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值几多?
《北峰》是以德国登山史上一起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
相比于纯杜撰的作品,看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总有一番特殊的乐趣,不单单可以看到真实事件的大致轮廓,还可以看到创作者如何透过“改编”置入各种戏剧元素和价值观。
毕竟在真相的对比之下,创作者的所作所为以及背后的意图,便不那么模糊难测。
《北峰》的故事原型是阿尔卑斯山登山史上最著名的一起悲剧,事件发生在1936年德国奥运举办前夕,当时的德国政府为了替奥运制造声势,号召国内登山好手征服阿尔卑斯山最为险峻的艾格峰北坡。
艾格峰北坡不仅气候不稳定、时有落石,部分垂直落差更达到1830米,此前尚未有人成功由此登顶,却已经发生过几次登山者遇难的事件。
当时四名登山家在号召之下出发登顶,结果因为天气恶劣而发生山难,其中两人坠崖,一名遭绳索勒毙,剩下的一名独自苦撑等待救援。
然而因为天气实在太过恶劣,救援队伍不得不撤回,等待天亮雪霁。
这名幸存的登山家叫做东尼,他在暴雪中悬挂山崖一整个晚上后,奇迹般的活下来,但一只手臂已然完全冻僵坏死。
由于东尼所在的位置太高太险,救援队无法登上救他,而他手边的绳子又不够长,无法供他垂降下来。
救援队只好要求他将绳子分股解开、捆绑延伸坠下、绑上绳子再拉上去。
于是在体力透支且只剩单手可用的情况下,东尼向上攀爬十几米、割断他与死去同伴之间的绳索、用一只手和牙齿将绳索分股打结,耗费了5个小时,才拉上救援队的绳子。
可悲的是,当东尼沿着绳索缓缓垂降到救援队头上几米的地方时,却被两条绳子之间的绳结卡住,他艰难地挣扎几分钟,最后留下“我不行了”这句临终遗言。
这么一件悲惨的事件,本身便具有极大的戏剧性,但是要将之搬上电影荧幕,还是略显单薄,毕竟4位男性置身冰天雪地、一片苍凉的悬崖峭壁之上,虽然有其惊险之处,但剧情长度和色调调性,都不足以撑起一部吸引广大观众进入戏院的动人作品。
于是,为作品加入各种人性元素平衡其中的清冷调性,便成为不得不为的举措。
总的说,《北峰》是一部拍得很不错的作品,将艾格峰北坡的险峻、暴风雪的严酷呈现得淋漓尽致,里头也从人道主义的视角批判国家主义和德国纳粹的丑陋、从女权伸张的角度反衬人性的迷失及最终的觉醒。
只不过,这作品将思想高度拔得如此之高,不免让人有点背脊发凉。
■正义的开场在《北峰》这部电影中,将东尼和安迪设定为两个一起长大的人,两人不仅是登山的好伙伴,著名的登山家,还同时在一个军营服役。
他们两人青梅竹马的好友露易莎当时在柏林的报社工作,特意回来说服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
刚开始,安迪基于对登山的热爱意欲参加,东尼因为顾虑安全性、也因为不愿意为纳粹出头而断然拒绝。
最后东尼为了好友安迪的安全放弃坚持,不过两人都同意不为国家出头,于是直接从军中退役,以个人名义私下自行参加。
在影片一开头,好友露易莎所工作的柏林报社里头,那些纳粹上司们都露着典型的丑陋嘴脸,瞧不起非雅利安人和女性,摆明了只要和德国纳粹沾边的,不管是哪个行业、哪个阶级的人一定都是邪恶的。
由于影片的政治立场鲜明,在讲述东尼和安迪的事迹时要捎带批判德国纳粹,因此两位主角注定要拥有高超的道德与正义感,还注定要严重唾弃纳粹德国、与之站在对立面,结果只好出现两人并非响应号召、而是主动退役去登山的夸张剧情。
■丑陋的国家主义当东尼、安迪及其他登山者开始攀爬艾登峰时,一群衣着光鲜的记者、旅客也正在山腰上的四星级酒店参与这场盛宴。
