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碎片》。
8分。
卡塔·韦伯编剧,凯内尔·穆德卢佐导演,凡妮莎·柯比、希亚·拉博夫主演作品。
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喜欢凡妮莎·柯比的表演,此前她的片即便尺度不小,在就表演而言,依然没有到质变的程度,但这一部,她像一个没有经验的母亲,更像一个心碎的女人。
说像,其实就是发自肺腑的真诚。
凡妮莎饰演的玛莎即将临盆,她和希亚饰演的丈夫西恩决定在家分娩,只是令她略感不适的是,原计划前来的助产士有事,艾娃替代她而来。
生产的过程不算顺利,似乎有点手忙脚乱。
好不容易孩子生下来,很快就呼吸困难,遗憾夭折了。
这令玛莎和西恩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
玛莎的母亲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及时的安排了律师介入,起诉了艾娃,认为她在助产过程中犯了严重错误,应该负刑事责任。
雪上加霜。
一方面痛失爱女,一方面和丈夫转入冷战,而另一方面,玛莎的母亲着手安排各项善后事宜频频施压。
真是一个并不复杂,但足够让人伤心的故事。
画面构图非常绝美凄清,不间断出现的修桥的画面预示着关系的断裂与修复,而马萨诸塞州的河水从冰凉到冰冻的变化,在故事的最后也终于迎来了清澈。
原创音乐更是迷人好听得令人陶醉。
果真如此吧, 亲情击碎女人的时候,每一块碎片都将是第二次伤害。
在看完《碎片》之后看的电影,讲述的是选择在家助产士生产的女性,经历痛苦的生育过程婴儿出生后死去,女性如何面对失女的痛苦、丈夫离开的痛苦、身边无人理解的痛苦,又如何在法庭上与助产士和解的故事。
看之前听说了前三十分钟的痛苦生育戏,可能是因为做好了心理准备没有觉得很震惊,现实中的痛苦只能更痛苦一万倍吧。
有几个点挺戳我的:Marsha回去工作时大家都在看她,而她只是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告诉那个占领她办公室的男性,这是我的办公室,请你出去;被漏奶浸湿的衣服、女孩的注视和Marsha的仓皇,既是耻感也是身体的变化时刻提醒她失去了一个孩子;最痛苦时堆叠着脏盘子的洗手池和生活重建时洗手池内装水的杯子,痛苦时和生活重建时都靠她自己;女性是在用一生学会和母亲相处,母亲告诉Marsha要直面痛苦时说她自己出生时“lift her head”,于是在法庭上Marsha自己和Eva和解时是对着母亲流泪微笑,于是是在餐厅吃饭时Marsha和母亲紧握着的手,于是是最后苹果树下Marsha和Lucy的对话,Marsha还是有了一个smells like an apple的女儿。
相反,丈夫的角色却是典型的男性角色:会和大家说Marsha is always fine,但总是迟到、缺席、逃避;自尊心过于强于是接受了Marsha母亲的车,又和Marsha抱怨她看不起自己;想要逼迫Marsha唯一的方法就是强迫她发生sex,在Marsha拒绝后摔门而去(然后找了Marsha的表姐?
)。
男性在通常观念里是强壮、负责、面对生活的重击迎头之上。
于是这种气质被塑造为男性气质。
于是电影塑造了一个这样的女性形象,面对痛苦她用自己去感受,生活成为了一些日子里的碎片、但生活一直在继续,于是在最后她终于把碎片拼好了,是和母亲、姐妹的日常聊天,是自己的跑步独处,也是一颗苹果树。
但我相信,就算没有拼成那颗苹果树,也很好。
前半段的分娩非常写实,隔着屏幕都感觉到了疼痛。
电影的细节做的很到位,女主斑驳的指甲,和医生谈话出来(得知女儿的死去医学上没有任何的解释)零乱的衣领,还有女主回归职场厕所脱下的纸尿裤……处处细节你都能感受到女主经历丧女之痛的挣扎痛苦与失魂落魄。
还有回到家中用冰袋敷乳房的细节,体会到孩子已经离去,但她短暂的到来留下了很多她曾存在的痕迹,给女主带来了久久无法疗愈的伤痛。
和自己和解才能回归到生活中去,如果有什么办法可以释怀深埋内心的悲痛,只能直面鲜血淋漓的伤口,看到腐烂的痕迹,然后交给时间慢慢结痂,与自己的伤痛共存和解。
当然事件的父亲也是陷入到无尽的悲痛之中,但他处理伤痛的办法就是酒、性、和远离曾经生活的城市,我不否认他的伤口有多深多痛,但我很难与他共情。
或许是性别的差异,但更多的是我们无法接受在亲密的关系中,共苦的能力都没有,而是选择疏离与二次伤害。
生育赐给女性的是贴心贴肉的疼痛,请善待每个孩子的妈妈,她曾在身体和心灵上打了一场艰苦的战争,有的人胜利了,而有的人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
愿你能够遇到与你并肩作战的好战友,要不然不要轻易的把自己的身体交付出来……愿你的伤痛都能在心中埋下种子的同时,也能长出希望的嫩芽,继而长出参天大树,能够让你在阴影中乘凉。
当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现代女人,非要在家中由稳婆接生,可事后由于未知原因,婴儿诞下不久便遭夭折。
这位孕妇到底是该遭受非议,还是该备受同情?
