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徐又树对女主林湘之是属于一见钟情,开始疯狂追求,好兄弟蒋吾和死对头宋晓楠一起帮助他,而女主只有七天的记忆,每周一就会忘记朋友,而且只忘记朋友,于是徐又树以“写日记”的方式让林湘之记住他,并一起渡过了一段美好时光,但没想到故事背后另有隐情,失忆的居然不是林湘之而是徐又树!
真正的故事才浮出水面...看完这个电影真的有一瞬间仿佛回到了高中生活,电影的色调和拍摄方法很温馨很有氛围感,演员们的演技也很棒,很容易让人共情,还是很不错的
真的很无语,身为原著漫画及动漫的死忠粉,本身就对漫改不抱期望,甚至是抵触。
全剧情魔改,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真心觉得改的十分恶心,还没看过的如果不是喜欢演员的话建议不要浪费时间。
推荐原著,很温暖的一部校园治愈番,从小学时代就一直很喜欢,结果改成了狗血青春伤痛片。
近年来,日漫不断翻拍,几乎拍一部毁一部,只能尽量说服自己,不要将原著和翻拍联系在一起,免得恶心,毕竟有些美好只能在二次元呈现。
文/梦里诗书作为一部改编电影,《一周的朋友》相较于同名日版原作虽然做出了不小的改动,但电影却并没有因此变得更接地气,相反无论从剧情还是节奏,这部改编后的新作都让人找不出哪怕一丝的优点,甚至于原作里真挚的情感都变得虚无尴尬了起来。
胡编乱造的狗血,只是浪费了题材,空耗了演员。
《一周的朋友》最早是一部12集日漫动画,剧情是一周便会忘记身边朋友的女主和她朋友们的故事,纯粹治愈的情感是这部作品的亮点核心,而到了日本真人电影版翻拍,电影如很多漫改作品一样,没有能合理的去梳理原作情感,以至于稍显散乱冗长。
面对这样一个其实并不是那么出众,同时也不接地气的故事,改编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然而从这部中国二次回炉的翻拍电影来看,其虽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却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
电影最为明显的问题是在大刀阔斧的改编后,剧情完全无法得到有效的组织。
在电影中人物与人物间的情感铺垫趋近于零,原作本身其实在先天就存在着多人物导致的剧情碎片化,而电影非但没有去在改编中去解决这一问题,相反更加潦草敷衍的人物情感铺垫,使电影失去了原作尚存的细腻情感,变成了一盘散沙。
没有逻辑,也完全无法让人带入情感共鸣,这就造成了明明电影里主人公哭得梨花带雨,观众却觉得坐立难安。
这种让人尴尬的诟病具体举例来说,就例如电影明明将故事的背景放到更加紧张的高中复读时期,希望借此博取观众的共鸣,却要在这个时期里不加思索的塑造一群天天想着交朋友,还会在图书馆里大声喧哗的学生。
这群学生居然还有时间一起非要跑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
还能找到一艘船泛舟湖上?
电影演到这里,其实我已经并不关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只是在想作为电影的导演编剧,是有多脱离现实生活,才能拍出这样的剧情。
内核上,电影也与原作南辕北辙。
在原作里会忘记身边朋友的女主,她的这一问题只是展开友情波折的契机,而到了这部电影中,其不仅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这一个本无关轻重的问题上,最后所谓的转折也根本谈不上给人带来了多少意外,莫名其妙的校园暴力更是让人倍感生硬。
电影的主题是朋友,是那种当我们成年步入社会后,再难邂逅的珍贵情感,这是原作里最为打动人心的一点,而改编后的电影,却忽视了什么才是这部作品真正该去表达的内核。
以往的改编烂片,往往是原封不动的临摹,以至于最后变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而这部电影的所作所为,则是让人看到了没有灵魂的胡编乱改,同样是东施效颦,以至于将朋友间淳朴的友谊变得面目全非。
补完细节,加个长评,全是剧透,透心凉的透。
虽然电影自称《一周的朋友》,但这是一部和原著党斗智斗勇的悬疑片,很多矛盾都在故事反转后被消化,或者在矛盾纠缠中让人不想去在乎它的细节。
但是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在掩盖这个剧本买椟还珠的事实,扔了原作的故事和情感,拿原作的创意——每周会忘记朋友,这一点当做垫脚石,来讲一场意外之后,闺蜜去世,闺蜜喜欢的男生失忆,我承受巨大痛苦,为了不唤起他痛苦的回忆,我说自己每周会忘记朋友来躲避他,而这个男生无论失忆与否都喜欢我,这样一个命中注定的爱情故事。
开头一些小问题故事发生在2012年,开头就是宋晓楠在说,看到杂志上的玛雅历世界末日。
杂志怎么说是杂志的事,但“按照玛雅历计算,地球总共只能存在5126年”,这话一个高三学生敢信,就没一个人反驳?
