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祉部带走秀敏的时候,秀敏的痛苦,那些专员在暗中访问时对艺媛和姐姐关系的轻蔑和不屑。
明明最爱秀敏的是姐姐和姨母,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比什么都重要,社会福祉部却秉持着关爱孩子的目的做出伤害孩子的事情,真的是荒谬又痛苦。
看到其他评论也有在说导演的目的是想展示同性关系在面对现实社会压力时的表现,那我只能说导演刻画的太好了,好到让我难过,生气。
同性之间的爱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么?
明明都是人,明明都要爱和感情来支撑着走过世间的风风雨雨。
借用威尼斯商人里犹太人的台词:“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
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
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
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
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
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
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
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
” 这句话用在同性恋身上也一样,对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伤害最多的,是那些抱着歧视和贬低心态的人们,是人们心里构想出来的世界压迫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正常努力生活的人们,给人们正常的生活不断的增加伤害伤害。。。
是恨造成了恨,痛苦造成了痛苦,无奈造成了无奈,太难受太难受了。
里面姨母在申请领养秀敏里有律师跟她说,需要她有个更稳定的家庭环境才可以,一般都是夫妇领养到孩子的可能性更大。
之前老师说在社会学里面,专家一般把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我才突然觉察到,一个学科的僵化和固定性,会极大的增加另一个群体,一些正在生活的人们的痛苦。
任何一个把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都需要避免僵化和刻板思维,才能对人本身的福祉有一定的帮助,否则别说福祉里,人最终只会成为一种制度的牺牲品,一种僵化的机器碾碎的粉末。
希望在日后的社会里,姐姐和姨母这样的痛苦不要再有了,真的好难过。
只希望能够早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个世界向那个人人平等有爱的方向更推一步,让所有人都有爱能够得到,让社会学的基本单位不再是家庭,而是原子化的个人。
如果你是因为同性师生恋题材而关注的影片,不要为此失望,可以试着去感受影片想要表达的更深远的意图。
同性师生,这种情感在人类社会认可度可想而知,大家对这种感情的包容度小的可怜,但影片的重点不是讲述两人交往在社会中遇到的困难,而是着重讲述两位女主在遇到家庭变故后作出的改变和成长,以及影片中失去双亲小女孩,在韩国当下社会状态中能选择的生活环境。
下面讲解剧情:影片一开始的镜头,一个小女孩望向远处的大门口,双手紧握一个相框,从屋里传出喊“秀敏”的声音,小女孩回到屋里。
导演安排的第一个镜头引人猜想,猜想小女孩是谁?
她是在家里吗?
在等待谁吗?
手中拿的是亲人的相框吗?
带着疑问继续看影片,稀松平常的情侣日常,却带有点不一样。
两位女主从澡堂回家的路上,年轻一点的女孩艺媛想要牵住旁边姐姐的手,却被姐姐甩开并责备,不怕别人看到吗?
女孩一脸失落看向马路旁边坐在长椅上的老年伴侣,满眼羡慕。
从这个镜头我们发现两位女主的关系不一般,姐姐在夜晚下公共场所的谨小慎微,也以此反映了当下社会对待同性恋并不开放的环境。
清晨姐姐做好早饭喊女孩起床,女孩赖床,嘟嘴索吻,耍赖抱住姐姐。
两人的互动小细节,情绪渲染的刚刚好。