他们在温暖的大厅里享用各种美食美酒,一边争论着那个国家的登山者将会拔得头筹、为国争光,尤其是德国队和奥地利队之间谁能胜出。
毕竟德国纳粹正向奥地利伸出邪恶的手,要将其并入自己的国家版图之中,如果德国队率先登顶,便证明了雅利安血统的优越、证明奥地利应该归德国统治。
影片一直以登山和酒店这两条叙事线交错的方式进展。
酒店这条故事线非常重要,首先是当中的暖色调和和缓节奏,非常好地平衡登山这条故事线的冷峻和紧张。
其次便是大大地扩充剧情、延伸至登山者之外的其他人。
再来就是当酒店里头的人们在舒适环境中张扬国家主义时,另一头的登山者却在残酷中展现伟大的人道主义,两者之间透过对比形成剧烈的反差效果。
■伟大的人道主义东尼和安迪这组德国登山者趁着天没亮便率先出发,没想到代表奥地利的那两名登山者竟然紧随其后,还利用东尼和安迪布好的登山钉和绳索进行攀爬、越过最为艰难的一段崖缝。
两队的竞争原本非常激烈,奥地利队却因为一名成员严重负伤,彻底改变竞争局势。
此刻,安迪坚持要继续向前,东尼却坚持要和奥地利队一起撤退,因为他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东尼和安迪的帮忙,奥地利队的这两名登山者肯定会双双丧命。
比起人命,登顶获胜又算得了什么?
安迪刚开始虽然迷失了自己,最后总算是醒悟过来,和东尼一起帮助受伤者往回撤退。
在此同时,站在酒店的德国记者从望远镜看到这个景象,竟然表现出极度的失望和不屑,责怪东尼和安迪弃国家荣誉于不顾。
东尼和安迪身上所显露的人道主义光辉,更加衬托出德国纳粹们疯狂盲目、漠视人命的丑陋。
不过,在现实里,登山者本来就是四个人一组,东尼、安迪与另外二人是一个团队的,当一人严重受伤,其他三人自然必须往回撤、无法继续攀爬。
当中又何来的人道主义?
片中之所以会出现好人和好事,主要还是编导们虚构出来的,为的是强调德国纳粹和国家主义“必然的”的丑陋性。
■女权伸张与人性觉醒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就是东尼和安迪青梅竹马的好朋友露易莎。
露易莎与东尼原本是一对情侣,但露易莎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离乡背井到柏林的报社工作。
在当时的社会里,女性要出头非常难,因此当她得知国家想动员自己的好朋友东尼和安迪参加登山,她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即使在东尼提到攀登艾格峰有生命危险时,她仍自私地劝服两人参加,一心只想着借此晋升摄影记者的行列。
后来露易莎虽然没能说服东尼,但她的上司还是带着她一同去山腰上的酒店为其他登山者拍照报道。
当然,上司此举完全是基于个人的邪念、对露易莎的非分之想,毕竟是德国纳粹嘛。
露易莎在酒店里面对觥筹交错的华丽生活,以及上司有意无意的奉承与暗示,心中更不免感到轻飘飘、乐淘淘、有所动摇,身为一个新时代女性,很难不向往金钱与权力,在这过程中,以自己为代价自然是在所难免的。
幸好,当东尼和安迪遇险的消息传来、上司却露出不屑的冷漠态度时,露易莎终于幡然醒悟,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还是爱与人性。
于是她在暴风雪中独自跋涉到隧道洞口呼喊两人,还苦苦祈求他人出发去救助。
酒店里的其他登山者原本不愿出头,毕竟没有必要冒死去救助德国纳粹的同路人,但是当他们听说东尼是露易莎的爱人时,立马就起身出发。
在爱情的面前,狭隘的国家主义怎么可能战胜道德和良知?
再说,除了德国纳粹之外,这世间再无坏人!
