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90年代的时候,哈佛有一位博士生Goldhagen写了一篇论文,后来补充后出版,叫做《Hitler's Willing Executioners》,大陆翻译本《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这本书后来去德国宣讲的时候,受到了空前的欢迎。
这一盛况大大超出作者自己之前的估计,本来以为会在德国遭遇不满。
90年代的德国成年人作为希特勒一代的子孙辈,当时的社会政治风气更愿意去承认父祖辈的错误。
开始看是因为网上的截图把我吸引来的,元首那两句台词大意是:如果我有罪,那选出我的人民也有罪。
另一句大意是: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分是我。
一开始觉得有点意思,但其实不能深究。
(号会没)电影里面有前半段的主线是想要在让工作翻身的小弟,发现了像是扮演元首,其实是穿越过来的元首。
然后想要带着元首看看现在(2014年)的德国,想要弄点节目效果。
在前半段里元首真的深入的不分种族、年龄、性别的人交流,传播他的思想,了解大家的想法,这里面也包含了巨量的zz不正确。
后半段,元首学习并利用当代媒体进行sx宣传,他个人的演讲魅力和深入人心的见解征服了大家。
在一次节目翻车后,再写一本自传类书并拍成电影。
影片结束在这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只不过这个“英雄”走的是思想zz路线,我认为其中的精华就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糟粕部分一定要剔除。
这部电影在国内被严重误读了。
我注意到很多答主提到,影片里很多向希特勒行礼的打码人物是真实的路人而非群演。
也有很多答主将片中的采访片段形容为“伪纪录片”。
事实上,那些未打码的也不是群演。
采访片段也是真“纪录片”,而不是找群众演员演的。
该电影其实是纪录片和剧情片的混合态。
涉及到推动剧情的部分是专业演员脚本演出的,而不涉及剧情推动的部分则是无脚本的真实采访。
也就是说,电影前半段希特勒环游德国,那些德国民众接受采访的片段都是非脚本拍摄的。
采访中出镜的都不是演员,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德国人。
他们清楚自己在说什么,也清楚自己在面对一个正在扮演希特勒的演员。
本片这种真假混杂的创作手法来源于《波拉特》。
但《波拉特》剧组由于法务方面的不谨慎,大量使用未经被摄者同意的采访片段,因而遭到至少七位被摄者起诉(未来可能更多)。
本片导演韦恩特吸取了《波拉特》的经验,特别注意了法务方面的问题,影片放出的采访画面全部得到了被摄者的同意。
事实上,他们采访的完整时长达到了300小时,但是成片里只放出不到20分钟。
即便在主线剧情部分,本片也有一部分是半脚本的。
例如电影中那个失败男制片人组织了一堆写手写政治笑话,试图靠政治红线扳倒女制片人的情节。
那些写手都是真的写手,而且拍摄前不知情,他们真的以为自己只是在写突破底线的政治笑话。
参考资料: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15/oct/06/hitler-look-whos-back-director-david-wnendt-interviewhttp://berlinerisch.com/blog/2016/04/05/look-whos-back-writing-jokes-hitler/
乍一看以为是个搞笑片。
希特勒穿越来到现代。
可事实上片子直指今天德国甚至是世界的一些问题。
片子快要结束时,希特勒对发现他的人说你摆脱不了我,因为我是你的一部分,我就在你们心中。
这其实也就是本片的中心。
片子开头,希特勒对一个行为学家抱怨说现在没人对他致敬,大家交流居然都只是握手,没人再用那个特定的手势。
可片子结尾,希特勒坐车前行,街道旁时不时有人笑着对他点头,甚至有人对他致敬。
后来,发生在现实中的游行示威甚至暴力片段也在他面前掠过,就像是他在现场路过一样,视频中不少年轻人中年人用纳粹的致敬的手势。
这难道不正是在暗指现实社会中纳粹思想的抬头么?