导演太会拍了,平平无奇的一个情侣互动,却让单身人们受到一万点暴击,这也是本人最喜欢的一个镜头。
从这短短的剧情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姐姐对女孩的照顾,和女孩对姐姐深深的依恋,她们深爱着彼此。
到此为止,该影片两女主最甜蜜幸福的时刻结束了。
故事正式开始:在遭遇车祸后,姐姐恩淑的亲姐姐当场去世,留下一个小女儿秀敏。
姐姐恩淑在车祸中受了伤,双下肢瘫痪,只能靠轮椅走动。
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讲述车祸的具体情况和治疗过程,导演关注的是接下来,姐姐恩淑和小女友,小侄女,如何在社会中生活。
导演也一样没有过多描述两位女主师生恋情感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只是从小女友艺媛的两段回忆中大体提及到,一个镜头是,小女友见到昏迷的姐姐后回想起上学时期爱慕姐姐的情景。
另一个回忆镜头是:小女友哭着说,如果姐姐先走了会跟随姐姐而去。
姐姐一直是引导小女友,人活着最重要,活着就会遇到更珍惜的事物。
用这种日常简单交代了两人感情状态。
影片的剧情走向也是由姐姐恩淑的思想变化而带动的。
姐姐恩淑,是小女友上学时期的老师,在这段关系中也如老师一样引导着艺媛,鼓励艺媛继续自己的学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办画展,去南非旅游等。
在面对突然残疾了的自己,处处要受女友照顾,我们从艺媛绊绊磕磕抱姐姐进屋中可以看出,她照顾的并不轻松。
我们看到姐姐心疼艺媛中又有着对自己当下处境的不满,所以她提出了分手。
在这里,影片中唯一一次提及分手的镜头,导演用了一个固定长镜头,两女主隐忍着情绪的争执,一镜到底的对白,将当下女主将要崩溃的情绪演绎的淋漓尽致。
我似乎在等待着一方情绪的崩溃,或者歇斯底里,在这里没有。
这种闷葫芦一样的,无处去发泄,更符合当下双方的处境。
故事继续进行,姐姐想要回到工作中,遇到前领导的冷嘲暗讽,后小侄女因想家独自跑回老家后,和小女友一同寻回小侄女。
三个人在一起继续生活着,一起去了海边,一起遛弯,一起吃饭拌嘴,幸福温馨的画面,这才是一个小孩子可以快乐成长的家庭,姐姐也在为大家能领养小侄女而努力咨询着相关部门,似乎只要外界的一个肯定,这样的生活将会继续下去。
导演在拍摄小侄女与大人对话的镜头中,会让小侄女占有多一些的镜头,让大人蹲下与其对话,导演似乎是用这样的镜头语言表达要多关注和倾听小孩子的声音。
但是影片中考察家庭环境的社工对同性家庭的片面了解和不认同,并没有让他们听到小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和需求。
外界并不肯定这样的同居关系,影片中多次提及,小女友去看望姐姐遇到医生的询问,电视中播放对同性婚姻的讨论,社区服务者对同性家庭收养孩子的不认同,以及电影最后都有歧视同性恋的标语。
所以事情并没有姐姐想的那样简单,在面对外界对同性组建家庭的不认同,领养小侄女无望后,她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送小侄女去保育院,和女友分开,留下信件让女友不要因为自己离去而自责并鼓励她去享受自己的生活,姐姐自己则去了医院做康复治疗,努力着重新站起来。
对不确定的未来,姐姐是抱着更好的结局来作出的决定,这里导演用姐姐的一个幻想展现:姐姐,小女友,小侄女,一同去寺庙忌奠自己的姐姐,三人在阳光下嘻嘻欢闹。
这是姐姐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有你,有我,有我们。
姐姐不曾放弃过任何一个人。
小女友回到了往日,为向往的生活努力着,她又去了和姐姐常去的澡堂,路过和姐姐走过的路,只是路旁的长椅是空的,但也在阳光的照耀下。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呼应了影片的开头,所以这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讲述了结局,小女孩手中的相框,是三个人一同去海边拍的合影,她望向的大门口,也是张望两位女主的到来,因为今天是秀敏的生日。
此时的镜头,女孩在阴影之中,望向充满阳光的大门口。
似乎是想表述,那充满阳光的大门是秀敏和两位女主幸福生活的未来。
带着这个愿景,小秀敏吹灭了生日蜡烛,最后望向了镜头,似乎问银幕前的你,是不是也有未达成的心愿,你愿意为此等待和努力吗?
