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说得清楚些,文中有剧透,请见谅。
《停车暂借问》是张信哲先生在一个访谈节目中推荐过的书,作者是香港作家钟晓阳。
当时主持人让他推荐一本书给年轻朋友,阿哲就推荐了这本。
这书是他青春年少时喜欢看的,并且这书跟他很有缘份--因为后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名字叫“烟雨红颜”。
阿哲演了爽然这个角色。
先是看了电影,其实电影的名字也叫“停车暂借问”。
本来不想再看书了,觉得就是一本言情小说,没啥可看的,而且,这书是张老师推荐给年轻朋友的(年轻,在这里应该是指20岁左右吧);可是看了电影之后,发现电影里的某些情节没法解释,于是还是找了书来看。
看后发觉,书写得很好,怪不得张老师会推荐这本书。
好吧,先从电影说起。
如果打分的话(满分是10分),在没读原著之前会给5分;读了原著之后,再降0.5分。
不得不说的是:演员选得是不错的--周迅给人的印象就是会追求浪漫,骨子里有点反叛的那种女生,演宁静没问题;选阿哲演爽然,导演大概是看中了他的那股“仙气”,原著中说爽然是有点“仙”的。
认真想了想,在众多男性演艺界人士中,除了哲哥,还真没有人配得上这个“仙”字。
稍微有点可惜的是:哲哥的个子稍微矮了些,要是再高5-6厘米,就更加跟小说中人物吻合了。
电影是以东北为背景的,人物对话中就出现了一些东北腔。
但是,对于一群南方演员来说,东北话说出来感觉很突兀,有木有?
其实也没啥东北话了,就是“咋的啦”三个字会时不时出现一下。
这仨字从周迅嘴里说出来,好有喜感阿!
其实,可以把“咋的啦”换成“怎地”,也是东北人常说的话,但听起来就没有那么奇怪了。
电影中有个桥段感觉特别不满意。
15年后,爽然和宁静在香港意外重逢的那幕,真是不符合爽然的个性啊!
啊!
啊!
啊!
酱婶儿的:在一个戏院门口,爽然被检票的堵在门外,起了争执,被推到外面,跌倒了。
爽然爬起来,对着一辆停在戏院门口的车子,借用车窗玻璃当镜子,察看自己脸上的伤,还理理乱了的头发。
而宁静恰巧就坐在那辆车里,看到了他并泪目(没有当场相认,因为旁边坐着她的丈夫)。
这个对着车窗玻璃理头发的镜头,那么市侩的行为,完全是洋场小开才会有的动作,再怎么,爽然也不会有那种动作啊。
前面已经说了,爽然是有股“仙气”的人,虽然过了15年,经历了沧海桑田,但是也不可能那么没节操地对着人家汽车玻璃理头发阿?!
接下来就是宁静常常去那个剧院,希望能再次遇到爽然,最终“偶遇”,并开始见面。
宁静要离婚和爽然在一起;但爽然觉得不能拖累宁静,不同意在一起。
但是两个人还是会见面。
问题是电影的最后:爽然毫无征兆的溜走,去了美国,最终宁静还是一个人孤零零等来了爽然的信。
信上说,不会再回来了,让她保持现世安稳。
这个结局我是能够接受的,毕竟过了这么多年,“我们都回不去了”,但是爽然的不辞而别一点都没有铺垫,完全没有必要的交代,完全看不出这是两个曾经相爱的人。
爽然太不仗义,这也不符合小说中他的性格。
总之,就是感觉改编的不是太符合情理。
只能给电影打4.5分,这完全是看在演员选得很对这一点给的分。
本来不想去看原著小说的,前面说过:现在已经不太看言情小说了;但是,电影莫名其妙,只能去小说里找答案了。
插播一段题外话:其实我觉得读书的趣味也会随着年龄的变化发生一些改变的。
比如:大一时,第一次读到《挪威的森林》,特别喜欢,反复看了好几遍。
并且小说里的男主渡边君喜欢《麦田的守望者》和《了不起的盖兹比》,于是也去找了来读。
那会,The Great Gatsby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我竟然买了本英文的回来,以那时的英文水平,当然基本上没有看懂。