合着地球形成之后百来年,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开始了。
各科老师不得打一架,决定这个科幻版权的归属?
徐又树被吵醒,拿篮球砸了宋晓楠,为什么同学都拦着宋晓楠?
是怕宋晓楠领悟了雅文明都没记载的必杀技,一拳给徐又树送走吗?
朋友之间打打闹闹哪有拦的,拦的还是女生?
图书馆里,宋晓楠徐又树斗嘴打闹,这时候两个人该被架出去,反而没人拉了?
0.徐又树眼里的滤镜-1徐又树看到转学来的林湘之,眼里自带blingbling的滤镜,林湘之多看了他一眼,他上课就一直盯着人家看。
蒋吾说他一见钟情,徐又树:“就算是一见钟情,也是她对我一见钟情。
” 俗套的男主见色起意和自恋心理,油腻不想看?
我也不想,可能就是知道我们不想看,所以更方便做成悬疑。
因为徐又树实际上是失忆的,所以那层滤镜不只是他看到自己的心动女孩,同时也是在暗示,徐又树看到林湘之,心里那种似曾相识、尘封的记忆被触动的感觉。
非常多余地表现一下男主自恋,大概也是为了误导我们,让我们以为一切只是单纯的心动。
1.我想和你做朋友。
课间,徐又树送橙汁,意外把林湘之衣服弄湿了,然后追着人家跑,非要道歉,完了还把人撞倒。
要道歉是不是至少等人把衣服处理好了再说,怎么的是想帮人家手洗衣服?
上课,传纸条叫对方亲爱的湘之,要和人家看电影。
放学,在学校门口拦着不让走,送信。
自恋男死皮赖脸追女生的行径,男主美其名曰,我想和你做朋友。
做朋友什么时候第一步是强迫别人接受了?
怎么的前面提世界末日是为了放在这里用,大家都要抓紧时间是吗?
一个2012年的高三学生,认识新同学交朋友,直接说我想和你做朋友,那就需要说这话的角色必须能让人相信,他是能说出低年级小学生台词的人。
但男主这些行为是自恋是死缠烂打,是幼年体霸道总裁的强迫,不是真诚到有些幼稚的直白。
2.欲拒还迎,滤镜-2一周之后,徐又树见到林湘之不仅是blingbling的滤镜,甚至有点站不稳。
还是触碰回忆,这里加大了反应的力度,但是后面的剧情实在是让人马上就忽略了这个疑点。
徐又树自己刚说,自己送信太突然要道歉,下一秒就因为林湘之说不认识自己,说对方欲拒还迎。
蒋吾接了一句你确定这个成语这么用?
这分明是给你软钉子。
欲拒还迎这个离谱的词大概是为了体现徐又树的语文水平,他想表达的,结合上下文我猜是欲迎还拒、欲擒故纵之类。
然而欲迎还拒这个词,在林湘之还没说自己会忘记朋友的这个时刻,从徐又树这个角色嘴里说出来,是没有廉耻和逻辑的。
没有廉耻,自然是因为他不知道什么叫拒绝的自恋态度。
没有逻辑,是因为信撕得稀巴烂了,他意识到自己送信太突然需要道歉,完了说不认识就是别人欲迎还拒?
合着林湘之不采取比撕信更严肃的行为,比如见他一次打他一次,林又树就觉得自己打动林湘之了?
总觉得导演编剧完全知道我们不喜欢什么内容,所以就把伏笔都藏在这些地方。
3.你为什么假装不认识徐又树?
当一个女生说不认识一个死缠烂打追自己的人,还需要解释什么,不想和这种人有交集,装不认识怎么了。
这至于三个人组团好奇?
