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家人
La vraie famille,The Family
导演:法比安·古尔吉特
主演:梅兰尼·蒂埃里,莱耶·塞伦,费利克斯·莫阿蒂,加布里埃尔·帕维亚,伊德里斯·洛朗坦-哈利菲,巴西莱·维奥莉特,弗洛伦斯·穆勒,多米尼克·布隆,Karimouche,帕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1
简介:安娜和丈夫、两个儿子还有6岁的西蒙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当初,他们从社会福利机构领养了只有18个月大的西蒙。如今,西蒙的亲生父亲决定要回儿子的抚养权,这个原本温馨和睦的家庭从此不再平静。安娜心如刀割,她怎么舍得让一个口口声声叫着自己“妈妈”的孩子离开呢?详细 >
电影的视角是精心设计的,故事前提是刻意安排的,始终聚焦一方家庭也是限制主题表达的,直到听闻是导演亲身经历改编,于是不忍苛责
爱不分对错,父母有父母的顾虑,养父母有养父母的顾虑,但终究都是为了孩子,不满的是养父母宁愿把孩子放在类似寄宿学校那里,也不让养父母帮忙带孩子,还提出要求不让他们见面,理由就是会破坏孩子和亲身父母的关系,很震惊一个小孩子表演能这么细腻。
不太喜欢这种题材
可能是因为错过了半个多小时的开头,感觉很一般…演员是不错的,但情节很样板戏。这样一个故事放到普通人生活里会是更复杂的,关于哪种结局更好是无法轻易下定论的,何况拍电影。主创的立场太鲜明了,没办法给到观众更多想象和思考空间。
爱不应该是错的
质感在的
北影节打卡。细腻动人,感动的不是分别的时刻,而是无论是养母还是爸爸,都在和西蒙平等的对话,但即使这样,西蒙还是会看大人眼色回答问题,是谁说小孩什么都不懂?西蒙什么都懂,懂妈妈的爱和无奈,懂爸爸的心和责任。但谁又懂西蒙真正的想法呢?屏幕里的人不懂,屏幕外的人也不懂。
中国人情感表达如此克制,连我爱你都仅限于男女之间,拍起电影却哭天抢地,看得人都尴尬。法国人如此浪漫,拍的电影却平静、克制又自然。本来搞不懂圣母与耶稣的设定寓意何在,后来看到电影改编自导演的亲身经历,那就不必纠结于此了。但是圣诞节将小耶稣放到众圣人天使中间,寓意西蒙之于一大家子,这个应该是有意为之。电影探讨了三个主题:母子的分离,贫困家庭与中产阶级家庭的对比,生活的无常与个体的适应性。唯一有些不足的是,导演的视角还是太主观了,其实生父对西蒙的爱还是深切而不安的,电影的结尾也表达出,后来的西蒙也可以受到不错的照顾。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对生父的情感有更客观和直观的描述。
略有遗憾的是对事件当事人即被争来争去的孩子的内心态度刻画没有那么深。整体节奏很能带动情绪,大部分剧情在展现一个典型的欧洲式领养家庭困局:领养家庭基于长期相处对养子难以割舍,亲生父亲也想要重建父子关系,政府机构也要推进血缘归还,社会爱心人士也在通过民间自发的爱心援助成为官方机构的补充助力,何方都有真挚的动机在为孩子谋求更好的生活,却因相互之间的目的性矛盾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却唯独忽略了孩子这个当事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结尾又峰回路转,失去养子的家庭依然能过的幸福快乐,而基于血缘归还而重建的父子关系也恢复了健康,一切之前存在的拉扯仿佛都失去了意义。想想也是,一个5-6岁的孩子又能懂得些什么呢?即使是被迫回到父亲身边,习惯了“真正的家人”也就习惯了。温情中透露着一丝讽刺的底色。
新妈妈还是旧爸爸?7.5
孩子离别的部分更让人落泪,朱尔把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全部送给西蒙让我想起从前看过的一个道歉的故事。最后明明看见了,却只能目送,好残忍
踩在北影节的尾巴上看了这部电影。这要是国产片,大概率拍成苦大仇深的催泪伦理大戏。看的时候想起《如父如子》和《小偷家族》,有时候感动只需要很多很多的细节就可以了。
西蒙奔向“妈妈”的那幕直接梦回《夏日细语》,又一次没忍住落泪
本没报什么希望,却出乎意料的好看。结尾到小男孩和他爸爸一起走在阳光下,会感到这部电影是很开阔的(不知如何形容那种感受。映后导演很真诚地讲到自己是哥哥的身份,放入农场的一段也是为了让那个暂居过他家的孩子看到,希望他能明白自己从来都不是过客,已经成为了某个人生命里很重要的一员(映后的翻译和氛围真的是太好了
情感和情绪都飘在半空,人物和人物关系也挺套路和表面化,生理式催泪有甚可夸的
改编自导演的亲身经历(片中哥哥)。除了既要爱又不能太爱这个核心矛盾点,还有阶级差异的呈现,尤其是由奢入俭之难——小男孩和亲生父亲生活享受不到滑雪等属于中上层家庭丰富精彩的生活,那句“和你一起太无聊了”相当狠。至于片名到底指向谁,不同答案也是不同立场姿态的体现。小男孩太可爱了。[230513]
流水落花+如父如子 ?
唯剧本意志片,没有一个角色不是扭曲的
离别是不舍的
母亲节前夕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很应景——如今母爱的概念已经有了很多延伸,比如今天珀莱雅的广告探讨不应让父爱缺席,比如全嘻嘻三人视频最新议题是如果父母不爱我,也比如当妈妈没有血缘关系。人类是多么复杂的生物,天天给自己找麻烦,制定了无与伦比的严谨理性的程序,却最终因为自己无法控制的爱,迷失、痛苦在程序中。之前一直说,寄养家庭和中国观众不relate, 很难共鸣。但这部电影,满场的哭声证明,无需语言文化的情感联结,是普世的。“爱,但不能特别爱”这件事到底是否可行,恕我不是人类学家,也没有高超的能力掌控自己的爱恨,暂时不能给出答案。但时时在发展的时代,越发让大家注意到,不论寄养与否,家庭的意义确是一直变动的,我们能做的,只有持续学习,不以爱的名义伤害,而是从爱出发,去了解,去理解,最终学会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