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看到[心魔]的故事梗概,以为会像郭天王的[父子]一样,着力表现主人公居住环境之恶浊。
关注一桩谋杀案,以社会原因为进路,继之追根溯源,实乃万用良药。
“新村”之类希望渺茫的社区,发生些耸人听闻的案件,好歹算得“顺理成章”。
不过[心魔]最终没有走这个捷径。
相反,导演在有意识地淡化社会背景,自己的电影“应该是普世的,而非仅局限马来西亚,很小架子气的东西”。
这个个案的背后是原子化个体的封闭和人的软弱。
不论生在高级或者低级的社区,每个人都有大大小小的缺点,平常还可以浑浑噩噩地掩盖,一俟机缘巧合,产生交集,后果便不可收拾。
若说故事结构,[心魔]倒与尔冬升导演的[早熟]有些相近。
都是因爱生恨,无疑[心魔]的后果要惨烈的多。
惠英红女士重温金像奖影后的光荣,大概是结尾时的神经质表现区分了中庸与精彩。
母子间的暧昧关系,未必会有什么大不了的破坏性,母子关系的分崩离析也没有必然性。
母亲最后诡异的“魔障”状态,应和了中文片名“心魔”。
加之对杀人实况的表现,剥光衣服以防索命的迷信,德仔在穆斯林祷告声中死去和无解的自首电话,再有(如果不是幻觉的话)突然切入的死者面孔,影片后半段笼罩在急转直下的恐怖当中。
好在正常生活的部分已经足够压抑,不至于让影片像芦苇一样一折两段。
德仔混蛋得令人发指,但是母亲无原则地庇护他。
(如导演云)到最后,他对母亲却是可以推卸责任的。
这是无奈,又是讽刺。
另一方面,盈敏感、懦弱又叛逆,需要面对冷漠的父母。
两个年轻人的感情不大“正确”,可是能给他们带来短暂的安慰,这种轻松带来了不多的浪漫场景。
对人性幽暗处的注视,可以看到这位“亚洲新星导”的追求。
说各色也好,没说挑战自我也好,总归是不甘于平庸。
何宇恒导演参与“亚洲新星导”计划的[太阳雨],是一部关于残酷青春的影片,咱家下载了都快四年,最近一定借[心魔]之力观赏之。
已故的大马名导演雅诗敏在[太阳雨]里有过客串演出。
有趣的是,在[心魔]与雅诗敏执导的[单眼皮]两部影片里,最后男主角都离开人世,原因都是骑电单车出车祸。
在拍摄特辑里,何宇恒提到了侯孝贤导演对他的鼓励。
如同很多报道所说,影片的故事愿意来自于台湾的真实案件。
当他敏感地觉察到这件事的价值时,朋友们都认为这种电影拍出来没有人会愿意看。
最终还是侯孝贤导演的偶然鼓励,使他把自己的构想认真地拍出来。
如果再加上韩国投资、香港演员的因素,他的成就更可以被视为全球化时代的青年导演的一个标本了。
http://www.mtime.com/my/underground1984/blog/4404754/
某晚,因为惠英红这个打女明星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于是我看了她所凭获奖的《心魔》。
主要内容就是少年杀人事件吧。
看完后,我有一个很大的迷惑,就是我以后的女儿到底允许不允许早恋。
和一个错觉:杀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当少年男德与少女盈因被盈母发现避孕药分手后,整个故事就开始转换了。
包括主题,前部母子相处尽管有点不协调也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德继续边依赖母亲边慢慢脱离母亲。
盈继续在冷漠压抑的家庭里生活。
当盈母在先勒索钱后再继续控告德后,故事达到高潮。
德母在这里失去了自己的位置,一直是德的一片天空的她。
剪发都是她帮儿子,更不用说睡在附近的德。
然后是一直都表现得很被占有的女友盈的背叛,朋友的取笑,这个时候的德的世界在慢慢崩溃。
他依然抱有一丝的幻想,以为盈会回头,可是,盈没有。
于是,德杀了她。
我觉得这个时候的德是失去理智的了。
心魔在这里出现了吧。
可以看到德是一步一步,在沦陷在自己的心魔的。
他的世界崩溃了,所以他杀人后回家打母亲,我觉得是很点睛的一笔。
这时他,本来已经不能自己负责(好友取笑他要自己负责时,他是过去打好友的),他这时对母亲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母亲的天空在他面前已经彻底消失了。
我看完后,很担心我以后的女儿如果早恋而和那个男生分手要怎么办呢?