国内很多观众在观看《女人的碎片》时,最大的争议和情绪点基本都集中于此。
2020《女人的碎片》可事实上,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在拍摄此片时,并非旨在探讨女主角的伦理过错,而是由这样一桩悲惨事件延伸出她作为女性的身份焦虑、人格独立等一系列问题。
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女主角玛莎在一家大公司上班,衣着光鲜,谈吐优雅。
母亲虽然曾于二战时期在集中营中有过非人的遭遇,但如今生活优渥富足。
而玛莎的丈夫肖恩,则是一位在桥梁建筑工地的蓝领阶层,留着彪悍的络腮胡子,脾气暴躁强硬,对颐指气使的丈母娘时有不满,可好在对玛莎百依百顺。
而此时,玛莎和肖恩正面临着他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两人的女儿即将诞生。
可玛莎选择了和大多数孕妇不一样的分娩方式,不在医院里得到周到安全的接生照顾;而是提前预约了一位助产士(接生婆),在分娩的当天,由助产士直接在家中接生。
与他人不同的接生方式,自然暗藏着不确定的危险因素。
在分娩当天,当玛莎的羊水破掉之后,肖恩立即联系了助产士芭芭拉。
可好巧不巧的是,后者正在帮别的孕妇接生,因此只能委托另外一位助产士伍德沃德代劳。
起初,伍德沃德通过检测胎儿的心率,断言一切正常。
因此随后便安排玛莎开始分娩。
然而在此后的心率检测中,伍德沃德发现,情况不太对劲,便嘱咐肖恩立即联系医院。
然而,助产士伍德沃德并没有中断玛莎的分娩,而是鼓励她继续用力,试图做最后的努力,将胎儿顺利生出。
在玛莎的努力下,女儿终于诞生。
本以为危险就此打住,可婴儿的皮肤却渐渐变成紫色,且失去了呼吸。
当救护车到达家门口时,已然错过了抢救良机。
此后,影片便在玛莎漫长的心灵恢复中逐步展开。
将近一个月后,玛莎身穿呢子大衣,脚踩高跟鞋,看似若无其事地到公司去上班。
对于助产士的失判,导致女儿的死亡,她没有心情追究其刑事责任,而是将女儿的遗体捐献给科研机构做研究。
对于这一切,丈夫肖恩,与玛莎的母亲都极力反对。
在母亲看来,玛莎必须得起诉伍德沃德,将所有因失去孩儿的愤怒和悲伤发泄到这位失职的助产士身上。
同样,对于肖恩来说,他接受不了爱女成为手术刀下的解剖对象,更无法忍受不将其妥善下葬的结果。
在众人看来,玛莎貌似一意孤行,对肖恩和母亲的劝告置若罔闻;甚至还因自己看似“冷冰冰”的态度,没有迎合肖恩的性欲;加之母亲的推波助澜,最终与丈夫分道扬镳。
影片最后,玛莎还是走到控诉伍德沃德的法庭上成为证人,她会当庭指证伍德沃德,从而将其送入大牢,并索要巨额赔偿吗?
