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雪覆盖的街道、模糊不清的人脸、灰白的色调、当街杀人、劫车抢劫……这是《胆小鬼》的开篇,不少观众表示“这部国产剧,拍得很大胆”。
整个《胆小鬼》的故事,以1999年、2001年、2011年这三个时间段作为时代背景,以黄姝死亡真相的探寻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
三条时间线,一条是青春涩动的校园往事,一条是阴森晦暗的死亡线索,一条是再犯案的悬疑故事,犹如一块拼图,单看可能无法理解,但当几块拼在一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生吞》小说是2017年国内悬疑文学榜上的一匹黑马,至今依旧是热门的中国推理图书。
《胆小鬼》正是由小说《生吞》改编而来,被称为“东北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郑执既是《生吞》的作者,也是《胆小鬼》的编剧。
该剧以东北为创作背景,不同于被我们广泛接受的东北喜剧符号,《胆小鬼》以其清冷肃杀的氛围、悬疑的创作,展现出了特定时代下属于东北的悲凉与困境。
多线叙事下的悬疑故事与《生吞》小说的双线叙事不同,《胆小鬼》剧集中横切出三个时空,即三条不同的叙事线索。
1999年,是四人组简单却不容易的高中生活,记录了几人从初见到相识的一系列往事,整体叙事轻快且明媚;2001年,伴随着黄姝的非正常死亡,几个少年的生活迎来了拐点,也为之后剧情的发展做了铺垫;2011年,与黄姝死亡相隔十年,四人组已然离散,叙事重点在于几人各自进入社会生活之后的境遇,以及发生的几起与黄姝死亡的作案手法非常接近的案件。
剧中的画面转场也给人很多意外之喜:上一场还是命案现场的冲击,下一秒可能就变成了少年们建立友谊的高中生活。
人物的对比也非常强烈,比如秦理作为重点高中的好苗子,家人老师都非常看好他未来的发展,但是镜头一转,十年之后,他变成了沉默寡言的汽车修理工。
而在剧中美好、善良的黄姝,也从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变成了下一个镜头中被谋杀抛尸的受害者。
时代环境在变化,剧中的光影和调色也在变化。
除了校园生活采用了较为轻松的暖色调,剧中整体调色都是偏冷的,为观众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展现了在压抑绝望的时代,秦理和黄姝两个美好的年轻人被“生吞活剥”的残酷。
谁是“胆小鬼”?
谁又是杀害黄姝的凶手?
从目前的剧情来看,可能是剧中与她纠缠不休的张旭,可能是在酒吧对她意图不轨的同学高磊,可能是与黄姝有过一面之缘的秦天,可能是黄姝舅舅带她见的老板殷鹏……当相似手法再现,这些猜测便再度浮现,就“悬疑”这点来看,《胆小鬼》做得不错的。
剧中频频响起的流行歌曲《胆小鬼》已经在无形中成为他们青春故事的一个符号,有人“生吞”苦难,有人逃避现实。
剧中的很多人都有杀害黄姝的嫌疑,但在一切猜测尚未得到验证之前,观众能做的只有观望。
这种好奇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胆小鬼》的多线叙事其实更加能够勾起观众的兴趣,这比双线叙事的玩法更多样化,可供观众收集的信息也更碎片化。
但倘若掌握不好节奏,这样的叙事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胆小鬼》的突破与创新作为原著IP影视化的又一成果,《胆小鬼》无疑兼具突破与创新。
突破之处在于,整部剧中时隔十年的交叉叙述,不同色调的视觉冲击,在将童话与现实割裂得非常分明的同时,也给整部剧的叙事增添了时代感。
与同类型的悬疑剧相比,《胆小鬼》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补充,是在平衡原著内容和剧集表现方面做出的重要突破。
剧集的创新之处也在于,原著《生吞》是通过书籍和文字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恶”,而剧中的黄姝,更像是一种美好的象征,前面四人团的友谊有多好,后面将美好打碎的现实就有所残酷,这是对原著的解读与呈现,也是对现实的无情揭露。
