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一个世界》亚伯——哥哥诺拉——妹妹开头是诺拉第一天上学时候的撕心裂肺,她还有哥哥在,是她唯一的安慰。
她没有朋友,周围的一切对她来说是疯狂又动乱,她感到孤独、失望、沮丧,所有的一切都是模糊的不具象的。
慢慢地被小朋友教绑鞋带,被老师鼓励,她身边的具体人越来越多,充满欢笑。
也就是这时候她看到她哥哥遭受了校园霸凌,诺拉不断求助老师,拥抱哥哥,质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并问哥哥“你不会为自己出头?
”暴力升级,诺拉选择告诉爸爸,可是帮助后面临的更加强烈的暴力让诺拉充满自责。
这时候愤怒的爸爸和妹妹一起对抗暴力帮助哥哥。
可是接下来,诺拉也开始孤立哥哥,甚至不承认亚伯是她哥哥,兄妹之间充满隔阂。
亚伯独自面对嘲笑、孤立和被抛弃,这时候亚伯眼睛里没有光,还没有长大就变成稻草人。
孩童的情绪是强力的,拥有极大的破坏力,两个找不到情绪出口的孩子,转变成了主动霸凌的孩子。
得不到解释和稀释的情感和做法,孩童无法想通,会变得扭曲。
诺拉伤害亚伯,亚伯加害于其他孩子。
影片的最后是,诺拉拉住了施暴中的亚伯,拉住了他内心的恶魔,两兄妹紧紧抱在一起,和解。
在我们选择影片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我们有选择地选择了浪漫、开心,避开了苦难与沉重。
我们会忘记很多感觉和情绪,需要借由其他的东西帮助我们找回这些情绪。
真实的,不说谎的电影。
演技不说谎,剧情不说谎的电影,太难得了。
我们可以在这样的电影里找到自己,让人生更加丰满。
影片代入感太强,让我不自觉联想到自己上学的时候也是黏着姐姐,也经历过校园霸凌,不同的是,我很有“为自己出头”的野蛮和霸力。
这可能就是导演说的,接近真相和共鸣。
由于是平遥电影展的影片,得以观看到导演的采访。
得知整个影片的创作花了七年时间,其中五年在创作剧本。
“你的特写越接近真相,与外界的共鸣就越强”。
背景音乐,是现实,延展屏幕外的空间,震耳欲聋的孩子玩耍的声音,放大微小孩童世界到巨大世界。
“暴力总是产生于不被关注的地方。
伤口不能痊愈,破坏力。
解决方法采用了角色扮演,三个不同的角色,骚扰、被骚扰者、目击者,代替他人能使自己产生同理心。
暴力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与生俱来。
”“镜头的强大之处在于揭露出肉眼看不到东西”。
最开始,我们无法像个孩子一样玩耍,长大后还是无法像个孩子一样玩耍。
我们需要什么东西来治愈我们,找回自己,治愈自己能到达的世界。
整个观看过程非常压抑、着急、愤怒… 从受害者到施暴者也就是一瞬间,但又不仅仅是一瞬间,童年尚未发育成熟的人格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受到太多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都是来自于外部。
回想学生时代每个班里都会有那么几个欺负和被欺负的同学,也许是你也许不是,那我做了些什么呢?
作为旁观者的小孩子能做些什么呢?
而所谓的成年人应该做些什么呢?
单说我个人的回忆,彼时我内心是非常反感欺凌这件事的,虽然我没有被欺凌过也没有欺凌过别人,我是真的有为那些弱小的受欺负者感到悲伤,我很同情他们,但我什么都没有做过,我与这两种人都保持着疏离的关系,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与其说不知道,也有一些害怕的情绪在里面,害怕被讨厌,害怕被欺负,害怕未知的一切可能性,我选择远离和逃避,不嘲笑参与也不阻拦,到现在我都很想知道曾经那些被欺负过的同学怎么样了,那些经历有没有对他们造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没有答案,因为我发现恰好是那部分同学消失在我的生活中了….
