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知道汤姆汉克斯。
经典制造机。
《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什么的,说不完。
某国精神代表。
关键是,还活着,却如同死去。
一样传奇!
有他,就有资金保证,什么都有了保证。
得好。
所以,这电影不出意料地就是好电影。
电影的重点是,主角指挥的驱逐舰要护卫商船队伍,想方设法对付来袭击的德军“狼群”潜艇群。
爽点设置是,驱逐舰在和潜艇群对抗中,各种各样看起来很真实的攻防战术展现。
爽点有让哥这样的俗人爽!
首先画面特效嘛,一看就大气磅礴,大片范,不懂,这风范个人不懂该怎么杠,忧伤。
就只好说,没什么好挑剔的吧。
演员嘛,汤姆汉克斯带头,一帮子配角龙套,感觉都刀枪棍棒有模有样,赞!
最后,剧本。
故事据说是小说改编,所以严谨、严格,毕竟珠玉在前,所以能做的都做了,法度严整,一看就是大师风范。
军迷,伪军迷,都值得看!
但是。
有但是。
看起来才装嘛!
太硬核!
什么意思?
据说是灰猎犬号
据说是灰猎犬号许多地方,哥这个俗人,看起来太专业。
说白了,就是不懂!
不懂装懂,一世饭桶!
要知道,许多人得是跟哥一样的俗人,哥迷糊,他们估计也得懵圈!
专业,硬核,看起来才逼真,才屌,才有感染力加成!
可是,太硬核,对哥这种俗人明显不友好。
两难!
咋办?哥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双主角啊!
一个负责专业。
一个负责让我们俗人乐。
这样篇幅自然就不会像现在过短啦!
多好!
一样的背景设定,期待中的新电影:两个主角。
一个还是很多人一辈子都不可能有能力当上的舰长,另外一个,可以是舰上的枪炮手什么的嘛!
还是一样的对抗纳粹“狼群”潜艇剧情,一样的节奏和转折。
舰长沉着指挥,漂亮到艺术地指挥战斗。
枪炮手从对舰长有些抗拒到佩服,到折服,从侥幸心理到英勇战斗。
尽可以对两人用力刻画。
舰长负责硬核专业,枪炮手负责让俗人们通俗易懂。
黄金组合!
想想就想看!
哈哈,还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胡说八道不要钱,胡说九道不负责,事情说比较容易!
个人意见,如有不同,肯定你对!
网图,侵权必删。
郑重大胆建议:那么多的推荐电影,总有些想看的。
找盗版可费劲了,许多人会懒得翻(包括哥)。
尤其时间不够的人。
(其实,很多时候,哥就是懒)。
可又不想只是为了一两部电影,大张旗鼓地去视频网站开个会员。
咋办?平台为什么,不按部,组织我们向视频网站团购?天然优势!
不要论天论月,我们就爱论部!
一部电影,一个便宜的播放码,或者,播放链接,什么的。
怎样算便宜?五毛?四毛九?
一毛九又怎么样?
就豁一把,九分!
一毛都不要!
怎么样?
想嘛!
哈哈😃😃😃再比如:购买一个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可以有效期两个小时。
而两个小时的电影,有效期可以是三小时什么的嘛!
等等。
以现在的技术水平,不难实现吧?应该是。
只知道,正版如果都便宜的话,谁爱去翻盗版啊?
这样的话,视频网站能薄利多销,平台能中介,我们能踏踏实实用便宜价格看正版……不知道多少赢了。
个人支持。
也有支持的,可以集体反映。
有便宜,大家占!