随着年纪不断变大,对挪威的森林的喜爱程度大不如从前。
有些书,就是写给青春的。
写到这里,发现原来上面那段说的并不是题外话。
因为,在没有读《停车暂借问》之前,想当然地认为,这本书就是写给青春的。
然而,读过之后却发觉:它并不是只给青春的。
作者钟晓阳,跟张爱玲一样,都是趁早出了名;却没有张爱玲的尖酸,字里行间多了几分温暖。
写这本书的时候,才20岁左右,是个有古韵的才女。
书中那些关于离愁的描写,看似平淡不经,其实却很凄美,有古诗词的意境。
实际上,这部书主要就是写的女主的分离史,从十几岁写到几十岁……读过整部书之后,就能够理解张老师为什么喜欢这部书和作者了—钟晓阳的心里住着一个老灵魂。
整本书共有三部。
第一部叫做《妾住长城外》,第二部《停车暂借问》,第三部《却遗枕函泪》。
全书的女主角是赵宁静,两个男主角—第一部的千重和后两部的林爽然(哈,好象很多言情小说的男主角都姓林,叫什么然啊之类的)。
第一部是个异国恋的故事。
抗战期间,宁静和日本人千重恋爱了,后来日本战败,两个人从此隔绝两地,再也没有见过。
这段其实真是好惨。
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和千重在一起,就是背叛了自己的祖国(尤其是在抗战期间);留在祖国,就无法和千重在一起,千重终究是没办法留在中国的。
想想这个,本书就不再只是言情小说了,这里面蕴含着大情怀。
然,写这部的时候,作者还不到20岁,能有这么大的布局,确实有才!
电影是根据第二部和第三部改编的。
读书过后,解释了在电影中看到的疑问。
第一个是:除了哲哥自带的仙气之外,在电影里看到更多的是林爽然的小气;反倒是宁静后来的丈夫,熊医生更多的表现出了温良敦厚。
小说里交待的是:林和熊从小就关系不好,熊在正面交战中打不过林,便在暗地里整林,但林被整了还不愿意跟人告状。
这说明,从小时候开始,大气的就是林,熊才是小气的那个。
后来,二人都追求宁静,熊是各种家长里短、小恩小惠,同时在赵家继续背后说林坏话;而林和宁静是风轻云淡、不食人间烟火的谈恋爱。
这就搞明白了,原著里林确实是“仙”的,导演没选错人,只是剧情并未给予充分展示,让人看得有些莫名其妙。
接下来就是一直横亘在宁静和爽然之间的爽然的未婚妻这件事。
电影中是说爽然在10几岁就和一个女孩订了婚。
电影里那个女孩看起来也是很隐忍的样子。
当时给我的感觉是爽然自知自己做得不厚道,总是仿佛欠了两个女孩的情。
小说却是这样的:当初订婚的时候,爽然就不乐意,订婚当天就投到一口枯井里表示抗议,后来因此还被父亲很揍了一顿;那个跟他订婚的女孩也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曾经在抗战期间搭上一个军官,被甩后又回来粘着爽然。
这样的情节安排,爽然就不是个花花公子、吃锅看碗的负心汉了,而是却有隐衷,令人同情的受害者之一了。
所有这些,电影里完全没有交代过。
接下来就是15年后,宁静和爽然在香港偶遇。
他们偶遇的地点不是在剧院,而是在药店,熊医生的药店。
爽然去药店买药,遇到为了避雨、而躲进很久不去的自家药店的宁静(宁静跟熊医生打早就是身心两分了,可能觉得那药店是熊的,跟自己并无关系,要不是突然遇雨,是不会躲进那家药店的)。
这个重逢场面感觉就自然多了。
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爽然身体不好,断定自己会早死,没办法一直陪着宁静后半生,从而为他后来悄然离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偶遇之后,宁静很开心,常常到爽然处;爽然应该是既开心又忧虑吧。