最后救援队虽然没能救下东尼,但露易莎在此之间充分展现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
影片中为什么要安插露易莎这个角色,应是不言而喻的。
一个电影作品里头如果全都是男性,注定是晦暗沉闷的,而动人的爱情不仅能为影片增添柔性色彩,更是吸引观众进入戏院的重要元素。
如果《泰坦尼克号》没有杰克与萝丝,可还能成为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至于当中的女权云云,与其说是要增加影片的深度,不如说唯有如此才能合理地将东尼的爱人带到登山之处、带进影片故事。
毕竟东尼和安迪两个都因为贫穷只能骑单车去艾格峰,哪有余力和闲钱带女人去呢。
而且当露易莎这个角色在虚荣与人性之间转变,也能更清楚地将呈现人道主义终将战胜国家主义此一事实。
■德国每年都必须出品一定数量的反战、反纳粹电影,但是因为事先便对影片立场、人物态度有硬性规定,创作者在这类作品上越来越难让人觉得“诚恳”或“真心实意”,更多是趋向形式主义,生硬地在灰色的世界里切出鲜明的黑与白。
就立意来说,《北峰》绝对是一部立意端正、意识形态正确的作品,只是其中所强加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免让人因为过于刻意的宣传操作而感到厌烦。
一群登山者在山里遭遇险阻、挣扎求生却不幸丧命,即使他们是因为响应国家号召而登山、曾经为国家荣誉而游移于前进和后退,又有何错误之处,有何必要将其美化以符合现在的意识形态?
如果说极权主义下的思想控制和洗脑宣传极为可恶,当代这种剥夺思想空间的“正确”媒体操作,究竟又有多少分别。
心爱的人就在几米之外,却如远隔千里,无能为力;眼看着爱人在痛苦中慢慢死去,更是撕心裂肺。
登山是极其危险又充满刺激的运动项目,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攀登过程中遇难,但又有更多的人去冲顶挑战自我,那是人类不畏艰难、征服大自然的象征。
当你千辛万苦的爬上顶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难以言语;往下看看,你会忘记一切,享受其中。
自己还记得站在峨眉山的金顶上,环顾四下的感觉,真的不是一般的满足感。
虽然故事的主人公,其实是从山上坠落下来的人之一,影片中的爱情段落也无从考证,但影片带给人的震撼实在超出以往。
整个攀登过程的种种危险都一一得到展示,上面是遥不可及的顶峰、下面是万丈深渊,在这样的绝壁上攀登,就是命悬一线。
两个德国人本有机会登顶,成为第一人,但当别人的生命遇到险境,他们还是毅然放弃继续攀登、而选择救人。
相当遗憾而悲痛的结局,很难说如果没有这个选择,他们就能活下来,但成功不应该建立在无视生命的冷漠上,尊重生命才是尊重自己。
在庞大的山峰上,人显得是多么的渺小,雪崩、落石、暴风雪,都能轻易的让一个生命消失。
在整个攀登过程中,无时无刻的会感受到绝望,因为遇到的危险太多太多了,任何小的疏漏都能造成无可挽救的后果。
真的不是靠人的意志和能量就一定能活下去,有些险境就是无解,除了慢慢死去,不可能有奇迹。
但这也正是吸引攀登者们的地方,就是要迎难而上,挑战极限,获得成功后的巨大满足感始终在引领他们的行动。
一个登山者应永远怀着对山的敬畏和恐惧。
抛开用意明显的对Nationalsozialismus政治宣传的批判,和其中断续穿插的感情线,单就登山的部分而言,真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Eiger 峰被真实得有些残酷的再现在荧幕上,对于70年前登山装备的还原,也是细致入微。
真的很难想象那些高难度的镜头时如何拍摄的,震撼力比及 touching the void 有过之而无不及。
ps. 里面瑞士德语和奥地利德语的口音也很有趣。
xhs刷到了解说版,网上搜来看。
第二次还是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狠狠撞击,雨雪风无情的席卷,任何一点疏忽和意外都足以杀死一个人。
