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王是一个玩家,然后打一个副本,副本名叫哈迪斯神社,位于南少林寺。
第一个BOSS叫魔尸金刚,该BOSS身体柔软,会释放缠绕,会爬墙。
第二个BOSS叫魔狱金刚,防御力高,动作缓慢,攻击力高,具有一招秒杀的技能,点名要躲。
最终BOSS是冥神金刚,攻防,速度都一流,可惜不是主角。
小兵有玩家一起进本的NPC清掉。
副本全通之后,玩家可得到成就,金刚之王。
======================2333333==================作者:师凉大大!
虽然释延能确实缺少一些所谓的明星气质,但是真功夫确实是当今电影节少有的,看到很多文艺小青年的评价,真是可笑,如果真是想看功夫片,就别用带着有色眼镜的眼睛去评论一部真材实料的真功夫片。
所以,如果你们想看类似《叶问-终极一战》这样的文艺范的武学片,就别看了,看了你也接受不了,毕竟你站的是文艺小青年的角度看待这部电影,而不是喜欢功夫片的观众角度。
反之,如果厌倦了这几年那些假功夫片,那么这部电影真的值得一看。
国庆档金刚王和狄仁杰双王争霸,这是金刚王宣传时的策略,有经验的影迷当时就笑尿了!
大哥别往自己脸上贴金好吗?
就像好多垃圾国产电影宣传标榜自己是什么阿凡达特效总监什么魔戒幕后团队,我能告诉你我搭眼一看就知道你是什么货色吗?
人要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虽然金刚王的动作成片还算考究完成度不错,但你拿什么说自己是啥第四代功夫片什么和狄仁杰争票房,现在投资老板傻了吧。
罗永昌好好的在银河做杜琪峰的副导演多好,自己单干也找个靠谱的剧本,这种抗日神剧式的说教早已out了好吧。
何为第四代?
在释延能的苦瓜脸上我真看不到能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的班的前景,感觉不具备那种气质,还不如棒子刘承俊呢。
故事就是渣,老牌日本影星仓田保昭的出现还有些小激动,叶问里的池内博之也打了个酱油,还不如那没有存在感的女孩值得注意呢。
动作吧也就那样,不上不下的,不是粗制滥造,但也没啥惊喜。
无聊时不用脑子倒可以看着玩玩。
金刚小学成立于二战时期,由哈迪斯公司独家赞助,正宗好金刚,正宗哈迪斯。
后来因哈迪斯公司被国家取缔,金刚小学不得不暂时停办。
12年后,国家出台新政策,哈迪斯公司欲重新开办学校。
老校长派出自己的得意门生,也是第一届学员学号K-28的刘承俊作为招生办的第一负责人。
以及自己的女儿,也是当年的班花枝子负责广告新闻工作。
刘承俊是一位好学员,无论相貌身材都让导师动容,但真要成为老师却差强人意。
如今社会,体罚已然是敏感词,群众都盯着老师们的一举一动。
刘校长却一意孤行,严酷教学,但因后台强大,群众敢怒不敢言。
第一批毕业学生中,各自打工,已经有了自己生活。
刘承俊请他们回来当陪练,却都不给面子。
刘校长非常生气,抓了一批孩子,准备重新好好培养。
在这批孩子当中,有一个是南少林来的,是我们主角释行宇的小师弟。
释行宇也是K届毕业生,学号K-29,是当时成绩最好的学员。
再目睹自己的母校已然变成一个传销性质的私立学校,他决定从地狱中带回所有的孩子,自己孤身前往金刚学校。
再与老同学数次商谈无果后,不得不翻脸,拳脚相向。
释行宇是位出色的学员,精通拳法,可惜下手不知轻重,过去曾误伤自己的亲哥哥。
在与老同学的数次交手当中,都造成了教学事故。
这惹怒学校的老领导等人,决定严肃处理这批老学员,这也成为最后学校暴乱时间的导火索。
新老学员死伤无数,老领导也成为众矢之的,甚至连班花为了保护孩子也献出生命。
当然释行宇与刘承俊的决战也是不可避免的,释同学结合在学校外学到的野拳,练就了17秒必杀技。
