的影子。
国人为什么厌恶黑人?
可以从网上的评论中获悉一二,首先是懒。
第二个是贪婪,其实贪婪对于每一个正常的人来讲都具备,谁都想不劳而获,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慵懒在国人看来是不能被原谅的。
因为中国人或者说整个东亚民族都讲究勤劳致富,通过自己辛勤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
当懒和贪婪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变得令人十分的厌恶。
国人总是说黑人是穿着衣服的猴子,在电影中的表现看的确是这个样子的。
猴子嘛,就不能用人的观念去看他,而猴子的表现也的确没有让人失望,他们杀,他们抢,他们用自己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叛军最后失败了,落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曾经手持武器四处烧杀抢掠的叛军也最终在联合国军的监督下放下了武器。
成为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壮丁,但是他们也很难与当时的当地社会综合虽然结局是比较好的,但是感觉还是让人觉得并不那么让人感到舒适。
但这或许就是非洲大陆的一个写照吧。
2015年美国电影,讲述一个非洲孩子因为军阀战乱,从而成为一个童子军的悲惨故事。
这个孩子经历了杀戮,战争,朋友的死亡,变得逐渐麻木。
虽然此片很有教育意义,但是影片的叙事过于冗长舒缓,还是让人比较难以看下去。
2个多小时的电影,直到最后30分钟,才开始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但是全片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无境之兽》中印象深刻的场景、男孩的独白1、男孩第一次杀人后的慢镜头,bgm“上帝,我杀了一个人,这是最深重的罪孽,但我也知道,这样做才是对的。
”2、NDF闯入空房子的长镜头,男孩错认母亲后的茫然、失望继而愤怒。
男孩望向透下来光来的屋顶:“上帝啊,你看到我们在干什么了吗?
”3、“2IC死了… …我们留下2IC被虫子啃噬,我们离开了他,同时我在想,唯一不用再打仗的方法就是死亡。
”(我猜大概是2IC的死让男孩第一次产生了质疑司令的想法)4、“每天人们都在垂死挣扎,每天都有我认识的人死去,我在想,如果这场战争结束,我无法再回去做孩子的事情了。
”“子弹吞噬一切,叶子,树木,土地,人,吞噬他们,让人们流血。
”“现在我们就像无处可去对的野兽一样(we are just like wild animals now with no place to be going .)“太阳,你为什么照耀这个世界?
我想把你抓在手中,挤压你,知道你不再发光。
这样所有事物都是黑暗的,所有人都看不到任何在这里发生的 那些恐怖的事情。
”5、“我想跟母夜叉说,我也很累,我很累,所以这句话没有从我口中说出来。
”6、“妈妈,我现在只能跟你说话了,因为上帝不会听我说,是你的歌声让我的身体移动,我再也不需要想任何事,不去想母夜叉,不去想战争,不去想那些跳进我脑海里的任何事。
我想躺在温暖的地上,闭上眼睛,闻着土地的香气。
”7、“我不知道我在这里逗留了多久,但我知道留在这里很长一段时间,几周,几个月,我不记得了,我只知道在这里的感觉,我知道人们尖叫的声音,死人的气味,我知道我血液中的感受。
”8、“我就想个老人,她像个小女孩,因为我打过仗,可她根本不知道战争是什么。
”9、和艾米的谈话:“我在想我的未来……我看到了可怕的东西,我做了可怕的事情,所以如果我跟你说话,会让我伤心,也会让你伤心。
这辈子,我只想过幸福的生活,要是我告诉你这些,你会觉得,我是某种野兽或恶魔。
我都是。
但是我也曾经有过爱我的妈妈,爸爸,和兄弟姐妹。
他们爱我。
”当然还有还有穿插在战争中的非洲土著音乐和引人深思的背景音乐,都很赞。
最后,愿经历过战争的儿童,最后都能和男孩一样,重新投入到新生活里。
愿再无战争。
注:翻译来自B站视频 po主“高空滑行”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118354/
4星,作为反战电影,本片已经十分具有意义。
战争对人类的残害触目惊心。
但影片的内容跟片名相比还是差了一点。
