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Egon Schiele: Tod und Mädchen,席勒:死神与少女(台),埃贡·席勒,那个死去的女孩,Egon Schiele: Death and the Maiden

主演:诺亚·萨维德拉,马蕾茜·里格纳,瓦莱丽·帕赫纳,玛丽·容,拉里萨·布赖德巴赫,伊丽莎白·乌姆劳夫特,托马斯·舒伯特,丹尼尔·施特雷塞尔,科内利乌斯·奥

类型:电影地区:奥地利,卢森堡语言:德语年份:2016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剧照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2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3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4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5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6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3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4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5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6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7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8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9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20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剧情介绍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二十世纪初,埃贡•席勒是维也纳最受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生活与作品常受美丽女子及其所生活的行将末路的时代所驱动。其中两个女人对他产生持续影响——他的妹妹葛尔蒂是他的首位缪斯,而十七岁的瓦莉也逐渐成为其真爱,并在代表作《死神与少女》中留下永恒身影。席勒的极端绘画成为维也纳的丑闻,但诸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等大胆的艺术家和艺术商却领略到其中的不寻常之处。然而,席勒也准备好翻越自己的痛苦,为艺术牺牲爱情与生命。(小易甫字幕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亚马逊弓箭高手开心超人之逆世营救自由国度克拉丽斯上门女婿亲密姐妹李时你是真顽皮新年前夜女教师恶棍父亲极品老妈第八季记忆归零戈德堡一家第一季义薄云天夺路而逃铁证悬案第四季封魔纪之土行孙传在我遗忘之前扑朔迷离花钱月下斯巴达克斯:诅咒者之战第三季机不可失新婚甜心是同事吸血粘土第二名的逆袭火星需要妈妈不婚大作战兰陵王妃奶奶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长篇影评

 1 ) 至 席勒迷

这部电影阐释了艺术家和模特的关系。

艺术家离不开一个给他灵感的模特儿,模特儿也离不开一个能给他灵魂的艺术家。

最后看到埃贡退伍开画展的那一刻我尽然看哭了。。。

一个艺术家的最佳伴侣还是那个欣赏他作品的人。

都说艺术家自私。

但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艺术是无价的,凡人只是在他们死后才会懂得他们的价值。

只要有人欣赏你的思想和人生观就可以和你一辈子,人生其他事何不如此。

可谓~路不同不相为伴,道不同不相为谋,情已开相见恨晚。

自己身为艺术工作者看完有感而发触动心灵。

 2 ) 传记电影根本无法表现出人物本身的魅力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看名字就知道是讲述大画家席勒的一生。

看了这许多名人的传记电影,尤其是艺术家的,画家也好诗人也好歌星也好,电影拍得再好也还是没有办法完全复刻出来人物本身的力量。

就拿这个电影来说,画面美得像油画,人物衣着打扮也非常贴近自画像非常美,男主的颜值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配乐也是古典美钢琴小提琴恰到好处。

故事基本上就是百度百科上能看到的故事,疑似和妹妹的乱伦、和灵感缪斯的灵肉互融、被迫另娶,都很大程度上美化了甚至诗化了席勒的形象。

但也是因为忠于事实吧,整个故事缺少了一点戏剧冲突,传记故事的平淡基本上是所有这类故事的通病。

最重要的一点是,画面穿插了很多席勒的作品,即使是这样也没有办法带来作品本身的魅力和画家本人的灵性。

这不是电影的错,这大概是无解的难题。

或者只能从画家内心的故事去挖掘,但哪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即使有,能不能拍出来也未可知。

同样的感受,在看《明亮的星》、《王尔德》、《波西米亚狂想曲》这些电影的时候也是一样。

 3 ) “不大不小”的席勒

冥冥之中,皆存联系。

无关这种联系会在某个时刻,突然跳出来将你吓得目瞪口呆;还是悄无声息地汹涛暗涌,推波助澜,都不可置疑于它密切存在你我的一切人生轨迹之中。

比如这部电影,昨夜某个可爱的人儿无意得提及,或许只是因为拼错了本片名字的字母顺序,而直接导致我在接收到相关信息时,完全没有在大脑里get到与其相关的信息联系。

倘若当时得到了那样的联系,我可能会不禁感叹“巧了!

”(大半年后竟完全看不懂自己说这句的意思)因为在这段谈话的三个小时前,我正在读一本艺术史的书,而且正正好读到这位任何一本艺术史相关书籍都不可能不提及的人物,一个一生颇受争论的“不大不小”的人物-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不小”是由于他作为一代知名表现主义画家的名望;而却只活到28岁,实在是“不大”。

这么一个倘若活在当下可能会被以“不可描述的罪名”告到死的(当然在他那个时代也被以同样的缘由告到呆萌);也皆可能会被现在社会女性的道德眼光视为“渣男”的艺术家,短短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

在此,我不想过多着墨于这位倒霉蛋的各种花边的真伪,因为我们要看电影。

看电影起先,我们先来感受一下男主的那该死的令人嫉妒的颜值:

恩!

