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的。
两个多小时的片长,看完已经三点多。
之前并不是很清楚题材和剧情,只是因为对妻夫木聪的印象一直不错才挑来看的,还恍惚有喜剧的错觉,结果开始看才知道似乎完全不是那回事。
开场的那首唱诗也许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很不习惯,以至于一直到后来才发现女主的童年时代竟然是志田未来演的,在这里赞一句未来MM小时候真的好萌,古装非常美啊。
因为时代的原因,妻夫木聪饰演的松枝清显留着平头,但配合学生装显得很清爽、英气逼人。
而竹内结子饰演的绫仓聪子的和服亮相一开始还有点没认出来,虽然比起现在似乎清丽不少,但跟松枝清显站在一起就显得年纪偏大点,但也算端庄典雅了。
从最开始,清显对聪子的态度一直很冷淡,虽然爱理不理,但其实那种别扭的爱意也足够明显了。
听歌剧、看电影,华服之下的贵族之恋似乎从开始就注定了坎坷。
清显有一个习惯就是把做过的梦记录下来,在梦里,诡异而迤逦的画面正是清显内心的传达。
清显与聪子之间暧昧不明的情感终于在同去赏雪的清晨难以掩藏,两人在冰雪之中的马车上拥吻,梦幻的场景里一对璧人,时间仿佛在此刻定格。
但随之而来的误会却使皇室的指婚成为两人间的阻隔。
难以忍受相思之苦的清显开始与聪子幽会,而这在那样一个时代,注定了悲剧的开始。
聪子的怀孕,打胎,落发为尼,一切虽然不近人情,却也无可奈何,但痴情的清显不愿面对命运的摆布,却始终未能敲开聪子的心门,客死在回东京的火车上,而那时,他身处梦中……他们的爱情正如纷飞的春雪,越是美丽越是靠近死亡 其实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悲剧,在一个没有自由的时代,任性和纯真都意味着美好的终结。
怒放的爱残存的不忍凄美的诀别和死亡,三岛由纪夫在梦境与现实的交错间把这段宫闱悲恋叙写得哀婉动人令人唏嘘。
其实是看完之后才知道《春之雪》是三岛由纪夫《丰饶的海》的第一章。
对于三岛由纪夫的认识,其实只限于他“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的人生观和盛年切腹自杀的经历,因为这部片子才知道,正是这部《丰饶的海》完结的当天,三岛由纪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以此回看,总觉得整个故事都浓墨重彩了些。
画面,音乐都很美很华丽,也给了我对于现代片之外的新的感受,妻夫木聪的感觉很细致,人物性格很有层次,竹内结子当时也很美。
最后不应景的地吐槽一句,果然很容易死……
有人说这是东方小酌式的蝴蝶梦,有人说这是咏物伤怀的纠结之恋。
对于一个没看过原著,打算看原著的人,这是我第二遍看这部电影。
如果说这故事有几分真实,那言过其实了。
真作假时假亦真,这故事确有几分借鉴了红楼梦,不过不管是小7的演技,还是整部电影的氛围,都透着一个字“空!
”可能给我震撼最大的还是,在无可奈何面对生死离别之后,小7饰演的清显,低眉看信,越攥越紧的手边,眼角那一滴泪!