蒋吾在事发当时就说了,是给徐又树软钉子。
然而作为同桌的女生宋晓楠,在见证了徐又树一连串离谱的行为之后,居然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林湘之说不认识徐又树。
听老师和林湘之说了几句,你的情况你妈妈都和我说了巴拉巴拉的套话,就八卦之魂燃起了?
宋晓楠就是真的八卦,她一个同桌自己私下里问林湘之不就得了,还和两个男生一起去问,这是八卦还是去抓贼?
真要安排徐又树以外的人强行好奇,就是安排蒋吾,也远比宋晓楠合理,至少他看到了林湘之当时完整的表情和反应。
结果呢,刚说过林湘之是给钉子,可能只是不爱和人打交道的蒋吾,反而第一个质问林湘之,为什么假装不认识徐又树。
行吧,反正不管自己好不好奇,不管有没有道理,只要徐又树需要,大家必须冲。
4.我一周后会忘记朋友。
林湘之如果真的会失忆,真的想拒绝交朋友这回事,直截了当什么都不说,扭头就走,难道不是更简单,效果更好。
就算出于最基本的礼貌(我也不懂对男主这个角色需要什么礼貌),那就直接说是装的不认识,就是不想和你们做朋友,谁打扰我学习我打谁,这不行?
非要说自己有病,所以不能交朋友,这不就是把我其实很想交朋友写在脸上?
如果林湘之真的会忘记朋友,就这么一个死缠烂打的人,林湘之怎么就心里已经把他当朋友了,然后忘记他了呢?
合着朋友在林湘之这里是个成就,只要和她保持在两米之内满一定时间,就能自动获取?
剧情不合理,或者压根儿没怎么想圆得比较合理,因为实际上林湘之就是在骗人。
在知道林湘之骗人的基础上,再回来看徐又树这个角色,他能在别人临时起意说了一个谎之后,自己找补,自我感动地说对方已经把他当朋友了,所以忘了他,我给他打不死的小强的自信鼓掌。
电影里这说谎的安排,恰恰也就证明了徐又树的人设问题。
在不能说出真相的情况下,一个女生如果能简单地回避对方,会自己闲着无聊说一个弥天大谎吗。
没法儿简单地回避,不就是因为被这人堵得有压迫感了吗,那这个男生的行为,除了一厢情愿的死缠烂打,还能是什么。
这些也就是我之前说的,矛盾纠缠中让人不想去在乎它的细节,更别说知道真相后再回过头来看了。
5.她没有必要拿这种事情来骗人。
林湘之拿出一板药,徐又树蒋吾宋晓楠,三个人就彻底接受了这个解释,认同了林湘之一周后会忘记朋友是真的。
我不是被什么剧情说服的,从三个人组团好奇的剧情开始我就接受不了,我是因为看过动画,所以知道每周忘记朋友的设定,我就是期待这个时刻,就是自己等着被套进去的。
而电影强行好奇引出的这个设定,买版权拿来的这个设定,居然是假的,居然是林湘之拿来骗人的。
拿着改编权,结果电影没开始就在和观众玩悬疑了,真的烧脑。
我是打死谁都想不到,甚至都不会去想,原来同名同姓的改编内容,不光可以删改原作,还可以和原作故事核心完全相反的,厉害,是我见识浅薄了。
6.一周的朋友徐又树周一知道对方失忆,周二送各种补脑零食,周三送自己熬的补脑鱼粥,周四图书馆里戴耳机跳舞刺激记忆(真的图书馆招谁惹谁了,图书馆里看书的学生怎么那么宽容)。
晚自习做关于记忆的手账,放学带林湘之买日记本写下回忆。
不学习什么的就不吐槽了,我们也不是来看他们学习的。
这一段,他像爹,像男朋友,但完全不像一周的朋友。
行吧,男朋友也是朋友,都悬疑了文字游戏算什么。
这些实实在在的付出,比起徐又树最初强迫对方和自己当朋友,好太多了。
但剧本没有塑造一个拼命帮助他人的善良大傻瓜男主,所以这些行为在我看来还是一厢情愿追女生的桥段,我理解中的才认识一周的同学,不可能这么过分离谱地热情。