亦或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
其实,玛莎对伍德沃德的态度并非是本片重点,伍德沃德到底是否为婴儿夭折的罪魁祸首也非关键所在。
实际上,《女人的碎片》中所呈现最多的桥段,乃是玛莎与她周围一切之间的矛盾、差异和反抗。
尤其是在婴儿去世之后,这种异样的不适感越发明显。
比如在她产后首次回到公司的时候,所有同事都对她侧目相待,有种看到怪物一般的异样。
最明显的便是那位坐在她工位的黑人小哥,在面对玛莎让其腾位置时,他宛若看到鬼一样。
亦或是玛莎在超市购物时,碰到的一位自称母亲牌友的陌生老太太,她不由玛莎分说半句,走上来便对玛莎安慰同情,甚至别扭地用拥抱表示自己的哀悼。
这其中,最过分的则是来自母亲的诸般干涉。
玛莎本来希望将女儿的遗体捐赠给科研机构做研究,对于助产士一事也选择息事宁人。
但母亲却总是不由分说地强迫玛莎走上法庭,用愤怒和公正将心中的痛苦翻篇;同样,母亲也和玛莎的丈夫一起逼迫玛莎让女儿遗体入土安葬。
因为在母亲看来,苦难和痛苦必须得用血泪和强硬态度才能做到彻底翻篇,她特地以“自己的母亲在二战时期为了生养自己,所做出的努力”向玛莎举例。
而在此,母亲无意间道出,如果玛莎一开始按照她的意思在医院里安稳待产,便不会出现这样的惨剧。
由此不难看出,玛莎所反抗的根源到底为何。
如果当我们细致分析肖恩和玛莎的差异,以及玛莎为什么会选择肖恩作为丈夫,对这一疑问可能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肖恩显然有着非常明显的暴力倾向,对待连襟克里斯,他会用拳头猛击车门表示震慑;在和医生咨询女儿死因时,也更是粗口连篇,丝毫不能克制自己的暴躁情绪。
最为代表性的一处桥段,便是他在情绪不稳定时半强迫式地要求玛莎和他做爱,甚至粗鲁地撕扯玛莎的衣裤。
而当玛莎稍有反抗,打算自行脱下衣服时,他立马负气出走。
虽然将肖恩和玛莎的婚姻描述为阶级之间的不对等,或有对爱情纯洁性的玷污。
然而,当我们看到如此之多有关肖恩那无端暴怒、且克制不住的性格时,很难不让人怀疑玛莎爱上他到底图的是什么?
其实在影片一开始,从肖恩面对丈母娘为其一家买车时的言行就不难看出缘由。
肖恩虽然一边接受,却一边骂骂咧咧,对丈母娘非议不止,而玛莎在一旁却没有丝毫的不满和难堪。
因此,《女人的碎片》中最根本的矛盾,不是发生在玛莎和肖恩之间,也并非是玛莎和伍德沃德之间,而是聚焦于玛莎和母亲之间。
玛莎选择一位粗鲁底层的男人做自己丈夫,才会让母亲屡屡受气;而选择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分娩时,以家中自由待产的方式,或许便是对母亲的反抗。
所以,导演穆德卢佐在影片开头,用那段引人入胜的23分钟长镜头全面展现玛莎生育过程,将玛莎的无畏和坚韧作为视觉层面最重要的情绪牵引力,乃是埋下了对母亲反抗的草蛇灰线。
因为,只有在自己分娩下一代时,把握住肉体的控制权,才能摆脱掉与上一代的精神连接,这或许是玛莎如此坚持在家中分娩的最关键的心理动因。
当然,全片在表现玛莎和母亲的这一矛盾时,同样将这种疏离感和抵抗感,遍布在每一处画面中。
在处理外景时,很明显能看出本片和相似题材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部都是有关主角在失去子女以后如何治愈内心的影片,同样也都用室外的阴郁天气、冰雪场景来营造一种伤感的氛围。
可一旦到室内场景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心不在焉的龃龉又会立即溢出银幕之外。
比如开头那段分娩长镜头,三人之间看似平衡,实则波涛汹涌的紧张感。
而当玛莎携肖恩到母亲家中拜访时,肖恩和克里斯那饶有兴致的攀谈声,萦绕在玛莎的四周;而镜头的运动轨迹却始终和玛莎如影随形,以一种优雅却疏离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紧接着,便是玛莎和母亲之间的矛盾爆发。
