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近讨论比较火的《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信》,由于期末论文还没写完的缘故,而且似乎国内视频网站都被和谐了?
就在dailymotion找了生肉,简单看了几段剧情:一个是日本军队在苏军的淫威之下掩护未及逃走的医护人员,一个是地主老杨救下两个日孤孩子,以及片尾部分的母子重逢。
当杨希邦抚摸着母亲的双手,对着希代说出:“这双手一直都没有变。
在医院里紧紧握着我的手的,正是妈妈的手啊”的时候,真是感慨颇深。
或闻有观者泪下之语,此言不虚。
对于此片的评论,褒贬不一。
中国观众,特别是对二战时候的“东北开拓团”有一定了解的观众,普遍认为只反军部,不承认民众当时的狂热,有美化侵略之嫌。
不过我依旧认为这是一部有意义的反思战争、反对战争的影片。
对战争的控诉,不仅仅是被侵略的一方诉说自己的苦难,也是发起战争的一方了解付出的代价。
杜甫《兵车行》有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云“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这同样是以战争发起方的国民的视角对于战争的控诉。
如果说日本军部是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唐玄宗,那开拓团就是被抛弃在青海、抛弃在云南的累累白骨。
我曾经去大阪参观过大阪大轰炸的和平纪念馆,所要传达的,也就是这层意思。
和平,是中日双方乃至亚洲和世界的共同的意愿,也是殊途同归的共同结论,只是侧重点和出发点并不尽相同。
就好比两个孩子,一个打了另一个,结果被老师罚站。
完事儿老师就教导施暴的那一个:“你不但伤害了他人,而且自己还受到了惩罚。
所以以后不能打人了。
”那中国人认同“所以”,而侧重点在于前面那个“不但”,认为后面的“而且”,即日本民众遭受空袭、核爆那是他们发动战争的恶因种下的恶果,说句难听的叫咎由自取,至于反战那是因为我们是战争直接受害者。
而日本人也认同“所以”,但侧重点却是后面的“而且”,认为国家发动的战争反而给自己的国民带来灭顶之灾,所以要反战。
结果虽然都是反战,但在出发点这一层面,要达成相互理解,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门户网站看到了某些小编推荐的片子特意找来看,侧重点在于岛国的影片里八路是什么形象,看完之后感觉岛国人其实骨子里对八路还是很反感和厌恶的,跟中国的抗日神剧有所差别的话,抗日神剧是表面上丑化和矮化敌人,而本片则是在骨子里进行丑化,日军军官的残暴,苏联军官的野蛮霸道,都是为了反衬红十字的精神不屈不挠,下篇就是小蝌蚪找妈妈,战争中失散的母子最终相认,过程一定要曲折,二星。
作为情感片来看,延续日剧的特点,比较细腻。
作为反战片来看,也延续日剧的特点,偏颇明显 就前篇而言,说说偏颇之处。
这片的主旨 1 开拓团本性是善良的,虽然是占了你们土地,感到遗憾,但是我们有博爱的护士,正义的男主角,最终 “日中谅解使得村子融洽多产富饶” 。
(穿插田园风光) 2 军队是凶残非人的。
对中国人坏,对自己人也凶残。
3 (片尾部分)俄国人破坏了和睦共荣的局面。
4 游击队的土匪,使能够被“爱”感化,但是为什么他还要拿枪打我们呢?
是没吃的了(小孙语),所以出来抢。
很遗憾。
女主角男主角被塑造得带有超然的正义感(而且是自发的,不是被共军改造),要说感人,是有的。
可惜他们这样的人,在真实的历史中,在那个时代的日本,有几多呢.....这算不算扭曲美化侵略历史呢?
然后这片主要就是渲染了军人的横暴,不提 开拓团“平民”的真实,展现个例性质的人性光辉,结尾推脱了一把责任。
要说“反军队”,是有的,日本右翼看了这种“污蔑军队”“美化”的片,是会恼羞成怒。
历史上日军对于开拓团确实是采取“前期拉来殖民,后期抛弃不管”的态度,所以战后开拓团对日本ZF的诉讼 。
但是,看着片中”善良的开拓团“,对比一下历史。。。。。
只能说,这大概是导演对于那个时代的美好脑补。
因为强盗就是强盗,不是上门送温暖的NGO当然,日本人想要看什么样的片子,我们也管不到。
如果日本人拍个“日军莅临珍珠港是帮助美国改进缺陷”的片,美国人也是管不到的.....呃,这个就难说了
这部sp看着确实真让人内心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感觉…😂但是不得不说日本人拍的八路军都比咱们头抹发蜡嘴叼雪茄的雷剧拍的有诚意😂例如像菜菜子这样的大女优也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所有演员也都学习了中文,虽然作为中国人确实是听不懂她们的中文是在说什么鬼…🤣但可比咱们全员日本人开会都讲中文来的逻辑正确多了吧?
