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这部电影在刚上映的时候,网上一些营销号吵的那叫一个响,说“什么史诗级战争巨制”,“比八佰还好看”。
但当时因为有事,一直没看,直到最近翻出这部电影来看,才发现我没去电影院是个正确的选择。
我认为,这只不过是一部不及格的主旋律作品。
这部电影的槽点在我个人看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能看得出来。
导演很尽力的在模仿诺兰的《敦刻尔克》,学着诺兰采用交叉剪辑的方法,可惜的是导演功力不到家。
重复的情节反复出现,只会让观众感觉无聊,节奏慢,单单炸桥这个情节就出现了不下三次。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只感觉心力憔悴,浑身疲惫,努力控制着才没让自己睡着。
二是第二个桥段我不知道哪位导演拍的,一部抗美援朝电影竟然能把美国士兵塑造的如此高大。
战友情,英勇无畏,这些竟然在一个美国兵身上得到了体现。
特别是当美国兵戴上牛仔帽,前去给战友复仇的那一刻,我真的有些怀疑这到底是一部什么电影?
美国主旋律?
三是电影中出现的历史错误实在太多,新城战役作为抗美援朝的决胜战役,当时志愿军物资已经变得相对充裕,而且掩护大部队过桥如此重要的任务怎么可能只有两架高射炮?
要知道大部队能否顺利过桥。
可是决定着金城战役胜负的关键。
而且最后,张译为了给吴京报仇,甚至不惜暴露自己的位置,导致其他战友连同自己一起送命,在战争中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我猜测导演可能是想通过这个情节来突出志愿军的英勇无畏,重情义。
但可惜的是我只感觉到了一个莽夫的形象,我很不理解导演和编剧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能把志愿军塑造出这个形象?
而把美国士兵塑造的如此高大?
一部抗美援朝电影如果不能突出志愿军的正面形象,那怎么拍都是扯淡。
总而言之,金刚川比起八佰来说差太远,我非常庆幸自己没有花那个电影票的钱。
而像这种质量的主旋律电影甚至都能卖出十几亿的票房,我不禁为后来的电影感到有些害怕。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之处,感谢指正。
更新一波被亲爱的豆友们轮骂之后的感想:1.我就是中午吃个饭想写个短评,结果字数写超了就放长评里了,结果被豆瓣搞得手机滴滴响,打开一看,原来豆央已经决定了,让我来上热评。
我很懵逼啊,我只是个短评狗啊,不怎么写长评啊,你们另喷高明好不好。
2.改星是不可能改星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改。
不过我也很纳闷为什么豆友们都对别人打几颗星这么执着,咋了我这两颗星把电影评分拉低了三整分还是怎么回事?
我就从不拿自己当回事啊,也请各位大大别拿我当回事行不行。
3.打星本来就是个很主观的东西,尊重每个人评几星的权利都是应该的。
如果老盯着别人打星的人少一半,豆瓣的舆论环境至少会好上五十倍信不信?
以下是原文,一!
字!
不!
改!
最多两星,其中一星给志愿军。
问题1:赶工引发致命伤——将故事切成三角度,但一来没能推动剧情,二来割裂了群像的厚重感。
前两章节格外拉垮,只有第三章勉强立住了人物。
非线性的出发点,是基于线性叙事讲不好这个故事,但本片明显感觉平铺直叙会更出挑,没有玩弄叙事诡计的必要。
问题2:创作思路陈旧取巧——R级主旋律不应该成为常态,一是要照顾低龄观众,二是会让未来的创作者陷入思维定势,以为“战争残酷=断肢血浆”,进而忽视对人性阴暗面、战争遗留问题的深入挖掘。
别以为血浆多就是更敢拍了,其实那才是退步的表现。
问题3:压根没搞清楚自己想表达什么——战争片分两种:一种是无关立场,团结人类共同体,歌颂和平的反战类;另一种是突出敌我矛盾,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政宣类。
若想做前者,那就淡化意识形态;若想做后者,就没必要夹杂对敌方人性的思索。
但主创总想故作理中客,在明知前者做不到的情况下,还非要挖掘美国大兵身上的牛仔精神,所以显得第二章节特别拧巴,硬是立了一个两边都不讨好的扭曲人物。
邹波金刚川如果有一种导演意识,稍微意识到是在讲战争中的人对一个桥的异化式沉迷,会有那么一丁点哲学味,会有那么点内容。
想从沙盘视角炫人性(炫“民情”),沙盘的眼睛连悲悯都没有(连自己人的牺牲之悲,竟也成了高举高打表现奉献之下的盲区,眼睁睁地既表演一种脸谱化的沙盘,又制造眼前大片盲区,这反而正是宣传品自相矛盾的代价?)。
再炫成双方全景叙事,除了感觉对方视角只是在配合我方视角(管虎等人的对美国电影的模仿功力用在自嗨,这是一种新电影技术性修辞),还是没有表达出一点故事的皮毛。
近年最罕见的零内容的电影。
“踢屁股”那种无效的人性——脸谱化的人性——一定来自流浪地球的yangbanxi导演。
这类片子还包括《大轰炸》吧。
这类电影甚至还没挨着值得就内容以及历史与真实进行评论的皮毛,不配。
Fake Movie。
首先,在看到金刚川即将上映的时候,我是很高兴的,还记得大概是10月8号的时候,照例阅读知名军事公众号——军武大本营,推送的一篇文章“最惨烈一战‘铁在烧’,为什么中国军队是‘轻步兵之王’?
