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小孩子专注地一笔一画地写下去,别长成个面目可憎的傻大人。
周云蓬在他的《绿皮火车》里这样写到。
表现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的暴行,这个题材的电影看了不少。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依然打动了我。
抛开种族歧视和大屠杀等一切被人道主义和伦理道德深刻批判的元素不谈,电影中传达的友谊与爱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惯用的手法,以小切口反映大事件,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展现复杂庞大的时代背景。
这样温暖的人文主义视角,能使宏大的题材在叙事方面有更强的亲和力与带入感。
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一样,简单地故事和线索,却使人咀嚼到深刻的苦涩。
孩子——最透明、纯净的幼小生物,别说人性的灰色地带,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分辨是非。
正因如此,面对残酷黑暗的现实和缓慢转动却不可阻止的国家机器,才会在平静缓慢的节奏中产生巨大的反差色彩。
观影时,我竟产生了完全超脱于电影之外的茫然思索。
人类是多么智慧而愚蠢的动物。
我们发明了诗歌,在琴键中弹奏出悠扬的乐曲,还会在阳关温暖的午后与朋友促膝长谈,喝几杯咖啡聊以慰藉每一天的日落黄昏。
我们发明了信仰,复以意识形态控制大众的思想,我们因为个人或国家民族的利益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动战争,不惜血肉,杀戮征伐。
让暴力肆虐,瘟疫传播。
阳光下的每一天似乎都能在历史长河里找到相似的影子。
否定抑或肯定,徘徊犹豫抑或勇往直前,恍然大悟于壁上的影子,抑或囿于洞穴之中继续暗无天日的生活。
“看到坏事发生却不阻止,这和做坏事一样可恶。
”通过一系列扎实有力的台词,在寻常处阐述深刻的道理,而不流于说教。
以每一个人都有过的成长的迷茫,表达对战争的反思,手法也很巧妙。
罢了,也许真理不在这里,但真理一定尚在某处。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的友谊,是电影一以贯之的主线,隽永绵长。
被永远禁止用母语写作的作家,和最终在前线为邪恶的战争奉献生命的孩子,他们的密码是注定被世人铭记的“埃米尔”。
德国二战视角反战电影。
以和平主义者、德国著名作家,诗人,编剧和讽刺作家埃里希·卡斯特纳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故事,在那段黑暗的第三帝国统治时期,这位文学家和他忠实小读者汉斯的忘年友谊犹如黑暗中一点星光闪烁。
埃里希·卡斯特纳(1899年2月23日 - 1974年7月29日)曾于1960 年获得国际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勋章,四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1928年秋天,他出版了他最着名的儿童读物《Emil und die Detektive》,也因为这本书,他最忠实的拥护者汉斯出现在他的视野里,小家伙给这位崇拜的作家写信,甚至登门拜访,后来汉斯在1931年卡斯特纳编剧的同名电影里饰演了一个角色“小星期二”,这段往年交的友谊也刚刚开始。
Emil und die Detektive(1931年)海报
1933年,魏玛共和国在元首希特勒的上台后结束,而和平主义者卡斯特纳因反对纳粹政权,加之他没有像很多文化界批评专政的文人一样流亡国外,曾一度遭到盖世太保的审问和威胁,他们焚烧他的作品,指责那些书违背了“德国精神”,而卡斯特纳则认为留在柏林能更好地记录事件,他曾写过一首小诗表明立场「我是萨克森州德累斯顿的德国人,我的祖国不会让我离开,就像一棵长在德国的树,可能会在那里枯萎。
」
为了不影响“小星期二”,他勒令那孩子以后不要出现在自己面前,汉斯偷偷收藏起了作为禁书的卡斯特纳先生的著作,直到若干年后,“小星期二”成长为“大星期二”(最感动的是那只腊肠犬还陪伴着战争动乱下的男孩),他偶然看到报纸上登出卡斯特纳先生去世的讣告,他为了确定这个大朋友是否安好又来到了拉斯特纳先生的住所。
再次相逢的忘年交在那样的岁月已然带给对方很多喜悦,即使身在纳粹统治的阴影下,这位少年依旧保持着正确的三观,不抛弃自己从小的有犹太血统的玩伴,可见童年时期他受到卡斯特纳先生的影响有多深远。
而二战后期,兵源匮乏,德国前线开始疯狂的征兵,那些无辜的少年们都被迫参战,汉斯也未能幸免于难。
虽然是轻描淡写的一张讣告,但战争的残酷溢于言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年人犯下的错,挑起的战争,最后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要成长为青年的孩子们去送葬和善后,元首帅军的铁蹄之下摧毁的不仅仅盟军国家千万个家庭,也让德国本国的多少家庭支离破碎。
1944年,卡斯特纳在柏林的住宅在爆炸袭击中被摧毁。
1945年,亲历了德累斯顿的轰炸的卡斯特纳在他的自传“ 自杀传奇”中为德累斯顿发出哀叹「我出生在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即使你的父亲,孩子,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不能让你看到它,因为它已经不存在了......在一千年中,她的美丽被建立起来,在一个晚上被彻底摧毁了。
」 电影几乎没有正面描述战争的残酷和纳粹的疯狂,而是透过主人公的经历去侧面表露,汉斯战死之后,卡斯特纳先生再未写过关于第三帝国的小说。
除了两人以外,《Emil und die Detektive》这部电影里的其他儿童演员都未能从战争中幸存下来,汉斯和其他27761位阵亡者一起被埋葬在科博沃的士兵墓地里,「口令是埃米尔」这句台词已经是绝唱。
能有所相信是困難的,在任何時候都是這樣。
因爲擔心牽連,在被蓋世太保調查了以後,卡斯特納把漢斯給趕走了。
從現在開始,一切與我有關的東西都有威脅。
他說道,我讓漢斯傷透了心,偏偏是因爲我的書對他來說意味着一切,我就得趕他走。
這最後一位還相信我的小朋友。
他把兩者(他和漢斯)的心都傷透了,所以他纔會這麼說。
漢斯藏起來的卡斯特納贈他的書被搜見時,他姐姐問道,你要把書藏到什麼時候,他說,直到第三帝國成爲過去!