他有很多精彩的角色。
阿甘正传,鸟人,间谍之桥。
能面对不断的失去,能面对喜欢什么,什么就会离开他很加油,加到爆仓,他也不想要这样的人生能面对不断的失去,能面对喜欢什么,什么就会离开他很加油,加到爆仓,他也不想要这样的人生能面对不断的失去,能面对喜欢什么,什么就会离开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输,有人老能面对不断的失去,能面对喜欢什么,什么就会离开他很加油,加到爆仓,他也不想要这样的人生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输,有人老
压舱、升舱、左舷......虽然是一大波看不懂的航船技巧,却能够感受到海战的难度。
在深不可测的海洋,随时面领着危险,一旦失败就是全军覆没、葬身海底。
汤姆·汉克斯塑造的是一个经验丰富、沉着镇定的船长、总指挥。
也就是在他的指挥下,舰艇左冲右突,击溃了敌军的4艘U艇,让上级领导大呼不可思议。
首先,不得不说,在岁月的洗礼下,曾经的帅哥已经是中年大叔了。
但这不影响他的魅力、风味。
汤姆汉克斯依旧胜任了同龄阶段的这种阅历和人生。
青春永驻是假的,一张面孔下丰满的人生,才值得让人回味。
世人都喜欢年轻,但是能够展现出一个不输青年满满胶原蛋白的、历经生活的成熟中年面孔,也是阿汤哥的成功之一。
看见他,就觉得这会是一部好电影。
再来说说,电影中的几个片段。
船长的悲悯神情。
看见U艇被击破,他并没有特别的兴奋,反而有些忧伤。
跟随的上将说,太棒了,击败了一艘舰艇。
船长说,那也是数十个生命。
看着海面漂浮的、被击破的敌船的机油,船长忧心忡忡地注视了很久。
这些机油看上去像是一滩鲜血。
可以想象,床上的敌军士兵也早已炸陨,随着船舰正在沉入海底。
影片最后穿插了大西洋海战那段历史的真实影像,并且写道,有7万7千多的士兵丧生。
不知是否包括敌军。
这个细节,或许透露出的是导演、编剧,以及原著《牧羊人》中对于战争的反思。
船长每天阅读的圣经和房间的一段话。
船长的房间里挂着这样一段话,耶稣基督,每日一样,昨天、今天、明天,每一天。
这段话出自福音。
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都出现了一次。
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还是航行刚开始,战争尚未开始,没有伤亡。
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大量的伤亡、船舰沉没。
然而,这一切对于这段话来说,似乎一直是一样的状态。
就好像上帝平静的看着这一切,解释着这一切。
一切都如初,有战争也有和平,有生离死别,也有悲欢离合。
这就是人的宿命。
船长还有个细节是,每次炊事兵送来咖啡食物,他都会沉默片刻,喊出阿门。
这是船长的信仰,也是影片里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意味。
这就让人联想到其他战争片中,出现的佛教、伊斯兰教片段一样(?
)。
船长的鞋。
船长毕竟是年老了,站的时间久,脚被军靴磨出了血。
这段细节看似并没有和主题有太大的联系。
但是,从个体角度看,船长留的这么一点点鲜血,似乎代表了那些丧失生命的鲜血。
电影没有过多刻画血腥的场景。
只有一个信息兵被留弹打破下巴、军医给摔伤士兵缝合的片段。
但是从船长的这只鞋,我们可以推断,凡事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没有一个人是完整不受伤的。
或重或轻,或生或死,这些伤痕都会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也会延申到对家人、身边朋友的影响。
船长的炊事兵。
船长的炊事兵每天会准时送来咖啡、三明治。
也会告知因为轮船颠簸不能提供热食。
看上去,他是对船长最关心,也是船长最关心的人。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善良的人。
最后也搭上了性命。
影片专门描述了因为海战失去生命而进行海葬的场景。
虽然在逻辑上有点突兀,因为毕竟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就集体放下手中的武器,开始这种仪式。
我想这也是影片想要试图全面展现的目的。
可以看出,船长是对炊事兵最上心的,毕竟每天都会见面。
而观者看出来的是,战争很残酷。
船长的女人。
一艘小舰艇。
一段对话。
一点回忆。
没有太多的描绘,但是此事无声胜有声。
——对话体影评的一次尝试此文中的A可以假定为作者本人,B则是一名资深军事爱好者。
B:《灰猎犬号》相当可以啊?
A:哪里可以了?