追女生就追女生,毕竟徐又树打从一开始就是这么个态度。
我纠结是朋友还是男朋友,就是因为这电影一方面,一周的朋友,只是想和你做朋友,在这拗造型装是友情,但是什么过渡都没有,上来就都是爱情的路数。
然后就是一段,四个人在一起循环一周的朋友,轻松愉快的日常,对应世界末日的说法,四个人成立末日生存小队。
一开始我看这段很想吐槽,林湘之这个角色表现出的每周失去记忆,完全就是像是忘了昨天吃了什么的程度,非常轻松。
后来知道她是装失忆,似乎轻松就有合理的解释了,但我觉得就算是装失忆,林湘之未必就真的无忧无虑,她是交到了朋友,但是她内心最大的痛苦却没法和这些朋友分享,还要活在谎言里。
这种细节我觉得才是应该埋伏笔的地方。
7.海报在做一周的朋友的这段情节里,在进度条28:17,四人布置楼顶天文馆的房间,黑板上贴了《一周的朋友》原作动画的海报。
干嘛呢,不看原作的又不懂这海报是啥,看原作只能看到一个相反的剧情。
纯蹭原著,但是纯膈应原著党。
8.我的数学,是之前的一个好朋友帮我补上的。
林湘之的这句台词,应该是反转之前,剧本最直接的暗示。
我心里咯噔一下,想着这个好朋友可能是林湘之失忆发生之前认识的,所以还记得。
这种自我催眠是因为我坚信每周失忆是真的,我一个原著党怎么可能不信。
9. 不接受表白,朋友也没得做四人在天文馆给徐又树过生日,被保安发现,分成一男一女两组逃开,感觉这个小队也就是doubledate。
这边两个情势所迫搂搂抱抱,另一边,徐又树趁自己许愿时表白林湘之。
林湘之觉得,去世的闺蜜许洁和失忆前的徐又树互相喜欢,所以没法接受他的表白,所以直接朋友也不做,顺着说的谎把日记一藏,直接继续装陌生人。
但为什么林湘之要等到徐又树表白才能意识到?
徐又树从最开始就把我喜欢林湘之写在脸上,他的行为更是如此。
在此之前林湘之就必须装成一个反射弧1万公里的天然呆,可就是这个天然呆,随口就说出我每周会忘记朋友这样的弥天大谎。
发现林湘之又忘记他们之后,徐又树开始疯狂找日记,林湘之找到他,说了大概很多人想吐槽的话:“我现在不希望被人打扰,我不可以浪费时间了,我不能再高考失败,如果我们每天凑在一起无所事事的话,那以后的人生该怎么办,你想过这些吗?
”如果这几个人真的想过,这部电影都不会存在。
徐又树说自己考不上林湘之的大学,就搬到大学附近去,一直保护她。
在他的概念里,面对眼前这个完全不认识他的人,这句话不是跟踪狂的话术,是表白是浪漫。
而林湘之的表现显得情感非常丰富,一点没失忆的感觉,完全就是有难言之隐所以必须忍痛拒绝对方的经典桥段。
为了满足前半段剧情的悬疑,林湘之必须要这么表现,但我第一遍看时,傻乎乎地相信电影情节没有魔改原著,所以不停地误会,一直以为是扮演林湘之的演员演技存在问题。
10.因为真正失忆的人,他不是我,他是又树。
单纯不是我失忆而是他失忆的桥段,完全不需要买什么版权,当然也没什么亮点。
就是这个一周后忘记朋友的设定,很特别,这个就是最大的卖点,无论观众看没看过原作都一样。
然而,制作方只是把这个卖点当做误导观众的筹码,只拿原作的创意当做噱头,把原作的故事和情感全丢掉。
买椟还珠了,那你倒是再放一个七窍八宝水玲珑玄玉珠进去啊。
打开一看,还是必须有意外,必须有人死,必须有人失忆,然后活着的人背负强加的负罪感和孤独感。
爱情疼痛电影被骂,这里就把爱情和疼痛分开,男主负责爱情,女主负责疼痛。
那你倒是让这个失忆的男主,拯救这个痛苦的女主啊,这个反向拯救的创意难道不好吗?