看完之后感觉导演像是在做社会学田野调查一样,在回应校园霸凌如何产生,以及霸凌如何在儿童之间传递,之前的受害者如何成为一个施虐者,本身是一个很有张力的故事。
在影片展映之后听到导演对于影片拍摄花了七年时间,其中五年时间打磨剧本,突然感觉敬佩感也油然而生。
全片也大量使用长焦镜头,几乎没有远景而是全部都聚焦在小女孩的视角,从一个小孩子的视角来关注周围发生的一切,视听语言的融合非常好地刻画了儿童在刚脱离父母进入学校时的那种分离焦虑和融入学校这个小社会的巨大困难,大量长镜头的使用也使得全片有一点陷入校园暴力难以逃脱的无力感,会让观众有些压抑。
(有点晕)在展映之后,导演分享说她在刻画一个学校对于刚刚脱离家庭的巨大感,全片没有多少空间调度。
她还说到“暴力总是产生于不为人知的伤口”,谈到骚扰的产生机制,我突然想到,之前知道的一些内容。
想到心理学上人对外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一种内心巨大伤口的难以弥合,现实生活中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向外攻击,于是转变成向内攻击的内耗。
影片中,老师还说到“有时候我们并不能给到对方需要的帮助”,讲到“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做什么”,可以看见校园霸凌并不容易轻易解决,无论是男孩受到的硬暴力,还是女孩受到的软暴力。
这种恶是难以从根源上解决的,或许可以成为未来我们更加关注的社会议题。
导演还讲到希望成年人也能学会正视“童年的恐惧”,我想或许因为童年对一生的形塑过于强大吧~这部电影叫Playground,不知道为什么有点期待一个更好的中文电影名翻译,但是好像现在的也不错~
成人教育片。
孩子的社会那真是每一寸空气中都透露着残酷,社会性对大人的影响远没有对在学校里的孩子重要,孩子的世界里只有他人,大人无法插手也无法简单的给予帮助。
作为最无法掌控本质的孩子阶段,人类本性里真实的残酷真实的良心真实的爱与憎恶需要什么孤岛(对说的就是蝇王),一个学校加霸凌就能展现的淋漓尽致。
孩子的社会因为没有人为硬性规则与道德的打磨,每一寸伤害都像是天寒地冻中形成的冰针扎向新陈代谢最快时期的幼年心脏,每一个直角和锐角都会扎破组织,这是属于人类的动物性伤害,远比成人社会更加难以掌控、令人恐惧。
导演也太了解孩子了吧,那个评论说兄妹感情再细腻一点的人怕是没有兄弟姐妹,小时候兄妹的感情那是共用过子宫的情感牵扯,它是浮在潜意识里巨大的爱,随时召唤随时在,只不过需要外在刺激。
nora第一个班主任也太太太温柔了,小演员演技也太好了吧。
孩子呀,学校是你们的社会,大人很难插手呀,这是天地间的幽玄。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好好被爱
这就直接给金摄影机吧,我也是这个意见,低机位同时又代表着儿童视角,焦点虚虚实实有着自己的想法,可以把儿童的视角外放亦或是把情绪和迷茫的状态框定,直击那个儿童世界里隐秘的角落。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你,而同一套生存法则和机制,以及同一条传播恶的链条,虽然最后一个拥抱有些突兀,但是确实是真的让人些许的感动与释怀,难道我们就不能正常一点儿吗?
