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已熟稔结局,每一次却又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曾为了家珍那一句毅然决然的:“福贵,带我走啊!
”欢欣雀跃兴奋不已;曾为了福贵的顽劣成性不知珍惜锤首顿足恨铁不成钢;也曾为了凤霞一波三折的求医之路唏嘘不已;更曾为了有庆的意外离世痛哭流涕。
而最让我感怀的是家珍与福贵之间一见钟情而又绵延一世的情缘,家珍是我所见到过最完美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知书达礼,柔中带刚,从一而终。
家珍与福贵之间是我所能想象的对于爱情最美好的诠释,或锦衣玉食饥肠辘辘,或岁月静好兵荒马乱,或少不更事白发苍苍,凄风苦雨几十载,她不曾悔,他也未曾弃。
有人说福贵是幸运的,娶了一个好女人,虽家道中落却也因祸得福。
也有人说福贵的一生是悲苦的,经历了内战、土改、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在这些社会变革中,身边的亲人也一个个相继离去,只剩下垂垂老朽,与小孙儿相依为命。
我也说不清楚福贵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我只知道如果我是福贵,我会觉得知足,因为我有一个贤惠的老婆家珍,有一双孝顺懂事的儿女有庆凤霞,有一个人人惊羡的女婿二喜,有一个聪明调皮的小外孙苦根,有一个同生死共患难的莫逆之交春生,还有一个不是亲人却胜似儿子般的亲人胡老师...“你就是我的福,你就是我的贵”这是家珍临终前福贵对她说的一句话,我想这大概是一个人能给予他的女人最大的认可。
花鼓灯贯穿全剧,福贵与家珍因花鼓灯相识,最终福贵也是跳着花鼓灯送别家珍。
物化起来大概就是家珍珍藏一生的那个红手帕,临终前家珍对福贵说:“我知道你当初为什么给我,是留着这辈子给我擦眼泪的。
”还有就是徐老爷念叨给福贵,福贵念叨给苦根的那句话,"从前,徐家是一只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羊养大了,就变成了牛。
" 伴随着福贵的自述,全剧落下帷幕,也给福贵的暮年点燃了一缕崭新的曙光。
4 抢亲这事都干得出来,福贵这厮还可以啊,挺有一套的,晓得为自己争权益,比书里全不争气的模样要机灵多了9 斗不过潘记米行,输给了龙二,败掉了祖产老宅贡田,在国共硝烟里被拉了壮丁,似乎才只是人生的又一段旅程21 着实是悲伤的一集,同样饱经沧桑开了一辈子粮行的陈掌柜竟倒在了大跃进的粮行库前,以为即刻要去省队报道的有庆,却停步在了她人权贵的产房门前26 “满仓,干脆你也成立一个战斗队,夏收起义,参加的人,肯定比他秋收起义的多”--二喜这小女婿刻画的倒是很好,扎实能干心眼儿好,逢人都是眯眯笑,社会生存经验十足,又修房子又赶胖子,相中对象就趁热骑走,上门有永久单车,下礼有解放布鞋,两尺布扯得有分寸,媒人的礼也不忘落下,就比那跑回来横刀夺爱的胡老师多摆了个腿,不然这么一个会过日子,这么一个体贴人,把岳父母一家都哄的开开心心,照顾的无微不至的人,怎么不比他一个辜负了凤霞的当年跑路逃兵要来的强,想想几天前还是欢天喜地的一起修房子,扯布料,煮年糕,送猪仔,过日子的小女婿,一个老情汉一回来,就把这些事都抛到一边去了,可不一家都是负心汉27 福贵和春生的渊源,从地主时代一个少年一个伙计开始,又是情敌又变战友,到了解放年代还有互帮互助的关系在,一点不比当年佃户满仓要少满仓一个憨厚大队长到底怼不过二楞的秋收起义,还是要福贵这个地主坯子来,不过凑热闹去战台却反而也被斗成落网地主,和二楞的几路土匪式过招好像笑话一般28 临了还是二喜一心一意,堂而皇之,不计小胡,坦荡荡的大驱车马来迎娶凤霞,如此的靠谱,是个为爱勇四方的好伙计29“有的人退出来了,有的人又进去,是对是错,真说不清”30 胡老师被捉了,凤霞为了维护他,在红红火火的修车铺前被革命分子围攻早产,一波三折等来了儿子的出生,二喜在赶村里的雾霾霾路上却失足掉进了米浅但水流喘急的河沟里,一条摆腿经过革命分子洗劫,伤的怎么也摸爬不起来,带着对凤霞和孩子的无限眷恋,被洗刷进了黝深不见底的河沙里,临了结尾不要太催泪32 “福贵,这辈子你对我那么好,我觉着很幸福,下辈子,我还想嫁给你,我还要再为你生两个孩子--孙子顺利长大,就像当年的庆,耐到了斯人帮结束,胡老师回来也变了县长,如此一顿缓冲,似乎又转向了一个略不错的收尾,随后又是学大寨,又是撤职,又落个水泥板,这次带走的凤霞显的那么的潦草匆匆忙33“他不如我,他就没有把你要到你,他没有福贵的命,这辈子,你就是我的福,你就是我的贵”--相比书里的花儿落遍,人儿亡尽,电视剧里好歹还给福贵留了个小孙子,胡老师去省里了,春生也回乡了,土地改革又纠错放开了,也算给当国抹了红脸,似乎这还勉强算是个光明的尾巴了