”,讲述了抗美援朝后期铁原阻击战的故事,然后在文章底部嵌入了《金刚川》本月上映的的消息,导演都是知名大导,演员是实力、演技、人气俱存,题材是很喜欢的抗美援朝,所以这部电影没理由不看,当下就保存海报发了朋友圈——必刷!!
结果还很幸运得中了观影团的提前点映,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最终的主角没能把这段话圆满完成,不知是我期待过高还是真就如此,整部电影在一些细节比如:演员的演技、多地方言的细节、BGM的选用等都可圈可点,毕竟是名导坐镇,下限还是有保证,但是整部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志愿军想过桥,美国人不想让你过桥,志愿军只有人,美国人只有飞机,然后双方围绕一座所谓被冠以“金城战役”关键点(志愿军过桥即中国胜,过不去则美国胜)展开‘激烈争夺’,飞机来了人就躲起来,飞机炸桥,走了后人再出来修桥。
虽然最后扔的燃烧弹将桥带人都烧成灰烬着实令人震撼,以及随后的‘人桥’也确实起到催化情绪的作用,但个人觉得真的很有‘强说愁的感觉’。
志愿军的艰难困苦,付出的牺牲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部《金刚川》展现的着实不够,想着以一点带一面,但这个点太小,处理方式也不对,哪怕你像飞夺泸定桥那么拍呢,人与飞机的对抗在视觉表现上缺少了那么一点感染力,敌人越残酷,越强大,才能反衬出志愿军多伟大!
而且整部影片还将前面说的‘夺桥’那段情境分为三个视角展现:修桥人视角、美国飞行员视角、与飞机对抗的高射炮班视角,群演表演、现场道具安排不够细致(有好几段修桥的画面,群演对着一个地方敲空气,看的清清楚楚)。
导致第一段味同嚼蜡,第二段让人满脸黑线(拜托,我是中国人来看抗美援朝的,这个美国飞行员为了完成任务不惜生命,悍不畏死,是串场了?
让美国人的旁述来展现志愿军的伟大这么处理肯定不行啊,你好歹多出现几个人,)第三段才感觉像正片….吴京和张译都奉献了精彩的演出,支援军无我、牺牲也都表现了出来。
唉,真的期待很高,抗美援朝那么多著名案例,上甘岭、铁原阻击战、整连被冻死的士兵、一颗传来传去的苹果,随便拍拍都很好,不知道为啥,唉…
电影《金刚川》自上映以来,争议不断:从拍摄到上映仅仅历时三个月,成片浮躁,筹备仓促,剧情上煽情,投机,叙事重复,导演,主创功利等等。
但我想说的是,从筹备到上映时间的长短根本不是评价一部文艺作品的标尺,毕竟一个天才画家随便画几笔也要比一个碌碌之辈画上一辈子要优秀的多。
那它在剧作的表达上是不是真的像某些评论说的那样一无是处,槽点频出呢。
首先,这是一部带有文艺气息的反战题材的电影,那它反战的表达是否仅仅通过血腥和残忍来表达的呢,我们后面再说,先说一下《金刚川》的历史背景,简单来说,影片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的第三年,也就是最后一年,即1953年,工兵连连长在金刚川(一条河)英勇架桥的事迹,为的是在指定时间到达金城前线,并投放更多战力。
没有大人物,没有大战场,只有无数的战士无数的鲜血前仆后继,守护金刚川栈桥。
那么这座桥有多难架呢,金刚川上空时不时就会有美军飞机的轰炸,就算你躲在草木丰盛的地方也难逃一劫,而且金刚川的河面宽60米,水深6米,水流湍急。
显然比敌军的炮火还要凶猛。
工兵连伐木造桥,敌军炸桥,周而复始。
宛如一个孩童在反复挑拨一只蜘蛛刚刚织好的网。
而我们的战士就如同普罗米修斯一样,被秃鹰反复地啄食自己的胸膛,陷入西西弗斯的诅咒。
面对无数次的轰炸我们仅有的是两门高位炮和四十枚炮弹。
我们该如何破局,没有神兵天降,也没有秘密武器,只有六个字,修了炸,炸了修。
面对敌军天对地的燃烧弹,延时炸弹反复地轰炸,一个生命的燃烧和粉碎仿佛是指顾间的事。
饰演刘关张的李九霄、吴京、张译,更是硬汉本色出演,面对主炮位炮手的吴京和张译争夺不休,其实他们是在争夺一个赴死的机会。
最后的张译更是被炸断了一条手臂和腿却蹒跚走向最后的炮位,用最后的气力自杀式反击,击落了敌机。
而他的生命也在瞬间定格在了炮台上。
一个个瞬间碳化站立的生命背后又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冲上来。
桥被彻底炸烂了,他们搭起了人桥,直到影片最后的镜头敌军还在轰炸,但是我知道,这座桥永远都不会塌。
影片几乎是在高燃的情绪中戛然而止,但这并不是所谓的煽情。
至于前段文戏较弱的问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道德困境和人性困境来支撑反战的思想,其实并不能算是影片的不足,因为战争片的风向从《拯救大兵瑞恩》开始就改用战争的残酷性和血腥场面来体现反战的主题了,而《金刚川》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高概念的设定,非线性叙事,交叉剪辑,三条故事线起初的架起和最后的交汇正是电影最好的悬念。
在电影有限的时间里拓宽了时空的叠加延展性,伪胶片画面凸显的年代感,大量主观镜头,动静结合加上汉斯季默式的配乐,营造战争独有的“频死体验”,沉浸感十足。
所以,不管是在中国早已工业化了的电影市场环境里还是在于电影本身的艺术性,《金刚川》都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戏里戏外真正意义上胜利的电影。
不想谈论影片以外的种种,关于这场战争想说的只有,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告诉世界,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海岸线上架起一座大炮就能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大晚上灯火通明地修桥,生怕敌人发现不了目标好不容易修好了,半天不过桥,集合半天,美其名曰清理工事,不知道还以为是在等美国飞机来轰炸。
过桥慢悠悠晃,小碎步是等美国飞机来炸桥?
还是跑太快了,群演人数不够,拍不出效果?
美国飞行员打开机舱玻璃,边开飞机边喝着小酒,不知道还以为是在马路上开敞篷车。。。
喝完酒还能把酒瓶精准投到我方炮位。。。
这么准,你咋不扔手雷呢?