如果你看过 2015 年戛纳评审团大奖片《索尔之子》,一定对影片那种惊恐压抑的视听效果印象深刻,因为导演采用局限性的主观叙事视角,将一位犹太父亲寻找失踪儿子的痛苦折磨经历展现得胆战心惊。
而在去年戛纳,同样有一部导演处女作以类似的拍摄手法给观众带来触目惊心的体验,不过这回不再是二战大屠杀题材,而是当下的校园霸凌故事。
校园霸凌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两年前就有一部《少年的你》引发轰动,这个题材之所以能引起强烈关注,不光是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令人不安,而且这种行为往往映射出更深层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这部出自比利时女导演劳拉·万德尔的《童一个世界》更借此剖析出校园霸凌的运转方式。
虽说这是一部处女作长片,但其沉浸式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令人极其揪心。
与《索尔之子》类似地,全程采主观视角呈现,女主角年仅七岁、个子不高,她目光所及就是观众在画面上看到的内容,往往是大人的下半身。
浅焦镜头令观众的视野锁定在她身上,而她周围的环境变得模糊,也有意识地将成年人排斥在画面之外。
▲父女相隔的一幕这种局限性视角里所呈现的未成年人世界顿时显得压抑和无助,尤其是她观察到哥哥惨遭霸凌之后,这种感觉更为强烈。
同是比利时导演,万德尔也继承了达内兄弟塑造人物的手法,用手持摄影跟拍女主角,近景与特写镜头捕捉她的脸部表情和动作,却甚少对其心理做过多刻画。
剧本摒弃了家庭关系的详述,没显示孩子放学回家后的场景,只显示父亲接送孩子到学校门口的情节,甚至最经典的一幕,父女被一道高墙隔开,两人透过栅栏的缝隙对话。
这种将学校监狱化的方式显然是导演有意而为之,将校园浓缩为一个微型社会,父母对孩子在校园的行为一无所知,这是两个(临时)隔绝的世界。
剧本也用不多的笔墨来刻画老师,他们要么疲于应付孩子的日常纠纷,要么没太认真看待孩子们之间的打斗,根本无助于将校园暴力遏止在萌芽阶段。
▲被孤立的兄妹这是一个未成年人的“世界”——这是法语片名(Un Monde)的来历:孩子们彼此有着默契,不许大人介入,他们的事情要自己解决。
而他们进入到这世界的关键是学校的“操场”(Playground),也就是影片的英文片名。
他们在操场上学会并适应各种残忍的“仪式”:男孩们霸占场地,对听话的孩子拳打脚踢,女孩们则在平衡木上竞技,获得同伴的青睐。
这个世界的运转机制既排除了成年人,也极力模仿着成人世界:拉帮结派、仰慕强者、弱者不受欢迎、维持男子气概,而校园暴力行为往往是有毒的男子气概的化身。
一旦大人(家长和老师)介入之后,暴力行为并不会结束,反而引致更可怕的后果。
比如女主角看到哥哥受欺负后,屡向父亲和老师告状,换来的却是哥哥被孤立,连带她自己也被同伴冷落;为了不被排斥而继续融入这个世界,他们只能屈从于暴力。
这似乎可解释哥哥遭遇霸凌之后,从受害者转向施暴者角色的转变。
▲最后的拥抱透过同伴、老师和家长的角色和关系,导演剖析出校园霸凌的成因和运转机制。
更巧妙的是,她在此嵌入女性主义的观点。
女主角在成长中渐渐学会了善良、体谅和同情心,她先是将自己被同伴冷落迁怒在哥哥身上,站在了男性思维与霸凌者的位置上,之后对哥哥欺负的小男孩有了同情心,终于明白了哥哥的行为转变。
由此,影片浮现出校园霸凌题材里罕有的女性主义角度。
诚然,若妹妹和哥哥两个角色互换的话,故事绝对无法成立。
在导演看来,男人不论年龄或社会地位,都无法从男性尊严和男子气概里获得自我解救,从父亲的身上也稍微能看出这一点。
兄妹最后紧密相拥的镜头不仅呼应开头一幕,还暗示了在这个男性霸权思维主导的世界里,只有女性的善良与同情心才是终极的解药,才能戒除有毒的男子气概,从而终止暴力。
** 0x01 第一次拥抱**
诺拉和亚伯第一次拥抱是在诺拉首次去学校的门口,这一次是哥哥安慰妹妹不要哭。
胆小的妹妹第一次上学,作为哥哥亚伯安慰她,不要害怕你会交到很多有意思的朋友,而且课间的时候我会去找你。
第一节课是自我介绍,诺拉有点不自在,陌生的同学让她极度不适。
午饭时间到了,在餐厅四周都是陌生人,诺拉有点小害怕想要去找哥哥,结果被老师发现,只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回到座位同学问她你为什么不打卡餐盒,诺拉说我不饿。
这里是第一次诺拉与同学交流,这时候还显得非常害羞。
不得不说扮演诺拉的小演员演技非常棒,那种第一次入学的感觉演的很逼真。
课间休息的时候诺拉找到哥哥亚伯,却被亚伯警告说不要过来,安托万会打新来的同学。
可是诺拉不理解,你不是说过我们会一起玩的吗?