他姐姐說,那你可以等上一千年。
如果沒有卡斯特納的記錄,那麼那些戰爭中所犯下的暴行就會無人知道,像漢斯這樣一個生命的逝去又有什麼呢?
參加演出的小演員除兩名外,均未能從戰爭中活下來,可見戰爭並不挑人,他不管你是主角還是配角。
僅僅在卡斯特納的筆下,他纔成了主要人物。
卡斯特納說,僅憑這一個無謂的失去,我可以估計出,希特勒所犯之錯數以百萬計……他記錄這一段個人經歷,就是在記錄數以百萬計的同樣遭遇。
他記錄下的是自己的經歷,但誰又未曾經歷呢?
在兩萬七千七百六十二位陣亡者當中,一個名字無足輕重。
儿童文学作家在第三帝国崛起时被迫害,诬陷其作品损害国家形象,同时与他的朋友汉斯发生的一个温情又感人让人思考的故事。
选材角度独特,主角是有思想的儿童和儿童作家,演员演技在线,特别是切换到小汉斯成长的画面,成长后的小汉斯意识也展现得更加笃定,也颇有年轻时候的卡斯纳特的影子,还是个很帅气的演员出演的这个角色。
时代背景展现得很清楚,线索也简单清晰。
画面朴实,也不得不说德国的音乐确实棒,背景音乐出现得恰到好处,音乐也感人。
以德国著名作家,诗人,编剧和讽刺作家埃里希·卡斯特纳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故事,讲述儿童文学作家和他的忠实小读者在二战前的德国相遇相识,并且共同经历战争的故事。
在魏玛共和国因为希特勒的上台而消亡的背景下,对卡斯特纳的《埃米尔和小侦探们》中描写的探险活动心生向往的小读者汉斯手写信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并将自己买的巧克力送给他。
直到小汉斯上门拜访,两个人就此走上了通往彼此的道路。
卡斯特纳给他讲述那些经由街边故事和笑话组成的幻想故事,小汉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予作者新鲜的视角。
他是他的忠实观众,是第一稿的读者。
他是他最尊敬的、自豪与朋友们分享他们之间故事的作者。
甚至小汉斯出演了卡斯特纳笔下侦探故事的主人公“小星期二”,为这本书拍摄有声电影。
卡斯特纳的朋友们为这部电影的受欢迎举行庆祝时,神态各异,聚散在即。
在那个小汉斯还不明白政治上已经发生巨变的德国,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活环境的变化,政治上对于知识分子的监视和迫害,准备纷纷离开。
汉斯也渐渐的在学校里和社区里感受到社会变化对他的朋友家人带来的改变。
朋友家的理发店,总是被人在外面画上六角芒星,想要保下这家店,只能让朋友的爸爸和妈妈离婚,妈妈才有可能保留下糊口的店铺。
哪怕这样仍然挡不住有人冲出来砸毁小心翼翼保留下来的立身之本。
街头巷尾中共同排演、生动诠释《埃米尔和小侦探们》的场景消失了,原本亲如一家的朋友们,转过头来质疑汉斯是否还和卡斯特纳有联系,如果被发现还和他有关联,就会被孤立和嘲笑。
课堂上老师们把种族歧视代入课堂,将原本统一的课堂变得四分五裂,以维持一部分人的高傲,而另一部分人被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斯也依旧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友谊,他在巨大的谎言和撕裂的现实中努力的寻找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对于和平主义者的卡斯特纳来说,他的书一度被下架、烧毁,他们作为知识分子不得不看着年轻的学生在政府的鼓动下,毁灭掉自己的作品,他们在一边却什么也做不出。
要更改自己的姓名和写作方向,要接受警察无时无刻的监控和盘问,小心翼翼的在现实和理想中记录真实的德国。
很多朋友都离开了,而卡斯特纳坚持不走,小汉斯无比相信着卡斯特纳。
可是卡斯特纳却真的决定离开了。
他告诫这个最后相信他的小孩不要再来找他。
带着不可置信,两个人失联了很久。
长成青年人的汉斯在报纸上发现了卡斯特纳的死讯,却被提醒,其实卡斯特纳一直都在德国,他从未离去,两个人又重新相遇了。
卡斯特纳解释自己一直没有离开德国是因为“20%的怨恨、20%的堕落、10%的愚蠢、20%的懒惰、5%的英勇和100%的不让母亲伤心”汉斯和卡斯特纳重新恢复了联系。
他们还是像以前一样,在咖啡馆见面,汉斯时不时会溜到卡斯特纳家里看他写的东西,他们彼此交流,相互理解和期待。
直到两个人同时收到征兵通知书,卡斯特纳因为心脏问题而逃脱,汉斯却因为童年的朋友们都死在战争里而害怕,有人向盖世太保泄密,在卡斯特纳的掩护下,汉斯成功逃脱,前往了战场。
——————————————————汉斯童年时,他们相互窥视着对方的世界,卡斯特纳并不懂得孩童如何理解世界,他本人也被批评根本不是儿童作家。
但时局动乱,他渴望在儿童天真的探险故事里得到解脱。
汉斯也听不懂大人们各种主义相互之间的差异,他们向往着对方的世界却又明白自己只是一知半解。
对方的存在就好像一个对铺天盖地的宣传、对真相可能在其他地方的警醒,又好像一个保存在对方身上的一种理想化世界,信任和希望是他们熬过黑暗岁月里的唯一光亮。
就像卡斯特纳在赶走小汉斯之后,朋友对他所说的:“不管你是面对魔鬼还是死亡,只要还有一个人相信你,你就不能怀疑你自己”。
只要还有一个人相信自己,这个世界就不会陷入绝对的黑暗之中。
卡斯特纳选择留下来,选择坚持下来,也许正是因为小汉斯对他无条件的信任。
而小汉斯也因为相信他的作品和为人,保留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依旧怀有温柔和善意。
他们都经历了黑暗的时刻,拉扯着彼此不向黑暗滑落,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等到黎明初绽、光明降临。
这部电影很巧妙的通过一个儿童文学家和孩童的视角讲述了在德国政治变化到希特勒上台再到战争爆发,牵扯到所有人的全阶段。
影片结束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天,而汉斯的死讯也结束在那一天。
背景里欢呼跳跃着刚刚得知战争结束的朋友们,中间的卡斯特纳却一脸悲戚的站在他们中间。
战争结束了,汉斯却死了,他的一部分好像也随之结束了。