没掉一滴眼泪,总感觉二喜死得冤,刚挨完一顿打,本身又是个瘸子,还是夜里,却让自己这样的女婿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报喜?福贵自己干啥吃的,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最后没有什么福了,倒是福贵之名有一些许讽刺意味了。
悲哀,悲哉。
多处情节不够严谨,虽说是小说,总感觉作者的“斧凿”之痕过于明显。
作者余华说,这是听了一位美国黑奴的故事才想着写这么一部小说的,总感觉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不过,演员都是好演员。。。。。。。。。。。。。。
我认为这部电视剧的名字,更应该叫《家珍》。
过去看《活着》,我总是倾向于批判和控诉,更多的是愤懑与悲哀。
现在看《活着》,我却看出了一些坚韧、勇气和坦然。
毕竟,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着。
活着不是等死,不是逆来顺受,不是犬儒保身。
活着,就是人生的全部。
最近,“二舅”爆红于网络又逐渐烟消云散,让我重新想起这部《活着》。
活着当然不是歌颂苦难、赋予苦难一种“崇高美”的意义。
可余华老师序言自述中,《活着》也不是为了批判和宣泄:“……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
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想这可能是我们看待“二舅”、试图评价他人人生时一种可能的态度,超然与同情。
超然使我们不局限于是非判断、不急于惩恶扬善,同情使我们不忘记鲜活生命的遭遇并可以试着理解这种境遇。
多年来,我始终忘不了周国平老师所说过的一句话:“ 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
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
”后来,我把这句话改为:人会同情别人,因为物伤其类。
人终究不会同情任何人,因为殊途同归。
人有同情心,同情心是道德的根基;但同情心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永远理解他人。
在这种有限同情心的基础上,我们对他人人生意义作出的所有评价,对那个被评价的人大概都是误读甚或曲解。
无论我们如何深刻地尝试去“挖掘”、“理解”、“分析”、“研究”他人,收获的大概还是不同位面的“自我”。
这是研究他者的意义:他山之石,镜中世界,照亮自我。
这也印证了同情心的有限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价交换。
所以,“评价”他人,如果不是信口开河或哗众取宠,在我看来,真是一件难以负责的价值判断。
超然同样是件难以做到的事情,因为人总是会不自觉的代入自我:虽然是旁观者,虽然是不同的人生,却可能代入到他者的人生中,由此产生出是非善恶的判断与批判。
而一旦代入进某种特定的角色、情感、心境,我们的同情增加了,对事物的判断基础却模糊了。
一旦我们用强烈的态度急于为“二舅”作出更多的解读、质疑、辩解,我们离真实的“二舅”就越远,而离我们自己塑造的那个“二舅”越近。
我们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也就对“二舅”本人愈发无意义。
我们所爱所恨的,是自己营造的虚像,只不过取名为“二舅”罢了——那么我们对“二舅”的同情,还是真实的吗?