影片中多次提到的是德国人对外来者的排斥,这也是现在许多移民大国所面临的问题。
移民、难民涌入,现有的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社会结构也发生重组。
原先的既得利益者以及恐慌自己的利益会被降低的本国人自然而然的对外来人口担忧甚至于歧视、仇视。
这个问题在德国和欧盟国家是迫在眉睫的,因为从前年开始就不停的涌入难民,多数国家都出台了对难民的政策,或拒绝或有条件的接收,不管难民到底有没有进入,国民都难免会有心理上的压力,宣泄于口于行为的恐慌愤怒颇有暗潮涌动的势头。
长期以往,双方冲突会越来越大,安全问题也将会越来越严重。
当今社会的环境污染、难民潮、移民问题、教育问题、财政问题等等,不仅仅是在困扰着德国,可以说是在困扰着欧洲乃至世界许多国家。
每个国家的不同党派或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对思想,而其中就有不少人走上了极右、极左的道路,他们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保障自己现有以及将来可能会有的利益,至于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会不会造成别人甚至别的民族的重大损失,他们是并不在乎,或最多假惺惺的在乎的。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日本的右翼抬头,其实现在看来,右翼的重生不仅仅局限于日本。
我们必须对此有警惕,不要再走上上个世纪的老路了。
与其说是希特勒归来,倒不如说这部影片回应了部分人们的期待,即是当下社会的一切,是否如希特勒所期待的一样,他又会有哪些反应?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穿越者常有的困惑,看到了信息的断层和对常识的突破,看到一个过去的人在当下的迷惘。
只是,作为曾经的领袖,他以极强的适应力,很快抓住了当下社会的脉络,从“宣传”入手。
他自身的存在已经形成了一个符号,可以是“刽子手”也可以是“救世主”,唯一不变的演讲才华,通过实时电视等科技手段,使其演讲能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这是19世纪民粹主义者无法企及的传播条件。
这种技术赋能的反启蒙运动,构成现代性悖论的黑暗篇章,使得他的理念更快地送达到每一个渴望改变和希求安慰的灵魂那里。
他通过生理性节奏控制,通过刻意训练的呼吸技巧(据传记作家记载,他曾向歌剧演员学习),他的语速从缓慢陈述渐变为疾速咆哮,形成强烈的情绪冲击波。
声调在低沉私语与尖锐嘶吼间切换,配合肢体动作的戏剧化表现(如挥拳、跺脚),制造出近乎催眠的节奏。
他选择黄昏时段登台,利用光影效果强化神秘主义氛围。
采用二分法词汇("生存/毁灭"、"纯洁/污染")、重复三连句("一个民族!
一个帝国!
一个元首!
")及拟声词(模仿战场轰鸣),将复杂社会问题简化为易于传播的口令式话语。
通过第一人称复数"我们"的持续使用,将个人诉求包装为集体意志。
同时虚构"内部敌人"(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外部威胁",将社会挫折感转化为具体的仇恨对象。
他所经历的一切,同样采用了一种“画中画”的嵌套,我们并不知道是在看一部电影,还是在看现实。
而影片最后路人真实的反应,能够看到希特勒的思想碎片依然影响着当下。
刚刚在b站看完《希特勒回来了》,这次元首真的从河北省回来了。
作为一个在b站看过元首鬼畜视频无数的人来说得知这部电影我的内心是激动的,托b站up主的福这么快就能看到高清版,虽然说那些黄纳弹幕着实让人无语,看来德国的肥皂业形式一片大好。