“密码是埃米尔”作为一个全片出现几次的台词。
它拥有多重意思和语境。
首先是台词。
在卡斯特纳的儿童书《埃米尔和小侦探》里,这句话是一句暗语,为了抓住小偷,埃米尔和他的十几个朋友组成侦探队,各显其能。
为了联络暗中作战的侦探们,“密码是埃米尔”其次就是朋友之间的密语。
小汉斯常常用这句话作为终结以示亲密。
就好像和卡斯特纳仍然生活在那个作品里,“小星期二”和他的伙伴卡斯特纳正在做着有趣而充满友谊的事。
再然后就是逃生口令。
卡斯特纳在最后危机关头不得已需要逃出德国,被巡逻点的队员排查的时候,对方认出了这个曾经带给他童年美好回忆的作家。
用这句话来告诉作者,自己是站在他这一边的,会帮助他逃出生天。
“密码是埃米尔”。
这句话穿插在电影中,讲述的人不断变化,卡斯特纳却最终没有等到与汉斯的重逢。
在现实中,参演电影的很多小演员都死在战争的行进之中。
这句话,也成为绝响。
——————————————————独立思考世界是复杂的,随之起舞的落点不知所终,如果缺乏独立思考,汉斯也许就会成为孤立自己朋友的一员。
他不会为了卡斯特纳藏私书籍,也不会还和原本的朋友保持友谊,甚至保留内心的善意。
当他真正保持清醒,去看事情的真假的时候,他就会意识到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错的。
能够在战争和社会风气发生变动的时候仍然保持自我思考、独立思考的人,从某种程度上保留下来的是真正的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
——————————————————这部电影和《埃米尔和小侦探》这本书有互文的关系。
当你理解了《埃米尔和小侦探》,你就理解了为什么他们两个人始终保持这一种近乎天真的友谊和信任。
甚至可以看到一部好的儿童文学,对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所造成的积极影响。
小侦探和埃米尔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汉斯他和世界的关系,和卡斯特纳的相遇和深入了解,可以说是将书本中的勇气和友谊的概念延伸到了电影之外,在现实中为汉斯提供独立思考的新方向。
《埃米尔和小侦探》(12岁的男孩埃米尔和他的父亲生活在一起。
由于父亲失业,家中生活困难,在埃米尔过生日的时候,父亲都舍不得买电影票带他去看电影。
但是每次生日母亲给他寄的500马克父亲总会给他存好,如今,埃米尔已经有1500马克了。
埃米尔在自己的作文里提到了父亲失业的事情,好心的老师告诉了埃米尔一个适合他爸爸工作的机会,经过面试,爸爸终于找到一份吸尘器代理商的工作。
可是埃米尔的爸爸在路上因超速行驶发生了车祸,驾照也被吊销。
为了给爸爸弄到驾照,埃米尔决定利用在柏林的老师妹妹家暂住的机会,用自己的钱给爸爸办个驾照。
在火车上,天真的埃米尔被同包厢的一个面色煞白、脚蹬红色皮靴的家伙用麻药迷倒,他的1500马克也没了。
埃米尔醒来时,火车还没到站,他在窗口张望下车的人,终于看见了偷走他钱的家伙。
他提着自己的箱子,紧紧地跟着他。
在一个餐馆门口,他停下了,坏蛋用他的钱去吃饭,但他还饥肠辘辘。
埃米尔偷偷从厨房拿出一块熏肉,却被厨师的女儿抓住。
厨师的女儿叫波妮,和他年纪相仿。
埃米尔向波妮讲述了自己的遭遇,波妮利用自己的影响召唤了一大帮孩子来,他们号称“城市小侦探”,每个人都有点自己的绝招。
波妮安排了抓坏蛋的计划,行动代号“埃米”,把所有的孩子安排在了必要的位置上,同时还有一个专门的男孩冒充埃米尔到老师妹妹的家里和她的儿子古斯塔夫周旋。
埃米尔和一班小伙伴一直跟踪拿走他1500马克的坏蛋格伦戴斯,终于找到机会从酒店里搜出了格伦戴斯的箱子,但箱子里并没有他们期望的1500马克,却是格伦戴斯从酒店的其他房间偷来的各种名贵珠宝和手表。
波妮和埃米尔和卖驾照的人接头,结果却被格伦戴斯绑架。
埃米尔和伙伴周密计划,不但救回了波妮,还把坏蛋绳之以法。
埃米尔的父亲在当地也被升职,在自己的家乡,埃米尔再次和柏林的好伙伴重逢。
)你可以看出勇气、责任、友谊、智慧。
而这些都在汉斯与卡斯特纳的互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有时候,和比自己阅历更深一层的人进行沟通,会为自己的未来留下一个线索,在遇到不知所措时,这种深层的互动会带来启发和改变。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个人往往都只顾得上个人的生死。
但总有那么些人,拥有着乐观而独立的心态,决心在那样一个黄昏的时刻,等待黎明。
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在电影里呼喊“密码是埃米尔”的孩子早已入土。
被迫参战、被蒙蔽的青年们已然走远。
只留下我们,看着这段不长却充满暴力血腥的历史心有余悸。
儿童书作家被儿童的妈妈批评说你对孩子一无所知。
儿童参演作品改编的电影,却被新来的同学取笑编大话。
作家的书被左派认为是懦弱的和平主义,不是雅利安人,不是德国人,连人带书被歧视人种学课程开讲,纳粹上任之后出现,书店里的橱窗展示不再是多元的畅销书,统一是阿道夫希特勒的《我的奋斗》,犹太人出版的写作的参与的书籍通通被带走,被付之一炬。
极端的犹太理性主义的时代结束了,我要把马克思的书付之一炬,我抵制对本能生活的毁灭灵魂式的高估,赞颂人类灵魂的高贵。
这群狂热的学生视纳粹为信仰,抵制一切安上罪名的事物,卡斯特纳(作家)看着自己的书被焚烧,听着孩子说为啥书没了因为小说主人公的爸爸是犹太人,犹太人有钱德国人很穷这种白痴受引导的话语,一个孩子原本对政治不应该体验的,但被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似乎人云亦云(然而舆论是可以被左右的)是最大的正确。
几个人煽风点火,剩下的不知所措,然后被煽动来参与进去。
孩子跟作家的对话:孩子说,沃尔菲的爸爸是犹太人,大家在学校里都嘲笑他。
穆勒老师说犹太人是低等民族。
(老师是孩子看待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妄下定论是错误的)作家问,你认识沃尔菲的爸爸吗?
