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年轻人没有现在这样实际,也没有那么多休闲方式。
恋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
以刑侦案件为线索,中间还穿插着实验话剧,串起一个爱情故事,剧本所改编的原著名为《行为艺术》……就是……对,很……很行为。
对《蓝色》的喜爱要胜过《那人》。
第一人称旁白与某些较为生硬的台词在本部作品中倒是契合得很,未造成跳戏。
袁泉从桥上的纵身一跃,为自己的艺术作品画上了完美句号。
何为艺术?
真假何妨?
结尾这一幕,也有水中捞月之意味。
蓝色的忧郁烘托出爱情的单纯清新。
许知远曾说年轻人是享受忧伤的,其实没错,忧伤含蓄而朦胧,为彼此间的爱情游戏预留出更多想象的可能。
相较于导演,霍建起更该去做专职摄影……算了,在看几部做结论也不迟。
像这样的电影,虽然剧本有硬伤,但是演员,镜头,情感…其实都可圈可点。
为什么当年以为迎来的中国影视圈的崛起,结果等到了倒退呢?
长大了发现,当年苛责的许多电影电视剧都是优秀的,或者起码也是可以下咽经得起咀嚼的,如今都是屎。
没吃屎之前,总是忽略掉饭的可贵,这大概是好导演和这个时代为我上的一课吧。
对于优秀电影的苛责,我一直以为是为了鞭策,但是这部电影看完,我开始反思。
鞭策可能只是一个借口,我的真正问题在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好,不知道解构,以及辩证看问题。
对电影的评价除了好就是坏,而且大多全凭感觉。
看见坏的,批判一番,自然是没毛病的,看见好的,也要批判一番,而且可以用上同样的说辞,这就很有问题。
我的批判,通用即是无用。
对于与人相处的感受:我说话总是情不自禁地评判别人的行为,别人想的做的,好了呀,坏了呀,有什么问题呀,有什么好处呀,我支不支持呀…等等等。
偶尔这么做还好,但是我总是这样,就很没趣,也很没灵性。
我总觉得这不叫聊天,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看了这电影顿悟了,聊天应该是各自发挥想象力的事,你一言我一语,我用想象力为你形容我的感受,你用想象力聆听,至于生活中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只是个借力的工具,再不济应该是互相交换信息的过程。
总之不应当是互相评判的过程,那是任何关系都不应当长期保有的说话习惯,即使是长辈和晚辈也不行。
这也不叫讨好,因为除了闲适,不需要从对方身上获得什么。
不必执着于利益取舍,不要给自己或者帮对方掂量利害关系。
这样的谈话其实很要求知识面,否则容易只谈感受,矫情,或者只谈想象,空洞。
还有一点关于自我预期。
可爱不是使劲卖萌装可爱,与众不同不是每天drama像个神经病,生气也不致于咄咄逼人把人呛到哑口无言,得理不饶人。
…总之我很羡慕那个年代的人物,情感,那个时代人的共识…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不过有些条件,不要故意不修边幅……好吧虽然我真的从高中开始就想做个苦行僧,每天睡桥洞。
唾弃莺莺燕燕…好吧,把自己捣持捣持也不算莺莺燕燕…也想过做丁克朋克…曾经觉得要等到时代好了我再生孩子…否则就是软弱的妥协,就是安稳平庸。
可是我总是因为很羸弱的原因(可能只是一句话,或者单薄的一条逻辑)就作出一个很大胆的决定。
我从不怀疑自己破釜沉舟的勇气,但是这种不经大脑的决定还是少点好,花点力气去了解一下即使结果过相同也更好。
算了,我已经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我真的得有只小狗子价值观扭曲,还会导致表达观点时总是难以持重,前言不搭后语。
这都是完全承认一个,完全否认另一个导致的,没有辩证的看待问题爱也不是一方面那么无私霸道的爱了,我再也不这么想象了
2007年那个时候迷导演霍建起,迷袁泉。
至今回忆起来,蓝色爱情仍然是记忆中袁泉最灵气最美妙的表演之一。
根据方方小说"行为艺术"改编的,偶对行为艺术完全不感冒(太小资 ), 喜欢的是电影中的浪漫和唯美。
更重要的是喜欢这片子里的袁泉。
蓝色爱情对于我来说,就是袁泉的个人魅力秀。
袁泉忧郁的时候, 很象林芳兵, 但是林芳兵却没有袁泉的笑。
很少看到如此灿烂如此明媚的笑, 一笑倾城, 这样的笑, 只属于袁泉。
能同时拥有这般灿烂的笑容和这般神秘的忧郁, 袁泉, 教人如何不动心? 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没见过你的人不会明了。
潘粤明,演得也不错。
不是很帅的男生, 看上去很平凡, 有点小可爱。
他们演这个电影时是纯粹的两个新人。
导演敢于启用新人, 效果又这么好, 赞一下。
过了这么多年,回忆起来,仍然记得袁泉穿着白纱在舞台上表演,站在桥上“欲图自杀”吸引着男主角的视线,那就是一个小精灵,飘逸脱俗,灵气逼人。
只是很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并没有大红大紫起来。
记住蓝色爱情,不为行为艺术,甚至不为霍建起,只为袁泉。
2007/7 随感+2011年追忆
袁泉的颜值+舞台剧风格+演技 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尾我爱这部电影!
