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这个片子很久了 一直没顾得上看 难得晚上有闲工夫 一个人静下来 演员的表演不用多说 觉得他们本人就是那个角色一样 就是觉得片子的节奏似乎稍快了一些 可能也是导演的影像风格 全片紧凑无尿点 但是很多地方如果多着重些笔墨也许会更有黑帮史诗的感觉 比如主人公如何一步步做大做强自己的事业 比如黑帮上层众大佬的阴谋权术勾心斗角等等 感觉应该完全可以拍成三个小时的戏 特别是格林的警察朋友 互动和冲突在多些应该更好 但是整体看 这部片子已经无瑕疵可挑了 以前的黑帮有原则 有底线 最重要的是有头脑 现在的黑帮也有头脑 但是原则和底线似乎随时都可以模糊 坏人也有让人爱的地方 而且让人爱的极致 整部片子配乐太赞了 爱尔兰风格音乐勾勒出的悲情配合影像将情绪渲染到极致
“上帝让你死,你就死了,没别的原因。
”——丹尼•格利因以上是我最欣赏丹尼•格利因的一点。
尽管我是个无神论者,但是我经验告诉我,笃信某种信仰的人都会充满了勇气和力量。
这可以通过丹尼•格利因跌宕起伏的一生得到佐证,他历尽许多磨难,不是将其战胜,就是死于其下,但是绝不认输。
他与海明威有某种相似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常常被男人们奉为准则。
和那些优秀的黑帮片一样。
电影没有将黑帮分子简单化。
而是既把黑帮分子英雄化,又把黑帮分子平民化,同时,涉及到黑帮分子之所以成为黑帮分子的原因。
把丹尼•格利因平民化在于,电影挖掘了丹尼•格利因的爱情和家庭,在这两个领域,格利因表现得与常人没有太大的区别。
把他英雄化的地方在于,他对信仰、友情尊崇。
探索黑帮分子之所以成为黑帮分子的原因在于,观众能够从影片的开端知道格利因最初并非是黑帮分子,他是在受尽黑帮分子的压迫之后,起而反抗成为黑帮分子的。
他的人生道路是邪恶的,但环境对于这些邪恶也该富有一定的责任。
这并非美化黑帮分子,而是让人们更加全面地看待这一部分人,更全面地看待社会。
爱尔兰人,都柏林,亚瑟王等等,常常是我看这个电影时所想到的。
其实,这不过个黑帮头子的故事,把他的一生讲流水账般的用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
像其他任何一部黑帮片一样,他最后的命运,而这就是宿命。
正所谓:顺天者悲,逆天者死。
当这些人选择这样一条不归路后,他们也就无可避免的像流星般的陨落。
不论他们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大的危害,但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张力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所缺乏的,而这就是我一直以来都钟爱黑帮片的原因。
我记得好像有人说过:作为一名男人,按自己想做的去做,至于对错,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这部电影因冠上了爱尔兰人的性格而表现得有所不同,或者说让本来乏味的电影有点意思了,而这个性格在这部电影中得重要性不只是表现在这一点上,它甚至让这部电影有了生命力了。
1、这是我近段时间看过的最好的黑帮片。
2、影片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剧情表达的明白、干净,不拖沓。
3、人物刻画的比较到位,各种黑道人物很立体,尤其是男主角。
4、丹尼.格林的本人如果像影片描述的那样,那么此人当真牛X,运气也是真好,一般人早就挂了。
5、爱尔兰风格的配乐配合现代感较强的节奏,给影片增色不少。
6、男主角表现的还可以,气场稍稍差了一点儿,可能是长的比较面善的原因。
对了,长的非常像保罗.加斯科因。
7、特别喜欢扮演第二任女友的演员,小巧玲珑、精致甜美,导演眼光真好,和我比较一致。
8、喜欢马丁.斯科塞斯风格黑帮片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本片,真的模仿的很像。
老大是那么好当的吗?
普普通通的当个工人虽然要受气,但是没人会往你家里扔炸弹,你老婆孩子不会离你而去,兄弟朋友不会因你而死。
何必呢?
还有Laura Ramsey,第一次见到她是在《魔界契约》让人眼前一亮啊,后来看了《恐怖废墟》发现她演技也值得称赞后来我甚至google到她的网站并留言,当时觉得这完全会是一个明日之星!
后来又看了《足球尤物》《中间人》发现她还是脱离不了花瓶和打酱油的命运来到这里,一如既往的打酱油,甚至还有比起《恐怖废墟》更大胆的裸戏,难道她就如《穆赫兰道》中的女主那样,来到了紫醉金迷的hollywood,并因此沉醉?