的确让人看着有点嫉妒。

好吧!

其实席勒本人是长成这样:

所以个人觉得真人更加像卷福剧里头号坏蛋——莫里亚蒂

反正我第一眼就觉得像这个坏蛋,骨子里透着相似的邪气,以至于他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也是足够的“邪魅狂狷”。

毕竟是部讲述艺术家的传记电影,所以电影的画面已倾向于更多的艺术性表达,诸如这样的场景人物场景 :

简直就是德拉克罗瓦的人物静景画。

再看风景场景

是不是相当印象派啊?

总之电影画面表演力还是不错的。

故事嘛!

基本还原事实。

起初啊,少女Wally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导演要让席勒的妹妹Gerti代替其在这个倒霉蛋人生故事中的位置,因为这个妹妹是如此依恋她的兄长,以至于席勒早期画作里的裸露少女都是她的身影。

被和谐了!

可爱的Gerti

这一举动在当时可谓是“惊世骇俗”,估计即便是在当下可能也会风波不小,何况妹妹Gerti当时还是未成年少女,你亦可以想象这要是当下某位知名艺术家的如此行径,那一定是惊爆眼球的媒体谈资和社会风闻。

而当时的席勒哥哥也的确遭受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指控。

然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就是会在诸多方面与其当下的道德甚至法律规则发生冲突而无可避免。

王尔德就说过,“艺术只传达自己,绝无其他内容”。

惠斯勒也说过,“艺术与道德绝然无关”。

判断艺术家艺术行为的对错及其艺术价值的高低,以及其艺术观念本质的正邪,这都是需要经历时间洗礼和文明进步来为其正名的。

看看席勒小哥是怎么说的:

电影演到一半,伟大的情人Wally终于登场了!

嗯!

算不上美人,换个场景看,也是很美的。

但她拥有着一颗完全忠诚和迷恋席勒小哥的心。

并且她也就是那副伟大画作《死神与少女》中,与化身成“死神”的席勒紧紧相拥的少女

《死神与少女》现馆藏于Leopold Museum-奥地利

《死神与少女》局部也是本部电影演员中演技个人认为最出彩的一位。

以至于当后来被“渣男”席勒“无情抛弃”后(据说是因为经济问题不得不分手),我为其流了足足三分多钟的眼泪(女人的嫉妒真是一种可与死亡媲美的力量)。

她可能是席勒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可惜的是,“渣男”席勒直到失去她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一点,而这幅《死神与少女》也可能正是表达作者的心中的这份悔恨和悲情。

后来,离开席勒的Wally上了战场,当了一名卫生员,最后因为猩红热感染而病逝。

电影中也描述了这一悲伤的场景。

这窄窄的note已是少女Wally最后的生命痕迹。

席勒小哥这时可能意识到,正是自己“无情的”放手,才是导致Wally不幸死去的原因,所以他将画名“男人与少女”改成“死神与少女”。

好了! 电影到这里也就演的差不多了,毕竟已经将大标题的故事交代清楚了,后面无非就剩下倒霉蛋席勒感染流感后风华正茂地死去。

啊!

他要死了!

他要死了!

死了!

最终,一代表现主义画派“鬼才”带着遗憾追随情人脚步西去了。

相对于商业电影,这种传记题材的电影必然会显得有些闷,当然这种电影也是为特定人群而创造的,如果你对艺术史兴趣缺缺的话,就不用那么麻烦去找片源了,你一定不喜欢。

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兴趣“的人,也可以当限制级影片来观赏,镜头还是蛮多的哦!

最后,我个人说说埃贡席勒这个人,看过他的画作的人都应该感受到,在他的作品中往往伴随着极度悲伤情绪在里面,然而席勒本人在现实中却十足吊儿郎当,风流快活的样子,这似乎有些令人不可理解。

但我认为,可能正是这样内外矛盾的人才更容易抓住凡人最细微缥缈的情绪痕迹并能将其表达出来。

席勒的好友帕里斯.冯.居特斯洛曾这样描述过,“恰恰因为席勒的本性趋向悲伤,他才需要把笑声当做解药而随身携带”。

 4 ) 死神与少女

重点描绘了席勒的感情生活,作为传记电影内容有些单调,情节有点仓促,但画面很美,当作爱情电影还不错。

男主的刻画不够丰富,反倒是瓦莉更加出彩些。

也许严格来说除了绘画席勒没有爱过任何人,最为独特的瓦莉也是因为她曾是他绘画事业最重要的部分,是他最满意的缪斯。

他弥留之际重复的“我需要她”应该是指的瓦莉,也许直到死亡来临那一刻他才出自本心地想到她。

瓦莉却是真的爱席勒,她以为可以一直做那个与他灵魂相通的人,永远跟随他,顺从他,可是她没有钱,不能陪他去军队继续作画,她被抛弃了,却依旧去做战地护士渴望再次相遇。

1917年瓦莉在一战中死于猩红热,收到死讯的席勒将《男人与少女》改为《死神与少女》,少女爱上的男人是夺走她生命的死神,1918年席勒死于流感,一切就这么结束了。

凄美又现实的故事。

“你们什么时候结婚?

