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这部剧的时候是2007年初,我在上幼儿园中班,第一次感受到青菜爽脆甘香的美味;我妈刚从癌症一次次化疗的炼狱中走出。
我妈每天晚上都戴上眼镜,对着那台年龄比我大得多,只能收30个频道的老款熊猫彩电目不转睛地看;和里面的人物同声同气。
《贞观长歌》——2007央视开年大剧。
制作年份:2004-2006年播出年份:2007年。
花了两年才拍了这一部剧,这就是工匠精神!
我在iPad上给她下了这部剧,占了8个G的内存。
我妈不喜欢现在的电视剧,她说现在的人心变了,浮躁了,拍不出以前的好剧了。
过去一部电视剧的制作周期至少一年,现在最多也就三个月。
导演:吴子牛,不用解释;人如其名的牛!
主演:唐国强,陈宝国,张铁林,韩再芬;都是一等一的著名演员;外加刘毓滨,孙飞虎,武立平,曹培昌等央视多年的老戏骨;更有聂远,张丹峰等初出茅庐的新星保驾护航。
这样绚烂夺目的演员阵容,放到现在这个各种流量鲜肉抠图滤镜整容脸的时代想找也找不到。
造型设计:杨树云,伍健,史延芹,李建群。
这四位都是一等一的服装设计师。
杨树云和史延芹都是87红楼梦的造型设计,伍健是98版《水浒传》的服装设计,李建群是95刘晓庆陈宝宝版《武则天》和《康熙王朝》的服装设计师。
82集的电视剧,内容却毫不拖泥带水;没有各种整容脸流量鲜肉抠图滤镜,没有各种眼花缭乱的快镜头慢镜头来回切换。
82集一点都没浪费,波诡云谲的宫廷斗争,明君后宫的家长里短,一望无际的大漠苍茫;只有中国这种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才能拍出如此辉煌壮丽的影视作品!
滤镜也是大气沉重,打光让人非常舒服,不是现在的各种辣眼睛恶心鲜艳美图秀秀IG风的滤镜。
服饰精致华丽,符合唐风,暖色调为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完全不是现在古装剧流行的非主流杀马特披头散发风可比,虽然不完全尊重历史,但完全符合大众审美。
演员颜值特别高。
男演员中唐国强,陈宝国和曹培昌等等老戏骨就不用说了,新生代的李恪,慕一宽,独孤谋和闵国器都特别帅,李恪剑眉星目,眼睛里总是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女演员中安康,云妹,海棠,杨妃,淑妃,彩姬,大孙子个个都是美女。
安康清纯甜美,才貌双全,一双眼睛简直会说话;虽然有点小任性但让人觉得特别可爱。
云妹男装英姿飒爽,女装打扮高雅秀丽,宛如草原上的白云;海棠是典型的古装美女,楚楚动人,我见犹怜。
虽然贵为将门虎女,但却只能任由命运的摆布,在和太子成亲之前被蜀王QJ;丈夫和父亲又谋反未遂,真是太可怜了!
再说李世民的后宫,杨妃端庄大气,淑妃年轻漂亮;虽然只在第一集中出现但确实长得很惊艳,而且和安康完全就是lookalike,难怪李二会这么喜欢安康。
大孙子非常有一国之母的范儿,雍容高贵;演的很自然。
不过作为李二和大孙子CP粉我表示这版的李二和大孙子感情似乎没有《贞观之治》来的那么好,尽管《贞观之治》里面的大孙子是个白莲圣母,苗圃演的也很做作。
大孙子有个弟弟叫没毛病,两版的没毛病不相上下;《贞观长歌》里面的没毛病比较严肃,像是忧国忧民的那种,而且心机深沉,出手狠辣。
而《贞观之治》里面的没毛病走的是搜酷特的小跟班路线,时常猫儿一般地捂着嘴巴笑,把姐夫李世民当作欧巴男神爱豆看的,而且演员特想让我跳戏到国父身上(本来演员就是国父专业户)。
如果叫我选择哪个没毛病更好,我觉得可以打一个平手。
《贞观长歌》注重的是观众的体验和剧情的精彩,而《贞观之治》则走的是对真实历史的敬畏。
大臣们演的可圈可点,因为基本都是老戏骨。