是同情“二舅”,还是同情我们想象中的“二舅”,抑或,同情我们自己呢?
过于超然,就会漠然旁观;过于同情,就会模糊虚实。
超然与同情的心态,当然不是评价他人的唯一坦途,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最佳路径”。
可比起极化的两极对立、迫不及待的凶狠撕咬,是不是不失为“第三条道路”呢?
福贵最喜欢的是“畜生”有庆”、家珍最喜欢的是二喜、二喜最喜欢的是凤霞、凤霞最喜欢的是胡老师、胡老师最喜欢的是自己福贵最喜欢的是“畜生”有庆”、家珍最喜欢的是二喜、二喜最喜欢的是凤霞、凤霞最喜欢的是胡老师、胡老师最喜欢的是自己福贵最喜欢的是“畜生”有庆”、家珍最喜欢的是二喜、二喜最喜欢的是凤霞、凤霞最喜欢的是胡老师、胡老师最喜欢的是自己
我没想到《活着》这么优秀的小说居然会有如此优秀的电视剧。
对我来说,《福贵》电视剧改编已经实现了对原著《活着》的超越。
要知道,现在的电视剧改编不糟蹋原著就不错了,谈何还原、超越。
这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悲惨的家庭故事,也不仅仅是传递面对苦难的乐观精神,电视剧的改编更是讲述了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农村历史,尺度之大令人咋舌。
这是史诗级的作品,虽然不宏大,但足够震撼人心。
它没有道德宣讲,没有输出价值观,以福贵的一生为视角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底色。
《活着》原著和《福贵》,我更推荐《福贵》。
编剧的神级改编,演员的出色功底,都令我折服。
这让我相信,中国是能拍出好的作品的。
现在还记得结局,最后就只剩下福贵和小孙子。
女儿,儿子可以说都是死于非命啊,特别是小儿子,分明自己还是个小孩子,却因为救人给人献血,自己失血过多死在了医院,本来可以有望成为大有前途的运动员啊。
生活真的太残忍了,几乎每次都是在看得到希望的时候,又给这一家人带来重击。
拍的真的很好,感觉就像是经历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代人的故事,其中的是是非非,谁对谁错又怎么能说的清楚呢?
每一个都是可怜人啊,所求多么简单,只是能够活着,只能说是时代的悲剧啊,和平不易,珍惜当下。
小时候电视上看过,那时也就十来岁,看不懂,只知道福贵败家,一辈子都在埋葬亲人,很凄惨。
后来老婆在读余华老师的另外一本书《在细雨中呼喊》,聊到一些情节,忽然想起这部根据余华老师《活着》改编的电视剧,便找了资源,四天时间追完。
重温下来,这部剧就是底层农民视角下的近现代史。
福贵作为地主家的败家子,生在20世纪初期,个人估计大概是二三十年代。
1945年,抗战胜利。
结婚5年左右(依据:5年贡米契约到期),少爷福贵让胖妓女背着去给岳父请安&借钱赌钱,遇到抗战胜利,国军进城。
1945-1946年,解放战争。
败光家产后不久,遇上解放战争,福贵进城请大夫,结果被国民党抓了壮丁,被迫跟着部队走了两年多,终于被解放军围困,投降后靠着解放军团长给的两块银元路费,这才回家和亲人团聚。
这时差不多1948-1949年。
1949年,渡江战役。
福贵正在种田,就听说解放军打过长江了,这是渡江战役。
然后炮火声没响多久,解放军真的来了,划成份,以1946年为界线,败光家产的福贵就成了贫农,分到五亩地。
接着抓到搞垮福贵的新地主龙二,砰砰五枪直接枪毙,龙二死前对福贵说:“我是替你死的。