重新遇到爽然之后,宁静决定要离婚并嫁给爽然;爽然考虑到自己身体不济,而宁静已经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不要宁静离婚。
但是,在一起的相处,还是甜蜜的,心里还有彼此。
最后,为了宁静能继续稳定的生活,爽然决定悄悄离开。
小说中描写了他们在一起的最后一天的情景。
二人一起去菜场买菜,恰巧遇到宁静认识的人,爽然几乎是默认了两人的关系。
这让宁静内心窃喜,觉得自己终于说服了爽然。
回到爽然的住处,二人又很家常的做饭、吃饭、聊天。
爽然告诉宁静明天要去美国出差一段时间,宁静还帮他收拾了行李。
宁静让爽然早睡,并在他洗澡的时候给他弄了暖炉,放在被窝里。
再后来,宁静坐在床头跟躺在被窝里的爽然又聊了会天,起身告辞。
爽然抓住宁静的手不放,请她今晚留下来。
于是,经过了这么多年以后,他们终于在这个夜晚在一起了。
嗯哼,其实小说里对爽然的不辞而别做了合理的交待,而电影中却丝毫没有表现。
尤其是419这个桥段,非常非常重要啊,怎么可以抹掉呢?
有了这个桥段,看电影的人会理解爽然的出走:爽然在那个晚上其实已经承认了宁静是他的妻子,他的离开,更多的是为宁静考虑(虽然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为宁静考虑),那么他就不是不敢面对、只知道逃跑的胆小鬼了。
最后的这一天一夜,既是爽然对宁静的交代,也是作者对读者的交代,是一定不能少的。
不过爽然当然也不是个完美的人。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太不懂得沟通了。
什么事都是自己在纠结,自己拧吧,有事从来不直说,一点都不爽朗。
宁静就不止一次地质问他:难道我就这么不配跟你分担?
记得哲哥说过:不喜欢让人猜来猜去的女生。
他有首歌叫做“男人说法”,其中有两句是“想不清楚出了什么错,你会在我面前哭,拒绝跟我说清楚”,这歌词绝对是他认同的,嘿嘿。
但事实是:不光女人,男人也有喜欢啥也不说,尽让人猜的,比如爽然。
哈哈哈!
好吧,回到小说。
小说的结尾是宁静在爽然的住处收到了他寄给她的信。
他再次从她的生活里消失。
宁静知道这次她是永远地失去了他和她们的未来,甚至连她们的曾经都未必留得住。
而彼时,宁静已经同熊医生离了婚……这个结尾让人想到《麦琪的礼物》,夫妻俩为了给对方买礼物,卖掉了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
虽然,买回来的圣诞礼物对方都没法用了,但是爱却是他们给彼此最好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怎么说还是个happy ending,可是这部书的结局却悲伤无边。
如果是一位40岁以上的作家这么结尾,我会觉得这结尾是在情理之中;但是写出这个结尾的作家当时仅仅20岁。
这个,没法不赞叹她对人世的洞察,是如此深刻和敏锐。
的确是天才,一个内心住着老灵魂的天才!
一般情况下,如果先看了一部电影,再去找原著小说来看,有可能感觉电影和小说都还不错;但如果不小心先看过了小说,再看由它改编的电影,大多数时候是会失望的。
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
前面曾经拿张爱玲和钟晓阳做对比。
张爱玲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但对她的感觉是又爱又怕。
她太犀利,眼睛里不揉沙子,对人(尤其是女性)感情的描写入木三分,一点都不讲情面。
有时候,甚至觉得:张爱玲的书应该被列为“禁书”—禁止男人看的书。
一个认真读过张爱玲书的男人,应该是极了解女人心思的。
这样的人在跟女性交往的过程中,他对面的那个女人,心灵应该是全裸的吧?
再没有什么神秘可言,那真是相当的不公平啊!
