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影片我就在想,怎么会叫80后怎么会叫80后呢?
看电影前很少去看故事背景及介绍,看电影纯粹为了放松。
如果能在放松中带给你一点感动一点共鸣,那就更完美了。
80后有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美丽的角色,一个能打动我的故事,让我发觉不了时间的流逝,这已经具备了好电影的元素了。
时间跳跃很快,主题不够宏大,纯粹写一份80后真挚的爱情。
有多少事物能真正天长地久,爱情吗?
根本就不应该有“80后”这个词!
在这片土地上,年龄带来的差距远没有经济地位和社会权利带来的分别更大,那些嘴里嚷着“80后90后”的70后60后50后们,以及那些自称“8090后”的愣头青们,他们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别有用心。
愈加尖锐的阶层矛盾和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这些年来逐渐被代际划分所掩盖,当权者当然最期望看到这样的状况,但是作为下层的我们,却也乐此不疲地推波助澜,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而现在竟然有一部公然打着“80后”旗号大肆叫卖的残次品进入影院,这实在让笔者有些如鲠在喉。
好吧,如果你真得想替两亿80后说话,那么请说真话,不要昧着良心说话。
你说你一个权贵阶层出来的所谓80后,还非要臆造一些苦难来写你的人物,这不是黄鼠狼哭耗子这是什么?
没有切身体会也就罢了,关键是动机不纯,首映式请那么多院线老板来捧臭脚,还逼着他们下军令状,最后来忽悠那些真正遭受过苦难创痛的80后们,让他们为你编织的迷梦买单,凭什么?
凭你的特权吗?
没有什么人和事能代表真正的80后,如果有,也是片面和主观的。
如果80后真有什么特质,那就是他们内心最深层的苦痛,他们是遭受社会巨变的一代,他们是遭受“惩罚”的一代,前代人犯下的错误:社会的不公正、改革的失败、社会环境的恶化,一切的一切都要这一代人来埋单,可是他们又是心灵脆弱的一代,生在计划生育全面实行的80年代,几乎人人都是独生女子,从小就被诟病性格懦弱、冷漠、自私,自理能力差,可是,这难道不应该归咎于他们的父母:60后、50后吗?
谁又曾客观公正地给过80后以公道?
如果要拍一部真正表现80后的电影,难道不应该淋漓尽致地表现上述这些内容吗?
如果不能表现,那绝B是昧着良心拍电影!
这部《80后》除了几个演员确实是80后生人,全片和所谓的80后没有一丁点关系。
那些臆造的艰难曲折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任何年轻人的身上,着墨最多的感情线也是如同国产偶像剧般味同嚼蜡,全无心意。
用这样一部作品来代表整整一代人,简直就是对所有80——90年生人的亵渎。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把命题作文的题目当话题作文的话题写。
主要讲了两个年轻男女及他们的家庭。
男主家有:爸爸(坐牢)、妈妈(终于还是坐牢)、儿子(又坐牢了),女孩家里有爸爸(车撞死)、妈妈(跟情人跑国外去了)、舅舅(一直到结尾都还自由地活着)、舅舅的正牌(肝癌,死)、正牌和舅舅的儿子(坐牢,牢内莫名其妙死)、舅舅的小三(自由地活着)小三和舅舅的女儿(被挑了两根手筋)和女主角(还好还好)。
看出来了吧,这和80后貌似也没有太多关系,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以上任何一个人的遭遇,你街坊邻居有几个遇到了啊。。。
一开头,老煽情地放一些文具盒,弹子球之类我们已经在校内上分享过很多遍的80后的象征物。
我以为还好。
然后就开始这个离奇的故事了。
其中有两幕。
1 男主角成绩不足以来北京上大学,他打了一个电话问女主角:你为什么要选择北京大学?