🤓至于内容不仅让我联想到常盘贵子、竹野内丰、反町隆史主演的那部关于溥杰和他日本妻子的sp。
其实这两部剧都算是反战题材,也是日本对曾经的侵华战争提出了反思忏悔内容的戏。
不过当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触及的点可能感觉有些粉饰的成分在里面?
😅但对日本观众来说也算是比较深刻的自我检讨的剧了吧……例如他们认为过去的战争主要是被少数好战分子给错误引导了,他们的侵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改革开放过上好日子…😂以及他们的军民也在这场战斗中惨遭了很多不幸……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就类似这样吧🤣不过总体来说这部剧倒是把八路军演绎的很正面很红,倒是让我看的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就是那种明明他们很认真,我看着却有点好笑那种感觉……🤣🤣🤣
日本人也在回避,所以抗日战场没怎么放,只能通过医院里来讲讲关东军的残酷,真正上战场的也就抗美援朝,因为这个跟日本没关系,所以可以拍,也有点避重就轻。
日本人很黑苏联人啊,我看李香兰日剧的时候也讲苏联人的坏,强奸女人虐待俘虏,百度了下,因为苏联人抓了很多日本人当俘虏。
我喜欢看小人物在战争的故事,都是不容易,高层的阴谋害的小人物无家可归,小人物就是炮灰。
女护士的儿子和大地何其无辜,大地死的那幕很凄惨,这中国女人有本事自己找日本军队拼命,欺负孩子有个毛用,这部剧里的中国人好冷漠无情,做坏事的是关东军啊,拿孩子撒气,额,好吧孩子也会长大,只有满洲国的拓荒村的中国人和地主对两个日本小孩非常好,给人真实还原中国人的善良一面,可惜地主人很好但是被枪毙囧,好人不长命。
大结局挺感人,母子终于团聚了,挺好的战地母子情。
共产党也有一天流利说日语的日子,抗日剧里日本人也是一口流利的中文。
这部剧国民党没什么出场有点可惜,被沦为美国的爪牙,不过算算时间国民党那会也不行了,其实人国民党也干过好事,很多国家不接受犹太人,但是国民党就接受犹太人了。
契机我是2021年10月15号在抖音上无意间刷到的电影解说,当时被吸引的主要原因是“日本人拍的抗战片,比我们自己拍的还要真实”,因为手撕鬼子看多了,确实挺好奇真实状况是怎么样的?
更好奇日本人拍的抗战片会是怎么样的。
当时马了之后也经常刷到了几次,看下来是平民也是受害者的观点,大致了解了。
看原片的契机是,在B站也刷到了,我就想着,再看看B站相对深度一点的内容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但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是解说提到了在满洲中日其乐融融,我有点不确定。
在那个视频下面很多评论是“洗白的垃圾电影”,还有一个UP主做了2个关于这部电影的视频,一个是发现2021年国庆之后有大量文案相同、电子配音的解说视频在B站发布,账号等级不高甚至只发过一个视频。
我也去看了一下,发现确实有这样的情况。
不排除有计划地发布,但是还是有很多真实地电影解说在做。
这个题材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有话题的,包括我自己也是被“日本人拍的抗日剧”这个话题吸引了。
一个是片中有哪些地方可能与史实不符,比如满洲中日其乐融融;日本人上战场去打中国人,中国佃户一起欢送;中国土匪见到女人(女主)很兴奋。
一部电影不同的解说看出来不同的角度,有人说是洗白美化日本,有人说是反战的好片,这样的反差矛盾冲突促使我一定要去看原片。
史实我们现在没办法完全了解,毕竟过去了70多年,但是一部电影,出现不同解读让我很费解,其中原因是什么。
结论先说结论,看完原片之后,我的结论是:电影基本上真实,主要传达的观点也是反战的,不过确实有洗白和美化的部分,没有美化日本军队的残暴,美化了平民在战争中的角色,不可否认的是平民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煽动之下平民的战争积极性应该不低。
符合逻辑/史实的部分女主希代的“圣母”情节女主希代在小时候落水被中国人救起,妈妈被护士精心照顾后痊愈,所以立志加入红十字会,并对中国人比较友好,甚至在军国主义的宣传下,认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生命是平等的确实很难的,虽然很多人说太理想、太圣母,但是从角色出发也是符合逻辑的。
不过这样的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应该是极少数,但是也不能一口咬定日本人都是嗜血的。
