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也是鱼---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什么?
看身边的人,有懂得生活的又有几个?
真正看了泥鳅也是鱼,感受到的是震撼。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跑去看防火墙,连一个老外也会跑来说,I wanted to see fire wall.俨然是国际大片的身价,俨然是声色效果带来的又一次审美疲劳,让我有了一次大喊的冲动:大家去看泥鳅也是鱼吧,这个片子比什么大片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看过泥鳅也是鱼,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一幕幕在艰难困苦中的女泥鳅和两个孩子的笑容。
在困窘中,女泥鳅一次次坚强面对,那乐观的微笑,那始终没有逃避的眼神,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男泥鳅和女泥鳅在外面打工,无论工作多么辛苦,只要想着挣了钱就在北京买个大房子,给孩子一个栖身的地方,无论吃多少苦,只要生活中有希望,从某些方面来说,打工阶层的人比一般的白领阶层更懂得生活。
女泥鳅一直坚信,不是一家人而住在一起的,就不是家,家是一个温暖而神圣的地方,虽然作为一个外地来的、作为社会基层的民工,也许没有太多的精神追求,也没有什么大的人生大道理。
但是她始终坚持自己的观念:就是不接受没有爱的性。
这就是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只要有光,平凡的劳动人民身上的坚强、质朴、热情、温情、宽容,一切的一切,都能让你体会到什么是人性的力量。
女泥鳅是好人的典型,那么男泥鳅就是为了衬托好人的坏人。
这个坏人,说实话,男泥鳅从一出场,就没有给人以好的印象。
一开始是个有点钱的包工头,有点色狼的样子,在火车上企图非礼女泥鳅,在观念里,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些东西。
后来,又带头逃票,带着中国农民式的狡诈,结果还是女泥鳅把大家的公交车费付上了。
这个男泥鳅,言语粗俗,那样子,斑秃的头发,脸上横七竖八的皱纹。
但是渐渐地,从这个丑陋的角色的脸上,看出了光辉来。
到片子的末尾,他为了就一起工作的人,抱着伤者的断腿帮医生的忙的时候,他的样子已经是一个平民英雄的样子了,不在委琐、不在色狼样子。
他拿起那一颗红色的药丸,放了一颗在自己的嘴巴里,他相信,这个叫红霉素的药丸能治百病,可是他并没有足够的文化让他自己了解自己受的是内伤,不同于断手断脚的伤,是一种立即需要治疗的伤,他只是从口袋了抓出了那一把的红色药丸,紧紧地抓在手里。
靠在医院的长凳上的时候,他慢慢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你想想看这么些年来你去电影院看了几次国产电影?
别说去电影院了,有几部国产电影让你有兴趣去下载,或者有兴趣下载了而又在删掉之前看过了?
杨亚洲在努力的拍一部电影,那怎么也比你去找个电影的下载链接要辛苦许多,也许,你甚至都不屑于去找这么一个链接。
--我是立刻就被吸引了,一是因为镜头,就是有股子使不出的劲儿,这劲儿使出来又糙又拙,就像女泥鳅给老人家使劲儿搓身子,又唱又跳,老人笑了,吃完包子临死还抓一把女泥鳅的乳房,被骂:不要个脸儿!
老头哭得死去活来的。
老人死了,泥鳅哭得比谁都伤心,内是真心的。
--民工很苦,这我知道,要看民工有多苦,要抱着对中式残酷痛苦猎奇的念头,就不要看这部电影了。
-再废话一句,我觉得这片儿有股久违的糙劲儿,还有那种不端架子的平易眼光
看到片名,我就开始琢磨,《泥鳅也是鱼》,用这个和“别拿馒头不当点心”,“别拿村长不当官”近似的词组,当一部反映农民工进城的电影,是啥意思?
看到一半,我的疑惑随着影片中泥鳅阿姨正气凛然地教训泥鳅大叔:“别人不把咱当鱼,咱也跟着不看重自己啊?!
”的这一幕,彻底揭开了:原来泥鳅也是鱼是这样的意思啊。
其实按照我的理解,我更乐意在不改动片名结构的前提下,把名词换成:民工也是人!
