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索里尼
Pasolini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主演:威廉·达福,里卡尔多·斯卡马奇奥,瓦莱里奥·马斯坦德雷亚,尼内托·达沃利,玛丽亚·德·梅黛洛,阿德里娅娜·阿斯蒂,安德里亚·博斯卡,吉阿达·科拉格兰德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意大利,法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年份:2014
简介:1975年11月2日,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的尸体在罗马近郊奥斯蒂海滩被发现,死前明显受到过暴力攻击。在此之前他刚刚完成那部常被评为世界十大禁片之首的《索多玛的120天》。由于凶手被传闻是一名17岁的男妓,这个悲剧被染上香艳色彩,也有人猜测这位意见领袖的死亡完全是政治阴谋,而事情真相至今仍是个谜。 影片择取的正是..详细 >
又是一部跟叙事过不去的电影
甚是迷人。
并非只限于日常,更多是意识的迷人散射。就费拉拉拍出来的文本构思来说,帕索里尼的下一部电影定是一部惊艳之作,以这样的方式去纪念一位电影人真是再好不过,给观众一种电影永恒的感觉。【2014十佳No.9】
6/10。费拉拉把这位争议大师的最后日子拍得保守了,内容关于他做过的笔录、答记者问、参加文化名人们的酒会听论政治,混合了一些帕索里尼遗稿中的超现实场面(为了孕育而举行异性交配的城市),不想公开他的死亡之谜和未知的隐私,可惜后者才是真正会令观众兴奋的,而不是像现在这部看访谈记录片的感觉。 @2016-04-24 02:44:41
很一般
戏中戏与本戏有些混淆,帕索里尼之死恐怕没有什么政治因素吧?!
如果 我能为阿巴斯拍摄一部传记…
太散了,只聚焦了帕死前最后两天,完全没勾勒出轮廓来,可惜了达福叔好像好像帕帕TT。我还是更愿意相信帕死于政治谋杀而不是die for bad luck. 索多玛灵感源于男同女同群交俱乐部我是真没料到omg……… “拒绝由震惊带来快乐的人都是道德家。”看来冯姐的确受帕影响,帕索残酷寓言+伯曼银幕戏剧基本就能把姐的剧本形式大体框中。🙏🏻谢我又悟了。
【帕索里尼最后的两日/8.0】其实是无下文的无解读叙事。摄像头视角讲述帕索里尼拍摄完索多玛120天之后到被谋杀期间的事情。有时候我会更偏爱这样的叙事,只是当个摄影机。哎…世间确是容不下太具有反抗精神,又有影响力的人。(像亚历山大大帝的被杀)重看一遍加一星推荐,只因这是PPP近年耗资最大的传记电影。
比起天堂,他更愿下地狱。
比较难看。
费拉拉导演对帕索里尼的崇拜几乎在每一个场景中充分体现,但他仿佛被绑住了手脚,无论是还原帕索里尼心中的新片,还是讲述帕索里尼最后两天的故事,都让人感觉到疏离感。帕索里尼始终对生活抱有了最大的热情,而在这部片子中丝毫见不到。两份给威廉·达福,将帕索里尼演入神髓。
最近十多年最有水平的一部人物传记片。外在形象相对靠近的前提下,达福没有试图模仿、演绎、再现、还原帕索里尼的举手投足,而是尽量以轻度、低调的身体动作勾勒其人轮廓,辅之以外在的环境、人物关系给观众提供一个想象空间。Ninetto Davoli亲自出演的插入寓言短片,尤为助力勾勒出帕索里尼的思想-美学世界,构成上佳互文效果。以至于达福说的是英文,一点都不影响效果。
要多弱智才把帕索裏尼的死寫得這麽簡單?他樹了那麽多的敵人,怎麼可能是幾個小混混把他殺死?從來不待見陰謀論,但在帕索裏尼謀殺這件事上這裏不用陰謀論根本解釋不通。
写实与虚构结合的还不错,如果结局有更多对死亡升华之美的赞颂会更好。
看到最后不禁联想到路易斯康在耶路撒冷的教堂改造Hurva Synagogue 同样是野心勃勃的心血之作 同样憧憬一座自由之城 同样是遗憾的还没开始就生命终结 同样是被后人根据手稿/草图 翻拍/建模渲染 甚至这个电影里的电影 也像是康的“建筑中的建筑” 他们驻足的通向天国的通道有混凝土漫射的光
可怜见的、
那些存在与不存在的,在这一刻都化为虚无。
无法评价
加入宗教似的追逐与信念往生貌合神离,对观众已成定局的悲剧一半是期待,一半是是帕索里尼或许平凡无奇带一定总结色彩的叙事接收。杂乱碎片是需要除个人因素外的理解基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