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和第二集看完了第一集作为铺垫主演们演技都非常好,很真实接地气自然,最喜欢男主和小孙子。
二弟三弟颜值都很高第二集爷爷问孙子上几年级;和初恋女友吃路边摊,与侄子网友见面,偶遇前女友;送爸爸去医院;爸爸精神出轨,老妈和爸拌嘴。
哇为什么平凡人的家庭琐事可以拍的那么真实那么好看。
第五集侄子在学校成果展示第六集大哥和初恋告白,初恋的现任竟然是弟弟家凯;家凯在家里过敏太真实了,我也在家里过敏🤧剧情看到这里有一点乏味感了。
看下面的发展
二哥真的好累家的表面和平是他的安全感来源毓如真的好累当成长辈所以不敢拒绝不敢得罪观前顾后考虑所有人感受想要努力维持表面和平的人真的好累有生之年是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是背负着秘密却又努力生活的你我他是明明有能力拥抱自由却缺乏勇气的笼中鸟是解开所有人困境却早已无法拯救自己的善良人喜欢现在的台剧是因为它有温度有实感一场火灾发生他不是以熊熊燃烧的烈火作为结束而是会继续拍从被火烧过的房间里拿出还残存的棉被给了观众打扫战场的鲜活感与真实感尴尬的画面出现它不是以尴尬的瞬间定格它会拍出如何收场教我们如何化解就好像一场人生的满分答卷有的剧只告诉我们怎么去到那个顶峰却没有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到达那个顶峰该如何慰藉不算太成功的自己感谢台剧它允许拿着50分的答卷的人也能快乐过一生最后一集真的好多泪点在大人们聊天的氛围开始气氛差之后小时候的高丞佑是被爸爸假装摔碗拯救气氛现在他长大了学会了拿自己开涮以让气氛和谐下去但爸爸却不在了到最后最让人心疼的就是秀绫虽然只是一部剧但还是想很真心很真心地祝福秀绫那些曾经的美好可以是撑住她坚持走下去的力量吧这部剧真的太真实了每一个人都很善良但也有点小毛病每一句话都很日常甚至有一些我都从自己妈妈的嘴里听到过台剧真的很会拍生活特别细腻和感人
『有生之年,能長這麼大,算不錯了』
国庆的最后一天才偶然发现这部剧,非常感谢在我也觉得人生无望时候,看到了这剧。
国庆前几天,我博士的学校就接连有两个研究生自杀,我上班之初,又陷入到人生至暗时刻,我太容易被任何悲伤和挫折打倒了。
身为博士,在公司做着我并不熟悉的工作,加班试图有结果来证明自己,却陷入了无尽的自我怀疑和内耗,公司态度的转变,上级的言辞以及自己看着每天加班却没有想要的结果,我真的太累了,我不想承认自己的无能但是事实上,我是个loser。
我家里也出了一些事情,家里暴雷我需要钱,这也增加了我更大的压力。
很多朋友都说换一份工作吧,看你好难过你不需要折磨自己,也不一定要用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何况不一定是能力差也许就是不适应。
我每天很累,我看到心里咨询,我也一个人去看脱口秀,去逛超市,试图拯救自己。
但是观念真的太难改变了,单一的价值评价体系对我而言就是我的世界,亦是困住我的枷锁。
看到别人死了,我竟然不觉得那么震惊,也不觉得他们有错,我知道那种觉得自己不配活在世界的自我怀疑以及自己感到人生无望的冰冷和恐惧。
作为现代人,太累了,不是被时代追着走就是自己已经把自己骂得狗血淋头了。
我的无力影响着所有的事情,我太累了,我甚至希望自己离开。
所以看到这个剧,很共情。
失败的人总以为别人过的都比自己好,我在大学之后的博士和工作就也都一直那么觉得。
我羡慕那些比我聪明又比我努力的人,也羡慕那些比我学历低又比我快乐的人,也羡慕那些不努力但是真的安心躺平的人,真心的。
我甚至觉得如果当初就上家里的大学就好了,学个不喜欢的但能养活自己的专业,又或者是在家考个公务员之类的。
我不必非要活在这巨大的压力中。
我同事跟我说,别人过的也不一定好,你只是给自己压力太大了。
我真的也很想回家,回到小时候的家,在爷爷的小菜园里摘花草制成我独特的香水。
考班级十几名也没关系,回家总有奶奶做的好好吃的饭菜。
爸妈也没有做失败的生意,家里也没有欠钱,我也不觉得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好。
太累了活着,好像休息的时光也是烦工作,好久没联系朋友了。
我在一个人的时光里,感谢剧里一地鸡毛的人生。