B:比如我想告诉你,反潜最高效的是空中力量的打击,这部电影就很生动地表现了。
A:可是这个我随便看个科普就知道了,大家都在吐槽潜艇动不动就上浮。
B:对,这个确实一个bug。
但是后来我觉得有几个因素,比如,潜艇并不知道驱逐舰这边已经没有了深水炸弹。
在这么近的距离,如果下潜,潜艇最好就是保持7-8节水下航速,可驱逐舰有深水炸弹,7-8节的航速潜艇运动不开的情况下,是一定会被炸爆的。
水下炸爆的伤亡,与上浮后被俘虏或被打的伤亡相比,还是大很多的。
驱逐舰轻轻松松30节航速,可以围着圈对潜艇扔深水炸弹,潜艇紧急下潜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深水炸弹炸不到的深度,所以上浮还可以算合理吧。
A:那驱逐舰和潜艇靠这么近,互相都知道了,潜艇那种未知的恐怖感就没展示出来啊。
B:怎么说呢,第一是那个时候的潜艇本来也没有那么先进,你看《末日孤舰》觉得潜艇恐怖,那是核潜艇,有一堆现代化的侦测设备,杀伤力也更强。
第二是驱逐舰冲着潜艇去,这个是正确的战术,除非我可以判断潜艇的航迹,不然离远了扔深水炸弹根本没用。
A:电影里还表现了诱饵弹使得驱逐舰误判,深水炸弹就没炸到潜艇的场面。
B:对,水听器受到的干扰很大,诱饵弹是一方面,还有船队的其他舰只的螺旋桨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潜艇正上方的时候扔深水炸弹才有用,这时候潜艇位置已知,当然就没有你说的那种恐怖感了。
而且你注意他在冲向潜艇时,潜艇是位于潜望镜深度的,这个时候说白了,如果高速冲过去,还可能把他的潜艇指挥塔给撞坏了,那潜艇就废了。
A:有人吐槽说潜艇向敌军发无线电就是暴露位置的愚蠢行为。
B:在这个之前已经有无线电收发被截获了,人家就是明着挑衅你,互相都知道敌我位置关系已经基本明了,用的是航海公共频道啊,就是德军骚了一下。
而且狼群、羊群、牧羊犬的这些比喻也很带感,孤狼有一种骑士范儿,包括艇徽也有这种骑士范儿,二战时期大量都是编队战斗了,那种单枪匹马的骑士范儿,也就是U艇还保留了几分吧。
A:(你这个就是德军吹的私人偏好了)那我们俩十几年前去某地拍过的那些潜艇呢?
B:你还算上道,正好就是和这部电影表现的潜艇处于一个技战术水平的。
你刚才说恐怖感,我觉得这部电影表现得很真实啊,比我们剪片子的时候故意要塑造什么形象用一些音乐去烘托要高级多了。
你看到的就是接二连三有船在爆炸、沉没,但是没什么巨大的声响。
A:对,这点很赞,爆炸声因为隔得远,所以很闷,很质朴,很有大海上的感觉。
B:你就只能看到闪光弹报警,但是赶不过去就船就爆炸了,其实挺恐怖的。
默默地爆炸,默默地沉没,默默地被大海吞噬,这种无形的压力就是幽灵一样的存在。
电影只是没有去渲染。
A:是的,克制也是一种表达风格,也不能说不好,只是只适合比较有常识的观众,我要是没看过《末日孤舰》,没拍过潜艇,我就可能get不到这种幽灵的压力。
而且你刚说了那么多海战的逻辑,普通观众也不懂啊,电影应该表现得更明白一些,像《怒海争锋》,我对风帆战舰完全不懂,但是我就能看懂海战采取什么战术的逻辑。
B:那如果要挑毛病的话,这个还算小毛病了。
A:怎么,还有更大的毛病吗?
B:这艘舰一颗鱼雷都没放,弗莱彻级怎么能没有鱼雷?
甲午海战的时候就有了,为什么不用?
就看见潜艇放鱼雷。
A:某几个场景里,放鱼雷可能会误伤自己人。
B:那也不能一颗鱼雷都不放啊,鱼雷是反潜的重要兵器。
有一个游戏叫《战舰世界》,驱逐舰这个舰种在里边最主要的就是放雷。
因为你驱逐舰那个120毫米炮,你打战列舰打不动,打巡洋舰火力密度没人高,打航母更是够不着,你只能冲进去放雷。
《灰猎犬号》里首先就表现了风高浪急,那个条件那么晃,你炮怎么打得准,放雷啊。
日本人的驱逐舰,那个鱼雷发射器都是八管儿六管儿一组一下给你来个两三组,一放就是一个大扇面,你根本躲不了。
驱逐舰这个名字都是后来的翻译,最开始就叫雷击舰。
就《灰猎犬号》里驱逐舰躲鱼雷拍得好吧,各种擦边过,实际上我查了那艘U艇的型号,那个是有六个艇首鱼雷管的,那么根据战术要求,如果真的明确要击沉这条护航驱逐舰,就该六条鱼雷相继放,形成一个扇面,你怎么躲都躲不掉。
A:(鱼雷也是要钱的,一艘潜艇载雷量也是有限的,德国能到大西洋上遛遛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想着每次发射都六枚鱼雷吗?
