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饥饿站台

El hoyo,饥饿斗室(港),绝命大平台(台),站台,The Platform,La plataforma

主演:伊万·马萨格,佐伦·伊格,安东尼亚·圣胡安,埃米利奥·布阿勒,亚历山德拉·玛桑凯,齐哈拉·拉纳,马里奥·帕尔多,阿尔吉斯·阿洛斯卡斯,特苏比奥·费南德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19

《饥饿站台》剧照

饥饿站台 剧照 NO.1饥饿站台 剧照 NO.2饥饿站台 剧照 NO.3饥饿站台 剧照 NO.4饥饿站台 剧照 NO.5饥饿站台 剧照 NO.6饥饿站台 剧照 NO.13饥饿站台 剧照 NO.14饥饿站台 剧照 NO.15饥饿站台 剧照 NO.16饥饿站台 剧照 NO.17饥饿站台 剧照 NO.18饥饿站台 剧照 NO.19饥饿站台 剧照 NO.20

《饥饿站台》剧情介绍

饥饿站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未来的反乌托邦国度中,囚犯们被关押在垂直堆叠的牢房里,饥肠辘辘地看着食物从上层落下,靠近顶层的人吃得饱饱的,而位于底层的人则因饥饿而变得激进。 由加尔德·加斯特卢-乌鲁希亚执导的《饥饿站台》是一部扭曲的社会寓言,讲述了人类最黑暗和最饥渴的一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乔纳斯拖车大叔的一夜惊喜所谓婚姻安检第二季起飞二杠三朝阳之于夜雪豹之虎啸军魂神探伽利略禁断的魔术寒冬女子监狱渗透不及格之换爱行不行让熊猫飞救急活死人黎明情色忧郁症方向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尖叫的男人大叔之爱:爱情或死亡我的野蛮女友幻夜冒牌大保镖开夜车走进看守所复仇:爱的故事电影社会主义刑警本色女士与戴尔

《饥饿站台》长篇影评

 1 ) 资本主义•赛博朋克的清醒

资本主义世界,是极容易入魔,极难清醒。

清醒以后,也难有作为。

所以多是入魔,和偶尔少数迷茫的清醒。

这是鲁迅早年的消极,这个铁屋子,叫醒了有什么用。

布尔什维克革命,就是历史的关键关头,少数人冲上去扳动历史的道闸。

在极少数时刻,旧的统治阶级崩盘,新的秩序尚未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和合法性受到冲击,左翼联盟大的将历史推进一步。

道闸红利慢慢逝去,大逃杀游戏正盛。

鲁迅后来成了不断革命论者。

历史总在前进,也总有清醒者。

波浪式的前进。

 2 ) 底层的恶意与同情

尽量不剧透了,讲两个我舍友的故事吧。

舍友Z,来自中部某个贫困山区的农村。

他父母都在大城市打工。

以前他们家和他们那个地方有多穷呢。

他讲过,他读的那个小学学生每天都在学校吃饭。

吃的就是煮白菜萝卜土豆。

我说你们不放酱油吗?

他说哪有酱油。

初中食堂吃茴香馅儿包子,菜里竟然还有虫子。

我们聊天,我讲到小学的时候我们家第一次买汽车。

然后他惊讶地说你们家那个时候就有汽车了!

我说那都是2010年了,我们县都堵车了。

虽然Z他们家现在打工挣了一些钱,买了房,也有存款,每个月生活费一千多,他姐姐也工作了。

但是他仍然做出一些在我们看来很不体面的事。

去年他提出宿舍一起聚餐,我们因为有晚课,所以商量上完课再去,大家先吃点晚饭,聚餐就吃一点就行了。

到了出发之前,他问我们有没有吃饭。

我们说吃了。

他得意地说我没吃饭,然后嘿嘿笑了两下。

吃饭的时候他向我们宣布他没有吃饭,所以他要多吃一点。

我们吃的烧烤,点了一个砂锅粥。

另一个舍友要帮他盛一碗粥。

他特别急地推掉了,说自己不喝粥,他要吃更多肉。

这是背景。

我成长在北方某个6线小县级市,经济在我们那个省相对来说还算可以。

高中去的省会读。

从小到大身边的同学大部分都是体制内的双职工家庭或者小中产。

农村的同学大多也是家庭比较殷实的。

我上大学前从没接触过来自贫困地区的同学,所以我对此没有感受。

我们宿舍偶尔开玩笑谈起婚恋。

Z说他一定要找一个一线城市的土著女生结婚。

他说他在初中的时候就“明白了依靠自己是无法摆脱阶层”的,只有结婚才能改变他的命运。

另一个舍友,Q,是北京某近郊区人。

其家庭是周边某省到北京的移民。

父母均在体制内工作,有房和车。

从Q大一住进来的第一天起。

他就不停地在讲北京的不同区之间发展有多么不均衡。

尤其是南北城之间的经济差距和东西城之间的教育差距。

他多次强调自己所在的区经济落后,没有好学校。

然后期望北京市政府改变政策或者自己搬到西城或海淀区去。

但是我们其他人都是来自小县城的人。

家里的收入和房产根本实际上比Q的家庭还要少的多。

并且我们都是高考大省出来的,每次听到Q抱怨太多北京高中有多么不公平我们都无话可说。

对于他的抱怨我们根本无法感受到任何同情。

到了大三,我们都面临着考研保研工作的选择问题。

Q特别讨厌他们班的一个男生Y。

他觉得那个同学没有多么厉害也没付出什么努力,但Y就获得了很高的gpa,并且在学生组织里面做负责人,还有个漂亮又优秀的女朋友。

恰好Y来自于中部某人口大省的,家庭还是建档贫困户。

Q经常和我们讲挖苦讽刺Y的话,不外乎觉得他拿奖学金、保研、有个好女朋友是不公平。

由于专业原因,Y和Q都要去北京实习。

学院为了给去北京实习的同学减轻负担,就要发放租房补贴。

Q和我们说他打算住在家里,偷偷把租房补贴攒下来买东西。

而到了学院大会上,老师宣布家在北京的同学将不会得到租房补贴,因为他们可以回家。

这次Y对Q笑了好久。

然后Q再次在宿舍群里爆发,和我们讲Y的坏话。

他说Y以后去想北京工作,现在总是担心买房的问题,多次和他表达了不论干什么,只要赚到钱就是王道。

他说这是资本家的邪恶逻辑,Y为了钱杀人抢劫都会做的出来。

我们接受不了了。

开始反问Q,如果Y到了北京工作。

他每个月要花多少钱去给房租。

如果他还做这个行业,那么收入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成问题。

他还要面临着女朋友以后的结婚要求,未来孩子的上学,父母的医疗。

而这一切都是Q这个有户口有房的北京人根本就不用考虑的。

他有什么资格去讽刺别人想挣钱呢?