陈宝国的杜如晦,董子武的魏徵,刘毓滨的房玄龄,王绘春的岑文本,曹培昌的小舅子,还有凯申专业户孙飞虎的封德彝;虽然戏份不多,但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杜如晦,在本剧一开头就已经病入膏肓,戏份也只有短短五集,但还要拼死维护相伴一生的主子李世民,和他一起御驾亲征,虽然戏份不多但也能感受到演员的用心和演技的高超。
最后点名表扬侯君集的演员,把一代武将的傲气,跋扈,虚伪演的淋漓尽致。
他一次次居功自傲骗取李世民的信任,但最后和太子李承乾心灰意冷的谋反一起被处以死刑,以一曲悲歌结束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
草原各部族演的都很好,演员也大多是从内蒙古当地找来的,帐篷也有大漠风情,足足的气场。
演技也在线,服饰也很华美。
再说个细节的,《贞观长歌》里面的道具都很讲究,没有凳子;用的是鱼符,写的是小字而不是大字;睡的是垫子而不是床,吃的食物都是真饭真菜真肉而不是菜模子,画像也是手绘的并且很逼真,而不像现在的古装剧,画像就拿演员的照片PS一下。
《贞观长歌》真可谓是中国古装剧的巅峰,在如今社会滤镜流量劣质绿幕抠图烂片当道,鲜肉网红云集的世界里可以与之一决雌雄的,或许只有《长安十二时辰》了吧。
以此纪念一去不复返的童年,纪念佳片云集的80-00年代。
该剧在这里就不细数片中的史实错误了,因为它实在错得太多、太离谱,把这些年来正剧胡说之风发展到了极致。
历史剧毕竟不是历史课。
生生把豪迈爽朗的大唐写成了阴沉诡吊的满清,李世民继承了满清政治的光荣传统,如果中华传统中真全是这等阴沟货色,那中国人也就不必为自己的文明往昔感到骄傲了。
我很少会给一部电视剧打较差的评价,要说有的话,也只有《贞观长歌》了。
2008年毕业前,让自己看了这部极长的剧,写了下边的字。
阿哥留言说:去年这时也是贞观长歌陪我度过的最后时光,看的有点上瘾,有点悲怆;有点沉迷,有点豪放。
这篇文章像是昨天的一幕幕,回首的背后早已不是昨天,时光一圈的轮回让人不自思量。
近日无意间与阿哥恢复通讯,人生一场,不过如此。
最近一直过着猪一样的生活,不动脑子,不思考任何问题。
安静地等待毕业,下午狠狠地肆意地打球,不开心的时候就到操场上跑步,一圈又一圈,跑到筋疲力尽地时候倒在操场上,环抱自己,像个孩子。
唐是极喜欢的一个朝代,那里有着我极为推崇地两个皇帝,李世民与武则天。
贞观长歌有82集,很长,例外的是自己颇有耐心,居然人安静地看完。
全部结束后,是以在深夜里上演这出梦回大唐的折子戏,请你仔细听,听这咿呀的京胡下的大唐梦华。
是政治的小缩影。
每一个人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做不同的自己。
觉得真正悲哀的是李恪,决绝地在悬崖上行走,用一份孤傲与勇气面对,一生只能用悲壮形容。
为了所谓的成功,连最初的那一份纯真的爱情也只能悲壮的舍弃,活在回忆和纪念中。
不得不承认,始终无法彻底走出女性文学的误区,欠缺一份男子的豁达。
一直探索的是那几个聪慧女子的内心。
长孙皇后是理性的女子,用所谓的胸襟和善良赢得了所有。
但始终记得她在听到李世民讲一瓶毒药留给淑妃时候的绝望和眼泪。
太聪明太大度太理性太完美,可以让李世民对她有一份敬畏,无法拒绝她的任何言语,却无法赢得他真正的爱情。
一个女人,如果让人觉得可敬,注定了要失去拥有爱情的资格。
这是不争的事实。
杨妃,一个几乎很少出现的女子,可我对之无限喜爱。
文韬入棽文本者,也只因她一句话,为李恪忍辱负重13年。
在感慨文本多情的时候,不禁想,是怎样一个女子,使得人如此心甘付出,毫无怨言。
她才是真正的低调的华丽。
无需开口,就已经让人无法拒绝。
安康是个性情中的女子,享尽了万千恩宠,可依然只能与爱情失之交臂。
她与幕一宽那一段血泪交融的爱情,因为长孙的反对,最终以悲剧收场。
那两盏孔明灯,那首未完的曲子,和那个法号百了的男子,时间终于给出了最好的结局,没有了最初的那段凄美,她可以有让人心安的结局,他可以让心有真正的皈依。
不喜欢安康算计的样子,失去爱情的女子暴发的力量让人觉得恐怖。
