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末日哲学家

The Philosophers,末日公投(港),After the Dark

主演:詹姆斯·达西,苏菲·洛,达里尔·沙巴拉,弗雷迪·史卓玛,瑞斯·维克菲尔德,邦妮·怀特,雅各布·雅迪斯,乔治·布莱顿,菲利帕·库特哈德,凯蒂·芬德莱,娜塔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印度尼西亚语言:英语年份:2013

《末日哲学家》剧照

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2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3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4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5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6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3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4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5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6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7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8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9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20

《末日哲学家》剧情介绍

末日哲学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毕业前的最后一堂哲学课,20名学生被逼参与思想实验。他们由班房跳进核辐射浩劫现场,若未能在防空洞争一席位,器官将瞬即被辐射尘贯穿,痛苦致死。然而,防空洞内的氧气及食物只够10人存活一年。 哲学生以抽签决定身份和技能。为延续人类命脉,他们需运用哲学逻辑,公开咨询并举手投票,选出10位最有价值的人物住进防空洞。聪明人比好人有资格留低?工程师的价值比诗人重要?一票延续一命,要牺牲谁去成就社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星灵感应神秘慈善家超能敢死队:冰封之城赤发的白雪姬第二季刑侦日记双重追击义勇军魂招魂21995魔王勇者避难所时光之尘穿墙行灵山奇遇超级豪华真情陌生人梦见狮子误杀病毒32秒我失去的爱理发之王最后一个男人第四季陆小凤之凤舞九天深海兽两代老师的宠物深林诡事捏造陷阱-NTR-昼夜不停阿根廷,1985

《末日哲学家》长篇影评

 1 ) 精巧的寓言诗

很懒的人,也被那些影评逼得不得不写几句了。

非常难得的电影,却被说得乏善可陈,憋气。

首先,影片拍摄很用心,灯光、布景几乎是广告片的水准。

女主角拍得唯美动人,看完这部片子,再去看她的其他照片,就知道本片摄影有多么加分。

剧情严谨精巧,爱死编导John Huddles的脑电波频率。

逻辑老师敬业有野心,加上私情动机,想在课程最后一天,让学生乖乖接受逻辑对人生的统治地位。

他青睐的学生,却用行动证明,逻辑对于人生,只是一件工具,远远达不到统领一切的地步。

混乱、诗意、情感、多样性……这些才是长存的因素。

那些想用绝对理智和秩序清理现实的人,哪怕他手里拿着枪,在所有的科幻电影中,都是大反派。

这部片子则提纯了这个规律,用更简洁的方式呈现。

小细节也精细有幽默感。

诗人在两个回合中,话没说完就被一枪爆头,囧翻。

还有很多,懒人就不一一写了。

 2 ) 故事背后的人物设定比故事本身有趣,但只想谈最后的那颗子弹

片子还算可以,拍得美轮美奂,演员也一个个要颜有颜,要演技有演技,至少都撑起来了。

但故事还是脱不开的美式绿茶婊的装腔作势,看的有点点窝火。

不过各种细节设定很有意思。

有人不懂最后那颗子弹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跟人性无关,答案都在故事里了。

首先,这个教授设定的那些个命题,都是基于他认为那个男朋友配不上女主。

所以,他设定了末日危机这样的背景,掩盖了优生学,或者淘汰制的残忍,而是创造了一个他们尽量可以救多一个人的假象。

但实际上,这跟最初时候两条火车轨道选一个,选五个是同样的逻辑。

只是这次,人的技能和客观条件是选择的前提。

他是想证明,跟那个男的在一起,女主是会后悔的。

只有跟“优秀”的他在一起,女生才会幸福。

然后,经过了两轮游戏,女主受不了就逆袭了。

她的设定是告诉教授,一个人会什么技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能不能让生活变得更快乐。

一个人的人生,甚至整个人类延续的时间长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时间,人生是过得快乐的。