Q开始变得歇斯底里,话锋转到我们身上,讽刺我们连保研资格都没有还去同情Y,自己以后连个1000块钱一年避雨的屋顶都没有(无法再读研究生)。

讨论到此为止,我们都没有说话。

其实我们不仅是为Y说话,更像是给自己说话。

当我们不久之后进入到社会的时候,房子、户口和婚恋的压力都会到来。

同样是中国人的像Q这些人就不用考虑很多问题。

经历过Q这件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自我认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他生活在北京的近郊区,只感受到了北京内部的差距。

但他所在的位置,其实已经大大超过了我们这些在小县城甚至贫穷山区生活的工薪阶层。

但是他依然要求我们同情他。

甚至他觉得Y这种人并不值得同情,即使Y出身于建档贫困户,在这个国家已经属于绝对贫困的一小部分人。

弱者之间的同情是不存在的。

我庆幸我成长在一个工薪阶层,我的家庭能让我保持着基本的尊严和优雅,同时也不至于对底层的痛苦毫无共情能力。

但我没有想到,依然有Z这样的人存在。

他们并不觉得我们家庭的生活是平凡的。

甚至Z常常表达对我的嫉妒,以至于他需要通过一些消费来证明自己。

甚至我没想到Q这样的人存在,对于更高阶层的羡慕和对于更低阶层的鄙视完全融合在他的身上。

他可以一边梦想着住进帝都的某些充满特权阶层的社区,同时占领道德制高点去抨击Y这样的贫困同学。

我发现大学里充满了我这种,像主角一样抱着“文明”,自以为能通过劝说和教育去改变这一切的人。

有趣的是我在看这部影片的同时,背景音是网课上老师在讲通过这次疫情看皿煮、种每关系和仪式兴泰。

持右翼观点的老师在表达,通过一些制度设计能够避免一些问题……

 3 )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看完这个片子,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什么?

社会是一个垂直的,人剥削人,下层只能吃剩饭的监狱嘛?

然后呢?

这一桌食物,想要养活333层的666个人,怎么想也知道不可能,哪怕是人人省着吃。

何况在那种极端情况下。

我下个月可能就吃不到食物了,所以有东西吃的时候我得使劲吃养足力气战斗,这不是正常的逻辑吗?

你让我朝不保夕的时候去做慈善,讲美德,你觉得可能吗?

接着电影就告诉我人性本恶,上层人永远不会顾及下层人的死活?

这是什么强盗逻辑,就像你为了证明对象是渣男,给他喂了伟哥又找来十个美女勾引他,结果他出轨了,你断定他是渣男……我天,都这样了,他不出轨才是问题!

心理或生理或者两者都有问题!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道理对缺乏历史感的老外来说难以理解,但中国人不应该被忽悠…… 电影给我制造了一个规则制定者(监狱管理阶级)恶,恶在建造了一个极端不符合人性的体制;服务规则的人(厨师)蠢,见到奶冻被送上来以为是里面有根毛没人愿意吃;规则内的人(监狱里的人)弱肉强食的世界。

还想隐喻这个世界不会好了的结局。

对不起,我不吃这套逻辑。

因为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啊!

人与人之间是会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

大家存在于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

这个世界上的资源不会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保证人人有东西吃,有衣服穿没有问题。

现在世界上最穷的人也不会挨饿,他们面临最大的困境是抵抗风险的能力弱(来自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作《贫穷的本质》里的数据)。

这部电影还故意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类的智慧。

资源少没关系,我们可以用科学技术帮助我们增加资源,水稻产量低,我们进行科学实验,培养杂交水稻;石油资源不丰富,那我们就进行新能源开发。

至于还有什么资源上层有而下层绝对触及不到的,可能我是下层人,我不知道。

但电影里的那种极端弱肉强食的局面,人类是绝不可能让它出现的,因为我们有脑子!!

反正看完这个片子我感到很绝望,如果人类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会选择去死,希望那个时候还能用火,请把我切好,串成肥瘦相间的串,烤撒上盐孜然辣椒面烤熟了再吃,哪怕作为食物,也希望自己拥有食物的尊严——好吃。

但这电影给我喂的精神粑粑,我不吃。

好了,现在我要去看几集小猪佩奇,洗涤心灵和眼睛了。

费曼先生和我持有同样的观点,开心🥳

 4 ) 补充一些大部分人没提及的观点

看了几页热门影评,大部分的观点都表示赞同,不过想补充一些大部分人没有提及的看法。

我认为该影片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句话都有它的映射在里面。

男主先出现在48层,和一个年级较大有经验的长辈做室友。

其实可以看成是刚出生的小孩和家长的关系。

家长指导男主这里的生存规则,男主学家长说话,两人在不算富裕又可以饱腹的情况下和谐快乐的生存。

--可以看作是男主的少年时期接着掉到了171层,可以看做是男主毕业了,需要自己生存,没有了依靠,所有独立的一开始生活立刻变得一无所有,而他的“家长”在年长之后需要依靠,需要男主来反哺自己,所以才又把他绑起来,虽然打算食用他,又要把男主的肉给男主吃,让男主也尽量活下来。

就像是父母对自己的小孩,养儿防老一样。

而男主没有资本,如果不吃掉家长 “啃老”,就存活不下去。

所以家长在临死前说“为了存活,我给了你尊重,而你却没有给我尊重,屠杀了手无寸铁年老的我”。

“我是你的一部分,你也属于我” 就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而且,孩子成长到一定程度,翅膀变硬了,家长就怕和小孩之间有磨合,也有的家长要捆绑着自己的小孩,不让他去远方拼搏,时刻管着他。

至于杀掉家长的“下行女”,她就是男主心中的“初恋,白莲花”,在48层少年时期相遇,“下行女”有自己的旅程注定要离开时,到49层,要被强行凌辱时,男主愤怒的大叫,却没有勇气跳下去帮忙,因为他的人生“监狱”之旅才开始,一切都是未知。

“下行女”只能依靠自己摆脱了困境,继续走上自己的路,两人在年少时期的相遇就此错过了。

而在171层,“初恋”杀掉“家长”,就好像是婆媳之间的争斗,她把刀给男主,让男主自行选择切断了要食用他的“家长”,让他彻底独立了。

男主的未婚独立时期接着男主成年,吃了家长的遗产和资源,生活得到了稳定和提升,甚至比出生时条件更高了,就到了婚育年龄。

来到了33层,衣食无忧了,遇到的女人就是他的妻子,狗就代表了她的小孩。

这也是镜头切换到他“妻子”仔细的用表格给他做“相亲评估”,极度详细,包括过敏原,保证他“婚后”一定有他最爱吃的食物,还有“婚后”不许吸烟,等等。

男主回答了妻子的问题后问“我通过了吗(你答应和我结婚了吗?