与以往悬疑剧重“悬疑”、重“案件的推理过程”不同,《胆小鬼》并没有走这类悬疑剧将罪案作为主体的呈现方式,而是聚焦于青春成长过程中“人”的故事。
编剧郑执也在剧中对于原著中的部分人物和人物关系进行了处理,因此我们在前面看到的青春校园往事才更加动人。
而谈及剧名《胆小鬼》的立意,郑执这样表示:“我们多多少少都做过比较怯懦的决定,但恰恰是因为我们畏惧一些东西,勇敢这两个字才有意义。
”虽然名为“胆小鬼”,但在悬疑之外,该剧想要传达出的是希望我们都能拥有追寻勇敢的力量。
近年来,市场上的悬疑剧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从《隐秘的角落》起,用悬疑押宝爆款成了平台进行突破创新的重要思路。
例如《江照黎明》中加入了近年来热度不断攀升的女性话题,同时又融合了前两年讨论比较多的家暴、PUA等现实议题,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兴趣。
《猎罪图鉴》从模拟画像师的视角展开叙事,用精彩的情节斩获高口碑,尽管故事主线创新度不够,但整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
《重生之门》则在认真讲故事,注重细节呈现和伏笔的铺垫,前期将不少观众的期待值拉满,但后劲仍有不足,导致剧集本身获得的评分并不是很高。
同样是由热门IP改编而来的《回廊亭》,因为有着较高品质的原著IP做基础,未播先火,但就剧集质量而言,仍旧没有达到观众的预期。
就质量而言,国产悬疑剧依旧有上升的空间,但在数量上层出不穷的悬疑剧,恰恰正说明了观众、片方对这类剧集的喜爱。
数量有了保障,质量提升便可以期待。
《胆小鬼》在前期很好地呈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碰撞的过程,是对原著《生吞》中缺乏的青春记忆的一种弥补,也用大胆的尺度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赤裸以及当年东北下岗潮带来的历史阵痛,为悬疑赛道再添一员猛将。
虽然今年的国产悬疑剧目前尚未迎来真正撼动市场的爆款,但是从数量和类型来看,《胆小鬼》的加入无疑助推悬疑剧继续走稳了上坡路。
“悬疑+”的漫漫成长路《胆小鬼》由柠萌影视出品,该公司对于项目的把控成熟,《猎罪图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直以来,柠萌影视也被称为“爆款收割机”,《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等现实主义题材剧集的创作,成功展现了柠萌影视的押宝能力。
而《胆小鬼》作为柠萌影视出品的青春悬疑短剧,自然被寄予延续“爆款”体质的厚望。
内容方面,《胆小鬼》虽有多线呈现可能影响观感的缺憾,但胜在悬疑剧类型化的创新。
就其播出平台优酷而言,《胆小鬼》作为优酷“悬疑+”的一部分,还有更多成长的空间。
对比优酷此前推出的“悬疑+盗窃”的《重生之门》、“悬疑+律政”的《庭外》、“悬疑+刑侦”的《冰与火》,定位于“悬疑+青春”的《胆小鬼》要想出圈,除了要有精彩的案件和推理过程之外,IP精品化也是关键。
自出版以来,《生吞》就一直被读者称为“中国版的《白夜行》”,环环相扣的情节、不断的埋线、隐线,直至最后恍然大悟的情节也的确精彩。
影视化后的《胆小鬼》,我们同样希望透过几位主演的精彩演绎,看到原著作者对青春的回忆、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黑暗的不满与抵触。
在《胆小鬼》之后,同样由郑执小说改编而来的《草原上的摩西》、《刺猬》也陆续和观众见面,继续探索东北喜剧之外的文化符号。
这些以现实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改编剧版、影版最重要的是在保证项目完整度的基础上,平衡剧粉和书粉的需求与审美,挖掘作者潜藏在创作中的价值观念,让小说改编更加精品化。
莫名其妙刷到这个剧,看到半夜1点,害怕到好久才睡着。