”这句话成了福贵心里的阴影。
1958年,人民公社化。
福贵所在的徐家川开展公社化运动,村民粮食交公,共同劳作,吃大食堂。
福贵还把儿子养的两只羊送到公社,儿子舍不得,天天去公社放羊割草。
紧接着全民大炼钢铁,没有铁矿石,福贵就出了个馊主意:既然都吃大食堂,自家的锅没用,各家各户把锅砸了炼钢。
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
北方自然灾害,南方各省又攀比虚报粮食产量,于是南方粮食都被运到北方去,原本产粮的南方省份,大批农民逃荒,福贵跟着村民出去跳花鼓灯讨粮。
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告一段落,救济粮运来了,但是福贵的老丈人因为把口粮都给了福贵的儿子女儿,自己没舍得吃,攥着窝头饿死了。
1961-1962年(估计,依据:福贵儿子是1946年败光家产后出生的,这一年他15岁。
而且有提到别的老师还没回来,学校里只有体育老师,说明是饥荒刚结束不久)福贵15岁的儿子跟着去医院献血救产妇,因为护士和医院的疏忽,福贵儿子抽血过度死亡。
1964年,农业学大寨,徐家川村民修梯田。
1966年,文化大革命。
福贵被工作队重新划成漏网地主,后来因为儿子被医院抽血害死,福贵以受害者家属身份参加批斗会,结果被工作队以漏网地主身份抓起来批斗,然后村里每天干活前,都要形式主义的搞一下“地头批斗会”,打倒地主福贵,福贵演得很卖力,大家伙都看着乐。
1976年,“四人帮”倒台,福贵女儿曾经的初恋当了副县长,副县长给福贵平反,恢复名誉。
并否定徐家川学大寨修梯田的必要性。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副县长让村民专心种原有的贡米田,因此被免职,回到徐家川和村民种地,夜里召开村民秘密会议,副县长、福贵老两口以及参会村民17人在保证书上签名,地处安徽(依据:福贵儿子的省体校录取通知书上,学校名就是安徽省……)的偏僻山村徐家川,开创性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史上是安徽小岗村,18位村民签字)。
比电影《活着》更贴近原著,尤其是败光家产之后的剧情,但是改编就得有改编的剧情,很多与原著、电影不同的情节,分别种地、皮影戏、种地爱花鼓灯的福贵,偏头、跛脚、胡凯老师又腿瘸开自行车铺的二喜的女婿……当然,还有很多温暖人心的情节。
小凤霞的表演很封神,稚嫩的口音、天真的询问、委屈的表情都非常到位,中凤霞在家珍晕倒的哭泣、不想离开家眼角泛光看着家珍也封神,大凤霞生气菊花一直来催和哑巴的婚事的表演、有庆为小顺说自己姐姐舞神附体家里有鬼而生气的表演……当然主演及一众配角的表演也很出彩,就是看过了明家大姐再来看,实在接受不了刘敏涛家珍的设定,海报上的猛一看有点像斯琴高娃。
全家都挺洋气的,就是有庆脸太黑太粗糙了,倒真有点胡老师的感觉。
为了解释好与丈人的关系、家珍成婚的原因增加了很多剧情,个别解释的很好,但大部分显得冗杂,个头年龄不太适合介绍过多少爷剧情,尤其是学生剧情,也无法集中展现纨绔。
多了些日常,相比原著,有庆不是一直十分懂事的,爱打鸟抓鱼、非要和小顺一起读书等很多淘气的情节;福贵也不是十分体贴,虽然常常误会,但是也常常自责,还是叫徐老爷老东西,叫有庆畜生。
开头设计成灰色背景里的金体福贵,很直观的福贵,和福贵一生一样的福贵。