希代所在的护士团加入解放军历史上确有其事,因为要继续打解放战争,共军当时很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所以征召了日军的医疗队。
“我们很感激一部分日本人,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医生、护士、技术员参加了解放战争,这些更增强了我们与日本人民缔结友好关系的信心。
日本的军国主义确实是残酷的,但协助我们的日本人民有很多。
”上述讲话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56年6月27日在接见日本代表团时说的。
详情见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565896/扩展阅读《 被留用的日本人 ~不为人知的日中战后史~》, 通化事件不符合逻辑/史实的部分拓荒团和中国人其乐融融在日本占领东北成立满洲国之后,日本政府确实发动了许多人到满洲殖民,其中大多是在日本本土生存压力比较大的下层平民,比如希代的老公中川亘为了给家里节省口粮,跟随拓荒团到满洲有力土地成了地主。
平民被灌输的观念是来帮助建设满洲,实现大东亚共荣。
到这里其实都还是符合历史的,但是中国农民佃户和日本拓荒团的地主其乐融融,我觉得不太可能。
先说我的主观印象,一直以来在电视上看到的在东北中国人被奴役,某部电视剧中东北沦陷之后日本要求中国人在家门口悬挂日本国旗,中国人的反应是“真的成了亡国奴”,在日军控制的矿场日军洗脑“来了这里,你们就不要把自己当人看,在你们脑子里应该只有做工做工”再说日本平民可能受到的宣传,在日俄战争日本战胜后,几乎濒临破产,以英法美白人为首国际社会普遍支持同为白人的沙俄。
日本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因为是黄种人没有得到支持,没有得到战争赔款,这使得日本国内自上而下都很不满。
因此日本逐渐放弃了脱亚入欧的想法,深知因为黄种人的关系,硬挤进白人国家不太现实。
所以提出了大东亚共荣的理论,在政府的宣传下平民去建设满洲,实现大东亚共荣,同时下层平民也可以在满洲获得土地,单车变摩托。
理论和实际都说得过去,应该是有一些人自愿前往的。
然后看看历史情况,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战争行为,让中国佃户和日本殖民地主其乐融融我觉得可能性还是很低。
除非当时东北的农民被压迫,抱着换一个统治者试试看的态度。
类似苏德战争时期乌克兰人被俄罗斯人压迫,德军打到乌克兰时甚至被当做解放者,但这个可能性也还是很低。
类似于德国《我们的父辈》,以几个主角的经历贯穿一段段大的历史阶段,称得上是一部严肃认真的好片。
剧情从小人物拍起,不过虽然是小人物,还是有着远大的红十字理想,以小见大应该就是这样吧。
红十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包含了多层的解释可能和冲突,比如救死扶伤,是不是对敌人也一视同仁。
比如忠于祖国,是不是被俘虏了就不忠了。
而且因为做战地救护,所以可以离开前线,而且也提供了吃饭的本事,让主角们可以经历这么多战争。
如果是塑造一个士兵的形象,那么必须要成为将军才可能活这么久。
《红十字》让人特别钦佩的是从比较真实的角度描绘了日本普通人眼中的满洲国、二战、朝鲜战争,也穿插描绘了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并不是清一色的仇视(取决于各人的亲身经历),但是和《我们的父辈》一样,德国人和日本人印象里的苏联人都是蛮族。
这些角度比起那些把日本拍成战争受害者的片子更有力量,而且本片对日本的暴行也没有美化。
对于日本普通百姓来说,去满洲就是开拓新的疆土,那里有肥沃的土壤,可以和中国人共建和平社会(虽然日本人把自己看做比中国人高一等)。
这和德国人入侵苏联的想法是一样的。
百姓并不清楚政治,对军队的暴行也一无所知。
而中国百姓为了生存,也并不关心谁来统治,如果日本人对自己好,大家和睦相处也很不错(和台湾一样,东北的百姓也肯定有很多学过日语)。
但是战争的残酷,在它降临到自己亲人身上时才显得那么痛。
当天野希代看到自己抬的担架上躺着奄奄一息的士兵居然是自己的老公中川亘,她支持不住倒在地上,这一幕让我流泪。
对于参战任何一方的百姓,战争都是悲剧。
这部片子不用说教,很动人地诠释了这一点。
《红十字》可能是有点过于亲共,没有国民党什么戏份,而是大力描写共产党解救日本医护人员,然后给与思想教育,甚至其中一位护士爱上了八路军的日本干事。