)” 。

女人似是非是说“还不算”。

(因为还要考量其他男人)。

妻子大部分时候都抱着狗“孩子”,把自己的食物让给孩子,给他洗澡,亲吻,一起睡觉。

男主却总想着事业,从没上心过孩子和妻子。

他和妻子的结合也不是因为爱,因为他真爱的是“下行女”。

其实每一层楼代表的是一个家庭,男主和黑人一起向下层行驶时,仔细观察了一下,大部分都是一男一女的搭配。

所以他的妻子反复强调了 在这里的都是16岁以上。

(查阅到西班牙的法定结婚年龄是18岁,可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最低16岁。

)妻子是生长于体制内的,她说她在体制内25年,开始往监狱送人是从八年前。

可以看成是她今年25岁,八年前也就是她17岁的时候开始挑选男人。

所以剧中有男主,女主都表示是自愿来步入婚姻(监狱)的,这样的对话。

女主癌症三年并反复说她现在什么也不在乎了,指的就是她三年前受了情伤,绝望中决定嫁人(至于狗是她之前情人的孩子,步入婚姻的条件就是一定要带上狗“小孩”)。

她嫁人以前受体制和知识壁垒的蒙蔽,以为结了婚,再怎么说至少有饭吃,能活,所以她选择了带书“有学识”的男人做丈夫。

这一点男主也有台词说“很不公平,都是女方有选择权”。

毕竟动物界大部分都是雄性求偶,雌性挑选。

监狱可以带一样东西,指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男主选择知识,有的人选择音乐“小提琴”,冲浪板,健身器材,刀。

等等。

女方没步入婚姻“监狱”前,以为食物是充足的,所以选在了有学识的男主做丈夫,等到婚后才发现,现实是食物会不够,需要刀枪这样的武器才能生存的时候,抱怨了男主“你怎么带本破书来,知识在丛林不能当饭吃”。

至于食物,一方面的资源,一方面也是事业,男主最爱的事业是“高端人士所爱的不能饱腹的蜗牛”,而这个事业也是在他不知道未来监狱是什么样,没怎么认真选择的。

如果考虑到每个人都能选择一个食物,如果每个人吃的食物都是他们自己选的,也许每个人都能有吃的(也不一定,如果点了同一份餐,可能要分食,能力弱的底层就吃不上)。

但是经历现实的残酷,蜗牛之类的高雅不挣钱事业不能满足生活,所以大家纷纷跳槽改行,争抢他们不是最喜欢的大蛋糕,能力强的上层把下层爱的蛋糕抢走了,都去搞金融,IT,疯狂内卷,底层能力不足的 很多人就要失业饿死。

妻子的样子是整容过度常年化妆的毁容脸,就像是大多数女性后期为了吸引异性,付出的代价。

妻子特意强调“下行女”是一个人来的,想要当亚洲的玛丽莲梦露,说明这个女人不组建家庭 而是选择在各个家庭游走,破坏别人的家庭和婚姻,想要像玛丽莲梦露一样致命的吸引所有人。

妻子开头对“下行女”是鄙视的。

“下行女”也确实破坏了他们的家庭,就如所有“初恋情人”在男人婚后,以自己受伤的出现,介入了男方的家庭。

在妻子和小三的周旋中,孩子“狗”的管教就被忽略了,以至于孩子犯下了大错“不懂事的叼走食物”,差点让全家人都付出沉痛的代价。

而孩子为什么被杀死?

因为在丛林法则中,有雄性为了让雌性尽快进入交配期,而杀死她的幼崽;也有继母继父虐待继子的事。

因为情伤“癌症”选择和一个不爱的男子结婚的妻子 把孩子“狗”作为惟一的寄托。

“初恋”杀死了她的寄托。

而这个妻子有如大部分刚结婚的女人,还未知底层极度的险恶,选择了条件还不错“33层有学识的善良男主”,她也善良,用渺小的力量施行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游说劝善,做义工“给下层摆好餐饭”)。

虽然男主很明确的知道给“下层摆好饭”是绝对徒劳无功的,但在妻子失去孩子崩溃的时候,为他的妻子做了给下层摆饭这样的事,表示宽慰,接纳和习惯了妻子。

家庭的变故,来到了202层。

然而妻子的精神底线是200层,失去孩子这个精神寄托,202层是她完全没想到婚后生活能如此糟糕,更何况她并不爱她丈夫,所以自杀了。

但是她留下尸体,这一方面代表她的遗产,一方面又可以看做像大多数女性一样为家庭付出了牺牲(哪怕现实社会中大多数女性没有死,但也只能成为丈夫的养料,让丈夫出去一展宏图)但是女主身为男主的妻子,和他的家长一样,也成为男主精神成长的一部分了。

----男主的婚姻时期当男主通过成长打拼,事业有了成就,来到了第6层。

第一个梦里相见的就是他最渴望的少年时期错过的爱情,现在他终于有能力和爱慕的人在一起了,可是梦里“初恋”刺向他,也许是这么多年,男主对没能保护她的愧疚,觉得“初恋”会憎恨他的当年无能的诠释。

男主醒来遇到了事业搭档“黑人”。

“搭档”一直想往上爬,5层的女白人羞辱了他(有色人种想贴白人结婚,信他们的宗教,提升自己阶层,却只能被羞辱),陷害他,被男主救回来了。

两人志同道合一起下行,经过了大多数男女搭档的家庭层。

遇到智者。

智者说“管理层是没有良心的”,因为管理层就是上帝神明,他不会因为任何原因所动摇。

但是“0层可能有希望”,0层才是真正的人类君主管理层。

(关于奶冻信息之类的诠释,我就不再阐述了,大部分影评都提及了)。

男主和搭档在一层遇见一个老人和唐氏男孩,诠释一方面就是这种带疾病小孩的家庭,或者一辈子住在父母家啃老的子女。

要狠狠吃干净他的家长,就算男主把资源“食物”给了他的家长,他一会儿也要把他家长的资源剖出来全吃干净。

男主初恋“下行女”,在男女家庭层,基本都把他们杀死了,遇上了基佬层,玛丽莲梦露功能失效,被极度仇恨的杀死了(大家都渴望的红颜祸水小三结局)。

男主内心很崩塌,他好不容易有了6层的资源,却还是没能救下他的爱情。

男主遇到守着一大堆钱的男人,在他们下去的时候,钱洒下来,钱不是万能的。

男主和搭档最后,到达底端,他们所有的财产和精力,全部都耗尽了。

他的一生也走完了。

只留下了奶冻,但是他又像是多少勤勤恳恳一生,所留下作品和思想的人一样,他们留下的作品像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一样的被解读,通常的猜测都是错误的,但唯一那个他们想表达的解读,只能深深的埋在时间的洪潮里,不得而知了。

男主的事业到生命的结束也许有千千万万个像男主一样的人,把他们作品呈现到上层,如果碰巧被解读懂了,那就是希望。

毕竟0层其实是非常非常想努力的照顾好所有人,所以才事无巨细的问他们最爱的是什么,想带什么来都可以,关心他们什么食物会过敏,在以为他们因为食物有头发才退回来的时候,大发雷霆。