进一步来说,影片前半段让玛莎一直以“行走”的方式出现,同样是在暗合玛莎那忐忑不安的心态。
她少言寡语,尤其是在失去孩子之后,更是与肖恩交流甚少,唯有心里却潜藏着巨大的波涛;只因周围所有声音都在训诫她应该“如何做”,而从不问她自己“想要怎么做”。
对于这一心理层面的暗示,《女人的碎片》所运用的更多是象征手段。
比如片中多次出现“苹果”这一关键意像,当玛莎在超市挑选苹果时,她会细致地嗅着苹果的味道;而当她和肖恩发生矛盾时,又会无意识地收拾起桌面上剩下的苹果核;甚至于,玛莎会特地去书店购买有关苹果催芽的植物学方面的书籍,用来在家中培育苹果树种子。
显然,苹果的不同状态,以及苹果本身的寓意,乃是导演附着在玛莎身上的言外之意。
这一巧妙的象征在影片高潮部分的庭审戏上,曾有过明确的解答:那已逝的女婴身上有着苹果的味道,这是玛莎有关这个孩子的最敏感也是最直接的气味记忆。
然而,进一步说,苹果、苹果核、苹果催芽培育等影像和桥段的设计,更是在暗喻玛莎希望借用它“再现怀孕”的状态。
因为有关女儿最甜美的记忆,不是来源于女儿的“在世”记忆,而是她的“诞生之前”。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的片尾会添上玛莎的女儿爬上枝繁叶茂的苹果树这一笔了。
而片中另一极富象征意味的,便是肖恩原本修建的那座桥。
导演穆德卢佐在此,既用它的修建进度作为篇章画面,直接打上日期,表示时间的流逝;同样也用它作为伤口缝合的程度,即玛莎失去孩子之后,心中悲伤的治愈程度。
无论是苹果还是桥梁,穆德卢佐显然将其处理的非常巧妙而肃穆,同时又不失灵动的精彩。
当然,本片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自然是演员凡妮莎·柯比的出色演技了。
为了将玛莎这一复杂的、且主要靠内心戏和微妙表情演绎的角色能够完美呈现,凡妮莎·柯比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
她在编剧卡塔·韦伯的帮助下,了解到很多失去孩子的妇女真实的心态。
片中那段助产士被指控有罪的桥段,其实就来自匈牙利一桩真实的案件。
一位接生婆因为在家中为孕妇分娩造成事故,最终被判刑五年监禁。
演员凡妮莎更是对美国本地的助产士行业做了进一步了解。
纪录片《新生儿产业》的一位家庭自然分娩专家,甚至做了她的顾问。
从该专家口中得知,在美国的家庭自然分娩现状中,这其实是相当禁忌的话题,助产士经常会被歧视和仇视。
可一旦要询问孕妇们真正的分娩需求,却鲜有人问津。
毕竟在其丈夫和整个社会眼中,医院才是唯一稳妥的地方。
凡妮莎也正是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方能将玛莎这一角色演绎得更加到位;不但在台词表现上让我们体会到她的愤怒和被孤立感,更是从她的眼神和举止中看到与角色熨帖的悲剧底色。
因此,她能凭借本片擒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也就在预料之内了。
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预测,在今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中,她或许能跟“科恩嫂”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一样,成为影后的热门人选。
而《女人的碎片》这部影片,也让我们看到罕见的有关孕妇选择在家分娩失败后,如何面对周遭质疑并进而反抗的故事。
更进一步来说,它其实是让我们去反思,当一件不确定的事情变成悲剧之后,我们是否该将箭头指向一位女人?