女主角说:因为北大是最好的啊。
然后男主就马上和小三在一起了。。。
2. 男主角感染了SARS。
被隔离了。
一个宏大的镜头,在一片茫茫夜幕下,奇山耸峙,一抹手电筒的光在似乎没有路的山上窜来窜去。
突然,出现一排透明玻璃房,百来个穿白大褂的人在房内走来走去。
我大呼,啊,外星人基地啊。
音乐也配得非常惊悚。
一个长程降音之后,又突然变得柔情似水了。
这时,那个手电筒变成了一个急匆匆地推开各种恐怖的隔离大门的女生背影——原来是小三冒着生命危险来向男猪脚表白爱意。。。
笑死我了我曾经和我妈妈讨论过,为什么现在的电视剧都很喜欢讲伦理(就是家庭关系错综复杂)。
可能是现在家庭关系的转变比较剧烈,人们需要这样的苦情戏来制造出一个更大的心理空间,于是自己的起伏也就不那么突兀了。
《80撇后》是一部值得所有热爱电影并且有志于从事相关行业的青年去主动观看的电影。
在内地文艺片中,难得出现这样一部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导演李芳芳在幕后团队尚且不俗的硬件支持下,将一个新手导演所能犯的一切错误都清晰干净地犯了个遍。
在她折磨得伤痕累累的胶片背后,是值得我们遵循的黄金法则。
从文艺的《分开我们就坠落》,到空泛的《天长地久》,再到现在找骂的《80后》,从影片片名的改变中,我们便能看出策划团队企图将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凭空打扮成一部代表时代作品的计划。
干净的景色、自恋的人物、过盈的配乐和跳tone的故事,这一切都无聊之极,时间的漫长总让沉浸其中的观众都会不经意地怀疑,这一切是否曾经发生?
80后这个名字是强改的,没有任何必要把这个词和电影之间做什么关联探讨。
当然纯粹从行销方面来看,这个改动是十分成功的,立刻让一个没有太多卖点的商品产生了点。
而且它能在大部分观众进电影院前产生一种直接的心理暗示,让人真的以为这部电影试图要勾勒什么大的命题。
所以无论是媒体做专题还是观众做评价,从“80后”这个词切入是非常容易的。
“我觉得这部电影能/没能讲出天长地久的感情”和“我觉得这部电影能/没能讲到80后的感觉”哪个更能继续把话扯下去呢?
剧本和剪辑赋予了电影非常奇妙的一种空洞感。
似乎每场戏都在抒情,每场戏都在表达和思索,但从来没有一场戏静下来去好好讲述支撑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就拿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线索来说,从幼年的两小无猜到后来的危机共度再到后面的伤感别离,电影算是铺得颇为用心。
可诡异的是每当故事似乎要开始发生点什么,银幕就迫不及待地黑下去,跳到几年后了。
片中的人一直在说“我们的感情”怎么样,“可我爱一个人的能力”怎么样,却不给一点点承接这些情绪的生活细节与表现。
他们似乎都没有把对方当做一个人,而是当做一堆闪回片段在去爱。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真是这样在过,那他一定是得了间歇性失忆症。
当然一旦他知道真相,一定会在有记忆的时候,去KFC一下创作者的家人。
唯一有桥段设计的,无非就是主角在两地上大学时沟通和分享生活上的不便,造成了一些隔阂。
但这是两地恋必然会产生的问题,而这种距离里一定也有旁人无法体会的甜蜜和珍贵。
这点甜是由于艰难带来的,不是农夫山泉带来的。
但因为没有恋爱过程,所以到分手时,无论主角脸部如何抽动,画面上是没有任何美好被毁灭的。
爱情,在这里就好像《日出》里的金八一样,大家都在说他的影响力,他死活不露脸。
所以若想要认可他们无语泪先流的离别痛楚,只能默认已经看到他们努力经营过的生活。
这种逼迫观众兼职编剧来脑补剧情的做法,让票价凭空升了个好多倍。
院线也收不到钱,这是何苦来。
目前在电影院播放的版本约是100分钟,听说之前存在过多版更长的版本,是在反复修整下剪出来成现在的样子的。
于是我不惮以最大的善意来猜测,这些部分都曾经是有起承转合的,只是最后被剪掉了。
嗯嗯,好东西都被剪掉了,嗯嗯,草皮太干了。
与剧情对应的是,电影中对特写的滥用多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很多戏令人感觉是根本不知道拍什么才能表达情绪,于是只好猛拍脸。
演员显然又不是拥有能凝固住时间的演技与美感,光影在他们脸庞上刮过,内心戏如大漠般风沙弥漫。
其实有些画面做的空间关系还不错,但经常会出现找到个构图就一个定点猛拍的做法(比如女主角舅舅与舅妈吵架一场),令人暗地心生不屑。
刻意的表现,使得常规的摄影技巧拥有了更多的内容。
男女主角在桥上相遇的一场,一个正反打之后,下一个居然是画框对着镜头里的男主角慢慢上移了,慢慢飘到他的头顶,慢慢转向一边的湖面。
刹那间,让人有女主角其实是一只鬼的错觉。
笑果十足,不容错过。
人物的塑造有独特之处,女主角在看见弟弟的尸体后,第一个反应是“你说话不算数,你也离开我”这种唯心主义的话。
仔细想来,她显然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孤独,可怜之人最终必将自私自利,因为他们已经越来越没有东西可以失去了。
而这真的是导演想表达的吗?
