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b上只有6.8,metascore也只有60+,让我挺惊讶的。
对这片子的评价两极分化其实很严重Guardian以及其他两家媒体都给了100分,而有家媒体直接给了25分。
大致看了一下差评,都是和真实事件对比,说这部电影弱化了凶手的恶心,思考与视角不够深刻,对时间后的表现浮于表面等等。
我是在7、8分之间纠结了一阵之后打了8分。
我对这件事不是很了解,但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说,我觉得是好的。
首先,这个主题直击人心。
第二,影片前半段非常有冲击力,悬念也好节奏也好都是大师水准。
第三,后半段像换了一部电影,对比太明显确实会觉得拖沓沉闷找不到重点,但我觉得艺术本身就应该是朦胧的,群像式的表现足以引发我们多角度思维的碰撞,而不是霸道的灌输给我们某一种观点。
其实最后让我给8分的还是维利亚那段证词。
结局说维利亚重新振作起来决定将来从政着实令人欣慰,就有种你可以杀了我们,但永远无法打败我们的感觉。
我记得毛姆有句话,大意是困境无法使人变的豁达,反而会使人刻薄且充满仇恨。
这话或许没错,但单纯对于个人来说,怨恨也并不一定是件坏事,他可能会是我们奋进的动力。
凶手说不顾民意接受难民根本就是对民主的违背,这句话让我想了很多。
虽然我不认同他的做法,也与他站在完全对立的观点,但你不能说他的话毫无道理。
确实民主自由就是一个这么矛盾的东西,他一方面承诺自我,另一方面又要求包容。
看起来是个无解的悖论。
这个世界为追求平等,反对种族歧视努力了几十年,似乎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进度又似乎令人绝望。
说白了,现在的和平共处可能都是峭壁上的平衡,一旦引发了欧洲那样的矛盾,就会直接跌落悬崖。
而种族歧视是否能被真正消除,谁也无法保证。
也许当形态怪异的外星人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地球就能实现和睦了。
恩,突然悲观。
但就像维利亚说的,我们还可以选择,选择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选择在黑暗的前途中坚守那点希望,选择就算被击倒也绝不认输。
前30分钟恐袭本身,后两小时的恐怖分子审判和幸存者康复。
挪威这样的北欧发达国家在情感与理智层面跟我们的不同太多了,他们大多话少,他们经常说I don't know,没有心灵鸡汤,当Viljar经历PTSD时父亲开解的话也仅是一句“我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做,我只希望当时是我代替你”,泪目。
反人类的恐怖分子虽然残暴,但依然有人权并不受到虐待,甚至可以真正地被辩护(这是我们的法制体系下很难被理解的)。
最后三段话,受害者在公开庭审中以同理心“你是孤独地一个人”欲打动恐怖分子这段不喜欢,笃信某种教义的偏执人格不可能被打动。
受害者家庭原谅首相的情节可能略超现实,不过看得出首相不是个官,一副没服务好的歉疚感。
律师不和罪犯握手的戏非常好,我可能在人群中分辨不出你这样的人,但我的孩子,我孩子的孩子会一直打败你们。
这部2018年的影片讲的是2011年发生在挪威的因反对穆斯林移民而进行的针对青少年的无差别屠杀,快10年过去了,这个世界依然没有好,哀伤
英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依然钟情于政治性的表达,当然在这部信息量庞杂的作品中,还灌注了道德伦理、人性与法律,以及对当下欧洲时局尤其是难民问题的见解。
看之前以为画面上会充斥不少血腥冷酷的杀人场面,结果大屠杀的段落只占了影片开头半个小时不到的篇幅,而且表现手法相对比较克制,并没有过分渲染杀手的残忍行径。
剧本重心反而是悲剧之后幸存者心灵重建、恐袭者接受审判,以及辩护律师和首相控制局面多条线索彼此交错,逐渐编织出一个北欧民主国家遭遇恐袭后逐渐疗愈的痛苦过程。
由于故事线索繁多,影片给我的感觉更像是电视剧集的浓缩版。
幸好有导演一如既往的摄影和剪辑技术奠定视听基础,令影片不至于沦为平庸的电视电影。