郑丽婉,另一种人生。
她立定心志,非天子不嫁。
以她的聪慧,在后宫中想要掀起一场不小的风波只是弹指之间。
可惜窥破所有天机,却唯独没有看透自己的命运。
聪明如她,也忘记了旁观者清的简易道理。
想要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却终究悲哀在自己的渴望不平凡上。
足够聪慧,却少了份豁达;过于经营,就注定了是个悲剧。
海棠,美丽却不够聪慧。
为了爱情,太过于激烈。
幸运的是,她的爱情始终没有背弃她,所以应该是求仁得仁,并不悲哀。
还有阿史那云,一个美丽聪慧又不乏大度的女子,却选择了放弃爱情,只为了给他追求天空的自由;不能幸福地生活,终究是因为心还是在高空展翅的雄鹰。
而感情外的对弈,是政治世界里对峙。
没有人对或者错,心机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棽文本者,是玩权弄术的高手,不动声色就已经过了无数招。
依旧是惺惺相惜,和成败无关; 憨直如魏征,孤傲如张玄素,依旧逃不开睿智的李世民的恩情, 对其死心塌地,无怨无悔。
太宗是独领风骚的睿智,对所有事情洞若观火却不露声色,安静地用无声的帝王气息和人情征服所有人。
只是,高处不胜寒,睿智的背后是无穷的寂寞和寥落。
带着盛世明主的头衔,注定要承受太多常人无法理解的落寞,克制自己所有的欲望,谨小慎微。
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到遗留的诗篇。
纵横九万里,大爱无言,一曲长歌可听见拨动的琴弦。
华丽的诗篇,幽怨的琴弦,凄美的爱情,睿智的较量,甚至连嫉妒和疼痛都刻画地染上了悲壮的色彩。
都是这一次的梦回大唐,是这一曲贞观长歌。
J. 2008/05/23
永远记得2007年1月27日的上部首播,看了一个寒假,然后下部迟迟到4月23日才播,小时候麻麻不让晚睡,每天看一集,第二集会在麻麻看的时候偷偷看,然后第二天和好朋友一起讨论,讲剧情,昨晚谁有幸多看了一会。
一直告诉自己上了大学,人闲起来,一定要二刷。
直到大四,突然发现腾讯视频有了版权,昨天刚刚二刷完毕。
有人说这剧把历史改编的过于虚假。
然而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又有多少是真实的。
这部剧传达给我们的是大唐的情怀,是贞观朝盛世的写照。
源于历史,高于历史。
一颗星给那个用一千石粮食五百匹马换回俘虏的蜀王李恪,一颗星给忍辱负重13年不被世人理解的岑文本,一颗星给这个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颗星给小时候的女神阿史那云,最后一颗给百听不厌的片尾曲。
每次听着这片尾曲,脑海里全是大唐盛世的景象,以及因为这剧得到的永远的闺蜜。
唐国强再次饰演李世民,在这部剧有进步了,不再是猥琐强奸犯了!
开篇一出场就想营造一个王者归来的氛围,可出现的却是老态龙钟,老气横秋,老寒腿!
这剧上到老下到小,年纪就对不上!
杜撰出来的人物,编造的假剧情,还有加入花边情感等等,都跟正剧沾不上边!
你能想象大唐贞观愣是拍出清朝风格来吗?
立储风波,加入李恪,移花接木想来一套贞观的九龙夺嫡呗?
把岑文本归到李恪一脉经过他老人家同意了嘛?
还有那个朝堂一堆站着奏对是怎么回事?
贞观大臣都不给坐的嘛?
历史上马周不出彩吗?
都能被另一个抢戏?
李世绩都能对太子妃留情,太子妃竟然是侯君集女儿?
侯君集是太子岳父?
编剧,你把真实太子妃苏氏弄哪去了?
贞观元年,长孙无忌对太子说,你娘嫁到李家20几年流了多少泪?
流没流泪我不知道,我知道,他娘13岁嫁入李家,36岁身故,所以编剧你脑子不正常,数学也不好?
李世民不愿意杀谋反的李承乾,竟然是房玄龄感谢李世民?
不知道还以为,这孩子是他房玄龄的呢?
值得吐槽太多,每一集都有槽点,说不完!
唐国强老师对李世民理解不到位,还如此自信的拍第二次,佩服!
就说到这里了!