孩子说,很正常,跟其他人一样。
作家说,看到啦,你得善用自己的脑子。
对于沃尔菲来说,有你这样的朋友很重要。
(就好像你看书应该学会的是思考,而不是在同学面前显摆书上的题字,也不是看个故事就算了,最后的肯定是对孩子进一步的行动的鼓励)你无法阻止别人对于沃尔菲的不公正行为,但你有阻止的愿望是正确的。
(就那些不法行为来说,实施者有责任,旁观者也是一样有责任的,有人施暴有人看热闹,但看热闹的人再去口口相传也好,没有伸出援手也好,就好像有句话很著名,我保持沉默,当他们的手向我伸来已经没人为我发声了一个道理的)孩子还想作家是自己的爸爸,有个雅利安爸爸比原来离异的犹太人爸爸更好,作家说可能你妈妈是因为别的原因没提起你爸爸而不是因为他是犹太人,孩子想法很简单,一条线的思维很容易就认死理,作家就是希望他该有的童真,而不是去抱怨什么。
帝国荣誉勋章被授予给孩子的姐姐,只要通过体能测试都可以(通过加强下一代的荣誉意识来排斥异己),原本这个地方是孩子们情景剧的游乐场,现在成了帝国大本营,孩子被说还在看作家的书,孩子为了不被大家排斥说我现在不看儿童书了,他的朋友看了他一眼就离开了,他俩去郊外钓鱼的时候他朋友说作家只写儿童书吗?
孩子道歉后,朋友说起他们一家,爸爸想跟妈妈离婚保全理发店的生意,妈妈想一起离开德国(纳粹的影响方方面面)。
他们钓完鱼后经过一个地方,标志牌上写着“犹太人不允许呼吸新鲜空气”,他朋友说自己是半个犹太人先离开了,让孩子自己去那个地方找人维修单车。
(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会因为是犹太血统自卑,不应该是他该承受的)他们能让我们安宁多久,我们能坚持多久?
(先温和认可再残酷镇压)作家,没有人会在乎我写纳粹的事的。
孩子,我在乎。
作家,我不是只为你一个人写,我希望我的读者可以成熟一些。
作家,我的书就是他的一切,可我不得不赶走他。
最后一个还相信我的读者。
作家的朋友,尽管面对死亡和数千恶魔,只要有一个人还相信你,你就没有感到绝望的权利,这是不被允许的,你自己写的。
孩子说,他到底还是在纳粹面前退缩了,他这个懦夫。
(不应该让孩子经历这些,但说这话真的不经大脑,没经历过的怎么敢说)孩子的朋友说,人都有懦弱的时候。
孩子问妈妈,为什么我们在学校要戴防毒面具呢?
孩子的姐姐说,因为像你的正派的卡斯特纳的先生那样的人在国外挑起了战争。
(被唆使的儿童)孩子说,他永远不会这么做,他是和平主义者。
我再说一遍,他也不是我的卡斯特纳先生。
妈妈说,不用担心防毒面具的事,演习而已。
不会真打仗的。
(战争面前最惨的是群众,但群众也不是对战争是无辜的)姐姐说,没错,元首刚刚和波兰签订了友好协议,和英国签订了海军协议。
我猜狗屁战争的事,你一定是从沃尔菲的犹太亲戚那儿听说的。
(就跟双十协定一样撕碎就撕碎,啥都信)孩子说,你什么都不知道,你这个蠢女人。
书店里卡斯特纳的书因政府禁令没再出现过,在德国不能出版(在盖世太保那还因为多年前出版的书摘抄的话被审讯,被要求出版纳粹喉舌的报纸),他朋友的书不能涉及政治而且匿名才被解除了工作禁令得到出版。
镜子那个时光的成长很不错。
大了之后的小星期二,与卡斯特纳的再次见面。
你本可以离开为什么要留下?
为了保护你。
保护我?
有胆怯,有英雄气概,更多的是离开会让老母亲心碎。
整理阁楼的时候,上面要做防空演习的地方,街区保卫在楼上,卡斯特纳(也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团,不另类只能加入)小时候藏着卡斯特纳的一堆东西的盒子想赶紧拿走扔掉别被发现,姐姐看到了,然后保卫队长来了问怎么找到日耳曼宝藏了?