不过勒,倒是希望女人多读读张爱玲,对了解自己有很多帮助。
虽然她毒舌得紧,但有时候真话就是会让人难堪啊。
我们,都需要直面人生中不堪的种种,然后才能让自己尽量少的遇到这种种不堪。
张爱玲文集最早在大陆出版是5本一套。
其中一本是杂文随笔,以及她和好友苏青的对谈。
许是对谈的内容过于劲爆,再版的时候变成了四本一套。
遗憾的是:我当年没有买那套5本的,后来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
钟晓阳的这本书在2011年才被新星出版社在大陆出版。
因此,我青春期时对港台作家的印象中是没有她的。
那时候,我们读到港台作家作品的机会主要是通过《台港文学选刊》这本杂志。
通过它,我们读到过白先勇、陈映真、吴念真、张爱玲、倪匡、亦舒、白韵琴……哇,至今都能记起的还不少呢。
以上。
实在是很简单的故事:少女宁静和表哥爽然爱上了。
开始,爽然顾虑他订了婚。
后来,爽然顾虑他破了产。
十年后总算在香港偶遇了,爽然又顾虑他已沦落,选择一个人远走美国。
导演是存心把一个简单纯粹的故事再往淡里讲,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喜欢不喜欢会不会触动,要看看电影的人自身的心灵状态。
它的美,有缘会看到,无缘会觉得单调,但真的是在那儿的。
电影开始时宁静脸上那小孩般的喜气和任性,也许只有当时的周迅才表现得出。
那不只是单纯,而是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对完整和美好的信心与憧憬。
听人提起母亲的病,那扫兴,也是小孩才会有的。
虽然担心着,总以自己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生经验相信不会吧,不会吧。
讲的就是这样情怀的人的爱,人生只如初见的爱。
她母亲还是死了,只有白色,白色的雪原,白色的送丧队伍。
不过是一个只有风声和脚步声的画面,她也不过就是送丧队伍中的一人。
如此冷静的记述一个完整的世界开始了一点点的破碎,却没有玩酷的刻意,因为影片真诚纯粹的态度,那记述有若国画中的留白。
觉得这部片子最好的地方,在那些留白。
让影片似在记录,又似在回忆,使得宁静少女时代影片闪亮、纯粹的画面,不是矫情的唯美,而是真实——那是回忆里用放大镜去看的青春:她坐在火车上,金色的东北落日闪在她晶透含泪的眼中,象一颗小小的太阳。
她刚爱上爽然,刚体验到无法说服固执的爱人的委屈,一切还正在发生。
她问他一座桥的名字。
他说没有名字,一些责任就不用负,以为她会默契的沉默,她却一定要追问:“比如说呢?
”于是只剩下鸟叫声,两个人并排坐着,看不远处,一座无名的桥,青灰色。
剧情的彩头应该是在后半段,难得的是平淡得近于真实生活的前半段拍出了意境。
刚刚开始讲述,就又戛然而止,尤如两人少不更事的爱,让人生出会过去的怅惘,不多了的痛惜。
这部片子,不是关于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关于一些被遗忘或不屑的东西。
再复杂的故事,再简单的经历,刻骨铭心之处,不在于来自什么事,而在于怎样去讲述,是否去体验。
导演刘德凯在这之前还拍过一些按普通标准可称前卫的剧集,如改编自张大春魔幻现实主义名著的[将军碑],获金钟奖的[少年死亡告白]等,拍得很不错。
是的,我就是在说那个演琼瑶剧演得挺成功的刘德凯。
我现在却觉得这部在2000年大家都唯恐不前卫时拍的片子,其实在当时是另一种“前卫”。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
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
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爽然没有念完的一段红楼里的词句,也许,恰描述了整个故事,还没有看完,先放一放,放一放……
这部电影看了不下三四遍。
有人说张信哲的演技不够地道,我却觉得他很适合这个角色,挺有感染力的。
是一个俗套的故事,却也百转千回,触动人心。
这部戏的画风和色调跟周迅很多年前演的《像雾像雨又像风》相似,但剧情平凡现实很多。
林爽然被张信哲演得很合理,形象鲜明,正是他那样的性格,才会使两人一次次的错过,人生也转眼从明朗的翩翩少年磋砣成沧桑沉默的中年男子。
而邱心志演的熊应生,典型的高富帅,映衬得林爽然更加落魄悲苦。
整个戏有的地方有些沉闷造作,但总体不失为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毕竟现在好电影太少,这样的算很不错了。
很喜欢它梦境般的名字,张信哲的演技虽然比不上唱功,但也让我看到弥补了以往的遗憾。
很久以前的那首《从开始到现在》是一直喜欢的歌。
片子前部分看的很认真,但是到了后面,看到分开多年后小静从车窗看到爽然憔悴苍老的背影时,失声痛苦的不只是小静,还有我!
