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王家卫来找徐浩峰写了《一代宗师》的剧本并拿到金像奖最佳编剧之后,徐浩峰的名字才慢慢开始变得有知名度了。
对于这部作品,但剧本好归好,但最终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和影响,其中更大的功劳或许要归墨镜王十年的苦心经营。
徐浩峰老师的另一部作品《道士下山》,本来同样精彩的一个民国江湖故事,活脱脱被程凯歌拍成了搞笑基情片,浓浓的一股恶趣味。
至于徐浩峰自己的三部导演作品,《师父》去年上映之后,大受好评,只是票房并不太理想;今年上映的《箭士柳白猿》也是同样的好口碑低票房。
就我自己的观影体验而言,《师父》上映时,我正在云南的一个偏远小镇,跑了几百里山路才到一个小城市的电影院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电影,同看者寥寥无几;《箭士柳白猿》上映时,身在北京,偌大的电影院也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大叔两人而已,看完之后还互相对视一眼,颇有英雄惜英雄的感觉。
连续两部电影上映之后,许多人开始翻出徐老师12年的另一部作品《倭寇的踪迹》来。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评分极低,简直比徐老师后两部片子的分数低多了。
不仅如此,我的豆友评分更是低出了新高度。
但其实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难能可贵的小成本制作,尤其是在12年的时候,前无古人地开辟了一种新的武侠形式,算是开宗立派的一手绝活。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明朝末期,戚继光将军去世之后,戚家军解散,而其中两个戚家军希望能够把戚家刀的刀法流传下来,开宗立派,流传千古。
而当时的江湖被四大派牢牢把控,要想开宗立派先得在乌衣巷打过四道门,让四大派心服口服,才能把刀摆上兵器谱,刀法传入民间。
然而,由于戚家刀由倭刀改造而来,刀法更是招招为克制倭寇刀法而创。
四大派中的人为其刀的形状,刀法的运用而不耻,千方百计阻止他们。
在一系列各种阴谋诡计斗智斗勇之后,戚家军终于获得了和霜叶城第一高手交手的机会。
胜,则留下开馆授徒;负,则远走他乡。
最终戚家军惜败尤荣,而霜叶城第一高手确认为败不败在刀法上,而在于用刀的人,勉强给他机会留下来开宗立派了。
整个故事伴随着一种极其诡异的风格,更奇怪的是突然冒出来的几句奇葩台词,还有许多不合理的情节设置。
处处弥漫这一种独特的恶趣味地感觉。
因为电影中用了大量网络风格的台词和行为,而在四年后的今天再来看,颇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有一种独特的尴尬感在其中。
当年的徐浩峰老师或许是为了玩得更接地气一些,而现在看来就实在有些low了。
徐浩峰老师电影中的武侠或许不是真正意义上我们所读过或者看过的武侠,而是另一门派的武侠。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戚家军在电影里为戚家刀开宗立派,而徐浩峰也用这部电影在中国武侠史上开宗立派了。
无论是张彻、胡金铨、徐克还是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些前辈大师们给我们的武侠从来都是:侠者以武犯禁。
每一个大侠都是一身正气、浪荡江湖。
在武学或是修养甚至人生际遇上,大侠都是异于常人的存在。
而徐氏江湖中的大侠的人生目标并不是拯救江湖匡扶正义,而是开馆授徒。
他们混得不是江湖,而是武馆;武侠也不叫武侠,而叫武行,是一个有需求就有给予的行业。
徐氏江湖中的武功套路更像是一种技击技巧,是每一个路人可学可练就的。
这部电影里,戚家军的两招“如影、如响”,通过影子和声音来准确判断对手的位置和出生时间,从而给自己先下手的机会。
而就是这两招,让两个不懂武功的弱女子打败了无数个四大派门下的地址,甚至打败了四大派的大哥。
这种武学套路在电影体现上为不用威压也不用特效,只需要一板一眼规规矩矩的动作即可。
每一招数都体现着力量与隐忍的结合,收放自如。
两种武侠展现形式,孰高孰低,难以定论。
但可想而知,徐氏江湖是一个真实可感的江湖。
这部电影在某些方面上颇有古龙的味道。
在对决上,不是连续不断的恶斗而是简单的一招定胜负;同时台词对白有很多深意和内涵,只不过在我看来,徐老师在这方面玩砸了。
但总体上看,这部电影依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电影。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电影成为徐氏江湖的开宗立派制作,而之后的《师父》《箭士柳白猿》评价如何也不必过多赘述了。
听一个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的朋友说,徐老师给他们上课常说:搞电影的,要耐得住寂寞,刀要背藏在身后。
实在不理解给四星以上的人是从哪看出好来的,从开头的荷塘就看出来电影的蒙眼装B的本质,斯皮尔伯格用两个人两辆车就能拍出扣人心悬不带尿点的公路追逐电影。
这部电影从讲故事的角度看都是扯淡啊,叙事不贯通,风格不稳定(多次在深沉的氛围中被导演挠了胳肢窝,感觉就好象感动中国现场配了小苹果的背景音乐一样),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对高手过招的描写,堪称标新立异。
只不过那三个上窜下跳的波斯娘们到底是干啥的?