不行,因为男主不能想起痛苦的回忆,大家都要保护男主,所以女主只能说谎一个人扛下所有,只和大家做一周的朋友。
最后男主还是恢复了记忆,然后时间治愈一切,大家欢聚,永远一周的朋友。
交代了那么多设定,一层层解释故事,合着我看了一部伪装成爱情片的悬疑片,可这个悬疑片的凶手是,青少年郊游缺乏安全意识,所以我只是在看女主有多惨。
她为朋友去世而痛,她为朋友失忆而痛,她为自己需要远离朋友而痛,她为被朋友的家属责难而痛,她为校园霸凌而痛,她为孤独而痛。
只是看到女主很惨,只能说是同情,但是完全没有感动。
女主虽然有家长有老师,之后又认识了新朋友,但是痛苦还是她自己消化。
我知道这种设定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不可能每个人都拥有平静快乐的校园生活,拥有真心关爱自己的家长和老师,但是同样从现实角度讲,林湘之压根儿没必要去承担这些莫名其妙的负担,一边要让徐又树得偿所愿交朋友,一边又得满足徐又树母亲的愿望,我就问凭什么,就因为林湘之是个没伤没病的幸存者,所以她就得舍弃自我,为其他人的意愿埋单?
林湘之这个年纪,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故,还有外部压力,她自己想不通情有可原,但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去帮林湘之纠正这一点,全片表现的也只是她是无辜的,她牺牲自己很可怜但很无私,朋友们还要帮她继续这么做。
可她完全没有必要牺牲自己啊,她配合徐又树母亲的想法,远离自己的朋友,已经是仁至义尽,现在徐又树这般纠缠,她又有什么义务再去说谎,再去为徐又树编造一个世界呢。
我认为这个故事容易造成误导——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原因,反正就是要自己承担所有痛苦然后等待奇迹。
这类青春电影,以青少年为主题,一边脱离实际地谈爱情,一边又提出了现实的思考和苦难,最后却不给青少年任何的引导和方向,怎么的呢,一切就靠爱情和奇迹呗?
兜这圈子费这劲,直接按原作拍友情,是会多难看,票房是会多惨,我们观众上学时是都没朋友,所以不想看友情?
不理解友情?
从女主的角度,脑子里完全不认识的人,就算有笔记帮助记忆,不害怕吗,不疑惑吗,再亿次熟悉了之后,知道自己忘了那么多回忆不难过吗?
从朋友的角度,每周女主都是彻底忘记,每次都是看着日记本,像看别人的故事那样去记忆,都算不上是去回忆,朋友们无能为力不难受吗?
为了失忆的朋友坚持,朋友那些有限但是珍贵的回馈,这样细节满满地直接表现友情,不比女主一个人扛下所有,一个人独自痛苦要感人?
11.从人物的角度爱情担当徐又树,失忆但又没完全失忆,完全抱持着一种自己和女主命中注定的信念感,最后剧本说他坚持对了,所以这一切就合理了。
但这个剧本没有塑造出一个真诚善良的男主,爱情桥段还要别扭地硬说是从友情开始,弄得不伦不类。
人物设定我就接受不了,也就不说对演技的感受了。
痛苦担当林湘之,前半段因为实际上没失忆,所以剧本也就没给失忆多少表现空间,就是演一个假装失忆的人,表演上的槽点实际全是在暗示剧情的悬疑,铺垫剧情的反转。
后半段大部分痛苦的情绪都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我觉得演得不错,剧情里需要她表达的情绪我都能感受到。
友情担当宋晓楠,人物和剧本都简单,利于演员诠释,把讨厌徐又树喜欢蒋吾这两点表现得很好,她和徐又树的打闹是这部电影里让我觉得最自然最舒服的部分,这也是我觉得这个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因为她和徐又树是真的朋友,因为她俩的部分和原作、和电影主线一点关系都没有。
尤其那句“男人嘛”,印象深刻哈哈。
工具人担当蒋吾,质问林湘之,偷看学籍卡,又一次质问林湘之,意外拉徐又树下水恢复记忆,通知徐又树天文馆要拆了,让徐又树再送林湘之一本日记。
为徐又树做了很多事的好朋友,虽然也能体现友情,但正是因为给这个角色安排了太多事,作为推剧情的工具人属性太明显,整体上相对宋晓楠就显得有些刻意,没有刻画出一个真实的人物。
12.一生的敌人改编得离谱(我甚至不觉得这能扯得上是改编),故事的大方向上我不能认同,男主的人物设定我不能认同,但故事的细节和逻辑都能自圆其说,不是敷衍了事随便拍的感觉,全程伏笔,无论是剧情还是表演,都在暗示观众两个人不一样的关系,铺垫二人的命中注定。
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更烦。
拿着改编自友情动漫的噱头当荧光棒,远远地吸引我,然后我追上去,发现它开始和我反向奔赴,朝着另一个方向,努力地跑偏,然后绕了一大圈,告诉我,哈哈,没想到吧。
真的是努力地反向奔赴,让我又累又毫无收获。
不管这是爱情片还是悬疑片,为了我喜欢的原作,为了我想看的友情,我就是选择打1颗星。
电影不叫一周的朋友,我看都不会看。
反转解释了很多我的吐槽和疑惑,但我最大的疑惑还是,电影就叫一周的朋友,我们原著党就得是一生的敌人?