这种感动难以表达,单纯的爱情是不是有同样美丽的结局呢?
后来的故事我就不知道了,没有再看下去,每个看过的人想必都有自己的答案。
2002年在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当时就感动的很,并且流泪过好几次,当然,看的不是特别顺利,就是说电影语言的运用,没有让我100%理解,但是,我是喜欢它的.今天,CCTV6重播,我还是忍不住再看一遍,这次是彻底,100%看明白了,尽管已经大致知道结构,步骤,发展过程,我还是忍不住一次次跟着电影的情节发展来流泪,因为这次我是纯粹为了这2个人的爱情而流泪,我不用再管电影语言,看了豆瓣上的大部分评论,都写的很好,转一段如下,写出了我的感想:爱的本质不会叫人痛苦,而爱的事实是消磨。
坐在河边的爽然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名字,就不用负很多责任了。
”“比如呢?
”,宁静满怀期待等待下文,爽然欲言又止。
爱里的灵犀走到尽头,那爱也要消亡了。
“没什么好说的。
”爽然就这么心事重重的样子,任凭梦想的幸福在遥不可及的彼岸。
于是,宁静在没有承诺,没有希望的情况下,自以为是对爱人好的决定,自己先选择了放弃对方,她喃喃说:“这样你也可以不用左右为难了。
”她可以等,可她害怕爱情的消磨,害怕相爱的人在沉默中摧毁她,她该怎样唤醒这个节节退缩的男人啊!
女人的力量实在太小,爱情中的以退为进是万不得已,是经不起推敲的幌子,是千百年来女人拼尽力气的孤注一掷,可男人却总是会深陷这个圈套,深信于自以为是的事实,头也不回便放弃了。
无结果的爱情大概是这样的:在我不想走的时候,你要我走,在你不想走的时候,我没有叫你留下,两个人的缘份就在走与不走间燃尽消磨耗费了。
宁静在下雨天,因为爽然的守口如瓶,爽然的隐忍,爽然不坦白,爽然从不承诺,也从不对自己说心里话,气愤之余,感觉有些无望,把深夜守候在自己家门口(估计是小静的父亲不欢迎爽然)的爽然推倒在水塘,他们在黑夜里沉没;爽然的厂房被烧,大病初愈后鼓起勇气找到宁静想求婚,还未出口就看见了爱人指间的戒指,于是爱便再没有机会,更没有勇气说出口了,因为爽然说如果小静拒绝了,那他就要死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对应的是影片结尾处小静收到的信,信上说10年前自己就死了,说的就是这一幕,他以为小静是会拒绝了他的,可是,他们两个当事人是完全误会了对方,并因此耽误了一生!!!!!!!我们这些读者,这些看客,都忍不住想要替爽然说出来了,可是,他们就是没有对上。
他们年轻时的最后一面实在太过潦草。
说不出口的爱最是惨白,生活的残忍莫过于此。
自己一定要把握自己........误会和误解害人杀人于无形
情节简单,相爱而不能在一起,有一些可惜,有一丝委婉。
不停地寻找这部片子,只为高中时期的追星情结,总想看看情歌王子的表演功力,总想看看在《人间四月天》里婉约的女子如何表现。
以现在他们的表现来看当初的那部戏,自然是青涩,而表现出的认真却是毋庸置疑的。
从影院出来,只想说,我是林爽然我也逃跑,而且永远不会回来,赵宁静紧迫逼人。。
一追一躲,一留一走。
然后完整错过一辈子的两个人。
多年后都记得那句“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还有余秋雨为电影写的那段话,“从一开始就知道风筝是纸做的,但它竟转的那么专注,那么美丽,直到连最后的一丝风也停了的时候,还会有风吗?
