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了美好的光与影,美好的老电影质感龙城四虎雀跃地在草地上跳,一帧帧都是最好的青春年少一个传奇身后的平凡和日常,在我看来,比那些著名的外在更让人印象深刻那些赌气打架、爬墙、欲语还休的片段真正地充实了一个我们目不所及的明星内心港式的特有记忆和港人气质抓得很好很到位,讲述一个明星,映衬一个时代,并且,非常自然回忆形式本身并不让我喜欢,但我喜欢那份肯把这个题材放慢了拍的用心
给两颗星,一颗是梁家辉,一颗是给帅气的男一号,外表很帅,而且看得出非常努力,但看完整体感觉就是很不给力阿,很多东西也没有深入,无论开始拍戏还是学武都觉得只是淡淡一笔,感觉就是很平常的一个人,随便谁都可以套点这种剧情的感觉,没啥突出感,感觉就是温水没有畅酣淋漓,到多了份小资感
看完《我的兄弟李小龙》,真的发现若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它实在算不上一部好电影。
但若从故事来说,还是有点意思的。
首先,在这部电影里,动作场面我觉得是多余的。
因为既然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给我们讲一个新的李小龙,那位什么不全部改变呢?
可能是有了李小龙就一定要有动作戏,否则就算不上李小龙。
但是,这部戏的主题讲的是成名前的李小龙,一个还没有被定义为“功夫”的李小龙,硬生生的加上动作戏,真的有点显得失败!
其次,演员的表演完全没有意思,主角李治廷饰演的李小龙完全是一个电影中的,而不是生活中的,动作神情都好像让我看到了《唐山大兄》、《精武门》等李小龙电影中的李小龙,这也不能说是失败,只能说没有突破。
和李治廷之前的作品《岁月神偷》相比,我看到了失望。
最后,我觉得看这部电影不如直接去看李小龙胞弟李振辉的著作《我的哥哥李小龙》,这样也许会好一点。
还有,原来李小龙是最早的一批在中国犯了事而去美国跑路的,这是看完整部影片的唯一收获。
整部电影最喜欢最后李小龙走的时候说的那句话“等我回来时,你会以我为荣”,这也是我想对我身边的人说的。
那时,如果李小龙真的说了这句话,可当时又有谁会当真呢?
就像现在又谁把我的话当真!
一句影评:在你成功前,没有人会在意你!
拍一位武术名家,可以用什么角度?
本片给了自己的答案——用伪清新的LOMO镜头!
在看片过程中,一直恍惚得像看《如梦》——后者可是各种文艺青春悬念神经质大全,所以该卖萌就卖萌,该装傻就装傻。
但是一身肌肉的“李小龙”也又卖萌又装傻,就有点催吐了。
导演在看片会上强调了几点:这版李小龙是最正宗的李小龙;陈国坤那就是武乱;母们是用虔诚的心情来拍偶像……所谓最正宗的李小龙,是指得到李小龙兄姐的授权——其它影视作品,最多就得到了李小龙老婆琳达和女儿的首肯。
我就奇怪了,怎么人家老婆授权的就不够正宗了?
你要拍童年幼年的李小龙,说他的兄长姐姐更了解是没错,那干吗要一竿子打倒所有其它电影呢?
李小龙成年留洋后的生活,他老婆还不能作为知情者吗?!
陈国坤长得像李小龙,是他出演那部电视剧的主因。
就这一点来说,我还真赞成他来演——李廷治长得也太花美男了吧?
演李小龙真不合适。
之前看宣传的剧照,就觉得他扮像俊美得不像一个武术家,一直担心能不能撑起一部武术传记片,结果谶语一一应验。
所以不管他是不是练出了一臂腱子肉,反正没演出一身侠肝义胆。
比起来,陈国坤侧面的冷峻和狠命倒更符合李小龙的形象。
不过话说回来,这部电影真是挂羊头卖狗肉,所有想看李小龙的人都要失望了,只能看到一个乖乖仔李正太。
而且陈国坤本身有舞蹈功底,转入行武也得心应手,拉起架势满像回事。
而李廷治则是硬赶工催出来的身手,哪怕外型像了,但是气质不像。
他就算演侠客,也应该是温柔富贵公子型,比如古龙笔下的花无缺、三少爷;拿手功夫也应该是一阳指、小李飞刀这些气度风华、转瞬即逝的,而不是近身肉博血肉模糊脏了吧唧那些。
所以说人陈国坤怎么差真有点冤枉,套句俗语——陈国坤真是躺着也中枪!
