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影片,最后定格的那一瞬间,心是纠起来的,一种无言的痛,让人有拍案而起的冲动……整部影片没有一处描写战争的场面,但却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伤害和苦难描绘的淋漓尽致,我想,这全部都源于那个时代,那个鲜活的生命、真切的生活体验吧。
看的是电影版的,我不太清楚这部在豆瓣上标为剧集的影片为什么我拿到的是部电影版,只知道它在我硬盘里躺了几年,而我居然没有找到字幕,也是无数机缘之下,长久的努力,才终于找到了一版翻译良好的字幕,在此感谢字幕无名的作者所做出的贡献。
关于二战,关于纳粹,关于那个时代,有太多的影视作品问世了,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那段人类悲痛的历史,但这部《安妮日记》无疑是一部另类的、很清新的作品,但正是这样的清新,一位懵懂未化的少女,恰巧深刻地对比出那个时代的残酷……我很喜欢这部影片,不是因为它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光环四溢,也不是因为它像《美丽人生》那样撼人至深,只是因为它太真实与鲜活,当这样的真实和鲜活跃然于上时,你无法不直视摧毁她的、那残酷的一切……喜欢它,是因为那谆谆的父亲,那坚韧的母亲,那为女儿争取最微不足道的一点权利时父亲形象所带的光晕……那刻骨铭心的、生命之美——消逝的、安娜的背影……喜欢它,是因为那些在战火里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人点燃一线希望,将爱传递永恒不息的、生命之美——绽放的、善意的灵魂……愿每一个灵魂都被温柔以待,愿残忍和血腥不再降临!
在此之前,我是看过原著,在搜狐视频上偶尔瞥见有这部英剧《安妮日记》,所以点进去看了,主要也是想看看电视剧拍的怎么样。
不过就他们躲避的环境和安妮整体个性,我觉得还是有些差异的。
电视剧里他们生活的地方明显要比书里写的优越许多,而安妮那种乐观坚强性格在她的身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反而更多的我看到的是无尽的叛逆和苛刻无情。
无论怎样,电影的最后,我还是哭了,那是她们被纳粹带走的时候,安妮就连穿鞋的手都在抖,后来还是跟他同处一室的牙医帮她穿上的,那时我就觉得非常感人。
虽然生活在一起,这么多人难免有过各种摩擦,但毕竟她们是一家人,属于同一国度,在危难面前一起相互扶持相互告慰。
真的很可惜,她们所有的人除了安妮父亲,死于胜利的前夕,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可怜的。
和《雾都孤儿》一样,错过了书本的名著,只好拿电影补偿,拍的很不错,人物、情节、电影拍摄上的技巧基本上都很match,结尾让人不得不想起那部著名的《美丽人生》。
就像美联社那个老流氓记者(叫什么我忘了)对唐师曾说的:碰什么都别碰该死的战争!
然后赵赵老师也说了:“动什么都别动感情”!
哦,对了,四颗星,推荐!
i dont know why grand and great person always being pushed away..such as Jew,dont they wonderful,dont they rallied enough?they just need a law and a country...or they would be passer in the world
最痛心的,不是死去。
而是孤零零地死去。
你不知道你亲人在哪里死去,是否已经死去。
你的亲人也不知道你即将在哪里死去。
唯一确定的,是大家都将死去,甚至整一个种族。
我没有震惊于希特勒残忍的杀人手法,因为他就是嗜血的凶手,世间并非只有他一人。
而他的罪行惨绝人寰,于我更在于让每一个家庭妻离子散,让每一个犹太人无依无靠变成行尸走肉,只带着自己的编号生死任由处置。
因为毫无希望的生命没有盼头。
而有希望的生命,就像密室中的安妮和她的亲人朋友们,哪怕担惊受怕哪怕失去自由,只要他们在一起,就能感受到温暖。
温暖,是安全感。
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总让人觉得,一切都有解决的办法。
Yes, there must be a way.大不了,一起死也无惧。
而年轻的安妮还不懂。
她顶撞母亲,让她的父亲也伤心欲绝,她不知道她将要为这一切感到多么后悔。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小树,所有枝条联系着所爱的人。
希特勒将这些枝条全部斩断,树也就枯死了。
十分佩服安妮的父亲。
他是最顶天立地的男人,他找到让家人藏身的方法,安抚燥乱的孩子,抑郁的妻子,他还拯救了另一个家庭,哪怕他自己心里再怕,他也坚强地支撑着那股气儿。
他是八个人中唯一活下来的,定是其他人分别后已没有生的念想,而他却想尽了办法找到活路。
战后,当他知道自己是家人中唯一幸存者,该是如何的悲痛?