我们从小便被教育“要在意别人的感受,不可以太自私……”,要“屈己待人”,要“毕恭毕敬”……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人生中所学到的第一个典故;似乎如果不这样做便是“自私”的表现……为此,我们都小心翼翼的在意着别人的目光,在意着别人的一举一动,在刻意的维持着某种关系的平衡,生怕它一不小心被打破;在这个小心翼翼维系的关系网中,每个人都在拼命的压抑着自己的欲望,照顾着别人的感受;殊不知,他人的表现亦可能只是在讨你的欢心,而非他的真正需求;殊不知,这种假面下的关系网无论你如何小心翼翼仍是脆弱不堪,随时都有可能被打破;“为他人而活”似乎成了每个人表现自己“不自私”的唯一途径;剧中,高爸高妈为了照顾嘉扬的感受而不得不委屈自己的亲生儿子、嘉扬为了回报高爸高妈的养育之恩而放弃了自己的音乐梦想肩负起照顾整个大家庭的重任、嘉凯从小就是乖宝宝,几乎所有事情都是逆来顺受、家中唯一的“叛逆”就是嘉岳,即便如此,那也是在他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不重要,不被重视与接受的前提下所作出的选择;他的种种叛逆的表现无非是想引起家庭成员对他的重视,仅此而已;在种种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后,高嘉岳最终选择了离开,但在他的人生谷底,高嘉岳唯一割舍不下的仍然是那个家;“家”对于每一位中国人而言都是我们的心之所系,都是我们的根!
然而等高嘉岳回到家中后所看到的仍然是那个大家都在尽力维护的脆弱关系网……“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在这里并不是想批判中式家庭伦理的虚伪性,“恭谦”“礼让”“长幼有序”……这些观念都是在农业社会背景下维系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体系正常运转而不至于分崩离析所必要的条件;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结构已逐渐被现代的工商业生产方式所取代,传统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势必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而我们的观念也势必将会随之调整;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在西方以现代工商业为背景的思潮冲击下,我们很容易观察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西方更加强调“个体价值”而东方更加注重“群体价值”;(这两种价值观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而是要看哪种价值观更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生产需求)西方价值观所强调的是“点”,而我们所强调的是“网”由此,再来看我们的传统教育中所欠缺的到底是什么?
是对个体的重视!
这种对个体的重视绝不能简单的将其等同于自私,而是自立!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每个人都依附于“网”而存在,自己的生存状况完全取决于自身所在群体的状况以及自己在网中所处的地位,每个人都身陷其中,因此我们根本无从产生“自立”的概念;而在现代社会,网的结构逐渐分崩离析,每个个体都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与打拼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于“自立”的要求呼之欲出,这,是对每个人的要求!
“经济独立”只是自立的前提而远非全部;自立需要我们独立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自立需要我们有明确的“边界感”,不要去妄想插手别人的生活,去解决他人的问题(我们可以热心的提供帮助、提出意见,但也仅仅只是帮助和意见,至于问题本身终究还是需要当事人自己才能解决),也不要依赖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心态问题自立绝不是自私!
恰恰相反,什么是“自私”?