人性是这样的,尤其处于弱势的孩子,会被亲戚骗,会被家长胁迫,无法判断,有些事是否安全,不知道只是吃吃饭就给1万块钱背后的隐藏要求,只是以为真是因为貌若天仙的陪饭贵,天真,且信任了不是人的亲人。
不是她的错,是那些人的错。
孩子,无法去真正做到自己想做的事,他没有力量,只能屈服家长的意愿,王迪如此。
时代巨变,对这些人的抛弃,心灵创伤,几十年了,又轮到现在的所有人,下岗工人,农村底层,城市底层,弱者受欺凌,第一个受害者,往往是女性,施暴者,是男性,多数是畜生不是人。
人性就是如此的欺软怕硬。
也许,不是暴力欺辱,只是家庭生活中,权利与义务的倾斜,被欺负的也往往是女儿,而母亲屈服于靠丈夫养活,以后要指望儿子养活,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没有利益,只是对强势男性的一种谄媚,做了帮凶,甚至就是执行者。
人性真恶心,不说也罢。
比起《胆小鬼》这个名字,我觉得《生吞》应该更为恰当。
这是秦理和黄殊这两个善良的好孩子被这个吃人的社会生吞的故事。
没有看过原著,而当故事进程过半,评论区开始出现了对王頔的大面积围剿。
我耐着性子看到结局后,真的非常非常的不赞同。
王頔的错误分为两个。
一个是前半段,作为一个“不称职”的虚伪的朋友,愧对了秦理坦坦荡荡的一片真心。
他被富人朋友迷惑了,拿着人家送的绝版卡片换掉了钱包里秦理送的卡片,他不相信秦理被高磊险恶地关在地下室,他还“出卖了”黄殊的手机号……这桩桩件件,的确表明了他是个道德上有瑕疵的朋友,他自私,虚荣,胆小,懦弱……可是这一切,并不是可以对他处以极刑的“罪大恶极”。
第二个错误就是对秦理的人生造成决定性打击的诬告事件。
评论区太多人回应了,怎么能出卖朋友呢?
他太垃圾了吧!
退学就退学,大不了重新去读……可是我翻遍了评论区,没有一个人回应说“是的,我宁愿爸妈失望,前途尽毁,被退学,无法上大学,我也要说真话,帮助朋友。
”很多人的想法是“我只要做正确的事情,其他事情自然会有解决的办法。
”可为什么这部片子叫生吞,因为当社会吃人的时候,往往没有所谓的解决办法。
王頔是犯了滔天大错,可是除了他以外呢?
那些逼迫他的教务处好像隐身一般,那个对他苦口婆心的班主任被弹幕评论“这样的老师已经不错了”,而评论区只有铺天盖地的“王頔该死”。
我们是应该批判王頔,但更应该批判的是将这样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放在如此艰难的抉择下的体制的恶。
我们不能对上位者的极度的恶视而不见,却揪着普通人的领子说“你道德败坏罪大恶极”。
可能胆小鬼指的就是王頔,可我并不认为没有了王頔,秦理就会变好,这个社会就会变好,这个故事就会有一个HE。
冯雪娇也大错特错,居然在秦理付出这样的残疾代价后躲在妈妈的羽翼下悄然隐身。
我们是在责骂她,可我没有看到一句责骂她那个在美国过逍遥日子的妈妈。
结局里,班主任递了举报信却也是在退休前夕。
可能教导主任会被查处,可这责罚实在是太轻描淡写。
真正需要悔悟的刽子手从来不会受良心的煎熬。
可只有普通人,要么是被生吞的那一个,要么是被命运顶上了抉择后昧着良心却又一辈子受良心煎熬的那一个。
秦理直到最后一刻也想保护王頔,因为他知道,造成他和黄殊命运惨剧的不是他王頔个人。
是这个歧视性的社会,是学校内高高在上谄媚权贵的老师们,是拜金的众人,是那些真正的罪犯……而不是王頔,也不是冯雪娇。
可能他和黄殊都太好太纯粹,所以这个世界不配拥有他们。
而我们在剧后该思考和批判的也绝不是“我才不会成为王頔这种垃圾”,而是到底要如何才能让所有的王頔们不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让秦理和黄殊们也能堂堂正正。
看了四集质感还行,王頔冯雪娇都挺符合的,特别是冯雪娇非常符合我心目中的形象了,王砚辉也很符合冯国金,但是欧豪真演不了秦理啊我的天这怎么选出来的,千玺都比欧豪好哇,看得出来他在尽力收起之前给观众的热血斗狠少年形象,想演一个懂事的好学生,但实在外形不符合合,尽力表现乖巧显得有点过于憨傻了,秦理应该是聪明羸弱且沉默,脆弱感很强的,欧豪这壮的我真怕后面他把李杨头打歪开始挥国旗,黄姝不够美没有那种惊艳的感觉,但黄姝可能换谁来都会感觉差一点(或许宋轶?