只有那一刻,我想我看懂了点什么。。。
故事半实半虚,其实不外乎想传达一点思绪,就是关于人生的最后那一点放不下的辩论,多半是作者自问自答的一种思辨。
正如影片刚出来就笼罩的那种宿命式的悲剧氛围,其实作者包括影片一开始都已经传达给观众了。
所谓爱情的命运,还是命运的爱情,清显一开始已经知晓结局了。
他只是要逃避,视而不见,戏谑,片子里的聪子说他有些幼稚,其实不是,也有观众说他作,可能有点。
作者没说透,清显也没说透的那点话就是,一直以来,他选择闭目塞听地活着,正如一个没有生命的纸片一样,因为他在一无所有和平静如水中,选择了一无所有,当然,这个一无所有和平静如水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个一无所有代表着某时某刻他可能从梦中醒来,为了一件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忘了哪位诗人说过,人一生都在追求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非常珍贵,然而当找到的时候,那件东西可能已经支离破粹。。。
我想作者并不是想讲一个悲剧故事,只是借这个故事为大家讲一个“空”字。
正如焚心即阅的爱情,正如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故事一样,刹那之间遇到的可能是最灿烂,但永远不能拥有的之最。
我想清显和聪子的爱情并不能用普世价值衡量,如果那样,就变成了一个实质性的故事,然而这确实一个虚空中的故事。
如果说作者说的实质性的观点的话,那就是人往往寻找到支离破碎的梦之后,才知道它化在手里变成了血。
这就是人,而能够找到,其实清显已经很满足了。
相比于竹内结子的温润,玉一般的皎洁感。
小7的清显是分外美的,美到好像棱角分明的一块雪,空是整个人的特色,在燃烧的时候用尽全力,并不沾染尘世之气,这个点上来说,清显确有点像宝玉。
只是红楼梦的美,博大汇集成了一个空字,而春之雪这个故事的美,则是用“灵秀”展现了一个空字,这是细腻,细致,过分哀伤,过分执着之后的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确是这样,看这电影第二遍的时候,我几乎从小7 ,一开始就如静止一般的眼神中看到了他的心思。
他对聪子是挚爱的,不管是多年之前,还是最后缠绕于蝴蝶梦之中。
这个人物身上集合了太多作者避世的思想。
然而又余留了难以散去的那片深情,就那么一个时刻,就能理解这是个太过于爱,所以太觉得无言哀伤的一个作品。
小7演的太好了,就像导演行定勋说的那样,他就好像自然身处于世界中一样,就是风的一部分,雨的一部分,雪的一部分,的确如此,清显这个人物,感受到比任何人对自然界更强烈的呼应感。
他仿佛一直没在看那些自然之物,不管是风,雨还是雪,但其实他没有一刻不看,他的“看”在心里,感应到越多美好,越觉得悲伤。
他对聪子的爱,一半是被人 戏虐命运一样的作弄拆散,一半是他希望如此,垂垂老矣面面相觑,平静如水的一生不是他想要的。
火花般燃烧片刻到极致,是他想要的。
不过这都是他以为的,失去爱人仍然是一样的痛不欲生。
相比于某些朋友说的小7 好像把清显的忧郁,演成了绝情和冷酷。
我个人觉得不是的,他把忧郁刻在了心里,那份忧郁就好像风透过他身体一样,他更像是书中的一笺纸蝴蝶,或是春日里的一片雪花,那种悲伤不光是因为爱人,仿佛从一开始,就跟他如影随形,凉风一般刺骨。
春之雪,仿佛没存在过一样用尽全力的绽放过的世界,太过于爱所以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赞一下李屏宾的摄影,真的太美好了!
行定勋导演+三岛由纪夫小说改编+妻夫木聪竹内桔子主演,让人对这部戏充满了期待。
可惜,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段包装华丽但不痛不痒的凄美爱情。
画面实在是漂亮,用光用色都很完美,配乐也很有感觉。
只是竹内不适合那种古典扮相,剧本流于肤浅,想必三岛由纪夫并不是讲了这样一个浅浅的故事吧。
评分:7 out of 10写于2011.1.19
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我不清楚这两个角色原本要怎么定位,就主观来说,我真的很喜欢看这种节奏慢到寂静无声的电影。
而且我都不忍心评3颗星,可想这部神奇的电影究竟可取之处在哪里?
首先,我是一个看字幕会落字眼的人,而故事从一开始竟然就嚷嚷了一大篇关于聪子以后要如何如何的复仇,于是我落掉了这个伏笔是一个什么描述。
松枝拒绝聪子的态度和行为虽倍感怪异,但告诉自己这是个日本电影,有些什么奇特的心理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每当看到松枝静静的站在某处,爱慕、生气、愤怒一言不发,又似乎被感染了。
也许是妻夫木聪的个人魅力吧...........在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真是部神奇的古董电影!