牛仔帽就更不用吐槽了,不关机舱玻璃,没有帽绳还能完美戴在头上,这是沾了502在头上吗题材还可以,但很多细节太容易让人出戏了,建议导演多看看以前抗美援朝的电影
真就,“重要的事情说四遍”,影片的叙事很拖沓,一个故事讲四遍,谁能受得了呢,而且有很多的镜头和长面都出现了重复,实在是有点拖节奏,不过核心思想非常的正能量,很燃,很硬,让人在看的时候还是可以热血沸腾、甚至会热泪盈眶的。
电影从士兵、敌人、高炮班、桥四个角度进行叙事,展现了中国军人在美军炮火下,英勇抗击的顽强精神,波涛汹涌的金刚川上,一座木头搭建的桥,被美军炮火无数次毁灭,却又在中国军人的顽强意志之下,无数次在很快的时间内得以重建,这,便是一种坚毅之魂,为了保证大部队可以在凌晨5:00过江,以保证凌晨6点,可以赶到金城,进行最终的金城会战,江水湍急的金刚川上,展开了一场为时一夜的炸桥修桥战,美国人的进攻总共分为四次,第一次是战斗机空中炸桥,第二次是榴弹炮远程炸桥,在第二次之后,有一次中国的“喀秋莎”远程轰炸美国炮火阵地(地狱连),第三次是美投下的延时炸掉炸弹爆炸,第四次是B29燃烧弹轰炸,这一战从1953年7月12日下午打响,至7月13日凌晨结束,中美双方持续着毁桥、修桥的过程,就像美国飞行员史密斯说的一样“他们(中国人)是创造了神迹。
”故事中主要有这么几批人物,张飞张排长,带领着高炮班的士兵,他的老师老关,因为战场吸烟,所以被降为了班长,还有手下黑子等一众人,高炮班的任务,就是从空中射落美军的飞机,保护金刚川上的桥梁,保证大部队能够顺利过桥,高炮班有两个炮台,一发炮台在前,一发炮台在后,前面的炮台后来只剩28发炮弹,炮台不能打交叉,张飞一开始不太敢射美国的飞机,不在炮台的高度之内,不敢射击,不在高度范围之内,也不敢射击,最后,希尔发动突袭,老关等一众人,守在前面的炮台,为吸引美国战斗机,用火将草丛点燃,被希尔用战斗机扫射,全部牺牲,为了将美国战斗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张飞令手下,将四周的草丛都点上火,希尔的战斗机 ,开始对着高炮班进行扫射,张飞也用炮台还击,连续几击都没有打中,不过在后面身边队友都牺牲后,张飞的英雄气概也是被激发了出来,成功把希尔(犹猪)给射了下来,大挫美国的气焰;高连长带领的一个连队,负责跟着工兵连修桥,也是要最后过桥的,手下有位女通话员莘芹,还有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刘浩,虽然有点不满足于最后过桥的事,却仍表示坚决完成任务,他们既要负责保护工兵连,还要在桥被破坏以后参与修桥的任务,高连长后来牺牲,逝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保护好桥,莘芹后来也牺牲,没有实现和心爱的人刘浩过了桥之后再见的承诺,刘浩虽然后来受到燃烧弹的影响,双目看不见,却仍然在往前冲。
再说美国这边,有一个炮火阵地,一开始是战斗机驾驶员希尔(代号犹猪)和另一个代号鼹鼠的战斗机驾驶员,一同出击去炸金刚川上的桥,鼹鼠被老关打了下来,希尔得以逃脱,并且在后来的几次飞行中,不仅重创金刚川上桥梁,还将张飞的战友们,全部击杀,金刚川上的木桥,虽然遭受了重创,却在短短的三个小时之内就被重建了起来,就像希尔说的“这是一座根本炸不断的桥,只要你看到它,它就会好端端的在那儿。