其实这电影想说的内容是很简单的,成长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会影响他们看世界的方法和体验世界的态度。
所以无论在共性上,人会怎么努力追求幸福。
但年幼时的阴影,会变成枷锁一般套在脖子上,让他们只要企图挣扎就会窒息。
爱是会呼吸的痛,恨是会长毛的刀。
男女主角在扭曲的经历中,没能被爱拯救,反而加深了彼此对的不信任。
如果连你——我深爱的人也这样,那我还不自己织毛衣去云云。
导演为了观众这样跟她一起去感受主题,用了电影史上最经济实惠的办法,就是让片中的人没事就拿出来念叨。
这种游吟诗人般的独白旁白多了以后,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彻底隔绝了创作者和受众两边的心。
其实,真的,即使大家花钱进来看你,未必是因为关心你,也许只是电影院的爆米花好吃,空调够大。
文艺化的对白不是不能用,而是你不能真正用字面上虚的东西去充做你电影里的内容。
王家卫只有一个,伯格曼也只有一个。
真正优秀的做法是让小玛蒂尔达坐在楼梯间,带着鼻孔里隐约的血迹问隔壁的那个陌生人“是童年辛苦,还是整个人生就这样”。
这句话仅是来充实人物背景的,让你多少知道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庭里就够了,没打算发支笔让观众跟着一起做选择题。
可是,我们都记住了它,也记住了那时候小女孩眼中的神情与她手指上的香烟。
最后再一次郑重推荐这部电影,这绝不是惺惺作态的讽刺。
如果导演是想往烂俗里拍,出来这样的效果倒无所谓,可是她显然是想往经典里拍,那么这个巨大的落差,真的是我等之财富。
即便不谈创作,当做一部喜剧片来观赏,吐槽指数也不容小觑。
区雪儿可以安然一笑,《明明》终于被秒杀掉了。
片中最令我赞赏的一个细节,是女主角在寝室被室友挤兑之后,毅然将手伸进喉咙,呕出了刚才喝下去的,追求者送来的鸡汤。
这种病态的坚忍和决绝,其实是对一个人物最好的充实。
可惜一个细节,是做不出一场戏的。
只是如果可以的话,我要怎么使用两根手指,来呕出我生命里被浪费的这100分钟呢?
关于片中玻璃房子的位置,众说纷纭。
有人讲在西溪湿地文二西路口,有人讲在拱宸桥、在河坊街,之前还看到有人讲在信义坊的。
可是好像没有人说过具体位置。
我想这么多地方总该有一个是对的吧,所以我决定找一下。
当然啦,我不在杭州,没法实地验证,不过在地图上一样能找到!
绝对正确。
先说位置:这个玻璃房子的位置实际上是在拱宸桥啦,具体是在拱宸桥西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现在的大运河国医馆!
看看这个门脸,有没有很熟悉?
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请继续看:从电影中可以看出玻璃房子所在位置的建筑格局有几个特点:1.玻璃房子本身门头是两边高(两边各有一个门楼)中间低的;2.玻璃房子和旁边的建筑都有伸出来的台阶;3.玻璃房子门前有一条挺宽挺长的路,房子右手边有一个长直的巷道;4.玻璃房子对面的建筑屋檐比这个建筑旁边的建筑屋檐伸出来一截。
根据这几个特点,然后在网友提到的几个位置的卫星地图上去比对建筑格局,就可以找到了。
我首先找了西溪湿地,没有找到这种长直街道的地方,而且西溪湿地的植被比较茂密,不符合,排除;然后找了一下信义坊,但是信义坊的建筑很稀疏,排除了;然后就找到了拱宸桥。
拱宸桥西边有一片建筑,很古朴的感觉,街道也是长长的直直的,而且树木不多,很符合电影中的场景。
然后在细细的比对之下,我找到了!
