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觉,以为一百年的光阴很长,那时的人和现在的人大不相同,所思所感所为都难以共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回头看一眼,现在人人向往的时尚与个性,在彼时早已存在,就连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斜杠青年,也早有先例。
电影《望道》的主人公,刘烨饰演的陈望道,就是一枚活生生的斜杠青年,他多才多艺,涉猎广泛,既是大学教授,也是杂志编辑,同时也是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语言文学家,更难得的,他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导演侯咏是佳作等身的第五代电影人,擅长在凝练中挥写灵动的诗意,这一次把陈望道的故事搬上大银幕,正是他的强项,影片聚焦陈望道的热血人生,用影像抹平时间的壁垒,加之刘烨、胡军、文咏珊、王锵、吴晓亮、奚美娟等新老演技派组团飙戏,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燃点不断,把现代观众带入到一百年。
陈望道的人生波澜跌宕,饱含着热血与抗争,爱情与理想,那些被后来者津津乐道的轶事,已有足够的戏剧冲突,而电影并不满足于此,不仅还原了家喻户晓的部分,还通过细腻且饱满的笔触,展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譬如那些生机勃发的青春往事,还有与蔡慕晖之间感人至深的浪漫故事。
如果不是看了这部电影,谁能想到距离我们看似遥远的百年前青年,竟然这么亲切可感,不仅思维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会讲几种外语,练武术,玩乐器,无论工作技能还是文化才艺,各项指标全部拉满,既有面对阻挠也要为理想前行的坚毅,也有就着墨水吃粽子的轻松趣事。
得益于刘烨对人物的准确理解和深入浅出的呈现,片中的陈望道一出场就有跃出银幕的活力,没有刻意的雕琢与艰深,如同普通人一样有爱有恨,有热忱也有情感,还有在血雨腥风中渐渐铸成的钢铁意志,亦庄亦谐,全频段无死角刻画出人物的精神与情感世界。
如此鲜活且饱满的形象,相信会让活在当下的斜杠青年们看完之后会有找到知己的感觉。
不止是陈望道、陈独秀、蔡慕晖等人,每一个出现的青年都有层次清晰的刻画,《望道》不是在单纯作为讲述者,复述他们的人生故事,更是把他们演绎成一幅鲜活的群像,借且演员的表演和用影像还原的时代氛围,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重新活了起来,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脉搏。
也包括鲜为人知的老年陈独秀,“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戴季陶,一些以往影视文艺作品很少表现的时期或事件,也在影片中得到了客观而又不乏戏剧处理的呈现,这也是望道的一大看点。
正是一众演员火力全开,让每一个人物都有了生命,刘烨、胡军、奚美娟等戏骨表现出色早在意料之中,颜值女神文咏珊也给人物赋予了灵性,算是意外之喜,王锵、吴晓亮、吕星辰等新一代演技派则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诸多演员互相激发,不断碰撞出火花,让影片与同类型作品相比,有了不同以往的精彩群戏。
无论什么类型或题材,也无论手法和风格,好电影的共通标准就是让观众能够接受并达成共情,可以为之热血沸腾或潸然泪下,《望道》显然是达到了这一标准,作为这个春天最具演技含金量的国产电影,希望大家能走进影院,了解一下一百年前的斜杆青年,也重温一下那些不可忘却的人和故事。
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觉,以为一百年的光阴很长,那时的人和现在的人大不相同,所思所感所为都难以共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回头看一眼,现在人人向往的时尚与个性,在彼时早已存在,就连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斜杠青年,也早有先例。
电影《望道》的主人公,刘烨饰演的陈望道,就是一枚活生生的斜杠青年,他多才多艺,涉猎广泛,既是大学教授,也是杂志编辑,同时也是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语言文学家,更难得的,他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导演侯咏是佳作等身的第五代电影人,擅长在凝练中挥写灵动的诗意,这一次把陈望道的故事搬上大银幕,正是他的强项,影片聚焦陈望道的热血人生,用影像抹平时间的壁垒,加之刘烨、胡军、文咏珊、王锵、吴晓亮、奚美娟等新老演技派组团飙戏,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燃点不断,把现代观众带入到一百年。