No Nation直面翻译就是“没有国家”的意思,没有国家民族的猛兽,他们的战斗毫无意义,屠杀自己的人民同族已经没有了理由,只为了像猛兽夺食一般,没了人性,没了思想,没了未来,没有了明天。
“子弹在吞噬一切,树叶、树林、大地、所有人。
吞噬他们。
只是让人们血流成河。
”——阿古男孩,拿起枪,就不是男孩了谈及战争,人们总是天真的言及人性的善恶。
以及纷飞战火中关于亲情与爱情的希望。
如果你试将上述中心思想整理成句,你会发现它几乎出现在每一部与战争有关的影评中,而当人们如此一致的去看待一件事物时,往往距离真相很遥远。
凡是能够一言而尽的事情,往往在言者的人生历程中占据着毫不重要的位置。
距离战争遥远的我们,除去正说的伟大光荣正确,便是人性和慈悲。
说到底却依然是“即使不能了解通透也无所谓”的事情。
不得不说在中学教育中,总是让我们总结核心思想的老师们,其实做了一件害人的事。
或许这样的教育至少扼杀了人们心中相当一部分的共情,也使得我们在狭长的人生道路中,失去了理解未知的能力。
苟且,就是像篮球上一只蚂蚁那样活着,永远以为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一展平地。
在我的记忆中,有关少年兵最光辉的形象,是《全金属狂潮》中的相良宗介,他那远离尘世的生活,超越同龄人的行动力和生存能力,反倒更使得我对拥有这样一种可悲身份的人们,报以敬佩的好奇。
当然一部面向青少年的二次元作品毕竟有它过于简单轻快的局限。
时过境迁,曾经那部欢脱的喜剧已经无法满足我关于战场的好奇,更加无法激荡起我的恻隐。
以至于我忘记了自己对战士的故事有着如此强烈的好奇,喜好程度转为了一般意义上的能够接受。
战争无论是用英勇无畏的英雄形式,还是着眼于责任与担当,抑或用于让人珍视和平,甚至是描写战争中的爱情亲情,都不是最接近我们真实生活的方式,我们只不过是在为别人的感动热血澎湃、感动流泪——是别人的感动。
但是,把孩子放进了战场,他的眼神中再无天真,这将是何等的刺激感官,更是多么让人难以接受。
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我们看着婴儿尸体蜷缩海滩上,看着叙利亚的孩子因为识不得姓名而在尸体上附上编号。
在战火纷飞的地方,失去性命的人不过是一堆数字,而一个男孩,在争斗的炼火中,则被视作一双能够端起枪的手。
生活在停战区的阿古一家乐善好施,乐观幽默的父亲将自己的土地分给难民居住,慈悲的母亲在教堂中总是无比虔诚的祷告。
看上去只关心发型和肌肉的哥哥,对于弟弟尿了一脸的惩罚,也不过是把他裹在毯子里看自己跳“要人命”的舞蹈。
而富有想象力的阿古更是一个鬼马精灵,他将家里的电视机壳拆下来让小伙伴隔着空洞表演,以向非盟的维和部队出售这台想象电视,来换取食物。
然而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互相指责对方是叛军,冲突一触即发,停战区最终也无法保障和平了。
镇里的男人们决定留下来守护自己的财产和土地,便将妇女儿童们送走了。
而阿古却因为拥挤的交通,没有能够随母亲一起离开。
当政府军出现在停战区之后,父亲和哥哥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相继被杀,只留给阿古匍匐的背影。
孩子逃进了丛林,却遇到了真正的叛军,这些筚路蓝缕的绿林之徒居然也是一只政治力量的游击队,在同意游击队指挥官加入成为少年兵的要求下,阿古逃过了被杀甚至被吃掉的命运。
笑容在这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脸上消失了,整部电影结束的时候,也未能出现。
在漫长的战争中,非洲的愚昧落后和不知为何主义而战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心中多次回响起快点让阿古脱离苦海的期盼。
然而故事线却将这份慈悲和现实的距离用残忍的方式越拉越远,而我心中的呼喊也越发无力。
当阿古第一次杀人的时候,那一刀恰好落在了俘虏的头上,一个我没在影视作品中见过的下刀位置,让我不寒而栗,那人露出了铮铮白骨,阿古稚嫩的双手和全无气力的躯体,却怎么也做不到一刀结束被杀之人的痛苦,“战友”小伙伴大力神也抽出开山刀一并抽砍的时候,无数次的手起刀落,终于将阿古带到了地狱,而阿古也不再是一个小男孩,而是一个可以开枪的小男孩了。
他没有在杀人之后落泪,也没有心生任何逃离,只是趴在路边呕吐。