这也让刘校长领了最大的便当,铺垫那么久,都以为肯定超牛,结果一分钟都没坚持下来。
最后,吐槽完毕。
《金刚王·死亡救赎》精彩看点:1.集合武术精华 2.“亚洲舞王”南贤俊演绎“魔尸销魂” 3.震撼“水中功夫”呈现全新“金刚Style” 4.巅峰对决 于无声处听惊雷 5.多国型男 迸发男性荷尔蒙 6.地狱天使 男人心跳女人尖叫。
地址:http://www.2amov.com/vod-play-id-15569-sid-0-pid-1.html
功夫片曾经是帮助中国电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敲门砖,也是中国电影人为世界电影贡献出的一种全新类型片种。
然而近几年,功夫片却难掩其颓势,尤其当好莱坞借助其先进的特效技术,将动作片上升到了飞天遁地无所不能的地步时,中国的功夫片已经很难单纯通过肢体搏斗再次做到让观众目瞪口呆的效果了。
因此,当罗永昌执导的《金刚王》打出“第四代功夫电影”的旗号时,其复兴功夫片的野心不可谓不大。
释行宇乃少林传人,其硬桥硬马的功夫底子自然无可置疑。
然而仅凭一个释行宇,便敢大言“第四代”,恐怕只会惹人嗤笑。
看过《金刚王》这部电影后,的确能感觉到罗永昌的煞费苦心。
影片中的武术设计,可谓花样繁多,涵盖了摔跤、散打、巴西柔术、日本跆拳道、美国自由搏击。
为此,导演不惜在电影里安排了一支远征军,并让里面的美国白人、黑人作为主要角色与主角和反派们大打出手。
另一方面,本片以传统功夫片的经典形式——闯关,作为影片叙事的主要结构,瞬间便让热衷于功夫电影的影迷倍感亲切。
闯关的形式让人想起李小龙的遗作《死亡游戏》;而暴坛、伤坛、绝坛三大坛主的设定,则让人忍不住想起香港另一部让人津津乐道的Cult电影《力王》里,男主角在监狱里独战东、南、西、北四仓天王的设定;而男主角先是受邪恶组织哈迪斯培养,后又反出哈迪斯,最终消灭这个邪恶组织的情节,更是在《冷血十三鹰》、《龙虎门》等功夫片中常常出现。
如果仅仅如此,那么这也不过是罗永昌抒发自己对功夫片热爱之情的致敬之作,远远谈不上对功夫片的革新,更谈不上“第四代”。
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其实是影片的镜头调度,学习了好莱坞最新动作片的视觉特效手段,瞬间让电影的视听效果与传统功夫片大异其趣。
从这一点上说,称本片为“第四代功夫电影”,倒也不算全是虚言。
具体而言,在男主角金刚王与暴坛坛主狱霸金刚的战斗中,导演运用了好莱坞动作片导演扎克·施耐德的招牌镜头调度手段,在打斗中穿插使用常速镜头和慢速镜头。
这套手法在好莱坞称之为speed ramping,即“速度曲线”的意思。
当然,香港早期功夫片里不是没有这种拍摄手法,但用法却完全不同。
早期香港功夫片,会在一套完整动作的最后,插入一个慢速镜头,其意义相当于一个“句号”,来强调这套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常见的表现形式是,主角最后的致命一击打在反派身上时,镜头突然变成慢速,反派缓缓吐血、挣扎、倒地。
而扎克·施耐德对速度曲线的使用则不是这样。
在《斯巴达300勇士》和《守望者》两部电影中,慢速镜头穿插在常速镜头中,不是表示一个动作的终结,而是强调一个动作的节奏感。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扎克·施耐德的电影好像MV一样动感十足。
《金刚王》里释行宇与狱霸金刚的打斗也是如此,男主角每一次挥拳、击打、躲闪,都会用慢速镜头突然穿插进来,以至于观众仿佛能亲身体验那击打之下的力量感。
心脏随着常速慢速镜头节奏的变化而跳动着,每一次打击到对手身上都让人身体为之一震,只看得人血脉贲张!