)
改编自小说《生吞》,原著小说作者郑执直接编剧,在文字改编到影像的条件与审查制度的夹缝中,尽量的保留了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即一个人如何被生活生吞活剥掉。
东北的风土人情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皑皑白雪雪糕滑冰,棉袄手套破自行车,可以说从编剧角度来说改编的很合格了。
这部剧最大的问题就是选角的失败,女主在原著里非常非常好看的一个女生,是在艺术学院里都出类拔萃的类型,这个女演员演技还行,就是个人觉得不够漂亮。
男主的选角问题更大,欧豪根本没演出来小说里男主的感觉,从外型到内在都诠释的失败,小说里的男主是极其复杂的一个人物,身材瘦小个子不高,从小父母离异,父亲成了杀人犯,哥哥是残疾,自己有数学天赋但是一用脑过度就会头疼,从而错失了保送大学的机会,后来被炸伤,耳朵失聪,又遭遇了朋友的背叛,最后看着打算从此与之相依为命的女主在自己的眼前自杀,这么多复杂又深刻的情绪,欧豪几乎都是一副宿醉未醒的表情从头演到尾,真的拉低了整部剧的质感。
所以一部剧最重要的还是人物的刻画,男女主角不行这部剧其他的部分再好都没办法说这部剧成功了。
对书粉来说,喜欢的作品被搬上荧幕,是种幸运又是种担忧,幸运是因为那些冰冷的文字终于要活起来了,担忧则是因为书改剧不可避免的会面临改动,这些改动是好是坏,是机械还原还是夸张魔改都难以预料,哪怕是原著作者亲自担任编剧都没有打消我的顾虑。
但看完几集之后我悬着的心慢慢放下了,无他,因为气质对了,改编就成功一半了我的担忧第一次被安抚,是我点开看了5分钟之后。
90年代末,东北小城,铺天盖地的茫茫雪景,铁道桥下方的一角,四个黑衣人不动声色的将司机拖下车活活捂死在后备厢,火车从上方轰鸣而过,杀人犯冷漠回头,耷拉着眼,面无表情。
镜头一转,这伙人老练的开车拦路抢劫,一枪直接爆头,干脆利落的转身走人,独留下一具尸体。
没有故作悬疑的配乐,没有刻意猎奇的氛围,只有这茫茫的大雪、带着回响的枪声以及雪地里流淌着的还温热的血。
这是128抢劫杀人大案,也是整个故事的引子,片头曲响起,胆小鬼的剧名缓缓浮出,故事就在此时拉开了帷幕。
我一直在想导演会用怎样的设计来展开这个并不算重悬疑的故事,但我未曾料到他会给予我这样一个惊喜。
以秦父惊天大案为切口,以东北冷冽场景为补充,毫不拖泥带水的进入了故事,又捎带手把原作那种压抑、残酷、肃杀的氛围做了铺垫,先声夺人,瞬间勾起了观众的追剧兴趣,高啊!