他告诉上帝他这么做是对的,我想不出如何评价,但是如果说是错的,死的会是这个孩子,孩子意味着希望,人类最难以决断的就是惩罚一个孩子。
他没有观众期待的挣扎,没有观众期待的拒绝,没有用观众期待的美好童真战胜残酷,他只是低眉狼顾,比一个大人还大人的那样,接受着命运给他的生活方式,直到无法忍受。
无数次的战斗,数不清认识的人死于非命。
尤其是和他一般大的大力神死后,半大的阿古厌倦了。
他无法用矮小的躯体去承受巨大的灵魂创伤,他久坐在丛林中望着太阳冥想:如果我可以伸出双手将它捧在我的手中,我会握紧它,这样世界将变得一片黑暗,这地狱般的景象再也无法为人们所见了。
弹尽粮绝的游击队,走出山林向联合国维和部队缴械,当阿古走出来的时候,一束光线久久的停在他已经干瘪的脸上,一脸惊愕的维和部队军官便是购买了阿古想象电视的那个人,他无法想象到他看到如此的景象,若时光回溯,或许他也不愿再购买那部电视了。
这些少年兵被送进了一个在海边的监护所,一个一脸同情和慈爱的年轻女人坐在阿古的面前,渴望通过和他沟通来降低他心中的阴影。
而阿古冷峻的脸色定格在画面中,传来他脑中的回响:她在我看来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女孩,而我已经是个老人了,她甚至没有亲眼见过战争,而我曾经战斗过。
是,这或许就是我今天想说的话引子。
人类何德何能,仅凭一两句推心置腹就可以将爱播撒到世界吗?
在这些战争中经历过的人中,他们需要的理解,绝对不是一句不是你的错,更不是错的是战争,因为他们本来就身处其中,是罪孽和被侵害的共同体。
看着如此天真的成人面庞,内心疲累的阿古还是说话了:我的内心充满着悲伤,我知道你想要帮助我,但是说出来只会让我更悲哀,也会让你更悲哀,我只想要像现在一样,你知道吗?
我很担心我的未来。
不需要宽恕,因为他、他们、这些少年兵知道这些罪孽和残忍来自哪里,将这笔罪责归于谁的行为和仪式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意义。
只有痛苦在孤独的时候会浮现在眼前,他需要的就是未来,给他们未来吧,一切的审判,平反和推翻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都没有丝毫的价值。
相比阿古如此心智,我即伤心,又敬佩。
这个世界比一个孩子幼稚多了,才会有那么多的不堪和可悲。
西方白皮猪总喜欢站在上帝视角来讲故事
看完之后会理解标题一些,地球没有人类,只不过是丛林中杀戮的野兽。
有点像细细的红线【小万说的永远有一个人走进海里的镜头。看完迪潘再看这个,竟然觉得“你们都是活该”。我的同情心都被狗吃了。
KVIFF第一片(睡)大屏幕观感不错,人性在战争下的挣扎,非常工整
正在看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锌皮娃娃兵》,比较之下,感觉影片许多地方煽情得过分!
为了idris elba看的,他那个口音模仿的真的绝了
这个戛然而止的结局有点不到位吧……故事本身讲的很好了,看过的战争电影基本都是美国大兵的视角,非洲童子军来看又是完全不一样了,我觉得现在世界割裂的原因,很大程度就在于我们无法感知遥远地方的苦难,诶
黑人三毛从军记与上帝之城结合版 就看艾尔巴和小孩彪戏了
现在实在是信不过欧美拍的这种类型电影,谁知道又是多少谎言
they loved me
太悲伤
战争导致人性丧失,战争分子用淫威和仇恨让人(甚至少年)失去理智,变成工具,最后变成野兽。其实这一切就像副官的临终所言,“没有意义”。遗憾的是剧情很臃肿,后来我只想知道主人公少年能否找到妈妈和家人。
残酷,好过疯狗强尼
还可以,没有败笔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现实太残忍,我不忍直视!虽然是反战,但从小孩的角度去看战争,我实在看不下去!
“只有死亡才能结束这一切……”
比较写实。混乱残酷的战争,一切变得无可挽救。
少年在战争里失去家人,失去信仰,失去对正义的秉持,失去对生命的敬畏。他在枪炮与血肉中被迫成为刽子手,和平已经无法平复扭曲的灵魂。小演员麻木的状态演得不错,只是片中太多模式类型表演,特别是和平状态表达,又刻意又做作。
导演太帅了我一直默默关注他
2021-60。一个十岁多点的孩子,在整天的杀戮中突然放弃了荷尔蒙的冲动学会了看冷静思考。另一个被镜头格外关注情绪的斜眼哑巴孩子,没什么故事突然死了。后半截故事就那么塌了,各种空洞的镜头和画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