其实可以对比去年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的《凭空而来》来看,同样是表现新纳粹主义给欧洲社会带来的负面冲击,但比起法提赫·阿金“以暴制暴”导致无解的处理手段,格林格拉斯显然要理性得多。
恐怖分子的辩护律师这条线索无疑让观众有更多的思考点,不仅局限在这个民主国家的法律制度,还有更多关于人权以及道德上的复杂问题。
处理得最出色的莫过于让恐袭幸存者最后在法庭上与恐袭者对峙的段落,巧妙地将两条主要线索融汇一起,更暗示着这个国家经历惨剧后恢复昂扬的斗志来面对艰难险阻,乐观睿智的姿态让人看得动容。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探讨了法治与国治的相同及不同。
让我见识到导演在处理恐怖与政治相结合事件的把控度。
在我的认知中,法是制约人们犯罪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大秦帝国》系列一中商鞅使我认识到依法定罪的条件,及法不诛心。
这是我认为的最初法律的形成,由它来制约人们的罪恶行使权。
我一直认为人都有着罪恶度,也经常处在浪漫,空想的环境中无法跳出。
而每当看着刺眼的新闻,责任感便要强迫我跳出那构想的浪漫环境,这时的我,内心极其矛盾。
我费力的思考着两者的极端,以至于我跳不出我构思的两者的极端。
也并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极端。
我记得影片中庭审法官的一句话,“法庭在为挪威的最佳利益着想”。
恐怖事件发生后的最佳利益便是人民所在地的安全程度,及让策划者,行使者承认自己的罪行,并向人们认错,以此制约以政治为目的的恐怖行动。
国治,庭审官预想的国家最佳利益。
法治,是原告与被告双方和平的交流。
这一层,更多的是基于人性的表达。
法庭有理由让双方对话,以此验证国家民众的文明。
影片极右分子与右派的对话足以给予极右分子政治上的挫败感,也就是打江山易,坐江山难。
而极右分子的另一层挫败感及是他的“独自一人”。
到了最后,他什么也得不到。
辩护律师出于职业与人权为他辩护,辩护完成后,律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对辩护律师这样的处理,是否又太过于理想化。
除了律师还是父亲,这层的两难导演不想深究。
所以影片的理想程度高于它视听所构建的现实常态。
我挺喜欢这层矛盾感的。
受害者男主维亚的重建过程其实呈现的很清楚:如果和林奕含笔下的房思琪相比,那么在病床上的状态可以看做一种混乱,如同林奕含生前问的那三个问题,实质上因为陷入了自己的逻辑怪圈而问出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所以可以视为男主在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而在女孩慰问男主那场戏中女孩的一句“俺也一样”点醒了他,让他逐渐重拾起受害前的“领导”型人格,从对自己身心极差状态的绝望感(这时问题成了“我要恢复但我暂时看不到路”,至少不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模式),到试图走上身心恢复的“路”(学走路其次、关心弟弟和母亲的处境才是重点),这时才到真正开始面对恶魔的时候,即使一开始不免恐惧,但这样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已经完全恢复的领导型人格才有能力与曾侵入自己身体震慑自己灵魂的恶魔抗衡。
不管怎样,受害者选择自杀一定不是一条对的路,本片中把男主拯救出害死林奕含的不健康心理模式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对女孩的男性保护欲,当然这也源于极度健康的家庭环境就是了。
我们有义务为受害者和其周遭指出一条救赎之路,尽管可能对所谓的女权意识形态有冒犯,那也比纯粹只是基于“正确”立场的同情要强太多。
“林奕含与阿廖沙”话题中有一篇用哲学回答林奕含三问题的文章,写的非常棒,最后在他的结语中提到林奕含的一句“我无力也无意改变社会”,而作者对此的回答是:“人也许需要一点社会责任才能活下去”。
有些女权或许就会开始认为这是避重就轻,“不去惩罚恶人倒在这对受害者指指点点”,我觉得这种言论只是占了正确的理,但不见得起得了正确的作用。
