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诺埃米·洛夫斯基
主演:马修·阿马立克,诺埃米·洛夫斯基,德尼·波达利德斯,Anaïs Demoustier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简介:九岁的马蒂尔德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父母因为各自的原因分居了。马蒂尔德的母亲是一位十分脆弱且濒临崩溃的女人。两人之间却发生了一些独特的关于爱的故事。详细 >
母女的纠缠关系;女儿要照顾失去了照顾者功能的母亲(情感上甚至生活上对错位)
看的我稍稍有点混乱,我喜欢跳舞,写诗这样的表达,这让我推测母亲之前的职业,也许是个舞蹈演员,也许是个老师…她和小女孩儿的相处片段很迷人,却戛然而止,感觉和后面成年女孩儿的相处是两个电影。但独立性也是我喜欢法国电影的原因。
最后母女在雨中的舞动,两人一起做的诗歌终于打动到我,数不尽的隐喻,成熟敏感的女儿,当妈妈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妈妈时,如何自己调节。看到片尾应该是导演献给自己妈妈的电影,希望她有看到,ps那首歌太好听了
无力做父母的人会让孩子提前被迫成熟,反过来用心力喂养父母。还是别这样了吧。
+还得是法国人啊拍出这种感觉
细腻而浪漫,温柔且坚定,爱至上成
最喜欢的情节是结尾母女作诗,很感动结尾的歌很好听整体节奏有点慢,不喜欢玛蒂尔达幻想的朋友是正面男角色以及爸爸的形象太正面了女儿一直没有改变,最后还是想和妈妈一起生活这点非常好!女导加一星(意外看见阿娜伊斯)btw不是很喜欢宠物化猫头鹰...对鸟不好吧至少国内没有繁育都是捕捉的
毕竟是电影,美化了血泪苦痛,小女孩居然就长成了挺阳光的大人,一切都美轮美奂的。最后那支舞我能懂但还是很怄。有精神疾病可以不生,每当我看到未成年反过来要照顾成年人就有点恨的咬牙切齿,负点责吧
结尾那首诗尤其动人 // 整体风格没太踩中我的点。// 河底的奥菲莉亚每次看都很沉浸…
小女孩埋骸骨时候,小女孩自伤留住妈妈时候 ,还有长大后雨中痴缠时候
——你第一次忧伤所流的眼泪去了哪?——你的手擦去了泪,风又吹干你的手。
同鍾孟宏《瀑布》及前觀《媽媽》在主題上有些許相似,同為母女相依為命的悲歡日常,也都反轉了照顧與被照顧的慣常身份:《媽媽》中八旬老母照料罹患阿爾茲海默症的女兒,本片則刻畫小女孩如何同精神疾患愈加嚴重的母親共處;前片中主人公的失智是對歷史罪過的艱巨償還,本片則令充滿童趣的女兒與瘋媽媽打對手戲,風格靈動,腦洞很大:女兒古靈精怪的想法和行為,同母親間歇性的思覺失調,顯然面臨截然不同的社會評價與規訓,但在本片中具有相似的表現和同構性,二人得以結為同盟、互相成為唯一的精神依靠。2022年9月12日19:30於CGV K11 3號廳,法國影展場次丙。
好了,现在有两件关于猫头鹰的浪漫的事了,第一件,猫头鹰对我说,明天和每一天都有我陪你,另一件,猫头鹰为我送来霍格沃兹的报名信。
我妈说特意把我叫住,说:我最喜欢的镜头要来了。女孩和妈妈跑上楼,钻进房间,擦过淋湿的头发,坐在床上打开录音笔,作了一首诗。- 你第一次忧伤的泪水去哪了?- 被我的手擦去了,手被风吹干了,泪水蒸发了,又在远远的地方变成雨落下。
没有那个moment
应该是导演想献给自己的母亲?