自私是自己过着失败的人生却妄图指点甚至操控别人的人生,走他人的路,而让他人无路可走;每个人都是一辈子,都会面临不同的处境,每个人也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力,没有谁可以比他人更有经验;我们可以善意的影响、引导,但也仅此而已;剧集的末段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嘉凯逃离了家庭的束缚,娶到了比自己大很多且离过婚的许雅欣,他觉得很幸福;高爸高妈离婚了,不仅高爸拿回了自己的驾照,高妈自己也去学了车;高嘉岳也爬出了人生的谷底,开始肩负起家庭的责任……每个人都开始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非但没有让家庭就此分崩离析反而更加其乐融融,少了一分争吵,多了一分欢声,每个人都乐在其中;有生之年,请认真过好自己的人生!
与君共勉!
一周断断续续的看完了《有生之年》。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戳我。
台剧一如既往,拍的挺好的,但又没那么好,总差点什么,就像我今天那把叉鸡腿的叉子,叉进了鸡腿,可是戳穿了皮和浅层肉,拿起来的时候鸡腿却因插的不够深而掉下去了。
它插了,插的也准,也没贪婪的到处扎,可是却没扎透。
网上总把台剧吹上天。
可是我总觉得所有我看过的台剧都总差些什么。
好了。
不过《有生之年》有两个我想叨逼叨的点。
拿出来说说。
想啥说啥,和剧情关系已经不大了。
纯无逻辑瞎叨叨。
关于责任 责任心越强的人,可能往往活的越累。
但是很多的责任,我们真的有负的必要吗?
我特别爱责任心强的人。
我跪天跪地,希望我的伙伴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我的爱人,所有我接触的人类都是责任心强的人。
可是我同样认为,我要有限度,在有责任心的同时,放过自己。
看剧的过程,我一直想到我和父母的关系。
这是我这几年经常思考的。
也是想了很久以后,实际行动过了的。
我真正觉得心理上有些“解脱”,就是在我放下了对父母的过剩责任心的时候。
中国子女的困境,那些被催婚催育被期待好工作和体面安稳生活……等等……,压抑到中国子女的点,我觉得子女本身也都有很大的问题。
子女的问题在于:没有教育父母,没有足够坚定和强硬的、站在绝对平等站位的去沟通,去说“不”。
父母是需要教育的。
小时候他们教育我,现在我用新时代思想教育他们。
这没什么不礼貌。
这甚至是我们的义务。
大前年吧。
在我想通了一些的时候。
我和我父母认真的谈过一次。
大概内容就是:我们要健康的相爱。
我很爱你们,如果有必要以命换命,我命随时可以给你们。
但是如果好好的活着的时候,以后我一定会尽力照顾你们的生活,尽力照顾好我自己的身体,好等你们老了我能尽义务帮忙。
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但其他的,如果你们对我抱有其他的期待,那都是你们自己需要处理的问题。
你们的期待和我无关,那不是我的问题。
如果你们觉得只有你们对我的期待才能让你们得到快乐,那我只能说,没满足你们的期待,我很遗憾,但我并不抱歉。
你们要对你们自己的快乐负责,我也只有能力对我自己的快乐负责。
因为我们每个人能对自己的快乐负责,就需要用尽全力了。
我不期待你们是李嘉诚,你也别期待我是撒贝宁。
我爸当时说不通的。
总给我说教,总给我建议,总说他经历多都是为我好之类的…… 后来的两三年,他发现我是真的“狗”。
他的所有建议,所有说教,换来的都是我的:“爸比,我给你买了维C哦,你管好自己的身体。
”“爸比,我辞职啦。
给你买了个围巾,你管好你自己。
”“爸比,你给我找这个相亲对象我没看上,你要是找不到好的你就管好你自己的身体,今天徒步了吗?
”“爸比,你心情不好啊?