想到这个就想起中间那个五男争三女的桥段,导演你是收了人家好处硬塞的吗?所以总体评价,有想法、有突破的武侠遇到了一个不会讲故事的导演跟三个比主角还醒目的波斯娘们儿!
有突破性和吸引力的是片中的武侠世界观,有了这点,足以成就一部好片。
其余的武术场面及交锋模式,并未如某些评论所说的有太吸引人或突破性。
回到通俗的问题:可看性。
可看性作为电影交流基础,并非不无必要;影片前半段展开时节奏不错,非常吸引人,进入中间过程则有点拖沓。
从演员的选择、摄影,即能看出是部用心的片子。
业余说很可笑。
近几年华语电影中少有的带突破性的片子。
奇差的武侠片。
其实情节本来可以,但被导演拍坏了。
情节是讽刺武林人士,固步自封,尽练花架子。
一代宗师、天下第一高手,连个舞女都打不过。
真正的武术,是一招制敌。
男主只教了二个普通女人一分钟,就放倒高手无数。
然而坏就坏在,导演自己就不懂武术,拍的男主就是一个空心花架子。
说到这里,一定有水友要喷我了,毕竟《一代宗师》《师父》的反响还不错,但倭是2011年的,当时导演的武术认识还没那么高。
而且宗师和师父里,还有很多违背武学常理的地方,所以徐浩峰只是一个写实风格的导演,而不是一个写实的导演。
比如:他们是这样用大刀的。
单手用长柄,牛逼不?
后来导演没有指挥,让几个女人随便拿,反倒拿对了。
然后男主去看舞娘跳舞,说是测体力,敢情入侵的都是女兵。
那扭来扭去能测出体力?
连弹幕都受不了。
最离谱的是,整什么响声看影,一棍子打倒二个人,帘子都不带动一下,居然还有人认为这是真武学。
一个舞娘有这臂力?
于老爷子最冤了。
说好的一听响就调头用棍尾打,一根刀鞘1米5,前面伸了1米出来,调过头来有这么长,找谁说理去。
而且舞娘调头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想像的战斗画面切换交待不清,太突然,太生硬。
看影就更离谱了。
比如这人,明明就没影子进屋。
拍摄时,能把屋里灯光调暗一点么?
这就好比有个人告诉你,打架别整那些花架子,直接一拳封面门,包你打赢。
也不用日常锻炼,也不管出拳姿势和步法移动,更不提力量和速度,结果你就打赢了世界冠军。
导演逗我呢?
用更假的武学来讽刺假武学,整个主题都没了。
水牢一幕就更离谱了。
对戚家刀的说法就更错的没边了。
戚家刀其实就是苗刀,刀尖是尖的,刀身微弯,不是那种直直的T形头。
刀头一掌开刃就更离谱了。
这么长的刀,你不斩击,光靠刺啊?