作者| 花无宴;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该影评已发布于公众号:仲夏酒馆(warm-wine)做你认为对的事|仲夏酒馆 老板娘不喝酒,但有许多故事可下酒。
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解读母女关系的电影。
但还是那句:「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
」主人公玛莎(Martha)和男友同住在一间小公寓,她怀孕已足月,决定请助产师在家帮她接生孩子。
很不幸,孩子生出来几分钟便因发育不良窒息,夭折了。
这对小情侣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迷茫中,玛莎她妈站了出来,要状告助产师,誓将其投入大牢。
因为她妈早就建议:呆在医院,安全生产。
而玛莎不听,坚持己见。
现在孩子没了,她妈只得出面,挡在女儿的前面说:我当初的劝告你不听,现在我们必须让她(助产师)也付出代价。
“这才是对的事情。
”让我感兴趣的,正是这句话:“That’s right thing.”对的事。
这辈子,一定有人在你耳边耐心地重复着这句话:“你要做对的事情。
”这个人,大概率,是你妈。
玛莎她妈倒不是那种典型的「强势」母亲,但她很“难搞”。
她是个有钱的老太太,对玛莎那个一没文化二没钱,在修大桥的包工头男友,很瞧不上眼。
孩子出生前,她在小女儿男朋友的车行,给待产的玛莎买了辆新车,签约时当大家面儿明说:“是我付了钱,而他(小女儿男友)只是提取了佣金。
”玛莎的叛逆应该是基于优渥的原生家庭条件和高傲的母亲,将她塑造成一个特立独行的新时代女性。
但痛失爱女的打击,也令她茫然无措。
在她还没准备好,如何重新面对生活时——她妈已经振作起来,并着手介入,开始解决她的问题了。
在一场家庭聚会中,玛莎和她妈就“是否出庭指控助产师失职”发生分歧,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玛莎她妈让她必须“面对问题”、“争取结果”,被玛莎则一语道破:“不。
这是你需要的、你想要的、你的处理方式,不是我的想法。
其实,你是觉得丢脸,你为我感到羞耻。
你觉得我很失败,是我丢光了你的脸。
”她失控地冲母亲嘶吼,她妈也泪如雨下,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当年,她的妈妈(玛莎外婆)并未能像现在的自己一样,勇敢地为女儿争取保护和权益。
又一个,好“坚强”的母亲。
你看,所有坚强的母亲,下面好像都有个“不咋样”(至少没她坚强)的孩子。
这是命吗?
是教育啊!
朋友们,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我必须在此声明:「坚强」,从来不是什么天赋,它一定是人经历挫折后,锻炼出来的一种品格而已。
可是苦难,怎么能让人去歌颂或感恩呢?
苦难就像是老天,是不可控的阴晴雨雪,任凭你咒骂或祈求,「苦难」就是「苦难」本身啊!
可你将这种品质,以错误的方式灌输在孩子身上——母亲就成了苦难。
但我承认,这世上几乎所有妈妈都自认是为了孩子“好”。
为什么出发点是「爱」,最后却演变成对彼此的「伤害」呢?
那什么是对的方式呢?
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她一生接收到的「爱」,就是这样啊。
在以上所提及影片中,母女对峙,不论输赢、无人幸免。
有的是「全员恶人」;有的是「悲苦相连」。
有意思的是,那场不欢而散的聚会,只留下玛莎男友和她妈聊天。
她妈问玛莎男友:“你想要什么?
你想做的是什么?
”她耐心地听完这个男人的心声,然后给了一张支票。
让他离开自己的女儿,再也不要回来。
曾有一瞬间,我觉得她妈终于是个“好”妈妈了……果然,还是“那个”好妈妈。
这片子的结局,我还蛮喜欢的,至少符合我本人的价值观。
玛莎站上法庭,当着母亲和众人的面,对法官陈述出那晚的真相,并认为:助产士在接生过程中 没有失职,女儿的死和她并无直接关系。
她说:“如果我站在这里,要求补偿或赔付,那意味着:我所失去的,是可以被弥补或衡量的——但它不是。
我女儿来到这个世界的短暂瞬间,并不是让我把痛苦带给别人的。
这并非,她的本意。