那你得好好调节。
心情不好容易生病,生病了难受的只有你自己,还会搅乱我和我妈的生活。
”………后来,他只研究和我妈出去旅游。
我妈更是,和我联系时只问我开不开心、健不健康,需不需要帮助。
我觉得…从我放下那些多余的责任感开始,我和父母的关系,才真正走向了健康的方向。
但是我知道,这个过程中最难的,其实是对抗自己的愧疚感、对抗自己谴责自己“自私”“自我”的愧疚感。
而这也是我们最需要和自己和解的。
可我昂起头,告诉自己、承认自己就是这么“狗”,我发现放过了自己,地球也并没有不转。
人各有命。
如果你把期待和希望寄予在别人身上,而别人没满足你,那就是你的命,你就认命。
和被寄予者没关。
关于讨好型人格。
老大高嘉岳那么不靠谱的人,实际也有一定的讨好型人格。
而高家另外的两兄弟,更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连一心求死的高嘉岳,自杀时都会考虑自己这么死会不会不环保;这么死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 死后留下的遗书改了好多次,怕读者心里不得劲,尽量写幽默点………而高嘉凯和高嘉扬更是一生都在讨好,一生都在被“责任”绑架。
整个剧最戳我的,反而是母亲提出离婚后,一个人吹着风走路,流着泪吃东西的那个瞬间。
终于有人肯放过自己了。
陈丽英女士,你不再是高太太,以后你终于是陈小姐了。
你真棒。
这剧我喜欢的一个点,是它允许我们每个人是loser。
它有真实的抚慰到我们。
向死而生,就算全是操蛋也无所谓。
就算是loser也无所谓。
有生之年,活到现在,就算不错了。
有生之年,能对自己负责,就算不错了。
1.感觉二哥的死让整个故事变得很俗套。
如果换成最后是大哥死呢?
人能活的时间是有限的,短暂的时间里做过的事就标志着你的一生,是咸是淡都是一生,最后的时间里你还打算用来干什么,才会决定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感觉二哥一死,冲淡了大哥的人物塑造,而且二哥形象烘托得好伟大,衬得大哥的离家动机和做事风格都很儿戏。
感觉最后几集出来显得二哥才是真主角,大哥的闪光点没有被挖掘出来,一直在碎碎念自己不如二哥,其实他本身有很多可以发挥的优点,感觉被一些琐事束缚了观念视角,在他心里,其实很想得到家里人的承认,但是束缚他四十多年外加十二集感觉大可不必,人物的成长没有塑造起来,尤其是用二哥的死让大哥实现现实和精神的成长转变,显得比较偷懒(手法简陋,效果一般),如果换成大哥一开始决定死,后来发现活着更好,开始一点点改变生活中的小事,发现自己的优点,大家转变对他的态度,不也很好吗。
不过台剧的细节很多,实在让人很动容,掩盖了人物塑造上的缺陷。
2.大哥这个人,天真到离谱,没有一点实际的概念,店给情敌顶了老婆出轨了还想着要通过最后一炮挽回,甚至在快脱裤子的时候冲到便利店买安全套完全没想过这可能就是结束的暗示。
人也没什么责任感,理所应当地啃老,基本是我行我素惯了。
不过偏偏个性很直率,大家都不敢说的话他说得很直接,比起勉强维系的家庭,他更希望爸妈按自己的心意过日子,相比之下,二哥会更注重家庭的完整和自己的责任感,哪怕这对他来说已经渐渐压倒他自己了。
大哥和二哥是一个对照组,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人,自己为别人牺牲的人,本来自己活自己就好了,偏偏要彼此羡慕,弄得心理很难过,真是大可不必,爱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不去希冀那些得不到的东西,不是才更快乐吗?
