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去看《斯坦福监狱实验》都会感觉震惊吧。
震惊的不是电影,而是一场真实的实验。
若不知道路西法效应,没有人性本恶的先入为主,一定以为这是一场冗长而无趣的实验,就像实验设计者曾经料想的一样。
实验仅仅持续了六天,就被迫叫停。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实验结果。
我们与策划者一起,通过更清晰的屏幕和画面,见证了整个过程。
这不是一次实验,不是模拟监狱,这就是真实的监狱,只不过是心理学教授的监狱。
实验叫停后,作为实验对象的男孩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这场实验,是个太过残酷的过程。
在我看来,是一场集体催眠。
改变一个人需要多少时间?
我想许多人都这样问过。
在看完电影之后,我猛然心悸,或许时间从来不会改变人,改变人的是所处的位置。
一群斯坦福的大学生,随机地被分成狱警和囚犯。
他们并非真正的狱警或是囚犯,他们的区分最初来源于服装。
狱警有笔挺的制服与墨镜;囚犯则是麻布裙装,丝袜头套,脚镣。
服装区分了身份,当然也象征了权力,于是一场围绕权利展开的催眠就此开始。
以前看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在一知半解中窥见“权利心理学”也猛然发现它寓于各种场景中。
权力,看似一个无法定义东西,实则在各种场域中纵横驰骋。
一开始觉得福柯太过夸大“权力”的作 用,“斯坦福监狱实验”让我震惊,至少在“监狱”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我们看到了权力的力量。
在电影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扮演狱警的人很快就能进入角色,而囚犯却不是。
以前我也曾经疑惑过,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在监狱怎么会消停?
没有人生来就是囚犯,带着囚犯的基因,进入监狱服刑的过程,就是成为囚犯的过程。
斯坦福监狱实验,模拟了监狱的日常,也给了我们一本手册,“如何让人成为好囚犯”。
首先,剥离他的个性:统一的服装(甚至是女装)、发型,除了一张床外几乎没有私人物品,限制个人爱好。
他们赤条条的站在一起,没有分别。
其次,夺走他的姓名,一个编号就是代表,忘了曾经的身份,忘了狱友的身份,接受监狱给他们的定位。
当监狱里其他人被要求齐声大喊“891是个坏犯人”时,891失声痛哭,濒临崩溃,他接受了对于他身份的认定,他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忘记了这只是一次实验,相信自己就是囚犯891。
再次,限制他的语言,语言与思维有关,或者语言就是思维,控制了语言,便控制了意识形态。
反之亦然。
狱警要求囚犯回话时必须带有“尊敬的纠正官先生”,狱警代表了司法的正义。
而监狱的牧师充当了意识形态的引导者,是上帝的传道者。
他们被两种“高尚”胁迫,在亲友探视期间没有说出对监狱的不满,表现得像一个好囚犯。
最后,当然也是最关键的,让他忘了自由。
不仅仅是身体上空间自由的限制,让他失去时间观念,度日如年,消磨意志,仿佛不配拥有自由。
这就是一场催眠。
学生们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场景里,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成为了角色里的那个人,就连策划者也牵涉其中。
电影中,最有趣的,是教授的同事问道,你这个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了Cohen老爷子的《Who by fire》,谁燃于火,谁溺于水?
当老爷子接到上帝的电话,宣判对他的命运时,他反问了一句:“Who shall I say is calling?
”狱警乐于控制囚犯,囚犯乐于控制自己的群体,而教授,典狱长一般的存在,乐于掌控自己的监狱。
当他喊出“这是我的监狱,我不能让它这么毁了。
”他的女友震惊了,因为他也已经深陷实验当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成为实验的一部分。
权力难以被定义,但可以去定义其他,就是一种权力。
这是一部让人心痛的电影,但绝不是让人绝望的电影,电影中有一位狱警始终没有参与进同行的虐待行为中,他也没有制止,在虐待越演越烈时,摘下了自己的墨镜。
或许在这场实验中,他是唯一没有被彻底催眠的。
当实验终于无法控制教授冲进实验区,大喊:“实验结束了!
”时,所有人一时间都没有反应过来,他只能含着泪,说到“斯坦福监狱关闭了。
”男孩们终于恍然大悟。
看完电影,心里也是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好人,究竟能坏成什么样子?
好与坏的界限突然间就变得有些可笑了。
实验中,象征“好”的狱警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混蛋,而扮演坏人的囚犯,却逆来顺受,最后甚至认为一切是自己应得的,忍受变成了一种品质。
想必看完电影,我们都会问自己,我如果是狱警我会不会成为施暴者?
或者,如果我是囚犯,我会不会反抗?