姐姐说这是一些旧信件,都是爸爸的,不知道为啥母亲要放在这。
队长说也许上面有些粗俗的东西,是小孩子不该看的。
小星期二赶紧拿走了。
(因为对他很重要)这时姐姐没有小时候那么被人左右了,明白了保护弟弟的血缘亲情,但对弟弟说的要重新藏起来直到第三帝国成为历史这句话,她说可能要等一千年。
(没有狂热,但受影响)小星期二拿着盒子去找卡斯特纳,说我可以偷偷帮你卖书,你就不用靠电影界的朋友接济了。
卡斯特纳说,你高估了别人对我的书的需求。
小星期二说,为什么你的朋友可以重新工作,你却不行。
卡斯特纳拿着一张文化部的声明给他看,声明写道,一个腐化的作家,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接纳,卡斯特纳是文化布尔什维克的典型,我很惊讶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律师试图淡化卡斯特纳1933年之前的文学活动并描述为无害的,在德语诗歌中,恐怕再也没有比卡斯特纳更为腐朽的。
他也可以很高兴地说,人们忘了把他在集中营里关上几年。
他丧失了用德语写作的权利,此意见为最终决定。
最后小星期二只能安慰离开德国也许会对你更好。
作家的朋友说,我再也快乐不起来了,我做不到,我厌恶我自己,我不想继续当宫廷小丑了。
作家说,我还得继续。
朋友说,你打算给环球电影写多久的滑稽剧本?
作家说,重要的是洁身自好。
朋友说,在一群滚蛋中是做不到的。
一场德国人与黑人的拳击赛,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只当是稀疏平常的比赛,俩人也相互玩玩喝个酒什么的,但学校里的老师的宣传策动,黑人就跟野兽一样可能是战斗机器,但是优越的雅利安人民族的求胜欲望造就了区别。
体检,作家心脏虚弱不用参军,作家的朋友说这对聋耳朵还是有点作用的。
对波兰开战了,我们再也离不开这个炮火连天的国家了。
老师,你们的未来令人羡慕,你们将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军队里服役。
同学a,真希望这个战争能够持续得长久一些。
同学b,我想波兰人,可能会跑得比我们的体检还要快呢!
(都在讥笑)老师,你们之中的某人,也许有一天也会有机会成为英雄,光荣地牺牲在战场上,在这里我将引用席勒的话,能够直面死亡的人,那个孤独的士兵,那是自由的人。
(这里诱导军国主义,这批学生是预备役)卡斯特纳说(写电影剧本维生),他们把所有的作家都赶到国外去了,只能用我们这种放荡无赖,当然,不能署名。
我不想去打仗。
没人喜欢打仗。
我能逃走吗?
汉斯,你得特别小心,这可是临阵脱逃,被人听到会进集中营的。
我想去瑞士。
汉斯,现在是战时,边境关了,火车也被管控了,想离开没那么容易。
那我躲起来。
躲哪去,没人知道会多久。
听着,你报名参加训练营的所有训练,尽可能久地留在那里。
对了,最好去医疗队或者无线电通讯处,我也找一找,有没有熟人可以帮助到你。
所以我就该乖乖听话成为炮灰?
你教导我厌恶战争,你自己也经历过。
没错,我经历过战争,所以你听好了。
穿制服的高年级生,校长忧虑地进入大厅吃晚饭,科恩同学死了。
第一次我们在公园坐到深夜,长久的思考,库尔特科恩牺牲在朗尔马克。
他曾坐在我们中间说着话,校长乔布斯特是个神学家,信奉上帝,支持祖国。
每个人上战场前与他们握手。
洛恩的母亲来了,她因悲伤而扭曲,拿着手帕,在所有老师面前痛哭。
罗赫利兹死在野战医院,我们埋葬了他。
教室里挂着块牌子,写着逝者的名字。
我们坐在公园的篱笆旁,再也感觉不到快乐。
这期间小布劳恩死了,科斯曼被毒气带走,校长在每次胜利后都会感谢上帝,老师们用拉丁语训练我们,我们害怕这场战争,我们被牵连进来,我们很害怕,希望有人说住手,那时我们十八岁还不算老,校长祝我们好运,愿我们和上帝,以及其它的主一样,留在故乡。
(虚伪的神学者)你真的以为我和他们一样,是他们中的一员吗?
那些只会祝你好运,然后留在故乡的人。
战地信件都要接受审查,如果过得好就写很好,如果过得不好就写好。
闲谈被利用,盖世太保凭此抓人。
昨晚毫无保留的招供,害怕判决,畏罪自杀了,这一套口吻就跟刑事逼供杀死了人有啥区别。
一定要活下去。
这成了战争时期最殷切的话了。
结尾卡斯特纳被帮助去拍一部不存在的电影,剧组名单是60个必须逃离柏林的人,最终战争结束了,但小星期二没有活下来,卡斯特纳是收到汉斯姐姐发来的信才知道他死的时候年仅20岁。
不过让我们记住的除了战争的残酷,卡斯特纳的朋友也是《父与子》的作者的自杀,卡斯特纳自己坚持的苟活但不委曲求全,还有小星期二也就是汉斯虽然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团为了不另类,但他对犹太朋友的善良,对漩涡的学校生活不同流合污,对大人世界的以卵击石的愤慨,就算是愚蠢也令人振奋,这种善心是这个世界每一个人都缺少的,何以度人,宽己不是对自己宽容,而是自己看待问题的态度要宽容以待。
这一场战争,毁了一代人甚至是下一代的所有。
德国的电影反思真的很棒,各种角度,各个行业,这部是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让我们再次思考命运是多么得残酷,洁身自好明哲保身是最对自己负责的了。
《五月的四天》《芬妮的旅程》《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卡斯特纳的朋友布劳恩,也是《父与子》的出版(这本漫画小星期二看了草稿还被布劳恩说很敏锐的目光)
小星期二的姐姐帮弟弟不要被保卫队长发现盒子里的反动秘密(就是卡斯特纳的书和一些报纸)
无时无刻的教化
私下着就没了,汉斯的朋友是因为付不起学费(主要还是老师不会让犹太人通过考试,最基本的公允都没有了)
犹太人不在,老师的诱导
这里一个个同学随着入伍通知书离开课室
不好意思,我又误入了一部二战的战争电影片。
这次讲述的故事已经极其隐晦了,但是我还是觉得,隐晦之下,少了那种战争的紧张感。
想起来《钢琴家》,在战火纷飞的场面里面四处躲藏,也想起了《流浪的尤莱克》,一个逃亡的时候才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硬生生地靠着自己的一只手臂撑到了战争结束的故事;《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最后将军家的小男孩,误入了毒气营,最终死去的故事.... 二战的电影真的太多太多了,多到每一部你看到的时候,内心深处都是隐隐作痛的,而且这些电影,让你难受得似乎喘不过气来。
所以我今天说我“误入”了一部二战的战争片,因为我已经有意识地在避免这种片子了,我有意思地避免这种片子,因为我自己看到的时候会难过上好几天。
还有那种关于“机器人”的片子,我对于机器人的片子也是极度反感。
有关战争的片子我是心理上反感,而有关于机器人的片子我是生理上反感,反正不管怎样,反感就对着了。
我对机器人片子的反感始于什么时候呢?