其实,整个看片过程挺让人着急的,无数张三李四过场没完,文戏满天文艺无边。
大量华美的镜头、逆光、斑驳,闪得我以为在看某小清新乐队的MV集锦。
看得须叔那颗死寂多时的青春之心都又萌动起来……我一直以为导演会把李小龙最后的觉醒放在最后,直到灯光亮起才彻底死心。
也许导演的确很虔诚(可你为神马要用谢TT和贡米?!
),致敬的确很温暖——但是求你了,真要有续集,给我们来点血肉模糊脏了吧唧吧!
说起中国功夫,真正让中国功夫扬眉吐气传遍全球的,恐怕也就李小龙一人吧。
唯有李小龙的电影,是完全以实战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功夫影片,可以说是开功夫电影之先河,非但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后来的成龙,李连杰,袁八爷等等,也都只是停留在好看上了。
他非但以电影的模式,本身更是一个杰出武术家,自创截拳道,将武术真正变成实战技击,让kongfu这个词出现在英文字典里。
这部电影《李小龙——我的兄弟》记录的,却不是李小龙最辉煌时期的故事,而是他的成长,他的成熟,他如何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又如何从街头打架王变成一个略具雏形的武术家。
影片中的李小龙这次不是孑然一身,他有了父亲、母亲和一干众兄妹朋友,各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让李小龙这个人物更加丰满可信。
李小龙多了一些温情,也多了些谦谦君子的一面。
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展现了香港四五十年代的风物。
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对香港早期电影史的描写,众多知名人物的穿插其中,让熟知香港史的观众大快朵颐,至少在冯宝宝一节,看过《岁月神偷》的我会心一笑。
影片的配乐、画面处理也经过了很多艺术修饰,更加像是一部温情的小品,没有曾经预想中的激情澎湃。
影片的画面中藏着多多少少的彩蛋,像是《猛龙过江》中的那只猫,像是片中类似《精武门》最后的那一跃,这些镜头是特别献给李小龙粉丝们的特殊镜头。
也许是因为我对李小龙先生太崇拜的关系,我希望每一件针对李小龙先生的纪念都是精品,至少人偶应该做到ENTERBAY的水平,所以虽然我很喜欢HOT TOYS这间公司的玩具,但是他们的李小龙我依然不打算支持。
这次看了这部《李小龙,我的兄弟》,一部温情的纪录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李小龙先生从出生到去美国前的青春故事,当然还是戏剧化的编造了一些故事情节。
当然,比起央视的那部鸡肋《李小龙传奇》来说,已经算很尊重历史了。
整部影片,看起来更像是香港电影百年传奇,片中出现了如石坚、曹达华、冯宝宝等当年香港轰动一时的大明星,也详细的交代了李小龙的死党,小麒麟和李小龙的青春岁月。
影片着重反应了李小龙的青春与初恋,同时对于李小龙幼年时的自负与痞气也有所反映,当然,影片中弱化了李小龙跟黄梁醇以及叶问学武的部分,同时个人认为,选择新疆小朋友来演李小龙的胞弟,李振辉,让我觉得有点意外,因为了解李小龙家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拥有1/4的德国血统,那么他弟弟应该也和他一样,但是从李小龙的长相上来说,面目却完全是华人,或者说是广东人的长相,为什么弟弟会是回族长相?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作为李小龙先生70岁诞辰的纪念片,个人感觉苍白了些,不过,我还是对文隽先生为我们带来这部电影,感到高兴。
至少他为很多人,带来一个青春的,不一样的李小龙。
2010-11-30 22:47:56托豆瓣活动的福,有幸免费观影.本来对这部电影并无多大兴趣的,也不了解,但在影片开头就已经说明了,这是一部描述李小龙(可以说是)一生的故事. 可能对此片无太大期望的原因吧,所以觉得还蛮好看的. BMG配合得恰到好处,起了一定的渲染效果!
镜头切换的也很不错.武打镜头切换得很快,有点眼花. 有不少感人的地方,至少我有两次感动得热泪盈眶了,第一次眼泪都快溢出来了.不知是我看得太投入了,还是影片效果所致. 演员们的演技质量不低!
最后,为了答谢看完我这篇影评的朋友,提醒一下各位,影片结束时会放一些李小龙生前的照片,和演员COS的照片做对比,记得要看啊,多难得啊~(话说我看的那场最后只剩我一个人在看那些照片了,汗!