何必呢?
最后,说说白发老爷子吧一开始我也觉得他就是电锯老爷爷但是电锯老爷爷叫托宾·贝尔 Tobin Bell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25219/这里的白发老爷子叫克里斯托弗·沃肯 Christopher Walken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53574/完全是两个人,但是都出生在NYC的皇后区而且长得如此之像!!!!
********************本篇涉及大量剧透********************1.虽然同为黑道片,本片与《教父》系列有很大的不同。
主角Green Daniel在明面上的帮手只有3人,可以算得上是从始至终在孤军奋战。
能打、有头脑、讲义气,整部影片贯穿的,是这个爱尔兰战士的抗争。
2. 背景影片中,Daniel多次提及希望自己与工会建立联系,而工会的背后,其实就是黑手党。
"20世纪中期,意大利黑手党已经完全渗透进美国的各行各业。
他们最先控制的是美国工会组织,控制了工会,等于握住了美国的工业命脉。
罢工、工会游行示威和降低劳工薪酬都和这一时期的黑手党有关,他们秘密暗杀了诸多敢于违抗的工会领袖,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国运输工人工会会长吉米·霍法,他莫名失踪至今。
在垄断了工会的实际操作权后,黑手党开始向美国政治官僚布网。
这和在意大利时一样,黑手党帮助某位参选人员,以贿赂、暴力手段直接控制地区选票。
据美国黑手党研究专家乔瑟夫·爱德华的统计,黑手党在意大利曾间接决定着总理的选择,而在美国,有证据表明总统选举在那时都被黑手党染指。
"---引自 亢蒙《《黑手党产业与它的掌舵人们》3. 抗争从小的时候开始,Daniel就开始同西西里孩子们抗争。
哪怕整个手掌都被他们用铅笔贯穿,也没有服一句软。
影片始终没有交代过Daniel的家庭,可以推断,Daniel出身并不好,甚至父母可能根本就没管过他。
成年之后到码头做苦力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狮子默不作声,并不代表它很懦弱。
在经历几番压迫之后,他选择用暴力坐上了码头工会的第一把交椅。
从此,Daniel可以说正式地开始了自己的黑道生涯,在此期间,也赢来了自己的第一场婚姻,并有了孩子。
好景不长,他因为多项罪名锒铛入狱,而出狱的条件,除了钱,时常为警察提供黑帮的信息,最重要的是,他将被工会永久除名。
这意味着他将难以重新获得在黑道中的地位,也是他之后总是提及”与工会重新建立联系“的原因。
从整部影片来看,他曾掌握一些权力,但哪怕是鼎盛时期的他,仍然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归根结底,他是个爱尔兰人,而不是西西里人。
这一点,也构成了他不断抗争的悲剧内核。
在影片后半段,Daniel变得乐善好施,赢得了民众的喜爱。
但由于利益分配的问题,黑手党开始想要干掉他,却因为Daniel矫健的身手与谨慎,屡次失败。
在接受电视台的采访时,他表示:自己是爱尔兰的战士,无所畏惧。
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在遭遇一次暗杀时,他甚至主动向暗杀者跑过去,吓得那人赶紧开车逃跑。
4. 结局在经历多次暗杀失败之后,当地的黑手党不得不寻求纽约方面的帮助。
纽约方面则派出了号称从未失手的顶级杀手。
这一次,连Daniel也察觉到了危险。
几天之后,他的3个搭档接连被暗杀。
可能从这时开始,Daniel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抗争可能会危害到身边亲密的人。
在这之后,警局的Joe好意前来提醒:不仅是他,连他的朋友,女友,母亲都会有危险。
他仍说:我会报仇的。
但我相信,在女友打电话来对他说”我爱你“的时候,在他泣不成声的时候,他已经暗自决定,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求得安宁。
于是,当他在诊所看到可疑车辆时,他没有逃走,而是径直回到了车旁。
他知道自己将要面临什么,于是把爱尔兰传统中象征勇气的项链给了一个陌生的男孩儿。
当看到那个杀手的车经过时,Daniel仍不服输地向他示意,1秒后,就是终于夺走自己生命的一次爆炸。
Daniel选择了自己的死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抗争,相反地,这是他以生命为代价的抗争。
而他的死,也传奇般地导致了黑手党的土崩瓦解,也难怪后人要为这位不断抗争的爱尔兰战士的故事写成书籍,拍成电影来赞颂了。
5. 爱尔兰风笛爱尔兰一直是我最向往的地方,钟情的起因,便是爱尔兰风笛。
在影片最后爱尔兰战士将要结束自己抗争的一生之时,那带着浓郁忧伤气息的爱尔兰风笛响起,不仅为影片的情节增色不少,更使它带上了鲜明的爱尔兰特色。
试听链接:爱尔兰风笛-片尾
影片最后,Daniel面对杀手。
这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是一部纯粹的黑帮火拼电影。
主人公从一个码头工人起家,经历了工会腐败,一直混到黑帮头目,让另一黑帮头目坐卧不安,锋芒毕露也让其引来了多次的袭击、谋杀。
自己的小心翼翼和爱尔兰人的运气一直眷顾着他,不可能思议地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枪和炸弹袭击。
就情节而言,也并没有什么一波三折,但奇怪的是我看完以后,居然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或许是对主人公最后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的悲悯吧。
主人公的死亡来临之时的音乐,已经提前告诉命运的结局。
火拼的结果是两败俱“亡”,也许是最好的结果吧。
这也就是因果了,终须报的。
再好的运气,也总有一天会离去的,哪怕是偶尔一刹那的离去,也会了断因果报应。
一个流氓要如何才能让同行对他恨之入骨又不得不心生佩服?