“致命”这个词在这部电影里得以具象化:奥地利人的头部重创,口吐鲜血;撤回绝壁绳索让希望减半;一次雪崩+岩崩直接要了三条命;无水无食物在仅可站立的峭壁吹着暴风雪坚持一天;远远超出冻僵程度的已经发紫变黑的赤裸的手和脸;明明就差那七八米但是体力就是耗尽了… 影片攀岩后半段真是一段典型的悲剧,把观者的心揪紧,再揪紧。
一点希望,一点失望,一点希望,突然绝望。
人的生命在自然面前可以那么轻易地葬送,政治里没有人担心未被曝光的不影响利益的,人。
影片里多次运用了强对比:攀岩者们在休息站打着哆嗦煮雪水扛着伤口瑟缩着睡觉,资本家们在五星级酒店开酒会切蛋糕谈笑风生;攀岩者吊在峭壁满脸是血几近昏厥,资本家们放弃投资纷纷离开——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死活,他们只在意这件事情的收益。
女主在影片里极大程度地替代了观众的视角:所有人放弃的时候她苦苦求救奋力一搏,哪怕只是在风雪里陪伴着奄奄一息的男主角,也是她能做到的极限。
最后她不顾危险爬上峭壁,离男主仅五六米之遥,隔着屏幕我能共情她的绝望和无力——就差那么一点,就一点,她的爱人就能回来——刚刚互表心迹还没来得及厮守的爱人。
整部电影带给我最强烈的观感就是——无力感。
补给不够休息不足,第一次可以荡过去的绝壁,第二次拼了命也没能跨过;一次脚滑直接让一个伙伴脑袋重击岩壁吐血;明明还有体力但重量过度不得不切断绳子自愿去死让同伴活下去;就差六七米的高度就可以活下来,可以和爱人重逢,可以享受热水澡重新拥有温暖的生活,但是体力耗尽,抬起的手一次次掉下,到最后吊在悬崖上没了呼吸… 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会带来恐慌,不安,和震惊。
虽然是一部探险类的电影,但我更倾向于将它归类于灾难片——一场自然的灾难,人性的灾难,资本主义下普通人的灾难。
阿尔卑斯山著名的艾格峰北壁登山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攀登。
当时的真实照片,年轻的Toni Kurz僵硬的身体无助地悬挂在离救援队伍几米高的空中,喊出人生最后一句:“我不行了~”,随后死去。
电影和真实故事还是有所差距,真实的救援比电影中更要复杂,悲壮。
Toni Kurz 在眼睁睁看着2名同伴坠落,上面的同伴生死不明,救援因天黑天气恶劣被迫撤离后,独自在暴风雪中被悬挂在北壁整整一夜。
第二天居然奇迹般的醒来过来,但是一只胳膊已经冻僵,无法活动。
救援队在下方无法够到他,只好喊话,让他想办法凑绳子放下来再带绳子上去。
他被迫割断下方的绳索,再努力爬上十几米高,到达生死不明的同伴处,再割断他们之间的绳子,再拆开绳子,分成小股,连接起来才能达到足够的长度。
而当他爬到同伴处时候,发现同伴早已因绳索勒紧窒息而死了。
就是这样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Toni花了整整5个小时,用仅剩下的一只手完成了。
当救援接到垂下来的绳索,接上粗绳索的时候,才发现携带绳索长度不够,只好又接了一根。
绳索接好后,再让Toni拉上去栓好,再自己慢慢爬下来。
这几乎又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Toni花费了漫长的时间滑落到离救援队伍头顶只有几米的高度,在这里,他遇到了两根绳子的绳结,绳结却无法通过他的下降器。
他绝望地努力挣扎了几分钟后,喊出人生最后一句话,彻底放弃了。
德国人镜头写实,干脆,没有太多的面部特写和细节刻画。
岩钉无法承受三人重量,一刀砍绳子连句永别了朋友也没有,对于一个在拍部美食片纪录片都要煽情的国度长大的小孩,这样的利落有点看懵了。
然后就是讽刺。
登山队员们露宿山脚吃着简单的麦片粥准备着第二天攀登,达官贵人们杯觥交错爬梯着憧憬胜利。
大佬的trophy wife最搞笑,一天到晚穿着裘皮带着礼帽说:啊,我好激动。
登山队在山腰上冻了一晚,下面贵人们继续爬梯庆祝。
trophy wife切山型蛋糕,还不忘要蛋糕上一个模型攀登小人,泥马,这是吃果果的吃人不吐骨头啊!