或许适当吸取别人长处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形成平衡的节奏会更幸福吧。
大哥那种我行我素的气势其实是很招人喜欢的,大家有时候反而会愿意把力量借给这样的人,或许很多人都有自己想做却不敢做的事,于是才会把希望寄托在这样的人身上,所以大哥会得到妈妈一百万的支持。
家庭里有妈妈二弟顾好一切,三弟在早餐店帮工,大家都为了一份责任感而限制自己的选择,大哥反而成了全家人羡慕的对象。
大哥回家之后,把这种离心力传导给家人,所以妈妈最后遵从自己的心意离婚了。
(本以为二弟三弟会改变或者调整自己的选择,更看到自己一点,不过剧里的人似乎都很适应自己的生活,也过得幸福美满,反而衬得大哥最落寞,感觉导演在注重责任和自我之间在做平衡,但更倾向于责任和家庭完整性这边,所以最后三弟说大哥“我们一直都在一起,不在的是大哥你”,大哥一下子显得很孤独,这里感觉不像是“有生之年我算生长得不错了”,反而是“有生之年我错过的太多了”,大哥的角色变成了反面典型,二哥成了故事的主题核心人物)所以剧情后半段和前半段有一种割裂的感觉,感觉货不对板,我本来想看的是“自我觉醒在道德包抄下的逆向翻盘”,结果你演的是“回归家庭与责任才能获得人生幸福”。
我不讨厌家庭剧,只是不喜欢道德说教和道德绑架以及从头到尾的自我贬低和忏悔。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对错,对错是人制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错,用对错去衡量事物与人,本身就会忽略另一批人的视角和立场,变成主观表达,而当表达者立场太过讨巧的时候,就容易流于俗套,也就是说,为了服务自己的主题,忽略现实逻辑性,
你們都以為我長大了,但其實我還只是個需要大人的孩子。
長大後出了社會,大家好像只會詢問,你的工作如何?
薪水多少錢?
甚麼時候要結婚?
會不會買房子呢?
但,好像沒人在意你快不快樂?
今天還開心嗎?
有時只是需要有人能理解我們的痛苦而已!
知道我們已經很努力了。
我們以為的失去,往往只是一段去蕪存菁的過程。
總有一天要面對失敗的自己,高嘉岳告訴了我,失敗沒關係,被笑又如何!
社會框架要我們做個成功的人,努力工作勤奮養家,這些都沒有錯。
只是真的很努力了呢?
還是沒有達到理想目標,那麼放棄何嘗不是一個選擇呢!
喜歡的東西,並不一定要握在手裡啊!
遠遠看也是很美。
高家父母離婚,說明為了尋找更好的自己,讓自己更開心有什麼不好呢?
從來不覺得離婚是什麼丟臉的事情,人生苦短,如果兩個人已經沒有愛了,離開也是一個很棒的決定!
有生之年,拍出台灣日常,對話是平常的生活,沒有細心觀察,是無法呈現這樣的質感!
台灣戲劇已經跳脫已往的框架,細膩的影像就像你我的生活!
最後,當魯蛇也沒關係阿,誰說每個人都一定要成功呢!
从郭轸到模仿犯都对吴慷仁没什么好感,主要是因为剧情吧,而有生之年一是因为我不喜欢这种看起来瘦不拉几的身材,二是因为实在不喜欢这种吊儿郎当的性格。
开头高丞佑为了被霸凌自杀的队长直播告别会那段有点催泪,到高嘉岳吊儿郎当店铺倒闭(开店跟妈妈借了很多钱)、女友劈腿,我咋觉得是应得的。
女友和他解释原因还要找借口两人认识的时候自己就这样,拜托,你不变环境在变啊,后来知道他已经41岁很震惊,怎么做到这么多年一点长进没有的。
人生失意突然回家,一回来就找初恋女友,写的遗书也是想好好谈场恋爱,呃...面对情敌大言不惭要把顶店的钱都给女友,对方无情拆穿,本来就负债很多。
告诉高丞佑本来想死在海里,因为担心不环保放弃了,有点矫情,我真的替海洋动物谢谢你。