这部宣称是第一部以中国农民工进城务工为题材的电影。
导演从一开始就展露他的野心勃勃,认认真真地自以为是的贴近农民,从大清早的火车站的站台上背着破旧的行李包的农民匆匆忙忙赶火车,一大群民工在开荤笑话,到贯穿全片的地方方言,无不刻意追求着一种底层诉述的拍摄方式。
从片头开始的对农民身体进行抽血的对白“咱敞开肚子把它吃穷”的爱占小便宜,到花姐一句“没事,才过期两天”把饮料塞到两小孩手中;泥鳅大叔豪迈地说:“北京,咱趟平!
”然后就领着一大帮刚进城的兄弟坐公车逃票被抓到的阿Q形象,中国农民的狡黠、精明、爱占小便宜以一种小眼泉水细流的方式不动声色地表现着。
导演想得相当全面,几乎流水帐似地把民工的城市生活全方位地以他的理解展示在观众面前:性需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把农民工进城工作的地点放在京城,首次的工作地点放在维修紫禁城,这或许是出自导演别有心机的安排。
一开始的一句:“这是京城,以前是皇帝住的地方。
刻意地把底层卑微的农民跟高达雄伟的紫禁城相比,衬托着农民的无奈。
可是,紫禁城,不也得农民来修么?
当然,影片想要塑造的是泥鳅大婶这位来自农村的中年妇女令人感动的道德形象。
导演以近乎夸张的一系列事件把泥鳅大婶抬高。
泥鳅大婶是导演想要塑造的一个道德形象,她守妇道,在艰苦的条件下不与别人瞎鬼混。
她爱子甚于自己,置自己生命于不顾,硬是从悬屋中就下孩子;她心地善良,对病弱的老人贴心相待, 善良到竟凭一己之力把本该由工头支付的农民工的欠薪给支付,结果她竟也做到了!
本影片犯下了了最大的一个错误是,它的前提是建立在“泥鳅不是鱼”基础上的,而影片中没有丝毫怀疑或批判这一前提,而是根据这一前提,夸张似地塑造一个超高尚的道德形象来化解这一前提,让城里人知道“泥鳅也是鱼!
” 整部影片的现实性和本来就欠缺的批判性荡然无存。
片子刚开始努力营造的贴近生活的气氛也被这一道德形象一扫而光,这不过又是一部用道德形象来为问题辩解的片子。
本影片不可不说的倪萍阿姨贵为政协委员,能放下身段,在这一部影片中饰演从农村来的中年妇女的形象,她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满是污垢的下水道。
充满灰尘的施工现场,倪萍阿姨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表演,毫不做作,表现自如。
但是我对倪萍阿姨的最深印象还是留在她在本届全国政协委员会上的一番的言论:“:我爱国,我不添乱,从不反对或弃权。
”倪萍阿姨的影片中的表现,也只是不添乱而已。
我觉得电影中最意味深长的一幕是,已经病入膏肓的谢老在开朗活泼的倪萍阿姨的开导下回春,手颤颤巍巍地摸着 倪萍阿姨的××,倪萍阿姨立即声色俱厉地回应:真不要个脸!
这或许是泥鳅阿姨另一位伟岸的一面,立即凸显出妇女的贞洁来。
中国人活得真不容易啊,被时时刻刻塑造出的道德束缚着,连基本的生理需求也要被一个不要脸给挡回去了。
这是我21年来看得最好的电影了 它比一切爱情片与大片都好 不是故事感人 而是贴近我的心灵 贴近上帝的灵魂 我高兴中国能出来如此伟大导演 我从心里佩服 上帝也是如此 导演说了上帝的想法 把人类的苦难并坚强着的告诉了人类 古老而美丽的北京城 一个离婚女人与一个包工头朴素的爱情 一个老人与一个保母的误解 一个母亲与一对双胞胎的生活 为什么精神境界很高老人在那时会勉强露出微笑 为什么一个农村女人会在老人的蓦地里流下眼泪 而他女儿竟没有眼泪 建筑工地上渺小的人们渺小的故事 聊落着生活的意义 我看完电影感到非常沉重 一个人去了遥远地地方 深刻思考了人类的一些问题 故事是完美的 生活是美丽的 无论主人公多艰辛 我认为那不悲哀 那里有人真正的意义 看了《泥鳅是条鱼》心情都宽阔到彼岸 同时我一直注意着的问题---民工问题 被关注了 我感到微微高兴 我要去那里 我去想过办法 找到最深的答案 天慢慢亮了 路灯泛黄地照在空中 一切静而动的开始 这一天要来了 这样的故事会在我们身边吗?