当然这些都只能是假想,也庆幸都是假想。
实验的结果,无疑是让人对人性产生怀疑,但更多的是警醒。
人总是乐于操控,就像以前流行“hold住”一样,总想hold住一切,“掌控”会给人带来存在感,安全感,自豪感,甚至是快感。
我们活着,却总是在以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种证明当然不可能来源与自己,而是来源于他人,看见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就是一种证明。
谁不想站在世界中心,我这里指的是你自己的世界。
于是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权力、金钱,想要拥有更多,操控更多。
欲望催人追逐,也张着大口等待着吞噬着追逐的人。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被权力金钱操控。
这不奇怪。
可是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意义是什么?
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路西法吗?
或许,不止如此。
这次实验展示的是一次集体催眠,但清醒的你,有机会做那个不被催眠的人。
权利与欲望的催眠,潜移默化,若能摘掉身份的墨镜,保持清醒,洁身自好,恐怕也不难。
我自知是个容易被催眠的人。
所以我选择远离,经不起挑战,所以我选择远离挑战。
但是这里藏着另一个问题,你真的害怕成为路西法吗?
或着是你也渴望着呢?
人心本无善恶,因事而异。
“监狱”无所不在,无论你在什么样的位置,无论你制定规则或者被困其中,尊重,对别人,亦对自己。
最后希望你的善行能换来比作恶更多的愉悦。
推荐Leonard Cohen《Who by fire》
“试验”这两个词,美其名曰都是带有不确定性的过程,又朝着确定性的方向而去,当方向开始逆转,试验也就宣告失败了。
这部监狱试验,挑选来自斯坦福的高材生们,按照掷硬币的方式,成为狱警和囚犯两派,开始为期两周的“试验”,说实话,电影从头至尾也没有交代试验的目的(只说要去除人格,女性化?
),前期研究,设计参数,同事提到的变量设置,以及期望的结果。
从观者而言,仿佛就是为了观察而试验,这个不清不楚的初衷,还未带我们细细揣摩,就被简单粗暴的叫代号,关禁闭,体罚所冲击,观感上的好奇转化为厌恶和恐惧,这里的恐惧不是对电影本身的恐惧,而是对于接下来囚犯收到的对待的恐惧。
果不其然,殴打,不让睡觉,百分百的服从,及到最终的各种肮脏词汇的使用和各种动作的极度侮辱,有人开始崩溃,有人尝试反抗,但大多数人选择服从,眼神变得盲目,动作变成机器,连本可争取的假释权利也可有可无。
这时候的“试验”,剧本中叫失控,实际上叫不知所以,人性的走向开始变味,狱警大多乐在其中,而囚犯则各种苦逼,即使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囚犯也开始相信自己就是罪有因得。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只是随机的掷硬币,但为何感觉选人都恰到好处,可惜的是,没机会讲狱警和囚犯抹去记忆,交换位置,看看是不是还是这样的匹配。
但我相信,差别不大。
社会不就是这样,当你处于既得利益集体之外,各种忿忿不平,各种流言蜚语,各种低潮热讽;可当你为既得利益者时,又是感叹舆论的不公,非利益者的粗鲁和无理,及其咎由自取,好自为知。
这个“试验”其实有点浪费,人性的扭曲都是外在环境的影响使然,谁生来知道礼义廉耻,连大小便都无法估计,哪有能力考虑这个;谁又生来喜欢豪取强夺,不是后天的不足才不得已而为之。
再深一步,是否必须在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必须面对,有人会想到马列的共产,人人平等,可从未见成功,倒是资本主义的利益至上,凭本事吃饭(没有100%)造成了短暂的表象繁荣。
那怎么办,也许是社会的范畴太大了,当一个个小区域不再联合,各自为政,是否可以找到一些平衡,可小小的监狱,不也是让人性不再纯粹。
怎么办?