万一一不小心就被,这个年龄层的男生,一个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力不强,冲动的男生杀了怎么办?
又或者就这样毁了一个男生,如何担当得起吖?
可是,这时女儿又和我说,当时的她就认定对方是永远了。
作为母亲,我怎么去回答。
当双方都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早恋算什么。
可能犯下的错误是一辈子,无法弥补的。
然后,这个时候,来看回,惠英红扮演的母亲,一手包办儿子人生的母亲。
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教育。
这个牵扯到单亲家庭的教育了。
迟点再讨论。
这个是德的行为的主要承担负责人吗?
我想到之前的新闻,上海交大女研究生杨元元在浴室自杀。
她母亲在她读研究生时还陪在身边,她也是单亲家庭,她的很多事情如大学专业也是被母亲所主导的。
最后,她因为母亲而自杀了,留下遗书“我以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可见,她的世界也是崩溃了。
两个人都是以为自己无能为力了,而选择了杀戮。
我觉得是扭曲的人格,和教育导致的。
如果他们在杀戮的念头产生时,还有另一把声音,是不是他们的世界就会有另一个转折点。
这是,很不正常的。
很多人都会有过杀戮的念头,只是真正实践的人不多。
所以,会因为早恋而分手杀死我女儿的人不多。
可是,在电影下,你就会跟着少年德的念头一样,以为杀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因为德自己也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和价值。
正如他没有去想过,和一个未满16岁的女生发生性关系是可以被强奸的,也没有主动给予避孕药。
也不懂得男女人之间的关系。
当然,也和社会慢慢出现的变态杀人事件一样,因为越来越多的出现,我更担心这会变成是正常的事情。
大家会麻木。
所以,我觉得家庭教育也是学校的教育,在对于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和抗打击能力,独立能力是很必要的。
而且我也赞成,一个孩子要本来心就有很多爱和善良才会善待他人。
这就需要孩子感受到的是爱而不是有条件的好和占有。
我记得武志红说过,一个人都不懂得爱,怎么去爱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心银行。
这也是家庭必须给予的。
针对里面的母亲。
我觉得可以引用 爱的艺术里对母爱的阐述来说。
母爱与父爱最佳赔档是:母亲不去阻碍孩子的个性发展,不鼓励孩子纤弱无能,母亲应该对他的独立生活抱有信心,不要把自己的焦虑不安的情绪传染给孩子。
她应该希望孩子终有一天能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对孩子提出一定的原则期望值,并以此督促孩子在品质上向上进取;父爱应该是宽容和耐心兼而有之的,而不是咄咄逼人跟独裁者似的;应该使成长中的孩子逐渐地对自己的创造能力和抗逆能力树立起自信心,直至最后,孩子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使其脱离母亲的襁褓葛父亲的威严。
惠英红扮演的母亲之所以拿奖也是因为刻画这样的一个母亲,她的苦她的情是用神来传递的。
整部电影看来,是有点压抑和混乱的。
因为导演想试图拍出一部有矛盾,多重意义的电影,可是却连接不起来。
他试图表现。
单亲家庭,社会早恋女生,校园暴力事件。
就是勉强一般,在这类型片中,处于起步阶段。
2年前,看《老左正传》1年前,看了《天水围》今年,《月满轩尼诗》《岁月神偷》《心魔》还有,另类的《世界很好,我们很糟》粤语电影,正在以另外一种格调,回归《心魔》1+1 不等于 2的女孩真实的网络的感情真实的中学生网络感情不紧不慢的节奏黑色的调调感觉像中年张曼玉的惠英红像少年梁朝伟的徐天佑“简单”的王明慧《暗涌》片尾的《hide your gun》。。。。
期待下一部何宇恒的电影。
今天又在pps上看了部艰难晦涩的片子。
就是心魔。
其实这个在09年获大奖的时候就打算看了,但是当时听说就是一部很闷的片子,所以pass了。
今天无意看到了。
看完后果然很无趣,但是看了影评然后来回对照过后才发现这又是一部精彩藏于结局的电影。
虽然不及记忆碎片,禁闭岛之类的片子,但是当知道真正的故事和结局后才真的发现该片能在众多商业港产片中获得09金马奖,亚洲电影大奖是名副其实的。
而在pps上说此片垃圾完全不配获奖的估计是没看明白。
按照官方的内容大概是如下: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23岁的青年德仔(徐天佑 饰)与酗酒的母亲(惠英红 饰)相依为命。
除了帮衬母亲的小杂货铺,德仔平日里无所事事,与附近高中15岁的少女盈(黄明慧 饰)谈起了恋爱,并发生了性关系。
德仔与盈之间的情事被盈的父母发现,对方大发雷霆,向德仔的母亲索要一笔巨款,并威胁说要对德仔提出诉讼。
软弱的德仔惊慌失措,心急的母亲找到离婚的德仔父亲借钱,却依然无法使盈的父母放弃诉讼。
情急之下,德仔与两名朋友约了盈和其好友到郊外谈判,却没想到言语不合出手杀人。
已经一无所有的母亲,究竟该如何面对儿子闯下的这无法收场的惨剧呢?