不过从各种渠道听来的报道,这些事情应该也是有真实的背景。
相信片中很多镜头是在中国取景的,而且动用大量中国演员,中国人说日语,日本人说中文,美国人也说日语,这些都是精彩的看点。
天野希代和中川博人相互寻找、错过、守望、坚持的过程让这部片子充满心灵的震慑。
虽然剧情纯属虚构,但是每个人物的举止反应都很真实,是多年来难得的好片,值得学习。
就像大竹医生说的,战争降临后,一切都变得虚妄。
这是今年看的最赞的反战影视作品。
能够感受到反省的深刻,实际上我觉得这样的反省,从小人物的视角去看待战争,其感染力远远胜过说教,口诛笔伐,控诉。
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
这个片子首播时间是今年的八月一日,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人,日本人都能看到这个片子。
战争没有赢家,苦难总是属于百姓。
最后要称赞松岛菜菜子和饰演大竹医生的演员。
另外一部片子也很想推荐来看: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881646/2010年的<归国>
看到zaker上的简介过后,就忍不住找来看了。
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了。
在抗日神剧的包围下,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设想过如果日本拍二战题材的片子会怎么拍。
就影视作品的角度来说,它是很深刻的。
或许有人会说,这部片子有刻意轻描淡写日本侵华军罪行的嫌疑,但是我觉得,这部作品想要描写的重点,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中发起国所犯下的罪行有多么恶劣,对被侵略国家带来的多么大的伤害,以至于那些犯下罪行的人需要为此有多么沉重的罪恶感。
这些都不是这部影片所想要表达的,所以也就不存在有所谓的刻意忽略这些东西。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战争的,悲伤却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如今的我们思考的地方。
第一点,故事主人公所执着的人道主义精神,这贯穿了整部影片。
看到有些人会使用“圣母”这个词,可能略带有嘲笑的意味。
一个人,坚持她的理想,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令人敬佩的事情。
如今,多少人摇着头说,社会就是那么现实,哪谈得上什么理想。
可能,一个未涉世事的小孩子会红着脸反驳,说理想对于他自己,何等何等地重要,但是得到的,总会只是那句:“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你就知道了。
”想起来,不禁是有些悲哀。
毕竟我们都活在这样的世界上。
当上校用枪顶着希代的头,让她放手的时候,她还是放开了。
(待续)
8月10日二次补充,因为之前看完此片时哭的稀里哗啦,又在网上看到许多喷子,一气之下,满怀感情,很是激动的写下这片评论。。。。
也是有点醉2天后的今天,我也收到不少不同的见解,受教了,也冷静下来了,现在对原激情澎湃的答案进行补充————————————————————————————8月8日原文看到不少人在骂这部片子,我今天把前后篇都看了,有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个人觉得拍的挺不错的。
一:角度选的很好,让松岛菜菜子演一个战地护士,以她的视角写“她”的经历,我之所以打引号,就是因为它也写出当时战争中所有人的经历,中国人的,日本人的,俄国人的,战地护士们越辛苦,医院里的伤员伤势越惨重从背后越能体现出战争的惨烈,而这部片子以“人性”出发,完全和我们国产片走的是两个路子,不是像抗日神剧那样把中国人写成神,日本人写成猪,这样的弱智片子在中国不少,我不想再提。
二、真实。
对于这个片子,除了几个点比较夸张、形式化,总体来说是很真实的,从历史事实、人物、取景,没有违和感。
三、泪点。
这个片子和日剧的风格是一样的,虐心、温情,我承认,在看前篇的时候哽咽数次,在后篇的时候真的哭了,我认为一部片子,不做作,不虚伪,让人感动的肯定不太差劲。
对于那些个喷子,我来回答你们的问题。
1、你们说拍的烂,狗血。
我想说咱们中国的抗日剧有几个能比的上这个?
在战争中,中国人最牛逼,又是大侠,又是特工,特别潇洒,边打仗边谈情说爱,日本人全是傻逼,一下子就over了,只要是中国人绝对性的好,只要是日本人就绝对性的坏!