当然“试验”本身不能告诉我们,现实也没有教会我们,当今的社会,谁不曾困扰和烦恼,一切钱与非钱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性的发展的多样性。
而这种多样性,显然参数很多,而变量更是巨多,永远不会有绝对的结果。
所以,办法本身只有一个,那就是强大的内心,当你的内心可以做到不为外界环境所影响,那参数为零,变量为零,你便可预知结果,但是这是最好的办法么。
对我显然不是,人生的乐趣不是有一半在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么,这就引申出又一个话题,敢于承受不确定性,所以还是一个平衡。
锻炼强大内心的同时愿意承受各种结局。
当然,我并没有“试验”认证这样的我能否不让人性扭曲,毕竟要达到所谓的内心强大,承受结局还有太多的路需要修炼。
也许某天,拍一部“魔都生存试验”,再来验证。
此处就不表了…
现实其实是这样的。
本人坐牢7年。
14岁坐牢。
那时候关在少管所。
那时候呢,监狱也是缺乏管理的,有钱有关系自然就舒服,比外面都舒服。
刚进去的时候,要到入监队训练1到3个月的规矩,包括条例队列什么什么的。
生活有点艰苦,吃不饱(这个是没办法的,饭就那么多。
大家都吃不饱),体罚,和训练都很蛋疼。
体罚嘛。
当然比电影那样以体罚为乐的要厉害多了,因为都是小鬼,不成熟才会出现那种情况。
他们不懂,保护不了弱者的规矩同样也保护不了强者。
那时候基本上天天打架,就因为各种各样的体罚和侮辱,有的小鬼打不赢,就咬着不松口。
腿上的肉都咬下来了,牙也打掉了。
打群架也很正常。
很多体罚都带有侮辱性,还有无差别的体罚。
比如那时候天气很热,40度左右的样子,晚上睡觉给你盖被子。
第二天早上全身痱子,人脱水,一个不好小命都没了。
还有30个人一桶水根本不够喝。
组长整人把那桶水倒了,熬2天就嘴唇干裂,人打飘,晕乎乎的。
晚上的时候那些性格软弱的就去喝痰盂里面的水。
把痰盂上面的痰去掉在喝。
性子硬的人,就开打。
拿着板凳就开干,打的头破血流加骨折。
我在里面三年 一路看着少管所的管理从混乱到规范。
在我走的时候就基本很少有那种体罚的情况了。
当然一些比如罚站(除了睡觉天天站,基本都是3天起步不封顶)罚晒,罚劳动的情况还是有的,管教打人的权利也一样有的。
成人监狱就不存在那种状况(那会打死人的)。
那几年,看着混乱的管理,天天打架,天天有人哭嚎,有人自杀,有人绝食,有人精神崩溃。
但是没有人放弃过反抗,可以说,哪里的规范管理都是无数人打出来的。
因为哪怕是罪犯,他们的内心潜意识都认为自己是有尊严的人。
也不曾放弃过尊严。
哪怕他们没有意识到。
当然,大多数人打几次被教训了之后就不敢在打了,但是也有不少死硬派的。
打不死的小强,我看到过最硬的一个,只要放开就打,后来被吊起来6个月,每天只有一碗饭一杯水把命吊着。
6个月后瘦骨如柴,放开了之后又干,最后管教都没办法。
我想不出是什么信念和愤怒在支撑他。
一个冬天,一套衣服,一碗饭一杯水,吊了6个月、我被那种不屈给打动了 (希望大神幸福)。
电影里的人嘛。
他们本质上是自由人,当他们参加了哪个实验之后,他们就放弃或是被放弃自由的身份。
在之后哪怕他们受辱受虐待也想不起自己自由的身份或是被否定自由身份。
当他们被剥夺自由身份的时候,他们因为懦弱因为金钱因为团体因为环境选择忍受,他们因为单纯或是因为各种原因,不知道暴力也是权利的来源之一,暴力也是维护权利的手段之一,在那种环境下,只有暴力才能保障他们身为人的一切,暴力才可以证明他们是人。
电影里选择的都是社会经验单纯,没有阅历,没有生活经验的小鬼。
然后那一切的各种反人性的体罚就发生了。
有人会觉得电影里扮演狱警的人本性很坏或是觉得他们可恶。
其实呢,不是他们坏,而是环境使然。
环境赋予了他们没有制约和限制的权利。
使得他们滥用权利,他们体罚犯人侮辱犯人,这样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权利带来的权威和快感。
换成任何人处在哪个位置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区别是本性比较善良的人做的少而已。
这三部电影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没有限制的权利就是一种灾难。
他会把所有人变成奴隶、包括掌权者在内。
电影里,他们为了钱都忘了或是被强迫忘记自己是自由人的身份。
被剥夺一切身为自由人的权利。
然后慢慢的在狱警无限制的权利下,他们慢慢的被剥夺身为人的权利。
变成罪犯(这里可以当成奴隶来看)。
德版 美版的都是以暴力收场。
斯坦福实验是以教授说结束来收场。
前面两个,符合民主特质(从下往上的变革)。
后面一个符合色会主义特质(领导说了算)。
三部电影选人的时候都不选犯过罪和思想激进或是不为钱的人。
因为无所求或是有信仰的人都是很难征服的。
三部电影里的教授团队。
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为了研究或是其他的目的,本身也成了试验品。
也成为了权利的奴隶有人说这个实验是证明什么心理学人的行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证明个几把毛。
那简直就是废话嘛。
特么的唯物主义早就说明了一切了,人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根本不需要用这来证明。
好比我往别人脑袋上开一枪,来证明手枪可以打死人这样的愚蠢证明。
这电影说白了,其实就是人处在什么环境就做什么事,权利必须受到制约。
就这么简单。
其他的不用扯了,扯多了就是扯淡。
当然,那个什么原创的教授,他应该为那些实验者受到的伤害负责。
打着研究的旗号侵犯人权。
非常意外的去了APA 2015年会,非常意外的选了一个展厅和一群心理教授大牛们看了这场电影,关键是Zimbardo本人居然在放映结束来了!