女儿留下的日记,也许是他唯一的念想了。
看过书,剧也不错。
对于战争我们理解的太少,也根本无从考究那时的恐惧。
那段历史,对我们来说是纸上的字,而对于他们来说是每一天的担惊受怕却又憧憬新生。
她想喝杯咖啡他想洗个澡她想吃奶油蛋糕他只想在街上走走,我甚至不知道生命又何其罪过,连这平常都是奢侈。
尊重历史,敬畏战争。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the thudering could entirely hold me in powet....- Anne.........怎么说呢。。
觉得电影中的安妮和日记中的安妮。
几乎判若两人。。。
我记得,日记中的安妮是个温柔而有性格的女生,没有那么那么那么多的小任性什么的。。
她会,因为在雨夜上到阁楼,而阁楼的窗正好被风吹开,使她能够那么近距离的接触到大自然的力量而感恩不已。。
她会。。。
那么那么。。。
的感激,所汲取到的任何的自然气息。。。
怎么来说,她都是个温柔的女孩。。。
可是电影中似乎,把她的个性拍得太过了些。。。
值得庆幸的是,最后,她也认清了。。
她和那男生的不同与不和//SHE IS A SPECIAL GIRL ...A REALLY SPECIAL GIRL//
她那么爱憎分明的活过,为自己的小小权利锱铢必较,爱过、恨过、反抗过、憧憬过、低沉过、狂妄过,但始终积极地像一朵花一样拼命地怒放、怒放,可是生活终究不是电影,生命就这样无情。
不知道在集中营的最后一刻她是怎么想,该有多绝望,生活终究没有奇迹。
她要活,不要苟延残喘的活,不要委曲求全的活,她要用生命呐喊着活出她自己,最狂妄最真实的自己。
可是她终究不能活。
那最后一眼,是对生命最深沉的眷恋!
可能没有什么,比“他们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这个语句本身更让人悲伤的了。
因为他们已经坚持了那么久。
想起很小的时候很喜欢读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直到现在脑海中经常会回想起印在书封面上的那句话:“妈妈,你怎么想象胜利那一天呀?
你以为那是在什么时候?
”“真是在春天吧?
一定在春天!
倘若在冬天,那么,雪是一样要融化的,花一样要开的!
”他们的死,是在胜利之前4天。
(芷宁写于2010年4月23日)那天,藏匿在仓库阁楼的8个人如往常一样静悄悄地忙着各自的事,突然听到楼梯下暗门外不同往常的声响,人们警觉地停了下来,不满15岁的安妮·弗兰克还在写着日记,陡然间听到德国人的声音后,她慌忙起身,日记停留在了那一刻的最后一个文字……BBC善于改编翻拍著作,此次经名编Deborah Moggach之笔,导过07版《诺桑觉寺》的乔恩·琼斯之手,观众再次看到了影像化的安妮世界——那本销量仅次于圣经的少女日记。
影片大部分时间被耐心仔细且事无巨细地用于呈现惯常中带有险情的藏匿生活,仿佛陋室里的另类人生,却在不经意间,灾难陡然降临,这种被突然截断的生活轨迹,更彰显出命运的残酷性。
没有二战战场的惨烈泥泞,没有集中营的阴森晦暗,更没有正面描写的血腥屠杀,光影和原作一样,带来了一个与世隔绝近两年的少女眼中世界及其内心世界。
狭窄局促的空间,在一天天的起居生活中,却被日渐安置得像一个家,一个四口之家,一个三口之家,外加一个单身医生在此躲避搜捕、朝夕相处,其间,有危机有恐惧有隔阂有摩擦也有欢笑,更有对未来的憧憬。
阁楼虽小,但安妮的心不小,叛逆期的她有着敏感的触觉,对世界和周围的人有着自己的看法。
她不满被当作一个孩子,可她还不够成熟,她还有点小任性,敢言敢怒,偶尔还使点小性子。
