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娜
Tinā,MOTHER
导演:Miki Magasiva
主演:Anapela Polataivao,Antonia Robinson,达利普·索地,Nicole Whippy
类型:电影地区:新西兰语言:英语,萨摩亚语年份:2025
简介:When grief-stricken Mareta (Anapela Polataivao) takes a substitute teaching role at an elite prep school, she forms a choir to unite the privileged yet disco..详细 >
#27siff
剧情非常简单,情节也不乏套路,但是正是这样的剧情让我觉得,有时候想讲的东西太多,倒不如像这样,将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讲好。曾经去过新西兰,也真巧和那时候的地震亲历者聊过一会儿,她与我说,当时她与爱人,一个想要逃出这里,一个想要进入这里,城市中的交通一片混乱与拥堵,多年前去的时候,城市依旧保持了震塌后的废墟之态,因塌陷而空洞的教堂已无人接近,成为了鸟儿的庇护所。不知道为什么听着合唱就很想哭,眼泪止不住地流,多余的水份变成了今日泡肿的眼睛。
在基督城住了好多年,看电影的时候,一切都好熟悉,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口音,还有巴士,海边,河流。就算之后在新西兰搬了好几个地方,也一直觉得在那里才是家。然后就是很惊喜地看到了现在improv班上的同学,他的样子和平时看到的没什么差别,很奇妙。
这是一部老师与学生相互治愈共同成长的温情电影,虽然剧情有点俗套,但演员的表演非常质朴,里面的配乐及所有合唱的歌曲都非常非常好听,直击心灵。好多人都看哭了,我也是。音乐绝对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SIFF 20250616 @ 百丽宫长宁来福士 不好意思哭出动静 在有歌声的时候用力吸鼻子
了解了新西兰的萨摩亚文化,女主和女孩的伤疤是两条共线
“She’s not gone, Tinā. I see her in every kid you’ve ever taught.” 师母 in the echo of CHCH
如果不是生活在新西兰,我无疑会觉得片子陈词滥调,但是看着基督城的电车、那些天灾后遗的疼痛、板着脸的岛民、追逐的中学生,很多感觉又回访,似乎我也热诚地在合唱团里一次次融入过我那么不合时宜的声音
真挚动人,配乐和合唱满分。
最后没有蒂娜的合唱令人感动
非常大女主非常新西兰
too normal…如果说在一场强震中丧失爱女,是本片悲痛的内核,音乐是Tina的救赎,一群被困在笼中的百灵鸟是重新照亮Tina和学生们的光,癌症的设定是否有必要?被校董会开除是否是否有必要?层层叠叠的buff是否过于眼花缭乱,对真实的情感表达又无任何助益,就像拼贴画一样贴满全篇的BGM。一星给动人的合唱与琴声,一星给Tina和领唱女孩真诚的演绎。并非剧情或演员不真诚,但全片给我一种过于浓烈和刻意的“表演感”,像一场两小时的4K混剪。
清晨微微有雾气的新西兰,蓝色的,看起来空气很清新
一部既要又要还要然后拍得细碎的电影 仿佛一个留子拍的幼稚又肤浅的毕业作业
4.3 or 4.4 很喜欢对于孩子们的刻画,和故事的设定。在一个原属于波利尼西亚人的国家(NZ),却没有原民的精英私校。孩子们努力、克制,但是也叛逆,热心。我承认 师生设定的成长剧是我的soft spot。尤其是最后,Sophie穿上Puletasi,谣颂着有Samoan 风格的choir,自信的站在人前,袒露着伤疤,展现着自己的歌声,很难不为之动容。她接受了自己,站在这里不为什么,只为了感谢她的老师,为着不辜负她的期望,不辜负自己和大家的努力。Deduction 是剧情上的一些硬伤,Mareta 下线太突然。反派坏得有些脸谱(虽然我知道很多沙文主义的白痴就是这样的,但是描写略微缺乏深度)
太美了….以后要多多支持新西兰电影
siff第二部。较差。作为剧情片,原本在剧情和群像塑造方面可以有很多想象力,结果呈现令人失望。剧情单薄,过渡生硬,人物弧光几乎没有,镜头语言单一,就是大特写来回切,令人尴尬,过多且不合时宜的配乐也让人出戏,除了合唱好听以外没什么可取之处,实在没必要硬抻120分钟。
6.16上影节长宁来福士。桥段虽老但丝毫不减其魅力。当不同肤色种族的合唱团自信地唱出蒂娜的歌,当少数族裔的语言被“只说英语”的贵族学生脱口而出,当伤疤被暴露在聚光灯下,有一种爱是通过内在的连接经由歌声实现的。公交车上的凝视和回眸是跨越鸿沟的理解,我们各自挣扎在奔流的生活中,艰难地寻找意义,然后为它而斗争。最后的歌让我在电影院哭到失态,想念那种找到声音肆意挥洒的状态。
非常大女主,非常新西兰
关于创伤的老套故事,还杂糅了原住民和教育议题。但是人物命运的编排过于俗气,剧情早早失去悬念,技法又毫无亮点。平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