”后来是驾驶员史密斯,开着B29前来接应,不过希尔仍然被张飞击落,史密斯仓促地投下燃烧弹,然后就溜了,事后,看着被熊熊烈火燃烧的河岸,史密斯还表示“希尔是幸运的,他去了地狱,我们仍然在地狱中活着。
”其实很多的美国士兵都有想要放弃了的想法,在意志上他们已经输了,疯狂的牛仔希尔,只不过是一个战争的狂人罢了,没有站在正义的一面,他是不会胜利的。
美军B29战斗机投燃烧弹后,奇迹再一次发生 ,1953年,7月13日凌晨,4:05,金刚川上静悄悄,4:35,金刚川上的木桥再一次耸立了起来,大部队开始过桥,在大部队的脚子下面,是无数的英雄用身体将桥梁给支撑住了 ,那位双目暂时失明的小兵也用身体撑住了桥的一部分,众志成城是我们决胜的勇气,这是一座人桥,也是一座神迹,这是我们中国的英雄用血肉换来的胜利,5:07,部队全员通过金刚川抵达前线。
影片结尾,有提到无数英雄的尸骨返回家乡,让人看的时候,不禁泪目。
完。
《金刚川》上映的第一天就去看了,心情还是很激动的。
对抗美援朝这场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之战的战争,已经太久没有在主流文艺平台上亮相了,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并且国内外局势波谲云诡的时间节点上映这么一部主旋律影片,我认为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一件事。
片子的拍摄制作的时间很紧,但最后拿出来的成品基本上算是合格,电影的场面调度、特效、演员的表演等方面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然而,整片看下来却总觉得少了那么一口气,似乎本来可以更好的。
首先,片子争议最大的应该是采用了三个视角来表现同一事件的手法,这种拍摄手法其实也屡见不鲜,也涌现出不少经典之作,用在战争片中是否合适姑且不论,但本片中这种手发的应用却显得水平不高,有注水之嫌。
同一个事指的是1953年7月12日下午到晚间,美军试图炸毁桥梁而志愿军保护、修复桥梁的事件,在影片的第一段就已经很完整的呈现了这一事件的全貌,第二、第三段又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统一事件,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生怕观众看不懂,大量运用了重复镜头以及时间节点的提示,造成的结果就是观众积蓄起来的情绪不得不再来一遍、又来一遍,并且这三场戏重复的过程中,对事件的整体并没有任何新的信息出现,只是在细节的展示上侧重点不同,这就显得有些车轱辘话来回说的意思了,再加上相同画面一再重复出现,很容易让人出戏。
同一个事说三遍(第一遍就可以了解全貌)和说三遍后才对同一个事有完整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其实,影片采用正序的表现手法,在正常的时间线里切换不同的视角,效果也不会差吧?