” “6月17日” “明天?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瓦莉那个反应真的令人心碎,女演员演技好棒!

另外,男主太帅了!

 5 ) 埃贡席勒

男主帅的不可思议,渣的也叹为观止 一口一个我是艺术家,即使埃贡席勒这等艺术家与我同时代,我也只想踹他两脚,觉得此人虽然有点才华但太他妈能装逼了所以喜欢艺术作品就好,对艺术家不需要报以同等的好感,以前看名人传的时候发现名人其实也是凡人,再大点发现名人不仅是凡人,还是会有很多缺点很多道德问题很自大自私的凡人,他们的艺术天份,就好像鸟一样被困在了躯体的牢笼里,怎么也冲撞不开 艺术不会被俗世的道德观所束缚,但我会,或许这就是我与艺术无缘的一小部分原因

我一直期望妹妹和埃贡有段感情…我可能实在太喜欢骨科兄妹了,而且他们真的好美,埃贡的情人都很漂亮很美,但不得不说,他自己就是最美的我之前在知乎上看过,会因为名人道德水平低下而不看他的任何作品吗?

而答案却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纯洁无暇道德高无黑历史的名人很好奇我们此时此刻对于某些艺术家的道德水平要求亦或者法律要求,会不会成为未来几百年后人口中“迫害伟大艺术家的暴民”所以是艺术重要还是道德重要?

是艺术家重要还是人重要?

是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重要还是虚无缥缈的道德观重要?

是要艺术还是要道德是世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了,还是只有“坏人”才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来进行艺术创作?

在豆瓣看到过有人短评说现实中的埃贡没他美,比他坏,电影太拘泥于席勒的情人不论如何,这都是一部除了美好的女性肉体和饰演埃贡席勒演员的颜值以外没什么好看的电影,没有看出才华只看出渣与浪

电影里面的艺术给我的很大感觉,就像影片中一开始的那场裸女秀,扮作古典油画里的样子,其本质无非也就是性性性

 6 ) “不要妄想抓住风”——潇洒多情的画家埃贡席勒

我一直说服自己席勒是爱Wally的,那个眼神那个笑容真的让我深信不疑。

可是当他告诉wally他要娶别人时,wally真的非常伤心和失望,他挽留了她,原因竟是我需要你,来完成那幅画。

看到这里,我不确定席勒是不是渣男,因为他是画家,一个富有天赋的画家,在他所到达的境界里,可能画画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包括爱情。

而wally爱惨了席勒甚至于超越了自己。

所以当两个人对于爱情的看法不一致,为爱情所能够付出的不相当,必然会有受伤的一方。

看完电影,我仍然相信wally是席勒的缪斯,我仍然把它当做一段美好的爱情,只是会告诉我自己,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否则不要轻易交出自己的心。

席勒也许只爱画画吧,女孩们跟他在一起只想结婚,绑住他,拥有他,而他跟女孩们在一起只是把她们当做自己的灵感来源,一开始的相处目的就不同,是想法完全不一致的两类人。

他是浪子,他注定是谁也无法拥有的风。

在我看来,他是不应该结婚的...他不适合。

席勒是风,谁也无法抓住他,谁也不应该沉迷于他。

 7 ) 那些灵光闪现的一瞬,就是点亮他艺术创作的星火,不要问他是什么时候,是否不堪

请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评判艺术家。

我能充分理解一个艺术家获取灵感的方式,也许席勒就是一个通过欣赏女子luo体产生灵感的艺术家。

影片以倒叙的手法,表现出艺术家席勒的一生,他纠葛于很多痴迷他的才情,贪恋于他的样貌的女子之间,往往轻而易举地通过让女子成为他模特的方式,占有女子。

但是又不长情,常常这边还没有彻底离弃,那边新欢又至,让曾经深爱他的女子伤心欲绝。

他还很有占有欲,一旦成为他的女人,他虽然不再宠幸,但是又不愿意其他男人涉足,很怪异。

我只能理解为自私的爱意。

众多女子中,瓦利无疑是席勒的真爱,和她在一起的时光,特别自由,也是席勒作画的黄金期,他创作出了旷世奇作《死神与少女》,就是以瓦利为原型。

瓦利应该是特别理解和支持他的知己,不管他性格乖张,还是花心多情,她都无所谓,但是就是不能忍受她与她人成婚,因为这样的席勒就不属于她了。

但是最后爱情还是败给了生活和艺术的需求,富家小姐成为了席勒赖以继续追求艺术的救命稻草,而穷苦无依的瓦利只能在一隅偷偷哭泣……喜欢青春的激情散放在漫天雪地追逐打雪仗的欢愉,散放在浪漫舞曲肆意的狂舞,散放在宫殿般的长巷,一起坐着自行车飘逸地飞奔。

可惜所有的浪漫遇到了关乎生存和爱好的急需,就变得一文不值,只能在孤独里渴望不着边际的可能相遇,在寻找曾经相许中共同渴求的地方中寻找遥远的温存,可惜女子不能进入,愿望彻底的破灭,结局只能是死亡。

也许席勒就是瓦利的死神,毕竟没有了他,就只剩下虚空的躯壳,毫无生的意义了。

不明白在得知最爱的瓦利得了重症后,席勒为何会如此克制,难道所有的回忆对他来讲都不值一提,还是他对艺术的痴情胜过了他对瓦利得爱了呢……28岁就英年早逝,留给世人的是不朽的画作和手稿,里面写满了他的爱和痴情。

那些灵光闪现的一瞬,就是点亮他艺术创作的星火,不要问他是什么时候,是否不堪!