而不是仅仅单纯的为了繁衍而繁衍,为了优秀而优秀。

最后,那颗子弹,或者片尾那些个镜头切换,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结局,告诉你,教授可以在黑暗中(in the dark)结束生命,也可以在黑暗之后(after the dark)开始新的生活,至于怎么选择,你自己想。。。

 3 ) 选择你的理性与人性

先大致谈下剧情,最后一堂课里的三次选择题。

第一场:告诉大家选择理性,这是世界逻辑的基础,就如人的本能,渴了喝水,饿了吃东西,不存在对与错,所以正常人都会选择对延续人类繁衍为目标的人。

第二场:是细化的选择,仍然以延续香火为目的,但是在理性选择之上加了权重比例,类似于渴了要喝水,但是如果水有毒,你仍然会放弃,比第一场多的只是增加智慧的理性选择,依旧是第一场的老套路,选择整体上对自己有利的。

第3场:人性的选择,纯粹的文艺范,选的绝大多数是精神文明相关的,大家也知道精神文明没有物质支撑,是无法生存的,所以导演得让你们都死,不过死的比那些选理性的更潇洒而已。

好,来看看3场为啥都得死,第一场,说起来是理性选择,但是他们老师的愤恨(也就是负面的人性)将理性推向死亡,说白了就是理性选择的再好,也是为人性服务,如果你们不接受我的人性取向,我也利用理性的手段完成我的人性偏向,不给你们密码,你们还是跟我一起死,什么延续香火,在老师个人负面人性面前都是屎。

第二段依旧,选完了是吧,不听我指挥,我让你们都得死,这老师体现的不是什么强者生存,直接就是完全的自私。

第3段呢,既然还是死,不如大家快乐的死吧,所以女主选的文艺范留下来,就如同你已经都癌症了,在医院躺着也是挂,彻底的放纵也是挂,不如就放纵吧。

当然女主的选择肯定不是依着人人平等之类的,搞精神文明的人是人,那些搞基础建设的就不是人了?

所以女主的选择也是很有倾向性的。

最后来讲大局,扯那么多理性和人性的选择,不就是 老师自私的为了泄私愤玩男猪脚么,而女主为了对抗老师,选着所有老师都不要的人来跟老师对着干,话说他两都是最聪明的,利用者人性和理性完成自私的本意,而其他同学都沉浸在选理性和选人性时,他两玩的不亦乐乎。

所以总体上讲,两个聪明人用一个哲学完成着内心自私的对决。

不过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聪明人利用者世界逻辑甚至是人性的选择,逼迫你为他们的自私服务,犹如老板跟新员工说,做的越多能力提升的越快,这话听起来当然有道理,而却对于新员工来讲,难道老板说的不对吗?

可是在这句话后面还藏了一句,从你身上得到的价值就更高了。

不过也算导演在最后从另一个方面解释关于人性的恶与善的选择,老师在每场中都扮演着恶人性的选择,最后得到的都是大家的反抗,而第三场女主的善人性选择,带来的是意外的收获,同时也体现着拥有精神文明的生活才会比忙碌于物质世界的生活精彩,没有精神文明就是行尸走肉,所以也算是导演告诉大家应该选善的这一边,同时最后的结局也昭示了这一点,学生离开,留给老师的只是教科书,3个上楼梯的结局,老师始终是一个人,在人性上都是孤独的,灰暗的,着也是他在各个方面非要去选恶人性的一个结局吧。

 4 ) 标题“最后的枪声”。第一次写影评 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了这部电影,又看了别人的影评,有些感想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可能写的比较乱,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希望勿喷!

谢谢。

先斗个包袱,最后的枪声的含义,大家看到枪声响过以后,老师并没有死,那是什么死去了呢,我个人认为是之前故事中老师的极端思想消亡了。

最后一个镜头给了女主,为什么?