简直是大发!
人生真是处处意料外啊,连我这种懒人都当场打算回来就写篇影记记录下:)本人并非心理学专业也曾经听说过斯坦福监狱实验,同行的心理同学更是公认这简直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
现在拍成了电影可以非常直观的真切感受Lucifer effect。
我还能记得几个Zimbardo提到的关于电影拍摄的小趣闻:1. 这场电影投资并不高,但是导演编剧们非常认真的去了当时做实验的斯坦福心理楼地下室进行了尺寸测量后搭景,逼真程度让Zimbardo本人都非常认可,感觉不到区别,电影剧本本身也和现实基本相符2. 因为投资的不高,电影省略了一些内容,比如当时由真正的警察逮捕了学生后带到了派出所进行了拍照笔录等一系列真实的收监犯人前标准流程以营造他们是prisoner的真实感3. 电影里面的那个老头现实中是Zimbardo的同事,其实二人年龄相仿,当时对Zimbardo也不是一种质疑的态度只是学术讨论的态度。
Zimbardo很傲娇的说不明白为什么导演要这样拍好像是长者对年轻人hhh4. 真实试验的终止原因:和电影一致有个神父对prisoner说你们需要lawer让你们出去,其中一个prisoner让父母联系了职业是public defender的表亲,那个表亲来了之后真的按照对待prisoner的标准流程走了一遍询问问题之类的。。
(虽然这些学生并不是真实的prisoner)最后说星期一自己会再回来询问问题,自己并不是lawer无法让这个学生出狱,这个学生当场就崩溃痛哭,Zimbardo意识到这个实验已经走的太过了便终止了实验。
其实当时这些参与的学生只要说自己放弃不做实验了要quit,他们就真的可以quit,可是大部分人真的陷入太深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
所以尽管这个实验有很多不靠谱的影响因素,结果还是真的很令人震撼。
就像Zimbardo问的,你觉得他是一个good Zimbardo 还是bad Zimbardo?
这场实验 这部电影(根本)无关人本性[美]菲利普·津巴多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原作名: 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第1章 邪恶心理学:情境中的性格转换“情境“”情境“”情境“1 这场实验是由当时美国海军提供财务支持,实验初衷是*研究监狱中的囚犯的行为*,以及监狱中不同力量之间的对抗(force against force),比如狱监与囚犯。
试验之后的发表,其标题切中要害:Interpersonal dynamics in a simulated prison。
这研究的是监狱中的人际关系动态。
2 这场实验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关于个体对权利的服从(Obedience to Authority),进而“推断”个体对情景(situation)的适应,其表征为人格特征(trait)的(巨大)变化。
情景!
情景!
情景!
重要的要素说三遍。
也就是外部环境。
相关理论可以参考Mischel & Shoda (1995), Fleeson (2007, 2012), Funder (2008)。
我也十分推崇Personality state theory vs Personality trait。
3 狱监的极端行为(abuse of power)是这次实验的副产品。
在之后的发表中,作者更强调的是being powerful和being powerless的对比,以及模拟监狱实验中扮演囚犯的实验人之后对being powerless的厌恶。
之后学者(甚至)对斯坦福监狱实验中 狱监的极端行为 是否是靠谱的实验观察颇有微词。
比如:“who do heed authority in doing evil do so knowingly not blindly, actively not passively, creatively not automatically. They do so out of belief not by nature, out of choice not by necessity. In short, they should be seen—and judged—as engaged followers not as blind conformists”(模拟监狱中的个体行为并非自发的,也非“自然性”,不具有“必要性”,是选择之后的结果。
)“Volunteers for the prison study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measures of the abuserelated dispositions of aggressiveness, authoritarianism, Machiavellianism, narcissism, and social dominance and lower on empathy and altruism, two qualities inversely related to aggressive abuse. Although implications for the SPE remain a matter of conjecture, an interpretation in terms of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ism rather than a strict situationist account is indicated by these findings.”(模拟监狱中的个体行为当被看做是个体——情景的交互作用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情景胁迫。
)4 什么是人本性?
什么是人本性的善与恶?