看看路边的草 看看远去人类 一时找到了方向
《泥鳅也是鱼》最早在52suda上面看,但那上面卡的厉害,也没有看完。
最后,下载下来慢慢看,知道那是一个展现农民工的片子。
在家时,记得山东齐鲁频道播放《生存民工》也没有看过很多,我总觉得影像里面难以活现那些悲惨的剧目,弄不好还有成拙的危险。
后来,在《疯狂的石头》里看到了原班人马,最近又在《新街口》碰见各个家伙了,看来是如夏雨者,红了。
韩雪者,还在姑苏晚报开了一个专栏,我看了看,不说什么了,省得吃不下饭去,因为我怀疑是倩人捉刀,现在应说捉键盘。
还有很多人的博客文章,那些影视圈人员真的有时间自己去写?
假如真如此,我就很佩服了。
所以,相对而言,我倒愿意看些明标“转载”的文章,或者作者以前发表在传统媒介上的,然后转上的,因为有些真实性在内。
影片中有两人都叫做泥鳅,一个是包工头,男的;还有一个女的,是倪萍饰演。
不知道怎么了,一提到包工头三个字,我就会想到阿杜,现在也消失掉了,倒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他转行后的成功一段。
再者,一看到倪萍,我就想到了尚俊华,那天我见了,分明没有很多相似之处,就算是我胡乱的联系吧,无罪。
俩泥鳅在火车上遇见,又在工地上遇见,一系列的遇见联结成了这部影片,女泥鳅自己一个人出来打工就算了,偏偏带着两个女儿;可见,其中之艰难了。
发展之中,男泥鳅不时地照顾她以及俩孩子,发烧之中,他有药片;女泥鳅在打扫卫生的时候,被一个人强抱(非暴),被男泥鳅报警。
此前看《扬子晚报》上说到了,最近在宁城,有多起杀人案,死者多是卖淫女,而施暴者却多是民工。
我乍看到很难相信这是真的,后来,我想原来那动物的本能总是要发泄的。
就要看是不是时候,是不是对象,是不是合法的,是不是无错的。
农工,首先是人,而是人中的弱势群体,被社会排挤到一个角落里面。
因为缺乏跟强者谈判的组织性和资本支撑,他们竟成忍受着压迫,或者他们的生存空间是那么的小,于是,他们才把性发泄对象找在了卖淫女身上,在她们眼里,他们也是肮脏的,都是最底层的人,却报以仇恨的情绪。
当然,我不是说应该互相提携之类,源自于轻视,他们才对她们使用了暴力。
我想起李敖在写国民党军中乐园时,这样写道:人肉市场真堪怜,老兵雏妓互相残。
买卖双方皆弱者,如此军中一乐园。
联系上面的新闻,我觉得两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昨天,在网上浏览新闻,看到了一篇:小姐的灰色生活。
报道的是赵铁林的《她们》中记录的一些镜头,历经十年,赵铁林在祖国那个开放的前沿,用摄像机记录下了那一幕幕。
可能,赵在书中描述的都很相似,也又不同。
她们的来源一般都是贫穷的地方,农村。
她们也曾结过婚,也曾经为人母过,她们同样怀揣的是一个梦,那就是有朝一日再回去过上正常人的日子。
但谁都知道,小姐这个工作,是极具腐蚀性的,估计比毒瘾稍逊。
最近也看到了《失语者的呼声》和《都市里的农家女》,都是关于打工妹生活的描述,还有高耀洁〈中国艾滋病调查〉也已经出版了。
看来,并不缺乏对失语者的关注者。
但对于现状的改变,即使失语者本身也是缺乏自信的。
在《她们之中,她们也就是过一天算一天,毫无计划的混迹着。
但他们也渴望着能有一个真正疼爱自己的男人,她们并不是没有爱的一个分子存在。
我觉得,无论是她们,还是那些民工(当然,我说着两个字的时候就觉得很难受,本身词义上的歧视。
)都首先是一个人,既然前提搞清楚了,他们就应该具有应该具有的权利,简单至极,那就是活下去。
全片看下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对女性这一角色的刻画,那种坚韧的力量,平凡而又伟大!