原著小说写于2012年,那时被公知一直吹到现在的阿拉伯之春刚刚结束,让欧洲领导人头痛不已的难民问题还不算突出,因此电影反映的更多是穆斯林移民在德国定居后对原有德国文化的影响,电影也通过一种伪纪录片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般德国国民在被各种政治正确包围后不吐不快的心情,这时候蹦出来一个留着小胡子的人正好成了倾诉对象,另一部分人则是年轻人,对于希特勒只是一个符号化的印象,或者说觉得很酷,当年的那段历史并没有深入了解,在看到这位留小胡子的人后马上自拍合约留念,发到推特上炫耀一番,时间长了也许会对这位元首有一个盲目崇拜,可惜电影在这方面没有细拍,不过可以看看类似的电影《浪潮》。
作为一个政治讽刺电影来说《希特勒回来了》还是漫成功的,黒完左派黑右派黒完绿绿黑新纳粹,对德国现有的制度也批判一番,就像那位电视台老板说的那样“我之所以反对是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是老板。
”他也为我们带来一段山寨版元首的愤怒,不得不说气场没有冈茨老爷子强啊。
作为这部电影的真正男主角这位小哥无奈被元首的气场所压基本上全程酱油,但他也算是整部电影的起源之一,就是他把希特勒带上了段子手之路,亦是本片少有的三观正的人,最后就是他发现了这个元首是真正的希特勒,在向女老板报告后却被当成精神病关了起来,而希特勒恐怕早就把这个当初的苦兄弟抛之脑后,就像希特勒在上台后为了迎合国防军和容克贵族对昔日的冲锋队进行长刀之夜的清洗,小哥就像是被干掉的罗姆,女上司则象征希特勒上台的幕后推手容克资本家。
这位女上司在最后恐怕也已经知道这个希特勒是真的,但她却依旧选择与希特勒谈笑风生,其一恐怕是就像当年那样希特勒能维护住统治阶级的利益并蒙骗底层人民其二就像之前她的下属说的那样“戈培尔夫人”,也许她被希特勒所迷住愿在这条路上走到黑,就像71年前杀死孩子为小胡子陪葬的小黄夫人一样。
萌萌哒的犹太人秘书是片子里为数不多的治愈点,看着她提高元首的姿势水平那一段着实有趣,在希特勒还不知道她是犹太人时对她赞赏一番直到见了女秘书的祖母才知道她是犹太人瞬间懵逼,把种族主义的可笑与荒缪讽刺的淋漓尽致,作为经历过那段恐怖时期的祖母显然身经百战见得多了,对于希特勒那些蛊惑人心的把心历历在目“一开始所有人都把你当小丑,没有人相信你会杀掉那么多人。
”有的时候不是说要记住仇恨但不能忘记历史。
最后我想说看来不光是中国全世界对元首的愤怒都充满了爱,电影不光来了一段元首的愤怒(钢铁苍穹也有这么一段)甚至还有来自官方的元首鬼畜,一瞬间我以为来到了b站的鬼畜区,歪果仁也挺会玩。
《希特勒回来了》作为政治讽刺电影无疑很成功,比老美的《大独裁者》和《刺杀金正恩》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对于不过是德国整个西欧都很头疼的穆斯林难民问题和极右翼势力的抬头确实要好好想想别再白左圣母心到底了,朋友们还是赶快去b站看看吧,说不定过几天就被和谐了。
<图片1>
《希特勒回来了》,2015年德国电影。
原本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片,但是却慢慢变得严肃起来。
本片讲述2015年,希特勒突然从天而降,显然他没有在最后狼穴里自杀成功,反而穿越到了现代。
他发现电视是个好东西,于是利用电视重新开始他的政治抱负。
欧洲电影不像好莱坞电影,喜欢10分钟一个小高潮,30分钟一个大高潮,然后高潮到顶点大结局,反而是喜欢平铺直叙,剧情的推进比较舒缓。
片中涉及希特勒和大量现代德国人的对话, 居然还不可思议地产生共鸣。
希特勒不愧是一个鼓动民意的好手。
本片虽然是一个好题材,但是总体话题展开还是浅尝辄止,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也略微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也许就是欧式幽默电影吧。
希特勒穿越到现代的故事,尽管打着喜剧和讽刺的旗号,但一点也不幽默,说得都是大实话,看得我都想追随元首了。
政治很重的影片,里面收纳了好多纳粹历史和希特勒的梗,希特勒这个杀人狂是人民选出来,是人民把这个恶魔推上顶端,“因为其实我的性格就存在每个普通人身上”,反观中国国内其实民族主义浓厚,“杀遍所有日本人”“杀到日本本土”口号从来都不少,尽管好多人都哈哈一笑当中二病处理,但要是真有那么一个神经病走上中国权力核心处呢?