除了心狠手辣之外,还得有文化。
正所谓“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所以丹尼·格利因出头露脸了,尤其是在没多大出息的爱尔兰裔移民中。
《杀死这个爱尔兰人》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它就是个真实的故事,生活永远都比编出来的故事更精彩,更能打动人心。
丹尼·格利因是克里夫兰爱尔兰族裔里很普通的一员,高中都没有毕业,却“几乎读遍国会图书馆里所有的书”。
我很喜欢看他跟黑手党和奸商斗智斗勇时那种气定神闲的样子,和一点点书卷气。
还在码头当工会主席时,苏格兰运输商为了装卸费过来跟他叫板,嘲笑他是吃土豆的。
土豆确实是爱尔兰人的主食,19世纪末,土豆霉菌在爱尔兰肆虐,欠收造成的大饥荒让爱尔兰饿死了几百万人,这也是美国迎来第一批爱尔兰移民潮的原因。
从此“吃土豆的”就成了嘲讽爱尔兰人的说法。
丹尼·格利因很淡定地回答:说到饮食习惯,苏格兰人吃的羊杂包是把调好味的猪油塞到羊结肠里,所以我或许是吃土豆的,但我从不吃羊屁股里流出来的油。
苏格兰人哑口无言,讪笑着离去。
丹尼·格利因确实很像个现代罗宾汉,在当工会主席的时候从穿着到楼梯和车的颜色都是绿,在邻居爱尔兰老太太的教诲下——爱尔兰人虽然酗酒、爱说谎,但每个爱尔兰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丹尼·格利因开始行善。
爱尔兰人是很虔诚的天主教徒,邻居老太太送给丹尼的十字架在影片里就成了一个隐喻,他做大量的善事,甚至在圣诞节给警察送礼物。
在记者问他为什么总是能逃过黑手党的暗杀时,这个爱尔兰人说,上帝要我死我就死呗。
影片的结尾,他把这个十字架送给了一个爱尔兰小孩,身边的汽车炸弹随之就爆炸了。
送出十字架的那一刻,上帝已经离他远去,于是,他死了。
饰演丹尼·格利因的雷·史蒂文森本来就是北爱尔兰人,对本民族的特性和文化的理解自然是得心应手,影片中讲到爱尔兰文化的东西不少,比如丹尼送给女友的克拉达戒指:皇冠朝向指尖戴表示已经恋爱或结婚了,心朝向指尖戴便表明现在单身。
丹尼要女友自己想好了再选择如何佩戴,一个重情意的爱尔兰人形象就在展现在观众面前。
《杀死这个爱尔兰人》并不是一部瞄准国际市场的电影,从爱尔兰移民的文化,到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的斗争,再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等等,对美国的现代史和社会现状没有一点了解的话,这个片子会有很多看不明白的地方。
当然这种故事,和这类叙述方式在很多美国电影里都出现过,尤其是黑帮片,当电影开始时会让你想起很多同类电影,比如《美国往事》、《忠奸人》、《教父》等等。
由于躲过数次黑手党的暗杀,丹尼被称为杀不死的爱尔兰人。
有些看过该片的观众就总结:在公园做俯卧撑的人惹不起啊。
有好几次,丹尼都是早上在公园做俯卧撑时遭到暗杀,又被他成功躲过,有一次,仇家开车过来撞他,还朝他连开三枪,结果他一枪就把对方爆头……雷·史蒂文森之外,这部电影里最出名的演员就是方·基默,他在电影里扮演一个警察,其原型就是写《杀死这个爱尔兰人》原作小说的那个警察。
方·基默,从前的方法派演技帅哥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中年死胖子。
去年他在一个独家采访里说,宁愿用饮食来代替精神的沮丧。
后来美国一家报纸的文章写得也尖刻,说什么“再不控制体重银幕就装不下了,哪怕IMAX技术现在很流行”;什么“他现在出镜的机会越来越少,除非他有足够的钱,否则那些容易吃胖的食物也不便宜”等等。
我只能把这些话理解为“怒其不争”。
确实,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方·基墨就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1991年,他为了在电影《门》里演好“大门”乐队的主场吉姆·莫瑞森,用他所特有的热情游说导演和编剧,并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减肥,留长头发,熟悉吉姆·莫瑞森所唱的每一首歌,并且时时刻刻穿着皮靴及皮裤,性感异常。
后来他出演的《蝙蝠侠》也让这个漫画英雄的形象在银幕上得到认可。