我不想说了,你说人家烂,你看看你自己国家拍的,先看看你有没有资格说他烂!
2.对于说这部片子美化了战争、跑题、以哭戏为买点,是给日本人看的日本剧。
我想说,什么叫美化战争?
难道要把割头、强奸、砍杀全部血淋淋的演出来就是最好?!
这部片子是没有直接写日本人的恶行,可是全片透漏出来的是日本人的罪行,你想想,这是日本片,日本是侵略国,这是给日本看的,要是直接写日本人的暴行,你认为日本的“广电总局”会让它播?
呵呵,恐怕剧本没拍就夭折了!
所以这部片子不是十分露骨的写日本鬼子的罪行,可是它确实写出来了!
日本男医生在俄国人来之前给护士氰化物并说你们不知道战败国会有多么残酷的经历,女人就是战胜国的猎物,这里难道不是暗说日本鬼子有多残酷?
难道不是暗说中国女人就是日本鬼子的猎物?
演俄国人强奸时令人震撼的一面,不也是演日本人对中国女人的所做所为吗?
暂时想到这些就先写这些。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可以一起探讨————————————————————————今天补充内容知友们都推荐答主去看《我们的父辈》,我会去看的,谢谢⊙▽⊙好了,回归正题对于这个片,之前我是为它说话的啊,都是夸它的现在,我写写它的不足吧,是不是叛徒。。。。
才不是!
我叫兼收并蓄!!
(脸皮够厚。。
= =)受了知友、豆友们的启发哎,爪机码字好累•﹏•现在我是一条一条对我写的进行反击。。。。
我也是醉了,没错,之前我说的,我现在找出我的一丢丢缺点吧。。。。
哈哈以下来自豆友阿木木的评论(有修改,我只选择了我认为正确的部分):一、角度取巧。
日剧擅长从小人物视角出发,抓高大全的道德标杆,讲故事和赚泪水也是行家。
普世价值的确更容易产生认同并接受,但换个时期、换个战争背景、换个国度,这个故事依旧可以很煽情很精彩,因为故事的核心不在反思某场战争,而是小人物的经历浮沉。
如今刚好应和了“70周年”,这样的角度很精明也很取巧。
二、真实度有限。
可能是因为日剧自有特色的画面色彩,感觉这个充满苦难的时空显得那么明亮而干净,戏剧性还是要靠编的——不是说编剧在说谎,而是真话没说全,(我补充:媒体呈现给你的难道不都是它想给你呈现的内容吗?
别说这部剧了,这是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能“呈现”全貌的,真是寥寥无几)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高明的说话技巧?
三、泪点的问题。
前面说了日剧擅长讲故事赚眼泪,本剧也不例外。
因为主角作为一个圣母型正面的人物,大半生却被虐得死去活来,夫死子散,却依旧独立、坚强和博爱,正应了鲁迅的悲剧观。
圣母与悲剧的矛盾,产生了十足的泪点,因为主角又是被刻画为一个弱小的战争的旁观者,她被卷入战争的各方,裹挟着历尽浩劫,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的。
让人感动不差,不过这感动却来得糊涂,缺乏清醒和冷峻,让中国的感动者觉得有些尴尬。
讨厌,这个人怎么说的这么有道理,把他拖出去!
╭(╯^╰)╮最后我想说的这部片子是对于中国反抗日本没有评价,女主对中国的抗战没有评价,女主只是不希望有战争,希望和平,是没有明确反省日本侵略中国这个错误。
在这里我想起柴静在《看见》里写的:来自熊田亚楠的信“有人质问,当初你们为什么没有反对战争?