看过书的人都知道,原著的故事基调从一开始就是悲情压抑甚至是黑暗绝望的,我自己在看书的时候就有一种溺水窒息又无处发泄的感觉。
这也是我在开播之前最担心的问题,害怕这样的情境和故事呈现出来就变了味儿。
但所幸,剧版做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和保留,尽管弱化了秦理黄姝年少的悲惨经历,譬如加深了四个人的友情线、弱化了黄姝妈妈的设定,但整体压抑的气质还是在的。
就像成年秦理摘下助听器那个瞬间的缄默和他在废弃烂尾楼里饲养的各种冷血动物,就像秦大志死前那封遗书给儿子带来的无尽的痛苦、就像鬼楼雪坑里少女那具赤裸的尸体,各种高能暗黑场面的一一还原,沉重的基调和原著里的冷酷残忍一脉相承,只是在剧中把这些场面给“揉碎”分散在更加阳光温暖的四人友谊之中,从而让压抑窒息的气质淡化不少,既考虑到书粉的诉求,又兼顾了普通观众看剧的感受,这个调整仔细想想感觉是已经是能平衡的极致了。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何尝不是编剧或者导演精心塑造的“残忍”,在一开始让我们感受四人的青春友谊有多美好,后面四人的恩怨纠葛就有多扎心。
十年前四人是互相帮助一起打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处处都是美好的青春印记,人人都幻想着璀璨的未来;十年后已是物是人非生死殊途,天才秦理成为一个整天与蛇蝎为伍的神秘独行者,天使黄姝早已曝尸郊野香消玉殒,而王頔冯雪娇也没有了年少的轻狂和冲劲,两人的相遇只有对年少时所作所为的自责和懊悔。
人世间的邪恶和美好、人性中的自私和善良,通过四人的残酷青春故事被一层层揭示开来。
看到这些时,我就已经明白,导演是懂原著的。
他明白原著骨子里的那种悲剧感,极尽所能把最美好的东西呈现给观众又亲手打碎它;他也明白少年往事里的那些血腥和怯弱,时代巨变里成长起来的孩子那一点自私和恶意。
他没有延续原作《生吞》的名字,而是起了《胆小鬼》这么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剧名,却在剧情的每个缝隙里都藏着现实和人性的那种“生吞活剥”,用秦理和黄姝这样两个勇敢的人去讽刺那些“胆小鬼们”。
于我这样的书粉群体而言,比选角和剧情更重要的,一定是对原著气质的理解。
当创作者和观众达成共识的时候,自然改编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能看到这样用心的作品,也算对得起那些年我为秦理和黄姝流过的泪了吧。
吞吐无力的烟囱、大雪纷飞的黑夜、下岗谋生的职工......凋敝衰败的背后,牵连着隐藏在城市角落中的罪与恶,悬疑抽丝剥茧后往往是人生困境中的救与赎。
“东北叙事”走红于近年来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见诸各类犯罪片、悬疑剧,《胆小鬼》正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个不是很复杂的故事,只是,大量的闪回、倒叙、插叙,冷暖色调的不停转换,让我们在温情脉脉和残酷现状之间来回切换。
刚还是阳光灿烂、舞姿动人的少女,转眼成了衣不蔽体、雪夜曝尸,刚开始是隐忍坚强、聪明出众的天才,转头成了冷峻阴晦、面毁失聪的修理工。
即使在发现最后真相,找出最后真凶之后,我们仍抱有一个疑问:谁杀了天真美好、善良纯洁?
从剧中场景,我们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长期住着流浪汉和精神病的“鬼楼”;贴满小广告、没有一盏灯的筒子楼,火车道下、塑料皮包裹的露天馄饨铺;处于杂物夹缝的“小砖头房”,这样的环境让人感到压抑沉重,难免成为滋生阴罪的土壤。
从剧中人的背景,我们可以参详一点动机。
秦理的爷爷患病,躺在床上无钱手术,秦天只得铤而走险;冯雪娇害怕受到牵连,更担心受到拖累,母亲威逼下选择无视朋友;即使是“最幸福家庭”出来的王頔,也迫于下岗父母生存压力和自己就学权利,选择背叛好友。
人人皆为胆小鬼,仍由罪恶种子落入土壤,生根、发芽、开花。
可是,有罪恶之花,也有花圃修剪的人,他们在哪呢?
“鬼楼”长住精神病人、流浪人群,隐含不安因素,社会救助力量不见踪迹;警察母亲、秦家爷爷均生病卧床,却没有正常医疗保障;菜行空地可乱搭建,先来者先占,市场监管、城市管理一概不见。
有人评论说,警察太笨了,到最后才发现真相。
我们很难依靠一两个富有正义感的个体,来解决整个社会的问题。
怎么查?