其实0层是很想把所有的事情做到极致的完美,满足所有人。

如何将信息(方案,诉求,智慧,现状,思想)有效的传达上去,才是破局的方式。

也许0层的人以为一共只有200层,他们也不知道那些贫民窟其实还隐藏了133层苟且的人。

毕竟有些层人死了,梯子就直接忽略不停了。

整个人类的发展就是建立在送上来的奶冻和解读奶冻的人上。

还有为什么是监狱呢。

也可以解读为,每个人向往的监狱外,是天堂,大部分人只有做错了事,遭受了惩罚,才贬入凡间受苦。

监狱又像是十八层地狱,越是在底下的,越痛苦吧。

 5 ) 最原始的社会

世界上不管是在哪个角落,都有社会的框架,只不过这部电影把“社会”这个属性发挥到了极致,撕开糖衣炮弹,直面内心。

一开始精致的烹饪场面和接下来的残羹剩饭形成强烈对比,而主角的镇定自若和室友老头的狼吞虎咽也形成强烈对比,这两个画面拍出来主题就很明确,高一层楼的差距就是能压倒人,故事性也很强,这就是最原始的环境,在这里要放下自尊,放下所有,只为了生存。

显然初来乍到的男主并不知道这些,而运气也比较好,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师傅”,要知道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行,师傅直接以身作则,要不是导演在干预,师傅已经让男主下辈子注意点了。

就当我原本以为室友老头就这样下线的时候,觉得可惜的时候,哎,原来只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存在,当成心魔了,也行吧,总比彻底下线好,我还是挺看好这老头的,活的比男主通透,拿捏小年轻游刃有余,而他的行为看起来很坏,但实际上却很真诚,很矛盾吧。

在这里圣母心是活不下去的,而男主显然不是这种人,显而易见,他逐渐要成为他曾经讨厌的人,渐渐活成了室友老头,只能说是意料之中,情理之中。

在这个上层基本上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时候,下层的人做出什么样的事都不会觉得奇怪,有充满希望抱头取暖的,有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有只想保住自己底线的,还有的想往上爬的,更有的想打破这个规则的。

可惜展露的还不够多,还不够深刻,不然就太精彩了,哪怕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此刻的艺术就是高于生活。

后面的闹反抗,再加上黑人师父的指点,显得有点深奥了,我有点看不懂了,不知道讲的啥,但似乎又是一种很神圣的活动,感觉挺让人敬佩的。

没了。

 6 ) 饥饿站台没有解答的迷惑

男主为什么主动进去?

上层发放给男主的文凭有什么用?

小女孩怎么在333生存下去的,她没有室友,也没有杀人能力?

16岁以下进不来,那女孩明显没16,怎么进去的?

女孩如果真的是疯女人的孩子,那为什么和工作女透露的消息不符合?

疯女人为什么每次都能从上面下来,概率还挺高?

疯女人基本上不说话为什么几乎每层都知道她在找孩子?

 7 ) 《饥饿站台》:这是一部烟雾弹很浓的电影,乍一看高深,实际什么都没讲好

饥饿站台,2.5分这是一部烟雾弹很浓的电影,在影片中你可以看出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乍一看高深莫测,但实际上每一点都没有表达透彻。

电影分类是恐怖惊悚,结果开篇是脑洞规则类的,像《心慌方》《电锯惊魂》《移动迷宫》等,我以为也是这种讲陷入异世界或者人造机关要遵从规则才能逃出生天的类型。

结果影片花了很小的篇幅就把规则讲完了,后面套了《赌博默示录》的情节,主角为了得到某种证书进入这个游戏,不只是他,杀人犯之类的为了逃避责罚也被加了进来,游戏规则是现实的,你不吃别人,别人就吃你,掺杂着制度和人性阴暗面利己主义,这么一看也还不错,借助脑洞的外壳讲人性也行。

只是人性的讲述过于浅显,哲理也并不深刻(因为大家本来就知道)简单来说就像黄渤的《一出好戏》简单讲了一遍人类发展演变史一样,所以没法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之类的,不过这样也可以了,发展下去好歹可以中规中矩,结果讲到一半又戛然而止,开始内心追寻,试探规则,相当于直行了一半又变道了。

后面的一段尤其不能忍,主角又开始搞大家一致团结,让上面看到我们的努力,开始和黑人抡着棒槌到下面给大家分食物。

这又是搞个啥,最后证明了人们团结一致,所有的人都会无罪释放吗?

想要得到证书的人都会得到证书吗?

影片中并没有说出来,而且所有的规则你已经全部明白了,待够了时间就能出去,你要么就自己爬出去,要么就呆着。

与此同时影片的bug也出现了,照着主角儿和黑人那么牛逼,人们很轻易的就能想到下去把所有人都弄死,连食物也不用分了,这下不是更无敌了。

还有一开始的信号之类的,就算你把所有人都突突死,你也能无伤的到达最底层,然后把小女孩儿送上去,毕竟这就像拼图游戏一样找到这块拼图就算赢,但这算是你找到规则还是没找到规则呢?

所有人都让你干死了也证明不了团结啊,但是说一个都不干死,你们也没少杀人,这又能证明什么呢?

最后还特意留了个开放式的结局,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有和没有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开放而开放,小女孩儿上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他们这些人会因此得救吗?

这个监狱设置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根本就没有讲出来。

所以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只能是故弄玄虚,你本来就不知道起因和结果,哪怕是判断题也行啊,小女儿上去人们会得救,或者不会得救,都行。

在这里根本就不知道小女孩儿上去的意义,也没人让你送上去,相当于触发隐藏机制,但是这个隐藏机制所有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最后还来了个开放,为了一个莫须有的开放有什么用,最后还弄得你什么都不知道。

不知道这个故事的设定是什么样的,但是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来,这特么杀人犯之类的都往里面放,明显是为了上级人们的玩乐啊主角这么折腾干嘛呢,你是去那边过日子的,就像航空部做实验,让人躺在舱里30天观察人体变化一样,也没有人告诉你有通关这么一说,你这就……可以看出影片想表达的很多,想引发人的思考,还想故意玩儿深沉,但是每一样都没绷住。

ps:看到开头感觉可能是西班牙电影,最后看了介绍,果然是西班牙电影。

ps:你要是非说影片是暗喻共产无法实现,人们费力挣扎也不得好死之类的……那他妈我无话可说

 8 ) 监狱坑的出路在哪里?