袁泉一直是个专业的话剧演员,在这部电影里能够看到她的话剧功底以及电影演员的表演实力,真的太过瘾了。
这部电影里也正好是袁泉和潘粤明的颜值巅峰阶段,看他们的合作和表演是一种享受。
另外,希望中国有更多这种内容完整经得起推敲而且带有日式法式小清新风格的电影!
整部电影就像标题,感觉导演力求拍出一种文艺气息浓郁的、年轻的忧伤的电影来符合缅怀自己年少时理想和追求梦中女孩的人们。
这点从影片一开始男主角的自白就暴露无遗:高考落榜、无奈子承父业,边剃头边思考自己这点后青春期的事儿。
长发到短发的蜕变就是放弃不着边际的幻想,到现实中踏实过活的象征。
接着就是在桥上遇到了梦幻般的女孩。
刘云一席黑色长裙、身材、容貌特别是那股文艺气质,都恰到好处得满足了邰林长久以来对艺术生活的渴望。
袁泉的演技不能说做作,但绝对不算很灵气。
所以她说着那些关于行为艺术的话时,就让我感觉出电影台词的痕迹。
就像小时候写作文,为了把某些高尚、深刻的观点安到文章中而刻意布局前面的一切,或者为了用上几个高深的成语而去撰写一句话,无论再怎么掩饰,还是能够一眼看出人工的痕迹。
也许对于这个杜撰的、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角色,要让一个女演员演出那种脱俗的甚至神经的气质的确很难,无怪潘粤明在戏中所饰演的邰林相较于前者更自然淳朴,26岁的健康未婚男性公民憨厚得恰到好处。
其实,导演负有更大的原因。
故意让女孩说出那些关于艺术和生活概念性的话语,是会适得其反的。
故事带有极强的戏剧色彩,本来就不准备粘着真实性拍的,所以这个倒无可厚非。
男主角遇见桥上试验行为艺术的刘云,玩笑因为真实的一桩命案带上了悬念,拘留一夜后的刘云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这句话真的很妙,很多时候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后邰林在书店正准备买书的时候刘云铐他了。
之后就顺其自然的恋爱直到,直到他发现她要找的白马驹是命案嫌疑人…… 我喜欢将刘云在舞台上演出话剧的片段安插在影片其中这样的手法。
思路诚然简单,但是意境很美,也很符合电影话剧的艺术的气质。
寻找是个广泛得不能再广泛的概念,谁都可以拿来说事,霍建起也不例外。
人人都可能是别人行为艺术里的一部份,这的确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什么是美呢?
我想这部片子可以给你答案。
即使每一颗痘痘都看得清、重重的眼袋也不遮掩,可是那种年轻的、精灵般的美,怎么也藏不住,这是时下每一帧都精修的电影丧失的审美趣味。
电影真的是画框,让生活变得有质感。
电影艺术真的迷人。
此外,日后我的婚纱照等等,一定不要精修到千人一面、失去个性。
喜欢霍建起的舒缓与诗意,多少演员在他的镜头前留下了最美最青葱的年华呀!
喜欢源泉有灵气的眼睛、美丽的身姿,真的穿什么都好看呀!
喜欢潘老师的小奶音,他身上浓厚的书卷气和少年感真的很抓人眼球啊!
刑警邰林偶遇自杀女孩刘云,急忙上前施救,刘云告诉他,因男友欺骗自己感情她已结束其生命,但后来的结果却是个令人哭笑不得的闹剧。
原来刘云是个话剧演员,为体验生活出来找灵感,邰林对她既生气又喜欢。
几天后,邰林如约来到老地方见面,刘云央他帮忙寻找曾经救 过自己命的男人白驹。
处于职业习惯,邰林对刘云的身世也做了一番调査,知道她没有父亲。
又过一段时间,刘云带邰林一起去见自己的母亲李文竹,此时李文竹神情恍惚,已不谙世事。
通过调査,邰林发现白驹与一桩多年前的凶杀案有扯不清的联系,邰林陷入苦闷之中,他不知刘云与白驹是什么关系,在偶然看到的一份杂志上,他推断出白驹就是刘云的父亲......
依旧是舒适的优雅的九十年代影像,很自然的被霍建起带入氤氲着蓝色文艺气息的画面中,像王家卫的风格的,虽然比之粗糙,却又有霍导独特的色彩风格和镜头组接,带着浓浓的话剧色彩,以及对行为艺术和生活的探索,一句:你在找什么,找到了吗?