当看完整片过后你会发现,嘿 还真的就讲的这么个故事:男女主角发生关系后,女方家长知道了像男方单亲妈妈要挟要控告,男主角在和女主角私下沟通不遂下误杀了女主角,最后成为一桩命案最后驾机车出事故死亡,留下单亲母亲在警局痛恨不已是溺爱害了孩子。
然后当仔细回味后你会发现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真相往往更加黑暗却更加耐人寻味,如果单单就是以上剧情那么该片可以说是只能称的上是个说教片而已,那么心魔在哪里?
心魔就是真正的真相。
关键的来了,下面贴上我自己整理的一个结尾的片段,这个片段基本上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心魔。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片子或者看过的可以讨论下。
真正的答案明天再公布吧。
真相!!
前面到是没什么,德仔与盈之间的情事被盈的父母发现,盈的父母叫他们去他家告诉他们盈的父母要控告德仔,而后德仔的母亲总觉得叫他们去没理由只是说要控告德仔,她以为对方肯定是为了勒索他们一笔钱(所以一直没有提多少钱,而后德仔问她盈的父母是不是答应了给钱就不会告他,她却没有正面回答)!
接着就表现出了德仔的懦弱,告诉她妈说他不要坐牢!
然后她在到处借钱无门的情况下找到了她的前夫,前夫居然想用借钱救彼此孩子这件事和她发生关系,她感到了无助和绝望!
于是她就精心策划了接下来发生的所有事情:她假装给德仔说那些钱已经存进了盈父母的帐户,应该不会有事了。
但接着她又告诉德仔盈的父母还是要继续告德仔。
(他就是抓住了儿子的心理,从突然觉得没事了以后接着又跌到了谷地,软弱的儿子肯定受不了这种打击,肯定是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做出非常极端的事情)于是德仔找到了盈,盈的冷漠跟不妥协严重的刺激了软弱的德仔!
(可能全部的事情盈都知道,知道她的母亲根本就没给钱,所以才会突然的这样对他)于是德仔就狠心杀死了盈!
盈在死前把事情告诉了德仔,所以他才回去和他母亲打了一架,于是开着被他母亲动做手脚的车出去,结果在下坡的时候发生了事故!
(就算德仔没杀死盈,只要德仔死了就可以让她从痛苦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不再有什么烦恼)(可能德仔就死在这次事故当中,然后她把尸体处理了;也有可能是德仔并没有死在这次事故中,但还是被狠心的母亲杀害了!
反正她把尸体处理得非常好)所以后面警方到处都抓捕不到德仔,最后警方想引诱她说出儿子的下落,她才会痛苦的笑着说:你们骗我,我儿子是不会打电话给你们的!