亚伯拗不过妹妹,他非常担心诺拉被安托万发现。
妹控的亚伯哄到晚上我陪你一起玩,你看到那边的老师你过去和她在一起。
可是诺拉还是不听,她现在就想跟哥哥一起,因为她是真的非常害怕,尽管亚伯再次劝阻诺拉可惜还是没有成功。
最坏的事情发生了,果然不出亚伯所料,安托万发现了新来的诺拉。
亚伯恳求对方放过自己的妹妹,结果安托万不但不听反而欺负的更狠。
于是妹控的亚伯爆发了,但是由于体型的差距,最后被安托万揍了一顿。
放学的时候爸爸问亚伯,脸上的伤是怎么弄得亚伯撒谎说,是自己踢足球不小心伤到的,而且自己还进了两个球。
0x02 第二次拥抱
诺拉很快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她学习系鞋带,并且开始结交新的朋友。
另一方面亚伯的处境不是很乐观,安托万继续欺负他。
诺拉找到老师,结果没什么卵用。
从这里开始导演巧妙的用兄妹遭遇变换来描述现实世界的荒诞,当妹妹与朋友关系越来越好的时候哥哥就会被欺负的越来越惨。
诺拉已经能够和身边的女同学打成一片,有时候会和他们一起玩猜谜游戏。
亚伯这边则更惨,安托万变本加厉这次甚至将亚伯的头直接安在厕所的马桶里,周围围着好多孩子但是没有一个上去阻止。
这时候还是作为妹妹的诺亚再次找到老师,可是此时的老师正在处理其他孩子的事情。
等老师赶到的时候,欺负亚伯的人已经跑了,老师问亚伯怎么弄的,亚伯撒谎说打水仗弄得。
这次拥抱是妹妹诺拉来安慰哥哥亚伯的,妹妹心疼哥哥为了自己承受着同学欺负。
亚伯嘱咐妹妹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包括他们得爸爸这会让事情表的更糟糕。
爸爸看到亚伯有些不高兴,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次亚伯撒谎说踢球输了,爸爸相信了亚伯的话于是安慰说失败能够让人成长。
在一旁的诺拉很想说出真相,但是想到哥哥叮嘱就放弃了。
转天亚伯一反常态,以前温柔的哥哥看到诺拉不但不高兴反而要求诺拉远离自己。
诺拉质问哥哥为什么对自己这么刻薄,哥哥脱口而出,只要和你在一起我就会被打。
吃饭的时候亚伯又被同学欺负。
无法坐视不理的诺拉终于跟爸爸说了亚伯被欺负的事情。
爸爸非常愤怒,在放学的时候找到了欺负儿子的男同学并警告他们不要再靠近自己的儿子。
可是这并没有起到丝毫作用,这次那群熊孩子直接把亚伯扔进了垃圾桶。
而这一切都被诺拉看到了,但是这次诺拉并没有告诉老师,她觉得告诉大人反而会让事情更糟糕。
不过这次没告诉大人事情也变得糟糕了,虽然最后几个欺负亚伯的同学当场向亚伯道了歉。
可是兄妹之间产生了隔阂,从他俩的合照就看出来了,两人不在亲密。
0x03 第三次拥抱
好友在学校向同学发生日派对的邀请卡。
但是没有邀请诺拉,诺拉非常生气于是抢走了对方所有的邀请卡。
其实好友不邀请她在前面有过好几次铺垫。
比如当诺拉要哥哥一起参加聚会的时候,他们会说不喜欢踢足球的人。
亚伯被欺负他们不但不帮助安慰诺拉还是说我可不想要这样的哥哥这种话来刺激她。
玩游戏的时候会蒙上诺拉的眼睛然后远远的跑开导致诺拉摔倒。
看不起诺拉的家庭,觉得他的爸爸是个家里蹲,没有出息。
在玩游戏的时候故意不帮助诺拉好让她输掉。
就像爸爸说的我们不参加聚会,别让我难堪。
如果说亚伯软到的霸凌是硬暴力,诺拉受到的就是软暴力,有时候软暴力伤人更深。
诺拉和亚伯就像跷跷板的两边,一个运气不好另外一个运气就会变好。
亚伯很快摆脱了被欺负的困境不过这可不是靠着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另外一个代替亚伯的人伊斯梅尔。
被霸凌者总成霸凌者,总是让人觉得有些不适。