我认为影片是想表达一种交流,因为老师的错误思想终结。

故事一开始讲了三种假设,这三种假设支撑了整部电影的框架;第一个故事是如果时间无限,猴子终有一天可以打出一部哈姆雷特,这个假设我之前就见过,我觉得这种假设不成立,因为即使是猴子,它也是一种生物,只要是生物他就有产生习惯的必然(或者可以说他有学习的能力,就是人工智能没有的能力),他的任何一种打字习惯都可能导致打出哈姆雷特的这种小概率事件变得没有可能实现,除非设定一种程序,让键盘上每个按键出现的概率都是一样的,这样我们甚至能算出产生哈姆雷特的概率是多少。

第二个假设是铁轨上1:5的假设,是关于生命的价值的假设,同时关于道德,这个故事几乎没有道德底线,让人难以选择,而且在后面三个场景的这种道德选择贯穿始终,调动铁轨的角色就是那个老师,有意思的是这种这个假设让我想到了中国的一个故事,就是老婆和老妈同时跳水里,你先救谁?

后来又用一种演变,就是如果你手里有一块石头,你先砸谁?

我记得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答案,是既然他们愿意往水里跳,谁他妈救人我砸谁,这个回答给了我们一个结果,制造这种假设有多招人恨,电影里情节的发展异曲同工,几乎所有人都希望那个老师死,哈哈。

第三个假设,你身边朋友能够为了救你而不顾自身安危么?

(其实是有的,你的父母!

)不过这个假设的意思也是关乎道德底线的,它说明了在你不深刻了解你的朋友前,是一个朋友都没有的,如果你认真了,你就会陷入选择障碍,觉得无法正确选择朋友,我认为这个假设和电影情节的明显联系就是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当学生们扮演的角色增加了更多的属性后,选择谁进入避难所变得明显与之前不同了,我们发现有些可以承担人类延续责任的人变得不再合适!

在这个转变中,所有人也包括观众,估计都会进入选择障碍,可惜电影的时间有限,如果在多几次选择,人物在多一些属性(尤其是一些不为人知的隐藏属性,呵呵)估计电影里的二十一个人慢慢都会变得不再具备进入避难所的条件,这应该是电影想要表达的意思。

下面主要讲一下末日危机中三个场景想要表达的观点吧,首先三个场景代表的是无限多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开始,第二个场景应该代表无限深入人性(也就是人物属性无限丰满)后的选择,第三个场景应该代表最终的选择,最后的选择应该不是随便选的,我相信电影没有办法让第二个场景无限重复,所以第三个场景应该是无限重复之后的哈姆雷特。

第一个场景,电影的代入感还是比较强的,如果一开始让我选择,我也基本会和电影里的投票结果一样,而且也会认为诗人是最没用的,呵呵,我也是!

工程师,议员,农民,木匠,科学家,这些继承人类先进文明的人活下来肯定更有利于末日后的重建,但是这样就存在一个严重的道德问题,就是第二个假设,于是愤怒的学生选择了用“石头”砸死了老师,结束了第一个故事。

其实这个故事还需要延伸一下,就是弱势群体存在的意义,弱势群体在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是就只有被动的选择死亡么?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是!!

这个结果很残忍,哈哈,但并没有白死,这种事件会导致未结盟的权利集团内部出现严重的分化,而这种分化导致的对抗极有可能引起更大的损失(其实我想说百分之百会导致更大的损失),电影也是这么拍的,同样处在权利集团的学生一同谋杀了老师。

第二个故事让学生扮演的角色人物更加丰满,情节中很明显的使学生们出现了选择障碍,值得注意的是有可能携带病毒的医生,还记得第三个假设吧,她被所有人抛弃了,哈哈,我觉得如果人物继续丰满下去,21个人没有一个人有资格进入避难所,这应该是电影编剧的目的,就是无线循环下去没有一个人有资格进入避难所。

我记得在西方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人知初,性本恶,没有人是无罪的,每个人都有罪,都有邪恶的一面,只是不被他人知晓。

如果这个前提成立,那么人物无限丰满下去,早晚要暴露出每一个人的阴暗面(或者说是导致10人权利集团灭亡的条件每一个人都有),最终导致没人有资格进入避难所。

在这个故事中老师扮演的角色仍然是那个可以调动铁轨的人,这个场景发生的事还是在老师的控制下进行,学生是躺在铁轨上的人,而老师选择的主要依据仍然是能够继承人类文明的人,看到这我不由考虑到底什么是人类文明,哈哈。

人类文明难道就是先进的科技,工业社会,完善的律法?