【阶层的真相】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而且越来越稀少,所以只能由上而下的逐层分配。

这里的阶层不是固化的,但阶级和阶级之间,无法通过个体的意愿改变。

黑人壮汉尽管拥有强健的体魄,燃烧的上进心,向上攀登的绳索,甚至最高一层距离他只有30米的距离,但他永远无法突破,永远不能自主。

因为不是每一个上层人都愿意愿意分享他们拥有的一切。

但这里仍旧拥有虚假的公正,看似随机的分配,每个月每一层的人都会得到重新分配,或者上升至天堂,或者下降到地狱,但只要活着,哪怕是大啖同类之血肉,但只要赖活着,就有机会吃饱饭。

尽管这种改变完全是随机的,尽管许多人根本活不到下一个月重新分配阶层的时间。

但这使得系统稳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暴动,人人安心等待,等待着改变命运的机会降临。

【革命者】革命者总有温和改良派。

曾经在系统里的工作人员,认为她了解系统运行的规则。

因此,她渴望温和改良唤醒人的良知,寄希望于人们自主调节,每一层都主观自愿地吃自己的部分,为下一层留下口粮。

自上而下的温和改良终究是失败的。

因为温和改良者无法说服每一个人,无法让群体的良知集体飞跃。

就算她改变了99个,但只要有1个不愿意,改革就会失败。

激进革命者,拥有体力,拥有武器,拥有资源,堂吉诃德决定和黑人壮汉一起,自上改下的激进改革,暴力革命,默认牺牲掉不服从的人。

因为有了高尚的革命目的,人人有饭吃,均贫富,所以他们有信念,能够说服自己,也能说服部分底层者。

但激进革命者的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保证自己始终拥有体力,拥有武器,拥有资源,一旦受伤,武器失效,阶层重新分配,他们洒下热血达成的革命愿景,立即失败。

因此,智者提醒他们,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0层,资源的长期拥有者和第一分配者。

自上而下的暴力革命固然简单,但想要上达天听,难上加难。

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0层的长期拥有者和第一分配者,能否体会人间疾苦。

但问题是,怎么才能做到?

暴力革命显然失效,自下而上永远不能到达,空有一身武力,却接触不到对象。

所以,只能传递信息:冻奶冻。

让0层人知道,下层人都是文明人。

但这个信息,显然是智者主观想象。

0层人不会明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他们看不到,他们还以为全世界都一样,都吃得很饱,都拥有资源,何不食肉糜?

希望让0层人自上而下,因为体会到人间疾苦,而改良,依然不现实。

除非基因突变,0层人诞生一个伟人,伟人决定重新制定规则,重建一个世界。

但是基因突变是不稳定的,也可能突变出来暴君和变态,到时候自上而下的资源就更少,饥饿的人就更多。

因此,智者和暴力革命者合作,也无法实现真正的革命。

【监狱坑缔造者】缔造者才是这个系统的真正主人。

稳定态是他们的终究追求。

缔造者和监狱坑的人们一直在互相塑造。

缔造者洞悉一切,只有了解他们,才能统治他们。

因此,缔造者允许一切发生,互相残杀,温和改良,暴力革命。

缔造者深知主动提供进身之阶,定期重新分配资源,为整个监狱坑打开解压阀。

只要在缔造者的规矩约束之下,系统只要稳定运行,他们会不断修补规则。

但如果有人希望改变系统,重新缔造系统,重新分配资源。

缔造者是不允许的。

这时候高速上升的平台,无法顺利传递的信息,忽冷忽热的温度,甚至监狱坑居民内部的矛盾,一切就成了他们的武器。

所以,出路在哪里?

肩负希望的小女孩到底存不存在?

 9 ) 最可怕的是,电影里荒诞的现象能和现实生活一一对应

《饥饿站台》的明喻、暗喻太多了,而且很多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例子。

表面上“监狱坑”好像和我们没什么关系,实际上它讲述就是我们的故事。

最可怕的不是那些荒诞的现象,最可怕的是那些荒诞的现象能和现实生活一一对应。

地球就是一个巨型的监狱坑,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其中一层。

最初格伦只知道监狱坑至少有132层,因为狱友崔马格斯在那里呆过。

后来他听前监狱坑工作人员伊莫古里说这里一共有200层,然而第4个月他们却来到了第202层。

格伦大致算了一下,得出结论一共有250层,但其实一共有333层。

人不只被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被分为333等。

越上层的吃得越好,下层的则是吃上层剩下的,越下层的饮食条件越差。

而且你还不能屯食物,否则就会触发警报。

(也有可能并不是不能屯食物,而是不能屯别人的食物。

格伦留下一个苹果就触发了警报,假如他留下的是蜗牛就不会触发警报。

)厨师们对此毫不知情,他们对烹饪追求完美,却不知道华丽的食物背后隐藏着黑暗的故事。

上层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对下层撒尿、吐口水,甚至做更肮脏的事。

下层明知道留给他们的食物可能掺杂着不干净的东西也必须吃下去,因为不吃就会饿死。

经历了苦难和折磨并不能让他们变得善良,反而让他们更加自私,更想通过折磨他人来发泄愤怒。

比如崔马格斯就会对下层吐口水、撒尿,因为不管他干什么下面的人都会吃。

格伦说:下面的人下个月可能就换到上层去了。

崔马格斯很淡定地说:是啊,到时候就轮到他们撒尿了。

他没有想过假如他折磨下面的人,以后下面的人去了上面报复他怎么办。

他只是觉得他之前在132层天天被折磨,现在终于有机会折磨别人了,不折磨白不折磨。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现象。

甲每天都被领导乙打压,有一天甲运气好连升了两级,变成了乙的领导。

他不会和乙处好关系,他一定会报复乙,给他穿小鞋。

那万一乙以后又变成他的领导了怎么办,那到时候再说呗。

另一种情况是甲每天都在被领导乙打压,于是甲每天都靠打压下属丙来发泄。

为什么乙每天都要打压甲,说不定也是因为他每天都被领导丁打压。

他们和崔马格斯是一样的心理,我天天被折磨,如果我不去折磨一下别人那我不就白被折磨了吗?

如果说吃不干净的食物已经够惨了,那么100层以下的就更惨了,因为食物早已被吃得连渣都不剩了,只能要么吃人,要么被吃。

他们每次只割一点狱友的肉来吃,确保狱友不会死去。

甚至还会割狱友的肉给他自己吃,同样是防止他死去。

虽然崔马格斯刚刚割下格伦的肉就被杀了,但其它人很可能这么做过。

甚至可能崔马格斯当初在132层的时候就是吃狱友的肉活下来的。

虽然崔马格斯否认他吃了狱友,但谁知道他有没有撒谎呢?

当然也有米哈鲁这样的人,愿意为了找孩子去更低的楼层。

不过第333层的小女孩并不是她的孩子,因为米哈鲁说她有一个儿子,而不是女儿。

伊莫古里坚称监狱坑没有16岁以下的孩子,所以米哈鲁来到监狱坑的时候是没有孩子的。

如果她真的有孩子,只可能是她在监狱坑里被强奸过,在监狱坑里生下了孩子。

伊莫古里还说过米哈鲁是10个月前进入监狱坑,所以米哈鲁可能是被强奸了,但是孩子胎死腹中,从此她幻想自己有一个儿子,每个月都要下去找他。

对于这样一个残酷的人间地狱,大部分人却没有想过要改变。

因为一个人只有吃饱了才有心思去想别的,这里大部分人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更别说想要改变了。

而且就算想要改变,讲道理是行不通的,暴力比讲道理更有效。

伊莫古里每天对下层的人讲道理,叫他们只吃自己的那份,但是他们从来都不听。

终于,格伦不再讲道理,取而代之的是强制命令他们这么做,否则就在食物上拉屎,让下面的人全都吃屎,他们果然乖乖听话了。

后来格伦和狱友巴哈拉特“护送”奶冻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他们好好讲道理,但对方根本不听他们的,他们只好采取暴力了。

暴力比讲道理更有效,这也是有迹可循的。

陈胜吴广觉得秦朝很腐败,所以他们选择了起义。

如果他们对皇帝讲道理,皇帝会听吗?