这样的问题也许从精神上(spirit)讨论可能更富有成效。
但是我知道,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男人爱美女;美女比丑女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为了确保基因的传承,古代人类中存在弑婴现象,以及对老弱病残的遗弃。
这些就能证明人性是恶的吗?
斯坦福监狱实验并没有试图论证人性的善恶,也没有人可以。
SPE didn’t inte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nature humanity is good and evil. And no one will ever tell the nature humanity is good and evil.这部电影除了Billy Crudup的表演有些地方太过做作(比如和Olivia争吵完之后回到monitor前拆领结),其余包括节奏 剧本 配乐和cast,都是佳作。
尤其是在一号房用床把房门奉上之后,“guard”对其余两间房的奇袭的处理,个人认为恰到好处。
但是这场实验 这部电影(根本)无关人本性。
ReferenceHaney, C., Banks, W. C., & Zimbardo, P. G. (1973). Study of prisoners and guards in a simulated prison. Naval Research Reviews, 9(1-17).HANEY, C., BANKS, C., ZIMBARDO, P., Academic Press, Inc, Promotions Manager, &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73). INTERPERSONAL DYNAMICS IN A SIMULATED PRI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MINOLOGY AND PENOLOGY, 1, 69-97.Zimbardo, P. G. (2007). Revisiting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A lesson in the power of situation.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53(30), B6-B7.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214660796?accountid=14511Carnahan, T., & McFarland, S. (2007). Revisiting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Could Participant Self-Selection Have Led to the Cruel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3(5), 603-614.Haslam, S., & Reicher, S. (2012). Contesting the “Nature” Of Conformity: What Milgram and Zimbardo's Studies Really Show. PLoS Biology, 10(11), e1001426.
首先,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其实每次我看完电影都想写,但是唯一的是这部电影,我想写一次,因为有些话憋在心里太难受了,为此我注册了豆瓣账号,并且开始敲打键盘.还有..我并没看过01年德版和10年的美版..分割线--我喜欢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这样看电影会更有代入感.但是当我看到身体开始不由自主发抖的时候,我开始审视自己了,我为什么惧怕这部电影,还是因为在生活中类似的事件曾经发生?我们来看看狱警是如何变化的1."狱警"要求"囚犯"脱衣服是的笑容,就像再说,哈哈哈我说什么他就要做什么,这辈子都没这么爽过2.其中一个"狱警"(被8612说像好莱坞演员)向餐桌猛敲一棒子,并变着法让"囚犯"们玩"报数游戏"并针对8612让他铺床12次3.第一天晚上"狱警们"就开始不由自主扩大自己的权力,增加"囚犯"的俯卧撑和跳爆竹的训练量,故意针对8612并第一次使用暴力执法,关两人进小黑屋4.开始利用暴力执法强迫囚犯服从命令,并挑拨犯人之间的关系.(我个人觉得从第二天Zimbardo教授告诉他们:you have all the authority时,他们真正的开始当狱警并享受拥有权力的过程了.)5."好莱坞"狱警看到1037被"保释"时的愤怒就像真正的犯人逃狱成功了一样,所以他更变本加厉的辱骂犯人并让他们做极为羞耻的动作,此刻他已经忘了自己应该只是一个斯坦福大学生的身份了.就狱警来说,唯一让我欣慰的,是那个一直不愿意虐待囚犯的那个boy,可能是导演为了让我们有一丝的喘息吧,并不是所有人类在拥有了权力之后都会敢于hurt people.我们再来来说说“囚犯"开始只是以为是只要在模拟监狱中好好地扮演角色就能够很快的度过两周拿到每日15美元的酬金的他们,从他们知道自己的代号的时候,从狱警暴力执法并无人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忘记了自己实验者的身份而打心底认为自己是个犯了罪而被关进牢的囚犯.回到现实吧 小学的时候老师说你的字没写好而让你抄100遍你说过不吗因为试卷不及格用教鞭抽打你的手你说过不吗领导让你陪喝酒你敢不陪吗正如影片结尾那名扮演狱警的人说的一样我很好奇,我想知道.到底多重的语言虐待人们才会开始拒绝,人们才会开始反抗.而且我很惊讶,竟然没人叫我住手,没人说"你不能对我这样""你不能对我说这种话"."这些话太伤人了",也没有人质疑过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大的权力,所以我开始各种虐待,但是,你们仍然不反抗....一开始我们只想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吃饭睡觉打豆豆按照生活的节奏做一个普通人,然而总会有人来干扰你的生活,命令你针对你挫伤你,想要一个平静的生活,并不简单.分割线--我觉得我这个影评写的真的很差劲......感觉还有很多想法描述不出来.....例如囚犯那段描述太少..但是写了总不可能放弃吧.....希望大家不要骂我
首先,这部电影不是纪录片,甚至不可以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除了发生的事件结果和角色对得上以外,过程根本是进行了颠倒时间点的艺术处理。
其次,本片故意抹去了一些实验的关键细节然后加上了许多政治正确的动议,故意用自己的方式对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结果做主观判断,并为惊悚片的娱乐效应服务。
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我们知道前因,我们知道后果。
但过程是怎样的?