)那你觉得这部电影有没有过于吹美军?
B:怎么说呢,一方面,电影刻意地在表现当时的美军,特别是美国海军缺乏实战经验,汤姆汉克斯的化妆造型表现出来的年龄状态,应该是超过45岁了,中校军衔,但是这种高级别指挥官,而且是编队指挥,都是第一次来应对这样的航行任务,可想而知,电影想表达的是当时美军刚刚卷入这场世界大战,绝大部分的战斗员、指挥员以至整个美军都处于一种经验极度缺乏的状态。
美国海军上一次打仗还是美墨战争呢,那都什么时候的事儿了?
A:这个感觉很明显,英国海军就有两三艘舰不听指挥,还不是因为英国海军眼里哪里有你美国海军的位置。
B:是的,那个涂着蓝色迷彩的看起来特别破的就是英国人的驱逐舰,擅自脱离编队,灰猎犬号也没有什么办法。
不过呢,电影一方面承认美军缺乏经验,另一方面也暗暗夸大美军的能力,这个片子里就没有好好表现英国人取得了什么战果,但是按道理说,1942年在大西洋上对付狼群,反潜经验更丰富的英军绝对不会比美军差。
而且美军消灭潜艇数量也是在合理范围内尽量多。
A:结尾部分,英国海军的将军问主角,这是你第几次横渡大西洋,回答第一次的意思就是,别看我没经验,实力就是强。
B:所以还是吹了美军的,尤其是注意表现了中央战情室,这个可是美军的创举。
在1942年的一艘驱逐舰上就有了中央战情室,相当于一个舰上参谋部,而别的海军还是只在舰桥去做整体指挥,不会有这样一个房间去做信息汇总。
A:美军连B-29上都有这样的军情分析的房间。
B:这个战情室有多先进呢?
就到我们的051级驱逐舰,也就是旅大级驱逐舰的时候,都还没有这个战情室的配置,一直到96年左右,我们的二代驱逐舰才有这样的一个配置。
这个战情室的作用就是尽可能规避一切经验和直觉,不再依靠统帅的经验跟直觉打仗,而是靠数据、信息来完成下一步的规划和部署。
拿破仑为什么牛?
拿破仑发明了参谋部,这个部门让大家把所有的信息、情报、数据汇总,用数字的方法去解读战争,就有了现代军事制度的意思了。
A:《怒海争锋》的时代还是靠舰长自己琢磨海图,然后吃饭喝酒吵架时和其他人商量呢。
B:说到海图,《灰猎犬号》里也是真的拿出一张海图告诉你距离、防卫相对角,然后去算这个账,根据算出来的数据去做下一步的方向、角速度、航迹的调整,再布置兵力、兵器,调整编队,这个在中国电影里根本做不到。
另外就是声呐和水听器着两种装备的切换和使用的准则,也是我目前看到的,反映二战时代反潜作战的影视片段里最准的。
远距离用声呐,近距离用水听器,但是这两个东西在早期非常容易被干扰,而且雷达早期也特别容易被干扰,所以就要不断地切换。
而且这个电影的主人公刻画虽然比较平淡、单一,但是整个舰桥,包括战情室里,各个人的眼神、状态,与他们的职责、军衔的关系,这个还是拿捏得蛮好的,可以看出来年龄、经验造成的人的应对的差异。
A:舰桥部分,乃至整个舰的空间表现都不错,舰桥内部很容易拍乱,丧失空间感,但是这个电影完全没有。
不过群像部分我不是很满意,我感觉人物的作用没说清楚,你看《怒海争锋》,那个时代还要乱一些,舰上的人员管理制度还乱一些,可是谁是干什么的,看完基本都能明白,这个电影就不行。
B:这个确实,除了舰长,在战情室那个就是副舰长,轮机长是明确了的,来报告过燃料情况和发动机情况,但是枪炮长就不知道是谁了,感觉就是一到开火就自由射击,反潜部门也应该有个专门的指挥官,可能就是报告把深水炸弹都搬出来了的那位。
可是为了政治正确,表现黑人的工作职责就很明确,海葬的那一幕还因为尸体已经支离破碎了差点被裹住,不过这个政治正确不算夸张。
A:对,总体来说就是海军感很到位,不燃,但是可以琢磨的地方很多。
B:我准备二刷甚至三刷。
A:那就是你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评价了吧。
看完电影以后,感慨这个电影很好看。
全程无尿点,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
整个故事就是从美军的视角,全程讲了美军船队在横渡大西洋,遭遇了传说中的德军U潜艇,在生死攸关之际,是汤姆船长挽救了所有的船员和大家一起护航的物资。
全程我比较感慨的一点是,这可是80年前的舰艇,很多方面在现在看来都好先进,在当时的国人看来和美国的差距实在是太明显了,会觉得绝望,啥时候能赶上美国,谁能想我们现在的海军也可以和美国海军一样平起平坐呢!