始于《人工智能》这部片子,然后片子里面的小男孩,我看了之后真的是细思极恐...还有带给我恐惧的是那个做鸭子的机器人,他做鸭子的场面我也是记忆犹新,虽然说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但是我还是说...很反感。
这部电影里面,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可以说是忘年之交了,从小星期二十多岁的时候,两个人就变成了好朋友。
小星期二是卡斯特纳的书迷,但是由于战争的缘故,卡斯特纳的书被封了,有些也被烧掉了,卡斯特纳为了保护小星期二,于是很久很久不和小星期二联系了,而且谎称自己离开了这个国家。
一.有些友谊,地久天长 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相差至少十岁吧,但是两个人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差异而排斥彼此。
最终,两个人因为年龄的差异而走到了一起,惺惺相惜。
而且卡斯特纳很有创意,小星期二的父母离婚了,于是小星期二说“要是你来做我的爸爸就好了。
”小星期二和卡斯特纳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这个离婚的话题,卡斯特纳讲说:“我认为,只有双胞胎的父母才被允许离婚,每个家长都能得到一个孩子,也可以互相交换,父母可能都不会注意到。
”你看这个作家多有创意啊,我反正是想不到这样有趣的话题的。
然后看到了这里,想到了我的妹妹。
我在重庆考研究生的时候,也是我妹妹,三天两头地打电话和我聊天,聊一些有的没的,我当时就跟她开玩笑讲说:“如果不是你每天和我聊天的话,我可能一整天都不会开口讲一句话...”因为我在复习考研的过程中还是很自觉很独立的,可惜了,也没有考上。
而且我妹妹,还时不时地买零食给我吃,这种买零食的行为也让我内心深处得到了安慰。
虽然我是姐姐,但是我一直在得到别人的照顾来着。
这种友谊,我终生铭记。
二.无论如何,抵制战争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永久的约定》,作者是黑柳彻子。
黑柳彻子是“豆豆”系列作品的作者,但是这本书讲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有关于战争的。
伊拉克的孩子们,因为战争的缘故,有些人一生下来就会有先天性疾病,当时去援助的医生们,检测出来了孩子们的疾病,却没有药物抑制。
而且当地打仗时候落下的炸弹,含有一种叫做“铀”的放射性物质,孩子们只要接触到这种物质,就会身体不舒服,而且这种物质,如果按照自然状态让它消失的话,可能需要几亿年的时间,所以说,战争带给人的伤害到底有多么的严重呢?
隔着屏幕我都能过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惨痛结果。
还有些地方的孩子母亲,因为父亲被征兵入伍了,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们,没有饭吃的时候,母亲们只能说是....搞点这种行业勉强糊口,战争年代,即使是做这种工作,也不好赚钱的。
母亲们不仅仅是养不了孩子们,最后自己还得了艾滋病...一般情况下,孩子们在母亲的体内是不容易感染艾滋病的,但是如果是自然分娩,不是剖腹产的话,孩子们在从母亲体内抱出来的时候,便会因为接触了母亲的血液而感染上艾滋病。
如果是剖腹产的话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完美的解决。
可惜了,那里不仅仅剖腹产费用高,而且他们也没有钱去做剖腹产。
还有些地方,因为战争的缘故停水停电,这些人因为没有水和电,上厕所都没地方上,整座城市的设施都是完完全全瘫痪的。
没有电的话其实还可以说是早点睡觉,但是如果没有水的话,这些人连喝水的地方都没有,更加别说是吃饭了。
城市附近有一条河,但是河水早已经被排出来的污水弄脏了,没办法,你想要喝水的话,只能喝这里的水了。
哎,想想就挺难过的。
战争其实还是挺残酷的,我隔着屏幕,隔着书本都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所以说,抵制战争,让我们所有人和平相处。
在讲自己看法的同时,我想引用一句话: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热风·暴君的臣民》-鲁迅这部电影聚焦的是在战争时期的德国本国民众的生活,并不像《钢琴家》那样去多方面的讲述人对人的迫害,而是以另一种场面却描述德三的疯狂。
彼时的德国本国,许多人在洗头佬的魔爪下被洗脑,成为了群体疯狂症状的一份子。
在那个时期整个社会都围绕着那种压抑、扭曲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暴君的意志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使得普通的民众普遍存在着鲁迅所批判的那种阴暗心理。
人们在这种环境下,为了自保,为了迎合暴君的统治,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甚至积极参与到对弱者的迫害中。
他们自己并没有勇气去反抗洗头佬的暴政,而是满足于自己暂时的“幸免”,从这种“幸免”中获得一种扭曲的满足感。
在洗头佬的统治下,他们成为了鲁迅所说的那种暴君的臣民,对别人的苦难麻木不仁,甚至从中获取快感。
但即使参与到了迫害当中,德三依旧会对本国民众采取下作手段,德三的盟友是日本人,本身那帮军国主义的下水道的臭老鼠就是作奸犯科的专业户,德三自然是跟着他们学到了精髓。
像是成立盖世太保、让十岁以上的孩子上前线、让十岁以上的女孩全部成为生育机器。
这些听起来就惨无人道的疯狂行径切身的影响着当时的人们的本就艰难的处境,根本不能分辨什么是侵略,什么又是保家卫国,更不知道热爱祖国和盼望战争早日结束根本就是并不矛盾的两件事。