一直奇怪旁边的名字是谁,搜了老半天才搜到,《活着》被禁播了,11年后《福贵》得以播放,时代的前进,对过去评价广泛传播的影响不会难以掌握,能够更准确全面地正视历史。
剧里的陈创、刘敏涛分别饰演福贵、家珍,和电影《活着》里葛优、巩俐的选角有些相像,都是瘦弱的福贵、端庄大气的家珍。
E1:陈创比葛优少爷些,但还是不很少爷,那么大个头,混在小学生里很突兀,学小孩跑路的姿势也很别扭,虽然很敬业的在融入角色。
让人背著喊飞的镜头多余了,这个场景什么也不喊就对了,喊飞应该更从容,原著里的福贵什么也不怕,很从容的纨绔。
相比于电影,时间更宽裕,丰富了很多内容,有福贵自述的旁白,比电影更贴近于原著。
福贵抱怨私塾先生、抱怨老爹的表情很到位,福贵娘恨铁不成钢又亲昵的语气,妙。
但是学孩子似的跳着跑出家门的场景,太别扭了。
满仓满额的抬头纹太抢眼了。
福贵的身段不演大兰花,都太可惜了,表情也很到位,下了一番功夫的;原著里纨绔什么也不会,只能种地,电影里精通皮影,电视里又改成精通大兰花。
福贵爹倒也识趣,不求福贵能光宗耀祖,能守住这100多亩贡米田就谢天谢地了。
徐老爷还是挺善良的,欠收不要村民地租,还给种子;收留了菊花,还给菊花满仓办喜事;没有强横的不租出去田地,反而求满仓别让福贵跳花鼓灯。
院子够气派,比电影里的气派多了,节目组很用心啊。
把娘气晕了也不管,比原著还不孝纨绔啊。
春生又变成米行店里的伙计了;明家大姐来演家珍,比巩俐还让人想不到。
福贵没见过自行车,还被嘲笑了,这是阔少爷能忍得。
E2:木制自行车挺别致,就是太费人了,一人骑车、十人扶车。
一听亲事没戏,立马“长根,送客”,徐老爷挺干脆,迁怒于人就不对了,还得徐太太来打圆场。
徐老爷关心面子,徐太太关心亲事,福贵关心好玩。
一说有钱就让进来读书,新学堂的老师还是爱财,跟学生差不多年轻,还没有学生开化,瞧不起跳花鼓灯的。
这么大的装学生,感觉有些过了,有些做作,神态、小把戏都有些过了。
福贵还有宝玉的影子,情不情,虽然觉得跳花鼓灯是好玩才跳的,但也一丝没有底下人的意思;可以跟天、地、自己说话;比宝玉还强些,还知道勇敢追家珍;就是还是觉得家珍喜欢上福贵,很不可思议,虽然觉得有意思,也不至于这样就喜欢上。
徐老爷看到福贵上学堂的进步,心理高兴也不表现出来;但是太精明了,跟陈老爷讨价还价,接受不了,一点儿没有老纨绔子弟的风范。
年纪轻轻的,不会说好话,这把龙二给气的,把自己也气的不行。
本来说好去喝酒,看见自行车也不说声就骑走了,还让龙二捎口信,想一出是一出的少爷脾气。
自行车不好好锁,龙二对警察局的也太不客气。
E3:警察也太怂了,面对老爷们就那么怂,面对少爷就理直气壮,办的可是公事啊。
民不告,官不究倒说的挺溜。
一定让您满意,徐老爷这模糊话说的;徐老爷、潘老爷这出声的标准的假笑,得学习学习。
E4:陈老爷把家珍带走前悄声对春生说要3年,徐老爷立马摔茶杯装晕,没等春生开口就提出3年,都是人才,不,都是人精,这怎么败的家啊,想看徐老爷败家记。
我气他还是他气我,说的倒都是实话,有意思很真实的想法。
陈老板、潘老板平时不和徐老爷搞好关系,全靠临时道德绑架,都得感谢福贵。
福贵厉害,都把人家带到家里来了,不给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
龙二一眼相中徐家宅子的演技不怎么样,但是音乐是真的给力,祸端初起。
福贵挺专一,为了家珍麻将都不玩直接跑了。
潘少爷太容易受骗了,潘老爷倒是利益为重,下的是一盘大棋。
有时感觉福贵傻傻的,干出抢婚的事,家珍还挺愿意,实在不理解。
