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这是一部拥有爱情元素的传记电影,实际上是一部传记外壳的爱情电影,年轻的霍金和简相爱,但霍金却被查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病并被告知只有两年的寿命,简还是义无返顾的和霍金结婚,希望和他白头偕老。
故事到这里从爱情剧转到了婚姻剧,常人婚姻中的问题,在霍金的生活中都存在,我们可能很好奇霍金的性能力和她的老婆如何能忍受一个只有手指会动的爱人这方面的问题,这些疑问在故事中都有交代,且呈现的方式很得体。
妙的是这些平凡的故事不会让你有以往传记片中“伟人也不过凡夫”的感触,恰恰相反,观众感受到的是霍金和他妻子不凡的人格,使这段情感从婚姻的部分又上升到了更深刻的层面。
霍金和简相遇之时就体现了两个人世界的不同,聚会上简的朋友调侃理科生,说明了简的圈子很少接触到霍金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两人被互为不同的神秘感所以相互吸引。
霍金是个物理学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有智慧的无神论者”,简信奉英格兰教会而且她的专业是伊利亚半岛的中世纪诗歌,简到霍金家里做客,霍金的父亲问简喜欢什么画家,简回答特纳,霍金的父亲说他的画像被鱼淋过一样。
种种情节都表明霍金乃至他的家庭都是理性的人,而简是个感性的人,霍金从不跳舞,简渴望跳舞,但为了霍金也装着不爱跳舞,好在霍金还是为了这个女孩迈出了一步,直到霍金被诊断出病症甚至宣判了死刑,简也愿意和霍金在一起。
这一幕中的万物理论指的是爱情中的异性相吸,它可以让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走到一起并做出巨大的承诺,可很多时候差异在相爱的时候是粘合剂,在婚姻中又会成为一种隐患。
步入婚姻生活,霍金的学术赢得世人赞许,可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甚至失去了行走能力,拿起勺子饮食的能力。
霍金承受着无法拥抱自己爱人的焦虑感,甚至连这种焦虑都无从表达的双重痛苦,简的全部生活被照顾霍金占据,她失去了自己生活,他们的孩子越来越多,一方面表明了霍金的性能力毫无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要通过孩子来填补情感生活的空缺。
简面对着唱诗班帅气的教师,帮助无力表达的霍金阐述了一段豌豆和土豆的隐喻,物理学中有两套解释这个宇宙的定律,掌控宏观宇宙的广义相对论和和微观粒子世界的量子理论,一个土豆一个豌豆,诡异的是两套理论并没有依照同一个法则,如简说的,如果世界都是土豆就简单多了。
这个比喻也是全片的核心,霍金毕生在调和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矛盾,找到一个能解释整个宇宙的大理论,所谓宏观的土豆,简也一直努力在婚姻中寻找着他和霍金两个不同人生的平衡,即微观的豌豆,霍金和简的两套信仰共生而又对峙,当霍金证实出宇宙无边界的时候,简一点也不高兴,因为霍金的每一次揭示都意味着离简的上帝信仰越走越远,他在剥离宇宙神秘感的同时,也耗尽了两个人朝夕相处下所剩无几的神秘感。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告诉我们,宇宙从一个密度和质量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奇点爆发出来,诞生了时间和空间,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恒星,恒星内核的能量抗拒着引力维持着恒星的生命,直到有一天恒星能量耗尽无法抗拒引力的时候,恒星会向内塌缩,变成奇点成为黑洞直到消失,如果恒星的体积十分巨大,他会爆炸为超行星,超行星的尘埃成了创造行星的材料。
然而在微观的意义上,我们的人生不也如此么,从无到有,在爱的引力下结合,简这个了不起的女人一直用自己隐忍的能量抗拒着生活的引力,可也有一天,爱意会耗尽,爱情也会消散,也终有一天,生命也会消失。
“我们是谁?