 8 ) 从Edith和Wally的照片就能看出席勒选Edith的目的,以及深层次的原因

Edith生于1893年,比Wally大1岁,离世时年方25。

这张照片看着35都打不住,眼窝深陷,泪线明显,最重要的是眼睛没神。

评论家说席勒画的她像木偶,也许不是画成那样,是本来长得和气质就那样。

Edith和席勒。

这张更显老,有点像英王查尔斯现任妻子卡米拉中年的时候。

《席勒纪录片》第12分,收藏席勒作品最多的维也纳丽城博物馆(Leopold Museum)馆长弗兰斯·斯莫拉(Dr Franz Smola)说“Edith家是小资产阶级,所以不喜欢席勒以前的作品。

她拒绝为席勒当模特,她甚至要求席勒不能再画模特,更别说果体画了。

她导致席勒在创意上有所停滞,这是肯定的”。

【现代绘画大师】06/35 埃贡·席勒 | 2018 | 中法双字 | 表现主义 | 维也纳分离派 | Egon Schiele_哔哩哔哩_bilibili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席勒结婚后风格不再那么锋芒毕露和强烈了,因为受到制约了。

有多少艺术家喜欢自己的创作受到别人的限制(席勒可是很抨击过那些批评他艺术的人,但这次为了经济屈从了)?

有多少艺术家会和不欣赏自己作品、甚至不喜欢自己绘画风格、和自己在艺术上心灵不相同的人结婚?

这肯定说不上出于爱或心灵契合、灵魂伴侣。

再说Edith的长相和气质,和美丽不可方物,年轻漂亮、气质非同凡响也沾不上边,就是普通人一个。

席勒和Edith认识前,Wally和他度假的单人照。

眼神深邃有神,带着探究和热烈,有点勾人。

这张眼神坚定而宁静,透着强大,就像席勒画的他们俩的双人自画像中Wally的眼神一样。

Wally虽然只比Edith小1岁,但看着比她年轻多了。

而且和席勒相识与十几岁的少女时期,席勒一直喜欢画年轻的少女。

和Edith结婚肯定也不是因为她年轻灵动。

但是Edith比Wally家境好得多,虽然只是小康家庭,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生活安逸稳定,父母双全且有房产,资源人脉也都是这个阶层的。

而Wally是个私生女,父母在她出生后才结婚,后面有3个妹妹,前面还有一个异父姐姐(不知是不是婚生)。

父亲早亡,母亲身体不好,而且居无定所、朝不保夕,从1911到1917年7年间原生家庭搬家23次(意味着没有房产,也许交房租都艰难)。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Wally才小小年纪出来当果体模特,完全是生活所迫。

本来Wally是席勒老师、40多岁的克里米特的模特,有传闻还是他的情人之一。

这个年龄差能发展为情人,还甘当情人之一,多半也是为了有个依靠,有个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

后来席勒和她合作工作,并没有一开始就发展出特别稳定的关系,也没有画那么多她的肖像。

是她在席勒入狱后的奔走努力、不离不弃,才让席勒对她另眼相看,感情进一步紧密。

这里有她善良、爱席勒的原因,但恐怕也有她想和席勒长期稳定工作的原因,毕竟比起在40多岁、有很多情人的克里米特的身边,在20出头、还是单身的席勒身边更好,也更稳定(因为没有那么多情人竞争,工作机会也更多一些)。

爱情固然很美好也重要,但是对于无依无靠的Wally来说,生存更为重要,首先要生存下去。

她当时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不跟席勒就得去跟克里米特,或做其他不稳定、朝不保夕的工作。

Wally积极配合席勒的工作,管理其他模特,对此毫无嫉妒,同时照顾席勒的生活,甚至百依百顺,也没有逼迫席勒和她结婚,其中固然因为她陷入了爱情之中,但更重要的是她想在这里有个栖身之地,能够稳定的生存。

席勒好友、后来的妹夫安东·佩诗卡(Anton Peschka) 甚至觉得Wally是计女,满足席勒的欲望,迎合讨好他。

可是,对于十几岁无依无靠、贫穷的Wally来说,她还有更好的活下去的选择吗?