高清高质的画面里竟然播放着七八十年代的电影内容。
于是又想起这是个日本电影,这样的电影在这个国度诞生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这是一部弥漫着忧伤和残酷的电影,一开始是在大正时代的贵族之家,伯爵夫人在庄园里面接待客人,美丽的少女,别扭的少年初登场,但是我记忆最深的第一幕,是仆人来报,花园的水池里面,有一只狗死在了里面,在漂浮。
这一个场景真的是怪异又深刻。
以求死之心活着的感觉,就这么贯穿了整个故事,与其说清显是个青春期的别扭少年,不如说他潜意识的选择都是偏向毁灭的。
聪子只是遇到了不对的人,而清显是注定要毁灭的。
春之雪日本是一个相当奇特的民族,专门出产奇异而偏执的产品。
川端康成是含着煤气管自杀的,三岛由纪夫是切腹自杀的,都是那么歇斯底里的人,唯有偏执狂才能有流传后世的作品。
春之雪,日本最唯美古典派纯爱电影代表作之一,三岛由纪夫代表作。
讲它之前,我先诌几句我对东瀛文字的认识。
======================其实我一直不喜东瀛流派的文字,哪怕是川端康成,哪怕是大江健三郎,哪怕是三岛由纪夫,当然,更不能忘记一度甚嚣尘上的村上。
我对村上不熟悉,因为他开始走红的90年代后期,我已经不看日本的文字,更何况自从大大小小头头脑脑的小资张口闭口把村上作为招牌挂在嘴上之后我更是避之不及。
我对东瀛文字的印象,依然还停留在家里故纸堆的几陀《古都雪国》或者《丰饶之海》(日本侦探推理小说不在范围内,那玩意儿我喜欢得紧)。
川端康成把彻头彻尾的唯美献给了女性;三岛却把不那么纯粹的唯美献给了男性,因为他的唯美里总有很多邪欲,总是欠扁。
========================其实诺贝尔奖是很受用日本这些唯美文字的,看川端康成能获奖就知道了,看三岛能获两次诺贝尔提名就知道了,要不是三岛死得早,获奖看来也是迟早的事。
他喜欢玩政治,可惜政治玩得远不如他的文字出色。
=====================春之雪是《丰饶之海》的第一部,也是三岛由纪夫最有名的代表作,说实话自从我小时候囫囵吞枣看过那本《丰饶之海》十多年之后我依然还能回忆起情节的只是“春雪”,至于其它几部甚至连名称都记不太清,只好像是讲了春雪里面几个主人公转世轮回的故事,似乎有一部名字叫啥很衰很衰的……春雪,光字形、发音和意象就已经很令人神往的文字。
日本民族总是很喜欢炮制唯美到死的东西,难怪他们变态疯狂地迷恋樱花。
=================春雪的男主角是一位叫松枝清显的少年。
清显如雪,一般白净,一般纤细,一般雅致;可是如雪一般的皮相里奔涌的是叛逆和受虐的因子。
他有着十八岁幼稚的高傲,人生太完美了,什么都不缺,如果要问是什么能让清少爷感到欣喜?
只有“不可能”。
相对于不费吹灰之力地获得,非要奉献一切牺牲一切才是清显追求的极致。
顺利完成一件事情不开心,非要痛苦卓绝地完成一件事情才开心;就好像如今上海的小资群一样,吃到一口美食不开心,非要人家羡慕她吃到一口美食才开心。
恩,这个比喻是我在大源塘一时灵感激发对sparkle说的,现在看起来这个灵感也是相当妥切的比喻。
他和女主角聪子青梅竹马两无猜,但是当进入青春期后,他的天性却作贱了聪子的示爱。
影片开场聪子就单刀直入地问:清少爷您是怎么看待我的?
清显幼稚、高傲的小孩脾气,让他轻蔑而冷酷地对待了聪子的爱情。
明知她爱,却故意做一些气她的事情来使其伤心。
他装作毫不在乎她的样子,热心撮合爱慕聪子的自己好友本多和聪子,只为看到聪子又急又恼的样子;等到聪子被治典王子看上,被天皇赐婚,真正要离开他了,清显终于感到自己内心的不开心。
在和风煦日里可以简单获得的爱情无趣,清显非要等到事情都已经万劫不复的时候,再触犯重重禁忌去为自己争取幸福,因为这样的过程和行为能为自己变态的心理带来愉悦和快感。
于是这个叛逆又幼稚的孩子又不计较后果地与被天皇赐婚的女人发生了肉体关系,一如里面奶奶骂他的台词所说:“你有种!