我们为什么在这,如果弄明白了这个,这将会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到那时我们会知道上帝的真实想法。
”霍金的这个提问让简很欣慰,他以为霍金终于靠近了上帝,遗憾的是这不过是一个出于尊敬的比喻。
霍金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也最没有戏剧性,这样一个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一个姿势,脑子里时刻都装着宇宙的人,电影最不容易表现出他生活跌宕感和内心的复杂,因此有人说本片的人物塑造扁平,这是我听过最不负责责任的评论。
这是一部靠情感推动的电影,不温不火的叙事下两位主角都暗藏着强烈的人物性情。
霍金的塑造一方面得力于简这个角色的侧面烘托,在霍金绝望的时候,是简让他重拾信心,在病床上危机的时刻靠的是简的果敢决断;再就是饰演霍金的埃迪•雷德梅恩,一度让你忘了演员的存在,相信这就是霍金本人,那张极力想表达的痉挛的面孔的让人感同身受,埃迪从一个全身都不许有“戏”的人的身上,不动声色的展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完全是抗拒“引力缩塌”般的表演,一定会夺得奥斯卡影帝。
霍金就像盗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上帝怕他获得真相所以惩罚了他,但这并没有限制了霍金,因为在霍金的世界中时空不是相续的,正如片尾那样,霍金和简又回到了最初的美好。
现实中霍金和简仍是朋友,甚至简担任了本片的编剧,他们的爱情成为了跨越维度的情感。
万物周而复始,恒星的灭亡诞生出了新的恒星、行星,霍金和简看着长大成人的孩子,他感慨着,看看我们创造的这一切。
影片把万物理论的概念消融在生活中寻常的细微和幻灭中,宏大和琐碎的主题互为映射,霍金和简找到了他们的生活理论的相处之道,霍金也在宇宙的理论继续寻找着那条“中道”。
更新确幸的是,晚年的霍金和第二任妻子离婚后和简•怀尔德重归于好,并和二人的孩子们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
最终,霍金在爱因斯坦的诞辰日走了,他的一生像一个巨大的寓言,在生活中,他弥合了理智与情感,在智识上他超越了时间与空间。
虽然他说过奇迹和科学无法并存,他也许忘了他自己本就是奇迹和科学。
《万物理论》是斯蒂芬·霍金的个人传记电影,也可以看成是霍金与第一任妻子简之间的爱情婚姻故事。
那些有笑有泪的生活片段如同一首隽永的诗,在时间的扉页上刻下一行清晰的字:关于时间的故事。
年轻的霍金才华横溢,青春飞扬。
高材生们都做不出的物理难题,他信手拈来的涂鸦就能答对90%,出类拔萃的他立即被教授指定为学术助手。
在教授为他开启的实验室里,他专注地看着那些貌似不起眼的设备仪器,和那块擦不干净的黑板,仿佛能触摸到伟大的前辈们滞留在上面的灵感,他希望在它们的身上终有一日,也镂刻下自己的名字。
那一刻,他的神情与一个对着佛祖顶礼膜拜的信徒一般,既有一种在真理面前臣服的虔诚,又饱含贴近真相的喜悦,那是他的圣殿,是他毕生的信仰所在。
那时的他像每一个剑桥精英一样,傲气帅气,骑着自行车飞也似地穿梭在校园里,在泰晤士河上为自己的皮划艇队担任舵手,激情地喊着“row,row……”,向着自己向往的终点加速,仿佛看到自己的一生都将是那样的意气风发。
然后,他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简。
学艺术的简和学理学的霍金,很难想象俩人可以有共同的话题,可命运是神奇的,简不曾觉得宇宙理论无聊,霍金也不觉得文学艺术矫情,两人用自己的语言说着对方的话题,竟是惊人的默契和心有灵犀。
仿佛两颗星辰的交汇,璀璨的夜空下,一个信科学的人和一个信上帝的人就这样相爱了。
事业和爱情的圆满让生活在那一刹那显得过于丰润,终逃不开物极必反的诅咒。