还好亚伯有一个爱他的妹妹,当亚伯用塑料袋死死套住伊斯梅尔的头时,诺拉也紧紧的抱住亚伯,直到哥哥放开伊斯梅尔转身抱住诺拉。
妹妹通过拥抱温暖了施暴的哥哥,同样的也修复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童一个世界里描述的霸凌一直在我们边存在,无论是亚伯遇到的冷暴力,还是诺拉遇到的软暴力,这些都深深的伤害了孩子们的心。
个别老师的不作为,和家长不太委婉的处理方式,有时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我希望每个被霸凌的孩子都能够得到一个诺拉的拥抱。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诺拉和哥哥亚伯是一对感情要好的兄妹,上小学的头一天,诺拉因为陌生的环境,正式踏入校园以前,甚至要和哥哥与父亲拥抱数次来找回安全感。
老师用宽慰的语气劝到,一切都会好起来,可是入学没多久,诺拉就亲眼见证了发生在学校操场上的校园暴力,更让她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哥哥也成了这场暴力的直接受害人。
影片《童一个世界》在短暂地交代完兄妹之间的要好关系过后,很快便急转直下,将重心摆到了校园暴力这个沉重的话题上。
和达内兄弟一样,电影全程采用跟拍视角,特别的是,这种跟拍除了必要的环境交代,基本上就没有把焦点从小女孩诺拉身上移开。
观众将通过妹妹的视角,了解发生在她和哥哥身上的欺凌。
《童一个世界》虽然是以小孩的视角讨论校园暴力,但它的内核其实一点也不儿童,相反,它为观众呈现了天真烂漫背后的另一面,而那一面往往是大人鲜少会关注的。
作为一部反映幼儿阶段校园暴力的电影,《童一个世界》反映的暴力背后,其实还表现出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党同伐异逻辑,只不过,当这种逻辑细化为小孩之间的“打闹”时,往往容易被大人视而不见,从而让欺凌事件恶性循环。
所谓党同伐异,之于校暴而言并不是政治层面的概念,而是基于人类自然属性中持枪凌弱的天性使然。
加上喜欢抱团的社会属性,如果不得到及时监控,往往就容易滋生罪恶。
校园暴力本质体现了人类的慕强与排异心理,这类心理会根据交往双方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实力差异出现分化——强者天生具有决定社交规则的能力,弱者只能处于依附及顺从地位。
这也解释了为何诺拉开场见到的校园霸凌中,哥哥和一些新生会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除了性格方面的原因,新人在融入陌生环境前,天生就具有某种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他们搞不清校园的实际人际关系,而作为这方面的过来人,高年级生享有对他们的支配权,且这种支配权往往容易发展为一种傲慢的统治。
无论从学籍还是能力上,高年级生都比新生更容易滋生优越感,利用环境和自身实力带来的优势,他们往往喜欢拿刚入校不久的新生开刀,来树立身份上的权威和自信。
关于诺拉和亚伯兄妹两人的家庭情况,影片并未明确提及,不过从他们的穿着以及父亲没有工作的现象来看,二人的家庭条件应该不算优渥,拮据的条件让诺亚兄妹只能就读管理松散的学校。
电影虽然没有直接表露经济基础决定教育质量的倾向,但展露给观众的环境已经一览无余:这是一间师资严重不够的学校,负责管理学生课间生活的老师,不得不在每场由学生由打闹带来的纠纷中疲于奔命。