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勤劳善良温暖而充满力量!
在底层生活的压迫下也从容面对。
教会我们面对这艰难困苦,不图回报,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养育我们长大,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妈妈,我爱您!
致敬每一位女性!
致敬每一位母亲!
前两天看了《泥鳅也是鱼》,没有觉得特别好,又因为过了好些天,所以指手画脚的冲动已经淡了。
一个真实的的题材和现实,但是却是一个缺乏真实感的片子。
所谓道德与崇高,在现实之上,在肚皮之上,难免显得虚空。
虽然镜头,台词、场景设置都不乏意味深长,由此也见导演良苦用心。
我印象深的场景有一个:双胞胎女儿站在铁道边上的破烂房边。
迎着夕阳和呼啸而至的火车,说:“北京欢迎你!
”。
口气间满是主人公的口吻,只是她们的母亲知道,这只是一个别人的城市。
我印象深的台词有两一个,一个是花姐说:“人命八尺,莫求一丈”;还有一个,是泥鳅与紫禁城的一场沉默交流,被翻译为:“庙啊,盖到了天上,咋还嫌个低;人啊,就在我身边,咋还想个你。
”并没有特别感动,在一些欠妥的场景处理上,我几乎要认为它是一部烂片。
但是烂片也是片啊。
对把眼光投注到这一领域和群体的工作者表示尊敬。
因为,泥鳅也是鱼。
这是真的。
鱼和泥鳅都不该忘记这一点。
2006年的《泥鳅也是鱼》是一部以农民工为题材的现实影片。
泥鳅和丈夫离婚之后带着双胞胎女儿(大曼,小曼)到北京希望新的生活有新的希望。
以泥鳅为主线,主要讲述了三个故事。
一个是男女泥鳅的爱情故事。
男泥鳅是个小包工头,喊着北京“平躺”(音译),其实也就只有能耐带着民工们逃汽车票。
承包商拖欠男泥鳅工资,男泥鳅也就没有钱给手下的民工,最后为了给手下的民工们发工资,和女泥鳅一起逃走去找其他工作。
本来是对头的两人产生了感情。
后来两人在铁路边终于有落脚之处,也找了份挖地下隧道的活。
可是,房子拆了,男泥鳅也因为矿难最后死在医院座椅上。
第二个故事是女泥鳅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当保姆照顾病重卧床的老人,与老人女儿没有表情的脸和冷漠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对比,泥鳅带女儿给老人唱歌逗笑,给老人讲自己的故事,帮老人擦身,在老人丧事上忍不住哭出来,而旁人则只是用黑纱掩住自己的不耐烦。
第三个是个小故事,泥鳅的老乡花姐四十岁出头,也是在北京打工的,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每天都在铁路边等着自己的爱情,等着比自己小二十岁的那个男人回来找她。
最后电影在泥鳅拉着双胞胎女儿在雪中离去的背影中完结。
与其说这是一部刻意揭发处于城市底层的农民工的苦难的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
电影用了许多俯视的镜头,来观察这些在城市里如蚂蚁般的农民工,只看得到头顶黑色的头发,和密密麻麻的移动。
但是同时电影通过对不经意的动作(或者说影片中特定人物的下意识的动作)的特写,比如影片一开头火车上男泥鳅想要跟女泥鳅亲嘴,比如女泥鳅在故宫里推着一车砖头仿佛没有目标的来回奔波的侧脸,比如大曼小曼对着进京的火车挥手喊着北京欢迎你。
一如影片名字“泥鳅也是鱼”,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又像泥鳅(倪萍饰演)从头到尾扇耳光般的反复说的一句话:“别不要脸”,他们也有人格尊严。
撇开电影的叙事煽情,电影中反映的农民工的生存问题值得深思。
影片中出现过三次的红霉素药丸影片开头,男泥鳅为了哄的女泥鳅给自己亲个嘴,说自己包工头,有能治百病的药丸——红霉素。
看过只是觉得好笑,为什么会拿药来骗女人,多奇怪,谁信呐。
而且红霉素又是什么东西,好像我们只知道青霉素过敏,男泥鳅为什么说它能救命跟真的似的。
影片中间,小曼忽然夜里发烧,女泥鳅失魂了似的找到男泥鳅,一张口“你那个特灵的药丸呢”。
第一反应是泥鳅居然当真相信那个药。
然后就看到男泥鳅很谨慎认真的数了六粒给小孩服下。
第二天女泥鳅看到活蹦乱跳还能尿炕的小曼就哭了。
红霉素当真有效?