法西斯思想要占据人民思想到底要多久?
影片“浪潮”已经给出答案了,这样的理论真的好荒诞,不过也正如影片的一句话“人们起初也是嘲笑他”。
几乎没看过德国电影,但是这个名字实在太吸引人了。
一个罪恶滔天、杀害600万犹太人的元首在其战败自杀之际穿越到2014年,会发生什么故事?
这个题材很容易让猎奇爱好者们浮想联翩。
当然,这个片子很显然超越了猎奇的层次。
电影中“一切从零开始”的元首让很多对他有刻板印象的人大开眼界:他始终坚持走到群众中间,认真听取、记录他们的诉求,希望能帮助他们实现一个更加理想的社会。
同时他能比普通人更准确地判断出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在脱口秀电视节目上的演讲让本来哈哈大笑的观众们都陷入了严肃的思考,甚至有群众开始愿意“支持”这个看上去像模仿演员的“元首”。
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魔鬼希特勒吗?
电影告诉我们,这就是元首的本来的样子。
影片后半段一个德国犹太老太太见到元首时认出了他是真正的希特勒:
说白了,不是所有的魔鬼都以披着黑斗篷,手握镰刀的形象现身。
而魔鬼能得势,靠的当然也不是一个人的力量:
我们知道,从地缘上讲,德国西有法国和英国堵着,东有俄罗斯(前苏联)虎视眈眈,自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以来几百年间就是一个长期缺乏安全感的区域(19世纪前叫德意志邦联)。
没有希特勒,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也很可能会有其他“特勒”出现。
电影最后通过镜头语言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历史会重演吗?
当现在的”德国人“像二战前一样对移民、难民和社会制度有诸多不满和迷茫时,“元首”会回来吗?
本片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让观众们不禁思考一下历史发生的“土壤”究竟是什么?
未来的和平仍需要历史记忆的传承,需要像这样精彩的电影带给大家的思考。
人性的黑暗---利己主义的孽。
'希特勒'可不止出现在德国,他在所有人心中。
(世界所有人…包括犹太人。
如果换作是犹太人当权……?
如若不是他们人少,如若不是欧洲一向排犹…高智商犹太人一个民族也会灭了世界所有也说不定……当然这是假设)【相互利用的独裁者和屈从者】曾经希特勒被人民公投选举了出来,是为完成人民的'愿望',做他们想做而没胆做的事。
如今他回来了,人们又利用他,赚得收视率,为自己的私欲牟利。
而希特勒本身,是明白的。
他清楚'人'是什么样的动物。
唯一知道希特勒身份的人被视为疯子收监,并不是因为人们傻,只是他们选择了'装傻',最原始的还是因为他们想通过希特勒之手去完成'自己的私欲'。
他利用了'人性的黑暗'登上了高位,释放了所有人的“欲望”。
枪打出头鸟,不知道该说跟风的大部分'聪明'还是'狡诈',事败之后还能全身而退。
然后所有人都在等着下一个'希特勒'的来临,再一次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谋取利益。
别把自己抬到高处,‘人就是动物,有原始的欲望’可怕的不是希特勒,而是人类自己。
就算没有希特勒,也会有西特楽,系忒勒,希特乐。
你当真以为文革时期的人傻?