今日不一定要事事达成,顺心如意,也要像常春藤一样,向着阳光努力生长,这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主题吧。
也预示着,两位女主和小女孩也会像常春藤一样,相互扶持走出人生困境,继续热爱生活。
以上是我对该影片的浅薄理解,能写这么多的字,纯粹是对这类剧情片,慢慢吞吞讲道理的喜爱。
姐姐留给女孩的信:深爱着别人,同时也被别人深爱着,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最后,谢谢你的耐心和时间看完此影评,在此祝您新年快乐,如意吉祥,牛气冲天。
哈哈哈哈,大哥大嫂过年好啊。
特意挪出来周末的时间,关上灯,在完全漆黑的房间,凑合着不是很优秀的网速,看完了这部电影。
首先能看到这样一部影片,内心是很感谢的。
同性恋人,尤其是从校园步入社会之后,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无法想象。
同性电影有不少着眼于感情的纠缠反复,社会标准的难以跨越。
但是可以看出,《常春藤》的导演想要弱化感情的历程,也没有把同社会眼光的抗争描写成你死我活的 “信仰之战”,而是以完全日常普通的视角,去切入一对女同性恋人的生活。
事故、丧失亲人、行走不便,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事。
但是主角因为同性恋的身份,在处理这一系列变故时的无力感,全都被展现了出来。
我觉得这是导演做得非常好的一点。
想要争取平权,第一步是要共情。
异性恋的普罗大众无法理解同性恋的内心挣扎,成长过程中的伤痛,但是他们会理解,无法领养去世姐姐的孩子,只能看着她被带走的痛苦。
因为这样的选题,所以影片中很多真实的地方,都有感动到我。
艺媛没有办法抱起来轮椅上的恩秀,旷班一周的艺媛被店长骂,恩秀收到的校长的不公平待遇……这些情节看起来一点都不“爽”,却让我感到欣慰——生活的本来样子就是如此。
但我也想指出对于这部影片我不太满意的地方,也就是年上的性格问题。
性格这种东西不分好坏,但是恩秀的性格反应在影片中和艺媛以及秀敏(侄女)的互动中,我觉得不是一个很好的沟通范本。
当然可能也有导演想要加强戏剧冲突的考量,我只是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对于帮助她处理医院手续、操办葬礼的艺媛,恩秀没有感谢,而是回到家就是冷冰冰的通知分手。
最终去复健、要把秀敏送到保育所这种种决定,都完全没有和艺媛沟通,只是留下一封信就消失了。
不想拖累这一点我完全理解,但是应该有更好的沟通方式不是吗?
从剧情推断,两个人在一起没有五年也有三年,面对生活这么久的相知相伴的恋人,这样的交流方式我有点接受不了。
她面对秀敏时的态度,大部分我都可以消化。
可以看出恩秀是一个有些严厉的家长形象:不喜欢别人哭,不喜欢麻烦别人。
这样的人在面对小孩子的时候,没办法完全展露内心的温柔和爱,是能预想的。
我最无法接受的,是完全没有对小孩子讲要去保育所的事情,女孩如此突然地,以一种并不和善且暴力的方式被带走,会留下多大的心理阴影呢?
以后还会再相信恩秀的话么?
从情节里可以看出,秀敏完全不是无理取闹的类型,反而懂事成熟得很。
和她讲,姨母要去复健,暂时没办法照顾你,但是姨母好了一定会去保育所接你,平时也会去看你。
这样难道不好吗?
这些不是本片的重点啦,只是想指出个人认为不太妥当的交流范本。
但是恩秀在影片里传达的生活智慧,也就是“常春藤”的寓意,我非常喜欢。
听到这样的话,有种平静的情绪缓缓流过的感觉,这大概就是年上的魅力吧(笑总体来说是很优秀的一部影片,希望能多多上映和拿奖,激励之后更多同类型影片的创作。
昨天看完啦,同性电影必须五星支持,尤其还是师生恋。
学生时期谁能没暗恋过老师呢?
光这题材就是必看系列。
不过电影预告就差不多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了。
整部电影客观来讲,前面三分之二都还挺好的,就是最后的三分之一略显急促。
我看完有几个疑问:1. 学生怎么和老师在一起的?
毕竟老师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学生是上课睡觉不听讲的“差生”,导演为啥不交代一下?
2. 车祸是怎么发生的?
还那么严重,姐姐死了,老师经过抢救腿还是废了?
3. 老师为什么不能收养姐姐的女儿?
老师可以资助学生学美术,那经济能力按理说不差?
4. 老师是愿意收养姐姐女儿的,送她去福利院之前为什么不能解释一下,把话说清楚,冒然被抱走,小朋友会觉得是遗弃,心理创伤得多大啊?
5. 老师留给学生的信之后,学生怎么就不去寻找了?
学生也可以边学美术边去看老师啊?