陈望道的人生波澜跌宕,饱含着热血与抗争,爱情与理想,那些被后来者津津乐道的轶事,已有足够的戏剧冲突,而电影并不满足于此,不仅还原了家喻户晓的部分,还通过细腻且饱满的笔触,展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譬如那些生机勃发的青春往事,还有与蔡慕晖之间感人至深的浪漫故事。
如果不是看了这部电影,谁能想到距离我们看似遥远的百年前青年,竟然这么亲切可感,不仅思维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会讲几种外语,练武术,玩乐器,无论工作技能还是文化才艺,各项指标全部拉满,既有面对阻挠也要为理想前行的坚毅,也有就着墨水吃粽子的轻松趣事。
得益于刘烨对人物的准确理解和深入浅出的呈现,片中的陈望道一出场就有跃出银幕的活力,没有刻意的雕琢与艰深,如同普通人一样有爱有恨,有热忱也有情感,还有在血雨腥风中渐渐铸成的钢铁意志,亦庄亦谐,全频段无死角刻画出人物的精神与情感世界。
如此鲜活且饱满的形象,相信会让活在当下的斜杠青年们看完之后会有找到知己的感觉。
不止是陈望道、陈独秀、蔡慕晖等人,每一个出现的青年都有层次清晰的刻画,《望道》不是在单纯作为讲述者,复述他们的人生故事,更是把他们演绎成一幅鲜活的群像,借且演员的表演和用影像还原的时代氛围,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重新活了起来,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脉搏。
也包括鲜为人知的老年陈独秀,“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戴季陶,一些以往影视文艺作品很少表现的时期或事件,也在影片中得到了客观而又不乏戏剧处理的呈现,这也是望道的一大看点。
正是一众演员火力全开,让每一个人物都有了生命,刘烨、胡军、奚美娟等戏骨表现出色早在意料之中,颜值女神文咏珊也给人物赋予了灵性,算是意外之喜,王锵、吴晓亮、吕星辰等新一代演技派则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诸多演员互相激发,不断碰撞出火花,让影片与同类型作品相比,有了不同以往的精彩群戏。
无论什么类型或题材,也无论手法和风格,好电影的共通标准就是让观众能够接受并达成共情,可以为之热血沸腾或潸然泪下,《望道》显然是达到了这一标准,作为这个春天最具演技含金量的国产电影,希望大家能走进影院,了解一下一百年前的斜杆青年,也重温一下那些不可忘却的人和故事。
冲着刘烨和长衫造型去看的!
很值!
扣的一颗星扣在部分细节处理和片段的不合适,以及女主几场戏处理得不太好+有一些有镜头的小角色年轻演员演得太出戏。
演得跟过家家似的。
还有施存统,这个人物我对演员演绎期待很高,我很想看他的背叛挣扎,但是演员演得我认为不好。
觉得细节处理不太好比如有一个镜头在下雨,地上横尸遍野但是血水是一块一块的,太假了。
虽然后面很快就有一个很多雨滴落在满是血水地面的镜头。
插一句,整部电影好喜欢放大怼脸或者怼一个近景啊,大多数这些镜头都蛮好的。
女主和林茵两位选角是真真漂亮,尤其女主,她好适合旗袍😭大多数时候演挺好的,比如车上告别。
不在线的戏比如借药未得回来在雨里面哭,一下给我整出戏了。
还有和戴对峙紧张纠结那段,表演痕迹很明显,不喜欢。
其他地方还不错。
烨就不夸了,我就是冲着他和他那个长衫造型去看的,事实证明很值。
胡军也是,一开始我会觉得他太壮,不符合我心里对仲甫先生的想象怕跳戏,不过演得是真好😭还有几位配角,戴季陶、杨阿龙(演员本人本身也很帅)、望道先生母亲演得超超超级好,杨逢林能算及格,但是人设加成以及演员长得真真白净,所以也很喜欢这个角色。
这里就不得不提,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地方,它把小人物或者大人物那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讲得非常好,以小见大用得很好。
突然想到前期是不是有一个小人物说要去苏俄进修然后就没回得来,告别的镜头拍了个回眸就下线了...甚至都不记得叫什么了。
查了查叫俞秀松。
近几年以小见大的主旋律电影不少,拍得好的不多,尤其杨家三口人的线和陈独秀先生晚年,这两部分是最为喜欢的。
有几处可以删或者改掉的地方:枪决前的下跪(有点骨气但不多是吧,我还以为他要转过去直面枪口刚想在心里夸他),为躲避追查的一个强吻(斗胆猜测会不会是前面情感铺垫不到位或者那里可以改成因为害羞而不是那种唯恐避而不及的神态),反正感情戏展开有一点生硬。
主角两个的感情戏也很生硬,编剧你是不是不擅长这块啊(笑)。
但整体是一部好电影,该有的都有,及格肯定是有的,给四颗星是拉近的镜头好多且拍得非常好,演员撑得住(尤其军烨)光也特别好,很喜欢。
还有一个开门震撼的镜头(这画面有长津湖里点名的震撼了)相当帅。
最后!