卡斯特纳不屈的抵抗着这疯狂的洪涛,和汉斯一样,他们都经历了黑暗的时刻,拉扯着彼此不向黑暗滑落,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等到黎明初绽、光明降临。
“小星期二”汉斯是幸运的,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卡斯特纳的影响,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他对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的氛围充满了痛心,鲁迅所批判的那种病态心理围绕在他身边,折磨着这个不过十多岁的灵魂,虽然他的结局悲惨斐然,但他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像其他一些人那样被暴政的氛围所同化,也没有去欣赏他人的苦难。
我只能评价电影,无论做出多少心理侧写我也无法评价真实的人心,那种啸叫着、被蒙蔽、被鼓动的人肉浪涛已经随浪远走,当下的时代,在世界的角落已经有战争和恐怖,暴力与血腥从未远走,只是暂时收敛了身躯。
战争是残酷并且丑陋的,无论是怎样的结局,对于卷入其中的国家与人民始终都是悲哀的输,战争没有赢家,只有失败的多少。
有罪的人、无辜的人、老人、妇女、孩子,这些被卷入战争漩涡中的人是头号的牺牲品,他们有可能是任何一个人的亲朋好友,但战争把他们的生命一一剥夺,战争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要好好珍惜和平年代,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微小的幸福,愿你我此生永不会卷入战争漩涡。
这部影片中,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可以说是忘年之交了,从小星期二十多岁的时候,两个人就变成了好朋友。
小星期二,是卡斯特纳的书迷,但是因为战争的原因,卡斯特纳的书被封了,有些甚至被烧掉了。
卡斯特纳为了保护小星期二,很久很久不和小星期二联系,并且谎称自己离开了这个国家。
影片一开头,卡斯特纳向一家书店老板推荐自己的新书《埃米尔和小侦探》,老板将这本书摆在了商店的橱窗中。
随着时间推移,卡斯特纳的书籍经历了被撤下,被查禁,还被当众焚烧。
最后卡斯特纳只能将书的封皮换下才能偷偷留几本做纪念。
卡斯特纳常和朋友们在一家咖啡厅聚会。
但是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卡斯特纳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很多人逃往国外,还有一些被抓走了,剩下寥寥数人在原地坚守。
等待黑暗命运的降临,或者是等待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咖啡厅里的氛围也从一开始的热闹逐渐变成了冷清,直到最后关闭。
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禁止,更是为了不招来杀生之祸,卡斯特纳和他的朋友埃·奥·卜劳恩还有很多其他创作者,都需要隐藏自己原来的名字,改用新的笔名或假名去创作,甚至根本不署名。
这些都是战争带来的苦痛。
小男孩汉斯是他的书迷。
喜欢那些欢乐、勇敢又正直的故事。
正是因为有凯斯特纳这么棒的人存在,所以就算,校园内外,老师、邻居肆无忌惮的撕碎诗稿、焚烧书籍、砸烂犹太邻人的店铺。
汉斯也没有放弃,虽然汉斯有胆怯软弱的时刻,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和犹太小伙伴的友谊。
战争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痛苦。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又名《友谊之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德国出品的反战电影,一部德国人反思历史的良心之作。
故事围绕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之父埃里希·卡斯特纳和其忠实读者小汉斯之间如父如子的往事,揭露了法西斯统治德国期间对知识分子和进步艺术家、犹太裔德国人的迫害。
1929年,卡斯特纳创作的儿童文学《埃米尔擒贼记》一经问世便轰动全球,书中正能量的故事、引领少年成长的道理和对现实社会隐忍的批判,吸引了无数青少年和儿童读者的青睐。
第二年小说就被迪士尼买断版权,被好莱坞搬上银幕,负责改编剧本的是大名鼎鼎的比利·怀尔德。
电影中小汉斯原型,就是当年这部电影中饰演“小星期二”的小演员,也是卡斯特纳的超级粉丝,由卡斯特纳本人推荐给剧组。
电影中另一个重要角色,便是我们这一代人童年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父与子》连环漫画的作者埃里希·奥塞尔,他为卡斯特纳的小说配图。
大学期间,埃里希·奥塞尔结识了《卜劳恩人民报》的编辑埃里希·克瑙夫。
而后又结识了从事文学创作的埃里希·凯斯特纳。
三个埃里希很快组成了一个艺术家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方式,并且都能充分的互相理解。
他们对时政不满,并且通过创作把这种态度表现出来。
1927年,凯斯特纳在《新莱比锡报》上发表了一首名为《室内演奏家的晚会》的讽刺诗,奥塞尔为它配画,克瑙夫负责出版。
正是这首诗,成为了三个艺术家后来被纳粹迫害的因由。
随着纳粹上台,希特勒不允许第三帝国存在自由主义、理想主义、社会主义和和平主义的声音,马克思、弗洛伊德、雷马克和卡斯塔纳的书被强制下架并当众焚毁,帝国境内的书店橱窗里只允许摆放《我的奋斗》。