自古兵器,只在尖头开刃的只有剑,还是清剑中的少数,不是汉唐的斩剑。
戚家刀是刀柄根部一尺可以不开刃,用双手握,像西方双手剑一样用法。
于老爷子也被坑得不轻。
双枪并在一起用,还空着只手,这是在干嘛?
接着导演急忙交待,原来他们只是试探,马上就能一击必杀了。
然后让两人自行练功。。。
你就告诉我那蹦来蹦去的,能试探出什么吧!
男主拿把刀只有刺、点,削撩斩什么的全不会(噢,对了,没开刃),于老爷子就没用过双枪,连个完整的招式都没使过。
虽然说能看对方反应、步伐、出手速度、下盘稳不稳什么的,但双方根本没给到压力啊,这要是都能看出对方根底,只能说是菜鸡互啄了。
于老爷子真得是冤。
男主是军队出身,风格本应该简洁刚烈,居然也试探揣摩,莫非平日都是这么跟倭寇打仗的?
前戏做足后,最后可算是交手了。
一招分胜负是没毛病。
男主依然化身短枪兵,来了一招中平枪。
但让于老爷子双枪磕刀是啥意思?
男主长刀后面不开刃,于老爷子闯进这个位置,怎么都赢了。
左枪一封,右枪直刺就完事了,非得把人家兵器打落,专门羞辱男主的么?
导演你知道打落双手刀比单手刀难多少么?
总之就是导演根本没认真练过,也来拍武侠片,因为自身水平不行,拍不出效果,只能把高手强行拉低来凑戏。
在后面的宗师、师父里,虽然画面很好,但打斗依然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懂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倒不是说导演不行,只能说写实武侠真的不好拍。
要还原武术还是要武侠影片?
——观《倭寇的踪迹》侯磊《倭寇的踪迹》——一部由作家徐皓峰导演的古装武侠片上映了。
这部影片的定位包括了历史、武术、电影三个因素,很不幸我也是历史、武术、电影这三项的爱好者,电影就更该看了。
而就在影院中耳边传来的夹杂着轻微嘘声的笑声,我试图猜一猜这部电影不大被接受的缘由了。
没见过徐皓峰,但在很久以前就读过他记录的一本《逝去的武林》,是一位形意拳老拳师的口述史,同时也读过点武术史料。
所以我觉得,读一些徐皓峰的书,了解一些他对于武侠的理解更能看懂这部影片。
假设徐皓峰不懂电影和文学,我也能说,他是懂得武术的。
懂电影和文学的人很多,懂武术的确实不多了,才显得更加珍贵。
也是这部影片的价值之一。
首先说明一个问题,即中国传统武术能不能打?
到底是怎样打?
这个问题网上对骂已久。
我认为:武术不但能打,而且非常能打,可要命的就是基本上失传了。
因为武术的练法、演法、打法都不一样。
即所学套路、对外表演、和实际动手完全是三回事。
会一会二,不一定会三会四。
所以练了那么多年能劈叉和折跟头的武术,伸手就被人打趴下,那是很正常的。
而武术的真正打法,和现代搏击基本几乎一模一样!
比如古代的太极拳,完全是一种快速、凶狠、阴险的拳法。
说白了就是对方正着打我,我侧着打他,下手的地方都是腿窝、肋扇等怕打之处。
伸手就能把你打趴下,(上脚?