一边遭受恐怖袭击,一边野外游玩,一边哀声、哭声,一边还沉寂在欢乐之中,本来平静、平凡的一天,突然成了生离死别,让气氛变得惊恐不再安宁,让命运因此改变。
因为一个人,一个右翼极端分子使7月22日变成了灾难,青少年领袖训练营变成了一个噩梦。
在一个父母离异,母亲眼中“正常”的人,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以伤害政客最爱的人——他们的孩子的方式让政客屈服,以极端的方式让无辜的人成了牺牲品。
他始终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面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丝的悔意。
作为他的律师,他即使面对大恶之人,即使接到一日5次的威胁,即使因为自己工作对象的原因,被迫让自己的孩子不得不换学校,即使面对大众,尤其是受害者父母的不被理解,即使面对大是大非面前母亲都放弃时,他还顶的压力,恪守自己的职业,为他尽最大的努力保证他的权益,为他逃脱罪行,为他找辩护者作证。
即使这样他还是选择自己认为对的事,即使被审判还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作为幸存者的维亚,他们一块逃。
即使逃到悬崖边上,也没有逃离他的魔掌中了5枪,在父母的努力下找到了那家医院,在父母的担忧陪伴中、在医生拼尽全力中看到了希望,他活了,与死神擦肩而过,他面对了生离死别、朋友的不幸去世,醒来后在恐惧中折磨,在经受身心的考验,终还是慢慢的试着走路,他承受了如此痛苦,就像另一个幸存者的女孩说的,活着还不如妹妹死了好,活着要面对这些。
他充满仇恨,他恨恐怖分子让他一个正常的人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试着对抗命运的不幸,他用开拼力雪车的方式发泄、释放自己的痛苦,为了他,父母开车追他、保护她,用拥抱抚摸他内心的痛。
父母为了照顾她,忽略了弟弟的爱。
为了他,母亲放弃了现场演讲,她说他除了是候选人,还是是一个儿子的妈妈。
在幸存的女孩和父母关爱、鼓励下,他感受到了周围的爱,在痛苦中他被爱融化,他开始学会了面对,学会了坚强,让他看到了希望,让她有了面对恐怖分子的勇气,最终,释怀了,走向了自己的路。
这部电影,是英国导演格林格拉斯根据“挪威7.22爆炸枪击案”改编而成,他的电影都是力图展示真实、厚重而锋利的如同纪录片式的风格,比如《血腥星期天》。
事件的男主角,主谋叫布雷维克,他是一位反移民、反政府、反穆斯林、有纳粹倾向的,精心策划了这起骇人听闻,震惊世界的事件。
制造汽车爆炸案,并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射击,大开杀戒,最终造成77人死亡,良心何在?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在庭审中,布雷维克行了一个“纳粹礼”,然后开始做辩护陈述: 今天我代表欧洲人民发言,那些被剥夺了民族、本土、文化和领土权利的人,检方告诉你们我有精神病,他们这样是因为害怕我,因为我制造了自二战以来欧洲最复杂、最精彩的政治暗杀行动,为什么?
因为挪威、欧洲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民主国家,一个国家没有听取国民是否愿意多元化的意见,这算是民主吗?
逼迫他们成为自己领地上的少数民族?
许多人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意识到这一点,然后就像我当时那样,举起武器反抗。
当和平的解决手段无法实现时,暴力手段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我要求被判无罪,因为我是为保卫祖国而战。
看看最近两三年,全球民粹思潮泛滥,其中就包括“反移民”。
欧洲接纳难民,欧盟国家的国民“反移民”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最近的例子,中美洲大批难民长途跋涉数千公里,奔到美墨边境,试图进入美国。
美国的做法呢,边境筑高墙,拉铁丝网,政府增派军队,拒收难民,防止难民进入美国境内。
特朗普总统的做法算不算“反移民”呢,呵呵。
那时布雷维克的极端思想,如今是不是付诸实践了呢?