一部完全“政治不正确”的电影:患精神病的妈妈,母职全面丧失;离婚的父母,形式化和缺失的父亲….但却想从这样的故事里表达爱,没有灰暗的,晦涩的,就是单纯的明天和每一天的爱,以及明天的胜利。虽然电影终归是电影,但这样的电影可能只有法国人行
-我的女儿, 你第一次忧伤所流的眼泪去了哪儿? -你的手擦去了泪, 风又吹干你的手, 眼泪蒸发了, 又成为雨滴远远落下。
过于抽象了有点……啥东西感觉都没交代出来。就像两个疯子搁那尬演……
一部关于亲情的故事,看哭了好多次。母亲疯疯癫癫,精神失常,女儿敏感早熟,坚强的照顾母亲,不指责不怀疑不逃避。母亲虽有精神疾病,但也尽力做一位好母亲,例如被老师找去座谈,她没有跟着评判女儿的孤僻性格,不知装傻还是无意,一直答非所问,但末了离开前怕老师尴尬,进去和老师承认自己不是好母亲,老师理解的说你已尽力了。出来后她对女儿说老师真是一个好人。晚上在外面晃荡很久忘了回家,回到对女儿满是愧疚,第二天买了只鸟送给女儿作为补偿,还有一次离家出走后回来,躺在女儿身边说第二天我再祈求你的原谅。我想正是母亲这种信任,爱和对生活的善意温和,也影响了女儿性格的坚强自信和乐观。影片中的爱,亲人间的爱,让我感动,没有猜忌没有抱怨没有发泄没有反抗,只有理解和包容,爱和扶持,这才是亲情的本质。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母女的纠缠关系;女儿要照顾失去了照顾者功能的母亲(情感上甚至生活上对错位)
看的我稍稍有点混乱,我喜欢跳舞,写诗这样的表达,这让我推测母亲之前的职业,也许是个舞蹈演员,也许是个老师…她和小女孩儿的相处片段很迷人,却戛然而止,感觉和后面成年女孩儿的相处是两个电影。但独立性也是我喜欢法国电影的原因。
最后母女在雨中的舞动,两人一起做的诗歌终于打动到我,数不尽的隐喻,成熟敏感的女儿,当妈妈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妈妈时,如何自己调节。看到片尾应该是导演献给自己妈妈的电影,希望她有看到,ps那首歌太好听了
无力做父母的人会让孩子提前被迫成熟,反过来用心力喂养父母。还是别这样了吧。
+还得是法国人啊拍出这种感觉
细腻而浪漫,温柔且坚定,爱至上成
最喜欢的情节是结尾母女作诗,很感动结尾的歌很好听整体节奏有点慢,不喜欢玛蒂尔达幻想的朋友是正面男角色以及爸爸的形象太正面了女儿一直没有改变,最后还是想和妈妈一起生活这点非常好!女导加一星(意外看见阿娜伊斯)btw不是很喜欢宠物化猫头鹰...对鸟不好吧至少国内没有繁育都是捕捉的
毕竟是电影,美化了血泪苦痛,小女孩居然就长成了挺阳光的大人,一切都美轮美奂的。最后那支舞我能懂但还是很怄。有精神疾病可以不生,每当我看到未成年反过来要照顾成年人就有点恨的咬牙切齿,负点责吧
结尾那首诗尤其动人 // 整体风格没太踩中我的点。// 河底的奥菲莉亚每次看都很沉浸…
小女孩埋骸骨时候,小女孩自伤留住妈妈时候 ,还有长大后雨中痴缠时候
——你第一次忧伤所流的眼泪去了哪?——你的手擦去了泪,风又吹干你的手。
同鍾孟宏《瀑布》及前觀《媽媽》在主題上有些許相似,同為母女相依為命的悲歡日常,也都反轉了照顧與被照顧的慣常身份:《媽媽》中八旬老母照料罹患阿爾茲海默症的女兒,本片則刻畫小女孩如何同精神疾患愈加嚴重的母親共處;前片中主人公的失智是對歷史罪過的艱巨償還,本片則令充滿童趣的女兒與瘋媽媽打對手戲,風格靈動,腦洞很大:女兒古靈精怪的想法和行為,同母親間歇性的思覺失調,顯然面臨截然不同的社會評價與規訓,但在本片中具有相似的表現和同構性,二人得以結為同盟、互相成為唯一的精神依靠。2022年9月12日19:30於CGV K11 3號廳,法國影展場次丙。
好了,现在有两件关于猫头鹰的浪漫的事了,第一件,猫头鹰对我说,明天和每一天都有我陪你,另一件,猫头鹰为我送来霍格沃兹的报名信。
我妈说特意把我叫住,说:我最喜欢的镜头要来了。女孩和妈妈跑上楼,钻进房间,擦过淋湿的头发,坐在床上打开录音笔,作了一首诗。- 你第一次忧伤的泪水去哪了?- 被我的手擦去了,手被风吹干了,泪水蒸发了,又在远远的地方变成雨落下。
没有那个moment
应该是导演想献给自己的母亲?
一部完全“政治不正确”的电影:患精神病的妈妈,母职全面丧失;离婚的父母,形式化和缺失的父亲….但却想从这样的故事里表达爱,没有灰暗的,晦涩的,就是单纯的明天和每一天的爱,以及明天的胜利。虽然电影终归是电影,但这样的电影可能只有法国人行
-我的女儿, 你第一次忧伤所流的眼泪去了哪儿? -你的手擦去了泪, 风又吹干你的手, 眼泪蒸发了, 又成为雨滴远远落下。
过于抽象了有点……啥东西感觉都没交代出来。就像两个疯子搁那尬演……
一部关于亲情的故事,看哭了好多次。母亲疯疯癫癫,精神失常,女儿敏感早熟,坚强的照顾母亲,不指责不怀疑不逃避。母亲虽有精神疾病,但也尽力做一位好母亲,例如被老师找去座谈,她没有跟着评判女儿的孤僻性格,不知装傻还是无意,一直答非所问,但末了离开前怕老师尴尬,进去和老师承认自己不是好母亲,老师理解的说你已尽力了。出来后她对女儿说老师真是一个好人。晚上在外面晃荡很久忘了回家,回到对女儿满是愧疚,第二天买了只鸟送给女儿作为补偿,还有一次离家出走后回来,躺在女儿身边说第二天我再祈求你的原谅。我想正是母亲这种信任,爱和对生活的善意温和,也影响了女儿性格的坚强自信和乐观。影片中的爱,亲人间的爱,让我感动,没有猜忌没有抱怨没有发泄没有反抗,只有理解和包容,爱和扶持,这才是亲情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