说开了那一代人缅怀自己逝去的青春,惆怅与迷茫潘粤明和袁泉用京腔和话剧式的独白让我想起《大宅门》里戏曲的配乐,不仅不显突兀,反而更适应艺术本身这不算快不算慢的市井生活,散发着文艺气息的沿海城市,被我放在记忆中对于美好想象的憧憬正体现在这部电影之中
第一次觉得袁泉漂亮就是看这部电影的时候cctv4重播她穿黑裙子很美脸是比较耐看的那种估计很多小男生会很喜欢这样的眼神呵呵刘云的性格我很喜欢真性情整部片子就觉得她比较出色,别的没什么特点不过觉得她属于那种屏幕型美女忧郁的眼神比较适合演戏带到生活中有点怪怪的。。
2000年上映,豆瓣评分7.5分,只有两千八百多人评价,片名蓝色爱情,应该可以说是一部十分小众且普通的文艺电影了。
按我第一部影评时所承诺的只做好电影,这部电影本不应出现在我的推介列表,可看完之后我就是有种很强烈的念想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它。
这个星期预推介的还有一部《刺猬的优雅》但那部电影很深刻我不敢随意去写,两相斟酌后我选择了写《蓝色爱情》。
可以很直白且很高兴的说,我看这部电影的初衷及想推介的理由完完全全是冲着23岁的袁泉去的,清澈绝美的容颜,瘦弱纤盈的身材,知性妩媚的气质,忧伤朦胧的眼神,坚韧脆弱的神情,任性洒脱的思想,俏皮活泼的声音,热烈饱满的感情。
我还可以说出许多许多形容词,但我一方面怕说太多让大家生厌,另一方面让大家认为鄙人是个没见过世面的直男,这就不好了。
电影由潘粤明和袁泉主演,两位主角尚还年轻,演技稍显稚嫩,电影的情节也很简单,袁泉饰演的刘云是个话剧演员,潘粤明饰演的邰林是个刑警,两人因一场意外认识,一个帅气有趣,一个漂亮可人,两人间擦出些火花是必然的事情。
刘云拜托邰林帮忙找她从未谋面的父亲,以此拯救陷入病痛折磨的母亲,不曾想父亲是因卷入二十多年前的一桩刑事案件而落跑外地,警局要求邰林利用和刘云的关系去调查这件一直悬而未决的案件。
在爱情与刑警的责任间挣扎的邰林,同样在爱情和想了解真相间徘徊的刘云,热烈的感情与不可回避的矛盾成长交错。
电影在转折的片段以袁泉的话剧表演来过渡,是电影中十分巧妙和提升寓意的安排了。
从私心的角度,袁泉一直是我很喜欢的艺人类型,从不流传绯闻,演戏与做人一样,兢兢业业,纯粹用心。
她在镜头前扮演的角色多是知性,文艺,干净清爽的形象。
一个安静做人,用心做事的人总是让大家喜欢的。
电影给了袁泉许多的特写和驻足镜头,我也很乐意把这些片段截取出来细细多看几遍。
但对于电影想要表达出来的生活中的寻找,哲理性的探讨,生存的某种价值,我认为电影篇幅有限,且本身并没有深入去挖掘,一切都流于表面,启发性不强。
不过没关系啦,反正看到了这么美的袁泉,还能对电影要求些什么呢。
影中也精心的构造了许多充满美感与诗意的画面。
结局也十分具有独特性。
刘云伫立大桥,纵身一跃,既是她对这段时间经历的一切的释放,也是她人生中最精彩的行为艺术。
而邰林,则是最完美的合作者。
一段故事就此落下帷幕,一段爱情还将延续下去。
小潘嫩嫩哒 袁泉美美哒
那时候的文艺青年。年纪大了看更有感触。我早想通了,行为艺术这玩意儿一定会走向反社会的路。潘粤明的形象十几年都没怎么变过。”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做刑警。“
行为艺术的爱情
袁泉总演作逼 简直就是作逼专业户
很小时候看的。对袁泉的美印象深刻。
袁泉明眸皓齿,潘粤明精神气儿足
都是爱情惹得祸。
糟糕的伪文艺片腔调。
啥也不是
最后一吻··
反正我是觉得女主很作,就该拘五天。当然袁泉很美,有波特曼的赶脚,小潘很青春呐。
故事再简单不过,什么都过时了除了袁泉的脸和衣着
年轻的袁泉和潘粤明真漂亮
要不是看袁泉人漂亮胸漂亮我才不会看完呢!妈的!
有种风格没融合好,硬拼接的感觉。潘粤明和袁泉的表演是电影吊着的那口气……
文艺青年拍的警匪片,一看导演妈耶果然是那山那人的导演。霍导你就老实拍农村题材吧,说不定还能多得点奖……蛤?本片得了金鸡奖?难道当年金鸡奖没有别的参赛片了么?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袁泉同班同学章娘娘,同年的作品是《卧虎藏龙》……金鸡奖你在开玩笑嘛?
袁泉在里面的装束让我想到《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小女孩。
整个影片始于行为艺术,终于行为艺术,有意思。所以就是警察利用女朋友办案的故事,我觉得男女主之间的情感冲突不够强,有些地方有种强行情感爆发的感觉。袁泉真美啊!
袁泉这么美…两星吧…不能再多了…(2000年这样的服化简直神
文艺到最后,笑了出来啊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