一心探寻宇宙时间奥秘的霍金突然行动失衡,运动神经元病夺走了他的希望和未来,医生宣布他只剩两年的生命,当时他21岁。
突如其来的宣判差点摧垮他的意志,幸而除了自己的坚强,还有简的爱情给他滋养。
简不顾家人的反对,坚决嫁给了霍金,甘心情愿承担起了照顾霍金的义务。
哪怕只有短短的两年,她也誓要陪他一起走完最后的旅程。
俩人之间的爱让他们无所畏惧,终于让死神也不禁退避三舍,忘了敲门的时间。
上天夺走了霍金的身体,却留给他一颗充满智慧的头颅。
病魔一寸寸侵蚀着他的运动神经,连吃饭吞咽都变得愈发困难,但他的思维却以千百光年每秒的速度向着宇宙最深邃的奇点飞驰,向着时间的起源漂移。
他没有因自己怪异的躯体而自卑,更没有沉浸在来日无多的感叹中,他只是畅快地在理学的海洋中劈波斩浪,理性和灵感是他的浆,对真理的渴求是他的舵手,前方是宇宙万物诞生之初的那片鸿蒙,那个未知在想象中如浩瀚星空般美轮美奂,那里是他以及我们所有人生命的原始,天地的开端。
疾病不肯放弃对他的折磨,直至切开了他的喉管,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哪怕每爬一级台阶都要竭尽全力,他也始终对命运保持微笑。
他说“虽然我行动不便,说话需要机器的帮助,但是我的思想是自由的”他还说“不管生活看上去多么糟糕,总有你能够做的事情,并且能够成功。
只要有生命在,就有希望在。
”五十多年过去了,他依然活着,并成了三个孩子的父亲,成了一个对人类历史有重大贡献的20世纪最重要的人。
在众人虚度光阴的浑浑噩噩里,他与上帝、与爱因斯坦、与普朗克进行着孤独的对话,寻找着上帝的声音,寻找着时间的真谛。
他把他一生的时间都交给了时间(研究),他的研究获得了巨大成功,他的理论将人类向着无限神秘的宇宙起源、时间真相又推近了一步。
科学的终极是宗教,但不是常人理解的宗教,宇宙万物的运行自有其内在的律动,当人类开启智慧的大门,就能感受到那和谐的共振,宛如神谕。
《超体》里面露西说:“支配一切的只有时间,只有时间能够证明一切的存在。
”霍金说:“时间从何而始,从何而终,只有时间给我们答案。
”忘了在哪里看到,说完美不是还能不断地增加什么,而是再也不能减去什么,就如同在旁人的欢笑声里,霍金拿不起一个小小的汤勺,但他依然是完美的一样,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一切繁华都将腐朽,只有时间不朽,只有时间是唯一不可或缺的存在,时间才是最完美的。
可能是因为身在伦敦,也可能是因为最近的虚度光阴。
这部片子在看的过程中没有把它当作电影,所以自然我也不算是在写影评。
看完后眼噙热泪,思绪很乱。
片中霍金在患病后定下了自己两年寿命的毕业选题为“Time”(很怪我会被这个戳到…)我很想记下我对于时间的感受。
我不是一个很会享受的人,我总觉得我的人生在为未来买单。
我人生的大多数决定都是逆感受而行,也是这个原因。
我会无时无刻考虑未来的我会怎么想,会希望当下的我做什么判断。
而当霍金得知两年寿命仍坚持研究,并定下时间选题的时候,我很震撼,我确实很震撼。
而当简在得知霍金患病后仍然坚持结婚,我也很震撼,真的很震撼。
爱情的美好我们都清楚,就像成功的道理大家心知肚明一样,但谁能履行呢?
或许我可以依旧陪伴我的爱人直到他生命的终结,但我做不到义无反顾的结婚、生子吗。
其中原因很简单,我没有勇气承诺未来。
而我的思考立场让我的生活更充实紧凑了吗?
并没有。
思考未来的同时,也让我把更多任务推给它。
我总拖延着任务,期待未来的自己能给出答案。
我似乎身处当下,但活在未来。
所以焦虑且无成的原因很简单,我彻底地避开了能让我开心、充实、健康的生活立场。
我认为自己的人生还长,我还有青春可以挥霍的同时又总是因思考未来而焦虑。
假设到了生命的末尾,又大概会因为所生时日无多而放弃继续追求。
为什么我在觉得自己没有研究方向的时候没有去继续探索?
为什么我要放弃当下的感受去追求虚无缥缈的未来?
为什么不敢爱不敢恨?
为什么我在我最好的年纪要去因为未来而放弃与喜欢的人感受秋天?