你我都不知晓,但逻辑是不可改变的。
很多朋友也因此对本片提出相同的疑问:1.为什么囚犯不反抗。
这只是实验,囚犯和看守都知道。
电影里“约翰韦恩”的看守第一天就让囚犯们很不好过,使得他们爆发了反抗。
可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是“第一天风平浪静,第二天第一监室的囚犯就把门锁起来,辱骂看守。
看守没有办法只能加班,并在监视者没看到的情况下使用灭火器。
当3个看守守护9个犯人的时候,守卫感受到了压力。
所以,他们提议建立一个特殊囚牢,让不参与闹事的囚犯获得更好的待遇,更好的食物,但是被这些囚犯拒绝。
”所以,可以看到囚犯不只是反抗,而且还异常团结,从而给守卫巨大的压力。
因为守卫的人数远少于囚犯,所以守卫开始“提出使用武力”。
这个逻辑显然更符合人性。
很多历史上的游行演变的大屠杀都是因为擦枪走火,某个警察过于恐惧就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从而导致恐惧心理蔓延的群起开枪。
2.为什么守卫和囚犯都这么快就进入角色这个问题到电影结束,电影都没给出个好理由,所有人都嘴上说着“不能再这样了,我太恨自己了”一方面又好像这是上帝的旨意,必须执行。
可事实是“斯坦福实验由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资助,获得了”palo alto“警局的全力合作。
所有囚犯都是被警员直接从家中带走,完全走完逮捕程序的。
从手铐、警车、头套到宣誓、录指纹、拍照。
完全走完一整套司法程序以后送入斯坦福监狱。
”“金巴多要求守卫,必须给囚犯一种受困的感觉,一种恐惧感,创造一种权威感,让他们体会到他们的一切属于我们,属于体制,你,我,他们没有任何个人隐私。
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要剥夺他们的独立自主,最终把他们引向无力感。
就是这样,在这期间我们有一切权力而他们毫无权利。
”所以,这里面实际上有 一个深层次的动因,也就是守卫自己也是体制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受到金巴多的管制。
正如很多极权政府的鹰犬,他们也只是普通人,他们殴打孕妇和儿童,推倒老人的房屋,都只是被更大的不安全感驱使,但电影丝毫不提此处。
3.金巴多到底是不是有病本片把金巴多描绘成了一个邪恶科学家,在最后一刻幡然醒悟,终止了邪恶实验。
斯坦福实验的原定期限是7-14天,也就是2周。
但最后只有6天就终止了。
“超过50个共同观察实验的人里只有金巴多的女友后来成为他老婆的克里斯蒂娜提出了道德质疑“。
而金巴多直接停止了实验。
金巴多实际上和其他心理学家一样,在观察人的一切反应,而他注意到了,这50多个人的反应。
面对不公平和很明显的道德困境,大多数人都没有提出异议。
电影对金巴多的描绘非常肤浅,就像弗兰肯斯坦,他想要控制什么他控制不了的东西。
而我认为这只是实验本身的瑕疵。
他就是简单的想用模拟的方式,玩角色扮演游戏,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的真实的结果。
事实是,他任由受试者之间发生直接关系,同时告诉他们自己在监视他们,很多人的行为可能被夸大,就像如今真人秀里的那些。
受试者很容易互相影响,群体效应和身份认同会促使他们迅速激化矛盾。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狭小环境内。
你可以试试想想以下情景:一群人把电梯挤得满满的,这时候,电梯坏了。
修电梯的人说堵在路上,大家都站个3小时没法动,这时候,你(一个大胖子)放个屁,你看看会不会有人情绪失控往死里打你,其他人会不会帮手。
”约翰韦恩“昵称的看守就说”他希望发生什么事,他把自己一直想扮演的约翰韦恩的角色融入在了他扮演的守卫角色里,他想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会不会有人阻止他,可结果没有一个人想阻止他。
“问题是,这到底是因为他拥有无上权力造成的,还是他自己有妄想症?