全剧最喜欢的几个部分:1. 影片开头老师做完早饭喊学生起床,学生撒娇,一把拉住老师,老师亲了一口学生,宠溺的笑。
2. 经历过那么多之后,老师在洗碗,学生背后抱住她说一起洗澡,老师那个点头。
3. 一起洗澡时,学生唱歌,老师笑了,学生用手勾老师的鼻子。
4. 洗完澡老师给学生吹头发,吹着吹着,学生一个扑倒,老师那一瞬间动情的反应,以及接下来的一切。
整部剧看下来,老师学生年龄差距应该有十几岁,近二十,所以我还是比较好奇学生怎么追到老师的。
影片快最后,三个人一起祭祀的那里也算是开放式结局吧,老师复健成功后和学生,姐姐的女儿一起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愿意做这里面的学生,我还比她会做饭,煎蛋不会焦,我会帮姐姐吹头发,女生与女生之间眉目的交流与互动,那真的是棒极了,细细品,那其他的那些部分都可以忽略了。
希望以后这方面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吧。
从小夏天睡觉就喜欢把衣服掀起来漏出肚皮,没想到有人和我一样,开心。
把手伸进对方的衣服,啊啊啊,我也有啊,你是不是也喜欢把手伸进爱人的衣服里。
问姐姐要洗澡吗,姐姐感觉比小奶狗大比较多,年轻人想对爱人亲密行为的询问,姐姐帮奶狗吹头发,突然亲吻,奶狗就扑上去了。
没有和姐姐恋爱过,豆油们姐姐什么时候会有想要亲密行为?
很多人生病的时候脾气都大,姐姐对奶狗还是好温柔,姐姐帮吹头发洗碗照顾侄女,虽然离开了,只要各自变得更好,以后还可以在一起。
最后
奶狗在电影里最好看的一套搭配
#今日观影 《常春藤》🇰🇷 现实主义、带有百合元素的剧情片可供剖析的角度非常多要论社会深度,这部为近期最佳开放式结尾有所争议槽点在于【先斩后奏】的叙事影片并未交代三人之间的沟通秀敏被政府人员带走的那一幕看似是个泪点,实则强行煽情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心理创伤现实生活中,人际沟通是必要的如果认为孩子难以理解大道理不沟通,强加给孩子不想要的东西这就不是合格的长辈!
也许影片中的恩秀有自己的苦衷最终我选择理解她们的选择按照我的乐观主义逻辑开放式结局当为:恩秀成功康复,恢复自由行走艺媛继续深造,维持三口之家秀敏在保育院长大即使恩秀无法领养秀敏秀敏也能在亲情沐浴下成长如果电影时长能延至3小时展现更多恩秀与艺媛的感情脉络把结局演绎得更符合逻辑就是一部更为优秀的电影!
其他可供挖掘的点:恩秀与艺媛的情感脉络分析、影片名“常春藤”的含义、关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政治隐喻与社会同情补充点:在重大变故面前,拥有稳固的婚姻关系和亲戚关系的人,抗风险能力更强
只有我看完觉得最后她们还是在一起了吗老师只是暂时扔下两个小朋友,去医院做康复治疗。
她怕她的小朋友等太久,所以写了那封信,因为不知道多久才能康复。
小朋友也没放弃老师,听了老师的话,拿起了画笔。
侄女生日的时候在等她俩,没等到是因为老师还没康复。
最后老师康复了,回来了,一家人去祭祀了
关于女同性恋的影视剧不太多。
印象深刻的无非是经典的那几部《卡罗尔》、《阿黛尔的生活》但回看同志片却一再被腐女热衷。
当男男的设定越来越被社会接受,女女是不是也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常青藤豆瓣:7.1
恩素和艺园是一对女同性恋人,两人年纪相差十几岁。
艺园是恩素曾经的学生,说起两人的相识,最开始艺园只能隔着窗框,偷偷看着神采奕奕的恩素。
可她们很相爱,艺园也很依赖恩素,总喊着没有你我也要去死了。
也许和很多同性恋人面临的问题相同。
她们无法光明正大的在路上牵手,无法告诉同事接送我上班的是我的恋人,更无法像正常的情侣一般公开秀恩爱。
而这一切虽然艰难,但平淡的生活拥有彼此一切都可以克服,。
可突然的一场变故,才发现这个“不同于”平常家庭的同性组合,在这个社会生存太难了。
恩素发生了一场车祸,妹妹恩海当场去世,恩素也半身瘫痪,留下妹妹的女儿素敏成为孤儿。
在这种重大变故中,同性恋人的身份,就更加让人绝望,无法公开即使恩素生命垂危艺园也不能探视,因为她不是家属。
因为恩素车祸只能请假的艺园,被领导误解成怠工,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就能一个礼拜不上班。
但她不能和别人说,其实两人是相爱的恋人,家人一样的存在。
更沉痛的是,恩素无法领养自己妹妹的女儿,只能送到福利院,因为恩素的伴侣是同性,而且她瘫痪无法照顾自己。
也许没面临重大困难前,同性情侣还可以勉强体面,可在这种变故后,同性伴侣变得举步维艰...