周公馆😭恩来先生😭😭😭那里小杨说到周公馆我就心里咯噔一下,他真的是一位能给人极大安全感和信任感的领袖。
不盗摄所以只传张票根~
个人认为相比于《觉醒年代》来说这部真的差了不少,可能主要与人设的打造相关,《觉醒年代》里的每个人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但这部来说,整体看下来,每个人都不是那么立体。
影片最精彩的剧情是阿龙的那一段吧,导演对于这段也是有些特别的设计的。
导演:1.阿龙这块婴儿的哭声是有设计的,阿龙倒地之前哭声一直不要,从阿龙倒地之后再有婴儿的哭声,更有冲击力2.行拳进入无我境界也是特意设计的凸显望道性格特点。
3.杨逢林与望道相处,“一定要保护好你的生命”,但离开后,杨逢林死于战役,这个设计主要是想形成反差编剧:当时有想法不做成传记片会不会更有意思,但最终还是未曾实现摄影:用了很多前视觉,根据所有的优秀写字的镜头,变成一个个元素,然后再根据各个元素去组合成连续的镜头进行创作,决定每个镜头怎么去拍,除此之外,摄影需要符合影片的风格。
《望道》的拍摄:是属于求索,和时代较劲,寻找一个道路。
不同于《1921》是炫丽的,是要掩盖的,所以颜色上是用了大量的雾与雨水,造就了一个遮罩,直到新中国之后,才将饱和度拉高,拉开遮罩。
在拍摄时候,眼神光要有情绪有感情,眼神光有一百多种,需要找到合适的眼神光。
剪辑:结构上望道原本是在20分钟以后才出现,但主人公不能这么晚才出现,到后来删减了前面剧情,提早了他出现的剧情。
叙事上,不论是什么影片,都应该有现代感(我的理解大概就是一些创新吧),打破原有叙事逻辑(蒙太奇),将各种时间交杂在一起,才更有现代感小tips:其实《望道》改了很多次名,但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被否决,依旧是《望道》最有收获的就是穆德远老师说的话,适用于每一个岗位:不是喜欢,而是职业,有人找就做,做,就做好,去想怎么做好现有的这个,改变自己的态度,要爱自己所要拍的内容,要接受这个作品的思想,这个我深有体会,对于很多不想做的事经常一边排斥一边敷衍,这其实很不对
电影望道,讲的是共产党宣言翻译者陈望道的故事,也就是后来复旦大学校长。
开篇陈先生即引用老子“玄之又玄道可道非常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故改名望道。
”陈独秀期望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应做到“浅白易懂,语句优美”。
面试了留洋海龟,清末遗老等一干人后,见到了陈望道,方觉得合适。
陈望道回到家乡,利用英文,日文对照着翻译,在紧迫的20天付印期限内的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白话的翻译。
时过境迁,当初在新青年共事的三人,陈望道继续教书育人,戴季陶选择拥护孙中山和三民主义,在国民党担任高官。
陈独秀临终前在四川一所小学教书,编写了小学教材,说是希望留下些有用的东西,最后说到自己所剩日子不多了, “只有自己承认才是真正的失败”。
令人唏嘘。
电影表达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于共产,真理,理想的坚定信念,成为黑夜的追光者,真理的捍卫者。
小地方看的相当于包场的感觉,看完剧版风声后对民国背景的历史开始有了兴趣。
为了wys看的,同时会被电影中关于女性勇敢独立,坚强隐忍的片段感动到。
整体剧情一般,但是自动代入了角色滤镜。
最喜欢的镜头是33剪去长发进行的宣讲以及雨中求药未果,演绎的让人为之动容。
阿龙算是比较出彩的一条线,也算是增添了亮点。
在当时的社会下,惋惜愕然。
2023年4月初的雨夜,观看了电影《望道》,跟随电影中的主人公又回到了100年前那个动荡变革的年代,共同经历一场追随信仰之路。
电影的画面始于浙江的校园,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在校园内进行拔河比赛,充满着生命力。
课堂上,留学归来的教授在黑板上写下刚刚为自己而改的新名:望道,即“追望大道”。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抒发了教授心中理想,也将这团追随信仰的火种播向了学生心中。
因一次学潮事件,受到旧势力集团的打压和威胁,致使他不得不离开学校。
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发地上海,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越来越多进步青年争相阅读。
一群年轻人正在酝酿一件大事:翻译《共产党宣言》全译本。
日本留学归来的进步青年陈望道接受了这项特殊的任务。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使命,陈望道回到了老家浙江义乌,开始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
电影中有几个印象深刻的镜头和瞬间。