还只是凑巧。
百度了一下,红霉素确实有治疗一些细菌感染的作用,小孩发高烧支原体感染什么的,刚好是对症下药。
近期也有过红霉素因为价格过于便宜利润微薄而消失在许多城市的药店。
可能因为红霉素很便宜,而且也能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就被男泥鳅拿来傍身,但并不是他口中所说的城里的最好的药。
影片结尾,也是最具讽刺性的镜头,男泥鳅躺在医院的椅子上,生命迹象微弱,最后终于抗不过去,放在口袋里的手无力的垂下,撒了一地红霉素药丸。
他的药,救不了自己的命。
一个小小的药丸,反映出的是农民工们生活的卫生医疗条件极度恶劣。
农村医疗保险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险体系中非常薄弱的环节。
最早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解体难以实行下去。
医疗保险是合作医疗发展的高级阶段,能克服后者地区差异,筹款难和监督难的缺点,但是实施条件也更高。
一度农民的医疗保险是真空,然后在一些较富裕的地区进行了试点,目前还在推广阶段。
现实是覆盖全国9亿农民的医疗保险不是易事,一方面需要巨额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同时肩负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重任,广泛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观念的改变也是推进医疗保险中的不小的阻力。
即使假设农村都覆盖了医疗保险,那进程打工的农民工们呢?
他们在城市里没有固定的住处,没有长期稳定的收入。
在城市生病了看病了甚至住院手术,高价药,高额治疗费,谁来买单。
城市的医疗条件和费用都高过农村。
农民工成为了农村医疗保险和城市医疗保险的中间地带。
电影中的泥鳅是有自救意识的,男泥鳅常年在城市打工,总会有个头疼脑热,于是攒着一大把最廉价的药,随时带在身上,就好像自己的万金油、保命符似的。
但是他既不知道这个药到底是治什么的,也不知道用量。
正是千千万万农民工的真实缩影。
我们的农村、农民工医疗卫生条件的建设和保险的推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泥鳅们的N份工作男泥鳅在进京的火车上炫耀自己是包工头。
其实到了北京皇城脚下,他不过就是带着一帮民工盖强的小头头。
女泥鳅在北京无亲无故,只有一老乡,自己拉扯着两个孩子,一个女人跟着一帮老爷们也在紫禁城里做起了苦力。
后来,因为承包商拖欠农民工工资,他们二人良心使然,逃走换工攒钱还钱。
期间男泥鳅给女泥鳅介绍了在知识分子家庭做保姆的工作,女泥鳅也一直工作到老头去世,其中饱受女主人的冷漠、蔑视、无理。
虽然女主人给的工资不少,但是她不把泥鳅当人看,只是买来的能懂人话的工具,该唱歌唱歌,该吃饭吃饭,要把自己包起来不能弄脏房子。
男泥鳅从工地逃出来之后,最先是在街上骑着三轮车,打着按摩的牌子,一路畅想着要住大房子,要开轿车。
却被城管突然拦下。
后来花姐介绍,两条泥鳅就钻进了城市地下挖隧道。
真成了名副其实的泥鳅,在地底下钻土,被泥水包裹。
每次掀开井盖钻出地面的时候,浑身黑色,脸也是黑的,和来来往往的光线的车辆形成鲜明的对比,总觉得他们会被车压死。
女泥鳅的两个小孩被小贩利用在路上卖黄碟,又被艺术小青年哄着拿着避孕套吹的气球拍照。
多么荒谬的城市啊。
饱暖思淫欲,城市里一些有吃有穿的人,可以买碟指责碟不够黄,卖的人不诚信,有点条件的拿着大相机搞着黄色的加童真的自以为是的其实不伦不类的艺术。
泥鳅喊了“不要脸!