历史变化太快!
继《冰海陷落》之后看的第二部海战片,背景来到二战,视角也从水下潜艇转到水上驱逐舰。
短短八十分钟的时长,几乎摈弃所有感情戏,开篇短暂回忆,迅速便将主线聚焦这一场盟军驱逐舰队与德国潜艇集群的激烈角逐。
时间退回七十年,当时美国德国这两个军事霸主的海军舰艇,相比在《冰海陷落》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各项技术装备,显得无比原始粗暴。
汤姆汉克斯舰长指挥的灰猎犬号,是护卫商船队运送物资前往欧洲战场的护卫舰之首,没有空中侦查和支援的情况下,探测敌舰的手段只有范围有限的水面雷达和声呐,反制潜艇的武器仅限于深水炸弹和大小舰炮,以及片中差点出现破釜沉舟式的撞击。
这同样可以认为是汤姆汉克斯“独挑大梁”的一部戏,也可以说舰长这个角色就是一艘战舰的核心。
如何在紧张复杂、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下,准确下达每一条作战命令,直接关乎一条战舰和全体船员的生死存亡。
命令下达后,各级指挥官、士兵要做到令行禁止。
从看过的这两部片子来看,一个优秀的战斗集体必然是有这样严格的记录和高效的执行力的。
片中也出现了几处细节,第一次直面生死存亡,几个士兵慌乱中出错:负责在舰长和声呐监测员之间传递信息的传令兵,因一个没忍住的哈欠拖后了信息传递;另一个传令兵漏报了敌人的方位距离这两个关键信息。
整部片子就是单线时间叙事,但足够惊心动魄、吊人心弦,导演就用最简单的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的套路,把短短八十分钟塞满了一场紧张刺激的水上与水下的搏斗。
注意到一点,海军舰长每一条指令下达,手下必须重复一遍命令。
想起之前B站鬼畜的那段日本海军学校新生入学的片段:大点声!
听不见!
这么小声还想开军舰!
确实如此啊,即便现代战争肯定有即时通讯,不用扯着嗓子喊;当时二战没有,像这部片子里还得靠传令兵传达、反馈,再者真实战场环境下,如果电子设备失效,大声喊还是最保底最靠谱的方法。
真的是,这么小声还想开军舰?
掐头去尾80分钟 一点多余的浪费都没有 始终保持紧张的氛围。
导演 编剧 演员 特效 音效都很出彩。
短小精悍的好片。
汤姆 汉克斯除了空军其他都演过了。
我们电影什么时候能做到这水准 虽然这只是人家的一部小电影 水准和场面也不是顶级。
没有表演痕迹才是最好的表演,看不出的特效才是最好的特效。
本片是一部海战题材的战争片,这类影片本就偏少,优秀的更是少见。
而由亚伦·施耐德导演的《灰猎犬号》则是一部堪称优秀的海战片。
主人公舰长指挥着驱逐舰对德军潜艇进行反击,最后在牺牲一些运输船后成功到达了彼岸。
本片的故事并不复杂,人物关系也非常简单,所以本片着重去塑造了舰长这位人物,大量加重了其的人物弧光。
舰长是一位基督教徒,每逢大事前必祷告的行为让这部影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神学面纱,无论这与后面的战争戏中多次转危为安是否有呼应,但这确实让影片显得没有那么单薄。
单一的故事线很容易显得叙事有些薄弱,所以本片不仅采用了上述的“面纱”行为,也将战争戏的份量加重,从而让整体显得不那么乏味。
故事的结构由于是单线叙事,所以并不复杂。
但观众在观看完后很难去对其进行思考,因为一无副线,二无主线情感表达。
但总的来说,本片作为一部战争类型片,也不考虑艺术成分来说的话,它是一部优异的类型片。
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历史题材片,不必多说了吧?