在对两个词语的译法存疑时,对照着英文和日本版本,他认为“绅士”和“平民”不足以表现两个群体针尖对麦芒的冲突,而在这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时,索性离开屋子,在山顶上打起了太极,在与自我的思想碰撞中,在大自然的洗礼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体悟中,陈望道迸发了灵感之光,提出了“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
迸发这个灵感后,他异常喜悦地回到自己的书屋内,文思泉涌地继续翻译工作。
这是一个让我特别感动的镜头,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电影中的望道者于乱世之中,不随波逐流,在身心的涤荡中也完成了伟大的作品。
身处如今的时代,也应当追随心中的理想,多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勇于按下“暂停”键,多思考,勤思考,而不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向前,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另外一个镜头是陈望道先生粽子蘸墨水的经典故事。
此前只在书本上看到过,而当这个画面被搬到电影大荧幕上,内心更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感动。
专注投入的翻译者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眼前存在的物品,将粽子蘸了墨水而咀嚼时,竟然也品尝到了“甜”的味道。
这是真理的味道,一种进入“心流”状态的美妙体验,不论当下实际品尝到的是什么,“滋味”一定是甜的。
电影中的人受限于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等种种约束,依然能追逐信仰之光,忘我专注地投入自己的事业中,让人由衷地钦佩。
我们处在一个各方面都极其丰盈的时代,然而却往往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桎梏,很难专注而投入地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他们忘我的精神追求是值得如今的我们学习的。
电影中还通过其他人物的成长线来讲述上个世纪的故事。
杨阿龙的孩子即将出生,而他却成为了即将被行刑的对象。
当年轻的母亲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在大雨中狂奔去见父亲最后一面,当年轻的父亲说出: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将来看不起我!
当襁褓中的婴儿伴随着枪声发出划破长空的哭喊,我的泪水伴着电影中的一家人而决堤,跟随着他们的命运共同包裹进巨大的情绪旋涡中。
望道先生翻译的首版《共产党宣言》指引了杨阿龙的前进方向,从一名普通的印刷工成为工人们发起抗争的带领者。
父亲留给自己的《共产党宣言》成了杨逢林成长中的精神指南,伴随着他一路走向延安。
将年幼的孩子交给可托付之人后,林茵毅然决然地走向军营,1949年上海解放那天昂首挺胸地迈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与陈望道夫妇多年后重聚相拥的画面又让人热泪盈眶。
是信仰之光,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是这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信仰的人,共同换来了如今我们崭新的生活。
看完整场电影,走出影院,外面电闪雷鸣,下起瓢泼大雨,思绪沉浸在电影中久久回荡,我相信,无论今天如何,这一切都会过去,明天终将到来,阳光灿烂的日子也终将到来。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陈望道的故事,他翻译共产党宣言,教书育人,追求真理,为正身处黑暗中的中国找寻一束光。
不过这部电影的服化道一般,没有历史感,情节有点儿琐碎,有些情节比如刘烨和胡军扮演的陈望道和陈独秀隔窗对望有些尴尬,对我自己而言角色有些难以带入。
与《觉醒年代》还有较大差距。
刘烨和胡军的实力一如既往地稳定输出,文咏珊的表演也算过的去。
故事情节算是流畅,画面非常有质感。
但是很奇怪,最打动我的竟然是背景音乐。
望道的BGM,有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表现力和深沉感。
特别是陈望道翻译剧本,陈蔡火车站分别,和杨阿龙就义三场戏,音乐都特别特别打动我……(虽然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偶尔跳戏)最后幸亏是有一个交响乐的片尾曲,要是停在Rap上就尬了…网上搜了一下没有原声带专辑,要是有原声专辑就好了。
电影的视听语言真的很有诚意,作为主旋律电影算是难能可贵了。
百年前那些把国家前途扛在肩上的真实人物的故事也很感动我。
买票不亏,值得一看。