导致这一现象的成因不能完全推责于某个个体的不作为,只因校园里要处理的学生纠纷实在过多,在这样的背景下,要面面俱到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是很难的。
此外,大人习惯性对小孩“小打小闹”的视而不见,也是导致校园暴力无法被及时遏制的原因之一。
在一场投诉哥哥被霸凌的戏中,诺拉明确告诉教师高年级生正在欺负哥哥,换来的却是对方的不闻不问。
对学生行为的不深究,其实也变相加剧了校园暴力的泛滥。
校方的失职是一方面,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抱团霸凌行为才是影片表现的重点。
在亚伯受到欺凌起初,妹妹诺拉曾尝试报告老师来帮助前者解决问题,但带来的后果适得其反,欺凌者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过后反而变本加厉对亚伯施以更严重的暴力。
亚伯隐忍的性格不但导致了他被持续霸凌的命运,也间接波及到妹妹的校园生活。
因为帮过哥哥,她有个窝囊哥哥的事闹得全校皆知,女生间表面维持闺蜜的友谊,但对于诺拉实际早已戴上有色眼镜。
小孩子比大人的圈子更残酷的一点,在于它更纯粹。
只是,一旦纯粹的点被作用到人性之恶的层面,便很难再扭转。
影片中,诺拉曾多次因为哥哥的关系被同学嘲讽,直到彻底丧失参加朋友生日会资格,被大家集体孤立。
原本依赖亚伯的诺拉,随着朋友们对自己态度的变化,也在改变着她对哥哥的态度。
她从刚开始对哥哥的依赖,到后来公开在同学面前否认亚伯是自己哥哥,体现了诺拉身为弱者尝试重新融入主流环境的徒劳。
然而偏见已然成型,学校公开出面要求的握手言和,除了形式主义的流程外,并不能根本上解决兄妹俩实际面临的处境。
但老实讲,这种制度层面的缺陷,也很难用一套更合理的办法去完善,因为人总是比制度更灵活。
所以在意识到校方调解的无意义后,诺拉放弃替哥哥寻求自救,她只能任由霸凌继续发生,直到更严重的后果到来。
诺拉曾问过老师,为什么大人不出面帮助他们,大人的暧昧回答背后,其实也隐含了对现状的无能为力。
制度没办法有效遏制欺凌,单靠个人的努力终归是有限的,“不能以人们想要的方式去帮助他们”,是导致校园暴力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更可怕的是,当弱肉强食在学生之间达成共识,曾经的受害者变成加害者也只是时间问题。
几个月后,诺拉就在哥哥身上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他假意和一个移民的孩子成为朋友,然后趁机伙同曾经欺负过自己的人,对这个孩子痛下狠手。
作为对制度缺陷的一种回应,同时也是影片的结尾,此前已经刻意疏远哥哥的诺拉再次抱住了哥哥,这与影片开场的拥抱形成了互文。
在前一次拥抱中,妹妹是以求保护的姿态面对亚伯的,而第二次拥抱,则是以拯救者姿态出现。
她宛如天使般,将正在施暴他人的哥哥挽救了回来,这其实是残酷现实下的一种温柔的解法,当暴力降临到某人身上时,或许我们只有拿爱去感化他们。
只不过,这多少有些自说自话。
倘若爱能解决一切问题,就不会有亚伯随后的遭遇了。
结尾的这个拥抱,算是对校园管理中结构性失衡的回应,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结局,在找到更合理的解决办法前,不如关注关注每个小孩的成长环境,因为,他们的所言所行,其实也是大人的缩影。
而这,是影片未讲,但却无法忽略的一部分。
撰文 |Zed策划|轻年力量
以一个完全孩童的视角,去揭露一个更深沉、更严肃的社会话题,所有的镜头对准的都是孩子,在这部电影里,大人们都要俯身低姿,带着尊重和沟通的诚意,去理解孩子们眼中的现实残酷。