跟高嘉扬说可以不做孝子,要命,他不做你做么。
你做孝子,换人家做浪子呗。
后面一直把离开挂在嘴边,他只要稍微改一改吊儿郎当的性格,生活就会好很多吧,有必要整天想着去死么,哦对,还很在乎酷不酷。
这个剧比较好笑的是,每次我想吐槽男主,剧里就出现了嘴替,比如高嘉岳支持爸妈离婚,高嘉扬吐槽他“每次都高高在上,讲那些风凉话”。
高嘉凯叫高嘉扬哥哥,两人都直接喊高嘉岳名字,高嘉凯告诉他“我们一直都在,少的是你”。
高丞佑真的是暖心阳光帅气小天使吧,他哪里叛逆,哪里需要爸妈操心啦。
高嘉岳想恋爱就把自己的网恋对象介绍给他,高嘉岳要离开就生气的在楼道里跑圈圈,带大伯三叔打球,输了不服热血脱上衣。
高嘉扬和秀绫的婚姻也太美好了,高嘉扬明明很严谨正经的一个人,跟秀绫在一起就完全变了,比手画脚、成语接龙、出门比心...不只是在配合秀绫,他是真的喜欢吧,毕竟秀绫是最支持他的人,可惜他有很多想做又不能做的事。
高嘉扬走得太突然了,在回忆中发现高嘉扬毕业、结婚、生子,高嘉岳都不在,家人对他真的也太宽容了吧,无所事事回家吃饭被骂,高嘉扬故意打翻高丞佑的碗帮他解围,陈女士最后还安慰他自己信任他。
陈女士演得真好,小时候高嘉岳不愿意和高嘉扬一起过生日直接一巴掌制服。
高嘉扬不是亲生的,但是对他们母子都很好。
最后和高嘉岳的母子对话,情绪、台词都很棒。
和高父双双失恋,没想到还是离婚了,但是继续住在一起,不知道这算什么相处方式。
不知道这部剧为什么评分8.8这么高,感觉和模仿犯一样,题材还好,但是剧情稀烂,台湾电影应该会好点,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感觉不错,嘿嘿。
心如姐姐有点东西哇,模仿犯出演,有生之年监制,其他我不知道的应该还有很多。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个人:ta总是察言观色,怕气氛不好;ta总是顺着你说话,想知道你需要什么;ta总是以大局为重,为大家安排可以聚在一起的机会;ta看到大家好,他就满足了,从来不说自己想要什么……总是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很在意集体的幸福度,希望大家会好好在一起。
而这种为集体主义付出的责任感,总是与自我相矛盾,这需要高超的平衡力去兼顾。
高嘉扬是一个好儿子,好爸爸,好弟弟,好丈夫……但是可怕的是,没有人知道他想要什么。
而他阳光的微笑让人们习惯于觉得“他很好”,有什么事情习惯了依赖他。
这种性格可能源自于,被父母遗弃,觉得养父母的爱是额外的,他有一种「不配感」,而且也对哥哥的嫉妒心情感到抱歉,所以一直努力补偿,做的更好,让这一切合理:只有我能为大家付出,这一切才会合理,我才有价值。
如果说,这个结局有任何positive的部分,那就是,没有高嘉扬,大家也一样move on了。
不懂事的哥哥懂事了;拧巴的父母和解了;青春期的小孩也成熟了。
这说明,没有人的人生需要你「讨好」到这个地步去成全。
而你一直想要成全的大家,他们想要的是你会真的快乐。
以及,再次坚定了我的另外一个想法:不能做自己的状态太久了人就会疯掉。
洪诗诗不是心机满满的“绿茶”,是直达人心、温润可爱的红茶,一如她的饮料店的主打产品。
她觉得人有什么情绪的时候,要做的首先是去确认它和理解它,然后以舒服的方式表达出来。
所以她不能“节哀顺变”这样的空话,会反驳高嘉岳说,“哀要怎么节,你节给我看啊”。
所以她会在感觉高嘉岳好像更在意雅欣的时候,她会去直接确认:“欧妮你们两个是有在互相喜欢吗”,也会在得知跟自己网络聊天的男生原来不是她所以为的那个人时候,对“假冒者”直接发飙:“回去好好读书啦!