该片在21届全州国际电影节上,入围了韩国竞赛单元。
10月28日韩国上映以来,在电影人气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而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该片似乎并不着重于同性恋人之间的爱情羁绊,更多的是关于同性家庭在社会上承受不同于普通家庭的压力。
导演克制、细腻的从这种视角入手,让我们能更加理解这种组合的不容易,以及平等的对待至关重要。
电影的名字《常青藤》代表什么,似乎导演早就在影片中给了答案。
这是一首诗:在这面无法生存的墙面上,常春藤之间互相缠绕着,匍匐前进,最终爬过了那堵墙,即便身处绝望之中,也要坚持下去和身边的人一起共渡难关。
而艺园问:“难道我们不是家人吗?
”难道一个家庭的组合,必须传宗接代才能算家人吗?
必须要得到法律的认可,才是家人吗?
必须是异性的结合,才是家人吗?
自从车祸以来恩素对于生活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艺园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做饭、照顾素敏、赚钱养家,也负责让恩素重新开心起来。
她从未想过离开她,即使恩素要求艺园走,怕拖累,她也从不离开。
也许同为女性的原因,女性恋人更细腻、温柔,也更能洞察出女性内心柔软的喘息。
艺园带着恩素和素敏去海边,背着瘫痪的恩素走在沙滩上,恩素问:我重吗?
艺园:就像没有背东西一样轻。
她也会帮助恩素洗澡,一点点的搓,一点点的温柔擦泡沫,恩素也逐渐重拾信心,开心起来。
而“一家人”是什么?
是孤独的人生笃笃前行,有个人风雨兼程的愿意陪伴,是在灰暗日子里的不放弃也不妥协,是有个人深爱着你你也深爱着她。
这些和性别有关吗?
无关,从来都无关…
很多人对电影的结局意难平,因为没有一个所谓的“完美结局”。
虽然没在一起,但大家都在慢慢变好,她们选择用另一种方式的默默守候,虽然素敏在福利院没等来为自己庆生的家人。
虽然恩素还在复健为了能站起来。
虽然艺园也开始画画,被问起姐姐去哪里,她说:只是去旅行。
但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希望的,也给了同性家庭一个希望,只要愿意等待,一切都会变好的,无论如何不要放弃,请彼此依附着继续向前吧...“这世间的温暖都与你有关,只要你肯回来,藤常青,花常在。
”
很配合我抽时间的状态,片子很短,在我还畅想着出来个一年后的字幕或者串几个情节走向HE的时候,戛然而止。
看到很多评论抱怨,这段感情没有具体展开,没有结局,甚至也没有正式开始,我倒很能接受。
确实啊,爱啊的影片还是有的,而更广视域来唤起同性恋平权的作品实在不多,对比现实对平权迫切的需要,有更强现实意义的平权电影,更应该肯定。
一场车祸,不需要同性恋家庭,普通家庭也可能在如此重大变故的时候一拍两散。
然而,故事很温暖,医院里无法探视,以及手术大概也无权签字,血亲的孩子也无法收养,同性恋家庭比普通家庭要过的坎儿多得多。
能不能撑过去,27岁的小朋友很给力,工作、带娃、疏导伴侣一一扛过。
而年长的姐姐在小盆友从后面抱住贴上来的时候,尽管脸色冷,但心里已经很柔软。
突破冷脸闷骚御姐的最好办法,直接抱。
当然几位演员演得也很出色,为数不多的亲热镜头拍得很自然。
如果说一场车祸后,人的状态就像双手按着玻璃碴,痛得心已麻木无法呼吸,那么爱就是最好的药了,如同幼儿园小朋友给的创可贴,要一百一千吗,我都有。
唯有爱的美好让人留恋人间,如此,为何要难为爱着的人,无论她善于右手或左手,只要她没有侵犯他人的福利,她都值得被尊重,都该被平等以待。
这部电影常春藤是我近段时间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影视了因为不可抗力原因三个女性想要组成一个家庭,想要成为互相温暖的家人,就像是冬天抱在一起取暖的刺猬,团住固然暖和但会扎到对方,而外面也不会理解,但这并没有固定的幸福或悲伤的结局,即使走了弯路,也一直在缓慢地选择幸福的道路而不会着急,缓慢的幸福也值得等!