)
想来看这版的李小龙,不是因为对李小龙感兴趣,我只是因为很早前看过他的研究历史而对他的经历颇感兴趣。
于是网上参加了电影票的活动,麽有想到,人品大爆发,居然被我给抽中了,于是,乐滋滋的跑去看了。
影片开头就是李小龙的弟弟和姐姐的谈话,慢慢引出一个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李小龙的寻常往事,直到影片结束,整部都笼罩老香港的氛围里面,不禁让我感慨导演手法的细腻和精致。
李小龙的出生环境是美国,他的父亲带着妻子在那里的华人剧院里面演出。
直到后面看完电影上网查了资料才知道,当年香港的电影正处在与中国传统戏曲交接的时期,他的父亲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所以围绕在小时候的李小龙周边的长辈,不是戏曲大师、演员,就是电影导演、电影制片人,这样的环境,无疑为李小龙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父亲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也成了自始至终熏陶李小龙让他将中国文化带入自己以后的影视作品中发挥和发扬的原因。
再说说描写手法吧,毕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部分,里面用了很多黑白场景交替的手法来体现年代感,让人不至于在时间中迷失。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小龙褪去了武打影星的光环,呈现出一个鲜为人知的,有些调皮,有点叛逆,爱打架但很讲义气的可爱的少年。
没有多少武戏,几乎都是生活戏,甚至还有香港的老片场的刻画,让我大开了眼界。
总体说来,这部片子几乎是一部青春片,写了他的理想,他的爱情,友情,还夹杂着一些青春期少年的叛逆,描述了不一样的李小龙和不一样的香港。
结束的时候,甚至开始有点期待下部了呢。
2010年,李小龙诞辰70周年,纪念电影很多。
一部以纪念李小龙为名的电影,如何选准切入点,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很考验主创的想法和功力。
全片透露出一股自然清新的青春片风范,透过胞弟李振辉的回忆,截取李小龙在美国出生,全家迁回香港,经历从日本殖民时期到港英时期,从童年到青年,闯下大祸只身赴美的这段时光,把李小龙的青春岁月拍得像散文诗。
主创巧妙地回避了李小龙成名后的大红大紫,只浅浅地在他身上埋下一颗爱看影戏、爱打抱不平的种子。
《李小龙我的兄弟》是一部“功夫巨星”的前传,也是一本青葱年华的日记。
逃学打架,跳恰恰舞,谈恋爱,惹是生非……叛逆的行为,他一个不少。
影片还原了一个银幕下真实的凡人李小龙。
在影片旁白者的讲述中:“对李家而言,他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哥哥。
”这种组织结构故事的方式,避开了许多史实争议(所谓的真实性),且因家人的回忆叙述而更显“真实”(假拟的真实)。
李治廷此前在港片《岁月神偷》中饰演一名活力阳光的朝气少年,同时这名少年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青春期男孩的叛逆与淘气。
从性格上看,这一角色与此番饰演的李小龙有相似的地方。
再看外表,李治廷眉宇间与李小龙确有几分相像,扮演李小龙可谓恰切。
从成片效果也看得出李治廷在模仿李小龙上下了功夫、花了心思,如打斗前的啸叫、标志性的动作等。
那股傲气与自信,正是李小龙的底色。
当爱情来临时的扭捏,面对挑战时的勇敢,李治廷较好地把握住了少年的心态。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用独特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香港电影史的回顾与礼赞。
全片仿佛蒙上一层滤镜,画面色彩饱和度很高,香港的历史一帧帧前进,宛如一幅风情画长卷。
我们从中看到本地平民坚强乐观的生活,也看到香港电影业早期的繁荣景象,众多老戏骨,如张达明、万梓良、余安安等(太多了,不胜枚举,可参见演员表)客串出场,且出演的又是早期电影中的经典镜头。
戏中戏(电影中的电影)的叠加,穿越时空的遇见,怀旧气息满满,这也是好几代人的青春啊。
或许这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好事者可以借此作影视考古了。
有评论指出,该片故事没有主线,像是散点透视,枝蔓了129分钟,是一本被阉割过的流水账,没有抓住人物的性格特质云云。
我认为这种批评过于苛刻了。
这部电影有它的任务,主创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就够了。
这是哥在武汉看过的最贵的一场电影 五折后¥40.00 所以觉得很亏 所以要来骂两句。
文戏拖沓沉闷 武戏一片混乱 这就是我的感受本片以李小龙的出生开头 传记式的讲述幼童到青年的人生历程 然而片中多数镜头不知所云 幼童期的好勇斗狠 为了几颗弹珠无情的毒打小伙伴是想塑造一个黑帮老大的演变来由吗?
一帮小孩子沿街踢老鼠箱的这一段长达5分钟的戏又是想表达怎样的主题?