最后登山队遇险折返,贵人们看不到登顶了就作鸟兽散,管他们是死是活。
是部不太一样的户外片,剧情没那么单调,人性、政治历史背景、友情、爱情,一大堆很忙很热闹。
细节决定成败,死活全在两个根绳子上。
说牛逼,之处在于:1、不是一部Happy Ending的合家欢动作片;2、镜头朴实,死伤写实;3、叙事硬朗,不拖泥带水东扯西扯。
基本上,这类硬派电影都是本人喜爱的。
一座严令禁止攀爬阿尔卑斯山北壁,在纳粹精神的熏陶下,在媒体的鼓动下,在登山热血的感召下,2对登山家开始了对北壁的征程。
无疑,这一过程是悲剧的。
很多人都会猜测,如果没有那对奥地利人,德国青年是否会成功登顶。
我想,这不是本片的主旨,否则导演完全可以取材之后成功的案例。
只有悲剧才能产生思索和力量,只有绝境才能体现人性的本真。
该片做到了,濒死的本能以及爱情的力量,在片中火星四射。
我看的版本似乎过长了,如能删除一部分女记者的戏份,应该更加紧凑。
因为先看的Everest ,看这片子第一反应就是哦no装备好落后。
虽然只有3000多米,放到现在登顶只需要3个小时,如果有现在的手套现在的羽绒服现在的头盔,可能悲剧也不会发生,但是没有什么如果,人们并不是因为装备进步了才去登山而是反之。
还没有登过雪山,也不知道这么多人登山的目的是什么,现在的我觉得大概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探求吧。
总有人喜欢平平淡淡上班下班生老病死,也总有人希望翻山越岭穿过沙漠远渡重洋,对于我,应该是不甘于前者,但是对于后者,能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
野外和病床哪个是更好的归宿?
是不是面对绝境的时候才发现安稳平淡最好(抛开生理的恐惧)?
可能很多问题都要经历过才知道答案。
有的人说玩户外的人是不尊重生命不珍惜自己,我觉得就是因为想要弄理解生命才会去户外,要想不珍惜自己最好的方法是天天宅在屋里打游戏点外卖啃老。
引用北岛的一句话:“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想要去的地方就去吧,想要做的事情就做吧,也许是一座念念不忘的山,也许是一个朝思暮想的人,也许是纠结了无数次的假设,反正。。。。
这么想可能有点自私吧,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可是如果一个人活着别人的世界里,那不也是种悲剧吗。
我爱这个世界,努力去爱你想爱的一切,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先来。
最后的镜头,迟迟不肯散去。
就差那该死的几米,一个生命逝去了。
他是那么努力挣扎,那么冷静执着,那么渴望活下去,可,,就差那该死的几米,让他的坚持灰飞烟灭。。。
生活也是这样,任你船长如何尽力,也许,也不抵大海中的那朵浪花。
可是,不还得坚持吗?
至少舵在手中,你能掌控,浪在海上,你无力改变。
Toni冷静,坚韧,含蓄,充满了男性魅力,临行前送笔记本,估计已是他所能表达爱意的最大尺度。。
女主从喜欢,到一点迷失(久违获得的那一点点认可,让她对名记者心生好感),最后追逐内心,不顾一切守候。
有跌宕有起伏,感情线朴实真挚。
唯一不能理解的,是对纳粹的过度渲染和抨击。
其实,除了他,又有多少其他政治色彩不是奔着目标,赢了喝彩 输了立马走人呢?
体育运动,竞技精神,突破渴望,还是纯粹的好!