他算不算一个“英雄”,呵呵,充满讽刺 这里,让我还想起了另一起爆炸案,1995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造成168名无辜百姓死亡,数百人受伤,定性为恐怖主义袭击。
主谋叫麦克维,其最终于2001年被判注射死刑。
他这种报复社会的恶行,死十次都不为过。
剧情的最后部分,在枪击案中死里逃生的维亚,出庭作证时,是这样陈述的: 他想要杀死我,我记得。。。
看到他。。。
然后开始逃跑,想找个地方藏起来,保护我的弟弟,我记得我被打中了,五次,当我。。。
躺在海滩上时,我。。。
孤身一人,忍受着我无法想象的疼痛,我不得不重新学习使用自己的身体,重新学习如何行走,重新学习如何进食,我的左臂几乎已经不能用,我。。。
我有一只眼睛瞎了,不过这。。。
这让我松了一口气。。。
松了一口气,至少我现在不必看着他,不过当然,事情不没有这么简单,我的脑子里残留着。。。
他的子弹片,可能会随时要了我的命,我看起来和以前也完全不一样了,我。。。
我的身体。。。
已经损坏了,最糟的是他。。。
他杀死了。。。
安德森和西蒙,我最好的朋友们,让他们无法。。。
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记,他们本可以让世界更美好,而我。。。
我每一天都在怀念他们,很抱歉,我。。。
我本不想。。。
我本不想哭的。。。
我特别不想在他面前哭,我本想保持坚强,因为我要为了他们这样做,这样他们就不会被忘记,当你打死他们然后。。。
把我一人留在海滩上时,我不知道自己是死是活,从那之后,我一直困在了那里,但现在我意识到我还有选择,因为我依然有家人,有朋友,和回忆,梦想,希望,还有爱,而他没有,他。。。
完全孤身一人,他会在监狱里度过余生,而我。。。
我活了下来,我选择去生活,我说完了。
挪威爆炸枪击案的结果,法庭认定安德撕贝林布雷维克犯有全部罪行,判定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布雷维克被判无限期单独监禁,只要他仍对社会构成威胁。
结尾处,布雷维克和他的律师的对话,耐人寻味。
布雷维克:: “如果可以,我还会再做一次” 辩护律师:你没有赢,布雷维克,你失败了。
布雷维克:还会有其他人完成我的工作。
律师:我们会打败你们。
我的孩子们,还有他们的孩子,他们会打败你们。
布雷维克:你甚至都看不到我们。
布雷维克走进监狱牢房,牢房的门关上了,案子画上了句号。
布雷维克最终被判最高刑罚:监禁21年,因为挪威没有死刑。
若是案子放在大陆,这个十恶不赦的家伙早就被判死刑了,才会平民愤。
可见欧盟国家非常重视“人权”,呵呵。
再次回到电影,剧情并不复杂,导演尊重事实,完全就是在还原事件的真相,可以说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非常不错的一部电影。
我喜欢。
比较客观冷静地反映了凶手筹备、爆炸枪击、被抓,以及漫长的庭审过程。
从始至终都是那个变态的极端分子在把控局面,他主动投降,甚至为了在庭审过程中表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放弃了精神疾病辩护(如果不放弃的话,法庭可能无法让他服刑,只能让他去治疗),整个过程都是洋洋得意、自信满满、毫无悔意。
挪威的法律量刑为什么这么轻?
七十七条人命啊,法律对打击暴力犯罪一点办法都没有。
如果不能保护受害者的权益,那么保护再多施暴者的权利都是本末倒置。
最后受到惩罚的只有被迫接受工作的辩护律师,他一直被骚扰和威胁,女儿也被迫转学。
真正的凶手却被高墙保护者,愤怒的民众拿他没办法。
影片最后字幕说凶手被判终身监禁,其实,在既没有死刑也没有无期徒刑的挪威,他只被判了21年,关7年就可外出度周末不受监控,关14年便可假释。
他在狱中住着小套房,可以看报纸,有跑步机,还可以玩线上游戏,甚至在狱中读了大学。
但他却绝食抗议,要求改善“虐待般”的监狱生活条件。
貌似挪威监狱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治他,好像只能尽量满足。
没有办法处罚这样的魔鬼,真的是太软弱了。
明年8月,凶手关满7年,当他外出度周末的新闻出现在挪威媒体时,那些还在与伤病作斗争的幸存者不知道有多痛苦和愤怒。
没去过欧洲,这个电影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欧洲作为民主的发源地,那里的人的文明状态,他们的文化共识可能已经达到我们无法理解的状态。
电影很好的呈现了欧洲人面对暴行,能够很快的从开始的恐慌,指责中冷静下来,通过法庭审判,让全体人民一起思考,寻找暴力的根源,而且这些过程是全民共识,是我学习的目标
首发 公众号 “侠牛影迷” ID :ttkdycc作者:牛牛《7月22日》痛苦也许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
于特岛惨案,2011年7月22日,挪威奥斯陆的一场恐怖袭击带走了整整77条生命,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全片简明、利落、冷静、克制,没有过多的赘述,只用了30分钟就把整个袭击过程正面呈现给观众,而在后半段更主要的对遇难者及家属身心愈合过程的表达,显得异常的客观,没有刻意的煽情,甚至有些细节像挪威常年的温度一样冰冷。
但你能在这冰冷背后看见那份异常的坚毅,遇难者的坚强,父母的支持,律师的专业,甚至行凶者宁愿加刑也要在法庭上讲话,都非常震撼。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用自己对节奏娴熟的把控,将几条叙事线清晰的呈现给观众,任由大众评说。
7分。
ps:原来导演以前干过记者,怪不得这么偏爱写实风格!