他们也只是装着傻把责任全推给了毛泽东而已。
【权威主义人格对权力的追求】到底这样高度可怕的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根据著名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法则”来分析其实十分妥当。
极端民族主义的病态,体现在对“权力”的极度推崇。
统治者(希特勒)其实也是一个心理上的弱者,典型的将精神注入到权力之中,以此来建立自己的第二性纽带,从而生存。
而他的追随者们则是推崇权力并对权力有屈从倾向的人群。
这样两种 “权威主义人格” 就构成了法西斯主义的人格基础,从而展开了极端民族主义的排异暴力活动。
一个因为“弱”,所以想征服。
一个因为“弱”,所以通过别人去征服。
本片和大多政治寓言片一样让人压抑了许久,人性的黑暗是个永恒的话题,自由和权力也是同样。
说这解药吧,其实也是十分简单,“做一个心理上的强者”。
话虽如此,就跟这 “共产主义” 的汤药一般,你吃还是不吃?
*文章原标题:做个心理上的强者。
(ps:其实也不能算是文章,十分随意的小随笔吧…想想一年前写的,还是想改个标题…所以…嘻嘻)
举重若轻
题材好,但是拍的太差。
一部告诉我们如今成为网红会有多牛逼的电影,也是细思恐极的黑色幽默政治讽刺佳作。虽元首刚穿越回来的落魄寒酸样儿令人忍俊不禁,但随着剧情发展,元首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便再次找到当年呼风唤雨的感觉,而唯一发现真相的记者却被关进精神病院,这永恒的人性讽刺令人直冒冷汗。
想起为四人帮做官方传记的叶永烈曾写过《毛主席重返人间》,与此片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导演很懂很会玩,加入很多网络鬼畜元素,恶搞“元首的愤怒”,很接网气,喜剧性大增,get到点会看得乐不可支。此外并未流于肤浅,亦有对德国现状的深度讽刺与警示。德国也好,美国中国也好,都要警惕元首卷土重来
穿越2005,无聊
无聊
我最喜欢的细节是,老百姓可以容忍希特勒的政治态度,但是一旦得知他曾经杀掉一只狗,就背弃了他。这看上去有点可笑,主次不分,但是公众决策的机制就是这样:理性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不需要复杂的操纵。
事实上很多时候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懦弱小人物捡爆炸新闻最终回归善良梗略老套
心呐翠人渣胖揍了自己的老舵主,太没职业素养了,哈哈哈
像是网络大电影。最近好多人批判&lt;十年&gt;的艺术性,真的要看看这个吧...除了政治梗可以惹人发笑外,一无是处。
算半个恐怖片 政治非常不正确 但很好笑 好多梗 好多不明真相的路人 看着更是心惊 西方记者 总想搞个大新闻 落榜美术生穷游 喵星人统治世界 一千万人比不上一条狗 帝国的毁灭来得毫无预兆全剧最好笑 德国药丸
一部让人毛骨悚然的喜剧,历史就像一个圆,我们以为我们一直在向前走,其实只是在徒劳地转圈。
导演给我一种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感觉
想到结尾的处理其实是对一切都可娱乐化的世界的考验,如果停留在杀掉希特勒就能挽救世界的话就太low了
搞纳粹没有垮台,结果杀了一只狗被嫌弃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不是一部喜剧,这是一部非常严肃的电影。
没看完。感觉是对希特勒的侮辱,即便他是恶魔。
很多德国的、政治化的笑点没GET到,字幕也不太好,影响了观影效果
(7/10)一个人有否犯罪意识,并不在他是否犯中二崇拜张子强、叶继欢等“传奇大盗”,而在他是否认同这样的暴力价值观。这部影片能够上映恰恰是德国人勇于自省的体现。从来不缺反纳粹的纳粹。想研究法西斯思想,不必跑到欧洲对德国人上纲上线的,在百度明朝贴吧里,你就可以找到大量新纳粹的活样本
被现代传媒玩坏的元首,或曰被元首利用的现代传媒。元首穿越到现代是个好点子,但如果完全拍成黑色喜剧或严肃剧情片可能会更好,而不是这种左右不搭的伪纪录片讽刺剧。我本来期待看到元首陈旧的种族主义思想如何在现代社会撞破南墙,或者他天才的宣传能力通过现代传媒工具放大后如何兴风作浪,可惜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