不要逃课,会变得不幸。
我叫许洁,刚考上和平高中的我,是一名普通又幸福的高中生,我有富裕的家庭,爱我的爸妈和听话的弟弟,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幸福。
但是,我的人生就像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一样,已经到达了最高点,接下来迎接我的是无可避免的下滑。
我在一次体育课逃课中,认识了我的未来好朋友金鱼姐,和篮球哥。
我对篮球哥一见钟情。
我出现在他打篮球场的看台,食堂的显眼位置,回家的必经之路,令人惊喜的是,篮球哥好像也喜欢我,吃饭时主动和我打招呼,坐在一起,甚至还会骑车送我回家。
介个,就是爱情!
于是我决定在这个高一暑假里,主动出击。
我约了金鱼姐和篮球哥在公园野餐,把表白信放在了餐盒袋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时,金鱼姐发现了一个小湖,我灵机一动,邀请她划小船,随便观赏篮球哥的反应。
我看到他拿起了信,我激动的站了起来,唔呼!
然后?
然后我就挂了。
如果一切能重来,我一定不会逃课,一定不会参与金鱼姐和篮球哥的甜美爱情,一定不会让父母难过弟弟痛苦,我还想看北极光,热带鱼……
考完后去和同学吃饭+为了打发时间的看电影。
选了这部还让我有点期待的,因为“朋友”。
然而男主形象又是那些东西:自以为是,开头就给我当头一棒;不尊重人,总之就不是聪明人。
我之后才发觉它没有解释过对女主喜欢的缘由,但是很自然,观影途中并没有这种感觉。
其实最戳我的场景是第一次给的小姨店里的镜头,特别漂亮,寂静,和金鱼,纷繁的物件堆叠在房间里,橘黄色的灯光,惆怅的人。
其中溺水时的运镜真的不敢恭维……太不好看了,偶会闪现印度式运镜,太蠢啦。
同伴们都评价女主“作”,其实不然。
但是这个呈现的方式也有问题,女主的心理活动写得不够好,以及女二跟她说“这不是你的错”时,并没有主动地给观众很大的震撼。
前面许洁的家人责怪她,让她滚出去;同学骂她,嘲讽她“活着真好”;男主的妈妈叫她不要接触男主。
而女二的“不是你的错”,应当对女主释然、抬头向前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但是电影里并没有主动告诉我们。
不是说一定要点出来,或是一些仔细想才能知道的类似“彩蛋”的东西,但我只是在那时,觉得“应该有这种事情发生”才知道的。
——也没有展现女主那一刹那的震惊,或恍然。
嗨呀,不尽人意。
天文馆拆时女主跑去那,途中的插曲倒是蛮能营造氛围。
但是戛然而止。
它或许应该留一点,停止再出现的间隙不要太多,没有那种“濒死的希望重现”的感觉。
然后二人相对而立——我一直在想快在这里结束,快在男主说“你好我是张又树”结束;或是再留个女主的释然一笑。
然而没有。
还有谈话,唉。
后来我又想了想,是的,或许我与c应该这样结尾,但是这个故事不仅男主一人,还有许洁。
……于是又总结了些许洁相关的,最后以照片结尾。
说实话说“带着她的部分活下去”这一段挺突兀的,而且因为莫名所以显得有些自说自话。
打个3星罢,毕竟我也是付出了眼泪的。
还有,希望找点年轻的来演……二次编辑:只看了一会儿动画……我决定把三星改成两星
真的考虑一下正常的三观吧!!!