看下图:
玻璃房子位置识别
相关特征
电影中对应的特征
于是,这一对比,不难看出,玻璃房子就在这里!
拱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再在电子地图找一下,就能找到现在玻璃房子变成什么了——大运河国医馆
网上找到一张国医馆大门的照片好在改建后的建筑保留了原来的一些特征(门前的台阶、旁边建筑的门头——虽然加高了但是形式没变,还有玻璃房子门上两侧的门楼还在),可以和下图做比对
电影中的镜头没错了!
就是这里!
很多人说玻璃房子拆掉了,现在看来也不算拆掉了,顶多是上面的玻璃罩子拆了,下半部分还是保留了的。
搜索历史新闻,杭州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于2008年2月14日开工建设,属于运河综合保护二期工程。
“据了解,明年国庆节前,一个以居住、休闲功能为主,集商业、休闲、娱乐及公共展示服务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新区域,将展现在杭州市民面前。
”,也就是说,2009年10月1日前,这个街区可以基本成形。
而影片差不多就拍摄于这个街区成形的时候。
我觉得这样一个街区不太可能搞一个玻璃顶的建筑放在那,会很突兀,和街区整体不协调。
所以影片里的玻璃顶可能是加的特效而已,就连里面的茶室都可能是取景于其他地方。
当然,不排除剧组为了拍电影,和有关部门协调临时加建的可能。
该街区2010年1月开始招商
有新闻报道,大运河国医馆于2010年10月份揭牌该街区从2010年1月份才开始招商,大运河国医馆2010年10月揭牌。
所以,从时间上来看,也是有加建玻璃顶再拆除的可能的。
根据网友提供的信息,玻璃房子里面的茶室可能确实取景于其他地方——杭州市西湖区紫荆花路395号同一号清茶道馆(紫荆花路店)
网上找到一张该茶馆内饰图片
电影里的镜头
电影里另一个镜头从这个内饰看确实很像,地面上的碎瓷砖装饰和天花板上的纸花造型的装饰也是能对应上的,应该就是这里了。
哈哈哈,一开始没注意,地图缩小后发现旁边有个学校叫杭州绿城育华学校,这个是陈默他爸给他送口罩那里的取景地啊。
地图上两个地方的位置
网友上传的该学校照片
电影镜头一
电影镜头二多看了一眼地图,竟然有意外收获,哈哈哈。
其实这部片子是我很期待的一部但是看了之后确实很失望!
全篇除了几个跟80后息息相关的几个大事件的镜头外(比如:97香港回归,申奥,非典,奥运会的举办……)其他一点也看不出为什么要起这么个名字?!
跟80后的生存又有何相关性?
大概这名字也只是保证票房的砝码而已罢,怎么也比天长地久看着有冲击力。
短短的90分钟交代不清楚一代人的状态,即使是小细节也不能令人满意!
那些刻骨铭心的感受,那些成长的纠结,那些只有我们这代人才热衷的事情,那些关于青春的热血和理想……统统没有表现!
80后最大的也都已经到了而立之年。
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知道怎么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平衡与取舍。
我只想说80后是靠谱的一代,只是这部电影跟80后其实无关!
