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中的马
季风中的马,Season of the Horse
导演:宁才
主演:宁才,娜仁花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Mongolian年份:2005
简介:你不想去的地方, 马不可能把你驮去, 但你想去的地方, 就必须得马驮。所以, 在今天看来, 马已经不是蒙古人的理想, 而是实现理想的工具。”这是影片中的一句台词, 也是蒙古人在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 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影片把人文关怀的镜头, 对准了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的草原上一个视草原为生命的普通牧民“乌日..详细 >
4.5。十年前在“蒙古青年论坛”有人推荐,不想现在才看。草场承包、禁牧、气候变迁和市场化是背景,民族国家的力量一直在场,最后落于放生仪式作为文化象征的悲歌。然而不懂蒙古史和生态人类学,仅以现代化的思路来理解,是相当片面的。在此推荐郑少雄老师的一篇文章,“草原社区的空间过程和地方再造——基于‘地方—空间紧张’的分析进路”。
时间终将抛弃一切。最后结局,一匹老马在水泥路上咯噔咯噔地踏着步子,那种无言的声音透着一种彻骨的凄凉,清脆地敲击着我的心坎。望着老马的身影逐渐缩小、没去,顿时眼泪潸然而下。多少年来,这段孤寂的身影一直时时浮现于眼前。“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谁能理解这种来自肺腑的无奈的哀叹呢?
一个无聊的下午,无意在图书馆的小放映室看到的,看完之后真的很感动,让人思考,总觉得今天的中国就像那匹马,在渐渐走失迷途中....小众电影吧,推见大家看一下
总觉得跟《白云之下》的故事结构有那么点类似,也许“进城”“出走”就是这类民族电影永恒的话题(?)给到马的几个空境还是很漂亮的,如果制作方面能再精致一点就好了。配音减一星。
有第五代的影子
闷
反映底层的生活的片都透着一种深深的无奈,白马永远是自由自在的象征~
从有马才能代表精神,到马的消失精神永存,符号化到去符号化的过程,这个转折在结构里铺垫的很好,入戏。国内如果说能拍作者电影的,宁才怎么也能算一个吧?主要刚看完椒麻堂会过来,发现自己个人喜好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椒麻堂会太表现了太主义了,我贼不喜欢。
这是最近看过的最好的片子,没有之一。隔壁村子的某娘生了个孩子,但他爹没能看到,因为他因父亲的去世而悲伤逝世了。他因为过去而忘记了未来。|有个疑问:最后的影像叠加上,父亲和儿子走向了远方,而马儿却向镜头走来。如果父亲=马=旧时代=旧观念,那么,仪式结束后这个分离的角色的去向怎么解释好?
四星半
导演替这个片子减了一星
反抗挣扎之后的无奈...
没有戏剧处理,但是很舒适
多麼好的民族題材電影,看完後令人爲民族文化在中國的處境感到憂傷,這個不管是少數民族還是漢族,都是一樣令人哀傷的處境。
季风中的马,也就是时代背景下的草原人民。观影过程中一度愤怒到哭了。乌日根和英吉德玛,就是我认知中典型的草原上的父亲与母亲,人物塑造很棒。
静默与妥协 被震撼了。
现代化的民族凝视
资料馆2012.6.19.7pm “我们曾经骑着马实现理想,但马只是马,并不是我们蒙古人的最终梦想”,过去时代的生活和情感无可奈何的沦陷和消逝,此中没有对错,却依然是悲歌。在自身框架内完美。自编自导自演的宁才当天也在。
真的是很难看见这样的电影诶,真实,伤感,有时代的回音。
找不到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