他们只能采取暴力。

革命是要流血的,想用讲道理的方式说服所有人是不可能的。

格伦了解了监狱坑的机制,也想到了推翻它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他代表的是崇尚科学的人。

而其它人只在乎把这个月熬过去,至于下个月被分配到哪一层就听天由命了,他们代表的是愚昧无知的人。

一个懂科学的人遇到一个无知的人那肯定是没法讲道理的,只能用强制手段。

比如禁止在飞机起飞的时候用手机、禁止朝飞机扔硬币、禁止在加油站抽烟……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在飞机起飞的时候用手机、为什么不能朝飞机扔硬币、为什么不能在加油站抽烟,那我们就强制规定禁止这么做,如果他这么做了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当疫情发生了,很多人不知道戴口罩有什么用,那我们就强制规定出门必须戴口罩。

很多国家不强制要求人们戴口罩,美其名曰“自由”,最后感染人数飙升的时候后悔已经晚了。

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

绝对自由的结果就是监狱坑这样的人间地狱,而格伦的目的就是将监狱坑的绝对自由变成相对自由,他要制定一个规则,让所有人都有食物,这就是从蛮荒到文明的进化。

格伦在第171层、第202层的时候,他连饭都吃不饱,根本没有心思想别的。

但当他在第48层、33层、6层的时候,他能吃饱肚子,然后就会有时间思考,思考监狱坑是怎样的机制,以及怎样推翻它。

更高层的人,甚至还有闲心做爱。

不同阶级、不同层次的人的想法也是不同的。

就好比当你有1万块的时候,你可能想买个新手机;当你有100万的时候,你可能想买套房子;当你有1亿的时候,可能买东西对你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事了,可能你会想做以前没机会做的事,培养以前没机会培养的爱好。

或者就像格伦那样,你有一个宏伟的理想,现在终于有能力去实现它了。

但如果你现在只有5块钱,买手机、买房子、实现理想都不是你能考虑的,你唯一能考虑的是等会儿是吃袋装方便面还是桶装方便面。

人的需求、欲望是有等级之分的,也有很多专家做过深入的研究。

比如马斯洛就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寻求、自我需求。

衣、食、住、行是最低级的需求,当这些需求能够满足的时候,你就会饱暖思淫欲,或者像格伦那样开始思考人生。

连衣、食、住、行都不能满足的人,是没有那个闲心想那么多的。

所以伊莫古里对34层的人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因为34的人上个月在第88层,好不容易才活下来,现在有吃的了还不赶紧多吃点,哪还有心思想别的。

低层人首先是没有心思想那么多,其次是就算想得再多也力不从心。

格伦在33层的时候,就算他思想再超前,他的能力也有限。

他只能命令下面的人听他的,不能命令上面的人听他的,因为他只能朝下面拉屎,不能朝上面拉屎。

格伦在第33层的时候就想到了推翻这个机制的办法,但是他没有能力去改变。

当他来到第6层的时候,他才终于可以付诸行动,才终于可以像“是男人就下100层”的小游戏一样一路来到监狱坑的底层。

处于底层的人有再好的想法也没用,只有身居高位才能把他的想法变为现实。

假如你现在有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想法,也没有太大作用。

你顶多发一条朋友圈,或者发一条微博,然后有10个人或者20个人点赞,但是传播不出去,也不可能被更上层的人听到。

但如果你成为了网红,你随便发一个标点符号都会有几万赞。

一个人在第100层、200层的时候,他每天思考的都是怎么活下去。

当他来到50层以上的时候,他能吃饱肚子了,然后就会去思考:我这个月是能吃饱了,但如果下个月又把我放到100层、200层怎么办?

就算他想出了办法也没用,他只能等到他来到10层以上的时候才能行动。

但行动了就一定有结果吗?

格伦、巴哈拉特来到第333层后,见到了一个小女孩。

基本上200层以下就没有活人了,格伦怎么可能在第333层看到一个活着的小女孩?

所以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小女孩是他们产生的幻觉,根本没有小女孩。

巴哈拉特因为失血过多而死,格伦是被饿死了,而奶冻被成功送到了0层。

为什么格伦、巴哈拉特会产生幻觉看见小女孩呢?

这是隐喻现在很多人年龄大了以后,知道凭借自己改善生活的可能性太低了,所以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希望他们将来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格伦、巴哈拉特成功把“信息”送了出去,但是第0层的人根本没有理解他们的意思。

这是隐喻人们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但是下一代也没有成功改善生活,这就是阶级固化。

想要打破阶级固化,一代是不够的,有时候需要两代,甚至更多代。

格伦、巴哈拉特把所有的食物分给了人们,唯独留下奶冻,是为了引起第0层的人们的注意。

但厨师长以为他们之所以不吃奶冻,是因为里面有一根头发。

这和上面所说的“当你有5块、1万块、100万、1亿的时候的想法”是类似的,上层的人和下层的人考虑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

下层人的声音很难传到上层人的耳朵里,因为上层人不会听你说话,就算听到了也不能产生共情。

就像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吃草根、树皮,许多百姓活活饿死。

晋惠帝竟然说: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打破监狱坑的机制有多难呢?

首先你要在马斯洛需求中处于比较高的层次,你才有那个心思去思考人生。

然后你需要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多的听众,你才能把你的想法变成现实。

但就算你成功把信息传到上层了,他们也不一定理解。

所以想要推翻监狱坑的机制太难了,以上每一个条件都是一道坎,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跨过所有的坎。

格伦、巴哈拉特想要推翻监狱坑的机制,他们先用暴力把奶冻带到了底层,然后把奶冻作为“信息”传到了第0层。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上层人的想法无法传到下层,因为他们思考的层面不一样。

上层人要想把想法传到下层,最好的办法是强制和暴力。

下层人的想法也无法传到上层,因为上层人理解不了下层人的生活。

下层人只能把“信号”传到上层,至于上层人能不能理解就不一定了。

上下层之间几乎没有沟通,也无法沟通,因为有代沟。

崔马格斯说人们既不和上层的人说话,也不和下层的人说话,就是隐喻这个道理。

当然,我们不能说因为格伦最后失败了,所以他的行为就没有意义。

行动会有成功和失败两种结果,但不行动的结果只有失败。

俗话说“尽人事,听天命”,要尝试才有可能成功,如果所有人都是过一天算一天,那么监狱坑的机制永远都不会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没有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就像格伦说的:改变不是自发的。

伊莫古里所说的“自发性团结”只存在于她的想象之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监狱坑的机制不会自己就改变了,它需要有一个外力才会改变。

社会也不会自己就进步了,也需要受到外力才会进步。

社会的进步就是需要大量的格伦这样的人,也许第1个格伦失败了,第2个格伦失败了……但第100个格伦成功了,那么社会就进步了。

所以不管格伦成功与否,他的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

虽然他失败了,但是如果接下来还有人尝试,总有一天会改变监狱坑的机制。

不过这种机制只能变得更好,永远不可能绝对公平。

伊莫古里所说的“如果每个人只吃自己那份食物,每个人都不会饿死”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个社会只要超过2个人,就会有贫富差距。

而且根据马太效应,有钱人往往会变得更有钱,穷人往往会变得更穷,所以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

要想让每个人都有饭吃,没有人被饿死是可以实现的,但如果要所有人都吃得一样多是不可能的,在监狱坑或者是在地球都是如此。

当格伦、巴哈拉姆来到第6层的时候就觉得很幸运了。

那么第1层就是绝对的顶层了吗?