再说,她不是光满足欲望,她也支持着席勒的艺术创作。

而且自从跟了席勒,并没有再跟别人,也没有朝三暮四,而是有情有义。

当时席勒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有一次Wally甚至向一位席勒作品的收藏家 Heinrich Benesch 借钱,因为席勒和她去了维也纳布格剧院Burgtheater,又带她吃了一顿饭,用最后一笔钱坐电车回来。

有一个全身心支持自己、懂自己爱自己的人是非常难得的,也是美好的,但是席勒和Wally在一起也面临着迫切的生存压力。

席勒父亲早逝,亲戚也断了对他的经济供应,纯靠卖画挣钱,维持两个人的生活。

Wally积极地奔走卖画,联系收藏家,也是为了两个人的收入能多一些(Wally一直是个面对生活和困难积极、有勇气和执行力的人,无论是为席勒出狱奔走还是为卖画奔走)。

席勒和Wally一起长达4年,但一直没有结婚,不止因为Wally的身份出身问题,同时有更现实的问题,他对以后的生活没有那么大的信心和把握。

但是肯定,他是爱Wally的,要不也会和她在一起那么久,毕竟他自己都没有稳定的收入,想要和另一个人长期维持关系(而非偶尔约会)会花更多钱。

Wally还是大意了,认为席勒喜欢年轻少女,对于把已经20出头、容貌气质也不出众的邻居Edith介绍给席勒认识觉得没什么。

却不知在这种不定生活状态下的席勒正好渴望能有个稳定富足的生活,可以他的艺术创作提供经济保障。

Edith本人没什么,但她背后的阶层却是席勒渴望的。

席勒认识姐妹俩时,甚至没想好追求哪一个,但是就是要追求,因为他追求的是进入这个阶层。

反倒是那些和Wally一样出身的模特,其中不乏年轻漂亮的,席勒虽然见了很多,但都没有改为追求她们,因为她们和Wally处于同一状态,给不了席勒想要的生活。

如果和Edith姐妹中的一个联姻,席勒就不再面对生存压力,因为就算自己养不起Edith,Edith娘家也会继续提供帮助。

而Wally的娘家可能还需要Wally去帮助。

就算像和Wally在一起时又遇到花光所有钱的情况,需要去借,也不用去伸手向收藏家借,Edith的父母和亲戚都能资助。

等于和Edith在一起,再没有生存的后顾之忧。

席勒的打算是既和Edith联姻取得经济稳定,也继续和理解他艺术、全力支持他爱他、顺从他,而且很有魅力灵气的Wally在一起,不过无法两全。

Edith让他和Wally断绝关系,他折中地要和Wally每年度假。

可是对于Wally来说,她不仅失去了长期爱人,也失去了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席勒结婚意味着她没法再给席勒当模特了,又陷入了生活无着。

同时一年度假一次,能给她多大的帮助呢。

当席勒和Edith接触时,Wally都没有因此离开他,因为她无处可去(或没有更稳定的去处),席勒以为这次她还是不会走,但他又无法再给她提供一个栖身之所和稳定的生活。

Wally不得不什么都靠自己,没着没落,又恢复了为他出狱奔走、两人建立稳定关系前的状态。

Wally的顺服、不要求结婚(她不奢求婚姻,只想要个栖身之所和依靠)、也不干涉席勒交往其他女性是建立在席勒能给她提供生活的基础上,当不能提供了,她就没有再顺服,也没有顺服的必要了,因为这个男人已经不能再给自己什么,甚至连饮食住处都无法给自己提供(Wally的原生家庭在1911到1917年间搬了23次家,居无定所的她是需要这些基本保障的)。

如果彻底分手,Wally可能还能拿到一笔分手费或补偿,可是如果答应一年度假一次,等于没有分手,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Wally去当护士也是迫于生存,和平时期她没有当护士的机会,只能去当果体模特,这份工作还不稳定(除了和席勒建立稳定关系后),战争时战地医院大量需要护士,她才有了护士的固定工作,终于可以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席勒和Wally的故事体现出当时艺术家和Wally这种底层出身的人的无奈,想在一起但又不得不考虑更多。

贫穷和生活的朝不保夕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爱情。

如果席勒像毕加索那样自己就很有钱,根本不用去巴结Edith的家庭,不用受这个家庭对他艺术的限制,不用屈从于根本不理解自己艺术的人。

如果他有足够的钱,仍然能保证Wally的生活,Wally也不会离开他,冒战争和生命的风险去当护士来赚取生活。

席勒如果有钱给Wally租或买一套固定住房,每月给她足够生活费,即使他结婚了,他一年不得不搬家3次以上、到处颠沛流离的爱人还是会和他在一起。

但他的经济水平远远没有达到。

爱情很美好,但在生活面前却充满了无奈。

席勒做一切去保证自己艺术创作的资本基础,Wally做一切去保证自己的生存。

对于比席勒家庭条件更不好的Wally而言,她往往没有选择,说她利用年轻美丽的自身条件也好,说她百般顺从讨好也好,和席勒在一起时,她靠着他生活,根本没有能力和底气去和他讨价还价,惟有无条件顺从,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