实践紧凑,一个半小时把故事讲完。
但是其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到了极致。
船长从守夜上岗的第一刻,神经就再没有松驰过,实践对于他来说,又快又漫长。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都没时间好好吃一顿像样的饭,在这飞快驶过的时间海洋里,每一秒都需要他精准的,不容迟疑的判断,才能躲过鱼雷,躲过袭击。
我大概只能体会他长时间不得停歇,提着精神指挥布阵的百分之一的疲累。
在他的船上可是百条生命,他守护着的是盟军的补给。
责任,沉甸甸的责任,又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普通士兵眼里,船长就是他们的英雄,就是他们的一切。
士兵,只需要按照命令做事。
船长,需要决策。
果真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放在这个世界上的哪个角落都适用。
还有,就是对于和平的终极向往追求。
为什么要打仗呢?
为什么要互相残杀?
这大概也是每一部战争电影都深藏着的一点,想要通过种种残忍的镜头去激发观众们的思考。
最后,感慨于汤姆汉克斯的表演,一如既往,没有失望。
前言:电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消耗时间与金钱的消遣方式。
一部电影值不值得看取决于能否让观众享受到这段电影时光。
通俗点来说就是值不值票价(当然时间也算票价)。
对于一部电影的讨论是多角度的,我只想告诉你为什么我推荐这部电影,这部为什么电影值得看,值得我们花时间与金钱去享受这段时光。
为什么是满分。
因为这部影片在疫情背景下的体验感是独一无二的。
最近一年里除了灰猎犬号,没有一部影片能让我有这种沉浸感。
限制性视角带来的沉浸感是无与伦比的。
就像是游戏里的第一人称视角一样。
这部作品的视角始终没有离开灰猎犬号,这样的操作弱化了剧情大局观等等方面。
但是给观众带来的感官体验是一流的。
这部电影主打的是观众看电影时的体验。
我认为灰猎犬号是一部遗憾影片。
那就是完成度不高,影片的完成度有限。
感情线甚至没有拍完。
疫情来临匆匆上流媒体APPLE+止损。
这种主打体验感的战争片没有在影院上映非常遗憾。
如果这部电影能完整的拍完并且能在院线上映,我认为它是有实力拿更多提名甚至获奖的。
虽然这部影片有遗憾,但是重点的战争部分算是完成。
如果你是一个只爱看爱豆你侬我侬,或者是看一些抗癌的道德绑架电影。
那么这部电影的体验感你可能感受不到。
那除此之外我非常推荐你留出一个小时去体验这部电影。
唠叨时间我看到有些评论,评论影片的航海专有名词没用。
我认为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有助于提高临场感。
也能满足硬核军事迷的需求。
如果连这点都体会不到,那么我只能委婉的用求同存异来说明这些评论家鉴赏水平有限。
影片的定位上,我认为这部影片是想做到大银幕沉浸感的战争。
如果制作目标始终如一,那么这些影片大多数都是好电影。
和1917的区别上,都是主打体验临场感的电影。
1917更多的是描写战争的残酷。
但是灰猎犬号更多的是战争带来的紧张感和刺激感。
但从体验这方面来看灰猎犬号比1917更轻松也更娱乐一些。
而两者的体验方式也不同。
1917更加临场一些,灰猎犬号更加代入主角一些。
最后的字幕,写到,72200人死去航线之中,这个人字,用的不是people,而用的是souls,概括了全片的立意。一部B级海战片,除却最后的十多分钟,没有一分钟是浪费的,没在大荧幕上看到甚是可惜。
captain专业户,胜在短小精悍,话少直接干,其他也就没啥致胜点了
《U-571》的21世纪姐妹篇,《菲利普船长》二战版,非常值得一看的战争娱乐片。故事的切口极小,场面也相当集中,事件为主、人物为辅展现50多小时内美国驱逐舰和德国潜艇的连场对决,90分钟的电影几乎是从头紧张到尾,算得上是好莱坞战争片中比较少有的表现形式,过瘾。
这样的节奏和代入感,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的积累,虽然拍得明显不如二三十年前那些大片。就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对面的潜艇可以浮上水面和战舰周旋,还能交火,这跟用手枪去对抗别人的机枪阵地也差不多了吧?