那就直接空中飞人。
)所以说太极拳拳师之间比武,也是打拳踢腿,根本没有什么“一个西瓜分成两半,一半给你一半给他”的那种云手。
而如此实用的拳法,最终逃不过变成“简易二十四式”,成为公园里老头老太健身操的命运。
还能够提供证据的,不是古往今来的文字作品,而是要金庸写武侠小说的缘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吴氏太极拳代表人物吴公仪和白鹤门掌门陈克夫在澳门立擂台比武的掌故。
那场比武留有录像,他们所采用的对打方式,完全不是什么“高手之间的过招”,你一个白鹤亮翅,我一个野马分鬃,而完全是现代搏击的拳脚相加。
——其实古人比武也是这样,这时候什么门派、套路都没用,即便是旁观者也不会去欣赏他们的招式:一两个回合即见分晓。
这么快结束打斗有两个原因,一来行家伸手就知道高下,没必要再打了;再有就是一伸手就有人顿时丧命,不会打上很久。
说了这么多古人是如何动手的,再看《倭寇的踪迹》多少有些眉目了。
普通的武侠电影拍的是武术的表演,而徐皓峰拍的是武术的对打,其中武打的片段多是如此。
招数一晃即过,人们还没看清就有人倒下,还没有大肆流血的场面,使人觉得导演根本不会拍武侠。
其实徐导不是拍武侠片,而是借着电影去除对中国古代武术的妖魔化,企图还原一下古人的真实武功。
这个想法确实很好,只不过他忽略了一点:真实的武术在大众眼中是“不好看”的,观众们要的是好看的电影,而不是技击。
好看的是表演,不是打人。
即便李小龙也是如此。
有些身份人是不能兼有的,比如职业武士和职业演员只能占其一样。
同理,要看真的武打,还是要好看的武打,这也只能占一样。
即徐皓峰占了要拍真的武打,而部分观众不买账的原因。
由此说来,武术实战失传的原因,不是来自外国人的手枪,而是中国人要看表演,不失传才怪!
不过作为武术爱好者,还是建议看看这部影片吧,毕竟想看那种人在天上飞着发波的武侠片,看谁的都行。
而这种影片,除了去世的张彻,也就徐皓峰可以看看了。
尺八配乐配得好。
武侠戏剧,加点无厘头,表示真性情。
田头练功。
我的胡须是不是黑得有点过分了。
我只是在检测你的能力。
老了,日不动,留给年轻人,这个老头很明智,也很大度。
第一高手就是第一高手,境界不一样。
可是第一高手不忘戴上围嘴。
各位高手都是怪咖。
揶揄四大门。
——你叫什么名字?
——下次见面,告诉你。
你这个人种,体能太强了。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看点在后面。
三大门不敢打,说打过了、我们打过了、打过了。
刘备对孙权说“你功夫差,我受伤了,我们让贤吧,让真正的高手打”。
杨过和姜子牙对打,比来比去,却没动到对方,仿佛两个不会打架的人。
累了或者抽筋了,就停下来整顿下。
老头还会月亮步。
高手气场太大,旁观者不时调整姿势。
另开门派,要到工商局登记。
新老交接班。
同样的,这样的电影也只有中国人看得懂,无法像《罗生门》那样在国际上流行。
三星半
“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下了半日毛毛细雨,南京老城的春色仍遥遥无期,在更寒冷的北方,一队锦衣卫骑着快马,忍受着鼻耳的冻痛,将名将戚继光的死讯带进了京城……”本片原作小说《大明末世南京城》这样开篇。
东南抗击沿海倭寇,北部建藩威慑蒙古的一代名将戚继光在罢免三年后,老死家中。
“十五日后,地方官员的正式报本呈上礼部,礼部例行公事般地写下了十五行悼文,下发戚继光家族,对其一生功绩没有提及。
这十五行平淡的词句,在福建浙江广为流传,令戚继光旧部唏嘘不已。
”握有40万军权,功高盖主,戚继光难免神宗猜忌。
考虑到同代的武将的遭遇,同样具有重塑明朝武备力量宏愿的另一位名将俞大猷,屡被参劾并受到申斥,难酬壮志。
甚至有明一朝,武官的境遇竟是越来越险恶。
黄仁宇在名作《万历十五年》这样写道:“也许是有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本朝从洪武开始,就具有这重文轻武的趋向。
大约经过了一百年,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他们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上的最高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官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
”文武分流是整个影片的庙堂背景。
当主角,戚继光的贴身护卫,每每以“测试”解释他的怪诞行为,“测试”异族女子的体能,竟是考察人种,警惕其侵犯大明,确实,若有 “常理”也就不会有倭寇的“奇迹”。
此种处理引得全场观众窃笑不已,现在是天下太平,菲律宾在南海再怎么得瑟,怎么敢动中国!?