”也会直接告诉高嘉岳说,“你的长相完全是我的菜”,完全直球地表达对后者的喜欢。
她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主动勇敢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人和事。
就算被拍到丑样子被传到网路上,也不会被它分心,更加关注怎么利用当下的“网红时刻”,所以她第一时间同意了找上门来的单子并把单子的食物部分包给高嘉岳家来做,搞钱搞爱,一石二鸟。
但是如此敞亮实在的人,也有心里发虚的时候,所以她特地约了网友来葬礼面基,为的是帮自己气曾经出轨自己的前男友。
前任的出轨确实对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冲击,激发出安全型依恋的她心里的一点焦虑(毕竟她也有着一个早早就失去了父亲的童年,母亲也在几年前就去世了)。
她非常快地喜欢上高嘉岳,部分也是因为这种焦虑在作怪:她渴望有人可以尽快找到继任男友,以填补上亲密关系的空缺。
不过这份焦虑并没有特别庞大,因为她不会因为失恋而搞砸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也完全不会因为失恋而进入饥不择食的状态里,会断然拒绝对自己穷追不舍的高中生,并且还能完全耐受住高嘉岳对自己表白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总的来说是人格健康水平比较高的安全型(偏焦虑型)依恋人。
高嘉岳,编剧也太爱你了吧!
让这么好的姑娘对你一见钟情,便宜死你好了!
看完第一集就弃了,叙事节奏不太对自己的口味,当初看同类型的《俗女养成记》就完全不会有这种观感体验
弃剧了
一部“反成功学”,41岁一事无成又如何?就不配快乐吗?就没有资格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吗?做一个平凡而善良的人就不配拥有爱吗?这剧成功的一半要归属于吴慷仁动人的表演,这几年积极的营业终于迎来一次全方位的爆发,靠另一部金马提名甚至拿下影帝也是水到渠成众望所归。当然,并不是所有积极的营业都有回报,还是要看悟性,郑元畅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几乎成为全剧最大的败笔,以至于他最后发生意外也没能引来我内心的丝毫动容,反而让最后几集本该高潮却有点泄气。最赞的是大伯和侄子这条线,不太寻常的关系刻画却非常真实动人。侄子太可爱,台湾又有一个潜力新星了!
Get不到 为什么评分那么高
本来想给4星,但看到结局高爸高妈离婚,就想给5星。
剧情牵强附会,表演用力过猛,主题过犹不及
真二哥一人挽救全家
吴慷仁和杨贵媚在的时候可以看 其他频频出戏 …
总共更了四集,居然一点值得称道的地方都没,尬的我想死。。。。
看得出来是想模仿日剧,但也太刻意了。就男主这种以自己为世界中心的人,就因为别人讲两句你重新投胎啊就突然想自杀?为了让男主回本家解决家庭矛盾编造的借口也太烂了。台词都是口水话,老来咸湿的爹,高中就想把妹到汽车旅馆的侄子,贴近生活但真的恶心。印象比较深的是男主喝醉时隔几年回家父亲守了他一夜,因为怕喝醉的呕吐物会把男主呛死。那不挺随了他的心愿的吗
“有生之年,活到这么大,算不错了……”
看得很煎熬 /米有办法共情 吴慷仁演戏怪怪的 看到杨贵媚总想起她在李安蔡明亮电影里的美艳有点出戏
#🍋观影# 一个叫高嘉岳的男人决定去死……
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
不太看得下去,没有我的事说来话长好看
只有老二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别来沾边俗女
豆瓣第2000部标记留给《有生之年》,虽然很多人说不如这部那部,但在我心目中它好过《请回答1988》
生活和钱一样,难挣,难吃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先有立意才有这悬浮的台词和剧情,谁不需要一点点的治愈,但不是此法。
本来看了四集觉得蛮好看的,家庭氛围有种俗女养成记的感觉,不过主角比陈嘉玲消极好多,而且家庭关系有点复杂,琐事比较多,确实看得有点头疼,不过也很真实,细节比较轻松搞笑。男一号真的很有魅力啊哈哈哈。。本来想给五星,但是我看了后面几集的预告,关系太狗血了,怒打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