常春藤 (2020)7.32020 / 韩国 / 剧情 同性 / 韩在英 / 禹美花 李妍
这结局看得我太难受了,心理防线崩了。有一点很无语的就是黑衣人把小孩儿抢抱过去这种方式不能理解。
意外不知道哪天会来临,所以先爱吧
开头那一幕,真的太喜欢了,夏日的蝉鸣里,女孩在等候着,姨妈和姐姐来接她,她会等到吗,谁也不知道。一开始看海报,以为会是一个甜蜜的校园爱情故事,看了之后,有些失望。但电影的剧情真的很不错,着重点不在甜美的爱情上,而是主要描绘在困难处境里两个人的互相陪伴,以及不断探讨家庭关系和同性权益。
比起沉重的生活 过于轻飘飘了
什么乱七八糟 剧情尬得起飞
when they kiss a narrow shot rightat my heart but at the end teacher's behavior really confusing
结束的太粗糙
@2022-01-18 22:00:18
有些细节还可以,但故事讲得失败。
这种关系好没安全感,女老师好渣,看得我焦虑发作。
话题大于电影,很多情节点该有却被省去,最后感觉是为了打造一个be而设置了一连串以现实为借口却不太能说服观众的情节…给到小孩最后一个直视镜头“寻求”的镜头做结尾,有点刻意,反而让人搞不懂整个电影主旨究竟是“家”还是“同性爱”
在绝望中也要坚强的活下去
我相信,老师靠着坚强的意志力恢复了正常步行,出现在了小艺的店门口,出现在了小朋友的教室门口,小朋友的心愿是再和小姨还有姐姐在一起,所以是圆满的结局
筋!谁不想和自己的老师柴米油盐呢!
各种插叙,点到为止,开放结局还是好评。女老师挺有那个意思,小朋友实在太像某个EX全程无感
哎呀好伤,不被接受的拼凑家庭。喜欢艺媛,很元气,第一眼想到天海佑希……这个结尾真的是,为什么要独断专行,如果是真心这样做的话也太自私了。(但师生真的很好嗑,那个说怎么把老师追到手的哈哈哈哈)
本以为故事的重点会放在恩秀和艺媛感情开始的阶段,有一点点点小失望。“常春藤”在影片中由恩秀所讲的课文点题——“在这面无法生存的墙面之上,常春藤之间互相缠绕着匍匐前进,最终爬过了那堵墙”。恩秀和艺媛在一起需要面临社会的诸多质问,她们是师生,是同性,是相差很多岁的恋人。恩秀身上有一种轻盈感,年龄为她增添的是魅力,这样的姐姐好让人喜欢。但怎么办呢?她们没办法结合成社会意义上的家庭。恩秀后退一步,不愿让艺媛看到丧失尊严的自己,故事在这里结束,留下大片空白。
情不知所起(交代清楚怎么在一起的感觉会好点),后面的剧情也不大合理
唉…………侄女太可怜了…
立意浅显,表达平述明了。两根棒棒糖与班主任结下的情缘?风雨飘摇后临时的组建的特殊家庭,无论如何,活着才最重要啊!像常春藤一样,互相攀扶,一起渡过难关,结尾虽不是传统意义的HE,但却是当时三个人最好的选择。风雨是彩虹出现的衔接,相信在未来,一定会如片名一样:Take Me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