E5:龙二和沈先生的赌局、福贵说家珍的肚子风一吹就大了、被胖姐背着还给胖姐叫空轿子、非要到丈人家请安、4样儿素菜底下各放一块肉,和原著接上了,越来越和原著贴近了,也解释了为什么非要去丈人家请安气人。
就是实在没法忍受明家大家竟然受得了这等气。
胖姐的嘴真会说,虎背熊腰带来的手壮,怪不得天天让胖姐背,虽然和原著不一样,倒也可以接受。
龙二也是有意思,和福贵坑潘少爷,把媳妇坑没了;完后没事人似的,和潘少爷坑福贵,热心好市民,哪里有民怨,哪里有龙二。
E6:凤霞的哭、天真和看着爷爷磨刀生气不解的眼神,封神。
徐老爷对自己够狠的,他爹没有做到的事,自己做到了,舍不得又必须得给警戒,还笑着说值了。
E7:赌的剧情一个波折后没有递进的情节,直接把家珍骂的这么惨,比原著还惨。
满仓也不等少奶奶,就带着跳花鼓灯的回去了。
徐老爷挺有先见之明,一看就知道福贵要败光家产了,过来人。
E8:茅草屋还挺大,本以为徐太太的面像怎么能显出来病呢,一换上衣服化上妆就有点病态的感觉了。
E9:凤霞和福贵跪着求外公让看看娘的委屈表情,封神。
陈老爷还非要把家珍再许配给春生,春生也是,看小姐的意思,家珍心里只有福贵啊。
这么老实的春生怎么会当上兵的,实在想不到。
E10:为了显示家珍的气节,增加龙二调戏的戏份太不合适了,龙二本来就瞧不上。
徐太太、福贵、家珍租着龙二的地,对龙二一点儿不客气。
老全没想到死在自己队伍人手里,还是第一次抢饼就死了,福贵也没有那么伤心,这是自己从军生涯的贵人啊。
E11:前边还在叫嚣着是龙二宅子,不是徐家老宅,后边就开始说是替福贵死的,前边解释了成分问题,和原著就有出入了,没原著那么紧张了,虽然心里还是这样犯嘀咕。
人算不如天算,只会败家的福贵和那么会算计的龙二,这句话为他们量身定制的。
凤霞的哭戏,太赞了,不比老戏骨差。
E12:家珍比福贵狠心,为了有庆上学让人领养了凤霞,有时候女人是要比男人更狠更拿的定主意的,家珍更爱有庆,福贵更爱凤霞。
福贵爱打有庆吧,对凤霞十分疼爱,看见凤霞大晚上回来,又担心又开心的,开心大过担心。
E13:有庆敬爱姐姐,连其他聋哑人被欺负了也受不了,老师就不像话了,不分青红皂白,就一顿批评罚站处理。
福贵也太傻了,一点儿都没有察觉出来,看老人们对自己的态度也该察觉出来。
校长来了就逃走的剧情不理解。
福贵埋怨家珍把凤霞卖给人家,家珍委屈的表演都封神。
E14:聋哑人听说凤霞长的漂亮,非要凤霞给当媳妇,这话咋的说出口啊。
不过这哥们儿短短镜头,对凤霞的喜欢倒演的挺深刻。
福贵一跳花鼓灯啊,眉开眼笑的。
家珍也很可以,有天赋,还是喜欢看他们笑的镜头,太少太稀罕了。
E15:凤霞是得了福贵和家珍的真传了,跳的也很出彩,但是爱情苦啊。
女老师挺奇葩,给的理由太打脸,说凤霞洗衣服会说闲话的,结果自己来给胡老师铺床。
E16:凤霞的婚事一波三折啊,先是同是哑巴对凤霞十分喜欢的,又是卖猪肉的,可偏偏对胡老师着了魔。
凤霞的花鼓灯,有庆的跑步,都是拔尖的,凤霞是家里人不让,有庆是有情绪不跑。
有庆不是在挨打的路上,就是在挨打。
E17:张健同志很有爱才之心,还很慷慨,连凤霞治病的钱都不让福贵家珍担心。
编剧也很给力,凤霞不会说话真是太让人憋屈了,那么好的媳妇。
福贵也跟着沾光了,还坐了趟车。
就是太爱出尔反尔了,胡老师和有庆一说,立马后悔了,应该让凤霞出去转转,愿意不愿意回来再说,重要的是要治好病。
和老丈人重逢,两人都变了很多,一番嘘寒问暖,很温暖。
E18:挺纳闷的,为什么聋哑一定是在一起的,天生聋哑是这样,如果后天的,都已经会说话了,怎么还会忘记说话,不过还是为凤霞很高兴。
E19:砸锅变成福贵出的主意了,这是要找骂名啊,每次都是家珍冷眼旁观啊,一针见血的指出症结。