到了第二场男主角与伤坛坛主魔尸金刚的决斗,为了表现魔尸金刚疯猿速度的疾速诡谲,导演又放弃了速度曲线的运用,而以复杂的长镜头调度来完整展示疯猿的四处游走。
在这一个段落,导演似乎又回归了传统动作片的调度手法,以吊威亚的方式、以跑酷般的动作,来表现男主角与疯猿的打斗。
当男主角与疯猿游走到桥座顶上时,这场打斗进入了一个高潮。
脚下所能够踩的地方只有方寸之间,一旦掉下去,则是万劫不复。
这种刀锋上的舞蹈也是香港传统动作片常爱表现的段落,远可追溯到李连杰主演《黄飞鸿》里,黄飞鸿与铁布衫严振东在竹梯上的大战,近则让人想起甄子丹主演的《叶问2:宗师传奇》里甄子丹与洪金宝在木桌上的对决。
而最终场的决斗,男主角与绝坛坛主冥神金刚的对决,则又参照了好莱坞《黑客帝国3》之中的雨中大战,也就是超高速摄影。
高速摄影所形成的慢速镜头不完全等同于扎克·施耐德一快一满的常速镜头与慢速镜头穿插使用,高速摄影更强调的是动作的造型感。
扮演金刚王的男主角释行宇和扮演冥神金刚苍生大介的刘承俊,都有一身完美的肌肉,当他们脱下衣服,在漫天的雨点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一拳一脚地做着生死相搏时,这种造型的美感远远大过了动作本身的狠辣。
而最让人叫绝的则是,这种表现形式恰恰与这场决斗的主题相呼应。
如果说,第一场与狱霸金刚的决斗,比的是力量,所以用速度曲线的表现形式来呈现;第二场与魔尸金刚的决斗,比的是速度,所以用长镜头调度来表现完整动作的流畅性;那么第三场与冥神金刚的决斗,比的则是心。
二人都有着不得不战的理由,也有着绝不可改变的信仰,更有着必胜的信心。
因此,他们所拼的,已经不是招式,而是心境、是武德。
最终,男主角金刚王在自己哥哥的呼唤下,以爱之心战胜了冥神金刚所代表的哈迪斯战之心,赢得最终胜利,也是对这个主题的再一次强调。
《金刚王》的三场决斗,既让人看到了传统功夫片表现形式的再一次精彩呈现,也系统地运用了好莱坞动作片里视觉特效的表现形式。
整部电影的视听感受酷劲十足,非常新潮。
《金刚王》所反映出的融合创新态度,是否真的能革新功夫片的表现形式,以开启“第四代功夫电影”,现在说还为时尚早,但导演罗永昌的努力,至少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只有这样不断地摸索和创新,中国电影才有希望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
昨天不知道看什么节目,有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当时看电影预告片的时候,真心是让我热血沸腾,于是今天就赶紧整来看,结果有点小失望。
原本就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简单的剧情,无需太多感情戏,中间就啪啪啪过去,扛着一桶爆米花到结束就是了。
但结果爆米花没做好,逼也装得太深,又死命欺负鬼子。
作为一部动作片,首先还是要肯定里面的动作设计,混合格斗加拳拳到肉看起来还是很爽的。
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加入了一些少林武术的动作在里面,这使得当下卖艺又卖肉横行的动作片市场加入了一些生机,不然我真不懂“功夫”和顶着各种“侠”头衔的老外打戏有什么区别。
不过接下来我就要讲讲各种装逼装深沉的事了。
1.我不懂是谁扯的“哈迪斯”这词,真心是够土的,这不是80年代《圣斗士》在用的东西吗?
扯出来就算了,关键是为什么“哈迪斯”是一尊怒目金刚?
“哈迪斯”不是冥王吗?