很多剧情真的和实际不符,青春片也要贴合实际吧!
剧情真的很尬,当然不是说演员怎么样,但是这个剧情发展真的很难让人接受。
首先高中生真的这么闲吗,然后女主的剧情给的就很迷,许洁都要气死了,然后男生也是,都被所以人误解了,还给了当事人错觉,就一句没有表达清楚就好了?啊啊啊啊,真的好尬
电影里有原作动画海报出现!
天文台黑板上,一点点欣慰电影前半段确实牵强,不过后面有好好圆回来,整体看设定比原作还要好。
不过败笔也就在这,一来一回的讲述就凑满了剧情,删去太多原作里精彩的心理变化演绎,暂且解释为中日文化、作品类型的差异吧。
说到人设,男主在电影前半段表现出来的社牛加放浪可能不太招人喜欢。
【以下剧透】可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同样从濒死中逃离出来,大概是这样的经历,才让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体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狗命要紧”,“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
又或者正是因为有这种乐观,他们才能甩开病魔飞奔,谁知道呢。
社畜的我,非常羡慕。
剧中的徐又数的人设是学渣,但是从整部剧看来真的看不出来谁是学渣谁是学霸,可能是因为他坐最后一排吧……林湘之刚到新的班级复读,徐便一眼就沦陷了,偶像剧的套路,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特别执着于别人交朋友,交朋友的方式也是简单直白,现实中没有见到谁交朋友是直接说一句“我想和你交朋友”,契机是什么?
因为她长得漂亮?
还是因为高中不能谈恋爱所以打着交朋友的幌子撩妹?
可能导演没有见过复读班的氛围,那个年纪的男生女生有一些暧昧或者情感的躁动确实很正常,但是这部剧给我的感觉完全就是随便打着复读班的名义安排主角搞暧昧,那几位大神也不学习,就天天为了让一个认识几天女生恢复记忆儿耽误学习时间……她为啥突然成为他们的朋友?
为啥就融入那个小群体?
这也是需要一个契机的吧?
高中生虽然单纯,但是也不会莫名其妙,大家能够成为朋友肯定是有一些原因的。
反正他们就莫名其妙成为朋友了,然后他们就天天搁一块玩。
在徐和林表白的第二天,林又“失忆”了,她为什么会“失忆”?
因为她想让徐好好学习,不想因为自己的出现打乱徐的生活,一边训斥徐高三有多么重要,一边心安理得地接受他的好,这个行为多少有一些茶的吧。
所谓的反转不过就是她假装失忆,而徐才是那个真正失忆的人,因为她之前的好姐妹喜欢徐,但是在表白那天从船上落水去世了,而徐又树受到刺激,所以失忆了。
落水这个事儿也是一个槽点:俩个不会水的人居然敢不穿救生衣不做任何防护措施、没有救生员跟着就独自去划船,中途许洁明知自己不会水的情况下居然还能在船上站起来晃来晃去,真的有一种脑干缺失的美,许洁在水中挣扎的时候,我们聪明的女主居然选择用手去拉,结果被许洁拖下了水,她身边明晃晃的船桨好似一个摆设,合着九年义务教育里学的防溺水安全教育白学了?
在一系列骚操作下,许洁被送走了,林湘之在学校被排斥从而高考失利,徐又树则失忆了。
林湘之在选择换学校复读是居然去的是徐又树复读的班级,担心徐又树认识她从而想起以往不好的记忆,所以选择撒谎,而后就是他们二人的各种拉扯……影片的时候徐又树恢复记忆,高考结束,这几位天天耍宝的奇葩居然考进大学了,而徐又树和林湘之和好了,唯一不圆满的是编剧没好意思写他们考上清华北大虽说看电影不能太较真儿,但是我不能明白这部电影究竟想表达出什么主题,一句话来说应该就是:闺蜜死了,我和他曾经的暗恋对象在一起了这种电影到底有啥价值,看点在哪里?