曾经的贴身护卫和左指挥使的愿望只是想让改良的倭刀能流入民间,留下戚家军的痕迹。
庙堂已远……按两百年的规矩,谁能打过乌衣巷的四大门,谁就能在江湖站稳脚跟。
看网友的反应,以为巷口的打斗气氛出了问题,原来导演交代的很清楚,那是个规矩,不是拼命,只是点到为止。
比武形式感极强,按导演的说法,那是每一个动作都和祖师同在。
以比武始,以比武终,这不是一部拼命的电影(这深深地伤害了一部分观众)。
四大门是已经江湖化的地方豪族豢养的武装力量。
裘冬月更是一掷千金,归隐上山下山,临死都不忘行个善。
四大门一坐,开个“方桌”会议,俨然的地方门阀。
地方豪族豢养家臣,资助民团,这才是历史上江湖的结构。
局面已定,戚家军的刀被判为倭刀,倭寇就此进城。
有意思的是,影片中所展示的戚继光改良的倭刀,并不是历史上《纪效新书》中类似苗刀的制式,用法也有区别。
此刀真正的身份是藏在形意门中的唐刀,导演借裘冬月之口点出倭刀的刀法来历,展示一段因果。
倭刀号称改造唐刀,青出于蓝,实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后日本刀法失传,成全了喜峰口。
汉文化藕断丝连,深不可测,中日流转,笔者也难掩感慨。
戚继光死后不到70年,明朝为满族人所灭。
汉文化本是文武合一,气韵生动。
影片标为“武侠”实在是被“小看”,甚至定为“武道”都不足以指出其内在气质,当然更不是说什么旧瓶装新酒,用武侠的外衣讲一个高尚的故事(是故事不是热闹,导演总是强调高尚!
一笑)。
仔细思量这酒和瓶子本是一体,也就称不上酒瓶不酒瓶。
这更像是一趟旅程,芳草杂树,金戈铁马,追寻汉文化中的久已失落的文武的精神。
看《倭迹》是种蛮奇妙的体验,好像回到了武侠电影的某个年代,历史的车轮并未沿着我们熟悉的轨迹前进,而是微微偏了个角度,驶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尽管还没走出多远,尽管走得磕磕绊绊,可是这新路向已经足够让人兴奋。
这片子放到港台武侠脉络中,应该是接近七十年代初的风格。
那时的武打还没杂耍化,镜头语言还比较有味道。
看得出,徐浩峰奉胡金铨为心中楷模并不是说说便算,这片子的明代服装和布景写实考究,对细节风貌的重视让人想起胡金铨特有的古朴厚重,而写意之处,则以开头残荷的镜头最为突出,同样是富有禅意的构思。
残荷一段同时还体现了更重要的一个相似点,那就是对武戏的处理。
与胡金铨一样,它往往被放在画面外表现,即或正面表现交手,也是干脆利落的几个镜头剪接在一起,观众的眼神还没找对地方,胜负已分。
也正因为如此,最后宋洋与于承惠的交手才让人分外期待。
虽然因为配合的问题,两人的身法一个略显沉滞而一个貌似虚浮,然而高手对决的那种紧张氛围营造得可圈可点,每一个动作都很有味道。
记忆所及,这样的武打场面以前似乎还没人拍出来过。
胡金铨式的对峙,锣鼓点是活的,人物的动作则太死,后来的杂耍式武打,动作是活了,可打得已经完全不似实战。
如果说前面的打戏还让人对“硬派武侠”有些摸不透玄机的话,这场戏才算是真正打出了徐浩峰自己的风格,说是开宗立派亦不为过。
这片子放到大陆武侠电影的脉络中,应该是接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风格。
那时候强调的是动作演员本身要有功夫底子,连女角都能摔能打,不用替身,但是镜头语言就相当粗枝大叶,往往是很漂亮的动作,拍出来的效果也不过尔尔。
这片子的动作很多是由专业演员完成的,动作班子成员大多都有实战经验,据说动作有时快得镜头都抓不住,又因为追求实战风格,于是就变成了很多动作场面在外行眼中形同儿戏的尴尬局面。
虽然与八十年代时隔二十余年,武戏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是怎么把本来很强的演员和很好的意图用符合电影的方法在银幕上营造出奇观来,这个矛盾却是同样悬而未决。
据说徐导在下一部戏中做出了很大改进,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说《倭迹》回到某个年代只是比附,事实上它与上述所有年代的作品都不一样,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另辟蹊径的作品。
中国的武打片在港台影人手里从世界最差拍到世界最好,走到今天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窠臼。
银幕上不是刘师傅开创的南拳传统,就是戏班学员们开创的杂耍式的所谓“北派”传统,顶多是加上点时兴的三流电脑特技。
而《倭迹》拍的虽然是号称南拳的祖师爷之一戚继光的嫡传弟子的故事,表现的却是地道的北派武术,着重弓马实战。