《死神和少女》这幅画少女抱住死神,不光有深深的爱和依恋,也因死神曾是她的生存依靠,她不想放手,她很年轻、无依无靠、没有家庭背景支持。

而死神席勒,想和她在一起,又想去拥有自己的经济依靠,和中产阶级小康家庭联姻后,要供养家庭和妻子,以后可能还要供养孩子,没有经济实力再去供养她,自己的金钱只够每年和她度假一次。

 9 ) 《埃贡·席勒:死神与少女》:对一个画家的浮光掠影

(芷宁写于2017年8月6日)一部画家的传记片,倘若缺省了对其人生关键时刻内心和情感的相对有理有据的适度揣摩,便会失分不少,影片《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Egon Schiele: Death and the Maiden)》 便是如此。

该片选了一位非常帅的演员诺亚·萨维德拉来饰演在彼时颇有争议的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1890年-1918年),似乎有走捷径的嫌疑,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着墨的地方就能含混而过。

埃贡·席勒是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命只有短短的28年,就他遗留作品的数量而言,他短暂一生的容量似乎涵盖了懒人的几辈子,而他的个人生活,有着典型的艺术家的随性随意,堪称“邪魅狂狷”,放纵肆意,似乎怕来不及活到明天似的,这或许和其家庭背景也有点关联,父亲在他15岁就离世,而在离世之前,父母的关系并不融洽,争吵如家常便饭。

埃里克·侯麦在影片《双姝奇缘》中藉由蕾妮特这个学习绘画的女孩儿说出过这样的话:“当一个人绘画时,画就是他本人,因为……情绪感应,完全跃然纸上,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是内心独白。

”席勒的画,线条富有激情,造型夸张,色彩触目,观之能从画中感到某种极度悲伤的情绪,也有着不安、焦虑和苦闷,仿佛画家的内心独白。

而“画家想要表达的,和人们看到的,通常是两回事”(语句同样来自侯麦的蕾妮特),故而不同观者会有不同的解读,或趋近于画家的意图,又或者根本与画家的本意背道而驰。

传记片的拍摄与解读,有时候也是如此。

埃贡·席勒和女性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解读他的关键,他的生活、工作中不乏女性——他和母亲的关系紧张,当面不知该如何相处,在信中却往往口出狂言;他曾让妹妹葛尔娣做他的模特,而妹妹则对他有种痴缠的迷恋;他和很多女模特的关系暧昧,其中维拉尼,也就是沃莉,是他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缪斯;沃莉和他一起经风雨,除了做模特外,还帮他和画商周旋,为他出庭作证,在他被羁押其间,也不离不弃,而他最终却抛下了全身心为他而活的沃莉,娶了家庭条件相对好的哈姆斯家的女儿。

对于这部影片,人们普遍不满意的地方大约便是——对席勒决定娶哈姆斯家的妹妹伊迪丝感到突兀。

虽然往事的确如此,但影片对此缺乏必要的交代和过渡,他之前似乎和哈姆斯家的姐姐阿黛尔接触得更多,这中间依稀有断裂或跳频之嫌。

其实对此,影片也是做了些不算充分的伏笔,如,当席勒发现妹妹和自己的好友有染时,他很愤怒,怒斥妹妹不该如此轻率不智,他的怒吼中流露出了他的观念——他认为女人该珍惜纯洁的躯体。

沃莉起先是席勒的老师克林姆特的模特,片中的席勒还曾询问过沃莉和老师关系,可见他是在意的。

而阿黛尔·哈姆斯在和席勒的闲聊中,谈及妹妹伊迪丝因年龄的缘故,在社交方面被管得严,必须按时回家,此时,闪过一个席勒对伊迪丝有另眼相看之感的镜头,但很短暂,稍纵即逝。

饰演沃莉的瓦莱丽·帕赫纳,算是这部影片中对角色情感和情绪拿捏比较合适的一位,她诠释出的无望的爱恋与彻骨的悲伤,足以令沃莉义无反顾地加入一战医疗队伍的行为来得符合人物的行为逻辑,而悲伤的结局也足以令片中的席勒明了,他究竟错失了什么,于是画名“男人与少女”终成“死神与少女”。

现实中的埃贡·席勒曾言:“看着你,让我的心脏很痛。

我爱你。

”这话究竟为谁而言,各有解释。

而该片对席勒的塑造似乎流于表面,没有诠释出一位画过上百幅自画像的人的极度自恋与自我怀疑,自卑又自傲且一丝不苟的气质也并未体现出来。

影片的画面是美的,很多场景颇有质感,倘若在剧情架构和人物塑造方面,能再往前推进一步的话,就再好不过。

(杂志约稿)

 10 ) 能怎么办呢?当然还是选择原谅他啊

经过巴塞罗那兰布拉大道边的一条巷子,我被路边书店橱窗内的一本画册吸引。

书店不大,很容易就走过了,但画册封面上那个人的眼睛仿佛深深看住了我。

我定在那里百度,才知道这居然就是一本埃贡·席勒的画册。

封面上是埃贡·席勒的自画像。

当即走入书店把它买下来。

我用了“居然”,因为就在来西班牙的漫长飞行中,我刚看完了存在手机里的电影《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繁华的兰布拉大道正是之前巴塞罗那遭受恐怖袭击的地方(而就在美国当地时间10月1日晚,拉斯维加斯Route 91 Harvest乡村音乐节遭遇枪手扫射的恐怖袭击,至少造成59死515伤……)。