(因为她知道死人是不可能打电话的)
焦点似乎太多了,导演却想一篮子打齐。
这方面的题材,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法超过《香港制造》和《香港有个荷里活》。
导演的功力差强人意。
《心魔》,因为惠英红在金马奖和金像奖的双料封后而被人熟知,而这部电影其实并不好看。
节奏缓慢,视角游离,影像迷离,配以王菲的歌曲《暗涌》,在平静压抑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亲情和死亡的故事。
电影取材于真实案例,有点像前几年的《早熟》,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德仔与中学生盈初尝禁果,要被盈的父母告上法庭,最终酿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故事并不复杂,关注的是叛逆的成长和纠结的责任,青春期的爱与性只是表象,影片更希望通过这两个青年及他们的家庭,洞察造成悲剧事件的深层原因。
影片的前半部讲述德仔和盈的交往,舒缓而无趣。
从盈的母亲发现避孕药开始,影片进程就像影片中事件发展一样,开始失控,直至完全失控。
养孩子就像养小鸟一样,抓得太紧了,会捏死;放得太松了,则会飞走。
两个家庭的孩子与父母之间都表面融洽,内心遥远。
乖巧的盈把偷内衣、与德仔交往作为反抗爸爸妈妈的方式,德仔和母亲的关系则更加复杂。
由于父亲缺失造成的严重而难以自控的恋母情结,他既希望摆脱母亲名为关爱实为支配的束缚真正独立,又害怕责任,渴望母亲呵护。
他既可以照顾酒醉的母亲,又只能指望母亲筹钱,两个人就是如此拧巴地生活在一起。
身体上的成熟无法掩饰其心理上的依赖,行为的叛逆解决不了性格的软弱,本该成人的德仔并“没有断奶”,偶尔流露出的暴力倾向成为其释放途径,所以悲剧发生是早晚的事情。
有一幕让我触目惊心,在事件失控后,德仔不顾一切与母亲厮打,两个人以相互伤害来表达内心既渴望摆脱又相互依赖的关系。
片名《心魔》的缘故,恐怕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马来西亚本土导演何宇恒延续了自身对底层小人物的一贯关注,可惜此次虽然野心很多,却弄巧成拙。
整部剧想要表现的内容过于丰富,既有青少年早恋,又有校园隐性暴力,还有家庭教育问题。
的确,任何一个悲剧事件都是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这些内容总有个取舍和安排的技巧,而不是无序地堆积在一起。
由于缺失清晰的叙述视角,以至于影片情节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尤其是前后两部分基本上是脱节的。
而时不时冒出的文艺腔调,更使得整部戏的节奏缓慢、拖沓,一个简单的故事也变得枯燥难懂起来。
几位主演的表现还算精彩,算是支撑了这个缺少故事性的电影,其中尤以惠英红的表演最为老练和纯熟(不过最佳女配角更合适,戏份实在不足)。
这个压抑的母亲,靠最后那段近乎静止,仅仅通过面部表情展示内心情绪变化的表演,提升了整部影片,让我想起了韩国电影《母亲》中金惠子的舞蹈。
越看似平静的方式,越蕴含无以言表的力量和魅力。
2010年,在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时年50岁的惠英红击败张静初、赵薇、舒淇和吴君如,一举拿下影后的桂冠。
让惠英红获奖的这部电影叫作《心魔》,由何宇恒执导,惠英红、徐天佑和黄明慧主演。
片中惠英红出演一位单亲母亲,由于自己的儿子与一个中学女生发生关系,并致使对方怀孕,因此受到对方家庭的法律追究,为了逃脱法律追究,母子二人陷入混乱,最终儿子走上不归路。
整部影片都是在围绕人性来讲故事,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却暗藏着各种黑暗和危机。
惠英红在片中出演的母亲,从遭遇上来说是不幸的,自己的丈夫与自己的妹妹搞到一块,导致两人离婚,这其中心理和思想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自己的儿子整天无所事事,在致使中学女生怀孕的事情败露后,没有体现出一个男人应有的担当和责任,他除了一味地逼迫妈妈筹钱摆平,再有就是逼迫那个女生说服父母撤销法律追究,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想承担任何责任。