”狠狠的抽了很多人一大耳光子。
他们是泥鳅,钻进城市各个肮脏污秽的角落,可是他们坚持自己的尊严,虽然被城市踩在脚下,虽然在城市人的要求下沉默不语默默接受,但是他们没有完全丢掉自己的人格,仍然守着最最基本的人格,作为人的自觉性。
承包商可以为了不给农民工工钱,在男厕所掐着女泥鳅,无耻的重复着说自己就是不要脸。
女泥鳅逃走了,为的是赶紧工作还上本不应该由自己还的钱。
泥鳅们换了很多工作,最后男泥鳅也是死于工难。
这个城市对于农民工来说是没有什么失业保险之类、生活保障之类的东西存在的。
在大批大学生失业的环境下,泥鳅总能用各种办法劳动赚钱,没有什么就业合同,没有什么三金一险,没有什么最低工资,没有什么加不加班。
农民工们在农村的生活保障还没完全落实,在城市无依无着他们的也是孤注一掷。
希望大把的机会比一块黄土能换来更多的财富。
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保障也是全民社会保障制度中薄弱的尴尬环节。
农民工不是城镇居民不能领取最低生活保障。
只能通过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工作环境标准来保障农民工的生活吗。
农民工是我们经常使用的词汇,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生活处境可能非常陌生。
电影中还有很多关于它们吃住的画面,条件也是非常差的。
他们只是在城市中生存而没有生活。
然而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作为人的人格尊严。
可是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作为人的情感需求。
就像男女泥鳅的相濡以沫,就像花姐动情的在铁路边等着自己的忘年恋。
花姐在电影里很不经意的对女泥鳅讲了一句话:人命八尺,难求一丈。
农民工们其实是很现实的清楚自己在城市的处境,他们没有奢求和妄想,只是在命运给予他们的范围里最大限度的使用消耗自己的能量。
一个农民工的命可能只能认了,千千万万个农民工的命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八尺和一丈的差距应该用社会的整体财富去填上。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的初衷就在于此,让社会更加公平,损有余而补不足,以平衡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巨大差异。
人生下来不是平等的,生活条件有高有底,但是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是一样的,社会保障就在于要将处在下位的人的生活条件提高,不至于低的更低,这样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庙,盖到了天上,咋还嫌个低。
”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管是谁都有追求更好的生活的能力和权利。
城市从来不是城市的人建设的,谁的有资格享有社会的发展成果。
“人命八尺,要求一丈”。
五一在深圳买了不少片子,可是一直没有机会看。
今天七一,可以用单位的笔记本看了。
第一部就看《泥鳅也是鱼》,一部反应农民工的问题。
从一开始,我就处于矛盾中:导演希望这个片子能反应农民工问题,可是他却加入了太多的艺术成分,从而使得这个主题反而失真。
对于喜欢《站台》和《盲井》真实的我来说,很难接受这部电影的夸张。
比如,在建筑工地上跑来跑去,很忙; 吃饭时大家一哄而上,乱哄哄; 他们如何去找工作和卖血; 洗澡的时候那么多人分几个淋浴头。。。。。
这些都和我现实生活中接触的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不一样。
我想导演也许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描写让观众可以了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