如果实在要用这种“三一手法”,也不是不行,毕竟更有新意一些嘛,但拍摄每个角度时,能不能不要切换到其他角度的画面,比如拍摄渡江大部队时就不要出现江对面高炮班的画面(可以有远景,但只局限在江的这边看到的),拍摄高炮班的故事时,就不要再出现类似李九霄拿着望远镜往这边看的镜头了。
而且,千万不要出现重复画面,重要的事情重复三遍:不要重复、不要重复、不要重复!
其次,影片的高潮,除了最后“人桥”的升华外,是放在第三段张译饰演的张飞排长和美军飞行员史密斯的个人对决上的,这一段也是整部影片中细节最丰富、表演最佳、也最煽情的段落,但看完这一段,却觉得颇有些游离在整场战斗之外。
固然,所有的战斗分解下来,都会落到具体的每一个士兵身上,每一个战斗英雄都是我们崇拜的,但他们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实际上是他们背后每一个勇敢的士兵,英雄主义崇高不假,但除了每一个士兵的勇敢,要想胜利,更多依靠的是正确的指挥和整个战斗集体的配合,片中在最后时刻放大张飞行为的做法,无疑更多表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
相比之下,前有吴京、后有整个炮兵班的牺牲,似乎都沦为了张飞爆发的背景。
这种做法最终效果如何,恐怕是见仁见智。
第三,在意识形态上面,本片似乎颇有不足。
我个人也不喜欢动不动就把影视作品往意识形态上靠,但主旋律作品的一个主要的功能不就是意识形态的输出吗?
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在本片中除了片头片尾的旁白,正片当中根本没有体现,至于大到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小到这个修桥护桥的战斗,我们志愿军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本片没有能够很好的回答。
观众看了本片,对最后胜利的原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勇敢无畏、不怕牺牲、钢铁般的意志?
这个固然是对的,但影片也仅限于此了,它没有解答志愿军战士为什么会不怕牺牲,也没有解答仅仅不怕牺牲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吗这样更深层次的问题。
对此,影片也许是回避,也许是解答不了。
我们为什么能打赢,靠的只是志愿军战士不怕死吗?
不是的,绝不仅仅如此,因为光靠不怕死是无法保证取得胜利的,敌人也有牺牲精神,敌人也是一支百战之师,更何况,敌我力量的相差是如此的悬殊。
我们能够取得胜利,靠的是全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意识的觉醒,靠的是志愿军全体指战员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他们知道,只有打退眼前的敌人,背后的祖国才能享受来之不易的和平;靠的是三湾改编后的党指挥枪,靠的是全国上下同欲者胜,靠的是我们打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这,才是我们的战士具有钢铁般意志、大无畏精神的力量源泉,才是我们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而这些,影片中都没有体现,它只能干巴巴的告诉我们,因为“不怕死”。
这其实不怪编剧导演,因为他们自己压根儿也没整明白。
最后,还有一些在逻辑上不甚合理的地方,比如影片最后短时间内就可以通过搭人桥方式通过,那为什么前期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修桥,显然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的;比如张译最后缺手缺脚,却能完成正常情况下半个班的战士才能完成的工作,并准准的打下敌人的飞机,颇有些神迹的意味。