武林之剑最终接纳了兵法之剑的情节,极富象征性地表明了千百年来中华技击之道的活水源头,正在于对军阵实战经验的不断吸纳与丰富。
与原著相比,影片的线索更为集中。
武将的后院妻妾被移给了大侠裘冬月,同时删去了他与村姑燕好的内容,裘的形象因此层次丰满了很多。
影片的结局也有不同,原先的悲凉落幕被代之以打过四门、开宗立派的圆满收场,徐导要在影坛自创一派的雄心可见一斑。
看徐浩峰的小说就能知道,他是个很爱谈玄论理的人,同时又充满了荒诞的恶趣味,这两者在电影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吉普赛女郎们的线索处处是恶搞,或许是蓄意活跃一下大道理所营造的严肃气氛,又或许是遏制不住的自我解嘲,“很有文化”的影院里不时爆发出“很没文化”的哄笑。
修道之人眼中的世界,也许便是荒谬与大道并存吧。
可是与他的书中一样,这种荒谬要如何与整部作品的气场融为一体,或许是徐导未来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与此相伴的更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武侠片传统中“复仇”、“夺宝”等反映小市民愿望的桥段与对他们而言相对隔膜的武学之争调和起来,形成新的剧情模式,如何从那些“走错了路”却成就斐然的武侠片中汲取丰富的养分,这些都有待探索。
同样有些生涩的还有一些细节,例如这么有文化的电影,却让时人直呼“戚继光”而不尊一声“戚少保”或者“戚南塘”,直呼“俞大猷”而非“俞虚江”。
还不如匪气十足的《让子弹飞》里的“松坡将军”,显得更尊重观众智商一些。
还有烧油祭鞭一段,冒的是白烟而非青烟。
当然,这都是枝节问题。
大节在于,这片子把武侠片所营造的那个虚幻的世界重新落在了实处,把历来虚写的“武”字浓墨重彩地勾画了出来,真正拍出了武者眼中的世界。
中国的武侠片曾经不止一次地与真实的历史擦肩而过,《倭迹》开辟出的新路向,或许眼前看来还很稚拙,但意义却不可估量。
因为它郑重宣告,从此武侠片又有了新的一派,它就来自那个传说中的世界,而且最终必将刷新整个武侠片的面貌。
【芒果TV】由于之前对此片已有耳闻,因此最初是抱着看闷片的心态来猎奇一下的,没想到观影体验却非常丝滑顺畅,不但不觉枯燥,反而是看得津津有味、沉浸其中。
首先,整个情节走向至少不会让我看了这段就能猜到下段。
其次,影片质感与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明后期江南水乡的氛围也极为吻合。
在我看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吴冠中画作的借鉴。
比如:电影开头处的残荷。
再如:多次出现的占据全部画面的黑瓦白墙,构图横平竖直、极为工整简洁,几乎就是将吴冠中的名作《双燕》直接搬上了银幕。
另外,几个异族舞女的设定也是神来之笔。
很多幽默桥段都与她们有关,也通过她们之口暗暗嘲讽了一把古板虚伪的汉族道学传统。
尤为深得我心的是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人生观。
执着于将戚家刀流传于世的男主,历经千难万险开宗立派后却带着自己心爱的异族舞女浪迹苏杭。
对年轻妻子及其情人怀恨在心的大哥,欲对二人暗下杀手却在最后一刻放下怨念救了二人,比武赢了男主后放弃世俗名利去找寻让自己念念不忘的蓬头村妇。
年轻护卫当着曾经的男主人面询问“小姐”去向时面不改色心不跳,毫不掩饰自己对爱人浓烈的感情,视礼教为无物。
桀骜不逊的年轻妻子最终可以和自己的心上人安安心心地长相厮守。
唯有那个起初貌似城府深沉、手段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大哥位置的二哥,临到终了却啥也没有得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武林老大的名号也只不过是大哥吐出的牙慧而已。
功名利禄、青史留名可以追求,但心灵的最终归宿还是与所爱之人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如今这个时不时散发出酸腐味的内娱古装影视剧市场,这部14年前的电影宛如一股清流。
八月时因在时光网上看到一张剧照而对本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那种色调氛围让我想起十几年前甚至更早时让我爱上古装功夫电影的岁月。
欢乐无限的故事 拿到当下也不突兀的情节转折 看出看不出的各种故事深意。
很江湖很武侠,只是实在没弄懂到底具体在讲什么。
(7/10)逗逼武术片,类型怎么能不标喜剧呢?拿这个确实可以对出来[一代宗师]里面哪些是徐老师写的……那四个新疆妹子不能更精彩了!