二楞的角色有意思,三代贫农又好吃懒作,还偏偏斤斤计较意见多。
好不容易有个发财机会,还被孩子说的丢下了。
福贵挺不要脸,怎么好意思说出口的,让有庆烧柴,自己先睡会。
编剧也挺绝情,安排富贵来杀有庆的羊。
E20:凤霞是福贵的福星,又捡米又藏锅的,这么直白的说明大跃进的事,这电视剧也是厉害。
之前和丈人闹的那么不欢,如今恍如隔世,又亲近的不行,时光蹉跎,改变了很多事。
春生这衣食父母做的可以,从部队为大家带来了粮食,还叫回了外出的灾民,很有初心不变的风采。
E21:没想到丈人就这么走了,多好的人,忘记原著里丈人后来怎么着了,好像凤霞和丈人闹翻后就没有丈人的音信了。
春生的哭戏太封神了。
有庆的离开归为医院失误,没有归为时代的因素,开会说先不要声张后冷漠的医生说出你只有一个儿子就有些突兀。
福贵伤心在医院打闹的剧情封神。
E22:家珍大哭大喊的剧情觉得不合理,至少应该体贴下福贵的心情,福贵比她要更累,原著里家珍也更心思细腻。
胡凯为什么不辞而别,愧疚更应该弥补,直接走了,可能太难以面对了。
对福贵的打击太大了,偏偏还要自己来签儿子体校录取通知书的字。
院长没有医生的觉悟高,人很容易走歪路,尤其在那么多诱惑和那么多责任的时候。
春生娶了家珍的闺蜜颜莉莉,影视剧里的人物都得充分利用啊。
E23:明明福贵没告诉家珍,家珍怎么一口咬定是就莉莉有庆才走的。
不过看到莉莉不知该如何、满脸满身拘谨的神情,封神。
对当兵的都充满了神往,穿上衣服都开心的不行。
横生又定成分的情节,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过去这么久。
E24:让没文化只是三代贫农的二楞当队长,觉得不符合历史实际,再一次对以前的事情进行翻案,不是那时候的事情吧,反反复复又让满仓当起了队长,虽然解释的也有那么点道理。
二喜的精彩表现凤霞都没有看到,一见钟情的剧情给删了。
E25:二喜比原著能说开朗的多。
凤霞爱上二喜的原因也太简单了。
E26:这里的二喜更豪气啊,竟然想养头猪,给村里的每一户一块肉。
凤霞的故事也太一波三折了,偏偏凤霞要和二喜谈婚论嫁了,胡老师又回来了,凤霞爱是真爱,恨是真恨啊,咬的胡老师太狠了。
陈老师比胡老师还激动,这感情确实适合斗争。
满仓的话也太伤二喜的心了,原来怎么看怎么好,现在胡老师回来了,就嫌弃人家腿瘸了。
二喜是个敞亮人。
E27:满仓两头做人,应该人家当事人来做决定,老爱操心啊。
最出彩的人是二喜啊,明明喜欢凤霞喜欢的不行,还是承认胡老师更好,但是也告诉对方,自己不瘸的话绝对比胡老师更招凤霞喜欢,在胡老师动摇的时候,还警告他凤霞最爱的是他。
那么懂事理的家珍,还是一直责备春生解释不通,不是春生的错;还是让春生进了屋,也是跟原著的不同,方便家珍跟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吧。
春生也没表达自杀的意愿,家珍又是用吼的,太突兀了。
福贵理解方式也太偏了,就因为想起之前的片段,就立马变了个人似的,对春生一顿鞭笞,不知道是这样来保护还是黑化了。
E28:这段时间应该是打倒走资派,怎么又开始算地主的旧账。
福贵每到二楞的时候就开始调皮,高喊打倒地主福贵,然后让人注意自己在牌子上写的破鞋张英果。
原著里农村受到的波及是比较小的,这里很大啊。
福贵挺心酸,偏激的自保,以为承认了就不会出人命,自己做帽子自己写上打倒地主福贵,还要安慰家珍和凤霞,还一直自我调侃。
胡老师走了,才让二喜来娶凤霞,这样的安排太不好了,不能为了凑剧情这样安排。
E29:福贵背着家珍,凤霞和家珍拥抱连带着三人拥抱的画面挺逗,拉板车的轿子又简陋又别致。