可是我觉得反而使得其反,我想我们多少对农民工还是有所接触的,不至于到无知的地步,导演故意夸大或者虚构,有意强化他们与我们生活的不同,希望以此博得观众的同情,可是一旦观众识破了这个技巧,让人觉得虚假,产生反作用,这样实在没必要,而且冒险。
其实如果要反映农民工的真实生活,场景和片段多的是,如片子中通过发生公伤事故(也不必抱着断腿跑来反映残酷吧)来反映他们的生存问题,但我觉得更能反映这个问题的是他们受伤和死亡后所得的赔偿,远远比导演拍出事和找个富丽堂皇的医院(其实从片中我发现其实不是医院,是个大型的高档商务中心)来制造他们渺小的反差要更震撼和真实地多。
而拖欠工资导演处理得太简单了,其实这也是个可以深挖的点,或拖欠,或任意苛扣,或巧立名目来榨钱,太多了。
当然,电影还是涉及了些问题,如那个小青年对泥鳅的性骚扰,反映了谁来关注和解决农民工的性问题。
我记得以前看到篇文章,里面说农民工要是不是性教育,而是性满足。
想想, 很多地方的街边廉价发廊,也是因此而生的吧。
还有农民工的居住问题,一般工地都有住的地方,但是因为经济原因,要不住得很简单;如果是自己租,也是很便宜很不好的地方,不但面临被拆的危险,还面对雨天防火缺电的问题。
想到了古代一些描写淘金浣纱人的诗,这些人也是,他们造房子,可是自己没有房子住; 还有农民工缺乏安全保障,等片子都有所涉及。
但是不够深入,所以看完,失望很大。
比起导演杨亚洲让我流泪的《美丽的大脚》,这部片子煽情不够,反映不真实深入,情节简单,又不能挖掘问题,觉得好好一个主题就这样浪费了,可惜。
相对来说,被禁的《盲井》则被有的人说反映还远远不够真实,这个片子是根据小说《神木》改编的,作者亲身深入矿井然后写了这个小说,再改编成电影,我看完印象非常深刻,而且也推荐我的朋友看。
我觉得如果杨亚洲也能这样深入体验生活,肯定会拍得比这好。
不过,就目前导演杨亚洲所拍的片子:〈浪漫的事〉、〈美丽的大脚〉、〈空镜子〉、〈爱情滋味〉来看,我觉得这个导演本能地还缺乏这样的能力和思考,或因着这样的体制不想去碰,只想拍些皆大欢喜的东西。
杨亚洲重复着东京电影组委会的那段评语:“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泥鳅也是鱼》这部影片其实应该得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四大奖项,最后我们把最佳艺术贡献奖颁给这部影片!
” 借着东京电影节,杨亚洲的新片《泥鳅也是鱼》才逐渐跃入国内观众的视野,这部以反映民工生活状态为题材的影片虽然名字俏皮,内容却不乏沉重。
杨亚洲对自己擅长题材的准确把握以及倪萍大脱窠臼的 表演,让这部影片最终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
昨日的电话中,一向不善言辞的杨亚洲导演的那个兴奋劲显然还没有过去,中途竟然激动得失语。
没报名就入围 杨亚洲告诉记者一个秘密,他最初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这部影片报名参加了东京电影节,后来才知道是投资方把自己还没有完成的“毛片”刻了一张光碟带到了日本,交给了东京电影节组委会。
这张光盘一直静静地躺在组委会的桌子上,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工作人员想看看这张光碟里到底是什么,放进电脑上一看,马上就被吸引住了。
不久,这部影片就正式被确定为参赛片。
当时,杨亚洲很纳闷,自己没有报名怎么就入围了呢?
当然,有参赛和获奖的机会,他还是非常高兴。
但是那时杨亚洲已经和倪萍在青岛拍摄最新电视剧《大浴女》了,他说自己不可能离开剧组太久,所以最初也就打算去日本一两天,参加参加发布会就完事。
谁知道一到日本,竟然发现这部影片竟然广受关注。
“你知道吗,我一到日本,电影节组委会的权威人士就告诉我,你就等着拿奖吧!
等着倪萍拿最佳女主角吧!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 倪萍没有不快 然而本片的女主角倪萍最终并没有拿到这个奖项,最佳女主角颁给了另外一位中国女演员——《我们俩》中的演员金雅琴——一位84岁的老演员。
对于这个“意外”,杨亚洲说倪萍没有一点不快:“其实评委到最后一刻还是感觉非常难以取舍,倪萍演得没话说,但是老太太演得也挺好,而且年纪还这么大了!