day477 应该放大首相受到质询那场戏所体现的内涵,没有明确的指向使得最后落到一种颓然的英雄主义当中
左翼环境下,右翼制造的极端恐怖事件与被审判的过程
凶杀犯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能让他做出这样的暴行
我想,面对如此沉重的伤害,个人层面只有去生活,才是对加害方最好的反击,无论加害方是个人还是组织,个人永远无法打倒他们,只有使对方的动机不能得逞才是最有效的抗争。
对于案件的重述固然重要,但其所揭露的既成现实才是更应当被着重讨论的问题,我们当然应当赞颂程序正义,但冰山于水面之下亦不是法治与理性可以融解的,右倾覆巢焉有完卵。
Paul Greengrass的这部新片是以加害者与受害者两个主要视角展开的有着导演一贯的纪实视觉风格以及饱满的角色与故事塑造的扎实的作品,影片在处理两个主要视角间的切换上有着极为自然与流畅的节奏,角色与故事更是十分扎实工整的开始以及结束于这两个视角,相对比影片的两个主要视角,辩方律师的视角则是更加微妙的存在,它既起到了对事件当事人做道德辩护的作用,也在配角的角度上进一步加深对反派的角色塑造,而影片颇具纪实风格的影像则在演员优秀表演的配合下将在极端事件中各方视角中所需要展现的情感,用简单几组镜头以及配乐被高效地传达出来。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没有戏剧冲突,没有悬疑处理,没有情绪张力,没有高速快剪,绿草以往所有引以为豪的元素在这部电影中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带任何情绪的上帝视角,理性克制,并且保持着足够的距离,让我们可以看清事件中的每一条脉络。这是极右主义者对挪威未来政治架构的一次粉碎性打击,同时也是颇具寓言色彩的双雄戏码:极端的布雷维克以为自己可以彻底瓦解挪威的多元化进程,没想到亲手创造出劫后余生的维亚,他的软弱,他的眼泪,他的恐惧,比任何武器都具有杀伤力,也许他脑中残留的弹片将成为改变未来的钥匙。而模糊沙哑的政府线与律师线并未起到太多助力作用,反而拖了后腿,让整个故事读起来更加的零散残破。如果说《93航班》是令人窒息的濒死体验,那么本片只是术后的幻痛而已,那痛苦看似真实,却如此遥远又陌生。现实主义电影和纪实文学还是有区别的。
看完这个片以后,我可以部分理解支持废除死刑的人的想法了。还有就是“底限”应该设在哪儿。(?)
啥矛盾也没体现出来,一边倒的好人坏人
克制到平静如水,大多数时候仅仅纪录不做评判是优点也是缺点。但电影的余波还是铿锵有力,看完两天还记得「我们会打败你们,我的儿女,他们的儿女会打败你们」。
我敬佩有理想的人 视钱如粪土 那些小孩子真的快进看
Very平庸
事件经过还是很北欧的
一直在试图理解但到最后也没有说服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这是一部英文电影。仅仅因为是英国导演,还是希望通过一种更广泛使用的语言把事件及其意义扩大化?全景式的描述牵涉许多人物和角度,或许希望能够带给更广泛的观众群更多思考。但我总感觉这种目标显得越来越天真了。
其实很一般,Viljar最后的法庭陈述好过电影所有的部分
原来以为是纪实电影,没想到整得这么意识流,凶手的真正诉求也不说清楚,遮遮掩掩避重就轻
两星。
冗长
摧残与重塑,是个人是国家也是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