去电影院看的,看到美院里那么多人我就觉得好笑,太假了吧,哪有人没事抱画板在草坪画画啊,平时都见不到半个人···整部戏前半部分还好啦,后面就太戏剧化了,弟弟怎么就被砸死了呢·这个剧情太牵强了。
看这部戏是个偶然,电影院那天要看的片下档了,这部时间刚好不用等很久就看了··说起来我竟然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oh no还我钱算了,虽然我不喜欢矫情,都是年轻人弄的,支持下吧··
今天有人请我去看了《80后》,我来描述一下这部电影1、取名哗众取宠,内容跟80后毫不相干,原著其实叫什么玻璃房子2、男主角整部片像中了邪一样,特别是得SARS的时候。。。
化妆化的跟册老一样3、大部分女性导演在处理幽默、紧张、悬疑等环节没有男导演来的好,女导演片子节奏都太慢4、还是回到第一条,凭什么用“80后”来吸引眼球,片中就粗粗引用了近代的一些事件,如:香港回归、奥运、张国荣西特等,没有其他实质性内容,更没有反映出80后一代的真正生存压力、心理等因素,看后没有任何共鸣。
5、女主角的固执不太实际,而且长的也不好看,脱离现实a,一个喜欢他的条件很好的男生送她鸡汤喝,她喝了几口得知是他送的,竟然扣出来呕掉,那个男的人很好的,再讨厌也不可能这样啊。
b,公司老总找了个女友是之前喜欢男主角的,但男主角喜欢的是女主角,这个女主角竟然13点一样的辞职了,干她屁事啊。
总结:一句话,剧中内容除了标题,其他都拍到了
我 绝 望 的 渴 望 被 爱 , 却 不 懂 的 如 何 去 爱 人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生活绝望的让人渴望,让人幻想我不再是一个小孩在我的意识里有两个自己存在那不是天使与魔鬼而是年幼和成熟(——引自导演的一句话)年幼的我总是在幻想 幻想着这条街道能够变得宽一点,干净一点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去游戏厅玩一玩幻想着如果换一个爸爸该多好幻想着在自己参加比赛的时候穿的是买来的礼服,而不是妈妈做的为了掩盖内心的幻想我需要一个盾牌那就是学习的骄傲在学校,我从来都是老师眼中的乖乖牌不迟到、不旷课、学习自主、成绩优异殊不知,可能我的本意并不是如此因为我不知道,如果没有了成绩我还能有什么年幼时家庭,给我的伤害已经够深了,深到我无法呼吸,想要逃离如今,我已不是个小孩我知道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我便渴望渴望自己也能有一段单纯的天长地久的爱情渴望自己的家人永远不要再分开渴望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够事业有成,能够享受维持生计之外的精神生活渴望自己可以不用在孤独的时候感到寂寞,在悲伤的时候想要依靠为了掩饰心中的渴望我努力的散发着光芒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乐观和坚强其实我并没有做好恋爱的失败,让我不敢去爱得到的关怀,却不知怎么去体会明明近在眼前,却想要拒之于千里之外尽管内心千万种思念,却不懂的如何去表达是伤?
是痛?
我绝望的渴望被爱,却不懂的如何去爱人。。。。。。
一部纯情电影天长地久是一部纯情电影,俊男美女、杭州西湖外景、画面感强,难怪电影在受东京观众欢迎。
电影里的男孩都很帅,电影里的女孩都很可爱。
黄明的角色因为家庭因素,显得心思很重,但始终有着一颗单纯善良的心;刘冬的角色,有点桀骜不驯,但坚守一份真爱。
其实,喜欢刘冬的另一个男孩,完全可以再顽皮搞笑点,比如喜欢黄明那个女同学,角色就更鲜明,痴情得让人感动,最后的改变,其实她没有错,更符合现实人的选择,但更衬托出刘冬角色的出世。
电影是一条纯情的主线,但前尘往事和故事发展电影却是有着一种别样的悬疑味道,那么漂亮的人给人一种破碎感印象,所以电影有一个文艺的核,确实商业片的肉。
我羡慕那些时光流逝,却没能改变他们的人。”看到了主创,很开心的一天。“
电影烂无所谓,就怕有五毛出没~~反而惹人讨厌!
太戏剧化
陶帅不错
年轻导演值得鼓励的处女作
有点慢 有点乱 出租车司机是不是多余了?镜头是不是出现了几处硬伤啊
这片子怎么就能这么不要脸地把自己命名为“80后”呢?
绝望的渴望被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人
什么玩意啊 他们一家都忧郁地让人蛋疼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80后》里又触到自己未尽的梦想了。
你妹
好喜欢这个故事啊。导演一般了。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就哭了。。。
初中时候喜欢过一个叫李芳芳的编剧,因为《17岁不哭》。现在她做导演了,导演了这个故事,与想象里的80后不太相关,但又是谁规定的一定要相关?一星给李芳芳,一星给里面出现张国荣的画面和杭州的美景,一星给那些时光流逝却未能被改变的自己 。一星给台词。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那又怎样。
拍得好 演员好 剪得也不错 就是故事太狗血了
可能是史上最2B的电影 里面还有许褚的经典台词:“我冷”。
哭的我一塌糊涂
80後沒那麼曲折吧= = 也忒極端了點。情節是可以用莫名奇妙來形容了。
偶尔点缀的八零后青春痕迹的电影,就指望“天长地久”?
麻烦下次不要再送票了,真是傻到人神共愤的片儿,纯粹浪费时间,尽是傻逼织毛衣,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