并且,实际上金城战役前夕,志愿军的弹药已经相对比较宽裕了,而在渡河这种关键战斗中,只剩两门高炮,并且弹药量如此窘迫,也有些人为制造戏剧冲突的意思;再比如李九霄饰演的小班长,在关键时刻却在情绪的带动下,脱离战斗岗位,在战场上没头苍蝇一样的胡乱行动;还比如最后敌人轰炸机大队飞到战场上空,却只表现出对志愿军精神的惊叹,然后因为“主力已经过河,再轰炸也没有意义”这样的结论,草草扔下几颗炸弹,虽然我也明白这里有象征性的意思在里面,不过看起来确实有一丝丝的违和。
以上这些都不一定合理,但在影片气氛的渲染下,观众可能很容易忽略这些,就不知道算不算是瑕疵了。
对于这种根据抗美援朝历史改编的战争片,如果拍成战狼那种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超级英雄电影,显然是不合适的。
当然这里不是说金刚川全篇充满超级英雄电影的味道,而是其中的高潮情节,太过不符合战争逻辑。
张译饰演的张飞被炸断一手一腿,愣是能用仅剩的两发高射炮弹,凭借一己之类完成锁定瞄准射击的全部步骤,完成之前一群人用39发炮弹都没完成的击落希尔的战机的任务。
要知道,从前面的剧情来看,正常操作一架高射炮需要五到六人,前面的剧情里有“五炮手就位,六炮手就位”的台词。
其中有人负责拿着类似望远镜的工具搜索战机,报战机位于几点钟方位,有人负责转动炮台调整射击的横坐标,有人在副炮位,有人负责补充弹药,主炮手负责转动转盘调整射击的纵坐标以及脚踩开炮。
如此多的工序,满编人员的时候打了39发炮弹也没打下希尔的飞机。
张飞只剩一手一脚,无法调整炮台射击的横坐标,只有一只手也无法快速转动转盘调整射击的纵坐标,也就是说,此时的他几乎只能等着希尔钻入此时炮台正在瞄准的位置,然后踩动开炮。
这种情况下一发命中的可能性比中双色球还低。
但是编剧导演大笔一挥嘴皮一动,张飞就做到了。
虽然拍的很壮烈,张译的演技也没的说,但是在我潜意识里就觉得这不符合正常的逻辑,所以大脑会本能的告诉自己这是虚构的,自然就很难代入进去,这里本来应该是催泪的重头戏,但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在我旁边切洋葱,硬邦邦的告诉我:小伙子,这里是高潮,要煽情了,你该哭了。
如果是武侠片,奇幻片什么的,有强烈的主角光环,存在打不死的小强都可以理解,但是根据历史改编的战争片,还是抗美援朝这段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情节还是应该尽量符合逻辑和客观物理规律,否则真的会有点跳戏的感觉。
最后的人桥,很悲壮,但为啥面对比木桥还要容易轰炸的人桥,美军出动了数量更多的五六架轰炸机却没一个炸弹扔到人桥上?
最后配上字幕说全员顺利越过金刚川,就让人很莫名其妙,这是怎么做到的?
这里并不是带着放大镜硬找茬,而是看完情节之后几乎没经过思考脑袋里就第一时间蹦出来的疑问。
这就有点类似于你用很多重型机械都没抬起来的重物,最后用几个人光靠人力就抬起来了,然后你告诉我人定胜天,事在人为,那我只能黑人问号了。
另外不知道有没有人关注片尾的演职人员表。
石头,三娃子,蛋炒面,我真不信这世上有这么多巧合。
管虎在抗美援朝的献礼片里公然夹带私货,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其心可诛。
联系之前美国海军帽子,拜访逃跑将领后人等等一系列举动,这些事情单拎出来可以说是巧合,是无心之举,但所以事情结合起来,全部是巧合的概率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可以看出管虎和方方本质上是同一类人,恳请广电封杀。
金刚川真的是我本年度看过最差的电影,在电影院里就昏昏欲睡,后来单位居然还发了票让我二刷,引起身心强烈不适。
这电影的剧情首先就让我莫名其妙,我是有幸采访过几位抗美援朝的老兵的,他们离家参军的时候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家国情怀都很懵懂的年纪,你完全可以用他们的真实故事,以第一人称视角,去还原一段真实的抗美援朝历史。
哪怕这是极其具有个人主义特色的,你也能看到战争年代的英雄们是多么艰辛不易。
这个电影,说白了,从头到尾都是莫名其妙。
视角零散,一个故事三个视角拍,你真把自己当吕克贝松用了吗?