这个我要后面再讲。

在第二个场景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就是繁衍后代,这也是末日浩劫后最严峻的问题,电影里描述了受孕概率很低的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提出要求大家和每一个异性交配,提高受孕可能。

试想一下连狗交配都要看母狗愿不愿意,人类怎么可以堕落到这种程度,呵呵!!

当然有人不愿意,于是有一个女的站了出来,导致故事终结。

这个情节反应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其实前面很多地方也有反应,但这里比较突出明显,而且导演在故意引导观众选择他认为正确的观点(我也认为是正确的),就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哪一个更重要,我想电影的选择很明显,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即使导致集体灭亡),这是在西方国家现在很强调的观点,这就是西方国家说的人权,如果你想想看,中国的教育还是完全相反的,该有多没人权,呵呵!

第三个场景就是无限循环后最后一个场景了,在第三幕所有人都不具备进入避难所继承人类文明的条件,我个人认为第三个场景是通过无线循环后反思得到的结果,电影里直接通过女主剥夺了老师选择权利集团的权利,建立了一种新的选择模型,电影里没有明说,我认为即是权利集团不能进入避难所(女主其实并没有打算进入避难所),先由全民公决选择权利集团(通过前两个场景,观众已经基本能够人知谁是属于权利集团的),由权利集团(这时由女主争取,其实女主就是权力集团的代言人)选择进入避难所的人。

当然这个模型在现实情况下仍然有可能被权利掌控者利用,还有很多值得考虑的问题,还存在很多瑕疵,但是这是我目前看这部电影告诉我的初步结论,这个结论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深究的地方(比如现实中法律的制定程序等等),本人才疏学浅。

咱们直接讨论下一个问题,第三个故事选择进入避难所的人物几乎与之前两个场景完全相反,这些非权利集团角色(就是弱势群体)能够承担人类延续的重任么?

电影里演的结果是他们主动选择了灭亡,但是大家可能没有留意,最后的这个九个人,他们其实继承了人类最优秀的品质“团结”。

还记得他们九个人一起挡子弹的那一幕吧,我觉得团结是人类在末日之后能够继续延续最宝贵的品质(虽然他们最后按下了炸弹,这点编剧编的感觉不太好,连续三次都把老师给弄死了,他对于强权者就这么痛恨么,如果那个老师在避难的时候就死了,估计人类文明还是有希望延续下去的)。

最后我想说一个问题,人类文明延续还需要什么?

电影在最后一个场景里尽量美化这九个人在避难所里的生活,显得那么从容惬意,同时又有点那么不上进,还吸毒,好像就一定要灭亡似的,我想说人类在原始社会不就是吃喝拉撒,采果子打兔子这些基本技能么,对了,还有一个技能就是玩耍,哈哈,古人都是这么走过来了,所以要延续人类文明,我觉得他们九个(少点,至少100个以上才能避免基因重复度过高)掌握的技能足够了,不会的让后代在慢慢研究吧!

花絮:1、九个人挡子弹救人,为什么还要按炸弹同归于尽?

我认为不是不想活了,而是为了对抗强权一切尽可抛!

2、第三幕他们从避难所出来以后还有很多树,俗话说有水就有鱼,有树就有果,搞不好还有肉,所以他们九个出来以后完全有可能活下来。

3、第一幕弱势群体被枪杀了,不知道你们注意了没有后来的两幕,弱势群体都是跑掉了,而且第三幕逃掉的人还没死(虽然被意淫死了几个男的),其实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搞不好就是因为弱势群体的逃跑,人类学家不是说人类的祖先是非洲人么?