上司刻意隐瞒真相,销毁关键证据;酒吧老板、公司老板只求利益,不愿配合;就连租户信息、街头监控,都无法掌握。
剧中,我们很难从中发现来自本地的“生产力”,殷鹏收入来自深圳广东,冯雪娇母亲的收入来自外汇,几乎没有发现本地企业的正当发展,没有个人正大光明的收入。
即使是这些“成功人士”,也不可避免受到反噬损害,殷鹏染毒被“阉”,冯母离婚出国。
我们也很难把一切罪责归于孩子,面对校园暴力,王頔父母言之凿凿,听闻伍仟补偿,默默回头关门;高磊善于钻营,为父母生意,讨好胡开智,为其打掩护,很难想象这样的世故背后没有父母教导。
罪之土壤,结出罪之果。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既与经济、社会相关,亦与政治、文化有关。
相比之下,黄姝处于破碎家庭,无人照顾,寄人篱下,只有自谋生活费和学费,秦理背负父辈罪恶,在学校被人泼墨、反锁、辱骂,无法抬头、不能发声。
这些弱势群体成为罪之果实的第一批受害者。
文艺是现实最为敏感的触须。
东北文艺的流行,有深刻的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
建国后,随着东北工业迅速发展,东北成为全国发展最快区域和全国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更早地拥有了先进的城市文化。
世纪末,国企改制,“下岗潮”到来,东北从共和国长子走向一蹶不振,彼时繁华和此时落寞成为鲜明对比。
这种变化,体现城市文化的兴衰,像是东北的季节,夏短冬长,经历了短暂的工业城市热闹繁华之后,回归到冷冽深沉的冬夜。
又体现在艺术形式变化,表面仍是热闹非凡的生活艺术,背后则为更加沉重的生存文学,喧闹演绎沉重,笑声难弥裂痕。
原先的东北厂区,配套体系完整,职工人数庞大,工厂形成了一个个“小型社会”,职工的生老病死、结婚生子、工作退休在一个制度内完成。
伴随大批国企倒闭,大批工人下岗,对个人来说,不仅意味着失去了高福利、高报酬的好工作,甚于替换了原先的生存世界,心灵上的冲击可想而知。
更严重的是,一家几口同时下岗非常普遍,这意味着全家都陷入绝境。
有人说,郑执等作家“为父辈发声”,这一批作者们是为那些被大时代碾过的父辈喊疼。
看着一个个幼时记忆里骄傲和体面的父辈们,在无解的痛苦中老去。
败落、疼痛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这代东北作家在成长中切身体会的。
这批作家是这些伤痕的承受者和书写者。
可想而知当时的社会环境,充满了压抑、愤懑、忧愁、焦虑、不安,这些不良情绪从厂区破败的围墙突破而出,游荡在不同的街头巷尾,在种种人群众相互激荡、引发共振,在原有城市文化残留的酒吧、迪厅、浴场引发矛盾和冲突。
我们不禁问道: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那时的“下岗潮”为何至今在人们的心里留有余波?
东北文艺的流行,背后是“失败者情绪”在社会的蔓延,不只是工人阶级,整个城市贫民阶层,甚至一些中产者,都在共情这失败者的情绪。
而东北的衰弱、东北人在社会衰弱后的自嘲、讽刺、浪漫和无何奈何,其实都成了失败者共情的一部分。
共情东北,实际上是在共情工人阶级的失落。
在舆论场上,东北国企改制之所以屡屡被人提起,是因为它象征着工人阶级安全感的破灭,成千上万的国企职工下岗,离开单位,卷入市场化,人到中年却必须重新寻找维持生计的工作,这些数字无法计量的变化,是压在每一个具体的下岗职工肩上的一座山。
东北衰弱,背后是传统工人阶级的衰弱,他们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成为了被旁落的群体。
可是,互联网与全球化的神话并没有造就一个缩小贫富差距的世界,它在给更多人制造新型就业岗位的同时,却也塑造了新的城市贫民阶层。
这个贫民阶层的构成很复杂,但值得留意的是:知识与受教育程度不再是当今划分富人与贫民的标志,即便是学历较高、知识储备丰富的青年,也有可能落入收入拮据的处境。
二十多年前的过去,中国经历了一场剧烈的转型;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同样处在转型中。
房地产的巨大泡沫、互联网媒介的变革、新冠疫情的冲击,剧变不是以瞬间的惊惶和颠覆发生在世人面前,剧变是在漫长的琐碎和庸常中,一点一点改变人们的生活。
人们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迫,调整自己的生活,去适应周身的变化,提高对痛苦的“钝感力”。