方·基默最擅长演性格复杂的英雄角色,比如1997年的《圣徒》,他就扮演一个英雄,用各种圣徒的名作作为化名,对付犯罪份子。
在演戏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国产“方·基墨”——贾宏声,都憋着跟自己较劲,想要出好作品。
只不过贾宏声最终选择了自杀来对抗执着带来的心理问题,而方·基默的选择是暴饮暴食。
马丁斯科塞斯在2019年,拍摄了一部黑帮史诗级别的电影《爱尔兰人》,一些网友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很高,甚至将它列为继《教父》系列之后,又一部黑帮电影的高峰。
的确,马丁斯科塞斯的这部电影通过一个黑帮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美国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秘密真的也好,假的也罢,只要是有人讲述,就会吸引很多人关注。
大家似乎对于揭秘很感兴趣,这种感兴趣似乎超越了秘密本身。
马丁斯科塞斯的那部电影说的是一个传奇黑帮大佬背后交杂的多股势力之间的角力,看上去确实是很宏大,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
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并不足以与这几位主演的演技相抗衡。
之所以大家评价很高的原因还是在于给马丁斯科塞斯面子。
毕竟,这位已经垂暮的导演在现代电影体系中的那种不自在,只能通过一两部绝唱来找平衡,这一点,昆汀的《好莱坞往事》如出一辙。
而我们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描写的是同一件事情,只不过这一件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更能够引发共鸣,别误会,这种共鸣并不是说要你去当黑社会,而是说这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跃升感组成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很大程度上会让很多人觉得舒服,这种舒服是一种接地气的舒服。
因为它足以抵挡主演不是那么知名而引发的观众的错愕感。
《杀死那个爱尔兰人》一定意义上是一部悲壮的史诗级别的黑帮电影,这样类型的黑帮电影的价值感就在于用一种近乎于英雄的方式来为我们讲述故事,最终这个故事会有一个英雄一般的结局。
这与马丁斯科塞斯的理念是不一样的。
前者带给大家的是一种揭秘感,而本片带给大家的则是一种英雄悲壮的气息,这种气息一定意义上跟那种揭秘感是共通的。
两位导演都通过营造这样一种感觉或者是氛围,从而能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主人公犯罪让大家产生的那种不适感。
简单说就是“洗白”。
通过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或者是人物的悲壮气息,以此来达到对于人物负面形象的弱化。
从结果看来,这种目的达到了。
《杀死那个爱尔兰人》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爱尔兰裔人,在黑手党丛生的地区如何从一个不知名的劳工,最终成长为一个警方和黑帮都视为眼中钉的黑手党大佬。
且黑帮屡次刺杀都不能成功。
就在大家觉得他是一个杀不死的人的时候,他却以一种传奇式的方式死亡。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波折,之所以大家觉得这故事显得很刺激,很有趣,原因就是在于本片将一些人心中的那些酣畅淋漓的犯罪心理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合理地展示了出来。
丹尼格林本身就是一个坏人,这个属性是确定的,同时也是毋庸置疑的。
如何让这个坏人发挥人格魅力和如何让这个坏人的人格魅力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区分一部好的黑帮电影和一部优秀的黑帮电影的最大参考点。
大家觉得挺好的黑帮电影一般都会给坏人一个解释,这个解释可以是坏人为什么变坏,也可以是坏人变坏后是不是单纯的只有坏。