”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生活做主。
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是对自己真的“好”。
如若无法周知,至少,你自己要明白。
很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直白,人物少,看起来省脑子。
几年前,孩子出生。
妻子躺在病床上,疼痛的呻吟。
我不能分担她的痛苦,只能心疼的掉泪。
等到进入产房,那一个小时的时间十分漫长。
我焦躁不安的等待,尤其当医生出来通知另一产妇的家属生产不顺时,我更加不安。
直到得知母子平安,一颗悬着的心落地,踏实下来之后感觉到身体回过血来,手脚开始一阵阵发麻。
电影开头十多分钟的分娩戏份让我想起来这段往事。
气氛渲染的很好,痛得翻来覆去的玛莎,和他手忙脚乱的丈夫肖恩,以及经验不足的助产士。
一镜到底很好的体现了不安和慌乱。
越发加深对孩子出生的期待。
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一个失去初生女儿的母亲经过最初的痛苦和逃避,终于勇敢面对生活找回了自我。
原本幸福的夫妻,体贴的丈夫,温柔的妻子,在失去孩子后各自承担着痛苦。
突然的厄运降临,两人不再坦诚相对。
玛莎尤其不愿提及这件事,选择了逃避。
因为母亲在墓碑上弄错了女儿的名字,玛莎大发雷霆。
她愤怒命运的不公,以及母亲和丈夫对女儿名字的不在意。
争吵时她似乎想摘下婚戒,预示着他们婚姻的失败。
她是矛盾的,总是有意无意的关注身边的孩子,又想抹除女儿的痕迹。
照片,婴儿床甚至是女儿的遗体她也想要捐献出去。
她也不愿面对这件案子的审理。
丈夫想念孩子,玛莎尝试抹去。
两人的矛盾越发不可调和。
丈夫开始抽烟,酗酒,出轨甚至吸毒。
婚姻早已名存实亡。
故事开始在九月,夫妻带着对新生命的期待,这时天气尚且不算冷。
待到厄运降临后,漫长的冬季开始了,冰天雪地,阳光总也透不进来。
玛莎像受伤的刺猬,随时竖起尖刺保护自己。
她一边默默的培养起苹果的种子,期待着它的发芽,仿佛像当初期待着女儿的降生。
玛莎的母亲希望女儿能面对她,直视惨淡的生活,正视淋漓的鲜血。
女儿抗拒着她,她恨自己的母亲。
母亲尝试抚摸玛莎,玛莎受惊一般伸手挡住,别过脸去,像受伤的小鹿。
母亲安慰的手尚未伸出又收回,她不忍心女儿受到惊扰。
当肖恩终于逃离了此地,不再回来。
她开始渐渐收拾起破碎一地的身心。
开始洗刷碗盘,走上法庭,悉心照料的果核终于开始发芽。
她终于走出了痛苦,在女儿的照片前,悲伤重新回到身体,她开始痛哭流涕。
这一段让我想起了 头脑特工队里的 桥段。
青春期的少女叛逆的发泄着她对父母亲的愤怒,转而离家出走。
当代表悲伤的蓝色忧忧终于夺回了情绪控制台的控制权,她开始流泪,悲伤治愈了她的痛苦。
她把女儿的骨灰撒向春暖融化的河水里。
多年后,种子长成了硕果累累的苹果树,女儿安娜已经能够爬到树上摘苹果。
冬天已经过去,时间使得伤口愈合,使得果树成熟,使得女儿长大。
同样是失子,《海边的曼彻斯特》和《女人的碎片》表现出不同的面相。
首先焦点不同,一者是男性,一者是女性。
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作为事故责任人的李,无法面对自己犯下的过失,陷入沉郁。
李在创伤后陷入感知失效,这种“冷漠”使得电影可以较为客观地呈现他的状态。
于是,整部影片表现出如同迷雾般悬浮在男主角内心的情动,而无法转化为动作。
一种种寡淡的情绪便如清冷的冬日那般铺陈开来了。
而在《女人的碎片》中,玛莎在分娩之时痛失孩子,主要责任人不在她,而是助产士。
因此,她承受的只是一种失去孩子的痛苦,而没有像李那么由内疚引发的自责,进而导致感知体系的奔溃。
玛莎在事后回到了公司,像个正常人一样。
除了内心压抑的痛苦,她和此前的状态实在没有两样。
发生问题的是夫妻关系,两人由此产生无法修复的裂缝。
或许阶级和身份的差异,夫妻之间本身就有无法有效沟通的情况(电影没有表现)。
但孩子去世,加重了这层阴影,让正常沟通无法进行。
玛萨困扰于内心的创痛,无法对外界刺激作出反映;而肖恩虽然想分担玛萨的痛苦,但发生无门可入,并为此感到痛苦。
《女人的碎片》聚焦一个女人如何独自面对创伤,并从中走出来的过程。
玛莎像在感情中失去依靠的人,觉得整个世界在眼前崩溃。
可以想见,她如何在怀孕之后将注意力从丈夫身上转到孩子身上。