真的有上映的必要吗?
我们真的很缺这种电影看吗?
因为看了某公众号上的电影人评价所以去看了这部电影(看了两个评价,还有一个是侏罗纪3的,因为反响较差所以选择看这部)。
以为国产青春片有什么惊喜,但是…一言难尽😅 站在一个刚毕业的高中生角度来说,影片中的高三没有一丝紧张感(呃..准确说应该是高四,高四难道不是会更紧张吗??
)表示十分疑惑。
一群闲得慌的小孩在高考前到处玩儿(可能电影讲的是未来“双减”渗透全社会后的高考生状态吧..也只能这么解释了)。
再者,从剧情方面来看,下一步要发生什么你完全能猜得到(观看的时候不要带入式观影,试着猜猜会发生什么,不要怀疑,你想的是什么,就会发生什么😂)标题就是我对整部影片的概括。
反正具体情节就是槽点满满吧…我的怨种闺蜜 感觉全片能看的只有演员们的颜值…林一的哭戏倒是让人惊喜。
感觉本片会误导还没上高三的小朋友们噢(开玩笑开玩笑),但是如果有小朋友看了,千万别以为这就是高三!!
真的不是这样的!!!
正片开始前看看片头动画特效😁,都是电影爸爸们啊
除了人好看之外,就木有了。
不太好看
太 扯 了
画面美人美,手帐和拍立得挺好看。剧情和逻辑有点不行,高中背景也不太行,复读还不学习有点无语。
徐又树🌲🉑🉑
男女主颜值不错 前半个小时可以说是不知所谓 忍过去就有点看头了!有点反转了~
林湘之一点错没有。虽然承受了许多伤害,但她还是幸运的,友情和爱情依然眷顾她,勇敢地走向未来吧。剧情虽然略狗血,但逻辑能自洽,演员们演得也很真实,值得一看。
就是非常一般,除了演员脸都比较好看之外,没啥剧情可言。全片都非常平淡
五星给麦麦的演技和林一的颜值。
这是2022年的人看的电影吗😭
七天记忆的设定挺好玩,就是反转太大剧情有点离谱,赵今麦的颜值演技在线
你说你不会游泳好歹穿个救生衣再去划船吧?还在这么窄的小船上大跨步摆明了就是想掉水里😇。很多降智台词和剧情反复跟我玩尬的,我也是有病,明知道是烂片还因为赵今麦去看了,两星给赵今麦。
当我买票的时候发现市中心的电影院也只有一个人选座的时候 我就应该意识到事情不对了
花了我十块钱大洋看的这个,一般般吧。两女的一个都不会游泳跑去划船?剧情狗血,只能看看颜值了。看了70分钟跑了,中间有十几分钟还是闭着眼想睡觉。。。
能猜个七七八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家要是不会游泳🏊♀️就别去湖里划船🚣♀️。
比看db评论之前的感觉要好,三分给电影,一分给我田哥哥的bgm
高考冲刺阶段的“4小只”,对于赵今麦应该是轻车熟路了。但剧本过于愚蠢,到最后也没弄明白女主角假装一周的记忆有何必要,不向男主角提曾经的往事就好了嘛!
这两个小时看得我坐立不安,鸡皮疙瘩可以炒一盘菜了,剧情太俗套了,当然,纯奔颜值去看的那无话可说。本来想支持电影市场复兴去买了两张九点半的票,看完的感受是,别复兴了。
这剧情真的是离谱妈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槽点太多…怎么会有人划船不穿救生衣。
同期档的选择实在太少,又不想看别的,看了有些评价说不好看抱着大不了看烂片的准备来看的,结果竟然看进去了,那些打一星的估计是没看完的要么就是故意打恶评的,前面的部分确实有点平有些梗也有点过时,但恰巧我就是那个年代的老阿姨更代入了哈哈,甚至想起了高中时暗恋的一些嗯,中间开始精彩起来了,连带着前面部分都开始变得不平了,戴耳机的那个插曲到底叫什么怪好听的,观众好少,估计都被恶评给吓走了,大家有空还是支持下不同类型的片子吧,总不能影院就好莱坞怪兽和唯一的选择2种吧,我谨代表豆瓣网友的一员支持这样的片子,对的起我的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