从片头一段儿子用热水烫杀老鼠的镜头中,在他淡然的表情中可以看得出他的心狠手辣,这也与片尾他亲手杀死女生形成呼应,更加印证了这个儿子人性的丑陋和卑微。
惠英红塑造的母亲,在全片中都是处于一种默然的状态,但是她对儿子的教育是失败的,当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恋爱之后,未见她有只字片语的教育,更多的是纵容和放之任之,所以片中她被儿子打的一段,也可以看得出儿子对她的恨。
当然这部影片拖沓的剧情,严重缺乏娱乐性的氛围,不会对太多的观众形成吸引力,反而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观看。
很有意思的是,惠英红凭借该片还获得了第46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与金像奖对比,这也引发了有关惠英红在片中是女主还是配角的讨论,其实有关这个问题,片尾一段惠英红的特写镜头,很可能征服了金像奖的评委,因为这一段镜头完全就是女主的范。
以打女形象进入演艺圈的惠英红,演技对她来说一直都不是问题,1982年她就凭借影片《长辈》获得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2017年凭借影片《幸运是我》再次获奖。
仅仅凭借影片《心魔》,惠英红就获得了大小电影节共计5个影后,如此战绩与《万箭穿心》中的颜丙燕完全有的一拼。
【END】
1惠红英凭借《心魔》里单亲母亲角色获得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
不过这不是她第一次获得金像奖最佳女主角,1982年她凭借《长辈》已经获奖。
不过后来的惠红英曾经走过一段打女的生涯。
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她在《神经侠侣》里饰演颠痢症王成(吴镇宇饰)的姐姐,朴素犹如邻人,演技来自于生活。
2《心魔》整个节奏非常台湾电影化,虽然是在马来西亚拍摄,大部分演员来自于大马。
但电影舒缓的情调和慢节奏的叙事风格,乃至音乐里慵懒的颓废,天空明灭的街景,一如台湾电影。
第一,惠红英凭借本片的挑战性的演出,一人包揽两项大奖激起我的兴趣;第二,介绍里说电影里母子二人对彼此都有强烈的占有欲望;第三,单亲家庭演绎出的社会悲剧。
如上,是吸引我的原因。
惠红英在电影里的剧情安排并不多,对话了了,不多的情节安排里,惠红英凭借准备的把握和细腻的表演把一个单亲母亲复杂的情感世界演绎较为到位。
偶尔间歇性的歇斯底里,偶尔酩酊大醉的不省人事,偶尔生活艰苦的忧郁,偶尔为儿子担心的眉头紧皱。
典型的小众电影,本片适合空暇时,一人独看
先说说金像奖吧,就《心魔》这部电影而言,惠英红并没有发挥得好到可以拿最佳女主角。
为什么前面几届的金像奖最佳女主角会被大陆演员四连庄呢,除了香港实力派女星日渐凋零之外,也找不到那些苦熬多年,给个安慰奖的人选,好不容易,最近这两届,终于找到两个代表电影虽然不是最佳,但口碑及年纪经得起推敲的人选。
当然,我并不是说惠英红的演技配不上最佳,二十多年前她已经是最佳了,只是,二十多年后,她需要被再次肯定。
早在《无间道2》里面,她扮演的角色,就让我震惊,一个有如此表演张力的人,我竟然不知道她叫什么,一直在疑惑,她为什么不会大紫大红,其实是我寡闻了,甚至觉得,她是《无间道2》里面演得最好的。
她是有资格得最佳的,但不是因为《心魔》。
香港的金像奖如果再把重要奖项颁给大陆的电影及艺人,估计会打击到香港电影创作者的信心,再怎么说,香港电影有二十年的风光史。
《心魔》,深沉得有少少的喘不过气,好像一个人溺水,你本来是想表现溺水的人在通过如何辛苦的挣扎,到最后,终于浮出水面,告诉观众,在危难面前如何坚强的活下去并与困难作斗争,可你最后还是让他溺死,于是,我们就不知道,让观众看一个人怎么溺死,是要让观众领悟一个道理,挣扎是没用的?
一部电影不一定要把是非黑白说得很清楚,但电影总是有个主题的,可是《心魔》,难道你就是想说,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有一个心魔在缠绕着自己,一方面在公众场合表现得中规中距,一方面在暗地里放纵自己欲望。
如果是这个主旨,那也太单薄了点吧。
电影又名叫:At the End of Daybreak 大概的意思是“拂晓即将结束”,这是个叫人困扰的名字。
三个社会青年,杀了两个中学少女,起因是其中一对,在偷吃禁果后,被女方父母发现,除了向男方索要金钱上的赔偿,还要将其告上法庭,男方无法接受,杀了女青年。
然后结束了,你是想拍续集吗?