美术不错,服装不错,但是导演兼编剧很有问题,导演一边强调武术动作的真实性,一边又不拍出来,只用拙劣的剪辑和台词向观众灌输“他是大侠,武功极高”,您是古龙看多了吧??如果导演不装逼或许能是个不错的尝试,但他非要装逼,导演能力有限没有把一个弱智故事讲好。舞女情节设置得莫名其妙,刻意假
对被花式武指惯坏的观众来说确实看得累。。。看到后半看出点儿趣味来,莫名喜欢
诡异,不好说,说不好,不说好——关于技击的专业程度很多年都不会有人能望其项背
电影所有的评价都归为四个大字:无法归类
“我不是坏人,但是有时候也会起邪念。”
徐皓峰曾说,电影意在展现一种别样的处世态度(大意)。初看《倭寇的踪迹》很怪,还带着徐老师特有的冷幽默,但是对于展现一种别样的生存状态来说,本片做到了,且饶有趣味。
不一般的烂
周六连看三部徐浩峰,开篇就被惊艳。这是一个真正吸引我的武侠世界,里面有也许专属中国人的、高级的义气(high culture),因此他的江湖不邪门,几乎没有暗招,而有稚气,愚钝的冷笑话。表演、镜头的雕琢皆服务于此,简洁而自觉。江湖与庙堂的关系亦颇有深意。目前最喜欢的一部。
与其胡金铨,倒是像布列松,完全的作者电影范儿。一幕缓慢的讽刺活剧,一板一眼的扯淡。当下中国缺乏这样的电影,应该鼓吹之
睡了
如今再看此片,会发现徐老师真爱“你如果能打过X个XXX就承认你是个XXX”的游戏规则啊
很有个性的片子
四星半!扭捏拒绝徐皓峰多年(因为隐隐感到此人的直男气)终于还是看了,果然很有特点!画面莫名类似《聂隐娘》的质感然而剧情展开的方式又更像明清小说,有很中国的冷幽默,可以开启年表模式。
这片实在是与众不同,就像很严肃的扯淡。野心非常大,与大家习惯的武侠片完全不同,以至于它注定很多人喜欢不来。有些地方真是很好,包括导演之前小说里传达的一些东西,有些也确实很怪,好人动邪念,塔塔什么的。片子虽然没立起来,不过兴许对将来的武侠片有些启发。总感觉有点邪典的味道,哈哈
比較有意思。
#影评#群众演员皆大亮啊!
风格比较怪异的一部片子,拙朴、荒诞,古龙式一招定输赢的决斗、不时冒出的冷幽默都让人惊喜,却也参杂着水准参差不齐的表演。看得出徐浩峰想往传统的武侠片回归,只不过步子迈得有点大,观众跟不太上,或许正如片中的台词所说:“这是一个测试。”但生涩总比没有新意强,作为处女作,值得嘉许。
捧臭脚的枪们可以去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