陈望道先生作为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译者被大家熟知,这部电影相当于其个人传记,这样一个经历大风大浪的人物,应该有怎样精彩绝伦并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与之匹配啊。
但说实话,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与我的想象有不小差距,虽然有刘烨、胡军、文咏珊等次一线明星助阵,但模式陈旧的叙事、表演和人物塑造着实令人提不起兴趣。
从票房表现来看,票房6800万,力压《宇宙探索编辑部》一头,相对1900万的成本刚好持平,表现算不上好,但其创作目的并不单纯为盈利,还兼顾宣传教育,也可说,是免费对社会大众进行了一次宣传教育,这样看还是成功的。
可是,影片质量毕竟是根本,一次两次还是老样子的话,观众的耐心势必消耗殆尽,小成本主旋律影片要叫好又叫座确实难之又难,但不能每次都像列行公事,图一个完成任务,还是要守住内在核心精神、勇于创新外在形式,方可紧随电影发展大势,不至于原地打转、不进返退。
陈望道先生
即便故事外的我们早已知道了发展与结局,可是电影中的他们不知道,却依旧满腔热血
就记得父子帅哥了
看到军烨同框就开心啊啊啊谁懂啊 虽然同框时间不长 但是只要同框 内心就窃喜 嘻嘻嘻 胡军你小子还是陈捍东那副样子没变化
看着影片的时候真的感觉自己根他们没有距离感呢,都很鲜活
为了母校。。。
五星献给真实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电影本身存在严重不足,对于陈望道、陈独秀和蔡慕晖的刻画太扁平,一些东西因为政治敏感没有拍出来,能理解。林茵一家的刻画很不错,戴季陶也蛮有意思,看得出导演或者编剧对于国共纠葛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翻译:绅士和平民、富人和穷人、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永远不要自我放弃。
拍得有点零散,有些细节甚至没有很好地交代(比如施存统为什么会和自己的老师陈望道关系破裂)。女性角色还是扁平了,希望能再以蔡慕晖视角出一部片子来好好讲讲这故事。还有,片尾曲感觉有点不伦不类的。
特殊年代的人太质朴了,奉献精神感人
还不错,但片尾那个突然出现的RAP尴尬住了,学校组织观影大家都很震惊,片尾曲用RAP太违和了…
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了共产党多加一颗星)
难得的复旦IP。
开分了,但是预估最终5.几,不能再多了!这种理想情怀的主题电影,从某个角度说值得一看,但是不得不说导演创作需要提升!1胡军和刘烨的搭配让我出戏蓝宇,彩虹CP多少年来深入人心,为什么还找来搭配做同志!2叙事野心太陈凯歌,短短两个小时就讲了三十多年的故事,最后的效果就是什么都想讲一点等于一点都没讲,特别是用剪报交待故事情节作转场的剪辑手法,太PPT了,虽然剪辑也叫蒙太奇,但这么生硬的使用不能算电影语音之一种吧3光顾煽情,前方没有铺垫,某些地方让人尬出天际,学生长亭外古道边的合唱以及所有恋爱戏,来得很突兀,起鸡皮疙瘩想按快进。
里面复旦元素很浓,最大看点是军烨。
要不是为了看老年cp复婚,谁看这个啊真是。故事讲得稀碎,明明按照时间的线索就能讲明白的事情偏偏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每一小节的节奏都还行,凑一起就感觉像是一节党课的PPT播放。感觉又是个摄影出身的导演(没查证)单个画面还可凑起来乱七八糟。令人迷惑的感情线与刘烨时有(面对学生和同志)时无(面对女演员)的演技,拍感情戏的时候感觉他的眼神比我还迷茫,师兄台词一如既往的好当然这个陈独秀也还是胡军本人,虽然几个段落真的看到了一种军烨的前世今生——但哭点是真没有,真不值得哭。杨逢林的小演员倒是真的可爱,手长得可真好看啊。总之,排片很虐,也没啥必要看。
犹记得观影时的如坐针毡
相信很多人一开始关注到这部电影还是因为刘烨、胡军这对银幕组合吧,不知道会不会有CP粉在这部作品里去嗑他们,我也比较好奇片方会不会主动做这方面的营销?至于陈望道的故事,其实很早就听说过,那个年代最初接触新理论的那批人其实是挺让我敬佩的,他们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的信仰真的是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如今则更多是道貌岸然者满腹蝇营狗苟。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还是显得相对脸谱化,情节推进则有一些公式化,所以即便是好演员也很难把人物演绎到真正的饱满和立体。最后就是各地政府为了挖掘本地的红色题材真的不遗余力,我也很好奇他们彼此之间是不是也会暗自攀比?
虽说不要钱吧,但这质量也太烂了,翻译部分40几分钟就完了,后面开始乱跳时间线,爱情线好尴尬,文咏珊演技超烂,传记不传记,正统不正统的很不舒服
看了花絮演员们进组之前就有翻阅大量史料,为了电影是真的很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