上次我写了个评论,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消失了,只好再写一个了。
这部戏可谓是当代主流历史剧的典范——从情节到画面和贞观时期的历史没有一丁点儿关系。
可以算作是穿越剧的早期作品,从雍正王朝穿越到传奇皇帝朱元璋,一脉相承,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衣服有点儿变化——越穿越少了。
这部戏其实就是想告诉大伙儿,中国人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只做了两件事,男人和男人勾心斗角,男人和女人床上运动。
从剧情到道具,荒谬的地方要是一一列出来,只怕要比它的剧本还长了。
总的来说,搞这个东西的人,把历史当作垃圾,把观众当作弱智,基本上对观众和历史没有丝毫的尊重。
所以他们自己也只能搞出些垃圾来。
早已对国产历史剧不报希望了,不过近来可能观众、导演都对满屏幕的辫子有些审美疲劳,汉、唐、明也频频出现在电视上,甚至陈道明、胡军这样的大腕也来演绎了一把《卧薪尝胆》,至少让人知道中国的历史不是只有三四百年。
晚上看了几分钟的《贞观长歌》,那满朝跪着请罪的大臣,就像《英雄》里头叫着“杀杀杀”的那群黑色蚂蚁。
那可怜无助的深宫怨妇就是贤德无双的长孙皇后?
那个对太子妃一直失态的“大帅”就是灭亡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与李卫公齐名的徐世勣?
戏说历史也罢了,就权当娱乐,怎么忍心糟蹋大唐贞观这中国为数不多的黄金时代。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开篇中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如果连大唐贞观都有如雍正王朝,那对于这样一个冷酷、卑劣的历史,又何来温情与敬意,而中国也就只能在开明专制中走向一个接一个的“盛世”。
短评简单写完之后还是觉得不够,实在是太喜欢岑文本这个人了,更确定的是说太喜欢王绘春老师演的这个角色形象了。
出生名门望族,博古通今,极善起草文书,由秘书郎、直中书等最后升任中书令直至剧终官拜丞相。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也侧面反映出能陪侍皇帝身边还近侍的人也不是一味只知忠心的人。
此剧今年再看之时颇觉得之前大火的琅琊榜里的党争与此剧的角色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岑文本站队三皇子吴王(聂远饰)归根结底没有被太宗接纳的真正原因在于血统,就和琅琊榜中的誉王一样母亲都是外族(吴王的母亲是前隋炀帝的女儿)。
岑文本那么智慧城府不会不知道历来立储血统纯正的重要性,但是还是殚精竭虑的辅佐吴王,并不惜设计假投死对手魏王以保护吴王这样的忍辱负重,以致于剧终前吴王才明其心志,想想便觉心酸。
剧尾大概有十几集的剧情几乎所有党争牵涉其中的人物个个都在岑文本的棋盘上生死决斗,一箭好几雕。
但这不能代表岑文本是个只会玩弄权谋之术,在有关大唐兴衰荣辱与太宗的利益面前岑文本永远牺牲的都是他自己,连太宗都看出几十年中过的犹如苦行僧的生活。
人是复杂的,演员中能要演出复杂的不少,但复杂代表多面,总有一面所为人不喜,而能演出这一面却让人不讨厌的缺不多。
剧尾太宗宣布李治为新太子时岑文本眼里的震惊、挫败、悲凉以及对望吴王时的心疼与无力,最终不得不下跪奉御,旁白说的话已记不清但悲凉二字是不会忘的。
表达心情的字有很多,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无法体会的字,可我却深深体会了。
眼眶发酸,喉咙底里的寒气逼袭而来就要冲口而出却又生生咽下,悲凉二字不过如此了,强烈推荐岑文本和吴王最后的对手戏,也就是王绘春老师和演员聂远,那一场短短几分钟病床前的心志互表,道尽了师生相惜与十三年的沧桑。