电影最后,很明显映射了关塔纳摩虐囚事件。
守卫要求囚犯做出性行为姿势。
这是因为本片是根据金巴多的书《路西法效应》拍摄的(而不是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是金巴多个人结合了实验与关塔纳摩虐囚事件写的书。
他本人也是虐囚事件律师顾问团的一员。
他认为,关塔纳摩虐囚的林迪和斯坦福实验里的囚犯一样,都是好人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变成了坏人。
所以,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是《死亡实验》的主旨,却因为主观情绪故意弱化了人们的心理描写合理性,而且还不像《死亡实验》直接避谈了系统、极权、规范化消除个性化对人性的残害,而只是把金巴多一个人拎出来作为替罪羊,让观众看完极其不适与绝望。
看完整部电影,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将要结束的十几分钟时,我几乎是爆发的喊出了“妈的怎么还不完”,真是受够了,感觉自己和囚犯一样都受够这种心里的折磨了,当然身体上的我是不懂。
片子已讨论人性为主题,什么是罪恶,前一小时讲述的离去都是做戏吗?
我看不见得。
在那种压力之下,虽然我们签了合约,但也不意味着我给你做牛做马,随意接受你的辱骂,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的人来说,这种是难以接受的。
从一开始的笑着进去,开开玩笑,到后来囚犯们的渐渐丧失了维护自己权利当然意识,狱卒们渐渐真把自己当老大,慢慢的,揪着你的心来演,真是看得好难受。
当然这也是对观众的心里考验,有人觉得不太急,那就接受能力强,像我,真是破口而出“CNM ”。
然后是实验的发起者,大家开始也都知道这个实验是不合法的,但也没人站出来组织,打着这种为了人类进化的口号就肆意的实验,最终大家都离去,最终自己也意识到要关闭实验,好久啊。
实验的组织者,也是到了最后的最后才意识到了这件事的荒谬,自己眼睁睁的看着青少年被渐渐毁掉,作为一个人类,内心也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不管他们死活,这个实验就是要做的,到自己把它终止,作为一个实验的参与者,不知何时自己也成了“自变量”,倒不如说成了实验的“因变量”。
对于“自己也成为实验的一部分”这个观点我是非常同意的,“自变量”是什么?
当自身也被这种实验卷入之后也会变得看不清现实,也是为什么女主是第一个提出实验的残忍与不合理。
对人性的讨论是一个永久的主题,没有什么可以明确的给出一个答复,这也是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实验来证实或者是发现什么样的人性。
通过监狱这样的实验存在它的合理性,一个比较极端的方法,将人分为两类,操作与被操作。
当处于一个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会被强制的拉入角色,囚犯从一开始的抵抗到完全的顺从,好像真的在监狱中一般。
会发现处在一个这样的环境之下这样做没什么不对,监狱这种对自己来说可能远了,但联系生活的话,为什么大家读要往好的大学靠?
就是为了好的环境,对自己的定位不同,追求也就不通。
有很多人问为什么在与家人见面时不说自己的处境,我认为是没什么好说的。
因为已经签了合同,明确说明了你来这里就是当囚犯的,如果和家人说,说什么呢?
哭着说“他们虐待我,不给我睡觉,叫我体罚,骂我,让我们不停的跳舞,吃的差,主要是侮辱我。
”想想这些好像又是一个模拟囚犯很正常的,好像是忍一忍就可以过去了的,并且当时已经是处于一种被控制的状态,有点被洗脑了。
全篇只有一个少年看出了事情不对,拒绝实验继续,这也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首先自己搞清楚该不该,不能糊里糊涂的就绕进去,要涨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啊。
看完电影,我们仿佛看不到人性的一点光辉,除了女主的颜高和比较清醒,全篇就是听到女主反对男票那里才觉得是唯一正常的,其他的就真是都是黑暗的。
也成功让我觉得很捉急,很气,另外就是米勒的演技太好了,看到他被放出去那里这么说会心一笑。
谁都不想遭遇这样的痛苦,不管是不是真的在心理学或者社会上是重大的一步,对人类,对我们自身这个种族有伤害的事都应该是不合理的,不管是爱护自己的种族也好,传承也好,我们都应该尊重那些骨子里的东西,不去触碰那些过于残忍灭绝人性的事,这才是我看完片子的感想。
(这不是影评,只是比短评长一点,请不要用专业眼光看待,纯属个人见解)
冲着津巴多本人说和实验最像才选择看这部,就心理学实验该有的严谨和其社会普适性意义而言,我不想看任何戏剧化效果,越还原越好,最好是连实验者选择和变量控制情况全部一五一十呈现出来,可惜那个50分钟的纪录片并没有演绎实验过程而且生肉我啃不动。