那我们和欧洲人不都是逃跑的弱势群体,你在看看非洲的权利集团现在混的也不咋地,还有最近的美国人,其实早些时候都是欧洲的弱势群体(相对弱势啦,至少不是权利集团的,你看美国独立战争就能看出来)去美国淘金的。

4、我的结论是“弱势群体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但不代表我同意人类文明是人民创造的这句话!

这句话忽悠的成分大于它真实的成分。

5、电影里面好多gay啊!

我赞成同性恋(至少绝大多数同性恋都是弱势群体,需要得到保护)可以进入避难所。

理由么,这是一部关于权利的电影,如果我有权利选择,我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不是多数人,也不是少数人,而是每一个人!

6、记得第三幕老师的枪被偷了么?

这告诉我们民主社会权利不能靠枪说话,记得女主给老师的枪里没子弹吧,这告诉我们赋予别人权利的时候同时要限制他的权利,不然你会死的很难看,记得男主拿了老师藏起来的枪么,这告诉我们权利需要监督,如果你监督了,说不定能有意外的收货,呵呵,我可不是反动,大家别喷我!!

7、瞎子的世界,独眼就是国王,告诉我们在供需社会,道德的底线其实是很低的(如果没人强迫,估计那六个女人都会爱上她们的国王的),呵呵!!!

其实道德没有必要标榜的过高,过高的道德其实是有权利在作祟!!

8、电影里一直强调逻辑,其实逻辑一直不怎么好,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10人的给养如果他们少运动,像印度人那样做做瑜伽,估计多住几个人也没问题。

9、我估计没有人能看到这吧!

如果你看到这就给个赞吧,我要32个!!

嘿嘿!!

不给也没关系,别喷我,我也要谢谢你能看到这!

 5 ) 末日哲学家

一开始,本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哲学的电影,因为片名实在是太直白了;看了简介,又以为这是一部关于末世的灾难片,只是以哲学为主线;看到男猪女猪都在课室的时候,又以为这是一部一群人一块探讨哲学的电影。

直到结尾,才知道这是老师打破醋瓶为了让情敌难堪而不惜拉上全班同学做道具的一种幼稚行为,我可以说这是一个坑吗?

电影打着一个高大上的名号去阐述了一场三角师生恋(姑且算三角吧),是一个很大胆的行为。

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能把观众骗去看,但肯定也会引来吐槽。

不过本片聪明的地方是,用的是以哲学为主线。

既是哲学,便是以逻辑为基础,而这种逻辑又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套路,所以一些对于哲学认识不深的观众,想吐槽又无法找到吐槽点。

对哲学了解的观众,也知道本片就是个坑,也懒得去跟你较真。

 6 ) 被低估的电影

这是一部评分太低的电影。

谈论哲学,从来不易。

哲学历来有多种流派,各种流派总会为自己辩护。

究竟我们在生存面前,需要的是理性还是感性?

前两个YY落入了功利主义的概念里。

我们总倾向于选择最有利的一方,似乎不这么选,世界难以为继。

Sorry, but that is a wrong answer.每一种活法都有每一种精彩,只不过是一个个人选择罢了,你怎知道他人的人生不够精彩?

至于老师,从一开始,他的二元论就显现他思想稍显偏激。

所以电影最终告诉我们他跟女主有关系、差别对待男主虽在意料之外,仍在情理之中。

当一个学哲学的男人,拥有各种理性的条件,遇到切身之事时仍能这般理智冷静么?

或许,还是不能吧。

这是我们天性的弱点,无法修正,这也是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

故事发展到最后,不过是一个心怀嫉妒的男人利用他的权利而执行了一系列YY而已。

他设想的世界中,人的能力是不变的,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进步,难道,史前人类需要丰富的学识才开始学会为生存而耕作吗?