不知道,但已经没有了那个纸风轮。
”后来看了小说,原著里的宁静相对可爱,爽然也不全然是欲语还休。
电影中抽掉了好多重要桥段,比如,爽然陪宁静去菜市场买菜,被商家问“陪太太来买菜”,赵宁静一生执念不就是嫁给他表哥么?!
远在湾湾求学的第一周竟然在课上看到电影中的周迅,听到浓浓东北味儿与上海味儿的方言,简直亲切哭了…《诗经》课的老师放了这部影片,还跟我们讲了他与师母相知相守的故事(他俩的情况和电影主角真的很像,不过还好我们老师的性格没有爽然这么糟)电影里掺合着东北话和上海话,一边看一边想着身边这些台湾的同学听着还习惯吗哈哈~大家全程把邱心志和张信哲当笑点,的确这俩人的表演自带萌点。。
林爽然这个角色太“沉”了,看起来很爱女主,却从来不在乎她的真实想法,让人觉得欠打XD……影片结束在张的歌声中,老师一直等到所有的字幕放完才关掉,心中愁得像一团化不开的浓雾,不知道为什么总会想起《半生缘》里的石翠芝。
正在看《烟雨红颜》。
《停车暂借问》这名字应该更合适这电影。
《烟雨红颜》咋一听还以为是江南水乡的凄婉爱情。
打开一看?
竟然是东北荒原的欲说还休。
坦白说,要不是张信哲VS周迅的组合,我未必会对它感兴趣。
赵宁静啊赵宁静,你为什么那么安静?
林爽然哪林爽然,你哪里有个爽然的样子?!
两个爱情太极推手的高手,总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然后悲哀一生。
其实,当我看到周迅在阳台上喝可乐的时候,我已经明白了,爱情并不是它最终的主题,那是一段回忆、更是一段成长。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想骂骂这两个家伙的爱情态度,anyway,这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
maybe更美丽?
I don't know.可看上去真的很美丽。
如果现在还有这种欲说还休…… …… 会怎样?
我果然有很多电影木有标。。。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窃以为十年后的宁静在车中看着爽然的背影,不住流泪的镜头用这句词形容再为贴切不过了。
也许演技还是欠缺的,但是张信哲的气质却如此适合那个纠结的林爽然。该说的话最后还是没有说,一段注定没有结果的爱情,在这样的犹豫中,留下一地的心酸。“我不知道该怎么向她求婚,但是如果她拒绝的话,我会死的。”
原著基础上作了一些电影化的改动。张信哲比想象中更不好。
我看过的, 可是基本忘记了情节...
阿哲你不适合演戏,还是唱歌好了。真的。
今天早上豆瓣FM给我放了首张信哲的《某某某》,让我想起曾经周迅也和他演过一个电影,表哥和表妹的爱情故事,02年他已经开始淡出了,看到新闻也是关于收藏古董以及走穴类表演。周迅竟然还凭这部片子获得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噢~谁还记得#
周迅在车里看见爽然后,无声的哭戏那段让人印象深刻
刘德凯好自恋。
完全莫名其妙
3+这个导演有故事,演了很多戏终于拍了一部他想拍的片子吧,是很常见又很无奈的爱情故事。
imdb评分3.9,熏熏你继续吹牛,在国内发发通稿可以,但国外人可不吃你这一套哦
3星半
小说很好
呃。。。实在不想说实话。。但是结尾的歌,非常好听~阿哲的声音还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风车 故乡
注意到周迅镜台前的香水没?六神的!
周迅的旗袍秀,其实质感不错,多加一星。
我提你不起来,唯一能做的,只有跟你堕落。
影片3星,片尾曲<究竟>1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