2.剧情能不能紧凑一些,比如多设计一些营救计划的桥段,编剧你就是再不技,打完一个就不能再生一个“金刚”给主角打,非得镜头一转,给几句让人听了都想吐的台词?
还有金刚就那么两三个?
3.最后一段决斗不是应该要重点描写的吗,模仿痕迹明显就算了,动作的设计上反倒没有前面怒打两位“金刚”的帅,为什么?
为什么?
我说编剧你是不是有玩撸喔撸,非得整出一个17秒真男人?
我哥又回来了?
你搞一个这个绝技你让导演怎么拍?
他17秒有办法拍成10分钟吗?
至于最后反派半天没倒地,冲着群众的那一声怒吼本来还让我满心欢喜,我以为反派还能打,结果。。。
算了,就是木有结果而已,不想多说了。
总之,如果这是个文字作品,我绝对有理由说编剧在灌水,凑字数。
总的来说,做好爆米花,莫装逼,不要欺负鬼子。
【千日谈】20131004【每周镜像】《金刚王.死亡救赎》:筋肉的荷尔蒙 文/丹达 比起其他类型片来说,功夫片的本体并不是剧情设置,而是男人的肱二头肌。
而对一个具有强烈腐男属性的观众来说,功夫片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展示男性荷尔蒙的电影,而具有了更多的暧昧意味。
在电影院,如果你是一个自以为并不洗剪吹的男性观众,甚至你还觉得自己顺应了时代和文化的潮流,你就一定会去关注所谓腐女的世界。
女性主义批评电影在指摘电影的“男权/父权”主义倾向时,似乎忘记了当一部电影里几乎全是男性的时候,其中又何来“女性/被观看”视角呢?
或许那些批评者可以说,这是被观看女性在已经被同化之后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自己想看到的电影。
《金刚王》在一系列功夫类型片中的一部,到是秉承着功夫片中一贯应该有的躯体接触的筋肉打戏,和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那些用来包装这个故事的所谓“金刚之怒,菩萨心肠”的佛家阐释,更多不过是用来给一个没有剧情的肉搏战以一个合理的故事冲突而已。
当然,包裹在这个故事外面的,还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反军国主义”的“哈迪斯”信仰。
很多观众在观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会为其中过于明显的红色设定感到生理反感,也会为某些关键性的剧情点的草率处理(剧透,K39的哥哥居然是那个拖尸人卧底)非常不适应。
其原因不过有二:观众的不再那么好糊弄,能够接触到这类型的作品实在太多,网络、电视、手机、游戏,剧情设定在政治上的中立化和故事更加具有矛盾冲突性成为影视作品的基础功底而不再是加分项,就这一点来说,如果仅仅是个别优秀的国产电影,已经完成了对中国观众的基本认识,但对于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而言,似乎并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而第二个原因,也就是我在电影最开始提及的腐情结的影响。
关于功夫片的出现原因,大致有中国式类型片文化输出、个人英雄主义特征、暴力美学主义等,而现在更多的,恐怕是作为消费群体爱好的转变,以强有力的“腐”文化为功夫片获得了新生。
腐文化并不会在意故事剧情的设置是否完美,也不会在意文本的互文性(主演K29的演员释延能正是第32代少林寺弟子),他们,或者说我们最在乎的,就是男性之间不可说清的互动关系。
既然如此,抱着“宁缺毋滥”的原则,红色设定和剧情草率还不如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来得更加吸引人,如同功夫片最吸引人的部分是打戏(尽管这一定会让剧情严重被横向拖沓)一样,腐群体们最喜欢的,不就是男人吗?