最后平衡来平衡去,还是给了老太太!
”杨亚洲自己倒有点替倪萍感到可惜:“倪萍确实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同,最后颁奖的时候,评委会的那段评语特别让我记忆深刻!
”杨亚洲接着便开始重复那段评语:“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泥鳅也是鱼》这部影片其实应该得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四大奖项,最后我们把最佳艺术贡献奖颁给这部影片!
”杨亚洲还不忘加上一句,“这是评委说的,可不是我说的。
” 成本已经收回 东京获奖之前,并没有多少中国观众知道杨亚洲拍了这样一部电影。
甚至,获了大奖后,人们依然担心它的票房。
意外的是,杨亚洲并不担心:“这部影片已经在东京被日本最大的发行公司角川电影公司买下了发行权,成本已经收回了!
所以我并不担心票房!
” 不过一部国产影片只在国外获得认可而国内的票房难以预料,实在让人有点费解。
杨亚洲叹了一口气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我做导演就需要考虑观众是否会喜欢,如果观众不想看,我就没必要拍……作为宣传方,包括媒体,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立场,不能发布一些不切实际的报道,混淆观众耳目!
” 剧情 2005年,据官方统计,迄今已有超过一亿一千四百万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这还不包括数千万随同他们进城的家属。
本片讲述的是在这个流动群体里发生的一个爱情故事。
泥鳅,一个刚刚离婚的农村女人,带着她的双胞胎女儿来到北京。
在火车上,她遇到了一个也叫泥鳅的包工头。
他们是不同的两个人,然而他们一起挣扎着学会了很多东西:怎样生存,怎样爱,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两颗心开始一点点地靠近。
他们相依为命,在困苦中寻找欢乐,期望明天。
但是这一切最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击得粉碎。
有幸活下来的人,靠着心中爱情的暖意在风雪中走向明天……
倪萍的电影都是这么煽情么,尽管如此我每次还是都会感动。
喜欢这中赤裸裸的乡村剧情片
倪萍的演技真是没几个影后都说不过去
家乡话真亲切。
越是现实,就越能超现实。
一般吧,女主人品不错
我觉得名字就取得很不错~~~关注社会的电影,关注底层人们的电影~
母爱伟大,爱,也从此成为一种责任
泥鳅确实也是鱼,仿佛韩剧照进工地。我爸爸是个精神境界很高的人,不需要你这种低层次的逗乐~
“庙啊 你盖在天上 我怎么还嫌低…… 你在我身边 我咋还想你”
杨亚洲/倪萍在21世纪初的一系列电影,如今看也是时代印记浓重。本片在题材上勾起了关于如今已被淡忘的狂飙时代民工潮的记忆,“泥鳅也是鱼”,民工也是人,大白话似的的达意、以人为奇观、以性为由头、将民工与改开后第一批富人、知识分子对比,但却只能以小品化的方式呈现,都是这个时代“民工片”的特色。在技法上,杨亚洲深深的电视剧属性又总是让电影陷入碎片化、台词表演舞台化、浪漫化和煽情化苦难的窠臼,也很有这个时期国产片的特点:与电视剧拉不开距离,喜欢在平凡人身上塑造“圣父与圣母”。本片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红霉素,红色贯穿始终,从红霉素到红砖墙,到红毛衣最后落在红色的血,两人也真如泥鳅般在泥地里打转,故事虽然流俗,但几个场面还是令人留下了印象。想想“民工片”至《神探亨特张》悄然落幕,也是见证了一批创作者改弦更张。
朴实无华
太苦了
圣母北漂历险记
很黄很暴力,还有点吵,编剧到底是怎么构思的?
中国式电影~
虚假造作,装底层,而又找不到底层的深层次的东西,缺少批判,无力量。
以前看过,画面还是挺好的。
有些细节很感人,还行吧
庙啊,你盖在天上,我咋还嫌低?你啊,站在我面前,我咋还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