最后感谢王绘春老师给我们带来这样棒的角色
不同人电影看到的地方都不同,我对演员、演技之类的要求不高,也正是因此,此电视剧在我心中能拍到推选吧。
片头曲和片尾曲,都很喜欢,就像喜欢《三国演义》的曲子一样,给人一种大气、豪放、充满责任的感觉;情节,题材,可以说是这部电视剧的最大支撑点吧,我看的也就在这。
贞观时,中国可谓是2千年历史中,最强盛的几个时期之一,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看看那时候政府是如何治理国家的;现在社会已经进入现代社会,进入民主时期,仔细品味,现在和当时的“药”似乎还是一样。
闲来又读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讲义,叶先生说,当很多话不能名言,便转而以一种幽回婉曲的方式表达。
儒家“五常”之中,君臣关系恰如夫妻,于是古人常常描写女子用以自喻,写女子的娴静美好,便是写自己的才华德行;写离妾思妇其实是写自己对君主国家的满腔情怀;写蛾眉曾有人妒,红颜独自老去,便是写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由此我忽然产生一个有趣的联想,表面上各自一体的人物,往深里看有时便如同一枚硬币上的两面。
譬如说,《贞观长歌》里郑丽婉这个人物,其实也可算作是李恪的另一种表述。
他和她的性格际遇,确有几分雌雄双生的味道。
先看天资。
李恪和丽婉都不啻为天资卓越之人,一个是诸皇子里顶拔尖的,一个是众女子中极玲珑的。
李恪独斗颉利,修渠挖井,有胆识,亦有智慧,还有一股王者的决断与霸道。
丽婉参透皇上于饥民中剥离乱党之策,协助李勣在军营中化险为夷,体悟岑文本13年隐忍不宣的深谋远虑,点点滴滴无不表露这女子的慧黠心智。
有个词叫持才傲物,李恪和丽婉就是其最好的注解。
当一个人有了过人的禀赋,自然就会对自身有更高的期许,而决不甘心与其他人一道度过庸碌的岁月。
李恪对储君之位如此热望,旁观者自然心明眼亮,叹息他这是何苦,但站在当局者的立场,怎能不渴望登上最辉煌的顶峰,又如何能服气伏倒在一个不如自己的兄弟身下?
丽婉亦如此。
很多人不喜欢郑丽婉,说她心机太重,功利心太强。
其实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她只是敢于明目张胆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罢了。
她“容色绝姝”,心智胜过须眉,自然目空一切,觉得天底下唯有最强最大最了不起的男人才配得上她,那个男人,就是天子。
在丽婉心中,她当然胜过后宫那许多绣花枕头,她或许甚至想过,假以时日,自己母仪天下,未必不如长孙皇后。
照理说,出类拔萃之人自然会有出类拔萃的境遇,然而命运往往悖逆。
李恪当不上太子,丽婉进不了皇宫,一切都源于他们改变不了的缘由。
李恪不是长孙皇后嫡出,且身上流淌有隋炀帝的血脉,这注定了他纵能博父皇一次次激赏,在储位的斗争中却只能被人踩在脚下。
丽婉能打通各个关节,让天子遇见她,甚至爱上她,可她唯独抹不去自小许了人家这个事实。
他与储位咫尺成天涯,恰如她与后宫擦肩而错过。
说到底,这都是一种怀才不遇的终身恨事。
倘若他们心胸豁达,一切或许将会不同。
但最深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李恪和丽婉都是好弈之人,这样的人往往埋藏有一颗渴望赢的心。
棋盘如战场,只教分生死胜负,不许中途拱手离场。
李恪时时刻刻盯住父皇的眼睛倾诉,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证明给你看我会做到最好。
他要的是一个公平的机会,给他,他便成龙凤,不给,他便成疯魔。
而丽婉则始终不肯放弃对皇帝恩宠的想象与争取,愈是得不到,愈是奋力争。
到最后,对太宗那份情窦初开的少女爱慕早已磨灭,只剩下不甘和欲望。
嫁不了皇帝,还可以嫁他的继承者。
说这话时,她漠然里带着狠劲,眼底里是如何地悲哀!