还是农村务实,批斗会开的简单快捷。
桥面那么宽,就骑不过去推车过去还不行,非得扛着。
二喜上着班还开修车铺,还知道出租车,生意天才。
E30:妇产科前民兵的那个眼神好奇怪,好像说中了心思似的,如果真是想看妇女生孩子,真是神来之笔,但不是的话,太有意思了,这表演可遇不可求,自己都表演不出第二遍。
E31:和原著不一样,二喜为了给家珍报信,掉到河里淹死了,比凤霞和家珍走的早。
家珍伤心的表演,封神。
福贵和二楞喊打倒对方够有意思了,苦根还出来喊打倒福贵,始料未及,四人帮粉碎了,福贵还得挨批斗不知道史实是不是这样的。
E32:凤霞为了看清是不是胡老师结果被砸死了,这样的安排让胡老师多内疚,让小苦根多难受,聋哑人安排在工地就极不合适啊。
E33:在牛面前磨刀,太残忍了,你换个地儿。
原著是福贵自己最后买的牛,剧里是苦根央求的。
把苦根、春生都留下来了,三个人一头牛夕阳下一起回家的画面真的太美好了,充满了希望。
早期福贵的不争气,中期的悔改,后期的安稳,都让人看的时候很感慨有庆死的很冤,当事人不知情,老师不知情,按理就该让医院承担责任,却在一次次推阻中困难重重二喜死的冤,回家报喜就被河淹死了,明明刚刚要好转凤霞死得冤,本来可能生活会一步步走向新时代有些人说是福贵的锅儿女背,我认为不对,富贵有错,但也自己吃苦果了,有时候人的命会被时代裹挟,不由得个人扭转,富贵一生过得忐忑,却也圆满,有儿有女有爱自己的老婆,有一处田地,活的比他当地主要滋润的多,当地主的他完全没有魂,哪怕娶了陈小姐,也不去珍惜,被龙二和潘家骗去整个身家,却也因祸得福在后续活了下来,几番运动下,儿子去世,女婿去世,女儿去世,老婆去世,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是他至关重要的人,他会不伤心?
不,只是他需要挑起担子,他要为孙子而活下去,徐家需要他,他的心里有一个梦,梦中鸡变成了鹅,鹅变成了羊,羊逐渐变成了牛,生活就这样有了盼头从福贵身上有太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又有太多需要警惕的地方,看懂福贵,就有可能有福有贵
挺经典的,也很感人,一家坎坷啊
原来家珍就是大姐啊,难怪在伪装者里看到大姐觉得很眼熟
除了在演技上尚欠润色,此作几乎全面超过了电影版《活着》
葛大爷珠玉在前无法比拟啊
补标
还记得结局
家珍是个好女人,福贵能痛改前非还不错,可是改变一个人容易,社会改变也容易,我们的人民过上好日子却这么难!活着不容易,有尊严地活着更不容易!余华现实主义巨作!
一家人坎坷,感觉好伤感
一部陪外婆一起看的电视剧,当时都很爱看的,真的,人生哲理太多了。
IP产业化运作捏
内牛满面,改编很是到位。比原著多了一丝希望,比电影多了一些残酷。
活着的电视剧版,没看过但也四星支持!书好剧才好!
没有电影好看,演技一般般,看了高分评论来的,但是挺失望的,尤其是二喜掉河里淹死那段,看得莫名其妙
活着的剧版 小时候跟着大人看的 多心酸
小时候看过,福贵儿子被人抽血过多而死的那一幕真是给我虐坏了,现在想到还是不舒服
看过
好啊改得好啊。改编电视剧真不能过于给广大观众添堵。
那个年代苦命的人啊
剧情该改的不改不该改的瞎搞。活着为什么经典就是里面很多细节慢慢成就的。特别是二喜疼凤霞到什么地步。书里说夏天自己先躺到床上喂饱了蚊子才让凤霞去睡,结果二喜先死了?!这不是苦了凤霞吗?我只是举其中一个例子。这改的什么玩意
这是泪点颇多的一部剧,那些被悲剧包围的,我们都能用温情和善良去化解