需要是最好的老师!

他们在避难所的一年也可以学着为未来的生存打基础啊。

人一成不变的观点不是一种发展的理论,也不符合实际。

尽管这不过是一个老师的嫉妒的产物,我们又怎么能否认这种故事存在的可能性?

 7 ) 末日哲学家

一开始,本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哲学的电影,因为片名实在是太直白了;看了简介,又以为这是一部关于末世的灾难片,只是以哲学为主线;看到男猪女猪都在课室的时候,又以为这是一部一群人一块探讨哲学的电影。

直到结尾,才知道这是老师打破醋瓶为了让情敌难堪而不惜拉上全班同学做道具的一种幼稚行为,我可以说这是一个坑吗?

电影打着一个高大上的名号去阐述了一场三角师生恋(姑且算三角吧),是一个很大胆的行为。

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能把观众骗去看,但肯定也会引来吐槽。

不过本片聪明的地方是,用的是以哲学为主线。

既是哲学,便是以逻辑为基础,而这种逻辑又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套路,所以一些对于哲学认识不深的观众,想吐槽又无法找到吐槽点。

对哲学了解的观众,也知道本片就是个坑,也懒得去跟你较真。

电影中,前两次灾难,诗人都是被直接一枪打死,也看出老师对于文化的鄙夷。

灾后重建,人类延续,他所想到的都是基于“逻辑”所选择的最优点,却忽视了文化也是人类延续的不可或缺的一点。

其实个人对于本片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在男猪发现老师用魔术箱让他的职业固定之后,他没有继续质问为什么让女猪的职业也固定(女猪的职业完美无可挑剔,绝对不会被刷掉的),而是自顾自地说要再来一次,女猪也很及时地跟着说要再来一次,于是为什么女猪会得到特别优待这件事就被大家跳过了。

我特别想知道如果男猪或者有其他人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老师会如何收场,对于男猪是“教诲”,那对女猪是?

(就是爱意咯)片尾老师三个上楼的画面还是要点赞。

虽然到片尾基本整个故事的主线:末日的哲学已经被电影自己整个推翻,但老师的内心戏还是扳回了一城,让已经改变的故事走向有了收尾。

吃三明治,开枪自杀,女猪画面闪过得到顿悟,表达了老师的三种心情。

最后看开了,放下了,这场闹剧也就完满结束了。

最后给老师寄个语,即使男猪是多么配不上女猪,即使你跟女猪是多么般配,她不喜欢你就是不喜欢你,就算最后给你道别一吻,你也不必要沾沾自喜。

感情的事情就不是理性的逻辑和哲学可以讲通的了,哪怕是面临末日。

 8 ) 可怜的东方哲学

一大早翻到了一部保存过的旧片,觉得很有意思,但看到豆瓣的低分点评,想想可能大家的打分来源于认为这个片名起错了和并没有看太懂。

哲学一词起源于希腊,指的是关于研究万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自我和群体存在,逻辑推理等等。

关于使用逻辑推理这一块,我相信东西方文化不会在智商面前造成差异,如果结果存在差异不外乎因子颗粒度不够细或者因子本身不是客观存在。

而东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就是在这个主观因子上,导致了逻辑推导出的结果会具有差异。

一开始的2个实验,老师建议的用的纯粹的理性思考模式,放入条件因子:如何生存并延续后代,这是一个很客观的视角。

第一次学生们在执行时加入了感性色彩,没有把知道逃生密码的老师留在避难所里,结果全输,第二次学生们尝试完全理性,结果把老师逼急了,结果全输。

第三次女主转换了条件因子:如何生活,而把生存的问题交给上帝。

大家愉快的生活在避难所,而在可以走出的那一时起才开始思考基本生存问题,因为老师有私心所以挑战这个模式不能成立的种种可能,但女主轻轻带过无论结果是怎么死,整个过程是愉快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学生之间没有之前2次试验中的彼此隔阂和盘算,反而当老师假设要再开枪打死男主的时候,一个个学生主动挡在枪口前。

从理性“逻辑”角度,这是不可能的,但从哲学角度,这是符合逻辑的。

人性本来就是可以符合逻辑的,顺应它,过程肯定是美好的,过分把人性让理性上扭曲,过程一点不美好。

那结果呢?

