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第十集,他二人已经知道Rosie在受害当夜在家里给人打过电话,这个电话为何不追查?
难道这不是重大线索吗?
查受害人的通讯记录难道不是标准程序吗?
全是瞎扯淡,为了拖沓的拖沓。
......
总感觉费了好多时间,可为什么不先查查那女孩的电话记录呢?
事发当晚都和什么人有联系,一下子不就知道了,有必要这么浪费了一整季的时间,拐弯抹角还没搞明白到底她去了哪里?
整季只讲了一个案子,而且案子并没有完结,是一部节奏比较慢的半悬疑剧.比起日剧而言,日剧注重的是推理过程,而本剧很多时候都在描写警察和被害人身边亲属朋友的生活、故事、心理变化等等.这剧对我来说并没有那种每集看完我都想急着看下一集的冲动,但是说差也不差,可以凑合着看.第一季结束的时候留下了两个非常大的伏笔.1.男一号到底是谁?为什么他要"嫁祸"议员? 2.恋童癖母亲的儿子为什么要持枪杀"议员"?第一季可能只是铺垫,接下来第二季才是真正的开始.这季最高给8.5
是非常好看、耐看、制作精良的电视剧。
女主表演精湛、细致入微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离奇。。。。。。。
但但是TM的但是!
编剧你这样会不得好死的!
不能够为了凑片长,故意卖弄那么多反转!!
我原本是当作一部侦破、剧情、推理片来看的,后来才发现完全错了!
是TM和抗日神片同一个德行(当然,级别不同,德行相同),完全不存在推理,如果你要逻辑思维,那你会发现你是白痴。
剧中没有一个正常人,每个人都是神经错乱,每个人都完全不了解自己最亲密的人,每个人都拼命去误解别人,每个人都拼命喊着:come on 来怀疑我吧,我就是凶手!
然后每个人都拼命抛出关键证据,让观众和女主一起在心里一次次坚定:他,就是凶手,99%肯定!
而,TMD ,剧情就沿着那1%展开。
而下一个白痴就继续奋不顾身的对女主说:come on 来怀疑我吧,我就是凶手!
女主问:为什么是你?
他说:不说,不说,就是不说,打死我也不说。
剧中每个人都啥事不干,只做一件事,就是用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千方百计让别人误解、误会自己,甚至自己最亲的人,然后迫使自己最亲的人瞒着自己向警察透露自己是凶手的证据。
最后,玩得女主神经错乱、夫离子散。
编剧,你这纯粹是玩弄人的搞法,还TM玩13集不够,还继续玩。
好吧,第二季我只能够快进了,看看到底后面搞什么。。。。。。。。
看了第二季的第一集,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直接看了最后一集,快进,还是看不下去了。
唉,是我心态不好。
我想看到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好人一生平安的结果,而不想看到诚实、善良、正直的人最后都没有好结果,已经看得够多了。
最后,还是得中肯的说,这是部经典剧集,值得9分。
演员个个演技精湛、编剧集集推陈出新。
好,我去看大话西游了
我們迷戀殺局,因為我們比誰也迷戀真相。
我們迷戀真相,因為現實裡往往沒有真相。
弒者與逝者,不奇不動人,我們變得貪婪。
說故事的人們,努力祭出更多的美麗屍體。
殺人也要講創意。
無傷大雅的人體實驗天天上演。
然後出現了這樣的殺局。
在這個講求噱頭的世道,它名如嚼蠟,只叫The Killing。
不是帶有批判意味的Murder,不是帶有腥味的Slaughter。
第一季的封面就一張臉。
就一句話:Who Killed Rosie Larsen?
平常的殺局,會在一季,甚至一集裡,了結。
但The Killing只處理一個問題而已,卻花了整整兩季的時間。
太誇張了,這麼長,你會猜度,事有蹊蹺。
你隨探長Sarah Linden一路追查。
牽一髮動全身,一個女孩的離逝,將整個小鎮連根拔起。
市長選舉的內幕、回教聚落的勾當、賭場的聲色犬馬、校園的地下暗湧、家庭的隱形角力。
一一被揪到陽光下。
儘管這個小鎮,冷雨陣陣,總是沒有陽光。
以為兇險。
Linden卻與拍檔有這樣一番對話——她問:「你覺得重案組會有不同?
」他說:「這裡至少有壞人啊。
」她說:「是嗎。
誰?
」直視壞人的臉龐,我們才能得救。
但The Killing的世界,沒有這樣的人。
一如小鎮的氛圍,陰鬱,灰濛。
沒有非黑即白。
Linden是個動情的觀察者。
因為動情,因為承受,所以頑固,也極容易被附身。
所以比誰也理解,他人的內心。
無論那一顆心,是何種色相。
一般的懸疑片,我們會隨著主角的腳步,逐步了解殺人者。
死者是開端,是謎面,殺人者是終結,是謎底。
但The Killing卻恰恰相反。
死者既是開端,也是終結。
我們為Rosie Larsen作出種種假設,給她按上不同的名號。
以為標籤的增添等同更好的掌握。
但結果,Rosie Larsen再平凡不過。
作為一個死者,她甚至不提供慣有的慘狀。
彷彿Rosie Larsen無法化約為一具屍體。
平凡到教我們瞠目結舌。
我們繞了好大一個圈,回到原地。
雨雲銀邊,了不可見。
The Killing最教人動容的地方,就在於這種平凡。
它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小鎮裡,一個平凡的,名叫Rosie Larson的女孩,很平凡的,被殺死了。
甚麼樣的案件值得我們鍥而不捨的追尋?