孩子一旦丧命,她便失去了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
她必须重新去找回自己。
电影没有陷入美式苦情戏的俗套编排。
比如给玛莎安排一个新人,让她在接触他人的过程中重新认知自己,找到继续生活的动力——玛莎在酒吧虽然认识了心仪的黑人,但她拒绝了——或者,为玛莎安排类似于创伤互助的小组。
这些没有,面对痛苦,她只能独自一人承受,并借助时间来消解它。
电影由此指出了一条真理:只有自己能救自己,不要依靠他人。
每个人都踽踽独行于世,他人的安慰和帮助只是一时迷药。
整部电影真正有效的动作虽然只有孩子的去世,但这个动作作为前提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男女主角表现出的行动仅是由此动作引发的涟漪。
玛莎的婚姻因为孩子的事在本质上已经破裂,但没有走向离婚。
因此,电影没有重走《婚姻故事》那般戏剧化的处理,更加贴近生活本身:生活里多的是一些无缘由的事件和行动,默默推动着生活往前进,人心复杂而难以捉摸。
丈夫肖恩并非一种累赘。
他也想安慰妻子,为她承担痛苦。
但跟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深陷情感困惑的男性一样,他也无能为力。
这种挫败感既而引发了他的无奈和沮丧,如此才有他在厕所痛哭流涕的场面。
他已经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玛莎,来面对失子的事件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影响。
没有谁是对,或者谁是错的,夫妻双方都困厄在自己的痛苦中。
肖恩痛苦是因为他发现了生命中原来有这么多无法理解的东西。
他之所以和玛莎的表姐、那位诉讼律师上床,一方面是找到排泄欲望的口子,同时他也需要得到异性安慰。
而这本来是可以通过妻子来分担的。
但因为玛萨遭受巨大创痛无法得到修复,肖恩被压抑的情绪只能借助这种不轨的方式短暂地得到缓解。
这反映出,外表刚强的男性本质上也是脆弱的动物。
最终,肖恩离去了,以一种逃避的姿态。
他其实是被迫无奈,自知能力有限,留下来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徒增烦恼。
或许,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但他还能做什么呢?
以他的身份和阅历,他能够独立处理好整个事件吗?
与其一味指责肖恩的懦弱,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每个人自身带有的局限性,他如何为此付出过努力,而不是简单地以“渣男”一词简单评判。
电影将戏剧冲突落在了助产士判刑的话题上。
如果这是一部纯正的美国电影,那么整个剧情很可能围绕这个冲突展开,因为通过探讨法理和人情之间的冲突能够很好地折射一种美式价值观。
但在《女人的碎片》中,助产士判刑之事成为整部电影顺带提及的一笔,目的是服务女主角的形象塑造:正是在对助产士的宽恕中,玛萨与自己达成了和解。
电影从开头延展至今的压抑情绪至此告一段落:她其实是对那个死去的孩子笑了。
《女人的碎片》表面看是一部美国电影,但内核仍然是欧洲文艺片的路数:人存在的困境,如何面对自己,如何通过选择来表达自己的存在价值。
以阶级成分来分析两个人婚姻,爱情和关系是暴力的,所以我不打算这么做。
30分钟的分娩过程中,我们看到作为丈夫对女方的抚慰,对即将到来的女儿的期待,老婆说什么是什么,倒水,放音乐,情真意切的关心和真情,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稍有为女主感到舒坦,生孩子这么痛苦的时刻还好有身边人舒缓。
在这里,我大概明白女主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位除外型条件性感但又和自己差距如此之大,甚至需要自己老妈掏钱买车的男人。
女人选定一个男人,多数有两个原因:对方提供了经济价值,对方提供了情绪价值。
这部影片中,女方经济上富裕,男士以劳力为主的蓝领阶层,经济条件差距大,女方不需要经济价值,情绪价值就是女方注重的了。
情绪价值能提供多久?
情绪价值的源头是什么?