非常震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绝对不会让你失望,之前一直想看看欧洲的电影,这部影片给了我很好的答案。
每个地区的电影都有不同的风格,德国电影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精致,绝对不会有任何敷衍,不像美国电影,很多影片充斥大量的和电影本身无关的东西,很多时候让人想睡觉,让人感觉美国电影的含金量往往只有30%左右,怎么说呢,情节不够紧凑吧,安排的不是很好,德国电影看得不是太多,其实也几乎没看过几部,这部《残酷冰雪》是很有代表性的,彻头彻尾的是在讲一个伟大动人,扣人心弦,极度紧张刺激的故事,影片最后露易丝冒着生命危险在极寒的山崖陪托尼度过了一晚,看到第二天无比坚强的托尼由于施救人员的粗心大意而悬空冻死在让人不寒而栗的艾格北峰,其实托尼得到了解脱,但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其实托尼本不该死的,如果不是好朋友和露易丝的一再坚持,他是不会来这次登山的,即使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登山者,为了好朋友的坚持和露易丝他来了,登山途中,他帮助了另外两个竞争对手,眼看就要登顶,但是为了救人,托尼不顾安迪的反对毅然决定下山,这是多么款善良的品质,但是这个时候艾格北峰天气骤变,完全被猛烈的寒风和漫天冰雪覆盖,极寒的低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雪崩,这是一个3100米高空的地狱,可是由于安迪之前大意犯的一个大错,回去的一条关键的线路丢失了,导致4人被困悬崖峭壁,托尼被迫再去寻找出路,那个负伤被抬的人早已冻成冰块,在托尼向安迪要岩钉的时候,发生雪崩了,在多如牛毛的雪块的冲击下,没受伤的那个竞争对手头撞岩石,口吐鲜血,当场毙命,我想在这种情况下,这或许是种很好的解脱吧,安迪背着裹着的伤者则被冲到了托尼下面,3人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岩钉承受不住3个人的重量,但是安迪已经完全没有力气挣扎,他悬在安迪下方,两人对望,茫然,岩钉在发出死亡的信号,3人马上就要坠向万丈深渊,安迪对着好兄弟斩钉截铁的说,好好活下去,使出最后一丝气力,剪短绳子,托尼对着安迪大吼,瞬间安迪消失在茫茫大雪中。。。
纵观整部电影,大量的镜头是在被冰雪覆盖的悬崖峭壁,每一个镜头都让人胆战心惊,写实般的环境,让观众身临其境,有几个镜头能看到摄像机上的雪花,可以说制作方也是很敬业的。
德国电影,不浮躁,纯粹,制作水准高,就像是德国厚实的装甲车,扎扎实实的碾过观众的感官世界,留下深深地痕迹。
这是个悲剧,主人公全死在了阿尔卑斯山上
真实救援比电影更悲壮
人性
强忍睡意才勉强看完,本来挺期待的,没想到这么烂。节奏支离破碎,完全没有紧张感。
以国家的荣誉,种族主义的胜利,一群无辜的运动员被新闻和政治环境所绑架,一定程度上,男主也是被爱情与友情所绑架,才攀爬死亡之峰。山下温暖壁炉大餐,与山上恶劣环境困难形成强烈的几组对比。这是我见过最真实,最残酷的登山电影。最后一幕,近在咫尺的人却垂死在峭壁半空中,让人触目惊心。
痿
铺垫了50分钟才开始登山,女记者和领导现场报道,俩发小携手登顶,但铺垫部分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说是报纸炒作了征服北壁的意义,但只是一笔带过,包括俩男主之间的情谊、行动前的技能储备什么的都很简略,唯一刻画比较细的围绕女记者的戏:她跟领导的丝丝暧昧,男主为她吃的干醋,但这段三角关系在其后的登山中也未对角色心理产生任何影响,可以说,前半段全是废戏。登山戏因为有暴风雪嘛,大量场景是模糊的,在成本上是俭省了,同时造成观者临场感的匮乏,登山中应有的紧绷感变得稀松平常。本片唯一意义是比较少见的刻画的一次失败的登山失败,主题上,则是用两个登山青年的失败,反衬被纳粹宣传机构带到沟里的德国青年之悲剧(但这个主线表达的并不到位)。本片导演在视觉呈现上还可以,擅于用小成本做出配色阴暗的雍容复古感,但本片没几个惊险镜头
可见当时气象预报的科技相当不发达。
前面非常冗长。。后面看那救援队简直想胖揍他们一顿
生与死,有时,就是一根绳子的距离!
现实 且 残酷
写实型残酷电影。看得真揪心。设身处地地为托尼想想,几番希望一次次地破灭的感觉,真是生不如死。
你无需向任何人证明任何事 20090820第一次看,20220201第二次看,改为四星。
好冷。。。。
我以为会生还一个,结果全挂了。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没事儿别瞎爬山。登上顶峰又能怎样?依然逃不过最终的死亡,所以,结论是——没卵用。
感觉完全是The North Face品牌的巴伐利亚版
大约100年前,德国高山电影成了一股风潮
震撼!
危险的活动却接受不可信任的队友。。通篇只显示了两个字。。愚蠢。。
登山真的是极限运动,对体力意志力等方方面面的考验都是顶级,其实生命很宝贵,为啥非要做这么危险的事呢?证明自己一定要靠这种拿生命去冒险的事?看着男主在最后几米远的地方静止真的让人痛心,谈何救援?感觉上并没有人真正在意他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