而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天野枝子”,她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成为了一个腐女的标志。
这和《小时代2》里的“男色生香”完全不一样,郭敬明在电影中的每一个设计,作为电影几乎是完全不合格的,但作为商业电影和精准化营销,一定是下足了功夫的。
反观《金刚王》,电影的主旨在于“打戏”,但对于腐群体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男人,有脱衣,有拳拳相向,有兄弟情深和对手相惜,这些设定就足够了,谁管演员是谁呢,只要符合我们内心的男男关系,那就足够了,尖叫吧,沸腾吧,为这些男人的肱二头肌们欢呼吧。
刚刚在院线公映的港片《金刚王:死亡救赎》颇有些国际范儿,中日韩的演员悉数到场外,欧美国家的演员也相继登台。
尽管不是多么厉害的一线红星,却也足够吸引睛。
尤其是释延能、刘承俊、南贤俊、姜宝成几位演员塑造的角色非常出众。
《金刚王》所讲的是英雄尽展功夫,抗击日本反华邪教组织的爱国故事。
在主流背景的基础上混入好莱坞B级片的格斗套路,使影片整体表现相当另类。
当然,这部有点儿“崇洋媚外”的影片骨子里,还是有很强的中国情结,如少林禅宗思想始终是贯穿全片的核心。
功夫模范生如此与众不同的影片,抢在国庆档期上映,必须得说是一种野心。
《金刚王》最突出的特点是就是“真功夫”,为了展现中国武术的全部魅力,片方特别邀请了各家功夫的国际精英,在影片大小打斗好几场。
泰式散打、美国自由搏击、日本跆拳道……各路武打汇集其中,赤手空拳相搏,拳拳到肉,干架场面甚是疯狂。
最精彩的部分是释延能扮演的金刚之王对阵暴坛坛主狱霸金刚铁幕雷、伤坛坛主魔尸金刚疯猿、绝坛坛主冥神金刚苍生大介三场大戏。
导演、武指很有心的让三场对决的戏份从拍摄到剪辑运用不同的手法凸显各家武打路数的特点。
铁幕雷动作的刚强、霸道,疯猿的阴柔、鬼魅,苍生大介的苍劲、硬朗。
在本片中,主角释延能扮演的南少林弟子,除了一身健硕的肌肉外,还有着悲天悯人的侠骨柔肠。
与铁幕雷的对战中,“金刚王”先将败下阵来的同门抱离战场,旁白“滥杀无辜的恶魔,深陷苦海,害人害己,应当头棒喝,仍不失为大慈大悲。
”之后,又以“赎罪”一词及流畅的拳脚功夫来表达为不战而战的思想深意。
从表情到动作,释延能都精准的把握了角色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其自身了得的少林功夫和禅宗修为是他成功解读角色的基础。
在这部片中,他流畅的武打动作、有力的拳脚和漂亮的动作线条都展现了其在武学上的造诣;文戏方面,淡泊、坚韧的态度,从容不迫但意志坚定的对白使他诠释的角色的思想深度得到提升。
近几年,香港影坛的动作明星呈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从李小龙到成龙、李连杰,再到甄子丹,港片中的功夫片一直有着专属的美感。
但是甄子丹之后少有继承者,虽然吴京、樊少皇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但过分直白、单一的动作表达没能得到观众的期待。
释延能却在各方面都展现出了继任一线功夫明星的素质,成为业界和影迷们的期待。
精良制作团功夫动作好看,也要和影片的整体气氛和画面相贴合。
《画皮》的幕后团队精准的影片定位、成熟的后期特效技术、创新的制作理念为此片建树不少。
为了营造出鬼魅、阴森的氛围,片方投资2000万建造孤立于世的土楼;在光影的运用方面,也以浓重的灰色调为主,使整部电影带着冷酷、肃杀的气氛;画面上,片方从服饰到建筑,再到人物的线条都以硬朗的直线条来展现影片的阳刚之气。