深意总迟解,将爱却晚秋。
“Ihave loved you and I did my best.我曾经爱过你,用尽我的全力。
” 在电影《The Theory ofEverything》(万物理论)接近尾声的地方,听到了如此动人的语句。
轮椅上的霍金最终用一种含蓄的,看似残忍却渗透万般温柔的方式,向给过他爱情,婚姻,儿女,陪伴他渡过艰难岁月的妻子简Jane提出了离婚。
Jane有一点惊愕,伤痛,只短短的一刹那,伴侣间的理解让她松弛下来,象卸除了一付重担,她缓缓俯下身来,依偎在丈夫膝前……霍金无法言语,于是她代替二人说出了上述那句。
这段爱所包含的艰辛和原谅,化作夫妻眼中泪光,也化作一道暖流,在众人心底流淌。
Jane是一位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富于幻想,内心澎湃,研究古典的诗歌,同时也向往着古典的爱情。
当文学遇上科学,她毫不犹豫地爱上了头顶智慧光环的理科男。
很快噩运降临,“医生说只剩下两年。
”两年,这个时间的数量词,既在主观上激发起Jane的母性与怜悯,又从客观上暗示了她自己:牺牲两年的时间,结婚,生子,尽可能让霍金高效地体验本该属于他的美丽人生,然后走得无悔无怨。
然而,谁也没料到,两年变成了三十年,为了兑现一句诺言,她几乎祭献了自己的一生:娇弱的女孩变成了肩挑背扛的大力士,研究古典诗歌的文科生变成了天体物理学家的扬声器……当疾病,辛劳和孤独磨蚀了婚姻里所有的浪漫,如果说霍金尚有他的宇宙星空可以仰望,那么对于Jane,道义则成为崎岖中唯一可以攀缘的绳索,支撑着她单薄的身体。
童话可以定格在钟声、花雨、白纱礼,帷幕后的生活却要无情继续。
除了最初的灵犀相通和一腔自我牺牲的情怀,Jane和霍金其实并没有享受过多少相濡扶持的婚姻生活,反倒是偶然闯入的Jonathan带给她平凡家庭的生趣和男女间天然而生的情愫,他陪她一起照顾霍金,疼爱孩子,歌颂上帝……变化在一点点缓慢地进行,这一切被敏感的霍金尽收眼底,但他口不能言,身不由已,曾经的剑桥骄子,如今所有的骄傲被命运踏碎一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爱人远去,从一开始的戒备妒嫉,到后来用本性的善良去理解,接受和祝福……“就象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人忍心责怪,”爱情不因为没有走到终点就失去它的意义,正是Jane曾经的守护与温柔,鼓励了霍金将两年的大限改写成了三十年的奇迹,并一直延续下去,也正因为她的付出,才成就了《时间简史》那样一本又一本轰动全球的著作,成就了霍金被轮椅禁锢半个世纪,却依然闪耀世界的一生。
“Look at what we made,”望着阳光下走来的三个孩子,霍金用一种平静而幸福的语调对Jane说到。
那曾经是他们最大的憧憬,如今变成了唯一的纪念品。
提起婚姻中的孰是孰非,霍金每一次都选择了对家人的保护。
从中我们至少能够看出,对于自己拥有过的这段人生,他宁愿相信曾经幸福,这是他和Jane之间的默契,也是二人的初衷。
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对于所有没能走到最后的感情,选择原谅大概是我们对爱最好的报答。
无端想起《聊斋》里的小翠,报恩之后,人鬼要各归其位。
狐狸精怜惜丈夫,便多留些时日,渐渐把自己变成日后填房夫人的模样,抚平了分离的忧伤,这才飘然离去。
霍金陷在轮椅里,既不能变,也不能飘,他只能忍着心底的疼痛,努力学习对着一块调色板眨巴眼睛来表达自己,学习使用各种辅助仪器,学习接受新人的护理,学习适应没有Jane再依傍身边的生活……以此来安慰她,解脱她,释放她。
那种隐忍的爱,与Jane当年曾经赠予他的毅然牵手,一样真切。
科学家美仑美奂的理论在人世间终于上演,时光倒流,亦幻亦真,镜头退格,再退格,白发回复青丝,憔悴重返红颜……作为她的丈夫,此刻他要送她走,正如当初他迎面而来,玉树临风,英俊少年。
电影讲述两个人相爱的故事,一家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多过描写一位科学家的传奇。
贯穿多次的“用一个方程式完美解释宇宙万物”的设想,在影片结尾关于信仰的发问中,在那个捡起圆珠笔的幻想画面中,给出了创作者自己的答案:“……还有什么比没有边界的宇宙更为神秘吗?