一部又一部電影教我們:大的、複雜的、奇情的。
但The Killing用它的微小和平凡來打動你。
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哪怕只是再平凡不過的一個人,離開,已經是天大的事情,值得我們為了這樣的一個人,上山下海。
花再多的時間,也要好好闡述,逝者在活人中間刮出的空白。
花再多的時間,也要把理解和想像的路走到盡頭,哪怕要一頭撞上盡頭的暗牆。
花再多的時間,也要把我們親手貼上的標籤,一一撕下,讓Rosie Larsen成為Rosie Larsen。
僅僅是Rosie Larsen。
The Killing是如此的純粹。
在芸芸犯罪類影視作品中,你記得過多少個逝者的名字?
記得過多少張活過的臉?
我就只記得Rosie Larsen。
案件水落石出之後,留下的人,仍在凝望。
她留下的已經不是證物,都成為遺物。
塵埃落定如雪。
不用再苦力推敲了。
一切不過因為中魔,因為思念。
我們迷戀真相,因為人心才是最大的懸謎。
我們迷戀人心,因為,它易碎,亦是所有無法被述說的事物,所繫之處。
<图片1>
四季一起评了,第一季很OK,乃至后面的情节如何如何都不怎么重要了,关键是这两个人在一起就是看点,在西雅图的凄雨和浓重的灰色中。
第三第四季的剧情实话不如第一个故事有条理,这片谁要快节奏啊,更何况也不怎么快,总之,让人最后忽略破案情节的剧集,不错。
女主不知道换到电影里做主角会是什么感觉,总觉得是为这部剧集而存在的,换一个节奏,不敢想象。
人们寻求真相 但现实往往没有真相 The killing ——is a mistake 对,我和大家一样。
都是看了一大堆的犯罪心理,CSI等高效率真探片来看的谋杀。
已经不记得看过多少剧多少人被谋杀,roise,kalle,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因为她们和我们一样,没什么差别,你甚至不能想象她们会被谋杀。
也许很多剧情和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不太一样,因为美国的文化差异,社会背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甚至是寻找真凶的手段,与在中国大相径庭。
谋杀真正不是想讲述一个小女孩被人谋杀这么简单而已,roise被谋杀只是万千丝缕中的其中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女孩被人谋杀了,一切仍在相安无事的继续着,唯一变的只有两种身份的人——她的家人和警察。
政客们并不在意小女孩被谁谋杀,他们只是忙着自己的竞选;媒体人大肆报道博取公众谈论这一事件借以大赚一笔。
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有密不可宣 难以启齿的秘密,roise的母亲,roise的小姨,竞选市长的候选人,赞助人,赞助人的玩侉子,roise的闺蜜,帮助市长赢得竞选的助理,林顿的搭档斯蒂芬,林顿自己。
什么时候结局呢?
事情什么时候结束?
什么时候才到头呢?
我想,当所有乱七八糟头疼得问题解决完了,真相就出来了,就可以到剧终了。
喜欢这部剧的原因是:非常非常详细的剖析了美国现在的社会,政治,官商勾结,美国也是一样,不要觉得“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就真的平等,那些充斥着的毒品、枪支、抢劫、犯罪,还有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都让这个世界一团糟。
谋杀并没有停止,有欲望就有谋杀。
本来想看的是真探,结果下错了资源,但也算是歪打正着,捡了部神剧。
从个人的观影习惯来讲是喜欢这个路子,不花哨,细腻,氛围铺足,拨丝抽茧风格的探案剧的,从一个女高中生的被害为小切口,扒开了整个城市与社会的问题。
三条线,破案线、被害家庭变化、竞选,花搭着讲。
三个嫌疑人,同学、老师、议长。
从格式上讲,差不多4集为一个段落。
三个不足:1,警方的上司有点功能化了,开始使劲留女主(明知人家要结婚了),后来又各种拍桌子不配合,不太符合正常的人物逻辑,虽然中层只想着不功不过,但略调笔墨,人物会更立体;2,这个永远赶不上飞机的女主是个什么情况,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刑警,不能解决好与那么善解人意的未婚夫的关系么?
这个实在是说服力弱了一些。
未婚夫的人设也显得有些单薄了,如果是弱化这个人物,其实不必出场也可吧。
3,这个第11集是个什么情况?!
居然找了一整集儿子!
虽然能明白这个意思,女主作为工作狂忽略了自己家庭子女等等,却有这个必要花这么长篇幅吗这件事?