在功夫动作的设计方面,请来混迹好莱坞多年的武指张鹏设计出许多颇有新意的武打动作,如疯猿形同鬼魅如舞如武的动作阴柔与力量结合得堪称完美;苍生大介的动作利落、果决又职来职往,与释延能的刚柔并济形成鲜明的对比。
尤其雨中对战一场颇为精彩,雨的竖线条与两人手脚在搏斗中展现出的横线条错落出力道相当的动作质感。
冷灰的色调在此基础上,对周围环境的气氛进行了很好的烘托。
土楼虽然在平时充满民族风情,却因“刑场”的设置渗透出强烈的杀戮之气。
这支强大的制片团队如此倾注心血拍摄《金刚王:死亡救赎》,可想而知其在功夫片接力中的野心。
显而易见“第四代功夫电影”是他们的目标,也是他们信心十足夺去的囊中之物。
但是能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新功夫电影代表还得观众说了算。
火热国庆档今年国庆期间,上映的影片数量不少。
以武侠为题材的还有另一部影片,徐克执导、刘德华出演的《狄仁杰神都龙王》。
同样是武侠类的影片,同样的阴深诡异,不同的是徐克在这片中走的是曲折离奇的悬疑路线,剧情相对复杂。
而徐老怪的招牌风格相当讨喜,与《金刚王》有得一拼。
而《金刚王》在剧情的内涵方面也不甘落后,甚至巧妙。
台词中玄机颇多。
如对暴力的解读:金刚之怒、菩萨心肠才是金刚的境界;武器可以消灭人,但只有信仰能征服敌人……等对白,似乎都在努力向观众表达一种战与不战,善与暴力之间的禅悟。
影片中唯一的女性,哈迪斯神社的专门记者枝子从信封哈迪斯精神到质疑其真实的面目,再到在保护被俘孩子而牺牲,从一个侧面诠释了暴力之残酷;一直掩面黑帽下的拖尸人,又在影片的高潮时揭露了真实身份,让金刚王成功实现了“调动真情,方可触动真气,迸发金刚之怒”的十七秒绝杀,展现出暴力之温情。
恰恰相悖的两个现象,正式禅宗对暴力的睿智思辨。
当实战金刚王遇上睿智神都龙王,很难说观众更喜欢哪一风格的影片,但是这个国庆档注定火热异常。
功夫片一直是华语电影的热门的类型。
当我们的功夫电影产量越来越多,细微的区别也越来越大时我们不得不梳理一下这个类型的来龙去脉。
从最初的“硬打”到后来戏份中越来越多的“文戏”,中国的功夫电影其实也一直奔走在寻找国际化的路上。
从胡金铨开始,人们似乎不再热衷于纯粹的“打”,而要总结出“打”的哲学意义。
在《侠女》里,武打甚至成了一种修饰,更多地在讲人们心中就纠结和自我救赎。
而《英雄》这样的电影,更多是在寻找“打”的意义。
在这部电影中,“打”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个人的爱恨情仇,开始与“天下”有关。
而李安的《一代宗师》,是在寻找“打”的诗意。
在他的审美中,打不是徐克式的飞檐走壁、腾空驾雾,是一个人心中的诗意,甚至是一群人心中的诗意和通向彼此的有效语言。
功夫电影,也从硬功夫的视觉效果,开始转向心灵,转向天下,转向更广阔的未知领地。
现代化的电脑特技给功夫片插上翅膀,让那些习武之人有了更为逼真的,上天入地的本领。
但它也像一个双刃剑,让人们在满足视觉的同时忽略了电影其他的养分。
相对来说,《金刚王•死亡救赎》(以下简称《金刚王》)是一部纯粹展示“功夫”本身的电影。
这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几乎只用“武”来说话。
为了那个关乎民族荣誉的“金刚王”,更多人选择了硬打硬拼,甚至选择牺牲。
而那个曾经修身少林的年轻人却懂得武强身,禅修心的道理。
在整个民族的危机之时他遵从师命选择挺身而出,并连续战胜金刚神社的三员大将,保留住了民族尊严。
如果换一种角度看,这也是少林与金刚神社的对战,是两种不同信仰之间的对战。