何不交给上帝呢?

电影中也讨论了财富在面对灾难前的无力性,才智在面对感情前的消退性。

东方文化自身是美的,源于古人释放了人性,而现在流传下来的都是局限人性的条条框框部分,幸福感降低了,创造力也越来越低了。

 9 ) 搞艺术的很高兴没有被抛弃

和女朋友一起看完了整个影片,从最开始诗人都没有说话的机会就被无情的放逐(枪决),女友就在旁边充满了对于老师的不爽和埋怨。

我们两个人都是学习艺术甚至偏向一点哲学方面,因此对于其中三次思想实验都有着各自看法。

可能在电影桥段中是平庸无趣的,但是却值得给人去进行有趣的讨论,也就是当我们在某种限制条件下,应该去进行什么样的生活。

(人生)第一次实验中有着纯粹的理性选择,可以说是平面化的(性别,职业),唯一较为不同的是这样的民主小团体中会对统一的一个权力机构(老师)进行厌恶和反抗,即使这个权力机关作为了必要的恶者来代替他们对剩下未被选中者进行制裁。

但也并非说是不够理性的选择,只是进行了风险的偏好。

(赌没有密码或是有密码)第二次实验也是基于理性,但与上次不同的是选择了和权力机构进行共存,并为团体的族群利益来进行牺牲个人情感的诉求,直到最后掀起了来反抗。

第三种实验与前两者却是相反,不如说是反向讨论了诸如文学,诗歌和艺术的作用。

而诗人也是其中最接近于哲学家的“无用”职业。

他们愉快的度过而不是单纯为了走出避难所的活着了一整年,如果最后没有按下核弹的按钮,或许有一定概率延续下去(或许很小,毕竟我也分不清外面的草哪个有毒没毒,椰子我都敲不下来。

)对于上面三个实验来说。

我有两个想法。

当看到第一和第二个纯粹理性的实验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便会脑海中浮现康德去讨论纯粹的理性这一件事情,而这种理性触及到人类的“底线”或者说是“原则”的时候,产生的“情绪的反抗”。

第二个便是对于道德,在为了一个群体的延续时候,不同男性对一位女性的性行为,是否合乎所谓的道德,这也就成为了理性的局限性。

那么即使是为了延续人类,在一个这样受限制的终极目标之下,最后发现理性其实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能成为了一种一维度或者二维度去评判一个人类时候的机械标准。

当然我们可以说其中选择一种折衷的选择(这种可能也合乎理性),也就是说尽量尊重个人的意志的情况下来进行选择,但这样也就没有谈到纯粹的理性的问题了,也不是这个实验的目的。

而我的女朋友,或许用了“动物之森”来告诉我关于这个思想实验的答案,原先在游戏里面快速还款,刷狼蛛,满足“目标”的朋友已经早早放弃了游戏,而她每天在玩着花花草草,建造摆放建筑,寻找新的乐趣点的时候 不知不觉就已经过了一年。

 10 ) 2015.12.21二刷

如果是思想实验的话,如果真的有哲学和理性思维的话,我想大概会真的像《理想国》那个样子,当然,在那个极端环境,集体和服从思维是必要的智慧和发展的眼光,尼采及那些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宣扬的哲学思想在那个情况下将无所适从,而且按照影片的角色设定之下,也没有所谓的哲学素养,博弈论的思维,在那里面的理性和逻辑也只是纯粹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

当然影片来看的话,确实难以表现出来,这无可厚非。

《末日哲学家》短评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7分钟前
  • Joyce
  • 还行

-

12分钟前
  • 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