”给你的时候你不要,要被别人拿走的时候你又去抢回来,抢得那么辛苦,付出生命的代价,活脱脱受虐狂倾向,在显著而强烈的痛苦中感受隐隐的快感。
他不断地写下《梦日记》,只是寻找一种可以让他优雅完美地过渡到死亡的方式。
“我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更作贱别人对我的爱情。
”清显就是春之雪,晶莹剔透,只为自我放纵而生,只为别人的欣赏和爱慕而生,需要别人呵护的美的凝聚。
===================电影对原著的改动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我印象中的清少爷是一个春雪一样晶莹洁净的少年,但是抛弃原著观点看完全片之后只感觉这个清少爷是一个吃饱了不珍惜的受虐狂少年,让人恨不得冲上去扁他。
纵然150分钟片长,但是大量时间消耗在慢节奏的进展中,人物内心思想的激烈转变还是交代不够,因而显得很牵强,直接导致了清少爷人物形象的不够丰满。
画面相当美轮美奂,清新雅致,无论是俯拾即是的日本园林,白雪、秋景、溪流、梦境,还是元禄花见舞,考究的人物服饰,都感到日本古典气质袭人,而且出现得很自然,不露声色。
与之相比的陈凯歌的追求的所谓唯美,就陷入做作,一看就是假的不行。
这样的电影能够在宽银幕上欣赏实在是难得的享受,可惜如今条件有限只能电脑放放,等咱以后有了钱,把拷贝买过来,包个电影场子,爱看几遍看几遍。
唯美派日本电影的一大特征:节奏缓慢,但是美轮美奂的画面让你丝毫感受不到片子的冗长,于是整整150分钟之后,我发现整个人陷在沙发里似乎全身骨骼都定位了,挪一挪还会发出吱吱咯咯的声音。
“被岩石阻挡的河流,即使不得不在一时之间分叉,但最终还是会走到一起。
”会吗?
《春之雪》——Be my last“这是个毫不出奇、闲静明朗的庭园。
像数念珠般的蝉鸣占领了整个庭院。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声音,寂寞到了极点。
这庭院什么都没有。
本多觉得,自己来到了既无记忆也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地方。
” ——《丰饶之海》的结局先看《丰饶之海》的结局,那个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庭院,再来看《春之雪》,寻找疑似转世几回的,一个也许不存在的人,那个发生过许多爱恨情仇的庭院。
幸亏我总是容易被瞬间打动,不够好看的电影,也总有心动的瞬间。
《丰饶之海》前后分四部曲——《春之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
《春之雪》,将三岛美学的浪漫、唯美与古典主义发挥到了尽美之境。
置之死地的爱如果痴恋而不禁忌,是否不能铭记一生?