对于两个阵营内的人来说,“强者”都是他们的目标,而达到目的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金刚神社用大量的杀戮来体现强者精神,而少林精神更主张在平时修身养性,在大难来临之时做到绝不退缩。
在一次次硬对硬的对决中,“金刚王”内心的禅意最终给他挽回了胜者的身份。
在单线故事下讲述一个简单的道理,用更多的时间来修饰片中的武戏是《金刚王》的特点,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
对战两队的阵容各不相同,心中的理想各异,他们却用一个交汇点展现自我。
占据绝大篇幅的武戏勾起我们儿时的回忆,让我们想起香港功夫片盛行时那些为民族荣耀而战的英雄。
但《金刚王》不是简单的怀旧,是要给人们展示真理存在的途经和普世价值观的潜在的力量。
作为影片中的唯一女主角,枝子在《金刚王》中具有柔化电影线条的作用。
她与片中的孩子们构成弱势群体,让金刚王的存在更具有意义。
作为这部电影最弱小的角色,她让这部看似冷冰冰的电影变得温润。
虽没有缠绵的女儿情长,但她为真理和真相挺身而出的勇气也一点不逊色于电影中的男人们。
曾看过一部叫《勇士》的美国电影。
影片讲述了兄弟二人在拳台上的相见。
在生死关头,天生的亲情让他们成了亲密的敌人,一场激战最后让他们原有的裂缝弥合,身体上的伤痛过后他们的内心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曾经的隔膜早已不在,变得亲似一人。
《金刚王》也讲述了这样的兄弟情。
曾经对哥哥的愧疚在获得哥哥原谅之后被转化成了无穷的力量,最终让“金刚王”赢了这场战斗。
如果说金刚王救赎的是一个民族的尊严,我们不得不说,是亲情救赎了功夫,救赎了金刚王。
穿个牛仔裤瞎比划把师父吓死了,大量的大飞脚跟乱轮胳膊彻底经不起推敲,配乐跟镜头俗得不成样子,情节上更不用说了,根本没有,唉
只是觉得主人一号恶心 不然的话有两星
剧情太弱
后悔看了
CCTV6,打戏真的让人记忆犹新。
比想象的好!功夫是真功夫,打得比甄子丹强多了,就是结尾太不给力了,秒杀的太快了吧
情节像破抹布一样无法掀起细看,2星给动作部分。男二号的脸像猪屁股一样板整,点缀着两个死鱼眼。看起来应该是个健美教练来客串的。
几场打斗还是不错的,剧情就很狗血很烂了。
剧情真烂,不得不快进。演员个个是面瘫。格斗多一星
更像武侠片多一点,打斗的剪辑非常糟糕
本片剧情bug不少,故事未能达到60分,是一大遗憾。但瑕不掩瑜,释行宇与两大金刚的对决甚是精彩,风采盖过刘承俊。在星爷功夫里崭露头角的释行宇,随后跟随甄子丹拍摄了导火线十月围城和龙虎门。半途加入成龙成家班的刘承俊,也在成龙多部影片里担当反角。如今他俩终于转正合作,是动作影坛的福气。
动作凑合,剧情狗血。
额😓
从头打到尾都是真功夫,打的激烈又刺激,就是太暴力了少儿不宜,不过释延能终于翻身做回男主角有望会是李连杰接班人。
这个动作片还是推荐的,打斗画面处理的很好,看得人肉疼,男性观众应该会喜欢
没看过的可以闭嘴。就冲这实打实的真功夫'对打也值三星,至于剧情,这类片子还要在剧情上追求什么?甄子丹的陈真都能及格为什么这片不行?在近期一群娘炮气质的电影面前这片子就像个硬汉一样让人提神,就冲这也要给他三星!
打戏还行,文戏就别整了,弄个女的进来捣乱,还要加几个老外进来说中文,画蛇添足
只看看动作还行
新一代的功夫明星升起了,故事非常拙计,这是要跟樊少皇当年的力王较劲的节奏,两个坛主略有力王几个监狱仓老大当年的影子。不过打斗很过瘾,跟宇宙丹的打斗戏比又是另一种味道,跟肾亏佬打的那场戏真赞,各种跑酷帅极了。
可惜了释延能的武戏...渣剧情完全不能忍...本来还期待是另一部力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