我们千差万别,不管生活看上去有多糟,总可以找到你能做的事,直到成功。
生命不息,希望即在。
”与这段黄钟大吕的演说相比,我更感动于影片里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镜头:庆功宴后,好友乘着醉意开玩笑地将霍金举起,横放在一尊庞大雕像的怀里。
画面一闪而过,以至于看不清那雕像是维多利亚女王,还是别的什么神仙圣母。
霍金全身瘫软,只好任由朋友摆弄,但在那个母亲式的怀抱里,他别过头来,露出了孩子般单纯的笑脸。
在命运的掌中,他既是个弃儿,又是个宠儿。
两位主角的精湛演技,撑起了一部朴素无奇的剧本。
先不说Eddie对霍金形象刻画的传神入微,只那种标志性的孩童一般的笑意,就已让人怜惜不已。
其中一幕是重荷下几乎要崩溃失控的Jane,一边驾车载着全家飞驰,一边发泄道“We are not a normal family!”面对妻子的委屈抱怨,霍金能做的只有假装调皮转过头去,对着后座上还不懂事的儿子嘟嘟囔囔:“Your mom is veryangry with me.”多么令人心疼,这才叫你看个明白:他的孩子气,只不过是他唯一能够对抗命运的武器。
天才是这个世界上一种激动人心的存在,而为了铸就天才,那些苦其心志,伤其筋骨的天地不仁,大约是每个身负重任的生命呕心沥血的必经之路。
女主角Felicity更是我一直看好的英伦新秀。
节制而冷静,内涵丰富,娇小的身体里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很少能在大屏幕上见到这样蕙质兰心的眼睛,常常目光流转一句不发,却道尽千言万语。
她让女性的聪颖完全盖过了美貌,成为她身上让人目光难以抽离的一种魅力,她的表演风格正应证了那一句经典之语:有多激情,就有多克制。
观影完毕,心底升起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要买一套印刷精致的《时间简史》,送给我爱的人。
时间到底有没有开始,有没有结局?
它载着我们来自哪里,又奔向了哪里?
它冲蚀了一切,也成全了一切。
爱是多么坚韧又脆弱的东西,即便它难以永恒,也让我们深深相信……对于生命的卑微与庄严,对于人心的千徊百转,对于这复杂世间万物难解的方程式,上帝,只是多么粗浅的答案。
It is clear that we are just an advanced breed of primates on a minor planet orbiting around a very average star in an out suburb of on among 100 billion galaxies.But ever since the dawn of civilization people have craved for understanding of underlying order of the world. There ought to be something very special about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universe. And what can be more special than that there is no boundary. And there should be no boundary to human endeavour. We are different. However bad life may seem,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you can do and succeed at. 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今天是霍金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不论前尘如何,还是愿他一路走好。
其实最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思考霍金的人生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
说他幸福吧,却遭天妒英才,终生残疾,可要说他不幸福吧,却又有简的温馨陪伴,最后能共享天伦之乐。
其实电影中把我看到泪奔的场景也就是这个看起来很温馨的场景,那一刻其实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何而落泪,是难过还是欣慰,我也是不知道的……
传记电影和微信朋友圈有着某种吊诡的相似性。
仅凭两个到三个小时,导演和编剧私人的看法与叙述,而且充斥着各种各样为满足艺术和故事效果的设置与处理,要去勾勒一个人的形象,是极不合理的。
而传记电影的优势大概就在于以传主来吸引眼球,提升影响力的同时在叙事上由于存在真实个体与成分,在感情和主题表现上有加成。
回到开头的话。
这种很片面,很不符合实际的叙事,某种意义上和朋友圈里根据不知道谁转发的一个连接,一个推送就争当键盘侠,就去点赞或吐槽有着相似性。
当然也有严肃的传记电影,但像《万物理论》一类的传记片,我还是倾向于当成一个新故事来看。
当然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愿意费大把的时间在专门去找一个不感兴趣的人的资料与正传。
影片的开头是极对我口味的。