像三岛由纪夫《春之雪》笔下的松枝清显和绫仓聪子。
做为《丰饶之海》第一部的《春之雪》,他们的爱情是后三部关于禅修和轮回的缘起,但是影片只截取的爱情的枝叶,凸显了禁忌绝恋的刻骨铭心。
松枝清显不是不知道青梅竹马的聪子的心意,却任由自己倔强的个性,那么可怜的逃避、误解、拒绝,他总是说:“我要的比这个更好。
”他说的并非聪子不够好,而是常态下自由生长的爱情不够好,至于他想像中更好的,该是如何形态的爱情,他自己也不知道。
结果,本来可以顺顺当当嫁给他的聪子,在他一再回避、误解、拒绝的态度中,被天皇特赦与洞院宫治典王子成婚。
这时候,清显才说,他必须和聪子在一起,于是,偷情开始了,禁忌之恋终于难分难舍如火如荼,同时“盲人骑瞎马,夜半临神池”般的茫然、纠结和危险。
清显说:“如果我们正大光明,就不会做出如此大胆的行径”。
聪子低下头欣然嗔到:“你真过分。
”此二人居然把世俗当成了飞蛾扑火的必须道具,走在绝路而沉溺其中。
所以,结局必须是彻骨的惨痛,这是他们禁忌而极致的爱情所要的圆寂。
因为清显坚信,这样的爱情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
假如松枝清显和聪子之间没有误解,而是顺利的完婚,或许也是夫妻一世恩爱的典范,也能郎情妾意如火如荼,但假如是没机会假如了。
若不是文学创作为这爱情故事续上的禅意和转世之类的梦幻色彩,在现实中,对清显这样的,我只能说一句:自作孽,不可活。
蝴蝶与俳句三岛由纪夫诞生在官僚家庭,自幼在日本贵族学校接受教育,有一个出身武士之家的祖母,这构成了他的贵族情结,这种贵族情结又深深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
《春之雪》有着日本大正时期的贵族风貌。
但是影片中精致的和服女子、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筑就像日本贵族情节的外衣,蝴蝶与俳句才是其精神内核。
对于痴迷俳句的三岛由纪夫来说,当然要用古典、高雅的俳句来做故事的点睛之语。
“急流遭遇岩石阻挠,一分为二,无论相隔多远,迟早会再重逢。
”影片几次响起年幼的聪子在吟唱她最喜欢的诗句,偈语般的预示她和清显多舛的情路。
在遥远和神秘感的俳句中,洁白轻盈的春雪飘洒而至,影片画面意境极美。
蝴蝶更是多次出现。
聪子在树林里摘花朵祭祀路上遇到的死去的狗,在花丛中捧起一只死去的蝴蝶。
清显梦到聪子躺在河边的棺木里,醒来发现手中握着一只断翅的蝴蝶。
清显病入膏肓的时候,梦到自己和聪子变成春天的瀑布边飞舞相随的两只蝴蝶。
蝴蝶美丽蹁跹的生与断翅之死,与俳句精髓的“风雅之寂”相契合,与三岛骨子里忧郁高雅的贵族情结相契合,也与影片暗指的禅修、转世相契合。
日本有个徘圣的名字真好玩:松尾芭蕉。
芭蕉崇尚中国老庄的风骨,在俳句诗作中学而实习之,而“庄周晓梦迷蝴蝶”是个无人不晓的佳话,看来,这只蝴蝶,在三岛由纪夫的助力下,飞到松枝清显的梦里去了。
小说《丰饶之海》的最后,聪子否认了世上曾有清显的存在。
那么留下一本《梦日记》的清显,究竟是一只蝴蝶,还是蝴蝶的一个梦?
Be my last个人以为《春之雪》中的竹内结子不够柔美,妻夫木聪不够高大英俊,纯爱故事有点乏味,而不打算记住导演行定勋的名字。
行定勋是《情书》、《四月物语》和《燕尾蝶》的副导演,而一直排在岩井俊二的后面。
这不是没道理的,单从《春之雪》来看,一样的纯爱电影,枉费三岛由纪夫那么强劲绮丽的《丰饶之海》,行定勋只拍出十之五六,远不如《情书》的婉约细腻。
但是在听到片尾曲的刹那,我还是被打动了,忽然在旋律里一再想起影片中如梦似幻的情景,引人遐思的俳句和蝴蝶,刹那间那些动人的画面融入到歌曲中,那歌声很熟悉,一看演唱者,原来是宇多田光。
尽管是日本流行天后的歌声,听上去就很流行,和影片古典优美的调调完全不沾边,可还是听到了许多的徘徊不定和莫可奈何,就像后人用自己的方式哀悼故事里春雪一样短暂飘逝的爱情。
Be my last!
Be my last!
Be my last!
清显和聪子从不会大声的表白心迹,可是他们的眼神、肢体语言,与所做的一切,都要死要活只说了这句话,请做我的唯一!