一批进步知识分子被迫远走他乡,卡斯特纳选择留下来,但被纳粹当局禁止写作,只能参与当局宣传部门允许范围内的编剧工作。
此时奥赛尔以笔名埃·奥·卜劳恩创作的《父与子》,成为当时集权恐怖统治下德国民众聊以慰藉的唯一不涉及政治倾向的作品。
为了不被连累,卡斯特纳对小汉斯谎称其要离开德国,出于保护小粉丝的目的,欺骗了孩子六年。
1937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小汉斯已经长大,虽然加入了帝国少年团,但内心仍然保留着善良和正义。
无意间通过报纸一则未经证实的报道,意识到卡斯特纳一直在德国。
两人在卡斯特纳常去的餐厅相对而坐,曾经的少年心里已经种下了正义的火种,卡斯特纳眼里满是自己年轻时的模样。
然而好景不长,汉斯收到帝国征兵令,成为东线战场的侵略者。
二人约定通信中使用暗语,来传递汉斯在战场的见闻,供卡斯特纳之后将其写在小说里。
时间一晃六年过去,随着盟军一路高歌,第三帝国崩塌的日子越来越近。
纳粹灭亡前在国内通过盖世太保对进步人士展开近乎疯狂的迫害,战争结束前一年,埃里希·奥赛尔被捕入狱,在庭审前一天于狱中自尽。
面对越来越危机的形势,卡斯特纳决定和制片方合作,以拍摄电影的理由穿越国境。
在越境时被党卫军核查,当他说出自己的名字时,年轻的党卫军士兵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话,便放其出境。
这句话就是当年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暗语“代号埃米尔”。
1945年盟军开进柏林,战争结束的那一刻,卡斯特纳收到了汉斯阵亡通知书。
二战期间,德国有近11万少年兵死在战场上,当年扮演《埃米尔擒贼记》的几十个小演员,只有两人幸存。
直到1974年卡斯塔纳去世,他都没有触碰过任何关于第三帝国题材的创作,本着对全世界孩子负责的态度,一直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1960年,卡斯塔纳被授予安徒生奖,他是整个20世纪唯一获此殊荣的德国儿童文学作家。
为什么没人发声?
有时候阻止坏事和不做坏事同样重要。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留下来,而留下来的人除了勇气,还有内心对正义的坚持。
从小星期二这一个“无谓的失去”,可以估计出希特勒所犯之错数以百万记。除了卡斯特纳的故事,还有父与子那位漫画家的故事。
能活下命来,再去讨论别的问题
大人和小孩的搭配很吸睛 父与子的作品也很经典 他们的故事在纳粹的环境下过的真难。
旷日持久的时间线以后真实的死亡太有力量,结局出来像在打人耳光。以记录为使命的文学者很值得敬佩,不然无意义赴死的年轻士兵们将死得更无意义。
画面干净而不失质感,看着很舒服!情感越真挚,战争越残酷,这样几乎没有一丝正面战争刻画的电影,仍然感到当时政治窒息的压抑,还是有可看之处的。
这部电影和其他纳粹统治时期的电影不同,这部基本绕过了残酷的场景描绘,只留下了温情的画面,但是战争的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阴影却贯穿始终。
剧情很平淡,记忆点不多,但是很喜欢里面的布景和服装,很精致用心
战争体现友谊
1.7晚上看的,emmm觉得拍的不太好,太仓促了。
真人真事改编,小星期二虽然隐藏了犹太基因,但是却也成了军国主义的炮灰
二战德国背景跨度太长,导致故事说的有点碎,尤其是讲多人关系,分散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每次见面和接触,时间节点的交代就会成问题,需要观众自己去捕捉导演表达时间点时候的细节。好在二战历史还算大历史,同样的叙事用在《昂山素季》里就乱的不行,尤其是人物的年龄还变化的不明显。这个片子倒没有因为站在文艺和孩子的视角去浪漫化那个时代,但有些细节是存在问题的,比如凯斯特纳和卜劳恩这两位的书封面都不是那个时代会有的样子,封面多色彩版,还覆哑膜……那个时代哪有这样的印刷和工艺?倒是报纸的印刷比较接近。另外,《父与子》这个时间点掐的比较准,确实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作品。
讲纳粹的电影数不胜数,种族灭绝和他们的行为是可恶的,但这部电影实在是太美化犹太人了。
一般
历史不会重复自己 ,但它会押韵。历史每一天都在现实中上演,虽然它终将过去,虽然暂时的谬误抵不过永恒的真理与人性光辉,但假如这占据了你一生的大部分年华,假如它夺去了你的生命,一切就更加徒劳和让人唏嘘。
小读者因喜欢作家的作品特意找到作家,之后建立友谊。小读者最后被纳粹派去参军后牺牲;
但也只是无能为力
作品太平淡了,冲突做得有点乏味
「出現了《父與子》的作者E.O.Plauen的角色,原型也是在1944被納粹投入監獄的時候自盡身亡,那張反復出現的漫畫好像是諷刺戈培爾的。UFA製片廠全民是“全球電影股份公司”,1917年在德國成立。1931年那版的《埃米爾和偵探們》就是這個製片公司製作的,Billy Wilder還是電影的編劇。電影信息量還挺大的,提到了德國的文學評論家庫爾特·圖霍夫斯基、劇作家佈萊希特、作家阿爾弗雷德·德布林和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等。...男主真的是太帥了!!」
当一个国家失去了人才和孩子,它便失去了希望,以前看的二战电影大多以人种灭绝的角度看纳粹,这部电影则更多地表现了纳粹对文化的摧残
7+2=9/10 雖然還是二戰電影的套路,但是小正太和帥哥實在是搶眼,而且我最愛的漫畫《父與子》的作者也在,這分偏心的高。可以看到30年代德國文藝界的一小角,去與留的選擇,都是勇氣,也都是無奈。編劇選擇了側面說出戰爭的殘酷,沒有太多直接的戰爭場面,但最後告知當初電影里所有小演員,都沒有能夠活過二戰,那錐心的疼……二戰這題材,希望能繼續挖掘更多發人深省的題材,因為人類真的太善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