或许是导演过于忠于真实事件,又或者在事件的完整性上,没处理好。
我们在看一个溺水者在水中挣扎,最后死去,我得不到半点共鸣的东西。
又或许,作为一个大陆观众,我无法在一个马来西亚的华人导演身上,找到一些可以共识的东西。
盈,这个姑娘倒是多少把一个少女青春期的叛逆个性表现得分外清晰,表演到位,在偷吃禁果时表现出来对爱情的“成熟认知”,临终前被逼问时却是一副无助的神情,个性的飘忽不定不正是一个青春期少女的真实写照。
如果先看到评论,不建议去看这部电影。
在翻看《心魔》这部电影的相关资讯时,不难发现它所获的奖项基本都是演员个人的荣誉,尤其是惠英红借由此片包揽了多项最佳女主角的称号。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这并非是一部靠情节取胜的影片。
导演何宇恒虽是马来西亚新晋独立电影导演,但是查过履历表之后,可以看出事实上他一直混迹在香港娱乐圈之内,因此这部影片也具有相当一部分的港味。
横式翻看香港青春片,事实上是与台湾以及大陆不尽相同的一种风格,最好能证明的一部是两岸三地各自拍摄同剧本但不同执导的《九降风》。
在香港版本的“九降风”之《烈日当空》,所演绎的更是趋向于悲痛式的成长,是凝结在血与泪之中的绞疼。
同样,这部《心魔》之中,也暗含了这样一份情节,虽然故事的前半段用一种较为光鲜的方式表现主人公的“爱情”,但无法避免的是故事在层层递进之中开始暗淡色调,并到影片的末尾段达到故事的高潮,并以死亡和鲜血做终,也是用这样的一种极富港式腔调的风格来证明青春成长的残酷性。
这样青春成长的残酷性,同样可以再陈果的《香港制造》中得到相当好的印证。
在影片中,惠英红的表演确实可圈可点,当年以打女形象出道的她如今不如老年后开始转型文艺路线,确实是对演技的一次重点考验。
当年与其同一批的萧芳芳、郑佩佩等人都已经在文艺片上获得了肯定,此次惠英红以文艺片拿下演技奖,也证明了她老骥伏枥的雄心。
电影本身在展现了青春成长主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母题则是母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与更多港片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的节奏更慢,而且是全面的慢,这种过度的细嚼慢咽虽然是导演本身固有风格,但是这也绝对不是走大众路线的文艺片,观众甚至可以再每一个镜头的恍惚转移中小憩一会儿。
导演将矛盾的冲突点汇集到亲情与爱情的两端,这样的交叉也有了“魔”的产生,“魔”是为了占有和保护,“魔”也是爱的过激。
灭绝师太一个人的电影
三半,比当年观感要好。徐天佑很不错,惊慌的时候恍惚《父子》里郭富城。有钱女孩家的亲子问题显而易见,而穷人家剪头发一场母亲对儿子的占有轻若呼吸,更显得窒息。母亲心急如焚找前夫借钱,而男人只想着趁机会亲热,人间真实。亲姐妹为渣男反目。十几岁少女的世界也不是粉红色的,充满了妒忌、霸凌和未成年为名的不负责任。满目疮痍细节埋得很好。里面一个霸凌者女同学好像我高中时的friend,同党还和我同姓,幻象组队
电影拍得不咋样 但是惠英红出镜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牢牢吸引住你的目光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电影有点散,还可以做的更好一点。
找两个香港演员来演马来西亚的片子................
冲着所谓的好口碑去看的,感觉有点名不副实。
悲剧的原因,是男生的智商,和女生的叛逆。到最后苦的是这么好的一个妈。
其实惠英红以前演得也差不多吧 为毛这部里这么一般的就得奖了
可以慢,但不能散。终究还是少了力道。有时候难明意图。插曲都还不错。
乱七八糟。这个叙事水平基本就是粗劣的学生作业。畏手畏脚不去碰事件中任何能挖掘深度的东西。结尾惠英红的一哭感觉要升华了,结果故事直接戛然而止。所以简介就是这个片子的所有东西了,你看完豆瓣简介就几乎等于看完整个电影了。依托答辩。
惠英红其实应该报名最佳女配角单元
a little bit about regret...其实不怎么样。看表演不是看情节。
个人认为《暗涌》配在其他的地方效果更佳。
如果多一点宽容,惨案就不会发生了,魔之将生,心何以安?惠英红此片封后,实至名归!
家长不好当.
导演道行还差了点 所以有点乱七八糟的感觉 除了暗涌那部分再无亮点 就算惠英红最后的内心戏部分也只是一般般而已
H給我渾渾噩噩的高二生活的tags昰 這個世界對了這個人就對了。王菲的整首《暗湧》在電影穿行得遊刃有餘 這首歌對了這部電影就對了。
看得胸闷!魔自无原则无立场的溺爱吧!
精~彩
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