7/10。影片比起《菲利普船长》在感官享受上有所超越,镜头从近距离的驾驶室展开情节,频繁切换到落满炮焰的海上全景,再直上云霄、显露极光来扩大视觉范围,但叙事文本方面却难以企及,后者有意构建了一个对峙双方无力摆脱绝望状态的核心意图,手无寸铁的菲利普船长被动困在狭小闷热的救生艇,身形瘦弱的海盗则时刻等待着被强大的美国军舰碾碎,对峙双方同时沦落为无力摆脱自身绝望的看客,而本片的舰长则毫不退缩、从容淡定地临场应变,在黑暗的远洋上高喊美国英雄主义,可靠的主角光环使观众对环境危机四伏的担心消散于无形。琐碎、标签化的人物描写,例如舰长洗漱后祷告、回忆升迁时与女友的对话,对下属犯错(滋事打架、声纳兵误判)都宽大处理,高度的责任感(不确认战果先赶回护航位置),对这种缺乏个性的类型化人物难以投入情感力量。
传统史学大多关注美日之间的几场大海战,却忽视了护航舰队和U艇之间常年累月的经典对决,短小精悍。
紧急,紧张,紧凑,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点野心。
3.5 就图个爽,短平快90分钟,无功无过但战争场面还是令人屏息,汉克斯稳如泰山。声效不错。
前期铺垫的感情戏到最后竟然没有了,最精彩的战斗就给你打两发跑就没了????
紧张,紧凑(一个半小时太靠谱了)。躲一左一右鱼雷那段燃了。汉克斯,舰长,拯救小分队队长,机长 (海陆空)齐活了。
紧张,刺激,大爽片
不懂战舰知识的可能比较看不懂,全程紧张倒是真的
空海联手干掉海狼,船长如释重负出舱仰望胜利盘旋的己方战机……此时看下时长,才不过74分钟!也就低成本B级片的篇幅,可讲述的却是惊心动魄护航海战大阵仗!说明什么?影片本身存在结构问题:题材锁定护航反潜驱逐舰封闭空间,可主旋律定位所限又不许此次战事涉及封闭场所最善表现又最易撑开时长的内部矛盾,别指望会有草莓事件突发叛舰暗潮涌动。一片和谐之中,除船长以外的其他船员全都失去了角塑空间,影片几乎变成汉克斯的独角戏,从萨利机长到胜利船长。如此一来,这电影没法不短,首次护航穿越大西洋就击沉四艘德潜让总部直呼不可思议的丰功伟业也只能感觉意犹未至匆匆收场……顺便建议,语感节奏上似乎应该多加一字翻成——灰色猎犬号……汉克斯电影主流之中夹藏暗刃: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039483739
一部靠术语、音效和氛围成就的关于信仰的电影。这电影如果在大银幕看或许会是另一种感受。不拖沓,不拖拉,90分钟就此打住。
3+。抛开紧凑的情节、烘托气氛的配乐,剩下的就是“汤姆汉克斯式的英雄主义”,如果换成素人,可能打四星,但对他来说,整体看下来就缺了点惊喜。等等,为什么要抛开前两项…开头直奔主题老刺激了!
汉克斯拍电影就是太循规蹈矩,专业的人会觉得他细节抓得很多,但想看个电影的人会觉得他抓不住高潮和感染力
可能还原真实,但观感差点,有点沉闷
我觉得和韩国的【鸣梁海战】差远了。
四平八稳
队友呢队友呢?救一下呀,灰狼打不过灰犬,这是阿甘第三次当船长了吧?不知道有没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