即便是第1层的人也算不上高层,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低层。

第1层往上还有第0层,第0层也只不过是一群厨师,再往上还有-1层、-2层……就算你做了监狱坑的典狱长,你上面还有市长、省长……整个世界真的只有333层吗?

333层只是监狱坑内部的等级而已,监狱坑外面也许还有333层,甚至不止333层。

不过阶级多不可怕,可怕的是阶级少。

333个阶级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世界只有2个阶级,富人都一样富,穷人都一样穷,没有中间地带。

当地球人数更多的时候,或者能源枯竭的时候,说不定整个地球就会变成“饥饿站台”。

有钱人的生活不会有太大改变,仍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穷人只能有什么吃什么,最穷的人只能选择要么吃人,要么被吃。

不同的是下层的人不会突然来到上层,上层的人也不会突然来到下层。

上层永远都是上层,下层永远都是下层。

然后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像《赡养人类》那样变成只有1个富人和20亿个穷人的世界。

 10 ) 《饥饿站台》里的宗教隐喻

最近有一部很火的电影——《饥饿站台》。

有人说这部电影形式大于内容,也有人说这部电影隐藏着未知的人性,当然不乏有人带着火眼金睛,看出了电影里的一些bug。

看完这部电影,我写了一句评论:颇有一些宗教的味道,尤其是主角最后遍体鳞伤,很像遇难前的基督。

可惜的是,耶稣可以凭空变出鱼和饼,这俩人只能拿着铁棍一路打到底。

没错,就是宗教。

在这部电影里,有许多宗教隐喻。

咱们可以简单的聊一聊。

既然短评说到了耶稣,先从基督教聊起吧。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

“你以为自己是弥赛亚(救世主)吗?

主人公葛兰带着黑人小哥从最上层往下走时,真的很像当年的耶稣传教。

不同的是,耶稣带有神性,他可以使盲者复明,死者复生;可以向上帝祈愿,空手变出鱼和饼;而这两位,只能带着铁棍一路打下去。

到了最后,黑人小哥牺牲。

葛兰满身是伤、满脸是血,多像殉道的耶稣。

耶稣在遇难之前就是这样。

耶稣在走向最后的刑场时,一直说着一句话:“天父,请原谅他们,他们什么都不懂!

”葛兰也一样,当他到达底层、看到那个小女孩时。

刹那间,拿生命守护的“证物”意大利果冻,回归了它原本的意义,仅仅作为食物。

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仅以此句献给真正的英雄葛兰。

同屋子的老头崔马什,简直就是撒旦的化身。

《圣经》里的撒旦就是一个堕落的天使,即魔鬼。

引诱、背叛、杀戮这些都是专属于他的词汇。

老头进入这间密室,带的是什么?

一把刀。

在两人刚接触时,老头就开始对他进行“恶”教育,告诉他这个屋子里,就是弱肉强食,别跟我讲什么良心。

老头死后,他又作为葛兰的黑天使,不停地在葛兰耳边叨叨。

直到最后,他还在扰乱葛兰的心智。

如果说老头是撒旦的话。

那个女人,一直给他“善”启示的女人,伊莫吉里就是天使。

想像一下,要是没有伊莫吉里,葛兰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个崔马什。

是她的举动使葛兰恢复了作为一个好人的信念;也正是她,和老头盘旋在葛兰的耳边,一正一邪。

除了葛兰和同屋的老头外,还有两个人物着墨颇多,黑人护法、寻找孩子的母亲。

黑人护法不难理解。

耶稣传教时,也并非独自一人,他座下有十二使徒,除了犹大背叛之外,余者都堪称圣人。

黑人小哥相当于葛兰的使徒

那寻找孩子的母亲呢?

她又有什么寓意呢?

在基督教里,提到母亲,自然就是圣母玛利亚。

耶稣的生身之母。

玛利亚是耶稣的母亲,她们之间的关系能和普通母子一样吗?

人家的可是救世主啊,是上帝之子。

电影里的母亲一直在找寻着那个根本不存在的孩子,荒谬吧。

圣母玛利亚呢?

关于最后的结局,众说纷纭。

因为是开放式结局,当然各种解读。

有很多人认为,因为奶冻并没有被送上去,一切都没有改变。

我比较认同这个观点。

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难不成因为有了救世主,世界就天翻地覆了。

《圣经》里,耶稣遇难三天后复活,世间的子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心中有着那么一团火,希望之火。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虽然耶稣被称为“弥赛亚”,可他并没有直接把苦难的人解救出来,他只是给了他们希望,“要创造人类的幸福,要靠我们自己”。

经过了数百年的斗争,基督教才从异端的歧视中走了出来。

其实,这里面的人也是这样。

要想彻底摆脱枷锁,唯有自救。

除了基督教,里面有一个东西和佛教蛮类似的。

整座高楼如同婆娑世界,住在最上层的就是达官贵人;最底层的就是劳苦大众。

而每月的“宿舍”变动,就像轮回。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即永远在“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地循环。

这里面的人都一样,运气好点,分到高一点的楼层,各种造作;运气差的,分到低一点楼层,看着被吃剩的残羹剩饭,骂骂咧咧。

如此循环往复,实质上,什么都改变不了。

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叫“苦谛”;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谛”;断灭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即“涅槃”,叫“灭谛”;而要达到最高理想“涅槃”境界,必须长期修“道”,叫“道谛”。

生活在那么一座暗无天日的牢房里,这就是“苦”;而形成这种苦的原因是每个人的私欲,叫“集”;什么是“涅槃”?

葛兰最后的归宿就是涅槃;要想达到“涅槃”,必须修道,葛兰和黑人小哥从上往下做的那些事,就是修道。

“苦集灭道”,正是佛教的基础教义,四谛。

最后说点题外话,伊莫吉里的那只小狗叫拉美西斯二世。

在《圣经》里,拉美西斯二世可谓暴君一个,他压迫犹太人,致使上帝降十灾。

这个有什么寓意呢?

我想不出来了!

总而言之,这不仅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宗教的电影,如果你只看到了电影的设定,认为这只是一个噱头,那就有些遗憾了!