假设他找的实验者的确是身心健康的正常人且未被刻意引导,“身心健康”打个引号,我认为“身心健康的正常人”所必须具有的一个品质是,对他人有基本的共情。
如果这部和实际情况是最相似的,即“狱警”自第一天起就深入情境内部,表现出强烈的侮辱性和攻击性,那我非常怀疑津巴多是以何种方式确证实验者的身心健康。
而其他改编类电影,可能会把“狱警”起初的正常与后来的残暴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人性对情境毫无能动性地服从与适应,我会觉得多了戏剧性也损失了真实性。
虽然我也很好奇如果严格控制“狱卒”人道性的话结果会怎么样,但这个实验对人的心理健康损害太大,他后续的研究申请不被批准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津巴多在实验中可能比电影里做得更过分,比如没有演出来一些刻意引导,因此相比起实验的初衷——社会环境、情境对人的言行和心理的强大教化作用,这部电影更凸显了他当初的愚蠢,超出伦理道德界限,并且早已被权威和混淆变量的介入搅得失去其作为实验的客观真实性可靠性,这是应该反思的问题。
这个糟糕的实验还忽略了一个堕化因素:当人置身于难以抵抗的邪恶环境时,他对善的信念有多不坚定,他人性中的劣根性就有多容易被激发出来。
或者按照汉娜阿伦特的说法,“恶的平庸性”根源在于生活中并没有“独立深入思考”这项活动,所以会任凭环境摆布,哪怕上级命令要他做出恶毒残忍的反人性行为,他也欣然接受,甚至变本加厉地沉浸在那种道德沦丧但掌控权力的施虐快感中。
无疑我们应当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正因如此才更要明白,坚守道德原则和善的信念是多么至关重要。
太假。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究竟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
真实的实验中因为大家一开始基本都选的囚犯,狱警是抽签抽出来的,所以第一天很多狱警的扮演者都表现得漫不经心,点名的时候自己都在嬉皮笑脸,直到“典狱长”告诉他们要建立起狱警的权威之后才逐渐改变。
这电影里倒好,狱警瞬间进入角色,表现得简直就像个职业选手,完全没有“受环境影响”的过程。
一个个仿佛穿上衣服之后立马变身,就像真实狱警对待囚犯那样肆无忌惮。
就觉得假。
或者把原来的结论换一下:不是为了验证“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而是“当混蛋得到权利以后能干出些什么”
津巴多在书中对于其中个别“入戏过深”的邪恶角色相当口下留情,电影展现得直接得多,有些人就是本恶,借题发挥,美其名曰“我只是扮演好了我该扮演的角色,我应该这样做(你们怎么还不为我按你们要求当了顶级恶棍给我发大奖呢 我也在做我的心理小实验呢你们都落入我的实验圈套了真傻X啊你们)”。
但是最后结束的有点仓促
We are prisoner of our own experience.内心的自留地多么重要
人性本恶 所以才需要约束
不敢相信浪费了一个下午看这disturbing piece of shit........Thomas Mann长发好可爱..>< 克鲁德普长得真贱表演好浮夸啊,自动掉星神器。
缺乏可信度,也没把“入戏太深”的转变交代清楚,不过这卡司……太美好了 : >几乎集结了美国好莱坞年轻一代各种型的演技派。
没有死亡实验精彩,又不够深入。
极其恐怖的实验。通过抛硬币的随机分组方式抹去了十余位斯坦福大学生的现实身份,一部分人被「去身份化」,成为只有编号的「囚犯」,一部分人则被「权威化」,成为有权威制服配饰的「狱警」。被重新赋予身份的人,迅速在「监狱」中找到了角色对应性格,可怕的是在此之前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人性中竟然有如此大的「潜力」去变成那样的人。更可怕的是结尾处「狱警」的观点:因为没有人质疑权威,让权威更无所畏惧。低频配乐加重观影中的焦虑和绝望,完全失控。
差一点给5星,对比了终极面试,感觉不太舒服,最终给4星,没回忆给3星,翻翻拍2星
I'm damaged...
這個實驗真的很變態。電影拍得太粗糙了,那個獄警一上來就入戲很深,囚犯們好歹有一些心理轉變的過程,但也不多。
做这个实验和拍这部电影都是闲得蛋疼,意义何在?
一场真实的实验
所以说永远别去试探人性的底线。这是一部结局式电影,并不是一部过程很值得一看的电影。因为一切都是无因的。
这部电影比10年的压抑更多,更加密闭的空间和逆来顺受的囚犯们让人看的更加难过,从来人性都不能加以实验的吧,那么我还是我却不是我了……
垃圾
另一个版本的死亡实验。伪纪录片的形式更让人感觉不寒而栗。观看的过程全程在心里骂粗口,恨得我咬牙切齿……
不错
明明看过德版应该有了预防针,结果美版还是觉得塞塞
最后的冲突没有以前看过的版本来的激烈,而且总觉得这帮犯人没有一个有骨气的,甚至没有一个敢动手的,有些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