通过对于坏人行为的合理性解释,我们就能给坏人一些别的标签,比如说这个人是比较诚实,比较有爱心等等。
当这样的通常只有好人才具备的的标签被投射到坏人身上后,坏人这个人设就有了反差,于是,留给观众的印象就深了。
这是一种方法,如果将这种方法做到极致之后,就如同本片一样,我们所看到的人物的故事的传奇性以及人物的个人性格魅力都已经登峰造极。
这个时候,人物的行为的犯罪性便被淡化了,几乎所有人都会忽视人物本身就是一个坏人的事实,转而是为人物灵光乍现的一种“英雄式”的行为摇旗呐喊,进而让这种行为成长为坊间传说。
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使用的也是这样一套逻辑。
他通过对于人们比较关心的未解之谜来进行最大程度的合理化解释,最终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这与本片所用的吸引观众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仅仅是用黑帮电影的观点来衡量这两部作品的话,本片毫无疑问更优秀,因为《爱尔兰人》一定程度已经给一个黑帮大佬进行了彻底的拔高,这种拔高可以称之为镀金。
大家可以想一想,杜月笙为什么会有传奇性,原因还是在于参与了民国时候的政治,否则的话,他再厉害也只是一个黑帮大佬罢了。
而本片中的丹尼格林,仅仅就是一个黑帮大佬能达到的势力的顶峰,当然稍微差了那么一点点,因为再往上就成了《爱尔兰人》了,那样就无法触发罗宾汉这个开关了。
于是,他的势力范围停留在了大家能想到的传奇性边缘,最终的死亡与之呼应,而本片的人物马上升华,变得优秀也在情理之中了。
……你好,再见
很牛X的一个黑帮片,更让我喜欢的是这是个爱尔兰人的故事,一向个人喜好凯尔特人,最向往的一个地方就是苏格兰,同样的凯尔特人,当然,好像现在看来没有爱尔兰人纯正,影片很有凯尔特人的气息,绿色的三叶草,风笛,倔强,好斗,酗酒,爱家人,还有善良,不久前看《新水浒》里面说鲁智深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看到他的顽劣,而没看见他的善良。
同样可以送给这个爱尔兰人,我常常思考民族这个东西,血统很有意思的概念,尤其是这个凯尔特人,几乎历史上没有形成过统一强大的国家,一直以分散性的部落联盟存在,甚至让很多学者困惑,到底这应该是个语系还是民族?
总之一直没有被真正打倒过,而且比较好的保持着民族特色,这部电影描写的是70年代的美国克利夫兰,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如果真如此,能够从此导致黑帮瓦解,此人也算留名千古了,一句话评价就够了,纯爷们。
爱尔兰式的幸运,永远过不了内心的感情
老马黑帮电影的反面,为缅怀史蒂文森而看
时代背景传神,表现手法古典,《杀掉那个爱尔兰人》按经典黑帮电影格局复古而出,说他是八十年代作品有谁不信?美中不足的是还欠些必要的情怀。
感觉拍的乱糟糟的电影,也许是自己欣赏不了这种风格吧。。。
汽车炸弹生死一线间,工会悍将爱恨两娇娃。
这人活着真累。
黑社会不是谁都能混的。。。
很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70年代,黑帮,音乐...
一部基于真实故事改变的美国黑帮电影,整片的拍摄风格类似《黑道家族》,电视这么拍没问题,可电影也这么拍就有点儿四平八稳了,男主的每一段人生都平铺直叙的介绍,看不出重点在哪里,偶有的几个亮点不能拯救整部电影的平庸,所幸插曲还是没有让我失望,悠扬的苏格兰风笛贯穿全片~
其实就是我炸你的车,你炸我的车。。。
炸掉了多少车啊,真浪费
腻
面条电影
三星半,与同类型的《好家伙》《忠奸人》相比不是一个档次,但是也不妨一看~
剧情凌乱 容易出戏
蛮荒的年代,弱肉强食,胜者生存,玩的不仅是勇气和运气。这个血染美国东北区、另黑帮头领叹息、有勇有谋的爱尔兰人,同时也有血有肉有感情。可惜,哪里有杀不死的人。身边的朋友、家人一个个被带走,孑然一身的传奇抬着自己骄傲的头颅完结了孩子的崇拜。归根结底还是意大利人最狠。爱尔兰风笛很好听。
觉得蛮可惜的,节奏快的就像gta过关动画合集。。。如果片长再长点,叙事再细腻点,感情铺垫再多点,就完美了
黑帮+传记+犯罪-美国黑帮片
不喜欢。
处处透着宿命论的调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