《饥饿站台》短评

厉害的概念,不像传统的人性片那样花费太多时间去纠结是否要吃人,而是把篇幅留给运行机制的展示和理想化的反抗上,代替了说教也免于俗套。但结局选择了虚实难分的留白,有点钓鱼之嫌。为超级带感的配乐+1星~

7分钟前
  • 刷鞋大王
  • 力荐

仅仅是有一个直白的概念而已(况且也不是纯原创的概念),能称赞的也只有特效和一些类型技巧。尽管《雪国列车》也很无聊,但它至少给出了清晰有力的表达,而《饥饿站台》作为一个阶级寓言,甚至无法自圆其说,只是被突发事件和幼稚思考牵引。始终没有构建出完整的世界观,对机构的存在缺乏社会性分析,对上层的人性逻辑也缺乏深入的探讨,所谓的希望和救赎,实在都浅薄到令人发指,只是匹夫之勇,只是口舌之快。最后主人公让自己陷落到那样一个空无的境地,说明创作者沉溺在自我构建的牢笼里,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诠释的权利,但物理的上升并不代表精神的涅槃。

9分钟前
  • 晚不安
  • 很差

改(ge)变(ming)永远不是自发的~

14分钟前
  • 非魚
  • 还行

高概念,强设定,浅隐喻,低执行。

18分钟前
  • Jeannels
  • 还行

是男人就下200层系列,3.5星,极好的创意,重口味场面也深得我心,但拍得其实一般,跟雪国列车、危楼愚夫、甚至一出好戏这类电影的主题类似,但相对极端,在如此生存资料有限的环境中,资本、剥削、共产等社会属性,暴力、洗脑、圣母、圣怂甘地等人类属性统统显露,反倒种族主义不存在了,编导也打算高深一些,却过于刻意,故事是含糊的,配乐跟敲盆一样,后期乏味。同样是阶级寓言,更反衬出奉俊昊的牛逼之处。PS,在这里,能活到最后的一定是老八

19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共产主义根本没法主动实现,即使亲身经历过也没法体恤底层人民,人性底端就是阶级即无穷的炼狱

21分钟前
  • 根斯巴克连续体
  • 推荐

5.9

22分钟前
  • 归去来兮
  • 较差

引人入胜的高概念寓言电影。0层根据每位犯人的口味精心准备美食,最后成败的关键系于能否奉上一个“信号”,说明这则寓言的文化根基还是基督教传统和现代福利国家,因此假定高层really cares,只是囚犯自己作死,这才闹出个人间地狱。翻拍成东方寓言故事,可能得改成每层都有额定超负荷工作量,每天必须交出90%的产品。囚犯之间热衷互相告发,一旦上面察觉下面有达成内部团结的“信号”,就全体饿饭一天……怎么样?是不是立即嗅到了故乡泥土的芬芳?

24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真.是男人就下200层 想到了维伦纽瓦的《下一层》短片tho。“我的shi不会往上拉” 223 在时间不够解释的情况下 暴打别人是否正确/道德 看了评论才知道 原来女管理员也以为一共只有200层 而食物总量也是为200层的人数所设计的 有点想到心慌方里的设计师 有两个男人坐在移动充气浴池里223 还有人捧着一捆捆毫无用处的纸币 结尾也没什么大招 小女孩在迅疾的风中香甜沉睡着 本来期待看见整个体系外的东西 但没有 也许这就是人生?每个人只能看到他穷尽一切所能看到的东西

29分钟前
  • 沙力兔
  • 推荐

设定不新鲜,也没有特别出彩的情节,想要深刻内涵不如去看书。

34分钟前
  • 爱玛·包法利
  • 还行

里面的人在哪里拉屎呢?

35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7.5/10 果然是网飞的口味 绝佳的概念,资源分配不均下的人性实验,和雪国列车有异曲同工之处。各种隐喻层出不穷,人性恶让这个小社会进入一种永恒的恶性循环。但光有好概念是不够的啊。

39分钟前
  • 电锯觉罗炫
  • 还行

升降的竖版《雪国列车》,一上来直接就点开阶级矛盾的主体,每下一层就是更低人一等的阶级,到手的利益就是上一层人剩下的,一切就是这么直接。这个设定把自发性团结的监狱实验就是一个大型的社会实验,结果可想而知,能激发出来的不是团结,而是永不底限的人性之恶,管理局的上层人可以世世代代高枕无忧。非常好的一个概念,可惜连《雪国列车》那样的深度和层次都做不出来,越往后越不够尽兴,感觉导演还没想明白怎么挖掘故事,电影就草草的结束了。就算是简单粗暴到底也不是不行,但它也没有《林中小屋》那么尽兴,提供生理爽,拍成这样确实很适合拿去Netflix做网大,也不浪费它浓浓的大数据感。如今这也算一种新类型的电影吧,就是全程靠角色用嘴科普高概念的世界观设置,但是全程都没有叙事,不会展开故事。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上层阶层永远不可能向下看,既得利益者永远不会觉得身处的制度不公平,人性永远经受不住考验,世界永远不是靠善而是靠恶在向前推进推进。这是四条真理。(最近怎么一直都看到的是这类暗黑系电影啊,把人也看得怪阴郁的呢。)

47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只体现了分配问题,没体现生产关系;上层贪得无厌浪费资源;中层麻木不仁得过且过;下层同类相食自然法则;管理层管中窥豹自欺欺人;管理从来都不是自发的;改革与秩序还得靠暴力;垂直管理体系即中央集权下的分配制度就是笑话,管理层连一共有几层都搞不清,更不会知道底层会人吃人,目之所及歌舞升平;最后送上去的不是小女孩而是补丁,然而0层完全理解错了,以为是有头发导致下面的人不吃;其实底层根本不在乎上面送下来多少东西,反正到他这儿就没了,只需要干掉室友或者下一层的人即可;王子屠了恶龙也就成了恶龙,下层一旦换到上层又过起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甚至饱食则思淫欲;共产主义终究是理想主义,信息不对称、社会不确定性加剧导致人人都只顾眼前的利益,人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男主这样堂吉诃德式的改革者终究会失败~

52分钟前
  • windy
  • 力荐

我最近终于明白,寓言确实没什么意思,甚至可以说乔治奥威尔也没什么意思

55分钟前
  • 走马
  • 较差

小女孩只是幻想出来的,奶冻也送回了顶层,但没有被理解要表达的含义。这样说得通,也更深刻。隐喻很多,或者也不能称之为隐喻了,因为全都直接摆在观众眼前。另外,不知道幻想出小女孩并认为她是信息的设定是否想表达希望在下一代,虽然同样也表明了未来不可知,但我还是觉得这样的想法无意义,个人比较不认同吧。

59分钟前
  • 哲柠
  • 力荐

快别提《雪国列车》了,多年前的综艺都玩烂了的设定。希望西语电影人在执着于概念的同时,也学着与时俱进一些。

60分钟前
  • 柯里昂
  • 较差

果然电影最好看的部分还是预告片

1小时前
  • 菠萝
  • 较差

确实差不多就是更长版本的《下一层》,表达了更多的故事,更直白的揭示,更血腥残忍的本质,更无能为力的结局,但是就像一块肉,切一块吃会细细品味;但是直接上全猪,too heavy。

1小时前
  • 姨妈的鸭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