少年时期对李小龙从艺的描绘 却把重点放在了香港武打电影及影星的发展史上 张达明饰演的冯导将其女儿冯宝宝带到李家拜年这个镜头既无前因又无后果 这个如此突兀的片段 或许只是想听到观众的一声:“哇!
冯宝宝!
”而已吧.. 结尾部分终于迎来了期待的武戏 然而冒昧的说一句 武指对于咏春的了解恐怕还不如哥多 全部的武戏镜头毫无动作的美感可言 只是三星连环冲锤的单曲重放 擂台打斗那一段的摄影师不知是否帕金森症发作 镜头一直拉近聚焦在选手的脸上 只见砂锅大的拳头晃来晃去 看的哥头晕 当张一山从一个不可能出现的地方冲出来拉着大反派同归于尽的时候 哥终于忍不住愤而离场了。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位小学老师“推荐”的一篇学生作文 引用如下:另一位学生的作文让我不敢给分。
一篇四百字的作文居然每一句都没有丝毫联系。
比如说,第一句是写每天早晨有个大叔在街头卖豆浆,第二句却是公园里划船的人很多,第三句能写到月亮像个鸡蛋黄。
所以我怎么看都好像是几十个造句拼凑起来的,其思维跳跃幅度之大,今日中国恐怕无人能比。
我决不允许自己一不小心将一颗后现代派或者意识流大师的种子扼杀在摇篮中,因此我小心翼翼地给了个“良”。
该学生的名字会不会就是叶伟民呢?
抑或是文隽?
毕竟这种毫无主线 主旨的电影不是哪个导演就可以随随便便拍出来的 这样后现代意识流的作品在我的记忆中只有陈导的无极可与之媲美。
《李小龙》之最:最杯具:哥把导演的名字看成了 叶伟信最凌乱:全片既无贯穿首尾的主线 亦无凸显表达的主题 更无形象饱满的主角 坦白的说 甚至没有塑造出一个有性格的角色最失焦:武打镜头就是拳头的晃动 最无厘头:多处镜头没有前因后果 不知其意义何在最扯淡:从李小龙勇救刘连光这一段开始的剧情之弱智程度令人发指 编剧觉得要收尾了 已经没有心思去想一个至少要遵循基本逻辑的剧情了据说该片是唯一一部李小龙家族授权的李小龙相关影片 我只能说 小龙啊 你在家里肯定不受欢迎 否则兄弟姐妹们不会这么毁你P.S.:把片名倒过来就很好 叫 我的兄弟李小龙 作为我的兄弟叫顺溜的兄弟片来观赏吧
李治廷蛮靓仔。也是在飞机上看的。
破逼玩意!
很纯粹的香港元素,怀旧片段处理得也很到位,李小龙还真文艺。。。可以一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4MzE4NDQ0.html
我在想,那等到诞辰80周年90周年甚至100周年的时候,是不是还得拍什么《李小龙我的父亲》《李小龙我的丈夫》《李小龙我的叔叔》之类的电影?还是算了吧……
那些历史人物基本与李小龙无关,故事估计可信性不大,不娱乐
武打场面还是不错的 动作场面有点儿烂 一群人乱爬乱跑的 哎呦我去 谢婷婷那个苦逼的齐刘海啊 还有刘星那一不小心就长挒的脸... 李治廷换个头型就变大长脸了 之前在《岁月神偷》里多美型啊 梁家辉不能再老了 不忍卒读了都
这片基本和李小龙没啥关系,就是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香港少年和小伙伴们的故事,要动作没动作,剧情还俗烂得要命,唯一的亮点恐怕就是电影的怀旧色调了。
只是部家族回忆录的影画版,外人只能飘过。
怀旧小清新
其实一般~~但是可以提前看到真人还是多幸福的~
什么还原李小龙真实的故事,太过于平淡了
比想象中好看
岁月神偷的小清新文艺风,老脸配角好在没抢戏,中联精神真是彩头儿,仲有七日鲜,导演面等等。 1127,正大早场,with**
李小龙什么零零碎碎都翻出来拍。直接叫少年李小龙不就完了。
温情片啊~至于语音方面,陈奂仁的马来腔,张一山的北京腔,就是没用广东腔,比较失望……
看到张一山 就不想继续看了·
天哪……最近我为什么经常碰到这样的小清新而且一次都没有看完
文女像张柏芝,婷婷像霆锋,为什么他们不能相爱?婷婷一出场我们三个人就说,很像谢霆锋啊...然后忍不住就说...很像人妖...
一切都会过去
整体零散 前后脱节 首尾不接 又是一部借着向香港电影致敬实则又在走香港电影套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