作为花季少女,她对年龄相仿的异性充满了好奇,对爱情和未来有着懵懂而迷蒙的向往,同时,日记写作让她更富有思考精神……可残酷的现实没给乐观坚强的小姑娘实现未来的机会,根本没给她长大的机会,藏匿近两年后,安妮和家人朋友被纳粹发现,此去便是生死两茫茫,他们被送往不同的集中营,只有安妮的父亲奥托挨过了奥斯维辛的苦难,1/8的生存率,年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伸展就被扼杀。
有些影片到了最后一刻才彰显出它独特的分量,这部影片便是如此,仿佛之前的种种只为这一刻。
片尾,当他们流泪拥抱告别,一个个走下楼梯时,字幕显示出每个人的死亡时间和所在集中营,之前所有的憧憬向往,所有的围桌吃饭,哪怕是矛盾争吵、烦恼琐事,都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时间没有停驻在那一刻,安妮死于1945年3月,距离二战结束只有5个月。
扮演安妮的Ellie Kendrick,此前依稀在《成长教育》里瞥见过她,小姑娘很好地诠释了安妮的言行举止和心路历程,包括那个萌芽羞涩的初恋。
影片在表现阁楼场景时采用的是暖色调,表现街头肃杀的景象时是冷色调(虽然外景很少),仿佛寓意着阁楼里的藏匿生活虽然单调涉险,但也是他们临去前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当安妮最后一个走下楼梯,心有所念地回望那个曾经庇护过他们生命的处所时,观众无语凝噎,安妮此去无回,一个民族曾经的悲剧,仿佛在此刻于这个小姑娘身上体现出撼人的缩影。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8814203_d.html
《安妮日记》书是一个好朋友送的,很久远看过,基本上忘了故事内容。觉得电影稍微矫情了些,没有拍出很紧张很无助的那种感觉。是电视剧吗?我看到的是电影。
一个小女孩的角度让人感受到战争下人们的无耐、容忍、团结、机遇、仍未消逝的情感、希望和最后战争的残酷
不喜欢,想看2001版的
May peace belongs to you.
不知道是改编不好还是电影技巧不妙,全程冷漠脸
他们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
不错
有空读一记原著伐
从一个青春期成长的少女眼中所见的二战和对犹太人的清洗,很可爱很纯粹地反映射出human nature的复杂。文献的意义大于文学的意义。
为什么我看的是电影版
处理得最让人触目惊人的是影片最后,黑白定格静穆的人物背景分别附上他们的姓名死亡时间地点。谁都没能没有逃过死神的手掌。再丰富的情感欲望离开了生命个体便不复鲜活。我想,没那样的经历,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感同身受的,他们的那种惊恐,胆战,在绝望与希望的中间地带来回游走。该死的纳粹!
那个时候的人啊。。
小女娃娃还多乖的长的
感觉非常不淳朴……
最后他们一次走下楼梯的时候才有了感觉,那种黑白的无力阴冷的感觉……
有点电影范儿~ 演员刻画的符合原著,演技也很好~ 那段八音,很让人悲伤。最后一集最后一个镜头,那一望着楼梯的回眸,那是永别的味道。。ANNA
小小的空间,8个人,生活了两年,这需要多大的毅力!!!想不到在胜利的前一夜,还是功亏一篑。。。
看完《安妮日记》才明白为什么觉得《金陵13钗》只愿有四星,更好导演表达情绪都很克制,镜头台词配乐,绝不是以煽泪为目的,意图表达太明显反而露了骨,还是更喜欢克制冷静缓缓到来不乱激动的导演。《母亲》《天水围的夜与雾》都很不错,中立平淡的述说观者能各有立场各自思考而不是跟着导演的情绪。
如果没有战争,她只是一个聪慧敏感的、大体平凡的少女,有一些小喜悦和小乖张,有一对爱她的父母,有一个温柔的姐姐;或许还有一个心仪的男孩,一些对人生的小困惑和小理想。战争毁了这一切。
我居然没标记过这个……枉我在阿姆斯特丹冻了一上午才见到爱了十年的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