好吧,不论过去多少年,古典和流行多么谬以千里,其中人类情感的部分,喜乐怨怒离痴恨始终是相融的。
我要写一个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是个日裔,骄傲而自卑,在中国战争的年代。
她还有一个同样血脉的哥哥,因为曾经想要投身这战争的行列而被父亲惩罚失去了右耳的听力,而现在以着经商的名义在世间游走。
他有个朋友,姓了一个中国特别的姓,他成为女孩子的偶像,女孩子对一切都十分好奇,于是开始生活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
当然这故事不会有好的结局,没有美丽的结局。
同样,没有好的结局的故事,是今年的冬天下了许少的雪。
还不够堆起来喜欢的雪人,所以我不能够和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也许一开始就注定了只是一个梦想。
为什么女人会那么喜欢雪,喜欢得几近于变态。
变态得几近于发疯,却没有几人能够描摹出雪最美丽的姿态。
也许就像桃花,大俗即大雅,明艳灼灼,太明艳就伤了太多人,太明艳可以有许多人喜欢,却辨不清哪一个是真心的喜欢。
就像大家都喜欢你,你喜欢大家,每个人都那么好,谁都看不清你喜欢的是哪一个,谁都不知道,你心里面埋藏的到底是什么。
连身为当事人的我也都不知道这暗示。
可是我已经知道我要离开了,我再这样地下去已经是毫无意义。
当我喜欢你的时候,你在爱着别人;当我爱上你的时候,你刚刚有点喜欢我;当我离开你的时候,你却开始爱上我。
我都不知道我们已经过了九年,你给我一个暗合的标志作为起始,然后用这个标志来结尾,圆满了九九归一。
这世界多悲观,原来那并不是编撰出来用来哄人眼泪的谎话。
选妻夫木聪来演清显,怎么看都不太对味。
清显虽然看起来少年老成,多愁善感,实则单纯天真。
当他发现无力挽回局面,他希望来一场地震或战争从而能够趁乱见到聪子,却完全没有想到事情若真如这样发展又会牵扯到更多人的牺牲。
他的世界就是如此单纯,只有他自己,和他在乎的人。
妻夫木聪演的清显过于老成,如上所述,清显绝不是一个明于世故的人,即便表面上彬彬有礼,融入人群,也只是耍点小聪明,且是经不起推敲的,一下便露出破绽。
他根本不懂得玩弄手段,应该也不会把蓼科逼到墙边恶狠狠威胁她,在早就玩透了这些伎俩的蓼科面前他的威胁简直不足一提,只是因为他是松枝家的少爷,所以不得不退让三分,清显显然也明白这一点,他的所有底气,都是出身贵族的少爷的任性妄为罢了。
他不靠手段,而是靠他的骄傲和任性与老狐狸蓼科抗衡。
而且和聪子云雨时,想必之前拒绝了游女的他没有经验又出于自尊,会多少带点少年的鲁莽,不会这么温柔地把聪子放倒在地。
清显对美的执着和追求,以生命为代价的探索,也只是被草草归结于他拖着病体在寺门前从白天等到黑夜,再从黑夜等到白天,观感一下滑落到青春疼痛片,本就缺少清显在病中反思感悟的过程,还要插进两段显示本多和清显友谊的情节,最后对本多发表完临终遗言的清显在回家的火车上安详闭眼(不清楚是不是在这里断气了)。
总之,妻夫木聪还是演的含蓄了。
但他一旦打开,又不是清显那种贵族小哥身居阁中,凡事靠做梦和幻想的小家子气性格。
找个淡颜系帅哥可能比较好。
另外书里的情节东沾一点西沾一点,还不如狠心把对电影故事线没有帮助的名场面都删掉。
画面也太饱满,三岛笔下幽玄落寞甚至带点神性的场面(如开头瀑布边发现黑狗尸体),色调都过于明亮了,画面都是中景,像流水一样叙述了情节,没有感受到情绪的注入。
再就是清显和聪子几次偷情都是亲吻-扑倒-完事并排躺,毫无内涵的情欲戏,毫无感情的亲吻机器。