二话不说,直接把我甩会到还迷各种青春都市爱情小说的日子里。
郎才女貌、才子佳人、一见钟情、不离不弃……这满足过我关于爱情的最初幻想,赚过的眼泪铺开还能清楚地看清当初自己傻傻抹着眼睛的模样。
台历都换了好几本了,没想到对这样的故事还是照单全收。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情节,似乎已经不再时兴,却因为是传记电影,有真实依托,卖点也不全然在这,演绎起来竟有种无心插柳的意味。
对听着云里雾里的专业有兴趣,愿意听八竿子打不着的求学经历和不知所云的笑点研究成果。
那一次对眼,不是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而是越过了千重万重山水,错过了千世万世的相爱,才惊天动地地撞倒了一起。
霍金大湿的派对奇遇一击制胜,简直是一种理工男联谊的不二教材。
恋人罹患绝症,爱人不离不弃。
感觉是中日韩格式作品中司空见惯的桥段。
随着越来越多人吐槽装纯、虚伪,渐渐有偃旗息鼓的势头。
Jane说“我要和你白头到老”云云,虽然没有见过,还是深信的。
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子,要照顾3个小孩,一个大小孩,还要兼顾学业。
鉴于霍金不是个家财万贯,等着收遗产,在天马行空的想象恐怕也很难想到让Jane义无反顾地和一个预期寿命只有两年,不能自理的人结婚。
当然爱也是有限的。
日夜操劳,夜深人静的时候,孑然一身撕点爱情擦擦眼角的晶莹;噼里啪啦的噪声将自己从中世纪的伊比利亚半岛扔回乱糟糟的家,扯点回忆降降心火;对着一团糟的生活,却没有人诉苦,没有人支持,抓一把过去的欢笑,定定心神。
再多的爱,也有用完的一天。
当Jane呜咽着说:“I have loved you. I take my best.”,真是无比动容。
我曾经很爱很爱你。
现在不那么爱了。
可能也只是爱情累了,要出个远门。
回不回来,说不准。
不管怎样,那些深深爱过的日子,比两年长,比十年长,大概足以撑起永远了。
影片的最后,时光一路回溯到两双陌生的眼睛初次相遇,就私定终生的派对。
重新来一次,会不会在一起?
会吧。
两颗灼热的心,哪里管什么艰难险阻,在一起,就能共御风雨,阳光灿烂。
PS:影片的摄影真的很喜欢。
在我看来,色彩和很多充满想象力的镜头,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
这句歌词好俗就像这个电影片尾看到这部电影是根据霍金第一任妻子,也就是本片女主,回忆录改编的,才明白为什么整个电影都散发出“我和天才残疾老公二十年”的气息,霍金身为近些年来物理界的镇界之宝,在本片里却完全可以被换成随便一个路人甲。
他的生活成了一个世俗的爱情伦理剧。
几十年来因为疾病如陷囹圄的身体禁锢着人类最敏锐的思维,这种痛苦在电影里成了感情纠葛的舞台背景。
最让人生气的是,这种片子,就算你看穿了它没有创意,没有诚意,一旦配上精美的画面,出色的表演,还是会让人感动。
当爱情已经消失,仍然坚定的Jane蹲在刚刚失去嗓音的丈夫面前,举起那个拼写板,开始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交流;当她终于承认自己的感情输给了时间;当大家退一步海阔天空之后,镜头带你穿越时间,回到他们爱情的奇点(这大概也是整部电影里唯一详细讲述的物理概念,就是因为后面要派用场的),都很难不感慨感动,再美丽再强大的感情在被时间无限放大的痛苦面前都败的毫无悬念。
所以这部电影的主角其实是Jane。
这本来是王尔德的诗“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虽然电影是以情史为切入点,但是还是交代清楚了霍金本人的挣扎,而且美妙的点在于,电影虽然有如实的向我们呈现遭受病痛折磨的状态(小雀斑的演技绝对撑得起奥斯卡啊,大大加强了电影的真实感),但挣扎却绝不仅仅是跟病痛,电影并没有以励志作为噱头。
的确,这是霍金,生命都用来和命运斗争还哪有时间来进行那些伟大的思考。
霍金对于疾病的态度,电影并没有直接的语言描述,而是通过他时时都透着的开阔自由的思想体现出来,对于疾病,并没有厌恶烦闷,只是试着与它相处,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还是满溢着调皮与童真(我不知道把科学家对科研和思考的单纯追求享受,称作童真合不合适)就像孩子追求一场足球比赛的胜利一样,他追求用“一个单一方程来证明时间有开端。
那不是很好嘛?
用一个……简单,优雅的方程式……解释了一切”这时的感觉真的是为什么看电影的时候总觉得科学技术宅是一群很性感的人呢?
大概就是因为他们对单一目标怀有非常单纯的热忱。
和太空有关的想象和思考大都是孤独的,但是广漠无垠和寂静冰冷正显得爱和生命的鲜活。
就好像霍金之后推翻自己的之前的理论,证明宇宙没有边界,没有边界也就没有开始。
而身处没有边界的宇宙中的我们,好像也就有了没有边界的发展可能。
仍仰望星空的霍金最后证明了“显然我们只是灵长动物的高级品种。
生活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而他在绕着一个很普通的恒星公转,在它的外边缘,只是千亿万个星系中的一个。
但是,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人类一直渴望了解,世界潜在的自然法则。
应该有什么很特别的,关于宇宙的边界情况。
还有什么比没有边界还特别的吗?