校园歧视和霸凌题材的电影不算新鲜,在很多国家的影视剧里都能看到关于这类问题的故事,虽然拍摄手法有所不同,但关注的社会当下高度相似。
这部电影以欧洲现实题材电影一贯的冷冽和深邃的拍摄方式,没有过多的艺术加工和技巧展现,完全暴露出一个我们生活的日常环境,一种令人无法容忍的现实残酷性,也揭示出了在孩童眼中“胜者为王,弱肉强食”的扭曲思想,其背后隐含的社会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把校园霸凌问题的解决方式还给了学校,没有社会第三方的干预,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出现问题的地方。
从成片质量来看,电影十分符合奥斯卡的审美口味,但其故事题材和去年的奥斯卡“国际影片”五强《少年的你》高度相似,这部电影能否最终入围明年年初的奥斯卡外语片提名大名单,拭目以待。
诺拉今天上学了,她胆怯内向,舍不得哥哥和爸爸,所有人都说她能交到新朋友。
可她似乎很难做到想象中的融入,哥哥成为了被欺负的人她无法阻止,她的不协调使她胆怯,她的爸爸和哥哥反复成为别人的谈资……逐渐的她似乎被孤立,哥哥又成为了施暴者,而这一切依然不是她想要的。
这么短的片子里包含了太多内容了。
孩子们之间无缘无故的疏远和暴力以及家长和老师尝试去解决却好像无法解决的问题,让我甚至觉得感受到了一丝窒息。
我不知道哥哥为什么从施暴者成为被施暴的,又选择再次去施暴,那就好像是一个导线或者暴力因子会传染。
男生间的暴力似乎就是只能选择打或被打,而如何能停止暴力去平息愤怒好像就像一道都是错误答案的选择题。
而女孩之间的暴力似乎更隐形,因为她学习的缓慢,她的内向,她不安下的拒绝,她的不协调,她的爸爸全职,她的哥哥被欺负…那些并不是错误的错误,在偏见和趋同性下成为了孤立和排斥的理由,语言上的嫌弃和生日会的站队成了压垮她的稻草一样。
可她究竟能改变什么呢?
我甚至能感觉到一切都可能成为暴力的理由,或者说,暴力从来都不需要理由。
她问老师,为什么你不做点什么,老师说因为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
她怪哥哥,怪爸爸,但似乎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完美的状态。
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一切蝴蝶效应和各种影响都好像鞭炮一样霹雳啪啦的轰炸了诺拉的生活,而小学是她踏入社会的第一小步。
片子的拍摄非常直接,全特写,镜头放在孩子的等高处,手持摄像,看到的都是她的世界,那些快乐不快乐,得到和失去,也因为是小演员的表演而显得更加真实和记录感,也加重了那些孩子的痛苦和窒息。
电影用最柔和的颜色和儿童的视角去展示社会和人性最年轻的恶意,这样的反差也让人记忆深刻。
也许暴力无法消除,但一个兄妹间的拥抱或许是缓解仇恨的药。
冷静含蓄却又锋利尖锐得揭露了人与人的本质,即便只是在校园一隅,却是一篇“比海还深”的社会学影像论文了。
非常震撼,如导演所言是下了苦功夫去做了群体研究,再还原成“影像民族志”的。小演员演绎得如此真实,视角如此深入角色内心。本以为浅焦是个败笔,但看到一半猛然发觉采用浅焦确实是儿童的视角确实是自我中心局限的。神来之笔。但最后戛然而止,终究是个半成品,没有形成严整的故事。
人类没救了是一个很容易得出的感慨。永远梦想建立一个不可能的天堂。