基本是中景,没有特写,没有眼神的交集,完全感受不到清显在这场不伦中体会到的快感,占有聪子的的痴望终于达成时罪恶的快乐只有罪恶的part。
是被现实磨平棱角的焦虑版清显。
以上评价基于本人对春雪这本书的理解。
初春之原野,为君摘嫩菜漫天之白雪,轻沾湿衣带方生眷君意,世间皆明白分叉之细流,结局终汇合夏转身远走,空气中飘溢着的慵懒气息,却迟迟未能散去。
于是翻出《春之雪》来,从粗略的浏览中捕捉到如上的俳句,出自年少聪子稚嫩的嗓音,喜欢至极。
三岛由纪夫诡谲的文字,在李宾屏这位摄影大师的镜头掌控下,化作华丽而凝重的画面。
冗长的故事和大段的思索被压缩到影像语言和演员的表演中,无声得传达。
如若抛开三岛的原著,我可能会被影片所散发的中世纪的华丽气质所倾倒,并对聪子与清显的爱情产生沉溺与排斥共生的矛盾情愫。
但绝对不可能是今天这样的念念不忘,反复咀嚼。
影像所描述的故事本身并不错综复杂。
清显这个阴柔的男子,从小寄养在身为公卿之家的聪子小姐家。
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本该顺当得走到一起,拥有平静安宁的幸福。
然而,急于想获知“决定性”的清显,却偏偏喜欢在他们中间人为添加一点障碍和距离:故意编造自己寻花问柳的韵事;假意撮合聪子和自己的朋友本多;对聪子的示爱报以冷漠不屑的表情……直到天王特赦的婚姻横插在他们中间。
这种权力和金钱都无法改变的“不可能”,让清显迷醉不已,爱欲如火山喷发般势不可挡。
最终为了保全皇室名誉,聪子遁入空门,而清显则在春雪融化之际,含笑死去……我本该感性地看待这部影片,只是清显的古典式耽美(这里的耽美与今日的同性之爱无关)情结让人疑惑,他起先的冷漠与孩子气,与得知聪子和皇室联姻后的他喷薄而出的爱,两者间根本的、突然的情感扭转让人费解。
直到看到三岛的原著《春雪》,我才渐渐明白,在油画般质感的画面背后,在中世纪华丽的长袍背后,一些东西被永远的掩盖了,也许这也恰是影像孱弱之处。
有时,当它在表现某种争鸣的思想,一种迎向黑暗的审美取向之时,它比贫血的文字更显出乏力、无能的一面。
如若杨帆的《游园惊梦》穷尽所有唯美的影像技法,能带来近乎变态的效应,让人久久沉溺于颓靡不振的精神鸦片中的话。
那么,我更倾向于认为《春之雪》的浓妆艳抹恰恰掩盖了深邃的思想。
在华美的镜头下,《春之雪》沦为一部平庸而艳俗的情爱片,三岛天才式的演绎遭到了难以想象的破坏——而那本是一个关于性格悲剧、哥特式的死亡观,以及伦理叛变、灵魂挣扎的故事。
影片《春之雪》恰恰给人一种肤浅的不愉快,用一种正当的方式美化着本应左右摇摆、徘徊、踯躅的想往。
你会不理解清显的种种行为,蔑视他的自私、阴柔和伪善;同时责怪聪子毫无原则的爱与任性。
因为你期待的本是一部传统而彻底的纯爱片——“发乎情,止乎礼”。
你当然理解思嘉与白瑞德式的恋情,一种性格倨傲导致的冲突,使他们没有发现爱情的存在,或对爱的事实置若罔闻;你也能理解距离与障碍带给恋人某种确定性的东西,而这恰是清显一直在寻找的决定性的时刻,纯粹的爱情。
他无法亲自去感觉,交付自己的信任,他需要第三种媒介来提供确凿的明证。
这种媒介便是高不可攀的“禁忌”,本多所谓的“不可能”。
“不可能”横亘在中间才是真正爱的试金石。
突破禁忌的短暂快感比唾手可得的绵长幸福更令清显着迷。
而如果说道德伦理只是人为制造的禁忌,尚且可以越雷池一步的话。
那么聪子以身殉教之举则是根本无法超越的“禁忌”。
唯有死亡、来世、梦境、幻觉才可能改变。
于是,狗的尸体、干死的蝴蝶等不吉祥的遭遇,以及清显所做的死亡之梦可以透露,清显的潜意识对黑暗力量的渴望,对死亡华美绚烂的讴歌。
然而,影片中那个俊美、表情冷傲的青年,能表现这种性格悲剧和精神挣扎吗?