路口如今还放置着许多的鲜花和蜡烛,悼念亡者。

路上停着警车,走三五步便看到荷枪实弹的警察。

然而游人依旧如织,欢闹喧腾,路边二楼情色博物馆阳台上,有人打扮成梦露掀起裙子朝行人慷慨派发飞吻。

而书店所在小巷连接的另一端是巴塞罗那市政厅。

市政厅门口有人静坐着请求加泰罗尼亚地区的独立。

这些天,在西班牙随处可见加泰罗尼亚人张贴的独立传单,他们选在10月1日这一天进行公投,要把加泰罗尼亚从西班牙独立出去(然而最终西班牙政府阻止了此举,警察捣毁了投票点,还酿成了流血事件……唉,10月1日还真是个多事之日啊。

)。

不管是“恐袭”还是“公投”都与政治相关。

而这家出售艺术画册的小书店就这样默默偏安于连接两处的巷子里。

仿佛电影《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所述:艺术是独立的,恒久的,美好的,关乎心灵的,超越于政治与世俗之外的存在。

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就活了28岁,便被死神夺去了生命,如果不是留下了那些不朽的画作,因为艺术,没有人会记得这短暂如流星一样闪过的人。

让我们撇开“死神”,先来谈一谈少女吧。

席勒一生除了画了大量自画像,最多的绘画题材就是少女了,《死神和少女》《斜躺的女人》《黑发的裸体女孩》……还曾因为给未成年少女画裸体画被以诱拐罪名逮捕。

《死神和少女》

《坐着的女人》

《黑发的裸体女孩》《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中席勒一生主要有这样几个对他很重要的少女——他的妹妹葛尔蒂,拥有异域风情的莫阿,和他生活多年的瓦莉,以及最终成为他妻子的埃迪特。

瓦莉这些女人在他生命中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照顾他,呵护他,给予他生活上的依靠,情感上的滋润。

有人在他弥留之际衣不解带看护他,有人为了他一路追随,有人为了他痛不欲生……然而对席勒来说这些女人就只有一个名字——“缪斯”。

女人千万不要爱上艺术家。

因为他们不会有同等的爱给你,他们的热情,他们的生命,他们的一切都献给了艺术。

他们把自己都给了艺术了,更何况是牺牲牺牲你呢?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中,如果席勒有一件事情是真心的,那就是绘画。

除此,便没有第二件了。

所以他可以和画家朋友分享莫阿,也可以在遇上瓦莉之后便将莫阿抛在了脑后。

席勒画的瓦莉妹妹葛尔蒂爱上他的画家朋友,要和对方结婚,席勒大声反对,反对的原因是:“你看他根本就不作画了!

”席勒的人生只有绘画。

所以当一战开始,他努力躲避应征入伍。

甚至不惜选择抛弃瓦莉,选择和中产阶级女人埃迪特结婚。

埃迪特还有个妹妹阿黛尔,席勒跟朋友说:究竟和姐妹中哪一个结婚都无所谓。

他只不过是要一个婚姻的外衣罢了。

电影中埃迪特去看望入伍的席勒,给他带去画笔。

久别的两个人抱在一起亲热,席勒突然放开她:“亲爱的,别动,保持这个姿势。

”就此作起画来。

被他抛弃的瓦莉悲痛欲绝,席勒却请求瓦莉依旧与他保持情人关系,但被瓦莉拒绝了。

估计席勒还是想在她身上寻获新的灵感。

那张《死神和少女》就是瓦莉听闻席勒要抛弃自己时,伤心地扑在席勒身上紧紧抱住他,这时,席勒从镜子里看到两人纠缠的姿势,于是灵感突至,作起画来……

后来,瓦莉在一战中当了战地护士,很快就去世了。

听闻消息的席勒正在筹备自己的画展,于是将展册上所有《男人和少女》都改成了《死神和少女》。

就算在这一刻,很多人都被席勒的举动感动,认为他还是爱着她的。

但说不定也是他从瓦莉的死亡中得到的最后的一点灵感,她最后一次做了他的缪斯。

席勒有一句名言:万物都是活着的行尸走肉。

只有艺术是生动的永恒。

可是女人又怎能不爱上艺术家,他们浪漫、多情、有趣、不羁,才华是最大的魅力,将她们深深吸引,无法自拔。

就算是埃迪特,她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不愿意被别人看到自己裸露的身体。

但依旧让席勒以自己为模特画了很多裸体画。

再画上别人的头。

没有女人能拒绝被席勒绘画。

所以能怎么办呢?

就算被他欺骗、背叛、抛弃,能怎么办呢?

当然还是选择原谅他啊!