很有脱线感。
除此三点,无他。
第二季已下好,走起。
这部电视剧开始抱着一个激烈刺激的凶杀案件来看待的。
可是看了前4集以后我发现这部电视剧是描写现实生活的。
很多网友都拿他和《CSI》、《尸骨》之类的剧集来对比,但是你没真正看透这片子。
这其实就是美国人真实的生活,女主角表演的很现实,就和平常生活一样。
案子破不了和爱人想结婚但是忙于破案,孩子没人照顾,种种压力给他,导致11集中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其实我们国人也同样有这样的人,只是我们没本片能够这么细腻的拍出电视剧给大家看。
如今的社会给我们每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时候你不得不抛弃一些事情。
Sarah Linden就是这群人的缩影。
但她肩负了比常人更多的压力,因为她是凶案组的侦探。
剧中我们也能看到美国司法制度的人性化的一面,大家在看这些电视剧的时候一定不要走马观花,我们很多制度都是学习西方的。
比如无罪推定,询问当事人24小时,但是我们的选举制度不是美国那样的,但都是借鉴,看人家制度的好坏,再来看我们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很能理解这部剧为什么收视低,因为中间拖沓无聊。
探案部分很精彩,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中间的障眼法真的有忽悠到我,最后的凶手也是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
但是探案外的部分我几乎都是快进的。
我觉得这群警探和受害人家属缺乏基本的沟通,他们之间的对话几乎都是:“嫌疑人是谁?”“是他。
”“抓了没?”“今晚抓”“你说好抓了他的,为什么没抓!
”“……”家属愤然离去。
港真受害人家属很爱自己女儿再加上老爸还有混黑帮的经历,用脚趾头想想都能想到他有可能会去报复他认为的嫌疑人好吗,这群警探一开始都让别人知道嫌疑人了,大概确定他不是凶手后居然不和家属透透气,我不能理解。
还有受害人家属的戏份可以cut一点。
那位母亲就是在消磨别人的同情,整天死气沉沉对别人的付出理所当然,别人劝她一句她怼十句嘲讽别人。
我同情理解她的遭遇,但我也确实不想看她丧着脸的戏份了。
这剧其实是在讽刺警察办案是多没效率;最无法忍受的是萝丝的母亲米琪,整天哭哭啼啼无下限;这剧看到后面都口水Holder小哥去了,嘤嘤嘤。。。又帅又萌又贴心不是=v=
没结果?
好剧!!!
一季结束了都没个说法,节奏太慢,没集后面抖个包袱都救不了
最喜欢的罪案类美剧,AMC大有潜力。
一季都破不了案真的是破案剧的大忌,鉴于这剧一集是一天的剧情所以勉强接受吧,不过要是我当年跟着周追肯定气死。案情一般,十年前的剧现在看已经有浓浓的年代感了,颗粒感的画质或许是原因,不过感觉还是主要是编剧和表演的缘故,有点介于network tv和prestige tv之间的感觉。我最爱看的buddy cop搭档还不错,for all mankind里苦大仇深的男主在这剧里竟然还挺搞笑的。不过最印象深刻的角色还是剧中的西雅图,不是在下雨就是乌云密布马上要下雨,这么致郁的天气能不犯罪吗!就为了这阴郁的画风,这剧也能算tv noir吧。
这个女警察哦,为了工作一再辜负未婚夫。在工作中又一再辜负被害者。那些被她怀疑冤枉的人都被打的半死。属于是工作家庭都耽误了。呵呵,主打一个没用还害人,不配当警察
真的...拍个一季就够了
三集弃。没有不好,只是没意思。
有点闷 节奏慢 主角还不错 配角比较难看 尤其那对父母
Rosie R.I.P
欺骗感情的finale!!!
结局的时候大反转啊
没有耐心的人不要看了。。
整个案子说不出的搞笑感……主线么讲不清楚,其他单元各人的副线么也看着无聊。
上半场疲了,下半场逆转不错。不过跟双峰镇有毛关系啊,没法比
太磨蹭了。最多只有三集让我感兴趣,第一集,第十二集,第十三集。第一次看这么磨蹭的剧,办案办到十一集了还没什么进展,女主的熊儿子突然就失踪了,女主的性格也太令人抓狂了……熊儿子泄露了受害者的照片竟然没有一点惩罚。住在别人的船上,因为被指责儿子带人来船上开派对第一反应就是立马给别人甩脸色板着脸住进酒店。一天到晚板着脸怪不得男主说她是不是天天来大姨妈了……本来是因为b站男女主的剪辑吸引来看的,看完之后我的天哪这令人养胃的cp你们也磕的下去,令人思考是不是没吃过什么好饭,这剧最多就值6分了。结局留白为了吸引观众看下一季导演编剧也是会打牌的,家庭剧情>办案剧情给我一种想故作高深设下伏笔其实啥也没有的感觉。
说实话,会看这部美剧,是被封面上的美少女吸引来的,很稀饭这种嘴角上扬,大眼的美女。剧情其实很英式呐,有点拖沓和一直灰蒙蒙的天气,时不时加入女主的感情生活,没有血腥和探案的灵光一闪,有的只是男女主角对案件的抽丝剥茧和脚踏实地。第一季的最后一集着时被忽悠了一把~~~ 这个坑蛮深滴~
AMC出品啊。
自作孽不可活!【编剧一定要给力啊,胸手要是不满意,麻逼可要退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