红颜寂寞终老去,英雄不许见白头。
他和她都聪明,聪明到太张扬外露,看得准眼前却看不清未来,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他和她都执著,执著到近乎偏执,太知道自己要什么,却不知其实早已失去更宝贵的东西。
这样两个人,说他们相互利用,其实更不如说他们相互理解。
因这相似与理解,他们可以是盟友,可以成莫逆,只是不能够相爱。
有人诟病李恪争夺储位是为一己私欲而非胸怀天下。
有时候李恪的确不识大体,意气用事,一股横劲上来就分不出轻重缓急。
我无意为他辩白,只是觉得痛惜,他有大志向大能耐,只是心中憋屈着许多不平,无处宣泄无法化解,就耍小伎俩争啊抢啊,终不免落了下乘。
更多人诟病丽婉一心嫁入皇家是出于对权力的热衷。
这话本也不错,但说得不够不透。
她有意无意地扎进权力斗争的漩涡,实在是因为她太聪明,聪明到难以自弃。
聪明人是不能忍受与蠢人为伍的,他们渴望棋逢对手,斗智斗勇。
权术角力对于郑丽婉来说,便是一场最最有趣新鲜的棋局,她在其中施展才华,自娱自乐。
常常觉得李恪不如丽婉精明,不如丽婉有政治家的手腕与眼界,于是带了些急功近利的青涩毛躁。
这或是李恪的弱点,但也正是他本真之处。
因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满腔少年热血,使坏亦简单执拗,用情便深澈无尽。
这样说来,丽婉便又不如李恪诚挚,不如李恪有贴心贴肺的真性情,于是看官们往往只欣赏她而难喜爱她。
没有予哪有取,这句话阿史那云和郑丽婉都讲过,她们都是冰雪聪慧、见识超群的极品女子。
不过这道理阿史那云只用在了民族家园生死存亡的关头,她自己却是只有予没有取,这也正是云妹比丽婉可爱动人之处。
但若说丽婉只有私心而无真情,却又不免武断。
她对太宗是有爱的,不然不会远远地站在廊下望着大殿上的他悄然落泪。
只是这爱里头夹杂了好胜心和怨尤心,便比不上云妹的纯粹完全。
她对岑文本是有情的,这是无依无靠的孤女与无人理解的老人相依为命的情义。
只是这情里头掺杂着有所求和有共谋,便比不上李恪的浓烈深刻。
有意思的是,李恪和丽婉都是岑文本的高足,智慧上丽婉更接近义父,感情上李恪更贴近恩师。
这个精锐的三角形关系,可惜始终未能结成一个强劲完整的联盟,让人为之不尽怅惋。
李恪和丽婉,他们那么不同,又那样相似,殊途同归,空负了一身才华天赋。
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a6ab301000am0.html
垃圾
太水了,这剧太太太水了,拍的也老气,儿女情长的东西太多,安康演的太浮夸,武将不打仗上朝能好好穿个朝服别穿盔甲了吗然后好多演员都是薛仁贵传奇里的
82集,老老实实地看的,看完记得,安康公主的恋情,太宗的恋情,李恪的恋情,本该大放异彩的大唐群臣,打酱油,本该令人大开眼界的大唐盛世,在哪里。肉眼可见花钱了,浪费。绿袖的小故事,才值得大书特书,刘莎莎演得好!
我为数不多看完整的历史电视剧,话说张澜澜真的好美啊
全部都给吴王恪。
服装讲究,场景盛大,演员们也都是认真演,就是剧情不算好,虚假。
演员还不错,剧情一般,太长了,看不下去
中央一套黄金档?还是八套反正都是小时候看的啦,印象里只剩下皇上受伤和公主的爱恨纠葛,那时候觉得名字真的好听
静静看唐老师装逼
很好看的古装剧。服装剧情都很考究,演员演得也很符合人物,大气恢弘!
本来以为是部严谨的历史片,毕竟有这么多实力演员在,看了几集发现儿戏的很!看了十几集,实在看不下去了,真是浪费了这么多好演员!那个公主的剧情一出来,就烦,这哪儿跟哪儿啊!带资入组吧!
剧情紧凑,人物性格丰满,有很高的艺术性。缺点是把唐太宗描绘的过于伟光正了!
李恪不愧是聂远的颜巅,这样一张楚楚动人的脸,望向云妹的眼眸一抬,眼神里盛满破碎与哀伤,很难不令人心碎。韬光养晦才是官场终极生存之道,偏偏他英武骄矜,又不甘不让,一生筹谋锋芒毕露,终究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落差下展露出人物丰满的羽翼,留下火中取花的悲歌。阿史那云之于李恪更接近soul mate的关系,是塑造得非常干净大气的女性形象,这对CP很让人心动与唏嘘。
对历史有点基本尊重,ok?
还行吧,戏剧加工的太多,这么多集看得眼睛疼。。。剧名不科学,应该叫我的无敌皇帝老爹,或者叫贞观宫斗
虽然我完全不记得都说了些啥 少女心的第一次萌动 就是当年来自聂远的眼神 他的眼里有星星
小时候我觉得这位福晋挺好看,但做作表演实在看不下去
越看越不对劲 这剧应该叫《安康公主传》
当年年幼无知还觉得只有几处不妥,现在再看简直是神剧,比如安康公主,为了给她加戏导演真是用心良苦.........
……我还以为女主是长孙皇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