那些被省却的情节和独白恰恰承载着作者最绚烂的思想光华。
“和风煦日,染尽缤纷五彩”,聪子平躺在地板上,温软地唱道。
竹内结子的演绎让人惊叹。
她优雅、忧郁,却偏偏在转首回眸的瞬间,在尾声时分拖曳出一个清浅而柔媚的微笑,细辨却带着一丝凄楚,几分自嘲式的顽皮。
聪子让人更多地想到女性,第一次被动地面对“性”。
尽管是在爱人面前,那也是一种勇敢的冲破精神禁忌的举动,仿佛神圣的仪式一般严肃而生硬,无法当作自然而然的性情流露。
因为在古代(今之女子也一样),女子接受的教育,一直把“性”视作一种带着罪恶感的事件,女性对“性”的抗拒式的冷艳是让人近乎膜拜的隐忍之美。
聪子对清显的妥协,多少带着超脱世俗禁忌的绝然,更多的却是每一个女子都无法突破的软弱。
软弱令她们可以更勇敢而坚定地遵从自己的感觉,摒弃一切道貌岸然的世俗训诫,真诚地、甚至飞蛾扑火式地拥抱爱情。
“性”,本身就是她们需要逾越、冲破的“不平等”和禁锢。
也许回归文字,才可以回归理性,突破影像幻觉。
温暖的春天溶释了冰雪,清显临终前说,还会见面的。
这场“雪样爱情”就这样在春天得到了证明和延续……我宁愿相信:清显用极端的方式抓住只是幻觉中的幸福;执著一念的聪子则至始至终拥有爱情(殉教是至高境界的爱吧)。
而平庸的我们,小小的欢悦就足以撑满我们浅浅的灵魂,大抵可以安于细水长流的爱情。
似乎对那么神圣而不可亵渎的爱,采取精神实验的做法是错的,因为幸福,只有真诚不加怀疑的心灵才可以真实感受得到。
老尼姑很可恶~!!!
道理我都懂,可是清少为啥这么作?但是我觉得超帅,我要打五星,哈哈哈哈哈
一群面瘫
冲着妻夫木聪看的,很好看
爱就一定要伤害嘛
李屏宾摄影
纠结
看完书再看电影完全无力了....狂哭不止啊只有。。。
202410一切都逝去了。故事中的结子姐姐。曾经的美好与希望。
撇开三岛的原作不谈,是一部好电影。
男人作起来比女人还要作
虽然很爱两只猪可是不得不说电影很坑爹!!
类似文学作品每个国家都有么。这种东西不好拍啊,要求不那么高了。配乐顶好
没看过原著,就电影来说,很日式凄美,但感觉男主的塑造少了些灵魂,那些反常的作,必定需要深刻的心理刻画才有说服力,才能被理解,现在呈现的是一个混蛋父亲教育出来的一个不懂爱的,孤高任性的莽撞少年,只知道冷酷的伤害与霸王硬上弓,让人怀疑聪子小姐爱的,恐怕还是小时候的那个孩子,恨不得她赶紧移情别恋,爱上治典,即使最后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很难让人同情,只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看的时候想到了另一部日式凄美的电影《其后》,都是不懂表达爱的贵族少年,一个却是不敢占有,一个却是拼命想占有,就氛围格调,《其后》貌似更胜一筹。
因为爱,所以凌辱。
7.0 / 算是我见过最“自欺欺人”的爱情
片尾曲是宇多田光的~惊喜啊!
抽除丰饶之海的转世框架,真人版主题不注重表现松枝清显那“永无止境的内心彷徨”,而变成行定勋擅长的精美纯爱片路数。妻夫木聪气质不够清郁阴柔,少年的残忍反复倒真表现了十成。本多一角太过忠犬木讷,缺乏原作中和清显的神交默契和暧昧情愫。三岛由纪夫作品不适合映画,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
美术,表演故事,都可以的情况下,却并没有打动人,是视听语言出现了问题
未来妹妹原来是一开始就出来的~小得我认不出来了……妻夫木聪是真的很帅诶~~虽然风景如画,音乐如水,但还是一贯地受不了日本电影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