我想,是因为国民已经被教育得对“上面做出的决定”不抱怀疑。
”我想,这是日本的武士道教育,是日本民众的悲哀。
哎╮(╯▽╰)╭这个片子算是给日本人开了个好头吧希望以后的片子能直视历史,直视错误O(∩_∩)O谢谢大家,你们再也找不到这种拆自己台的答主了,^(* ̄(oo) ̄)^
请叫我同志。
雖然是後方的故事,也沒少展示戰爭的殘酷軍醫,首先是軍人,然後才是醫生……唉都在中國取景了,找個會中文的演中國人很難嗎?爺爺出鏡少,金句可真多啊笑死,好不容易逃出地主家,又被財大氣粗地買回去了,命真好啊才去了西安長沙上海就說是大半個中國了?編劇要不再看眼中國地圖?0 0這劇本一看就是我們審過的哈哈哈雖然日本拍這種題材還沒想洗白勇氣可嘉,但撇開格局不說,劇情實在太假了吧,配角一路死過去為主角母子的重逢鋪路啊沒想到故事線拉得這麼長,還是涵蓋了很多史實的(後來發現好像都參考的NHK的開拓者們0 0):故事1星,情懷(每個普通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加1星
虚构的,编得跟真的一样,就中国人的还原度来说应该加一星,名字都取得很业界良心啊,不过她儿子最小的那个演员比之后的演员中文还好一些怎么回事?能拍出来已经不错了,估计这SP在日本也没什么好评,在中国还是照样被说,拍之前就能预料到但还是拍了,就很不错了
烂的令人发指,恶心的让人肝儿颤
也许按日本标准这算反省侵华战争的片子,还是基调老一套,“日本人也是受害者”;比起强调军纪败坏的苏军对日本女性的侵犯,这些所谓的反战或反省片敢不敢暴露一下关东军的黑暗?史实中关东军利用甚至抛弃妇孺,这片子变成关东军在保护妇孺,要点碧莲好么?
不同视点下的历史细节。这种剧下长评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b站卡的不行。历时六个小时断断续续总算看完了全篇。心情复杂无话可说。那个年代真的是身不由己,母子相见却无法留在身边成了最大的剐心之处。中日本是同源却因一小部分人的丧心病狂带来无尽的灾难。不懂为何相隔一汪海水却要同室操戈。愿世界和平不再战争。
非常新奇的片子,日本人视角下拍的侵华战争和部分抗美援朝。后半部加入解放军的部分,新鲜感十足,一开始就是在b站看了这部分的解说才来看全片,最后被女主和儿子长达几十年的分离相聚再分离给感动的眼眶湿润,作为普通人,在战争年代相见的每一面都有可能是最后一面。导演居然是半泽直树的导演,太左了,在日本播放,不会被他们国人骂吗?
如果不知道那段历史的话,还真以为日本人有多善良呢!!
特么的,还有人说这里面有蹩脚的中国话,我承认是有,但也有正宗的,这不可否认吧,第一:这不比中国抗日神剧强太多了,不知道强到什么档次上面了吧?第二:这不是正确的认识历史?第三:亲情不管在哪个国家和家庭都基本上割舍不断吧,除了一些下三滥的家庭和下三滥的人以外,第四:国际红十字的博爱精神和共产党的原则基本一致吧?这个谁敢说有例外??第五:最重要的一点,日本比中国先发达起来,也是先打开国门的,马克思主义最先传播到的亚洲国家是日本,只是未曾普及,有一说一的是,周恩来就是在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才志愿创建中国共产党的
那邊忙着喊殺殺殺,這邊氣定神閒地拍個地主恩人收養了沒媽的日本娃,兩邊都很陶醉,陶醉就是陶醉,和好壞沒有半毛錢關係,說什麼道德高度?知らん。
换个角度看侵华战争吧
日本人拍这种东西,特别扭!又想表达关东军残忍,又想表达一部分日本人的博爱和善良,又想表达苏联不要脸,又想表达中国人胜利后的复仇,又想讽刺下共产主义洗脑,最后还是表达了,我们日本人其实本质是很善良的,你们苏联人是残暴的,中国人也是很多坏人的,你别指望日本人道歉!多一星给女神松岛菜菜
拍这种圣母弱智反战还不如不拍,拍了没屁用,只会觉得扯淡
无视日本右翼的自我反省,同时掺杂小心思,套路无心意。反观新闻,我看这剧也没有太多反响,他们依旧没能正视历史
中日仇恨不共戴天
那时千万人的故事谈不上虚构,很感动。厌弃战争,宣扬人性,就是值得看的好作品。
反思是有的,不过有些避重就轻;战争是残酷的,不管是正义方还是非正义方;人性是伟大的,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日本人拍这种东西,特别扭!又想表达关东军残忍,又想表达一部分日本人的博爱和善良,又想表达苏联不要脸,又想表达中国人胜利后的复仇,又想讽刺下共产主义洗脑,最后还是表达了,我们日本人其实本质是很善良的,你们苏联人是残暴的,中国人也是很多坏人的,你别指望日本人道歉!多一星给女神松岛菜菜
还行 剧情挺无聊的 没啥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