因此,当人们说起东北在社会意义上的衰弱,无论是经历者,还是事后回望的人,共享的是同一种工人阶级失落的情绪。
它不仅包含了车间、煤矿业、钢铁厂等传统产业内工人阶级的下滑,也寄托了城市贫民阶层对旧日的移情。
那段下岗前的岁月,它对于国企职工来说意味着一份安稳的保障、一个集体主义的寄托了存在意义的单位。
对没经历过那个时代,如今却在城市贫困的青年人来说,它是一个玫瑰色的怀旧乌托邦,也承载了他们对此刻的失落与绝望。
一种普遍的失败感、不可改变命运的感觉,甚至是随时可能被时代抛下列车的恐惧,让上一代工人阶级与这一代城市贫民,这两个原本圈层不同的群体,借助东北共享了相似的沮丧。
但愿剧中人悲欢离合能引人思。
唯求剧外人观抑扬褒只座上观。
看完这本书 心里想 它拍成电视剧一定不错 够刺激 打开豆瓣一搜 人家都已经拍完了 看了预告想死的心都有了 :欧豪 怎么又是你😭欧豪 有戏找你你就接 是吗我想破脑袋都没想到演秦理的人会是欧豪 你怎么敢接的啊………………你一身腱子肉能把整个剧组的人都打趴下……………………………^_^
如果黄姝没死,如果秦理奥数比赛没犯病,十年后秦理应该在北京做程序员或者中层管理者了,黄姝在北京做舞蹈老师,两口子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去享受这中国黄金的十年。
王笛会是个在北京的网络作家或者编剧,冯呢应该是家庭主妇,这两家人就这样在大城市里生活。
可惜没有如果。
东北的冬天可真冷啊。
看着都冷。
——————————————————————结局了。
有人说王迪和娇娇这两个胆小鬼为什么能幸福的在一起。
我想说他们不幸福。
幸福的人不会在自己孩子的生日宴后走到天台。
其实我们都是王迪我们都是娇娇,娇娇那段在他妈的劝说下选择沉默太真实了….我突然在想,勇敢的两个孩子没有完整的家庭,胆小的两个孩子都有相对完整的家庭。
对于孩子,中国式父母的言传身教难免会有些市侩,利己,自私。
善良当然是有的,但是事情真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是不管对错,只管优先自己孩子的利益的。
娇娇的妈妈替她做了选择,王迪替他父母做了选择,谁比谁胆小?
娇娇十年之后的样子很知性,很漂亮,黄姝十年后呢,该有多风情万种。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的容颜,可最后,连岁月变迁的机会都没有了。
去年同学给我推荐,但开头有点混乱看到十七分钟放弃了。
今年一方面是搜王姐的过往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封神第一部比伯侯刷屏,俩人一齐出演的胆小鬼就又被提上日程。
好笑的是我打开浏览记录,十七分钟正好是王頔被推到在操场上,他在我手机里躺了整整一年。
因为带着对演员本人的爱意,我不能说我对王頔这个角色没有偏向。
但弹幕刷过全都清一色在骂王頔和冯雪娇,反而是我觉得他们从来没有大错。
王頔唯一的错,不是被学校和老师逼着诬陷秦理,而是那张球星卡没有被好好珍惜。
他可以收,可以珍藏,但是怎么可以不顾自己的承诺把秦理的球星卡好好放在钱包里呢。
重诺在我这里比一切都重要。
他其实一直没意识到,对于秦理来说,这比被学校开除严重的多。
至于后面他一生的愧疚和不敢面对,其实和他没多大关系。
学校为了里子和面子,早就决定了秦理必须被开除必须离开,不是他,也是他。
年少时候觉得塌天大祸,长大了看,也不过如此。
王頔一生都被困在害好友蒙冤的噩梦里,冯雪娇以为只要回头,他们都还是好朋友。
家庭给他们的温暖让他们在某一方面停在了十八岁。
黄姝最年长,也会觉得只是陪唱吃饭就真的能赚到钱,秦理挣扎在恨意里。
他们长大了,但没完全长大。
但成年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冯雪娇的妈妈首先考虑的是自保不要被罪犯的儿子缠上。
学校想的是推脱责任。
老师想的是一家老小的生活依靠。
和四位主角的单纯心灵完全不同。
假如我能使一颗心免于破碎。
这句是从王頔传向秦理,再传向黄姝,最终没有破碎的只有一直以来唯一的听众冯雪娇。
虽然她也无能为力了。
很讨厌这种剪辑手法,插叙插一段好了这么来来回回跳转真的很麻烦。
以及侯雯元的演技真太好了,一直以为他是三大科班之一出身的,没想到是个半路出家的打工人。
三十了高中生演这么绝,落泪。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