人类的努力应该是没有边界的。
我们千差万别。
不管生活看上去有过糟糕……总有你能够做的事情,并且能够成功。
”when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多好PS:以前听说过霍金和另一个物理学家打赌,输了的话他就给那个物理学家赠送一年的成人杂志…看电影到一半,才意识到那个物理学家就是基普索恩(《星际穿越》interstellar顾问)。
影评 by 67
自古大师风流韵事多 自古多大师风流韵事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听大家的议论算是基本可以听得到这电影的口碑了 所以很喜欢在人群中听一听感受下 这电影出来 好多人或惋惜 或嫌弃 而我多的却是感动 很多人不能理解这种爱情 或者说不接受这种爱情 大概这是最最普通的爱情观念 相濡以沫 相伴一生 但于我则更多的欣赏这段爱情的过程 当两个人毅然决然在一起的时候必定是考虑了这艰辛过程的 只是爱情到最后归于两个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时候 你才愕然发现原来生活不是两个人 而是一个人 这种艰辛想必只有真正经历过的简才有真正的评论的资本 所以电影的最后 时光倒流的时候 让人情不自禁的留下眼泪 猛然一句话跳入脑海 人生若只如初见 多好
霍金妻子是天使
玩的挺花啊
演技一分,摄影一分。
7.5 万物宇宙、时间永恒用来撩妹,奈何电影实在不知道有什么高潮,只能用生命希望、时间倒流来撩观众了。
如果现实变成了传记,那再冷的回忆都会自带柔光。最后的两分钟看哭了。
埃迪·雷德梅恩很努力地呈现了霍金,让这个角色更真实,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属于很精致的制作,它的美术,尤其是配乐都令人印象深刻。霍金与简的感情确实很戏剧性,虽然我们获取这些只能通过简的描述。时间果然是最无上的,它改变的甚至还包括爱。所以结尾的一幕多少把影片升华了
鸡肋
#2015SIFF# 电影节二刷完决定给5星,Eddie的演技好绝,巨幕看得太爽,喜欢。@2015.6.17 上海影城 | Eddie实在演太好了啊!!到底是怎么做到把各个部位扭曲到这种程度的啊!看完觉得霍金都变可爱了……女主演得也很好,曾演过狄更斯的情人,然后遇上狄更斯的真曾曾曾外孙演霍金的好基友。。。演霍金第二任妻子的居然是Martha阿姨![3]
配乐确实不错,其他……?
其实是一个瘫痪病患家属照料患者的心路历程。只是这位病患是伟大科学家霍金。埃迪·雷德梅恩演得确实好,很多镜头中,他与霍金已经浑然一体,真假难分。与之相比,妻子这个角色就太平面化了。捡取红笔一段是神来之笔,其他段落比较一般。三星半P.S.看到好友何老师说把霍金换成隔壁吴老二试试哈哈哈笑喷
4.0 雷德梅恩如果能凭此片拿下奥斯卡最佳男主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他的表演把一部笼统的以家庭和爱情为核心的传记片,拉到本年度可被人记住的电影的行列。该片除了细节上非常下功夫,但色彩调和方面没有控制好度是本片最大的缺点,too over.
比预想的更精彩!一开始还担心太浪漫化,但后三分之二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经历了这么多的确很难说还有爱情了,可这不是失去,而是升华或者蜕变。但还是要从勇敢真诚的去爱出发,才可能经受住现实的消磨。
当他夺了基顿的影帝时,我本来是要路转黑的,直到真正看了这部电影。
拍成了霍金他老婆的传记了
演的真好啊
毫无亮点,人家美丽心灵可是十几年前的片子了。
就是个爱情片 提名最佳影片有点过了...
真他妈无聊,就算是在以无聊著称的传记片大军中,也觉得称得起是顶顶无聊的作品!!!唯一能看下去的动力就是Felicity Jones从Northanger Abbey里面的小妮子长成现在这么成熟娃娃脸了~
所有那些为爱咬牙坚持的勇气,相信爱能战胜命运的决心,甚至是爱本身,都在时间面前碎成了灰烬。
小雀斑也拯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