这里我们都打一个问号。
女方妈妈一直不喜欢这位女婿,多数人会认为是因为经济原因,但看到最后这位睿智的母亲肯定不会因为经济条件就否定一个人。
这位男士一直絮叨丈母娘出钱买车看不起自己,男人果然不分中西两方,其实但凡一个人抱怨大于感恩时就知道这人不行了,这个暂不谈。
尔后我们又看到男士有酗酒史,戒了6年,想必这些都让女方妈妈迟疑和不喜欢,但无论如何丈母娘都没有拒绝他们的婚姻,人都会有偏见,但最终都是为了让自己女儿幸福。
女儿的死亡,女主的受挫,打破了美好完美的生活,这种情绪价值结束了。
男方无法承担这种痛苦,他甚至需要女方去妥协,安慰,吸毒,甚至怨恨暴躁的动手打了女方。
他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建立在幸福之上,这些是不堪一击的泡沫,推翻了女主所说他们是一个团队,要共同作战。
一个不能够提供女儿经济保障能力和关爱能力的男人,相互伤害,作为女方的母亲果断决绝,写了支票,请男士离开,永远不要回来。
能力鸿沟早就存在那里,世人选择蒙蔽自己。
同甘共苦,多数人没有这个能力,大家都喜欢躲在自己的壳里去痛苦,去坠落。
全程揪心看完的电影。
作为一个妈妈,前半个小时的生产过程就直接泪奔。
说回故事本身:关于女性,人们常说一个女性有很多身份,女儿,妻子,母亲和自己,而女主角就是这样,身边有太多的声音让她去扮演不同的角色,当悲剧发生时,她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冷处理,却被指责冷漠,每个人向她投来同情的目光看似在乎却是一次次揭开她的伤口。
直到女主歇斯底里地大喊“this is about me, this is about my body。
”最后庭审她拿着和女儿唯一的照片说出了那一段话是用了多大的勇气,而实则也是与自己和解。
她妈妈虽然表面上看着强势一直在逼她争取自己的权益,却是一个多么坚强的女性。
女儿和妈妈吵多狠都没关系,最后他们还是会坐在一起聊天喝茶。
那种爱是永远支持你包容你。
关于婚姻关系,婚姻的讨论在剧中只是一部分,却展示了男性在冲突中的脆弱和逃避,女主生产时他老公紧握她的手无微不至的关心让人一度以为他们就是他们口中“永远的一个team”,可是当突如其来的伤痛发生时,她的老公选择了用出轨,酗酒嗑药,家暴来面对。
一段关系的崩塌往往也只是因为一件关键的事情让积攒已久的问题浮出水面,就像她老公对情人说的,桥之所以断裂是因为共振,在共振中没有一方是无辜的。
最后女主开车送他去了西雅图,两人分开,结束早就已经破碎的关系。
后来女主也撕掉了冰箱上的合照,相爱过是真的,只是现在他们已经不是照片上的样子了。
关于苹果,喜欢电影全程苹果的意义,因为那是女主第一次接过女儿时她在她身上闻到的味道,女主走路时坐车时手里拿着苹果,在超市闻着苹果的味道,小心翼翼地剥开苹果籽,就像小心翼翼地看着自己的女儿。
最后她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一个女孩在苹果树上玩耍。
好像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电影中人物心理的细节,女主在女儿去世几个月里没有重新涂抹的指甲油,水池里堆积的盘子,干枯的绿植,车里掉落的别人的耳环,冬日的雪,断裂的桥,湖水融化的结冰,从冬天到春日,破碎无法还原,但日子总在向前,苹果籽也会慢慢发芽长成大树。
这个世界本就没有什么感同身受,那些撕裂心碎只能靠自己勇敢去对抗,留下的碎片也只能自己咬紧牙一点点重新拼凑。
没有真实体验过她的经历, 但是我想在女主人公每一个行为与表情下,我们无时无刻的共情就镶嵌在每个女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碎片里。
她被男人们直接或无声的要求拆解, 被身边人所谓的“关心”撕碎,可是谁又是在倾听她的沉默, 那唯一的沉默,那震耳欲聋的沉默,或许内心的暗潮涌动在她的眼中已没必要讲,因为在将要迸发的愤怒下她意识到一切都没有意义,她到底需要和谁较劲和谁争吵着喋喋不休,她真正在意的只是那个闻起来像苹果味的孩子, 那毫无防备的到来的死亡让本在燃烧的希望被扑灭。
但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无法避免遇到无数大大小小的失去,痛苦在自我的泥泞里无限的放大,但是最终都要学会好好的告别,她当然深刻的明白这点,并且用力感受着伤痛,啃的每一口苹果都是对已故孩子无可言说的思念,她用自己的方式极致的感受着自我,慢慢地愈合。
正是没有在绝望中妥协,让她可以坚定自己的选择,让她可以更靠近自己。
最后她也失去的孩子变成了苹果的种子,苹果的种子渐渐发芽,最后长成参天大树,疤早已结了痂,虽然无法消散,但是伤口已不再疼痛。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