笑死人了,这才哪到哪儿?又是成年人对于孩子愚蠢、苍白、刻板的想象。以至我一度怀疑到底是大家的童年不一样,还是他们太轻易地丧失了孩童时期的经验和感受。就我的记忆而言,孩子有一套远比这复杂的建立秩序的机制,拉帮结派,抱高年级大腿,欺骗,伪装,甚至是卖惨和陷害。善恶观的建立远未完成,趋利避害才是本能,不用怀疑,小学就是霸凌的乐园,方式也绝不止是施暴这一种。而充当本片视角的小女孩才是其中的异类,她的坚定和永远挺身而出的行为模式是完完全全被人为植入的,这一形象的设计感强到令我作呕,以她的目光去看也绝不可能看到孩子的真面目。有想象孩童视角的功夫不如专心拍拍大人吧。他们强硬而尴尬的介入方式才是我们应该着手去改变的。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鸡和蛋的混沌循环。导演没有为了形式牺牲内容:虽然始终在孩子的视角,但每次成年人或主动或被动地与我们视线平行时,他们也成了有血有肉的角色,成长的切片因此变得更丰富,女娃在微缩社会的挣扎也更加传神动人。又一部异常精彩的处女长片,相信讲孩子的法语片没错的。
胜在视角。
机位始终与孩子视线持平,常常无法看到成人的脸;校门口-上课-操场-食堂-泳池-校门口,活动日常实则是社会规训,感觉目睹了一场反复偏离与修正的过程
3.5 一开始以为是女版达内,但是到后面越来越给我一种不舒服的感觉。镜头设计,声音设计可以说用了心,但是没有为片子做到加彩的任何作用,刚进入学校,不会系鞋带,看见哥哥打,这些需要不同处理的重要心理桥段全部都用如出一辙的渐强来处理。在剧本上,我个人认为略显矫情,这是一个小学,不是光明会,孩子有孩子的规则,孩子们在学校里展现出来的问题我没有觉得深到大人无法杜绝,受虐者为了生存变成施虐者,再的亲人也无法拯救,这是社会矛盾的一个小缩影,但是落实在故事上更像是一个寓言故事,而不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失真。除此之外,小女孩的演技很不错。
这个把我看得可焦虑了,生怕小孩手重把其他小孩弄死了。七年时间创作,这个女导演花了五年时间写剧本,实际是做社会调研,观察大量儿童,与他们相处,力求真实,探索暴力成因。试镜时七岁女孩说我要把全部生命献给电影,导演看到她那股劲儿,就她了,她真撑得住大量面部特写。
情绪是饱满的,但感知是单一的。
演技惊人,看得很沉重,议题很大,但好像只是浅浅得表现了一下。喜欢镜头,是儿童的世界。
70分钟,完全抓住了孩童关系中的紧张感,直指成人世界的暴力和权力。背后是导演充分的调研和克制的镜头语言作为基础。
6/10。
【C+】结尾加分,真的太“达内”了,连情节编排上极尽克制积攒到最后片刻的情感爆发点(但依然克制)都这么像,恰到好处的拥抱。
7
校园霸凌是不是永远都是这样,被恶倾轧后只能选择成为恶
尝试平视儿役的镜头但没有平视儿役的行为,比较无情的做一切动机。跟close很相近的摇晃镜头下的撕扯,一个演出了揪心,一个呈现霸凌下大多数人的无视。全片安静地结尾,正如大人们安静地无视带过这一切,哪怕有一个人出来正色制止。小小社会下的权力凝视,总要换一个人踩在脚底来试图弥补内心创伤…..
想起来那部台湾电影《无声》,暴戾与欺凌的滋长绝不会因为孩子们尚小的年龄而有所收敛。悲剧会像多米诺骨牌,一个一个地传递下去。我会相信个体的人性本善,但也绝对相信群体的性本恶特质。
理解导演想突出小朋友的视野的局限,微观化的校园显示出她对人物刻画和情景复现的关注度和自信,但实话说近景镜头让人看得不太舒服,觉得有点闷。也有看出对成年人世界的影射,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进入新环境、适应新规则,孩子的表现也是大人们内心反应的本质性外显,这使得这个儿童片超越了社会调查报告电影的范畴。
小女孩视角的校园暴力。 不想被欺负就做欺负人的那位。 兄妹关系的破裂到和好。 小演员们表达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