先把故事的结局扔出来,还能保证观影者已经被剧透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紧张感和兴奋感,我只能说他真的是一点没做到。
bug到处都是,美国人的视角更是瞎jb搞。
看完这个电影的时候去微博搜了一下,有个父亲出电影院的时候问儿子,看完电影有什么感想,孩子回答:是美国人放过了我们。
真的想骂人,骂编剧,骂导演,甚至骂广电。
这种粗制滥造的战争电影,甚至都不能把最基本的爱国主义情怀传递给观众,那就是一团乐色,没有也罢。
修桥的低端艺术大片
多视角平行剪辑有点像范•桑特的《大象》,但处理得有点杂乱、生硬,视角切换过于频繁,而三位导演各自拍素材的契合度也不是很好。从筹备到成本仅三个多月,如此急就章,很中国速度了,也很中国质量。如果花时间好好打磨,应该会好一些。
超过预期的观影 多角度叙事 以碎片式来缝合了一段远去的历史 英文片名的the sacrifice 引人遐想 从开头便让我有所深思 sacrifice 英文中的牺牲更有替罪羊之意 或许战争下的他们 不论是敌是友 都是战争的替罪羊罢了 冷冰冰的回应一个牺牲 反衬 一声哨响穿越生死的对话 个人与集体的对碰 更喜欢冷静克制的思考 而不是简单的情感渲染 希望能够有更多人性思考
其实连1星都不想给,如果这类电影依旧大卖,那之后我们会在大银幕上看到什么呢?
多角度叙事一件抗美援朝历史发生的战事,借鉴了从多个时空角度围绕着一个焦点展开的故事:从士兵,到空中美军角度,从炮兵与空军的对峙,到主力部队过桥的经过到最后电影高潮的血肉之躯的战士的人体浮桥。我们对抗美援朝那段历史依然还是几十年前的那段黑白电影的历史,虽然家人也有参战的经历,但是我们还是对那段历史停留在电影故事的片段里。一晃历史翻过了70年,当年的那场“立国之战”对如今年轻一代已经久远和模糊不清了,更需要热血报国的信仰和刻不容缓的保家卫国的先进意识以及对我们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不会忘记最可爱的人曾经为了年轻的共和国付出了热血和生命。想当年,看着“向我开炮”的英雄儿女,看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保卫和平的志愿军战士,我们举国之力为了前线的将士。真的,不应该忘记很多很多普普通通的战士牺牲在那里
老关,咱们打中了!
四星,张译的演技加一星。客观的叙事,将战争的残酷表现得淋漓至尽。
五星给《我的祖国》,四星给工业技术,管某的矫揉造作扣掉三星。第二部分不是“敌人”而搞个什么“对手”给负分!……你以为你是民主党呢。
张译还不是影帝吗?
前2个段落都是凑数的,完全可以只要第3、4段。分成4个段落毫无意义,不仅有太多镜头是重复的,而且并没有像《心迷宫》之类的多线叙事电影那样产生1+1大于2的效果,还不如用常规的线性叙事。采用分段叙事唯一的原因就是这样拍得更快,可以赶在抗美援朝纪念日上映。幸亏还有张译,张译的表演是整部电影为数不多的看点之一,可以说是他一个人挽救了整部电影。从胆小怯懦、老实巴交一步步成为了硬汉,成为了真正的张飞,即便是残肢断臂也要和敌人来个了断,不仅仅是出于职责,更是为了老关。最后吹哨告诉老关“我们打中了”也让人感慨万千。吴京也算有所突破,不再是以一敌百的人设了,也不是为了拯救全世界而牺牲,而是为了让徒弟活下去而牺牲。表面上我行我素、刚愎自用,其实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更安全的工作留给徒弟。
低劣版《敦刻尔克》?重复镜头比较多。对比《八佰》,我更喜欢这部吧。张译演的真好。
京京的演技 笑了
太无聊了
战争就是灾难,这部电影也是。
这剧情真的对不起志愿军烈士。
没有金刚钻,别碰金刚川
三段平平无奇同题小作文,只有张译全程出彩。
有够烂的,主旋律电影能不能好好拍啊?
就一个主线反反复复的拍几遍,使整部电影离散得没了看下去的欲望,已经赤裸裸的在写诗歌了,其他的点是不是合理已经抛诸脑后,只不停的问,这些我都知道了,后面还有吗?结果后面啥也没有,与其看这个,不如看一部实事求是带解读的纪录片,要精彩得多,年度期待,失望扫兴!5分
四星给电影 一星给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