席勒确实是天才的画家,在他短暂的28岁生命中,留下了许多动人心魄的作品。

他为艺术献身,艺术也慷慨地回赠了他。

席勒对线条和色彩的运用简直是令人惊叹。

《克鲁默景色》(1910)

《拥抱》(1917)

《裹着绿毯子蹲坐着的女子》(1914)28岁时,西班牙流感肆虐欧洲,埃迪特和席勒相继死去。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席勒仍旧在画素描。

他是一个战争的逃兵,一个感情的逃兵,一个有着太多缺点的男人,但却是一个毋庸置疑伟大的画家。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不算是非常好看的电影,至少和席勒的画作比起来相差太远了。

但还是可以一窥画家的人生。

就像在控告他诱拐的法庭上,坐在被告席上的席勒一直都是骄傲的,理直气壮的,直到法庭当众烧毁了他一幅画,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心痛又绝望的神情。

电影拍得很美,但问题也在于这种美。

扮演埃贡·席勒的男演员诺亚·萨维德拉实在长得太好看了,比电影中每一个女演员都好看,好看得像一个模特,一个明星,一个牛郎……而不是一个艺术家。

他应该出现在画布上,而不是执画笔的人。

实在是好看得让人出戏。

上一次看电影因为男演员长得太好看而出戏是小田切让的《彩虹老人院》。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中有一幕是席勒因为被应征入伍不得不去接受身体检查,想要躲避上战场的席勒说:“医生,我心脏不好。

”医生冷静地回道:“那是女人们看到你后的反应。

”虽然现实中席勒的朋友形容他“少见的英俊,外表一丝不苟,人们甚至不能在他脸上找到一根未刮干净的胡茬。

”但朋友的夸赞真的可信度也就这样吧。

不信大家看照片,是不是艺术给他加了很多分?

我想,我还是更爱他画出的那个双眼凹陷、表情乖张、四肢羸弱、姿态扭曲但却深深看进我心里的那个他自己吧。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短评

看看脸就算了

4分钟前
  • 15:30
  • 较差

重看,三星改四星。好几年前啃的无字幕生肉。当初给三星纯属因为席勒是个渣男而且欣赏不来他那怪异的画风。虽然至今也还是不爱他画笔下的女人,但是对光影、配乐流畅美丽,如油画般的镜头还是没有抵抗力。男主的颜值和身材简直就像安东尼奥尼的雕塑,只是电影里女孩子们的颜值都不高。还是偏爱克林姆特那流光溢彩的画。为了画画不断换女人……自私的席勒就是个负心汉,最后还是娶了有钱人,负了Wally的深情……兄妹感情别扭,但临终前陪在身边的也只有妹妹……

8分钟前
  • 山中的Annie
  • 推荐

「你知道我必須每天畫畫, 不然我會失去知覺.」

9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为了男主的颜值看的,剧情普通塑造男主形象有点单薄。

13分钟前
  • 种花的牧者
  • 较差

观赏性不佳。好平淡的电影。我又想画画了。 :)

18分钟前
  • 容貌焦虑主理人
  • 还行

太无聊,太表面了。

21分钟前
  • 幽天临渊
  • 较差

略微遗憾 没有看透席勒的内心世界 这片子的中文译名给了太多遐想 少女 死神 片里的元素 又是维也纳 又是雪 无尽的性 把期待值拔得太高了。额 男主很漂亮

23分钟前
  • ikhswayhni
  • 较差

没什么想说的。男主静态很美,动态没有魅力就不怎么美了,也没有席勒本人那种阴郁。

28分钟前
  • 。。。
  • 较差

这个Egon也太好看了。。。

32分钟前
  • Lucinde
  • 推荐

稍浅,叙事太规矩

35分钟前
  • 泥巴
  • 推荐

演员也不太行,剧情也不太行,这么纯情的维也纳小炮王能画出那些画儿????

36分钟前
  • wakuwaku~~~
  • 较差

这个男主也太帅了吧,画面都很美。

38分钟前
  • 我爱星期七
  • 推荐

而一个艺术家 大抵如此

39分钟前
  • 西米子
  • 还行

呃,有点失望

40分钟前
  • George河正宇
  • 较差

Wally那封信和最后一张死亡通知单,让我忍不住哭了起来。一个一生被一个男人牵绊住的muse女神,最后还是被这个男人用现实和懦弱的性格抛弃了。男主角真的太美了,颜狗又添新成员。

44分钟前
  • 沉山泥🐇
  • 推荐

埃贡席勒

49分钟前
  • XI
  • 力荐

男主帅炸,帅满110分钟。颜狗不要错过。

54分钟前
  • 墨息墨息
  • 推荐

静如湖面的叙事,《死神和少女》是蜻蜓点的那下

57分钟前
  • 世之介
  • 推荐

28岁正值好年华。镜子好似灵感源泉,那副死神和少女让人浮想联翩。还有处座房子的窗户实在太别致了。

60分钟前
  • 寒青
  • 推荐

画面很棒。男主很帅……(喂),故事也算经营得很好,说起来其实都是些比较细碎的事(间或来几宗大点的重要事件),但可以一直看完。看完感受就是……那时代医药好落后啊……(不,其实还有:速写大神果然好有才……

1小时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